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诉讼法自认

诉讼法自认

发布时间: 2020-12-24 11:28:30

① 民事诉讼自认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其法律效力如何

自认须具备以来下要件:(自一)自认必须是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作出。(二)自认必须是当事人对事实的陈述。(三)自认必须与对方当事人的事实主张一致。(四)自认是一种于已不利的陈述。
(一)自认对当事人的效力。对于作出自认的当事人而言,需要承担因承认于已不利事实而带来的法律后果,而且自认一旦作出,除非法定原因,不得撤销,同时也不能提出与自认事实相反的主张。(二)自认对法院的效力。自认的效力不仅约束当事人,而且对法院也有约束力。法院在作出判决时必须受到当事人自认事实的约束。

② 自认效力的法理基础

关于自认制度的法理基础,学界认为其法理基础主要有以下三点:一为诚实信用原则,诚信原则作为一项民事诉讼原则要求当事人在实施诉讼行为时必须诚实和善意,不在民事诉讼中作虚假陈述,在承认对方的事实时应实事求是,不得作出虚假承认。当事人在实施一诉讼行为后,无正当理由不得实施否定或与前一行为相矛盾的诉讼行为,对当事人作出的自认禁止反言。其次为诉讼经济原则,由于自认具有免证及拘束当事人、法院之效力,使得法官在诉讼中能够迅速地对当事人的争执之点进行清理,将无争议的事实确定下来,从而缩短诉讼周期,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另外即为处分权主义和辩论主义原则。处分权主义以私权自治原则为基础,要求在诉讼的提起、诉讼的内容、诉讼标的及请求的范围及有关程序与实体权利的让步与放弃等方面均由当事人决定,法院则处于被动地位。辩论主义基本内涵为:(1)法院不得将当事人没有主张的主要事实作为判决的资料或基础;(2)对当事人之间没有争议的事实,法院不必调查其真伪,应直接作为判决的基础性资料;(3)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事实,法院只能以当事人声明和提出的证据予以调查和认定。处分权主义和辩论主义原则与我国当前构建的当事人主义民事诉讼模式正相契合。而从我国自认制度建立的背景和历程来看,处分权主义和辩论主义原则在我国民事诉讼裁判理念中的确立则直接影响和决定了自认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发展。在实践与研讨中,诚信原则与诉讼经济原则与处分权主义和辩论主义原则共同作为自认制度的法理基础在中国也被广泛接受。这些法理基础成为了我国自认制度的间接效力渊源。

③ 民事诉讼法自认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自认必须发生在诉讼过程中;2、自认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专事实的承认;3自认必须是明确表属示的;4自认必须具有合法性。
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八条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身分关系的案件除外。
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否认,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
当事人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的,代理人的承认视为当事人的承认。但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对事实的承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诉讼请求的除外;当事人在场但对其代理人的承认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当事人的承认。
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承认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④ 民事诉讼法中自认与认诺的区别是什么

自认是指对方当事人主张的具体事实,通过诉讼承认或通过调解放弃争议.
认诺是指以诉讼请求为对象的认诺.是当事人基于诉讼中的处分原则实施的关于民事案件实体权利义务关系的主张.

⑤ 民事诉讼自认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其法律效力如何

一、自认须具备以下要件:

1、自认必须是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作出。基于自认是否在法院审理过程中作出,可以将自认分为诉讼上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自认要具有法律约束力,必须是诉讼上的自认,其要求自认必须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作出,包括开庭审理前的准备阶段及开庭审理的过程。

诉讼外的自认不具有免除对方举证责任的效力,其对法院也不发生诉讼中自认的效力,它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证据,对方当事人可以把诉讼外的自认作为证据来使用。

2、自认必须是当事人对事实的陈述。自认只能是对单纯的案件事实的陈述,不包括由经验法则或事实连锁而为的判断,以及权利或法律关系的主张。对法律判断和经验法则,即使双方当事人的陈述相一致,也不能约束法院。

3、自认必须与对方当事人的事实主张一致。自认人所承认的事实与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之间不存在矛盾,通常表现为自认人对对方主张的于已不利的事实的明示承认。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第八条第二项明确指出: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否认,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

