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的证据保全
1. 行政诉讼证据保全的条件有哪些
行政诉讼证据保全条件:
(1)申请保全的是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
(2)申请保全的证据需要与待证事实之间具有相当的关联性;
(3)申请证据保全必须在举证期限内以书面形式提出;
(4)如果法院认为需要提供担保的,当事人应当提供担保;
(5)法律司法解释规定诉前证据保全的,从其规定。
所谓诉前证据保全,是指在起诉前,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对于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材料进行提取保存或者查封的一种诉讼行为。
2. 行政诉讼法中法院不可以进行诉前证据保全吗
目前只有《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这一司法解释第二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了诉前证据保全:“法律、司法解释规定诉前保全证据的,依照其规定办理。”但目前还没有规定诉前证据保全的法律和司法解释。
3. 行政诉讼事件中的证据保全是什么意思
行政诉讼证据保全主要是指人民法院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采取制作笔录、绘图、拍照、录音、录像、提取并保管有关证据等措施使证据价值保存下来的一种诉讼行为。法律规定是,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证据保全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4. 行政诉讼法的第四十二条申请保全证据是什么意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二条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就是申请保全证据以免证据被毁灭失等情况
参考资料:
诉讼证据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后,对于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根据诉讼参加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采取的调查收集和固定保护等措施。证据是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处理案件的关键。对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进行固定和保管,既是保障当事人提供证据的一种补充手段,也是人民法院取得证据的一种必要方式,目的在于确保案件事实得以澄清,保证人民法院在证据充分的基础上作出公正裁判。
证据保全具有以下特征:
(1)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证据保全的申请应当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后。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7条规定,申请保全证据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以书面形式提出。
(2)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只能是人民法院。这和行政程序中的证据保全不同。如行政处罚法第37条第2款规定,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在诉讼过程中,只有人民法院可以实施证据保全。
(3)目的在于防止证据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这和财产保全不同,财产保全目的是保证将来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而采取的强制保全措施。证据灭失是指证据不复存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证人因年迈或者疾病可能去世的,对其证言进行保全;二是案件涉及某些鲜活或者容易变质的食品或者其他物品,对这些物证进行保全。证据以后难以取得是指,证据虽然不至于灭失,但失去时机,将会导致证据的状态发生改变或者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取得。如证人即将长期居留国外或者对污染水的水质必须马上取样等。
(4)人民法院保全证据应当以裁定的方式作出。
证据保全包括依申请的证据保全和人民法院依职权的证据保全两种。
(1)依申请的证据保全。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诉讼参加人包括了原告、被告、第三人和他们的诉讼代理人等。需要注意的是,被告虽然不能自行收集证据,但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诉讼当事人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当事人申请保全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其提供相应的担保。在有的情况下,证据保全会给被保全人带来一定的影响或者损失,所谓提供相应的担保是指人民法院在判断是否需要提供以及提供何种担保时要考虑证据的实际价值、存在状况、保全难度、灭失风险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进行确定。例如,如果申请保全的证据属于书证、证人证言等,无须提供相应的担保;如果保全的证据涉及他人的重大经济利益或者其他合法权益的,如珠宝、字画等,则须当事人提供相应的担保。
(2)依职权的证据保全。这是指无须经诉讼参加人的申请,人民法院即可主动采取保全措施。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人民法院保全证据的,可以采取查封、扣押、拍照、录音、录像、复制、鉴定、勘验、制作询问笔录等保全措施。人民法院保全证据时,可以要求当事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到场。
5. 证据先行保全是否适用行政强制法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7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由于在《行政强制法》列举的强制措施中,没有出现“登记保存”这一名词,所以有人认为,证据的“登记保存”不属于行政强制措施。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有误,其实“登记保存”就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因为,从概念看,《行政强制法》第二条的表述是“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认真分析这一概念,可以发现行政强制措施的目的在于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行政强制措施具有三个特性,即①暂时性,行政强制措施是过程中的行政行为,不是最终行政行为;②保全性,行政强制措施是为了保障最终行政决定的合法有效作出;③单向性,即行政强制措施由行政机关单方面实施。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我们可以说,证据的“登记保存”完全具备“防止证据损毁”的目的,证据的“登记保存”完全具备行政强制措施的三个特性。因为从立法技术看,《行政强制法》第九条采用的列举式与兜底性相结合的技术。在对行政强制措施进行“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扣押财物,冻结存款、汇款”作了列举式的规定之后,又以“其他行政强制措施”一语进行兜底性规定。这样的规定,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行政强制措施并不限于上述四种,其他行政强制措施是个很大的“兜”,并不排除“登记保存”措施进入这个“兜”。因为,从立法本意看,“登记保存”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集体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释义与案例》一书中,这些具体参与《行政强制法》立法工作的专家非常明确地说“登记保存”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行文至此,毋须赘述,我们可以下一个明白无误的结论:对证据进行“登记保存”就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
6. 行政诉讼中有哪些证据保全措施
行政诉讼证据保全措施有查封、扣押、拍照、录音、录像、复制、鉴定、勘验、制作询问笔录等。申请保全证据由当事人在行政诉讼的举证期限届满前向人民法院提出。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以书面形式提出,并说明证据的名称和地点、保全的内容和范围、申请保全的理由等事项。当事人申请保全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其提供相应的担保。法律、司法解释规定诉前保全证据的,依照其规定办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八条
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保全证据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查封、扣押、拍照、录音、录像、复制、鉴定、勘验、制作询问笔录等保全措施。人民法院保全证据时,可以要求当事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到场。
7. 行政处罚法证据保全七天以后怎么办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如果超出了这七日期限, 仍未作出有关处理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法,才去扣押、查封等行政强制措施),被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需解除有关先行登记保存措施,归还当事人。
8. 行政证据保全的法律规定
法律分析:与行政证据保全有关的法律规定是民事诉讼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八十一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在诉讼过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因情况紧急,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利害关系人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证据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证据保全的其他程序,参照适用本法第九章保全的有关规定。
9. 证据保全的措施有哪些
证据保全措施:民诉法第74条规定,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证据保全的的方法有三种:1、向证人进行询问调查,取得证人证言。2、对文书、物品进行拍照、录相、抄写、复制等。3、对证据进行鉴定或勘验。
【法律依据】
《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二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