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有的劳动法
『壹』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法颁布了几个版本有过几次修订现行的又是哪一个呢
我国《劳动法》复是制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八号公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此后没有对《劳动法》做过修改。
2007年6月29日颁布了《劳动合同法》,该法从2008年1月1日起生效实施,最新的消息是2012年12月28日通过修改,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这个法律和《劳动法》不完全相同,一个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整体性法律,一个仅仅是调整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所以不能简单理解为对劳动法的修改。
现在两部法律都仍然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现行有效。是劳动部门对劳动争议仲裁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对劳动争议出台了三个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二、三。
『贰』 请问我国现行劳动法是不是有两部
劳动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多,但《劳动法》只有一部。
按照目前的法律法规,不存在临时工的说法,只要存在劳动关系,就应当办理各种社会保险。
『叁』 我国劳动法
①单位收取押金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第九条的规定。②如果有押金,那么是版应该退回给你的,而权且辞职后就应该退还你的,如果未按时退你的,则你可以到公司所在的位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你的辞职是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则可以要求单位支付赔偿金。
『肆』 是我国的劳动法规定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
我国的劳动法没有规定退休年龄,但是《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规定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应该退休;以及职工符合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形的,也应退休。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第一条
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
(一)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
(二)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
本项规定也适用于工作条件与工人相同的基层干部。
(三)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四)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伍』 我国现行劳动法有何特点
从劳动法具有的社会法属性出发,可以归纳出劳动法的几个特征:
1、劳动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侧重保护劳动者。有人认为,既然法律追求的是平等,那么作为劳动关系双方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应处在同等水平予以保护。前面已经分析过,劳动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资本的巨大支配力很容易把劳动者变成它的附属。要保护劳动者,使其获得有尊严的劳动,就必须通过法律的强制来弥补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因此,侧重保护劳动者是劳动法与生俱来的使命。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保护资本者或经营者的利益,一方面,劳动法的制度设计也是为了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为了保护用人单位的利益,劳动法也规定了劳动者的许多义务;另一方面,资本者或经营者的利益可以通过其他的法律得到保护,如物权法、合同法、公司法、知识产权法等等。
2、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相结合,以强制性规范为主。劳动法大多属于强制性规范,尤其是劳动基准法,它是国家对用人单位设定的义务,用人单位必须严格遵守,不能降低标准,只能在最低标准之上给予劳动者更好的劳动条件和工资福利待遇。即使是调整劳动合同关系的任意性规范,也与调整一般民事合同关系的任意性规范不同。例如,在劳动合同关系中,合同自由原则既要受法定劳动基准的限制,还要受集体合同的限制,凡是与法律相冲突或低于集体合同标准的条款都无效。从这一特征也可看出,劳动法不属于以意思自治为核心理念的私法,而是典型的社会法。
3、实体法和程序法相统一。一般而言,实体法和程序法是一种互为依存的关系,有一定的实体法,就有与之对应的程序法,例如民法与民事诉讼法、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劳动法则不然,其本身既有实体性法律规范,也有程序性法律规范,这是由劳动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由于劳动争议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劳动争议的解决程序也有不同于普通民事纠纷和商事仲裁的特点,因此必须专门做出规定,这就使得劳动法既有实体法的内容又有程序法的内容。
『陆』 现在我国有几部劳动法
1995年《劳动法》
2008年《劳动合同法》
我网络空间内有相关劳动法律法规!
『柒』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
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2、劳动是公民的权利
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从事劳动的同等的权利:
(1)对公民来说意味有就业权和择业权在内的劳动权;
(2)有权依法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和用工单位;
(3)有权利用国家和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就业保障条件,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平等地录用符合条件的职工,加强提供失业保险,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职责。对国家来说,应当为公民实现劳动权提供必要的保障。
3、劳动是公民的义务
这是劳动尚未普遍成为人们生活第一的现实和社会主义固有的反剥削性质所引申出的要求。
4、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1)偏重保护和优先保护:劳动法在对劳动关系双方都给予保护的同时,偏重于保护处于弱者的地位的劳动者,适当体现劳动者的权利本位和用人单位的义务本位,劳动法优先保护劳动者利益;
(2)平等保护:全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各类劳动者的平等保护,特殊劳动者群体的特殊保护;
(3)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论它存在于劳动关系的缔结前、缔结后或是终结后都应纳入保护范围之内;
(4)基本保护:对劳动者的最低限度保护,也就是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护。
5、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1)双重价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标准是能否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双重价值取向,劳动法的任务在于,对劳动力资源的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进行规范;
(2)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即社会劳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各个用人单位之间的配置;
(3)劳动力资源的微观配置:处理好劳动者利益和劳动效率的关系。
(7)我国现有的劳动法扩展阅读: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各国劳动法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大都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劳动就业法,劳动合同法,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劳动安全与卫生的程,女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制度,劳动纪律与奖惩制度,社会保险与劳动保险制度,职工培训制度,工会和职工参加民主管理制度,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以及对执行劳动法的监督和检査制度等。
『捌』 我国劳动法体系由()构成
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劳动标准制度
4.职业培训制度
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