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转化型抢劫司法解释

转化型抢劫司法解释

发布时间: 2021-02-08 00:03:48

Ⅰ 转化型抢劫罪的认定标准有哪些

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构成抢劫罪。
刑法
第二百六十三条【抢劫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第二百六十九条【抢劫罪】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Ⅱ 什么是共同犯罪,转化型抢劫共同犯罪如何认定

一、什么是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即各共犯人必须对共同实施的犯罪有共同的故意和共同的行为,才能对共同实施的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二、转化型抢劫共同犯罪如何认定
在转化型抢劫罪中,先前的盗窃、诈骗、抢夺的犯罪行为的共同故意比较容易认定,而对于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的行为及后面的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是否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把握,不易认定。
如案例:甲、乙两人共同实施盗窃,犯罪完成后,甲携赃物已离开现场,乙正要离开时即被被害人抓住,乙为了挣脱逃跑,暴力击伤被害人后逃跑。本案中乙的行为根据269条定抢劫罪是没有异议的。那么对甲的行为是否也以抢劫罪定罪呢?甲、乙两人是否构成共同故意的转化型抢劫罪呢?笔者认为,在本案中甲、乙有着共同盗窃的共同故意,但无抢劫的故意,乙为抗拒抓捕而实施的暴力行为甲并不知情,也没有提供任何的支持和帮助。因此乙的行为应该是“实行犯过限”。所以对于甲的行为仅以盗窃罪定罪处罚,不应转化为抢劫罪。
又一例:甲、乙伙同去丙家实施盗窃,甲、乙得手后正欲离去时被回家的丙发现。当时乙跪地请求乙宽恕,并将赃物返还。这时,甲从丙的后面用丙家里的玻璃杯将丙击倒后,二人迅速逃跑。此案中二人是否构成转化型抢劫罪的共犯呢?甲构成抢劫罪无疑。下面分析一下乙的行为。乙见丙被击倒后的第一反映就是逃跑,可见其主观上也具有抗拒抓捕的目的,而且对于甲的行为乙负有阻止义务,但乙不但没有阻止反而完全持放任的态度。在刑法理论中希望和放任都是故意。本案是直接的故意和间接的故意的结合。
由此说明乙的跪地求饶的行为亦非其真实的意思表示,而只是等待丙的放行或甲的暴力。因此甲实施暴力后,乙即刻心领神会。二人之间有一种比较默契的意思联络。所以本案中甲、乙构成转化型抢劫罪的共同犯罪。
转化型抢劫罪共同犯罪的认定,应当结合犯罪时的客观情形对行为人当场实施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主观意志进行分析。共同故意的内容包括故意与故意的结合也包括故意与放任的结合。注意把握没有共同故意的“实行犯过限”。在分析有无共同的故意的基础之上再结合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的目的运用证据,做到准确定性。

Ⅲ 如何认定转化型抢劫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即各共犯人必须对共同实施的犯罪有共同的故意和共同的行为,才能对共同实施的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在转化型抢劫罪中,先前的盗窃、诈骗、抢夺的犯罪行为的共同故意比较容易认定,而对于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的行为及后面的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是否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把握,不易认定。
如案例:甲、乙两人共同实施盗窃,犯罪完成后,甲携赃物已离开现场,乙正要离开时即被被害人抓住,乙为了挣脱逃跑,暴力击伤被害人后逃跑。本案中乙的行为根据269条定抢劫罪是没有异议的。那么对甲的行为是否也以抢劫罪定罪呢?甲、乙两人是否构成共同故意的转化型抢劫罪呢?
在本案中甲、乙有着共同盗窃的共同故意,但无抢劫的故意,乙为抗拒抓捕而实施的暴力行为甲并不知情,也没有提供任何的支持和帮助。因此乙的行为应该是“实行犯过限”。所以对于甲的行为仅以盗窃罪定罪处罚,不应转化为抢劫罪。

