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队总法律顾问
❶ 卡斯帕·温伯格的生平
温伯格1917年8月18日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其父是一名律师。受家庭影响,温伯格从小就对从政感兴趣,而且酷爱文学。1938年,温伯格以优等生资格毕业于哈佛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3年后,温伯格毕业于哈佛法学院,并且是“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会员。
哈佛法学院毕业后,温伯格投身军旅,成为步兵团二等兵。1942年他在一艘横渡太平洋的军舰上认识了后来的妻子。“我爱下象棋,而简是当时惟一会下象棋的护士”。后来他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岛及菲律宾的太平洋战区服役,先在第41步兵师,而后成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情报部的成员。1945年8月,随着二战结束,温伯格回到美国,退役时军衔是上尉。
回国后的两年间,温伯格担任了上诉法院威廉·奥尔法官的法庭书记员。1947年,他加盟旧金山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并在1959年至1969年间成为该事务所的合伙人。1952年11月,温伯格被选入加州立法委员会。1956年,在加州报业通讯记者的一项民意调查中,温伯格被评为最具成效的立法委员。同时,温伯格于1959年至1968年间还为一些加州报纸的专栏撰稿,主持公共事务电视节目,同时还是旧金山某杂志社的正式书评人。 在加州期间,温伯格开始结识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并逐渐成为其主要智囊之一。1967年,温伯格被任命为加州政府组织与经济委员会(即“小胡佛委员会”)主席,开始了仕途生涯。
1968年3月,温伯格被时任加州州长的里根任命为加州财政部长。1970年7月,理查德·尼克松总统任命他为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副局长,并于1972年6月升任该局局长。预算局工作期间,温伯格大刀阔斧地削减政府财政预算,赢得了“大刀卡普”的绰号。
1973年2月,尼克松总统任命温伯格担任卫生、教育与福利部部长。福特总统任内,温伯格继续执掌该部,直至1975年辞职进入企业工作。出任里根时代国防部长前,温伯格先后担任纽约百事可乐公司董事、芝加哥桂格麦片公司董事等职。此外,他还担任贝克特尔集团公司副总裁、董事兼总法律顾问。 1980年11月,在温伯格等幕僚的帮助下,里根竞选总统获胜,这为温伯格走到政坛前台提供了机遇。一个月后,罗纳德·威尔逊·里根提名温伯格出任国防部长。表面上看,温伯格明显缺乏国防和军事战略事务的经验,因此,这一任命引来不少怀疑目光。
虽然只在军队呆过4年,但这丝毫不影响温伯格成为一名立场强硬的国防部长。他骨子里仇视苏联,主张以强硬姿态对抗苏联,反对美苏缓和。温伯格是里根“星球大战”计划的坚定支持者。在任期内,温伯格推行了大规模军事扩张计划,大规模发展包括隐形轰炸机和导弹在内的战略武装力量以对抗苏联,使美国军费在和平时期实现了最大幅度增长。他在任期间,美国军事预算增长到每年3000亿美元之巨。这一时期的军费开支超过越南战争阶段。以和平时期从事如此大规模的军备扩张在美国历史上前所未见。一直到2001年“911事件”之后,这一纪录才被打破。
在温伯格任上,里根政府启动了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这一计划的正式名称为太空反弹道导弹系统——小布什政府本世纪重启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算得上“星球大战”计划的一个具体而微的新版本。 20世纪90年代被民主党克林顿政府放弃之时“星球大战”计划耗费了数以百亿美元计的军费开支。却没有创造出任何具可用性的武器系统。但以“星球大战”为代表的军备竞赛策略,却成功地拖垮了冷战大敌苏联。一般认为资源无法支持巨额的军事开支是苏联不得不改弦更张、但经济仍不免于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始至终,温伯格是美方军备扩张政策的象征。他对苏联威胁的警惕,使他成为1987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达成的美苏裁军协议的最大反对派。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他抱怨道?“戈尔巴乔夫是不像赫鲁晓夫那样脱鞋敲桌子,可他也有爪子。” 因此,温伯格获得了“冷战武士”的称号。
温伯格是意志坚强、争论中决不后退的人;他崇尚武力,认为武力的作用远比外交重要。因此,这种性格和立场,也导致国防部与国务院长期失和。 里根时代先后担任国务卿的亚历山大·黑格、乔治·普拉特·舒尔茨主张对苏缓和,实施温和主义的外交,但这遭到温伯格的反对。在温伯格的极力唆使下,1983年10月25日,美军入侵格林纳达。这是自从越南战争以来美国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成为超级大国美国恃强凌弱的典型事件之一。此外,在温伯格入主五角大楼期间,美国国防部定期进行战争模拟演习,以便更好地判断美国面临的威胁和美军存在的缺陷。
1987年11月,温伯格宣布辞去国防部长职务,在职7年之久。在美国历史上,其在位时间仅次于越战时期的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直到在任的最后一刻,温伯格还不失时机地敦促里根加强美军军备,并指责以往多届美国政府使美军军力废弛。温伯格声称:“军备强则美国强”。 在里根举行的辞职仪式上,里根赞许温伯格是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国防部长。温伯格辞职背后,与他的失势以及卷入伊朗门事件有关。美国媒体称,卷入“伊朗门”事件是温伯格的重大污点。 温伯格最初反对向伊朗出售武器,但对于里根政府的忠诚使他默认了这套秘密安排。
“伊朗门”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里根政府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的政治丑闻。里根政府希望以出售武器,达到“一石三鸟”:一换回美方人质,二将军售之款资助尼加拉瓜反政府军,三为提升伊朗对抗伊拉克的军力,好让两伊战争继续打下去。丑闻被揭露后,身为国防部长的温伯格难逃其咎。这在两个意义上是非法之举——第一,不得与恐怖分子谈判。第二,不得绕过国会资助中美洲反政府武装。温伯格最初反对向伊朗出售武器,但对于里根政府的忠诚使他默认了这套秘密安排。
