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事法律援助工作期间
㈠ 刘小华的业绩荣誉
自1998年从事法律援助工作以来,至2006年,她尽最大努力为受援人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接待解答4000多人次的法律咨询;亲自办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261件,改判、发回重审率达24%,其中办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改判率达50%;免费为贫弱公民代写各类法律文书两百多份。承办了在全国和贵州省有重大影响的安顺盗抢、拐卖儿童案,普定抢劫教师工资案件,经其援助的两名被告人的刑期由死缓分别改判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十五年。
她还发挥主动性,积极协助领导起草《贵州省法律援助试行办法》、《贵州省法律援助中心工作规则》、《贵州省法律援助工作者执业证管理办法》、《认真履行援助职责确保援助案件质量》等规范性文件,让法律援助工作有了具体方向、工作目标、方式方法及衡量标准。
她于2002年被贵州省司法厅评为贵州省首届法律援助先进个人,2004年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2005年被贵州省妇女联合会授予“贵州省三八红旗手”,2006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 。2006年12月被司法部评为首届全国十佳法律援助工作者 。
㈡ 律师为人民服务的事例
女律师投身西部法律援助
46岁的马兰律师,放弃北京舒适优越的生活,主动来到贫困的西部,投身法律援助事业,犹如一朵盛开的马兰花,用淡雅的姿容装扮着雪域高原。昨天上午,市司法局召开首都律师先进事迹宣讲会,荣获“十大优秀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称号的马兰律师和其他4名受到表彰的律师一起进行了宣讲。
为普法走访全县
2010年4月,马兰报名参加了司法部、团中央发起的“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后来到甘肃省山丹县当志愿者。山丹是个偏僻落后的小县城,生活条件很差。马兰住在检察院一座废弃的办公楼里,一张床和一张桌子是全部家当,整座楼只有她一个人。
山丹县只有一名执业律师,为提高老百姓的法治意识,也为了广泛了解群众的需求,马兰走访了县里每一所学校和乡镇,对当地的基本状况以及百姓的生活习俗有了一定的了解。
帮留守儿童辩护
马兰曾代理过一个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6个少年为筹集出门打工的费用,将一个13岁的男孩活活打死。马兰为年纪最小的嫌疑人小亮辩护,小亮的父母因长期在外打工,疏于管教,小亮开始逃学放纵,直到走上犯罪的道路。马兰很同情这些留守儿童,也尽最大的努力依法为其争取改过自新的机会,最终小亮因为不到14岁,不是主犯,也没造成致命伤而被决定不起诉。
这个案件深深触动了马兰。甘肃很多乡镇都有大量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有效监管、缺少教育和关爱是导致他们犯罪的重要原因。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她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改善这种状况做些什么。一年里,她的足迹踏遍了山丹县所有乡镇的中小学校园,给他们讲这个案例,讲法律常识,讲遇到危险时应该怎么处理。
再申请做志愿律师
马兰说,她以前在北京做律师都是和有钱人打交道,可做了志愿律师,接触到众多弱势群体后,她才真正体会到法律援助的价值和意义。在山丹的一年快结束时,2011年7月,马兰又主动申请到西藏继续法援之旅。
来到藏区,马兰先从培训司法助理员和乡镇干部入手,举办法律援助专题讲座。随着法律援助工作的逐步深入,案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最忙的时候,一天要受理30多起案件。一个工人受雇他人干活的第一天从梯子上摔下成了植物人,老板为躲避赔偿反而要起诉他。由于这个工人是经老乡介绍受雇于老板,家属连老板是谁都不知道,收集证据非常困难。马兰多次跑工地,找介绍人和工友取证,找相关单位,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在这个工人去世6天后,家属拿到了36万元赔偿金。
全身心投入援助工作
西部的经历给马兰的身体也带来一些伤害,但她并不后悔。她说,到西部从事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并不容易,单靠热情和冲动很难坚持。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看到努力一点点地呈现在那些被援助者欣慰和感激的脸上时,才会有辛勤耕耘后期盼收获的渴望和惬意。
晨报记者 颜斐
首都律师先进事迹宣讲会召开2013-03-01 03:04来源: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 王维维)昨日,市司法局召开首都律师先进事迹宣讲会。副市长张延昆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受邀进行宣讲的律师有:在国际贸易争端解决领域为维护民族产业权益坚守多年的蒲凌尘律师;放弃舒适生活,到雪域高原投身法律援助事业的马兰律师;为妇女儿童撑起一片维权天空的王芳律师;致力于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发展的朱振武律师;将普法班车开进社区的李海珠律师。