这样就为自认的成立条件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即使一方当事人自认在前,对方当事人主张在后,即自认人先在程序中陈述了对自己不利的事实,而后对方当事人在程序中引用了该承认,只要双方当事人主张一致,即可构成自认。

4、自认是一种于已不利的陈述。关于判断“于已不利”的标准,有不同观点。败诉可能性说认为是否系不利的事实,应当从是否导致败诉(全部败诉或一部分败诉)的可能性来考察。

而证明责任说将不利与证明的负担联系起来,所谓“不利的陈述”就是关于应由对方加以证明的事实的陈述,这样一来,证明责任的分配就成了左右自认成立的前提条件,而证明责任分配的复杂必然使人们难以把握自认的成立要件。

因此,至于是否为不利益,因当根据客观情况而定,自认者方面知悉与否,在所不问。中国有关自认的规定中,没有涉及“于已不利”这一要件。

二、自认的效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自认对当事人的效力。对于作出自认的当事人而言,需要承担因承认于已不利事实而带来的法律后果,而且自认一旦作出,除非法定原因,不得撤销,同时也不能提出与自认事实相反的主张。实际上自认也就成为证据的第五种类型——当事人的陈述。

对于对方当事人而言,自认则免除了其对该事实的举证责任。因为,自已提出的对对方不利的事实已经得到了对方的承认,对于双方当事人不存在争议的事实,无需举证

2、自认对法院的效力。自认的效力不仅约束当事人,而且对法院也有约束力。法院在作出判决时必须受到当事人自认事实的约束。

法院在适用法律时,应当以当事人自认的事实为基础,法院没有必要对双方一致认定的事实的真实性进行审查,而且也不得作出与该自认事实相反的认定。自认对法院的效力不仅拘束一审法院,而且对二审法院也具有约束力。

法院在一审中以当事人承认的事实为依据作出判决后,承认该事实的当事人在第二审中,不能在无正当理由时以证据推翻承认,二审法院仍然应当以一审承认事实为依据作出裁判。

(5)诉讼法自认扩展阅读

自认的效力在一般民事诉讼案件中极大,但在若干性质特别的案件或者特别诉讼程序中,则受到限制。中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虽然对自认有所规定,但对自认的效力却没有详尽规定,尤其是自认对法院的约束力没有规定。

这就导致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可以完全抛开当事人的自认而以其他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自认仅发生举证责任转移的后果,但因具有不可撤销性,使自认的当事人无法为反对的主张,亦无提出反证的可能性,其拘束力可以说是绝对的。

自认不但对为自认的当事人发生拘束力,也对法院发生拘束力。因为自认的结果使双方当事人的主张趋于一致,法院即应以该一致的主张作为裁判的基础,无需另行调查证据。也就是说自认的效力虽直接拘束为自认的当事人,也间接拘束法院。

自认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当事人对对方主张事实的承认,免除了当事人对主张事实的证明责任。这样,原本必须进行的当事人举证、法院调查证据、质证、认证等环节被简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证明的环节和费用,缩短了诉讼的周期,降低了当事人和法院在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成本支出,同时也提高了诉讼效率。

⑥ 民事诉讼法作业(简答题)