由于“伊朗门”遭受挫折,里根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鸽派”开始占据上风。里根本人开始听从舒尔茨的建议,推行美苏缓和。在这种形势下,温伯格1987年萌生退意。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国会没有弹劾里根。但温伯格因涉嫌向国会撒谎、隐瞒数千页手写文件的罪名,而接受过审讯。1992年,老布什卸任前,宣布给予温伯格赦免。据称,温伯格是和老布什走得最近的几个智囊之一。 提到温伯格,不能不提起一个人,他就是黑人国务卿科林·卢瑟·鲍威尔。温伯格的提携,在鲍威尔的仕途中起过重要作用。上世纪70年代,由于对管理有特殊兴趣,鲍威尔报考了白宫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当时任局长的正是温伯格,他很欣赏鲍威尔的才能。
温伯格担任国防部长后,鲍威尔成为他的高级军事助理。温伯格在其回忆录《在五角大楼关键的7年》中,对鲍威尔的评价很高。他说:“鲍威尔是我工作多年来所遇到的最优秀军官之一。” 国防部长的信任和扶持,使鲍威尔的仕途一片平坦。他曾是“伊朗门”中的主要人物,早期给伊朗运送的导弹都是他经手操办的。但事件败露后,温伯格将鲍威尔调往驻德国的第5军任军长,并晋升为中将,使他远离风暴的中心,得以在军界继续平步青云。
虽然温伯格离开了国防部,但他的军事战略思想在很长时间内主宰了五角大楼,直到“9·11”事件发生之前。扩军备战的初期,温伯格希望确定部署军队的原则,以避免重蹈越南战争的覆辙。不久后,做过律师的温伯格,用他严谨的头脑制定了适用于美军任何军事行动的六个原则。
这六个原则是:军事行动必须关系美国或美国的盟友至关重要的利益;一旦动用军队,就使用所有必要的资源保证取胜;军事行动必须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一旦政治目标不再存在,就应调整军事计划;动用武力必须获得美国公众和国会的支持;武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由于后来鲍威尔对其进行了修正,美军的这套作战思想被称为“温伯格-鲍威尔原则”,也称“压倒优势原则”。
自1993年5月以来,温伯格一直担任福布斯公司董事会主席。此前,他还担任该杂志发行人。虽然从国防部卸任,但温伯格没有停止对国际事务的关注。1996年,温伯格与人联手推出了《下一场战争》,全面模拟未来二十年内全球最有可能爆发的五场战争。在温伯格模拟的第二次太平洋战争中,读者可以看到2007年日本是如何发动下一场战争,如何袭击中国,如何攻打东南亚和美国,又是如何被中、美等国联军打败的。
❷ 沈峻的事件经过
1947年1月17日,美军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军事法庭在北平开始审理沈崇案的伍长皮尔逊。在审判即将开始前夕和在审判中,“北平抗暴联盟” (the Beiping Anti-Brutality Alliance)极度活跃,发布声明,谴责皮尔逊将由美国军事法庭而不是由一个中美联合法庭审判。
在审判中,沈崇上了法庭并作为证人作证。旁听者限于沈崇的父亲、她的法律顾问们、胡适、一群国民党官员以及新闻记者们。皮尔逊面对五项指控:(1)攻击,(2)在蓄谋强奸中的胁迫行为,(3)合奸,(4)不利于良好举止与军纪的行为,(5)伤风败俗的犯法行为。
皮尔逊只承认合奸,否认了其他指控。27名中美证人在由7人组成的美国军事法官团面前作了证。那位中国军队技工和警察作证说,他们听过沈崇哭叫,并看到被告压在沈的身上,但最初未能援救她,因为受到了那两个陆战队员的威胁。在所谓(alleged)强奸发生的那晚找到那群人的美国宪兵也作证说,皮尔逊“喝醉了”。在所谓强奸发生后不久检查了沈的中美医生作证说,他们的检查发现了她的私处有若干轻伤,表明她过去没有多少、或可能从未有过性经验,但那些轻伤和割伤也可能是合奸引起的。 皮尔逊的辩护律师约翰·马斯特斯不能证明沈崇是个妓女,但他长时间地使劲争辩说,沈同意和皮尔逊发生性交。马斯特斯声称,所谓强奸发生的地方交通通常很繁忙。如果沈大声呼救,就会有更多的人更早地前来援救她。马斯特斯还说,如果沈像被强奸时那样挣扎,其私处就会受到更多瘀伤和伤害,缺乏激烈的体力抵抗提示那是合奸。关于沈崇在警察局提出强奸指控一事,马斯特斯声称,沈崇这么做只是因为她在合奸中被捉到了,因此觉得说那是强奸更有利。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皮尔逊的律师很可能没有看过《大清律》中强奸罪的严格条文(其中的僵硬的证据要求给受害人施加了沉重的证明犯罪的负担),他的辩护却是按照类似的路线走的。根据《大清律》的强奸条,为了确立强奸犯罪,受害人必须提供证据,以证明她在那折磨中自始至终都在反抗,“此类证据须包括:甲、目击犯罪或听到受害人呼救的证人。乙、身有瘀伤或伤口。丙、撕破的衣服。”如果那女子在性攻击的过程中停止反抗,则该案须断为“非法合奸”。换言之,如某个学者所言,如果不是受害人的死亡,起码必须是严重受伤,才能让判案官员认定强奸指控的真实性。在沈崇案中,她实际上已经满足了中国传统的强奸罪的三条标准,但马斯特斯还要争辩说,为了强奸案得以确立,她应该受更多的瘀伤和叫喊得更响亮。
检察官保尔·斐茨格若尔德中校指出了两个陆战队员的强大的躯体(皮尔逊身高六英尺,手“又大又有力”)给一位只重125磅的18岁女大学生带来的震慑效应。他进一步争辩说,法律并不要求一个女孩去作超过“她的年龄,力气,周围的事实以及环境允许她做的事,来表示她的反对”。他最后说,很难解释一位出身于良好家庭、受过出色教育的年轻姑娘(注:沈崇出身福建名门,清代名臣沈葆桢之曾孙女,林则徐之外玄孙女,为世家之女、名门大家闺秀),为何会愿意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在一个空旷的操场上,与一个她刚刚偶然遇到的醉汉度过三小时。唯一的解释就是她因为别无选择不得不呆了下来。
审判于1月22日结束,马斯特斯无力的辩护未能说服军事法官们。皮尔逊被判为对所有的指控有罪,被降为列兵,判处15年监禁。普利查德随后由另一军事法庭在元月30日审判,他被判为犯了攻击罪,以无良举止被退役,并判10个月监禁。
3月5日,驻华美军陆战队第一师师长塞缪尔·霍华德将军批准了军事法庭的判决,但该判决仍需华盛顿的海军部长批准。1947年6月中旬,海军军法官以证据不足为由,建议释放皮尔逊并恢复其伍长职务。 此前与沈崇案有关的反美示威已经冷却了许多,学生们专注于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这则新闻再次激起舆论界的怒火,导致学生的请愿和抗议声明。在中国人眼中,皮尔逊犯了强奸罪是不容置疑的,华盛顿开脱他的滔天大罪进一步体现了美国人无视正义。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大公报》在指出美军中的“黑羊”败坏了美军在中国的名声的同时,也指出“如果一个强奸了中国女孩的美国军人可以被视为无罪,那么在美国人眼中,中国人到底成了什么样的人?”关于皮尔逊案件处理的消息也引起了国民党当局方面的注意,导致南京和北平之间又一轮疯狂的电报来往。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也向南京美国大使馆递交了抗议信,要求维持对皮尔逊的原判。
胡适曾在此前做了许多努力,争取一个能使得学生平静下来的法律解决,此时却痛苦地发现军事法庭的判决被否决了。从当地一家报纸上得知此事后,他立即打电报给南京的司徒雷登,表示对那消息的严重关切与震骇。他警告司徒雷登,这将可能给学生们带来政治上的震荡,因为这消息将“有力地煽起反美骚动”。他强烈呼吁司徒雷登严肃考虑此事。此后不久,胡适从美国报纸上读到关于皮尔逊案更详细的报道,意识到军法官的建议尚待海军部长的最后批准。他立即又发了一份标明了“紧急”的电报给司徒雷登,强烈敦促他让美国政府认识到全中国正在“非常焦急地观察”皮尔逊案件, 把它当成是对“美国司法的一个考验”。他直截了当地拒绝了美国新闻报道关于皮尔逊是“在全国学生抗议中”被判决的声称,提醒司徒雷登,抗议发生在1946年12月30日,而军法审判是在1947年1月17日开庭,皮尔逊则在1月22日被判决。