张延昆说,五位宣讲律师的服务对象不同,从事的专业领域也不同,但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首都特色,展示了首都律师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
张延昆要求,全市律师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首都意识,进一步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便利的法律服务,进一步提高法律服务质量和覆盖面,不断满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新期待,在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王维维
㈢ 宋薇律师
宋薇,1960年3月出生于哈尔滨,中国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民革党员。1979年2月投身工作,先后担任过计量检定员与教师。1988年,通过全国律师资格统一考试,获得律师资格,晋升为高级律师。曾领导哈尔滨江滨律师事务所,自2004年5月起,担任道外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至今。
2002年,宋薇当选为哈尔滨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同时亦担任道外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及常委。她在政治和社会领域的贡献得到认可,体现了她深厚的法律知识和对社会的贡献。
宋薇以其在法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道外区的法律援助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作为民革党员,她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推动社会公正与法制建设做出了贡献。通过担任哈尔滨市人大代表,她有机会在更大的平台上表达对法律和公共政策的观点,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宋薇致力于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法律难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她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能力,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尊敬。
综上所述,宋薇不仅在法律职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她为法律服务的普及、社会公正的推动以及法制建设的完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㈣ 孙淑芹个人履历
孙淑芹的个人履历如下:
1996年12月至2006年1月:在公主岭市法律援助中心担任律师。在此期间,她专注于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公民的法律权益。
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转任公主岭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在此职位上,她负责监督法律执行和公诉工作,对维护司法公正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兼任公主岭市朝阳坡镇科技副镇长。她积极参与地方治理,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
政界活动:
- 2006年12月当选为公主岭市政协常委。
- 2007年12月当选为四平市政协委员。这些职务使她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地方政治决策。
2008年11月至2011年4月:担任公主岭市公安局副局长。在此期间,她负责公安工作的管理和协调,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做出了贡献。
培训经历:参加了四平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十一五”第三期副县级后备干部培训班。这次培训提升了她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2011年4月至7月:转任公主岭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室副主任,并在同年7月升任主任。在此职位上,她负责法制室的管理工作,推动地方法制建设。
2011年7月至今:担任公主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她负责市政府的重要决策和管理工作,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㈤ 2018年度法治人物马兰先进事迹材料
2018年度法治人物马兰先进事迹材料
律师服务不是少数有钱人的‘奢侈品’,而应该成为百姓可以享用的‘必需品’。”马兰一直这么坚定地认为。春节期间,马兰利用难得的假期接受了方圆律政杂志采访。为了这一坚定的信仰,她将自己的足迹深深地留在了高原,留在了边疆,留在了贫困山区的村村寨寨。