一、辩论原则之基本原则属性二、辩论原则的含义与沿革(一)辩论原则的基本含义(二)罗马民事诉讼中辩论原则之雏形(三)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辩论原则之确立(四)英美法系民事诉讼中辩论原则之体现(五)辩论原则的发展趋势三、辩论原则的根据(一)辩论原则的根据之主要观点(二)对辩论原则诸根据论之评论(三)本书对辩论原则之根据的理解四、辩论原则与相关范畴的关系(一)辩论原则与处分原则的关系(二)辩论原则与当事人主义的关系(三)辩论原则与职权主义的关系(四)辩论原则与阐明权的关系五、辩论原则与民事诉讼模式第二章 我国辩论原则之检讨一、我国辩论原则的含义及其渊源(一)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与理论中辩论原则的一般含义(二)我国辩论原则的渊源二、中外辩论原则之比较(一)辩论原则之含义界定上的不同(二)对民事诉讼程序是否具有基本的指导作用之区别(三)如何为辩论权提供保障之观念上、方式上的差异三、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辩论原则之缺陷分析(一)内容的“空洞化”使其难以契合于“基本原则”之属性(二)对“客观真实”的不当理解和追求使其轻视了诉讼程序的公正性(三)裁判不受辩论内容的制约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四)造成法院的负担、责任过重并引发一些内在的程序矛盾四、辩论原则之重新界定第三章 辩论原则的内容(一)一、辩论原则与诉讼标的(一)法院裁判应当受当事入主张的诉讼标的之约束(二)诉讼标的理论对法院裁判范围的影响(三)法院裁判应否受原告法律上见解的约束二、辩论原则所适用的事实范围(一)民事诉讼中事实的分类(二)辩论原则所适用的事实范围之争论(三)本书的观点三、辩论原则与证据资料的收集提供(一)证据资料的收集提供属于当事人的权限和责任(二)法院对证据的调查收集问题第四章 辩论原则的内容(二)一、自认的含义、分类与构成要件(一)自认的含义(二)自认的理论分类(三)诉讼上自认的构成要件二、自认的效力与撤销(一)自认的效力(二)自认的撤销三、拟制的自认、间接事实之自认与权利之自认(一)拟制的自认(二)对间接事实的自认(三)关于权利自认的问题第五章 辩论原则的补充——阐明权一、阐明权制度与理论的主要内容(一)阐明权的含义与必要性(二)阐明权的立法沿革(三)阐明权的具体内容(四)阐明权的性质(五)衡量是否怠于行使阐明权的标准二、我国关于阐明权制度的立法、理论与实践(一)立法现状(二)理论研究的现状(三)我国关于阐明权的司法实践(四)完善阐明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应注意的问题第六章 辩论原则的例外——职权探知原则一、职权探知原则的界定(一)职权探知原则的含义(二)本书对职权探知原则的理解二、诉讼要件(一)诉讼要件的内容(二)诉的利益与诉讼要件(三)诉讼要件应依职权进行调查三、人事诉讼程序(一)人事诉讼程序的一般界定(二)婚姻无效事件与撤销婚姻事件的程序第七章 我国辩论原则之重塑所面临的障碍及其克服一、辩论原则的观念障碍及其克服(一)对私权自治或意思自治原则的不信任(二)对程序公正观念和程序保障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三)程序的自我归责观念和既判力观念存在严重欠缺二、辩论原则的制度障碍及其克服(一)民事诉讼程序的分化程度较低(二)当事人的取证权利缺乏制度保障

⑦ 行政诉讼法,人民政府向法院自认是城关街道办事处拆除违法,自认的意思是什么

自认的意思是主动承认,愿意承担法律责任。此时原告方在这方面就不必再继续追究了。

⑧ 多项选择题 下列关于民事诉讼自认及其法律后果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A 错误 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不能自认。
B 这是属于自认制度中的默示自认 因此选项正版确
默示承认:对一方当事人权陈述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否认,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
C 这是代理人承认制度 因此C错误
当事人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的,代理人的承认视为当事人的承认。但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对事实的承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诉讼请求的除外
D 撤回须经对方同意
因此错误的有A C D

⑨ 在环境私益诉讼和环境公益诉讼中,当事人诉讼上自认的法律效力有何不同

按实际情况,对于环境公益诉讼与普通诉讼的区别在于,环境保护法、消回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定的答机关和有关组织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提起公益诉讼,符合下列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具体情况,请当事人自行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规定进行核实。

热点内容
油纸的刑法 发布:2025-10-16 03:09:12 浏览:512
玉林市玉州区法院 发布:2025-10-16 03:07:01 浏览:39
违反经济法的真实案例 发布:2025-10-16 03:05:33 浏览:866
劳动法调整主要对象是 发布:2025-10-16 02:57:30 浏览:56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 发布:2025-10-16 02:56:58 浏览:469
最高法院执行的规定 发布:2025-10-16 02:50:12 浏览:146
承办法官制度 发布:2025-10-16 01:51:51 浏览:134
复旦大学国际经济法 发布:2025-10-16 01:44:37 浏览:377
自考经济法材料 发布:2025-10-16 01:43:02 浏览:299
劳动法中有停薪留职一说么 发布:2025-10-16 01:37:41 浏览: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