在获知皮尔逊案的消息后,沈崇的父亲沈绍给胡适发了一封措词激烈的信,谴责美国人无视正义。他指出,已经得到确凿证明的皮尔逊的犯罪行为被撤销,必将使得中国人对美国坚持法治的倾慕心理烟消云散。他请求胡适敦促中国政府代表他的女儿加以干预,以期正义得到伸张。美国海军部随即宣布案件仍在调查中,其目的是为了平息再度激起的兴奋。但在八月中旬,海军部长苏利文宣布因为缺乏证据而撤销原判决,国防部长杰姆斯·佛理斯托尔签署了最后的命令。
❸ 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职能怎么划分,有什么区别
美国众议院为美国国会两院之一,另一院为参议院。美国每一州以人口为基准在众议院中行使代表权,但各州至少有一名议员。院内议员总数经法律定额为435名。众议员一任两年。众议院主席(the Speaker)直译为[众议院议长]。
两院制国会的起源是因为国家的创建者希望拥有一个贴近且跟随民意公论的“人民议院”;以及与一个较为慎重且具贵族气派的参议院,以防护集体情绪的狂乱。宪法规定法律之通过须经两院允许。
众议院一般被认为较参议院更具党派色彩。宪法制定者中有很多人企图让参议院(一开始是由州议会选举)成为公民直选的众议院的制衡机构。于是“建议与同意”权(如批准条约的权力)授权仅由参议院单独行使。众议院也有其独有的权力:倡议岁入法案之权、弹劾政府官员、以及在选举人团僵持不下时选举总统。然而,所有这些权力都可由参议院反制(counter-check)。参议院一般较众议院及众议员更具威望。参议员任期较长、人数较少、且(多数情况下)较众议员代表更多的选民。
立法职能
大多数法案会送入国会两院其中之一。宪法规定『所有将增加岁入的法案应由众议院首议』。所以参议院无权提案征税。参议院所无权首议的拨款法案或授权开支联邦资金的法案,众议院可自行提出。历史上,参议院曾论争此一有利于众议院的解释。然而,对参议院所提出的拨款法案,众议院就是拒绝审理,因此实际上奠定了这项论争的结果。宪法阻拦参议院讨论岁入相关法案是基于英国国会的运作方式,在英国只有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可行提出该种议案。
虽然不能自行提出岁入法案,参议院仍有权对之修订或驳回。正如伍德罗·威尔逊所写道:参议员(对岁入案)的修订权已达到所能容许的最宽松范围。上议院可以加入自己喜欢的条文,可以完全与初始提案无关且插入全新的条款,调整开支数目甚至其目的。就从众望所归的会议厅所送来的资料而言,他们立下的是全新的法条。
包含岁入法案在内,任何法案都须经参众两院认可才能成为法律。两院必须通过完完全全相同一致的法案版本。若有不同,可召开两院议员联席的协商委员会(conference committee)解决。法案通过参议院的流程,请见国会行为(Act of Congress)。
分权与制衡
宪法规定总统仅可在得到参议院『建议与认可』后任命人事与签订条约。众议院在这两项程序中并无宪法上的作用。所以参议院的权力较众议院为广泛。
宪法授权众议院因『叛乱、贪污或其他轻重罪行』而弹劾联邦官员,并授权参议院作同样的尝试。众议院可经简单多数表决通过弹劾案,而参议院须三分之二多数表决通过定案。经判决确定的政府官员自动解职,参议院可进一步禁制被告将来再任公职。在弹劾过程中不准有其他的惩处。然而,被弹劾者有可能在一般法庭上面对罪行惩罚。
在美国历史上,众议院曾十六次弹劾政府官员,其中七位官员遭判决解职(其中一人在参议院完成审判前辞职)。只有两名总统曾遭弹劾:1868年的安德鲁·杰克逊与1999年的比尔·克林顿。两椿弹劾案都以失败告终。在杰克逊一案中,参议院仅以一票之差未达判决成立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数。
在美国宪法第十二修正案中,众议院有权在没有总统候选人取得选举人团多数支持的情况下,推选总统。第十二修正案要求众议院自选举人团得票数最高的两名候选人中选出一名。宪法规定‘选举须由州府举行,各州的代表各有一票’选举人团中的平手僵局非常罕见。在美国历史上,众议院仅有两次须打破此种僵局。在1800年众议院选出托玛斯·杰弗逊挤下阿伦·伯尔(Aaron Burr)。在1824年众议院选出约翰·昆西·亚当斯挤下安德鲁·杰克逊。打破僵局以选出副总统的权力属于参议院。
❹ 美国是怎么升官的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
政权组织形式
美国采用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美国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掌管,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国会有立法权,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权否决,国会又有权在一定条件下推翻总统的否决;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但须经国会认可,国会有权依法弹劲总统和高级文官;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经国会认可,最高法院又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以违宪为由宣布无效。
国家结构形式
1776-1787年的美国为邦联制国家。1787年制定的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改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在建立统一的联邦政权的基础上,各州仍保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
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但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若各州的宪法和法律与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美国宪法列举了联邦政府享有的权力,如征税、举债、铸币、维持军队、主持外交、管理州际和国际贸易等。不经《宪法》列举的其他权力,除非《宪法》明文禁止各州行使者外,一概为州政府保留。
州的权力主要是处理本州范围内的事务,如以地方名义征税,管理州内工商业和劳工,组织警卫力量和维持治安,等等。联邦中央和地方的具体权限,200年来不断有所变化。
选举制度
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间接选举制。首先由各州选民投票选出本州选举人(人数与本州国会议员人数相等),再由各州选举人同时在各州首府投票选举正、副总统。