偶然开启法援之门
2010年4月的一天,马兰在网上看到一则招收援助律师的新闻。当得知全国还有两百多个县没有一名律师时,她心里产生了不小的震动,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埋在心中已久的志愿者梦被唤醒了。”马兰笑着说。
2010年7月21日,马兰与其他来自全国不同省份的法援律师们一起踏上了开往甘肃的火车,毅然加入了司法部、团中央联合组织发起的“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活动这个队伍。这一次她告别家人,背起行囊,踏上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志愿者之旅,服务期限一年,目的地是甘肃省山丹县,属于传统的塞北大漠地区。这12个人当中,只有她一名女性。她的这一决定,根源于自己由来已久的朴素夙愿——做点公益或做几次志愿者。她认为,“动上万次伟大的善念,不如一个渺小的善举。”
马兰的到来,填补了这里没有法律援助律师的空白。在当地群众看来,马兰就是维护他们合法权益的“救星”。这种尊崇多少让马兰有点不适,但她也深刻感受到了当地人们对法律服务尤其是法律援助的巨大需求和强烈渴望。到甘肃山丹后不久,她接手了一起未成年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六名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将一名不满14周岁的初一学生活活打死,并焚尸掩埋。马兰为其中一名叫小强的14岁被告人辩护。“翻看卷宗材料,心情像过山车。”她没想到六名年轻被告人的手段是如此残忍。看到被害人被烧得黑黢黢的尸体无力向上张着的样子,柔弱又无助,马兰心疼不已。
第一次去看守所会见小强,马兰发现小强有着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庞,怎么也无法将他和“故意伤害”、“暴力犯罪”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小强的一席话,更是让马兰难以释怀。“马阿姨,我知道您是北京来的.志愿律师,您回去后,能不能转告我的父母,让他们花上大价钱请您,让您好好给我辩辩吗?”马兰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捅了一下,顿时生疼。为了不让小强看见自己眼角渗出的泪水,她赶紧走出门外,假装抬头看天。那一刻,马兰意识到,在律师资源缺乏的西部,一名律师对被告人意味着什么。正是那一刻,马兰对自己来西部做志愿律师这一决定,感到由衷地欣慰和自豪。
马兰的办公和生活条件都非常简陋。她工作的山丹县法律援助中心,只有一台电脑,属于大家共用。由于办公经费紧张,甚至连装卷宗材料的文件袋都没有。山丹县司法局很难给她提供像样的住处,几经周折,才把她安排到当地检察院的单身宿舍楼。这是一座废弃的办公楼,平时大部分时间全楼都只有马兰一个人。马兰住在一间外面用玻璃封死的房间,里面密不透风,即使白天进去,也是黑咕隆咚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山丹的冬天异常寒冷,北风凛冽,水管里流出来的水冰冷刺骨。一到周末,全县城经常停电停水,她只好买来矿泉水解渴;周末没有地方吃饭的时候,只好靠饼子和拉面打发。
对马兰而言,外部的困难都不算什么,在山丹的这一年时间,就像喝了一壶陈年老酒,滋味绵长。
乐在法援之路
甘肃山丹一年志愿服务期快要结束时,马兰毫不犹豫地报名去了西藏,理由很简单:“甘肃都这么缺律师,西藏一定更缺。”
2011年7月,马兰来到了西藏拉萨市城关区法律援助中心。在这个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考验她的,不止是高寒缺氧的气候,还有服务地没有法律援助中心的尴尬。马兰并没有心灰意冷,找办公室、挂牌、工作,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中展开并开始走上正轨。
马兰对前来求援的藏族同胞总是视同亲人,见他们舍不得在外吃饭,马兰总把自己的饭菜、干粮食品拿出来分给大家吃。一些老人,一遍又一遍前来重复地跟马兰诉说案情。虽然马兰已经听了很多遍,可每次听,马兰都像第一次听到一样颇具耐心。她知道这些老人担心的不只是怕她没听清,还从心里把马兰当成了自己的“救星”。
西藏一年志愿服务期过去一大半时,拉萨城关区司法局局长孟祥斌专程来到马兰的办公室,请求她留下来。“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法援中心,我不忍心看到你走后再次关门。”局长情真意切的话语,顿时,让马兰脑海里浮现出了多少次百姓寻求法律援助的场景,一切似乎让马兰别无选择,留下来一干又是一年。
马兰在日记中写道:“我在西藏一干就是两年。要不是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的领导考虑到我的身体,强行将我调整到云南,我还不愿意离开呢。西藏是个神奇的地方。两年的志愿经历,让我对西藏产生了很深的感情。我常常想,藏族为什么那么笃信宗教?因为那里的大自然太过神奇,与之相比,人类又显得太过渺小。”
西藏两年的志愿经历,让马兰对幸福有了更为深刻的领会。“物质生活可以平淡,精神生活一定要丰满。”
马兰继续奔走在法援之路上:2013年7月,云南西盟;2014年7月,贵州省黔西南州。
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理事长岳宣义说马兰从山丹花变成格桑花,又从格桑花变成山茶花,而现在的她则从山茶花变成杜鹃花。岳宣义甚至即兴为马兰赋诗:正义公平梦欲圆,抛家舍业赴边关。民心大厦砖一块,绽放三花看马兰。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每当吟诵起电影《马兰花》中的歌谣时,眼前不由浮现出那朵美丽而神奇的马兰花,而马兰就是这样一朵能够帮助善良、勤劳、勇敢的人们实现愿望、给大家带来幸福的花。
