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当事人如实陈述
❶ 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民事诉讼证据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书证。指用文字、符号、图形记载或表示的能够证明案件待征事实的书面材料。 ②物证。指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物证也应提交原物。 ③视听资料。指能够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录音带、录像带以及从电子计算机中提取的资料。 ④证人证言。指知道案件中有关情况的人向人民法院所作的有关案情的如实陈述。 ⑤当事人陈述。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就案件的事实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陈述和承认。 ⑥鉴定结论。指人民法院指定鉴定部门运用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通过分析、检验、鉴别、判断作出的科学结论。 ⑦勘验笔录。指勘验人员对双方当事人争议的标的物或者物证,进行现场勘查、检验、测量、绘图、拍照,并将情况和结果如实地记录下来而制作的书面材料。
❷ 如何理解《民事诉讼法》第199条所规定的"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
民事诉讼法抄第一百九十九条 当事袭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是指双方都是公民个人,不是法人、公司等单位的。
❸ 民事诉讼中,诉讼人的话能不能做为证据
你好!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如果当事人陈述属实可以作为证据予以采纳,也就是说,当事人如实陈述的属于民事诉讼证据中的一种!希望可以帮助你!
❹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该提供什么证据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该及时提供证据证明。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第六十五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
《最高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在作出判决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
❺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是什么
民诉100条是关于保全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❻ 民事诉讼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如何适用于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
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的主体是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以及审判人员,主观上是诚实、善意,目的主要在于规范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行为,防止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同时规制审判权的行使,保障民事诉讼顺利进行。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规范整个民事诉讼活动,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始终。具体体现表现有:112条: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法院应当驳回其为诉讼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13条 被执行人与他人恶意串通,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法院应当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诚实信用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实现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双方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平衡。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伦理道理准则在民法上的反映,常被奉为“帝王条款”的效力。
行政法上的诚实守信原则与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在外观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二者在基本理念上是不同的。民法上的诚信是双向的,即民事活动的当事人都应当对其他当事人保持诚信;而行政法上的的诚信则是单向的,仅指行政机关应当对相对人保持诚信。诚实守信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1、诚实,即信息真实。要求行政机关无论面对特定对象,还是普通公众,它所提供的信息都应当是真实、有效的,行政机关不能通过提供虚假信息对当事人或社会公众加以欺骗。2、信用,即依赖保护。行政决定具有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行政决定一旦作出,法律要求相对人对此予以信任和依赖。基于这种依赖因素的存在,法律也理应充分认可并保护相对人基于依赖所生之利益。行政机关的规定或者决定一旦做出,就不能轻易更改,如果确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必须改变它们时,除了必须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并遵循法定程序之处,还应当给予权益受损人以一定补偿。依赖保护的核心在于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基于政府的权威,其行为一旦做出往往能够获得公民的依赖,而公民基于这种依赖又可能采取相应行动并产生一定利益,一旦这种依赖因政府行为的变更而受到损害,就可以要求政府补偿。
❼ 民事诉讼法第111条具体内容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四)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民事诉讼法当事人如实陈述扩展阅读: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了对符合条件的人可以司法拘留,以下介绍什么是司法拘留
司法拘留是拘留的一种。人民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情节严重的人,在一定期间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拘留的期限为15日以下。
被拘留的人,由人民法院交公安机关看管。在拘留期间,被拘留人承认并改正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提前解除拘留。
❽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当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
2补强规抄则
理由如下;所谓袭补强规则,就是对现有证据的证明力的增强;而本条款明确提到“应当结合本案其他证据”,就说明不能简单依靠当事人的陈述,也即当事人的陈述的证明力较弱,需要其他证据来补强。
所以,本条规则属于补强规则。
另外:意见证据规则是指,证人作证只能陈述自己体验的过去的事实,而不能将自己的判断意见和推测作为证言的内容。关于当事人陈述的规则才是。
最佳证据规则,主要指书证。其基本精神是:“以文件内容而不是以文件本身作为证据的一方当事人,必须提出文件内容的原始证据。”
相关性规则又称关联性规则,是指只有与诉讼中待定事实具有关联性的证据才可以采纳,凡是没有关联性的证据均不具有可采性。不具体解释了。。
❾ 如何论述“民事诉讼法中,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的原则”
一、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含义
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诉讼权利。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包括以下三项基本内容:
(一)当事人平等地享有诉讼权利。当事人平等地享有诉讼权利,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所进行的“诉讼攻击”与“诉讼防御”的平等性。任何一方不得享有比对方更优越或更多的诉讼权利,只有赋予双方当事人平等的权利、均等的机会,才能维系民事诉讼活动中当事人双方“攻击”与“防御”的平等进行。
(二)当事人在诉讼中的诉讼地位平等。当事人诉讼权利诉讼义务平等,也即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的诉讼地位是平等的,不因当事人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民族等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别。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不但是平等地享有诉讼权利,同时也是平等地承担诉讼义务,并且对行使诉讼权利给予平等的机会。
(三)保障和便利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首先,立法保障。作为立法的指导原则,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应当体现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制度和具体规范中,使这一原则具体化,为当事人实际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诉讼权利提供法律依据。其次,是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应当为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提供保障和便利。依法保障当事人双方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并且为他们行使诉讼创造和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是人民法院应当履行的职责,也是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实现的重要保证。
二、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适用
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适用范围:
一是指适用的主体。如上所述,诉讼权利平等原则适用于在我国人民法院进行民事诉讼的所有当事人。在属性上,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国籍上,包括我国当事人、也包括在我国人民法院进行诉讼的外国当事人、无国籍当事人。当然,对外国当事人、无国籍当事人,我们还应当采取“同等对等”的原则。
二是指适用的案件。凡是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案件,无论是财产权益争议案件,或是身份关系争议案件,都适用该原则。非讼案件,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不适用这一原则。
三是指适用的程序。除特别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等非诉讼程序外,其他诉讼程序都适用该项原则。
四是指适用的人民法院。该原则适用于审理民事案件的各级人民法院和各专门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