议员选举实行直接选举制。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最初由各州议会选举,1913年生效的第17条宪法修正案规定,参议员也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州长、议员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员都由选民选举产生。各级选举一般都由两党包办。为了保证两党的统治地位,一般实行”单名选区制“和”多数代表制“。
政党制度
美国采用两党制。美国宪法虽然没有规定政党地位,但政党是美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渗透于其他各种政治制度。两党制在美国成立联邦初期就已萌芽,到南北战争后,两党制正式形成。
两党的主要职能是操纵和包办选举,特别是总统选举。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长期轮流执政。美国政党除两大党外,还有其他一些政党,但它们都无法影响两大党轮流执政的地位。
公民权利制度
美国宪法和法律条文规定: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最终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不是绝对的,而是受宪法和法律限制的。
联邦宪法和法律一方面规定公民享有人身保护、言论、出版、集会、宗教信仰自由,私有财产权和选举权等权利;另一方面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剥夺公民的言论、出版、和平集会和请愿等自由的法律,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非法的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定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此外,各州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也有规定。实际上公民的权利受制于个人拥有的财产,享有充分自由权利的只能是资产阶级。
联邦立法机构--国会
美国最高立法机关。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行使立法权。议案一般经过提出、委员会审议、全院大会审议等程序。一院通过后,送交另一院,依次经过同样的程序。法案经两院通过后交总统签署;若总统不否决,或虽否决但经两院2/3议员重新通过,即正式成为法律。国会还拥有宪法所规定的其他权力。如对外宣战权、修改宪法权等。两院均设有许多委员会,还设有由两院议员共同组成的联席委员会,国会工作大多在各委员会中进行。
委员会分为:
①常设委员会,其数目各届国会不尽相同,任期与每届国会任期同为2年。影响较大的有:众议院的议事规则、赋税、拨款、军事、司法、外交等委员会,参议院的外交、拨款、财政、司法、军事等委员会。
②特别调查委员会,为处理临时或专门性问题而设立。
③联席委员会,需要作出与两院共同有关的决定时成立。
④调解委员会,其任务是拟定一个能为两党接受的议案。国会还设有总审计室、国会图书馆等附属机构。
参议院
总统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及总统任命的高级官员须经参议院,参议院还有权审判弹劾案,有权在特殊条件下复选副总统。参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每州2名,实行各州代表权平等原则。现有议员100名。当选参议员必须年满30岁,作为美国公民已满9年,当选时为选出州的居民。任期6年,每2年改选l/3,连选得连任。副总统是参议院的当然议长。
众议院
众议院有权提出财政案和弹劾案,有权在特殊条件下复选总统。 众议员数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每州至少1名。按1929年《议席分配法》,将众议员总数固定为435名,并根据联邦商务部统计局每10年提供的各州人口变动情况,重新调整各州之间的议席分配。众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必须年满25岁,作为美国公民已满7年,当选时为选出州的居民。任期2年,可连选连任。众议院议长由全院大会选举产生。
两院议员长期连任现象极为普遍。议员不得兼任其他政府职务。
联邦行政机构
联邦行政机构,又称行政各部、内阁各部。国务院居内阁各部之首,首脑国务卿为总统的主要外交顾问,负责全面指导、协调和管理美国对外事务,也是内阁头号成员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
内阁部实行部长负责制。部下面设司(局)、处。部内机构一般分属两类:业务管理机构和机关管理机构。由于各部的历史发展和职责权限不同,各部业务管理机构的设置差别较大。各部机关管理机构的设置大致相同,一般设有机关事务管理;人事、预算、财务和公共关系等机构,以及法律总顾问办公室、监察长办公室、受理与本部规章内事务的地方派出机构。部内的司(局)由助理部长(局长)领导、各处由助理部长帮办领导。
国务院
国务院是联邦政府主管外交并兼管部分内政事务的行政部门。1789年9月由外交部改组而成。它是美国政府中成立最早的部级机关,在政府各部中居首席地位。国务院的行政首长是国务卿,由总统任命 (经参议院同意)并对总统负责,是仅次于正、副总统的高级行政官员。他还是总统外交事务的主要顾问,内阁会议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首席委员。国务院设有副国务卿、 政治事务副国务卿、协调安全援助计划副国务卿,以及副国务卿帮办,助理国务卿等官员。国务院机构庞大,设有国务卿办公室, 主管非洲、欧洲、远东与太平洋、拉丁美洲、近东和南亚地区事务的地区司,主管经济与商务、情报与研究、法律顾问、公共事务的专业司;在世界各地设有许多大使馆、代表团、总领事馆、领事馆以及驻联合国代表团。
国务院的具体职责是:主管美国在全世界的大使和领事网以及涉外官员的工作,协助总统同外国签订条约和协定,安排总统接见外国使节,就承认新国家或新政府向总统提供意见等。
美国法院组织
美国是英、美法系国家。美国司法制度的主要特点有:贯彻三权分立的原则,实行司法独立;法院组织分为联邦和地方两大系统;联邦最高法院享有特殊的司法审查权等等。司法组织法院组织复杂,分为联邦法院和州法院两大系统,适用各自的宪法和法律,管辖不同的案件和地域。此外,还有国会根据需要通过有关法令建立的特别法院,如联邦权利申诉法院等。法官实行不可更换制、专职制、高薪制、退休制。美国没有统一的行政法院;行政纠纷案件除由普通法院审理外,各独立机构也有权受理和裁决。
美国检察机关与司法行政机构不分,联邦总检察长即司法部长,为总统和政府的法律顾问,监督司法行政管理,在联邦最高法院审理重大案件时,代表政府出庭,参加诉讼。检察官受司法部领导,配属于各级法院。诉讼程序民事诉讼程序采用辩论制,独任审理;部分诉讼,特别是侵权诉讼等由陪审团裁断,法官判决。刑事诉讼程序的特点是:联邦和若干州保留大陪审团审查重罪起诉的制度;非法取得的证据不得采纳;广泛使用审判前的“答辩交易”;辩护时,民事案件中的原告、被告律师,刑事案件中的公诉人和被告律师相互对抗争辩,法官不主动调查,仅起“消极仲裁人”的作用。司法审查制度作为联邦原则正式确定,始于1803年联邦最高法院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首席法官J·马歇尔代表法院认为,“违宪的法律不是法律”,“宪法取缔一切与之相抵触的法律”,明确宣布国会1789年颁布的《司法条例》第13条违宪,从而确立了法院拥有审查国会通过的法令的职权,逐步形成司法审查制度。这一制度成为维护统治秩序,实行权力制衡的一种政治手段,以后为许多国家所仿效。美国的司法审查权由普通法院,主要由联邦最高法院行使,其方式是审理具体案件所适用的法律是否违宪,审查对象除国会制定的法律外,还包括总统的行政措施。
