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劳动法
1. 大学毕业生和劳动法
高校学生毕业分配工作中,学校与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签订《三方协议》,是高等院校对毕业生分配的一种办法。《三方协议》属于一种就业介绍性质,与高校的报到证、分配介绍信及就业意向书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高校学生就业应当与用人单位双方协商一致另行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和高校学生属于《劳动法》调整的主体范围,高校不具备劳动用工主体地位,也不是《劳动法》调整的当事人。《三方协议》中只能约定双方用工意向,高校不得代为约定任何违约金和违约赔偿。《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五条规定“除本法第二十二条(专项培训的服务期)和第二十三条(保密协议)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因此,《三方协议》约定的违约责任无效。
大学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该注意哪些问题?
(1 )合同主体是否合格;企业作为一方当事人,是否具有签订该劳动合同的资格,这时需要劳动者考虑的。如是否具有法人资格或者法定用工资格;合同主体与用工主体是否一致; (2 )合同内容是否合法;规定的工作条件/工作范围/等是否符合劳动法规定。工作环境是否符合劳动保护要求;
(3 )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及本市有关劳动法律规定;比如试用期制度/工时制度/加班制度/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发放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等。
(4 )社会保险是否明确予以规定。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
(5 )对于劳动合同中的企业单独约定的条款应予以特别注意。如违约金条款/保密条款/竟业禁止条款/培训条款等。对于这些方面,除了考虑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外,更需要考虑到自己的工资收入与违约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比较,从公平角度予以必要的关注。切记一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6 )企业现存的各种规章制度,在签订合同前必须予以足够的关注。
(7 )充分注意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违约责任,以及权利享受的可能性。
(8 )不能存在任何的侥幸心理,你的签字是有法律效力的,一定程度而言,你的签字对于你和企业而言就是法律。
2. 大学生打工是否受劳动法保护
大学生勤工来俭学不属于劳动法调自整的对象.不构成劳动关系,而属雇佣关系,实用合同法.
劳动部于1995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勤工俭学要注意量力而行.
3. 在校大学生是不是劳动者
是的。年满16周岁就符合法律规定的就业年龄,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并不必然就是《劳动法》排除适用的对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法定劳动年龄指年满16周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的中国公民。(见参考资料)
大学生主要是全日制学校的大学生,除极个别例外情况,基本上已经年满16周岁,特别是大三大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由于社会需求、个人发展、就业压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离校之前就已经入职用人单位的情况屡见不鲜。我们国家对劳动者具有特殊的保护,此类法律法规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等,都对劳动者的权利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3)大学劳动法扩展阅读
1995年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309号)的规定,也并未否认在校生成为劳动者,该规定指出: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显而易见,此规定仅仅适用于“业余时间”“勤工俭学”的特殊条件,对于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形成固定劳动关系的在校生而言,不应适用这一规定。
正确适用《劳动法》规定,依法认定在校大学生属于《劳动合同》主体,在校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不因劳动者在校生的身份而无效,在司法实践中屡有认定,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发的“郭懿诉江苏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劳动争议案”便是一例。
认定在校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有效,要看在校生是否具备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在校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已经年满16周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就业年龄,具备与用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四条仅规定了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劳动者、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不适用劳动法,并未将在校学生排除在外,学生身份并不当然限制他们作为普通劳动者加入劳动力群体。
4. 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法
实习期关键是要看大学生的身份:是已经毕业,在企业实习试用还是仍在校在企回业单位实习
前者属于劳动答合同法调整范围,只要大学生付出劳动,单位就必须支付相应的报酬
而后者不属于劳动合同法调整范围,只能视为一般民事行为,可以参照合同法(如用人单位和实习生有合同约定),如约定给予薪酬的,应当按照合同支付;约定没有薪酬的,也只能按照合同办事;如无约定的,一般应当由用人单位支付一定得报酬
5. 大学生就业劳动法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已经毕业,走向社会,那就属于“劳动者”,受相关法律保护。专
如果是在上学期间做兼职,维属权有一定困难。大学生的身份是学生,工作也是临时性的,这种行为并不受劳动法保护,在我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有相关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如果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发生用工单位欠薪问题,大学生可以依据用工单位出具的工资欠条,直接向法院起诉。
6. 最新“劳动法”中关于在校大学生劳动权的相关规定有哪些
查查非全日制用工章节
7. 新劳动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倾向于保护劳抄动者。上保险是企业逃避不了的了,所以要和企业签合同并上保险
,这对我们将来是很有好处的。
2.企业没有理由再辞退工人了,如果签订了正式合同。
3.最低工资标准和加班等问题,也做了规定,但是企业会不会照着执行,就要看老板高不高兴了。很多企业都变相设置障碍。
大学生涉世之初,新的劳动法还是很照顾了呢。
8. 请问劳动法适用于事业单位(比如高校)吗
根据有关司法解释来的规定,源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一条 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处理。
第二条 当事人对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的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所作的人事争议仲裁裁决不服,自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执行。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人事争议是指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
9. 在校大学生是否适用劳动合同法
情况不同,适用情况不同。
依据[劳部发[1995]309号]【关于印发《关于贯彻执内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容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即此条排除了《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规对“利用业余时间”的“勤工俭学”的学生的适用;
[劳部发[1995]309号]劳动部在对学生的劳动者资格进行限定的时候对学生的身份本身有一定的限制,即如果不满足“利用业余”时间的条件(且由于劳动法规本身并没有排除学生)因此就不得排除劳动法规对学生的适用;包括但不限于已辍学但仍然保留学籍的情况、也完成学业等待毕业的情况等;
所以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结果。
10. 大学生受劳动法保护吗
当然!只要你有产生劳动行为的,都被纳入到劳动保护法的范畴。只是因工作性质不同,保护范畴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