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读书笔记
❶ 急需刑事诉讼法陈伟东第四版的PDF格式,txt格式或者读书笔记
书名=刑事诉讼法 第3版
作者=陈卫东著
页码=406
ISBN=978-7-300-16094-8
出版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2.07
附件已经上传
❷ 上帝怎样审判读书笔记
上帝怎样审判读书笔记
龙宗智老师的这部关于诉讼法(准确来说是刑事诉讼法)的随笔集的题目还是蛮有吸引力的。虽然名为“上帝怎样审判”,但在我看来,龙老师不过是从思想、制度、程序等各个层面论述有关刑事诉讼审判有关的问题,其目的无外乎:如何在现实中实现审判公正。
龙老师的核心理念,或者说其思想的精华所在即他的“相对合理主义”。他一直戏称多年来自己是一个在实践与理论之间来回跳跃的人,就当前的司法改革的一些问题,我认为相对合理主义还是值得认同的。所谓相对合理主义,即有条件的合理主义,其中的条件是指必须遵从一些获得共识的具有公理性和普世性的规则,而合理则是相对于适合本土来说。因为毕竟“历史只为那些能够运行的车辆颁发通行证”。这一理论相对于“拿来主义”和“本土资源论”来说是比较中庸的,甚至某些地方就是一些妥协,以致于遭人诟病,但这就是现实,你不能因为一个理论表达了一种规律而责备它造成了一种沮丧。
从书中列举的很多实例来看,我国的诉讼审判制度还是有很大缺陷的。比如著名的“米兰达规则”,即刑事沉默权的问题,中国没有一个警察在逮捕罪犯的时候会对他说:你现在有权保持沉默并要求请一名辩护律师。也不会有任何一名罪犯在被抓捕时会理直气壮的说出:请我的辩护律师来。还有司法审判的独立性问题,发生在明治时期的“大津事件”,司法官员面对来自内阁的压力来维护司法独立,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样的事情在我国也不一定能发生。但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毕竟对于法治社会来说,中国是后来者。况且,先进的并不代表完美无缺,近几年来,西方欧美法系国家已经为自己的“沉默权”付出了代价,开始采取各种方式对这一权利进行限制。当前,我国的审判制度也逐渐由法官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变,不过,这一转变要走的路还很长。
实现公正审判,有很多的关系和问题需要解决。从宏观来说,一个国家的司法制度,整个的诉讼文化都对审判的公正有着重要影响;而从微观来说,参与到诉讼中的每一个单独的个体:警、检、司三者的关系,检察官的独立性,法官的个人素质,当事人权利与义务,律师地位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近年来,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起让诉讼审判在“阳光司法”与“公民舆论暴力”、“司法独立”等问题间进退维谷。实现公正审判,不仅是结果的公正,更重要的是审判程序的公正,而这其中的程序公正也正是最难实现的。
没有了公正的审判,即使是耶稣也会被钉在十字架上。约翰·亚当曾言:没有任何人是与世隔绝自行存在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洲陆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走了一块土石,欧罗巴就少了一角,正如流失的一片岩甲,也正如失去你自己或者你朋友的家。每个消逝的生命都是自我的损伤,因为我是与之相通的一部分。因此,莫问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公正的审判,需要每个公民的努力。
❸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的内容简介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订版)大致分成三编。第一编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和法内律的热点问题,诸如言容论自由和隐私权、婚姻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送法下乡、科技与法律以及司法审查和制度形成的问题。当然都只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试图从一个角度切人进行学理的然而可能对社会实践有影响的讨论。第二编的文字是对于法学自身的反思。最后一编的五篇是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❹ 学习刑事诉讼法的几点体会
通过对刑事诉讼法的学习,让我懂得了一些法律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基础。我们可以利用我们所学的法律知识来维护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权利。总的体会是;
一、社会性
法律首先是一种社会规则,如刑法学是研究犯罪学等,民法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财产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规范性
既然法律是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因此法学也就有了范性,它是法学区分于其他学科的特征。
三、概念性
法学之概念性来源于法律规则。如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分别为两个概念,欺诈行为又是一个新的概念;再如损害赔直接损害赔偿,人身损害赔偿为三个不同概念,只有掌握概念才能很好地理解法律规则。
四、目的性
法律是行为规则,是人制定的。在我国是由人民代表代表人民来制定各项法律的。既然是人制定的,就一定有目的。法学当然也有目的性,在历史上曾不被人注意,特别是德国的概念法学,它们过分注意概念问题,而忽略了目的性。