美国法院组织划分为联邦和各州两大系统,名称和审级不尽相同,管辖权限错综复杂。法院一般是民事、刑事兼理。除某些基层法院外,均不采取陪审制。检察官受司法部领导,配属于各级法院。
(一) 联邦系统的法院管辖的案件主要为:涉及联邦宪法、法律或国际条约的案件,一方当事人为联邦政府的案件,涉及外国政府代理人的案件,公海上或国境内供对外贸易和州际贸易之用的通航水域案件,不同州之间、不同州的公民之间的争议以及州政府向他州公民提起的诉讼。联邦系统的法院包括:
1 联邦地方法院
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初审法院设在各州的联邦地方法院只审理属于联邦管辖的案件,设在首都哥伦比亚特区和领地的联邦地方法院,则兼理联邦管辖和地方管辖的案件。一般为独任审理,重大案件由3名法官组成合议庭并召集陪审团进行审理;联邦上诉法院分设在全国11个司法巡回区,受理本巡回区内对联邦地方法院判决不服的上诉案件,以及对联邦系统的专门法院的判决和某些具有部分司法权的行政机构的裁决不服而上诉的案件。案件一般由3名法官合议审理。
2 联邦最高法院(Federal Supreme Court)
是全国最高审级,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的9名终身法官组成,其判例对全国有拘束力,享有特殊的司法审查(judicial review)权,即有权通过具体案例宣布联邦或各州的法律是否违宪。
它是美国联邦法院系统的最高审级和最高审判机关。1790年根据《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成立,设于首都华盛顿 。最初由首席法官l人和法官5人组成,后来人数几经增减。1869年根据国会法令规定由首席法官1人和法官8人组成。法官均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只要忠于职守,可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劾不得免职。但年满70岁、任职满10年或年满历岁、任职满15年者,可自动提出退休。美国宪法规定,联邦最高法院对涉及大使、其他使节和领事以及一州为诉讼一方的案件有初审权;对州最高法院或联邦上诉法院审理的案件,有权就法律问题进行复审;有权颁发“调审令”,调审下级联邦法院或州法院审理的案件。联邦最高法院还拥有司法审查权,审查联邦或州的立法或行政行为是否违宪。不论是初审案件,还是复审案件,都是终审判决。开庭时间为每年10月的第1个星期一到翌年6月中旬。判决以法官投票的简单多数为准,判决书写下各方意见。1882年开始发行官方汇编的《美国最高法院判例汇编》,其中的判例对法庭有约束力,为审理同类案件的依据。’
3专门法院
联邦系统还设有各种专门法院。与上诉法院同级的有:受理向政府要求损害赔偿的案件的索赔法院,受理关税上诉案件和专利权案件的关税和专利权上诉法院。与地方法院同级的有关税法院和征税法院。另外,某些联邦行政机构具有部分司法权,可以裁决其职权范围内的争议。这些行政机构有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国家劳工关系局等。
(二) 州系统的法院名称各州不一,一般分3级,其下还设有各种不列为审级的小型法院。
1 基层法院
一般称州地方法院、州巡回法院、州高等法院或州普通诉讼法院,为属州管辖的一般民刑事案件的初审法院,多数州规定须召集陪审团审理。有的州在基层法院之下设有县法院、市法院和警察法院。也有在基层法院内设各种专门法庭或者另设专门法院,不作为审级;对其判决不服,可申请基层法院重审,以后仍可上诉。这类专门法院包括家事法院、遗嘱验证法院、遗嘱处理法院、交通法院和小额索赔法院。
2 州上诉法院
大部分州设有州上诉法院,作为中级上诉法院。
3 州最高法院
州的最高审级是州最高法院,有的州称为最高审判法院、违法行为处理法院。也有的州分设民事最高法院和刑事最高法院。纽约州的法院组织比较特殊,其初审法院称为州最高法院,内分家事庭和遗嘱验证庭等。上诉级为上述法院的上诉庭,不另设法院。最高审级称州上诉法院。
共和党(Republic Party)
共和党是美国两大政党之一,在美国实行的两党制中与民主党轮流执政。又名“老大党”。以象为徽。
[党史]: 19世纪50年代,北部工业家与南部种植园主的政治斗争白热化。1854年民主党政府通过《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取消对奴隶制扩展的地域限制,导致1854-1856年堪萨斯内战,促成共和党于1854年7月成立。它由北方民主党中的激进派、自由土地党人和前辉格党的大部分党员组成。主要代表工业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工人和西部小农的利益。反对在美国扩展奴隶制。至此,美国两党制确立。
共和党创立后在北部深得人心,富有生气。1860年其候选人A·林肯以“言论自由、土地自由、劳动自由、人身自由”为纲领当选第16届总统 (1861-1865)。南北战争中,共和党领导北方人民,战胜南部同盟,在全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战后,共和党连续执政20年,以“拯救联邦”和“ 解放黑人”的“老大党”自称,并与南部白人至上主义者妥协。19世纪80-90年代美国进入垄断阶段。这一时期,共和党长期执政,为东北部和中部财团利益服务。1898年总统W·麦金利(1843-1901)发动争夺海外殖民地的美西战争。翌年提出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20世纪20-30年代,连续执政的3位共和党总统对大企业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经济严重失调,造成商品积压、金融混乱和大批失业,导致1929-1933年经济危机。共和党在1932年总统竞选中惨败,从此一蹶不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党开始得到南部财团支持,1953年其候选人D·D·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 。任内提出侵略中东的“艾森豪威尔主义”。1969-1976年,R·M·尼克松、G·R·福特相继担任总统。1981年E·W·里根上台,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外提出“恢复经济和军事实力、重振国威”的口号,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同时在加强实力的基础上,谋求同苏联谈判。1984年连任总统。1989-1993年 ,G·布什出任总统。