谈到五年来奔走在法律援助志愿者工作第一线,她说自己终于理解了“助人为乐”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五年的法律援助志愿者的工作经历,让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责任、付出和爱,还有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悟在法援之外
一个优秀的人永远是充实的,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也是自得其乐的,这是对在山丹的马兰的最好写照。马兰把自己当作一个陀螺,不断鞭策它保持旋转和站立,保持奋进的状态。
在五年的法律援助工作过程中,难免有孤独的时刻,马兰经常写日记跟自己对话。在甘肃和西藏的两年,她写下了870多篇日记,记录下了所办的案件与心路历程。“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跟自己对话如此之多。这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而那些放弃的收入,又算得了什么?”在马兰看来,法律援助不仅仅是办案、普法那么简单,而是在法律援助的过程中去塑造人、改变人。
几年的法律援助工作经历,让马兰深知,事故发生后再帮助受援人维权,总让人感觉不那么酣畅淋漓和彻底。如何避免发生事故,如何将事后帮助变为事先预防,是马兰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为此,马兰一到黔西南,就主动联系学校,给同学们上法制课,还多次到州委宣传部、州司法局等多家单位联合创办的大型广播节目《金州法制时空》,做客节目现场,进行法制宣传,截至2014年底,马兰已经做了十期节目的嘉宾。有一次马兰打车,没说几句话,司机就说:“我认识您。”马兰感到很奇怪,一问才知道,这位司机听过马兰做客的《金州法治时空》节目。司机的一句“您讲的案例让人印象深刻,刻骨铭心”,更是让马兰欣慰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责任和压力。
马兰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除了在法律服务专业上的技能提升外,她还要求自己在心理辅导方面也多多学习,“因为我经常面对的都是弱势群体,比如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因为一次事故瘫在了床上,女朋友也离他而去,他甚至都想到了自杀,我能做的除了法律援助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疏导。”
“马律师,您越来越像是人民的律师了。”这是采访之前中国法援基金会的一位朋友见到马兰时的调侃,马兰笑着回应:“你是说我变土了吗?”在着装方面,马兰越来越接地气,因为她明白朴实的着装才能真正地在心理上让大家觉得没有距离。“细节很重要。”她补充道。
“人生得失,绝不只是计算器加减乘除得出的简单算术,更是精神的富有和高贵。我是个普通律师,一辈子也不可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能在有生之年,深入基层,深入百姓,能够为西部贫困地区的百姓做点事,我感到心里很充实。”马兰在日志里这么写道。谈到未来,马兰说,如果可以,她想一直奔走在法律援助最前线。
如果有人会问:“你为什么乐此不疲地在此扎根工作?”可以相信,因为她长年累月工作和奔走在那块土地上,所以马兰也完全可以毫不虚伪地这样回答:“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无论如何,因为专业技能和竭诚服务而被需要、被认同、被感激,是一个人很高层次的人生需求和自我实现。从第一次接触到村民渴望的眼神和他们淳朴的生活状态时起,马兰觉得自己没有白来,“到哪儿就应该将自己的光发到哪儿。”
“这一切经历,在喧嚣的大都市是永远难以体验、难以拥有的。我才发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似乎才刚刚开始。”这些难忘的经历,像电影胶片一样在马兰头脑里回放着,她重新思考着律师的价值和意义。
㈥ 孙淑芹个人履历
孙淑芹的职业生涯始于1996年12月,她在此期间在公主岭市法律援助中心担任律师,直到2006年1月。随后,她转任公主岭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这一职位她一直保持到2008年11月。
在担任副检察长期间,孙淑芹的职责扩展到了地方治理。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她在“吉林省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中兼任公主岭市朝阳坡镇科技副镇长,同时她还活跃在政界,于2006年12月当选为公主岭市政协常委,并在2007年12月当选为四平市政协委员。
2008年11月至2011年4月,孙淑芹的职务进一步提升,成为公主岭市公安局副局长。在此期间,她还参加了四平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十一五”第三期副县级后备干部培训班,以提升自身的领导能力。
2011年4月,她转任公主岭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室副主任,并在同年7月升任主任。最后,孙淑芹在2011年7月至今,担任公主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负责市政府的重要决策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