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二十三条
『壹』 劳动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内容
“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
从立法文义上可以明确说明,劳动合同期满属于自然终止,而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属于事实终止。一般当事人约定的终止条件在实务上可以是: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合同,而工作任务结束就产生了终止条件等。在民法上,这种属于附条件的民事行为,当所附的条件成就时候行为就发生法律效力。
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2、劳动是公民的权利
3、劳动是公民的义务
4、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1)偏重保护和优先保护:劳动法在对劳动关系双方都给予保护的同时,偏重于保护处于弱者的地位的劳动者,适当体现劳动者的权利本位和用人单位的义务本位,劳动法优先保护劳动者利益;
(2)平等保护:全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各类劳动者的平等保护,特殊劳动者群体的特殊保护;
(3)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论它存在于劳动关系的缔结前、缔结后或是终结后都应纳入保护范围之内;
(4)基本保护:对劳动者的最低限度保护,也就是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护。
三、劳动法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①充分体现宪法原则,突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②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规定统一的基本标准和规范;
④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尽量与国际惯例接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二十三条 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
『贰』 劳动法23条内容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三条: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
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期满后,因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未办理终止或续订手续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视为续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及时与劳动者协商合同期限,办理续订手续。由此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在劳动者履行了有关义务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时,里人单位应当出且终止,解除劳动合同证书,作为该劳动者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和失业登记、求职登记的凭证。证明书应写明劳动合同期限、终止或解除的日期、所担任的工作。如果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可在证明中客观地说明解除劳动合同的原因。
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如下:
1、劳动合同期满的;
2、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
3、用人单位破产、解散或者撤销的;
4、工人退休、死亡;
5、劳动合同当事人实际不履行劳动合同满三个月的,劳动合同可以终止;
6、如果劳动者患有职业病,因工负伤被确认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用人单位按规定支付残疾就业补劳动合同可以终止;
7、如果劳动者患有职业病或因工负伤,被确认为完全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用人单位不得终止劳动合同,但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用人单位按规定支付残疾就业补贴的,劳动合同也可以终止。
综上所述,劳动合同的终止是劳动合同效力的提前终结,往往是双方签订劳动合同时无法预料的,可能会给双方造成损失。因此,劳动合同依法终止时,员工可以依法获得经济补偿。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三条
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