该党以大选年竞选总统的纲领为全党政纲。无固定成员,党员人数以每次大选前选民登记为准。只有少数人是经过一定关系和手续加入党的基层组织的党员。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代表大会 。每4年于选举年夏季召开一次,提名本党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制定纲领。常设机构为全国委员会,任期4年,设正、副主席、秘书、司库等,负责筹备全国代表大会,主持总统竞选活动。各州设州委员会,主持本州竞选活动。竞选经费由垄断财团资助。
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
美国两大政党之一,在美国实行的两党制中与共和党轮流执政。以驴为徽。
[党史] :1791年建党时称共和党,1794年改称民主共和党。又称反联邦党。后该党分裂。杰克逊派于1828年建立民主党。1840年全国第3次代表大会正式定名为民主党。主要代表西南部新兴的植棉奴隶主和旧南部奴隶主、小农、边疆居民和工匠等阶级的利益。
1828年A·杰克逊当选总统(1829-1837在任),他为维护联邦统一、制止分裂危机,进行了政治改革。他扩大了总统及联邦政府职权,实行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提名总统候选人,以州为单位提出总统选举人,胜利者获得本州全部选票的制度;建立健全民主党各级委员会;扩大白人成年男子普选权等。美国学者称之为“杰克逊民主”。此后至1860年,除1841年、1845年、1849—1853年由美国辉格党执政外,均由民主党掌权。
19世纪40年代民主党被大奴隶主控制,主张在新土地上扩大奴隶制。1861年南北战争前夕发生分裂,北部民主党并入共和党;南部民主党则成为奴隶主政党,并挑起美国内战。战后民主党长期在野,代表南方大土地所有者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并得到与进口贸易有关的北方工业家和金融家的支持。它长期是“南方党”,直到1932年大选时,才开始打破传统的地域界线。
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来,民主党在本质上与共和党无异,亦被垄断财团控制。但因其一贯标榜民主颇得工会中上层支持,常以代表劳工自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民主党T·W·威尔逊政府于1917年参战。1920年后共和党执政。1933年民主党的F·D·罗斯福在严重经济危机中击败共和党总统H·C·胡佛(1929-1933在任)就任总统,实行新政,以解决经济危机,并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4次蝉联总统。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去世后,由H·S·杜鲁门继任。1950年杜鲁门政府派兵入侵朝鲜。1953年杜鲁门下台。此后,民主党与共和党继续交替执政。1961-1969年,1977-1981年民主党执政,J·F·肯尼迪、L·B·约翰逊、J·卡特(1977-1981在任)任总统。民主党对内继续推行“新政”政策,先后提出“公平施政”、“新边疆”和“伟大社会的方针”;对外推行扩张政策。肯尼迪、约翰逊任内强化了越南战争。1994年B.克林顿出任总统。
该党每4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本党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制定竞选纲领。中央设全国委员会,任期4年。负责筹备全国代表大会和主持竞选活动。该机构设主席、副主席、秘书、司库和特别法律顾问等职。下设各州委员会,组织本州竞选活动。该党无固定纲领,以竞选总统的纲领作为政纲,亦无固定党员,党籍自由。党员总数按本党总统候选人投票的结果计算。竞选经费由垄断财团资助。
❺ 美国军队中比较有名的华裔将领有哪些
戈顿·派伊亚·钟云(Gordon Pai'ea Chung-Hoon,1910年7月10日-1979年7月24日),美国华裔军人,于二战期间曾担任海军军官,也是美国海军第一位亚裔将军。
钟云生于夏威夷檀香山,父亲小威廉·钟云(William Chung-Hoon Jr.)为中英混血儿,母亲Agnes Punana为夏威夷人,祖父老威廉·钟云(William Chung-Hoon Sr.)为纯华裔。
他1934年5月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是美国海军学院首位亚裔毕业生。在校期间是海军美式足球队中闻名全美的中卫和射门员,并在1934年帮助海军队结束了11年来对陆军队的连败。他因为在1944年5月至1945年10月担任USS Sigsbee(DD-502)西格斯比号驱逐舰舰长期间的英勇表现而获得海军十字勋章和银星勋章。
1945年春天,USS Sigsbee(DD-502)西格斯比号驱逐舰在日本九州外海担任航母护航任务中摧毁日机20架。1945年4月14日,正在冲绳外海担任雷达警戒任务的“西格斯比”号遭到一架神风自杀飞机的撞击,左舷引擎和舵机完全损坏,右舷引擎也只剩下5节的动力。在此情况下钟云依旧保持了“持久和有效的防空火力”应对不断的空袭,同时指挥损管工作,最终使战舰可以依靠自身动力返航。他1959年10月退役以海军少将军衔退役,之后被任命为夏威夷农业部主管,1979年7月逝世。
美国海军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钟云号”(USS Chung-Hoon, DDG-93)便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也是唯一一艘以华人名字命名的美国海军驱逐舰。
傅履仁1934年9月12日出生于北平市。1950年15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他毕业于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并取得理学士学位。1957年,他宣誓成为美国公民,并进入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取得法律博士学位。1960年,成为华盛顿特区律师协会成员。他还曾在哈佛大学约翰·F·肯尼迪政府学院进修,并且是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学院和陆军战争学院的毕业生。
1961年,傅履任成为美国陆军的一名军法官,先后派驻于旧金山、越南、欧洲等地。1969年至1972年间在台北担任美军协防台湾司令部(USTDC)的军法官。
1973年至1976年,担任弹道导弹防御办公室法律顾问。1976年至1978年,在德国法兰克福的第3装甲师担任军法主任。1979年到1982年,担任国防部人力资源和后备事务助理部长的法律顾问。1982年至1984年,担任陆军主任检察官。
1984年,傅履任被提升为陆军准将,担任分管民事的陆军助理军法署长。在这个职位上,他首创了陆军的环境法问题和采购欺诈处理部门。从1991年7月26日到1993年9月30日,傅履任担任陆军军法署长,并在海湾战争期间担任陆军参谋长的法律顾问。1993年,以少将军阶从陆军军法署长任上退役。
退役后从商,曾任麦道中国总裁、波音中国执行副总裁、安然国际中国主席等。2006年出任“百人会”会长,直到2009年卸任。
2010年5月11日,因心脏病发作,在马里兰州国家海军医疗中心逝世,享年75岁。
❻ 谁有美国军队的组织结构图,高分!
