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行政诉讼法是
1. 我国行政诉讼法所特有的基本原则
我国行政诉讼法所特有的基本原则:
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2、合法性审查原则;
3、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执行原则;
4、不适用调解原则;
5、行政损害赔偿责任原则。
2. 多选题;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渊源包括()。
我国广义即实质意义的行政诉讼法的渊源主要有:
1.宪法中有关行政诉讼的法律规范。
2.行政诉讼法典。即全国人大198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3.《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的有关规定。
4.民事诉讼法典。因为《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比较简单,《民事诉讼法》规定比较具体,许多内容在《行政诉讼法》当中没有规定,而在《民事诉讼法》中做了详细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仅仅依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是不够的,还要去参照《民事诉讼法》当中的规定。比如说关于期间的计算,关于送达的问题,关于法院审理程序的问题。特别是关于集团诉讼的规定,《民事诉讼法》当中作了非常详细的规定,而《行政诉讼法》根本就没有规定,这就造成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有很多不便。行政诉讼当中有很多内容没有规定,就必须参照《民事诉讼法》当中的规定。所以,《民事诉讼法》中某些规定是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
5.单行法律、法规。《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2款规定:“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第37条规定:“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第38条规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等等。因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中有关行政诉讼的规定,也属于行政诉讼法的一部分。
6.国际条约。在涉外行政诉讼中,要适用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和行政协定(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7.法律解释。主要是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最高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法》的司法解释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
3. 我国《行政诉讼法》是什么时候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是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89年4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六号公布,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
4. 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标志是
具体行政行为
答案解析:[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内受理公民、法容人和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而对于“行政法规、规章或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等抽象行政行为,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由此可见,我国行政诉讼的客体是具体行政行为,而非抽象行政行为。
5. 我国的行政诉讼法是什么由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什么起施行
(抄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袭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修正)
6. 简述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对级别管辖的有关规定
行政诉讼法关于级别的管辖有以下内容:
《行政诉讼法》第十四条基层人民法院回管辖答第一审行政案件。
第十五条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
(一)对国务院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二)海关处理的案件;
(三)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四)其他法律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第十六条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第十七条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7.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原告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个月提出,但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原告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专之日起(3)个月属提出,但法律规定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该条主要规定的是行政诉讼的一般起诉期限,其中的三个月是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计算。
8. 我国行政诉讼法对被告举证有哪些限制
在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审查的是被告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是否有确凿的证据,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只是一方诉讼当事人,它只能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因此,被告在诉讼过程中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实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证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是为了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防止行政机关轻率、武断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防止被诉机关在重新取证时滥用职权,向原告和证人施加压力,以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因此《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所指的证据,应当理解为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被诉行政行为的证据,这是先取证后裁决的行政法原则所决定的。所以,诉讼过程中被告收集被诉行政行为以外的证据应当是允许的。
9.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对行政案件实行
法院审查具来体行政行为只审查合法性源,一般情况下不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行政权和审判权是两种国家权力,行政权的行使需要广泛运用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因长期处理行政事务而具有专门经验,能审时度势作出恰如其分的决定,因此,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不应代行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当然,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也有某些例外,对于行政机关滥用自由裁量权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人民法院可以就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此外,当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以行政处罚显失公正为限)时,法院可以不将不适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变更为适当行政行为。
10. 我国《行政诉讼法》是什么时候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89年4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六号公布,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在此之前没有行政诉讼法。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