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第一部劳动法
『壹』 中国劳动法是哪一年成立的
1994年7月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内一部保护劳动者合法容权益,全面规范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劳动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近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劳动法》的颁布实施,为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关系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劳动关系调整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劳动法》调整的对象和有关安全生产执法主体的法律规定,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执行中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同时由于《劳动法》颁布时间早,在其后颁布的有关劳动保障法规中的许多规定与《劳动法》冲突,在法律适用上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处于两难境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行政不能落实。因此,急需对《劳动法》的有关内容进行修改,以适应劳动保障工作发展的需要。
『贰』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中国的劳动立法,出现于20世纪初期。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23年3 月29日公布了《暂行工厂规则》,内容包括最低的受雇年龄、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对童工和女工工作的限制,以及工资福利、补习教育等规定。国民党政府则沿袭清末《民法草案》的做法,把劳动关系作为雇佣关系载入1929~1931年的民法中;1929年10月颁布的《工会法》,实际上是限制与剥夺工人民主自由的法律。
为了维护工人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1922年发动了大规模的劳动立法运动,并提出《劳动法大纲》19条等等。这一代表工人利益的《劳动法大纲》并未得到当时政府的确认。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才产生了真正代表职工利益的劳动立法。1931年11月7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抗日战争时期,各边区政府也曾公布过许多劳动法令,如晋冀鲁豫边区1941年11月1日就曾公布过《晋冀鲁豫边区劳工保护暂行条例》。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1948年8月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对解放区的劳动问题提出了全面的、相当详尽的建议,对调整劳动关系提出了基本原则。各个解放区的人民政府,也曾先后颁布过不少劳动法规。这一切,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劳动立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同年,劳动部公布《关于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规定》,1951年2月,政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1月经修正后重新公布),1952年8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1954年7月,政务院公布《国营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纲要》,1956年6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1956年国务院公布《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和《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
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中国的劳动立法有了进展。1958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等4项重要规定。1966~1976年,劳动立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5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原则上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同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的通知》。
1982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矿山安全条例》、《矿山安全监察条例》、《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等3项法律文件。1982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职工奖惩条例》。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198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198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同年劳动部发出了《关于禁止招用童工的通知》。1988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1992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1992年1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3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1994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这些劳动法规在调整劳动关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6年,中国曾起草《劳动法》,由于历史原因,中途夭折。1979年第二次起草《劳动法》,1983年7月曾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草案》,但因很多问题难以妥善解决,未提交全国人大审议。90年代初期第三次起草《劳动法》,1994年7月5日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颁布标志中国劳动法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劳动法》共13章107条,包括总则;就业促进;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劳动法》是中国的基本法,为劳动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叁』 解放区劳动立法的方针
解放战争初期,原各根据地基本上沿用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劳动法令和政策以及签订集体合同的有关规范性文件。
1931年革命根据地公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关于实施劳动法的决议案》。1940年抗日革命根据地颁布了《翼鲁豫边区劳工保护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劳动保护条例》。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共解放区在全国劳动大会决议中提出“关于解放区职工运动的业务”。
1947年以后,一些解放了的地区的劳动关系有所不同,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各解放区也制定了一些集体合同制度文件,也调整发生变化了的劳动关系。1948年在哈尔滨召开的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在这个决议中规定了有关集体合同制度的内容,这个文件实际上起到了劳动法令的作用。文件规定:劳动必须要有契约并尽可能地采用集体合同的形式,以便约束双方的行为;集体合同应当包括劳动条件、职工的任用解雇与奖惩、劳动保护与职工福利、厂规要点等规章制度的内容。在这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的决议的推动下,各解放区也开始劳动及集体合同立法工作。1949年6月旅大行政公署发布了《关于颁布旅大地区工会与企业工厂签订集体合同基本要点的命令》,该命令指出:“集体合同之签订,对本区今后之发展生产与劳动保护方面均有重大意义”。这个法令对集体合同制度做了五个方面的规定。
没收官僚资本、没收地主土地、保护民族工商业—-是解放区土地、经济、劳动立法的指导原则。
『肆』 劳动法对职工遗孀生活费的规定
劳动法中对职工遗孀生活费没有规定,但是《工伤保险条例》中有规定,具体如下:
第三十九条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近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
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享受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待遇。
(4)建国后第一部劳动法扩展阅读
一、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具体指的是该职工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
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其中,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包括遗腹子女;
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
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抚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二、供养亲属需满足如下条件:
1、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2、工亡职工配偶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
3、工亡职工父母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
4、工亡职工子女未满18周岁;
5、工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其祖父、外祖父年满60周岁、祖母、外祖母年满55周岁;
6、工亡职工子女已经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孙子女、外孙子女未满18周岁;
7、工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工伤保险条例》
『伍』 请问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是不是五天八小时工作制超过部分是不是按《劳动法》规定付加班费
我就是青岛汽车厂出来的,别说双休了,只要你是在生产口上的工作,基本就不休,每天拖点到晚上7 8点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法定节日,比如说10月1吧,就1号这一天是按基本工资的三倍计算(注意:是基本工资,就是岗位工资,不包含效益工资的),2号和3号可能是按200%的工资算,其他几天算你奉献。您是本科,但青岛汽车厂的规定是,即便您是211工程那种大学毕业的(比如清华),您也得从车间工人干起,就是在大线上拧螺丝。您想一进厂就坐办公室,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您觉得您的体格不错,能适应长时间的体力劳动,那您就来试试吧,欢迎来人间地狱逛逛,我相信您会大开眼界的。(以上绝非虚构,您可以找在汽车厂工作过的朋友亲人问问)
『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法颁布了几个版本有过几次修订现行的又是哪一个呢
我国《劳动法》复是制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八号公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此后没有对《劳动法》做过修改。
2007年6月29日颁布了《劳动合同法》,该法从2008年1月1日起生效实施,最新的消息是2012年12月28日通过修改,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这个法律和《劳动法》不完全相同,一个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整体性法律,一个仅仅是调整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所以不能简单理解为对劳动法的修改。
现在两部法律都仍然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现行有效。是劳动部门对劳动争议仲裁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对劳动争议出台了三个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