美国军队结构是从总统(总司令)到新兵的指挥系统结构。美国军队是由国防部组织,管理由各指挥官领导的诸多部队的复杂联合指挥控制结构。下面是各主要部队、指挥部、国防部各机构的不完全列表,包括文职以及军事指挥系统。
目录:
1. 国防部
2. 美国非洲司令部(U.S. Africa Command)
3. 美国中央司令部(U.S. Central Command)
4. 美国欧洲司令部(U.S. European Command)
5. 美国北方司令部(U.S. Northern Command)
6. 美国太平洋司令部(United States Pacific Command)
7. 美国南方司令部(United States Southern Command)
8. 美国联合部队司令部
9. 美国特种部队司令部
10. 美国战略司令部
11. 美国机动司令部
12. 参见
13. 参考文献
14. 外部链接
总司令:
巴拉克·奥巴马
国防部长:
罗伯特·M·盖茨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迈克尔·马伦
军费预算:
$6230亿美元(2008年官方数据)
人员:
70万文职
280万军人(2008)
1. 国防部
国防部长: 罗伯特·盖茨
副部长: 威廉·林恩三世
1. 1. 国防部各部门
负责审计的副部长(审计长/首席财务官)
审计长首席助理(Principal 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Comptroller))
项目分析评估主任(Director for Program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负责采办、技术与后勤的副部长(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Acquisition, Technology and Logistics)
国防研究与工程局局长(Director of Defense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负责采办与技术的副部长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Acquisition and Technology))
负责后勤与物资战备的副部长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Logistics and Material Readiness))
负责三防(核生化)项目的国防部长助手(Assistant to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Nuclear and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Defense Programs))
弱小企业综合利用主任(Director of Small and Disadvantaged Business Utilization)
负责采办改革的副部长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Acquisition Reform))
负责先进系统与概念的副部长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Advanced Systems and Concepts))
负责环境安全的副部长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Environmental Security))
负责工业事务的副部长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Instrial Affairs))
负责各种设施的副部长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Installations))
负责科学技术的副部长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负责人事与战备的副部长(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Personnel and Readiness)
负责部队管理政策的助理部长(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ce Management Policy))
负责卫生事务的助理部长(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Health Affairs))
负责后备队的助理部长(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Reserve Affairs))
负责战备的副部长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Readiness))
负责项目集成的副部长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Program Integration))
负责规划的副部长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Planning))
负责政策的副部长(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Policy)
负责政策的副部长首席助理(Principal 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Policy))
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部长(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负责战略与缓解威慑的助理部长(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Strategy and Threat Rection))
负责特种作战与低强度冲突的助理部长(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Special Operations and Low-Intensity Conflict))
负责政策支持的副部长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Policy Support))
负责科技安全政策的副部长助理(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Technology Security Policy))
北约美国代表团防务顾问,Defense Advisor, U.S. Mission NATO
负责情报的副部长(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Intelligence) 负责指挥、控制、通讯与情报(C3I)的助理部长(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s, and Intelligence)) 负责法律事务的助理部长(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Legislative Affairs))
负责公共事务的助理部长(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Public Affairs))
总法律顾问(General Counsel of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作战试验与论证局局长(Director of 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
负责情报监督的副部长助理(Assistant to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Intelligence Oversight))
行政管理局局长(Director of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基本评估办公室主任(Director of Net Assessment)
总监察长办公室
国防部总监察长(Inspector General of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汤马斯·金波
第一副总检察长(Principal Deputy Inspector General)
条令局局长(Dean of Instruction)
就业机会平等委员对(EEO)
高级军事官员(Senior Military Officer)
负责行政管理的总监察长助理(Assistant Inspector General for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负责在国会等机构任联络官的总监察长助理(Assistant Inspector General, Congressional/Committee Liaison)
总顾问(General Counsel)
负责审计的副总监察长(Deputy Inspector General for Auditing)
负责审计的总监察长第一助理(Principal Assistant Inspector General (Audit))
负责审计的总监察长助理(Assistant Inspector General (Auditing))
负责审计的总监察长副助理(Deputy Assistant Inspector General (Auditing))
各军种各审计局(Service Audit Agencies)
负责政策与监督的副总监察长(Deputy Inspector General for Policy and Oversight)
负责审计政策监督的总监察长助理(Assistant Inspector General (Audit Policy Oversight))
负责审查与评估的总监察长助理(Assistant Inspector General (Inspection & Evaluations))
负责调查政策和监督的总监察长助理(Assistant Inspector General (Investigation Policy & Oversight))
热线处处长(Director of Hotline})
反诈骗处处长(Director of ADU)
定量方法处处长(Director of QMD)
反旅行诈骗处处长(TAD)
数据挖掘处处长(Director of Data Mining)
各军种总监察长(Service Inspector Generals)
负责调查的副总监察长(Deputy Inspector General for Investigations)