五、正义性
法学正义性源于法律正义性,法律规则因为有正义性才能区分于技术规则,同时法律也就有了良法、恶法之分。
六、实用性
我们学习法学是为了用法律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就不能只知道闭门读书,我们还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案件,讨论实际发生的和假设的案件,讨论它应怎样判决。
通过对法律的认识和平时的学习,我更加了解到了法律的重要性,无论走到哪,都离不开法律。法律对人人都是平等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每个人都要知法、懂法、用法。
❺ 辩护词的例文
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
××省××市××律师事务所依法接受本案被告人张××之亲属许××的委托,指派我担任张××的一审辩护人。接受委托后,我仔细查阅了全部案件材料,并会见了被告人,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取证工作。经过认真的调查和严密的分析,我认为,本案事实不清,存在诸多疑点,难以定案。现依法发表如下辩护意见:
关于本案中公诉书认定张××作案的证据
公诉人所列举的能够据以认定张××强奸杀人的证据主要有两个:一是××公安局对被害人和被告人所作的血刑试验结论,二是被告人身上的伤良。由于其他证据只能证明案件确实发生,但并不能证明罪犯是谁,因此,我仅就这两份证据的真实性和证明力,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如下看法。
关于血型试验结论
根据××公安局所制作的刑事科学鉴定书,死者血型为B型,阴道内精液为A型,犯罪嫌疑人张××血型为A型,唾液为A型,公诉人遂将此认定为张××强奸杀人的一条主要证据。对此,我作为辩护人认为,死者阴道内精液与犯罪嫌疑人张××同属一种血型,并不能证明就是张××作的案。因为现代法医学认为血型鉴定毕竟不同于DNA指纹鉴定,它只能作排除认定,而不能作同一认定。具体到本案来看,死者阴道内精液为A型,可以据此排除血型的B型、O型人作案的可能性,但不能得出必然是张××作案的结论。因为世界上A型血的人有很多。
关于被告人身上的伤痕认定。根据公诉人提供的照片,张××的伤痕均在右侧,即右侧肩部、右耳后、右额和右手。这是与张××的供述相一致的。张××对此的解释是:案发第二天上午正值家里买煤,他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子干体力活是责无旁贷的,由于肩挑、肩背和爬楼梯,造成了身体右部的多处划伤。按常理讲,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解释是有待辩证分析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张××身上的伤痕形成时间来具体分析他的这一供述是否真实。按照公诉人发表的公诉词,笔××是在××年××月××日××时许作的案,这也就是说,张××身上、耳后及额上的伤应形成于此时,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案发当天,并没有人发现他有伤。因为案发当天下午,张××去单位值班,单位里的人并未看见他的脸上、额上有伤。张××单位的同事刘××和王××提供的书面证据证明。并且,张××当天值完班回家后,邻居也未曾见过其脸上、额上有伤。二、关于本案中公诉书认定的张××的作案时间无论是人民检察院的公诉书,还是公诉人在法庭上提出的公诉意见,都认定被告人张××是在××年××月××日××许作的案。但当天××时左右,张××单位的同事刘××和王××以及门卫黄××都能证明张××在单位值班。这有刘××、王××和黄××提供的书面证词予以证明。而且,张××在单位值班时,所翻阅的报纸和所作的读书笔记也能证明张××在××月××日××时许不在作案现场。以上证据与张××本人的辩解相印证,证明了张××在××时许没有作案时间。
综上所述
辩护人认为本案事实不清,认定被告人张××作案的证据严重不足。因为事关人命,我认为人民法院在采证时不可不慎。我请求人民法院根据××年××月××日修正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条第××款之规定,宣判被告人张××无罪。
辩护人:××律师
××年××月××日
❻ 帮我写一篇关于 刑事诉讼法书籍 的读后感
我读了刑事诉讼法书籍感到,如果没刑事诉讼法,中国就没有制约中国公民的文字武器,有回了它,才答能更好的把他们当奴隶一样管理,这样才让党放心、安心。所以我支持党用户党,现在当为把人民党狗一样管理,狗窝也升值了,这一切都是党的功劳,对于狗而言,杀一个,生两个,杀不完,用不完,他们也最多叫两声,更不会更党的武器斗,斗也只有死,所以我党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❼ 高分求!《看得见的正义》的读后感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瑞华的早期著作,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完了。书很精彩,当然,也打乱了我的计划。有人说,从来不要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那么紧凑,因为你始终回避不了一本倾慕的好书会打乱你的生活。陈的这本书就应该在这样的情形下闯入我的生活。认识作者,当然作者并不认识我。是最初在法律媒体上认识的,诸如法制日报等等报刊上得知有这么一个法学学者,其对中国现实的司法体制微词有加,尤其是我们当前的庭审制度,更是令作者感触有加。于是,在这份愤懑或者说不甘中,作者扮演了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试图以学者的力量来推动我们身边的一些个制度或者说事情的改革。当然,这种角色,在北大,在法学界,也并非作者一人,象大家都熟悉的贺老师,也是属于这一类别的。他们都怀着一种深厚的西方法治情愫,身体力行,以西方的所谓现代的法制文明理念来启蒙民智,来推进一些事情的演进,并且有些时候,还带有根本性的。这与苏力所倡导的本土资源大概是有些不同。以一种外界的眼光来观察我们这个社会,是他们这些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至今,对陈经常挂在口头上的禁止双重危险原则记忆犹新,这也是在公众场面上,其对于我国司法制度中的一些制度性缺陷的批判,诸如再审制度,实践中的司法审判出现的烙煎饼的现象的鞭挞。
