劳动法出台前
A. 《劳动法》出台前招工年龄规定
不小于16周岁,否则就属于雇佣童工,要受到处罚的。
世界各国法律对成年的年龄规定不一。在中国,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的儿童或少年工人。法律严禁使用童工,某些特殊行业需要录用未满16周岁的少年工人时,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并在工作时间、禁止从事有害健康工作等方面给予特殊保护。
目前在非洲不少砖乱地区,使用童工的现象,依然没有杜绝。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五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B. 劳动法实施之前劳动关系确认
法律分析:劳动关系的认定是解决劳动争议纠纷的逻辑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之前实务中,主要将主体资格、管理关系、业务组成三要素作为认定劳动关系的基本规则,此规则可解决劳动关系是否形成的问题,却不能解决确认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问题,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之日为截点,之后为劳动关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七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C. 请问一下,是不是新劳动法出台前所有的相关都不算数(备注:公司是提前解散)
不合理,也不合法。赔偿肯定是从入职开始计算,不是08年1月起,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规定得很清楚,你老板和劳动部门关系好并不能说明他是正确的,如果你们有几个员工到劳动部门反映,应该得到重视。
D.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前适用什么法律
相关法律法规有很多: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同年,劳动部公布《关于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规定》,
1951年2月,政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1月经修正后重新公布),
1952年8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
1954年7月,政务院公布《国营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纲要》,
1956年6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
1956年国务院公布《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和《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
1958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等4项重要规定。
1978年5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原则上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
同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的通知》。
1982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矿山安全条例》、《矿山安全监察条例》、《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等3项法律文件。
1982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职工奖惩条例》。
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198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
198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
同年劳动部发出了《关于禁止招用童工的通知》。
1988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1992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1992年1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1993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
1994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
这些劳动法规在调整劳动关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E. 1994年劳动法颁布之前解除劳动关系的手续。
在劳动法实施之前,劳劳关系(劳动人事管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新中国成立到公私合营,经济国有化。这一时期,是国家稳定,调控经济,改革旧时代经济体制,建立自身经济体制的时期。这一时期,因为出于大变革时代,所以并没有产生太多劳动纠纷问题。
第二阶段是经济国有化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是计划经济体制。因为是计划经济,一切以计划来,这一时期也没有关于劳动的法律法规,国务院出台指导性文件,由地方制定相应细则,具体则由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由于当时国家,地方,企业是连体的,政企不分家,实际上国家的政策也就是企业的制度,因为特殊历史环境,也没有人敢破坏这一规定。
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前,并不存在需要劳动法来调整劳动关系的条件和背景。
第三阶段,则是改革开放到劳动法实施。这一阶段,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劳动纠纷随之产生,因此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务院陆续颁布了多条关于调整劳动关系的令,其中主要包括的是一些特殊领域,因此,在上个世纪80年代,陆续有一些国务院颁布的法规来约束调整劳动关系。
比如《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文件);《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国务院于1982 年4 月10 日发布施行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8 年1 月15 日被国务院516 号令废止,并明确该《条例》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代替)。
F. 新劳动法颁布前签订的劳动合同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劳动法》
第九十七条 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自本法施行后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开始计算。
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劳动关系,尚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
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
(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G. 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的经济补偿条件与办法是什么
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的,经济补偿条件与办法主要适用原劳动部制定的《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相关规定。
第一条
为了规范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经济补偿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金,由用人单位一次性发给。
第三条
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以及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除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外,还需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补偿金。
第四条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要在补足低于标准部分的同时,另外支付相当于低于部分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补偿金。
第五条
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
第六条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同时还应发给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和绝症的还应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五十,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百。
第七条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
第八条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第九条
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必须裁减人员的,用人单位按被裁减人员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在本单位工作的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第十条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除全额发给经济补偿金外,还须按该经济补偿金数额的百分之五十支付额外经济补偿金。
第十一条
本办法中经济补偿金的工资计算标准是指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合同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
用人单位依据本办法第六条、第八条、第九条解除劳动合同时,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标准支付。
H. 劳动法出台前有关女职工保护有何规定
劳动法出台是在1995年。
关于女职工保护就是局限于三期
I. 请问一下,是不是新劳动法出台前所有的相关都不算数
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你可以认真看一下《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七条的规定,我这里就不引述了,我对此条的理解如下:
1、凡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从时间上说也就是2008年1月1日之前,按有关规定应该支付经济补偿的,应当从当时的时间计算,而不应该从2008年1月1日开始计算。
2、凡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况是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规定的,也就是就《劳动合同法》中规定应支付经济补偿的,应该从2008年1月1日之后开始计算。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劳动合同签订于2007年1月1日,在2008年8月31日期满终止后,单位不再与你续签,按《劳动合同法》规定,单位就要支付你因合同到期终止的经济补偿金,计算时间应从2008年1月1日之后开始,而不是从你签订合同的时间开始算起,因为根据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的规定,合同到期终止是不用支付补偿的。
还是这个合同,如果是单位无理由与你解除,比方说就是看你不顺眼把你开了,那么就应当支付你经济补偿,这个补偿就必须从你签订合同的那天开始计算,因为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生效前,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是要支付补偿的。
你可以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参考上面的内容,再打算如何处理你的事情。
J. 如何解决新劳动法实施之前的劳动纠纷
关于新旧劳动法的差异,及新劳动罚颁布之前的劳动纠纷案件,可以向当地的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仲裁,看处理结果,因地区差异,各地方的处理结果应该也不一样,劳动争议咨询网上有详细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