高级官员调查处处长(Director for Investigations of Senior Officials)
军人赔偿调查处处长(Director for Military Reprisal Investigation)
平民赔偿调查处处长(Director for Civilian Reprisal Investigation)
国防刑事调查处处长(Director for en:Defense Criminal Investigative Service)
国防刑事调查处副处长(Deputy Director for Defense Criminal Investigative Service)
美国陆军犯罪调查司令部(en:U.S. Army Criminal Investigation Command)
海军罪案调查处(en:Naval Criminal Investigative Service)
空军特别调查处(en:Air Force Office of Special Investigations)
负责情报的副总监察长(Deputy Inspector General for Intelligence)
负责情报审查的总监察长副助理(Deputy Assistant Inspector General (Intelligence Audits))
负责情报评估的总监察长副助理(Deputy Assistant Inspector General (Intelligence Evaluation))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海军上将迈克尔·马伦
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 海军陆战队上将詹姆斯·卡特莱特
海军作战部长: 海军上将加里·罗海德
陆军总参谋长: 陆军上将乔治·凯西
空军总参谋长: 空军上将诺顿·施瓦兹
海军陆战队总司令: 海军陆战队上将詹姆斯·康威
联合参谋部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助理(Assistant to the Chairman)
高级军事顾问(Senior Enlisted Advisor of the Chairman)
联合参谋部主任(Director, the Joint Staff)
人力与人事部 (J-1)(Manpower and Personnel)
情报部 (J-2)(Joint Staff Intelligence)
作战部 (J-3)(Operations)
后勤部 (J-4)(Logistics)
战略计划与政策部 (J-5)(Strategic Planning and Policy)
指挥、控制通信与计算机系统部 (J-6)(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er Systems)
作战计划与联合部队发展部(原为作战计划与协调部) (J-7)(Operational Plans and Interoperability)
部队结构、资源与评估部 (J-8)(Force Structure Resources and Assessment)
管理部 (J-9)(Directorate of Management)
❼ 美国现役部队的组成
美军现役部队分为陆军、空军和海军三个军种,分属陆军部、空军部和海军部领导。
1.陆军编制
陆军部队分为诸兵种合成军团(兵团)和独立的军种部队(分队)。
集团军群是美军在战时才设立的合成军团,平时不设这一级部队。战时设立的数量根据战区作战任务、作战范围而定。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组建过3个集团军群,在欧洲作战的第12集团军群编有4个集团军。集团军是美军实施战役作战的基本军团,其编制不固定,通常辖3个军、9至15个师以及战斗支援和勤务支援部队。
军是美军陆军中负有战斗、支援、后勤保障职责的最大独立单位,无固定编制,其编成根据战时作战任务及可能使用的兵力而定。目前有军司令部5个,其中海外2个,美国本土3个。美军在1979年至1986年间对军的编制进行了改革,改编后的军称 “86年军”,大大提高了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
师是美军陆军诸兵种合成军队的基本战术兵团,具有独立作战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美军陆军编有机械化步兵师、装甲师、空降师和轻型步兵师等。
2.空军编制
美国空军最高行政领导机构是空军部,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是空军参谋部。目前,空军部直属的一级司令部有8个,即空军器材司令部、空军作战司令部、空军机动司令部、空军特种作战司令部、空军教育与训练司令部、空军航天司令部、太平洋空军司令部和欧洲空军司令部。除空军器材司令部和特种作战司令部外,各司令部以下都编有航空队:空军机动司令部辖第1、8、9和12航空队,空军教育与训练司令部辖第 2和19航空队,空军航天司令部辖第14和20航空队,空军机动司令部辖第15、第21航空队,太平洋空军司令部辖第5、7、11和13航空队,欧洲空军司令部辖第3、16和17航空队,总计17个航空队,其中第1航空队全部由空军国民警卫队编成。不编航空队的两个司令部,前者下辖负责研究、发展、试验和后勤工作的中心和处,后者直接辖联队。
美空军主要由战略部队、战术部队、航天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4部分组成,编制序列为航空队、联队、大队和中队4级,共编有14个航空队、45个航空联队和128个中队,主要装备有6394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3267架,运输机1158 架)、洲际导弹580枚(其中民兵3型导弹530枚,MX导弹50枚)。
航空队是空军实现战区战略、遂行战役作战任务的基本军团,分别归属各大司令部领导和指挥,通常用于支援陆军集团军作战,没有固定编制,现编各航空队除第1航空队辖3个防空区外,均直辖联队,数量少者2个,多者10个(第8和第19航空队)。典型的航空队除了编有2~8个联队外,还编有侦察机和空中控制联队或大队。美空军共编有航空队14个,即太平洋空军司令部下辖的4个航空队(驻日本横田的第5航空队、驻韩国乌山的第7航空队、驻阿拉斯加埃尔门多夫的第11航空队和驻关岛安德森的第13航空队)、欧洲美国空军司令部下辖的2个航空队(驻英国米尔登霍尔的第3航空队和驻意大利阿维亚诺的第16航空队)、空中作战司令部下辖的4个航空队(驻佛罗里达州廷德尔的第1航空队、驻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代尔的第8航空队、驻南卡罗来纳州肖奥的第9航空队和驻亚利桑那州戴维斯-蒙山的第12航空队)、空中机动司令部下辖的 2个航空队(驻加利福尼亚州特拉维斯的第15航空队和驻新泽西州麦圭尔的第21航空队)和空军航天司令部下辖的2个航空队(驻怀俄明州沃伦的第20航空队和驻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的第14航空队)。
联队是美空军的基本战术单位,下辖若干中队,通常支援陆军师一级作战。联队拥有比较健全的行政管理机构和战斗与后勤支援系统。典型的航空联队通常编有作战大队、支援大队和后勤大队各1个。现有联队分为导弹、空间、轰炸机、战斗机、空运、空中机动、特种作战、训练、基地、空中加油等联队。美空军共编有45个联队,其中包括11个战略轰炸机联队、10个运输机联队和24个战斗机联队。大队是介于联队和中队之间的一级指挥、管理机构,中队是空军的基本建制单位,通常由2~3个飞行编队编成。中队一般由11~24架飞机编成。
3.海军编制
海军由水面舰艇部队、海军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军事运输部队和海军军区部队组成。海军陆战队是美军实施海外作战的诸兵种合成部队,有独立的组织系统。
舰艇部队是海军作战力量的主体,通常按舰种和任务两种形式编组。按舰种编组一般为固定编组,实施行政管理、训练及保障,现设大队和中队两级;按任务编组通常是为执行作战任务、战术训练和执行某项特定任务而组成的混合舰队,分为作战舰队、特混舰队、特混大队、特混小队和特混支队五级。作战舰队是海军战略军团,美海军现有5个作战舰队。
美海军航空兵按隶属关系分为舰队航空兵和陆战队航空兵。舰队航空兵通常分联队、中队、分遣队三级;陆战队航空兵编有联队、大队和中队。目前陆战队有3个航空兵联队。
海军陆战队是诸兵种合成部队。目前编有3个陆战师,第1师辖3个步兵团(10个营),第2师辖3个步兵团(8个营),第3师辖2个步兵团(6个营)。战时陆战队地面部队通常与陆战队航空兵部队编成陆战两栖部队,作为舰队的登陆突击力量。
4.统帅机构与作战指挥系统编制
美军统帅机构由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防部以及所属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和陆、海、空三军种总部组成。根据美国宪法,三军的最高统帅是美国总统。
国家安全委员会是美国国家安全问题的最高决策机构,直属总统领导。它由总统(委员会主席)、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财政部长等人组成,由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主持日常工作。该委员会包括高级研究小组、危机处理小组、核查小组、副部长委员会、防务计划审议委员会、情报委员会等决策咨询机构。美国中央情报局直属国家安全委员会领导,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庞大的间谍网。
国防部是军队最高军事行政机构,下辖武装部队政策委员会、国防部长办公厅、参谋长联席会议和陆、海、空三军种总部。武装部队政策委员会是国防部在政策方面的咨询机构,由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各军部长、陆军和空军参谋长、海军作战部长组成,国防部长为主席。国防部长办公厅设部长、副部长、助理部长、部长助理、总法律顾问和计划分析与鉴定主任等人的办公室以及若干个业务局。
参谋长联席会议是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防部长的军事咨询和作战指挥机构,由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陆军参谋长、海军作战部长、空军参谋长和海军陆战队司令组成。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军事执行机构是联合参谋部,其编制人员中陆、海、空三军各占约 1/3,编有人力与人事部、作战部、后勤部、计划与政策部、指挥与通信等机构。
三军种总部是本军种最高行政领导机关,负责本军种的行政管理、部队建设、战略训练、兵役动员、武器装备研制与采购以及后勤保障。三军种部长为文职官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