之后,到了系统学习刑事诉讼法的时候,主讲人刘老师,更是对其《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赞誉有加,以一种鼓励的语言来鼓动学生们来拜读作者的这部著作,当然,由于某种原因,我至近仍未对该著作有全面的阅读。虽然知道现在已经有了第二版,并且,手头确实也有一本借阅来的一册。但我想,也是以后必读书目之一。也许是由于这时代的出现新的声音的缘故,致使其成为了一种必然。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句古老的法律谚语诠释了一种司法的性质或者说司法的理念。也对司法的作了合理的定位,或者说找到了其应该的归宿。司法作为一种活动,应该是过程化的活动,它诸如生产一种产品一样,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下了生产线的产品,而更应该关注于产品的生产程序与生产过程。司法也具有同样的道理,它应该,甚至是必须向人们,向民众展示出具有产品性的判决书有一个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过程。这是我读本书,对司法一个最直观的感触。作者在书中,为我所青睐的还有另外一点,他能够从点出发,谈到面的写作路径也是为我所欣欢的。记得曾经和一位挚友谈论法学类的著作写作方法时,我侃侃表达自己对一种写作方式的倾慕,那便是读者在读一本书时,能够感觉到有一种涓涓溪流入大海的快感。具体来说,是以小见大的写作途径。毫无意味,本书的写作,便具有了如此的特点,无论是作者有意思的加入,或者是一种无谓的关心。
作者能够从审判方式的改革来窥视整个司法体制的缺憾,并且对其作出虽未来系统的,但不无深刻的剖析,应该算是本书的一个特色。讨论的范围可以说比较广阔,有司法的性质,诸如司法的亲历性,司法的集中性,司法的被动性。以及执行权的合理定位等等在曾经的学界里鲜为人知的理论,当然,在今天看来,也许并不具有所谓的超时空性,毕竟这些西方的东西已经为学界的人们所熟知,甚至是一个法科学生也知晓。具体问题展示出普遍问题,正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除了以上几点外,本书最显眼的地方,也在于语言的通俗性,以及案例的选择也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如今,在法学界,以通俗性的语言来阐述精深的法学理论的这样一种文本或者说思路,已经是司空见惯了,无论老师,或者学生,都可以试验做一翻所谓的小规模的出版作业。转借一下作者的话来说,这也许就是司法社会化所带来的法律社会化的效果之一吧。
观览本书,我们还可以发现作者所用的话语完全是西方法治式的,这或许也代表了当前人们包括我们法学学者们对我们司法体制改革的一种观察维度,即用一种所谓的现代的,先进的文明制度来改造我们这个社会,来实现除旧推新的理想。但这种思维,自从,我读了有关法治本土资源说的作者论调以后,对此也产生了一些疑问甚至怀疑。如何实现未来制度与我们现有社会结构的有机衔接,却是本书作者未关注的问题之一。也许我们会出现贺老师所说的那种有具体措施导引出法治的理想效果,但这也并不能排除会出现嫁接失败的惨局,而这种双重的结局,也是每一个法学学者必须加以论证与思考的现实但却是长远的问题。极力推崇程序正义,是作者在本书中的思想凝聚.
❽ 苏力《制度是怎样形成的》读后感
读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苏力曾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这本《制回度是如答何形成的》一书,汇集了作者发表的论文、学术随笔和读书笔记。全书分成三编。
第一编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和法律的热点问题。如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婚姻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送法下乡、科技与法律以及司法审查和制度形成的问题,这些文章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注。第二编主要讲“法的故事”,即作者对语法学自身的反思。第三编则是作者的读书札记。
相比上个月阅读的《运送正义的方式》,这本书要深奥的多,少了直白或是浅显易懂的叙述,有的文章粗读下来不能领会,要读二遍、三遍才能慢慢融入其中,而且每次读都会有新鲜感。总的来说,苏力教授的语言精练、观点独到、不盲从、不敷衍,往往出人意料又让人折服。
❾ 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怎么写读书笔记
书名:
作者:***
主要人物:**********
时期:****
内容简介:********************************* (150字左右)内
读后体会容:********************************** (200字左右)
好句摘抄:********************************** (3句左右)
*********************************
❿ 有刑事诉讼法学习心得吗
我是学刑诉的研究生,我感觉刑诉更多的是硬性的规定,条文庞杂,很难梳理,我个人专感觉,比较属好的方法是按程序的过程列一个图表,期限什么的应该对比记忆,司法考试过程中有不少有益的笔记,法专在线和葵花上有不少资料。
最后就是多看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