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证明违反劳动法第39条
A. 作为用人单位,如何理解劳动法第39条第一二两款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解读:用人单位应当事先在对外公开的招聘简章中明确约定录用条件,比如年龄、学历、专业、工作年限、工作技能等,如果试用后单位能有证据证明劳动可以者不符合这些明确的录用条件的,那么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解读:单位的规章制度必须符合三大条件:
规章制度必须是与劳动者或者工会民主协商的,并取得一致意见的,而不是单位单方面制定的。
已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是向劳动者公示的。
规章制度本身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如果规章制度本身与法律规定相抵触,那么是无效的。
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单位可以在规章制度中明确定义哪些行为属于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也可以定义一般违反累积多少次后变为严重违反。
B. 违反劳动法第39条,被辞退有经济补偿吗
没有。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二款)规定解除合同的,只要依据的事实客观存在,无论是什么期限劳动合同,不仅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反而可以主张劳动者赔偿经济损失。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2)如何证明违反劳动法第39条扩展阅读
用人单位可以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包括:
1.劳动者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或者用人单位提高劳动合同工资待遇但劳动者不愿意续签的,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2.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由于主管部门调动或转移工作单位而被解除劳动合同,未造成失业的,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3.由于劳动者的过失,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所述,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并且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劳动者遇到以下6种情况用人单位要依法向劳动者提供经济补偿金。
1、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依法提供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劳动者主动提出离职的;
2、劳动者患病,医疗期后不能从事原来的工作,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关系的;
3、用人单位因经营不善需要裁员的;
4、原劳动合同到期,用人单位要求降薪续签,劳动者不接受并提出离职的;
5、用人单位未及时发放工资、购买保险等,劳动者主动提出辞职的;
6、用人单位主动提出辞退劳动者的;
C. 劳动法的第39条内容指的是什么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等等。
【法律依据】
《劳动法》第三十九条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过失性辞退)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D. 劳动法第39条第3款规定是什么
劳动法第39条内容是: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等等。
【法律依据】
《劳动法》第三十九条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过失性辞退)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E. 请问下,劳动法39条重大违规是怎么定义的
你说的应该是劳动合同法中单位因劳动者过失辞退的规定中的第三项: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这是指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没有按照岗位职责履行自己的义务,违反其忠于职守、维护和增进用人单位利益的义务,有未尽职责的严重过失行为或者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故意行为,使用人单位有形财产、无形财产遭受重大损害,但不够刑罚处罚的程度。例如,因粗心大意、玩忽职守而造成事故;因工作不负责而经常产生废品、损坏工具设备、浪费原材料或能源等。
F.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第39条有哪些规定
大律师网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版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权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规章制度的禁止条款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法》39条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者有39条规定的情形的,即使劳动者处于患病、哺乳期、孕期等解除劳动合同,也是无补偿的。
G. 劳动法第39条的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什么意思
你好,用人单位有制定依法制定劳动规章的权力,这是劳动法授予的。以保障生产组内织及生产管理正常容进行。
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法律规范语言的表述,实质上是用人单位制定的具体的有关劳动纪律、休息休假、安全管理等相关制度,关键是“严重”二字,如果符合这种严重程度,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就是法定解除,就认为劳动者在工作有重大过错,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如果有异议,可以通过劳动仲裁程序解决,也可向人社局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投诉。
H. 如何认定《劳动合同法》第39条第二款
首先,规章制度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且是通过民主程序公之于众,其次,劳动者的行为客观存在,并且是属于“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何为“严重”,一般应根据劳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限度和用人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所规定的具体界限为准。最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处理是按照本单位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办理的,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8)如何证明违反劳动法第39条扩展阅读:
案例:违反单位“恋爱禁令”淮安一女子被开除
因为违反单位内部规定——不允许职工之间谈恋爱,淮安某机械公司职工李丽(化名)被单位开除了。李丽认为单位侵犯了她自由恋爱与婚姻自由权,于是将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赔偿金5万余元。记者6日从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了解到,经过审理,法院最终判决该机械公司赔偿李丽5万余元经济损失。
2013年1月,李丽应聘进入淮安某机械公司上班,该公司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在公司上班期间不得与本单位其他员工建立恋爱关系,否则构成违约,公司有权将其开除,且员工不得索要相应的经济赔偿金或者经济补偿金。
李丽与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亦明确禁止公司员工内部恋爱。然而,在上班期间,李丽与公司员工张强(化名)因工作接触产生好感,建立了恋爱关系。碍于公司规定,两人不敢公开恋情,只能偷偷交往。但随着时间推移,两人的恋情还是被公司发现。
今年3月7日,该机械公司以李丽违反单位规章制度为由将其开除。被开除后的李丽心有不服,认为该机械公司“禁止公司员工内部恋爱”的规定,侵害了她婚姻自主的权利,该规定无效,于是将该机械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公司因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支付其经济赔偿金5万余元。
机械公司则称,公司内部员工建立恋爱关系可能损害公司利益,单位规章制度明确规定“禁止公司员工内部恋爱”,且李丽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亦有该条款,李丽应当知晓该规定,公司依照单位规章制度作出的开除处理决定并无不当。
淮安市中院经审理认为,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但该规定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不得违反国家强制性的法律规定。
我国婚姻法赋予每个公民婚姻自由的权利,机械公司“禁止公司员工内部恋爱”的规定,侵害了李丽的婚姻自由的合法权利,违反了我国法律关于公民婚姻自由的规定,应当无效。
I. 劳动法第39条的规定
第三十九条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过失性辞退)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版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权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J. 如何认定《劳动合同法》第39条"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判断标准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是指:
1、被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的,但人民检察院根据《刑事诉讼法》(1996年)第142条第2款规定作出不起诉决定的除外(该《刑事诉讼法》(1996年)第142条第2款规定:“犯罪情节轻微,依照<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2、被人民法院依据刑法(当时指1979年刑法)第三十二条免予刑事处分的;
3、劳动者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4、被人民法院判处处罚的;包括:
①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实际执行刑的;
②、被单处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刑事处罚的;
③对于外国人被独立适用驱逐出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