Ⅳ 转化型抢劫罪的几种情形

盗窃、诈骗、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的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行为人必须首先实施版了盗窃、诈骗、抢权夺行为。2、行为人必须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3、行为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只有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从盗窃、诈骗、抢夺罪转化为抢劫罪
我国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刑法第263条关于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这种情况在刑事法学理论上称为转化型抢劫罪,亦称为事后抢劫罪。
而在此过程中,对方没有使用暴力或者其他行为对抗你(行为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如果行为人没有实施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暴力、威胁行为,就不能成立抢劫罪。)

Ⅳ 转化型抢劫罪的认定

二○○六年一月十一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内若干问题的解容释》。

该解释第十条明确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Ⅵ 转化型抢劫罪的类型

转化型抢劫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 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回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答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犯盗窃、诈骗、抢夺罪是前提, 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是其目的,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是其行为方式。符合这三点即为转化型抢劫罪。

使用暴力之前这三种犯罪都是仅仅侵犯公私财产权的,但是由于暴力的使用,使得行为人侵犯的客体不仅仅是财产权,而加入了对人身权的侵犯,故而性质上转化为同时侵犯财产权和人身权的抢劫罪。

Ⅶ 如何理解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的转化型抢劫犯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的抢劫罪,是指转化型抢劫罪。即原来不是抢劫罪专,但因实施了特定的属行为,而应按抢劫罪进行定罪量刑。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但是,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如果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则转化为抢劫罪,应以抢劫罪进行定罪处罚。

对于转化型抢劫罪的具体认定标准,可查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相关规定。

Ⅷ 转化型抢劫定罪处罚是什么意思!

根据《刑法》第269条的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即按照抢劫罪定罪处罚。这就是转化型抢劫罪。另外,根据《刑法》第267条第2款的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这也是转化型抢劫罪。关于“携带凶器抢夺”的理解,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的规定: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携带凶器抢夺”,是指行为人随身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进行抢夺或者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行为。对于该种犯罪的认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第五条的规定:行为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未达到“数额较大”,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情节较轻、危害不大的,一般不以犯罪论处;但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以抢劫罪定罪处罚:(1)盗窃、诈骗、抢夺接近“数额较大”标准的;
(2)入户或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诈骗、抢夺后在户外或交通工具外实施上述行为的;(3)使用暴力致人轻微伤以上后果的;(4)使用凶器或以凶器相威胁的;(5)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Ⅸ 如何正确认定转化型抢劫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即以抢劫罪定罪处罚”,这就是刑法学界所说的转化型抢劫罪。
转化型抢劫罪的认定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前提性条件,要求行为人必须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这三种行为,至于行为人实施的盗窃、诈骗、抢夺这三种行为本身是否构成犯罪,尽管学术界有争议,但依据相关司法解释,司法实践中掌握的认定标准并没有拘泥于涉案的财物是否达到本地掌握的“较大”标准,也就是说,不能也数额是否达到“较大”而一锤定音。当场使用暴力致人轻伤以上或情节严重的,可以抢劫定罪处罚,情节较轻,危害不大的,不以犯罪论处。
第二个条件是客观性条件,要求行为人必须在客观上有“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行为方式是“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行为指向的对象是阻碍其窝藏赃物、毁灭罪证或者试图抓捕的公安人员或试图扭送其去司法机关的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伤害的故意,只是为了摆脱对方成功逃脱的推搡行为,一般不应认为为故意使用暴力。特定情形下,比如在悬崖边上不计后果的推搡对方,可以认定为使用暴力。
第三个条件是主观性条件,“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目的是“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所谓窝藏赃物,是指已经到手的赃物不被追回;所谓抗拒抓捕是指抗拒公安机关的缉拿或任何公民的扭送;所谓毁灭罪证是指试图消灭遗留在现场的痕迹、罪证。
第四个条件是时空性条件,要求“当场”实施,所谓当场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仅仅就是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的现场,应该也包括行为人实施这些行为之后被及时发现、追赶的过程。这里的“当场”,具备时间和空间两个元素,行为人实施完盗窃、诈骗、抢夺行为以后,再行返回作案现场毁灭罪证或被受害人认出后实施的“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行为,不应被认定为“当场”。盗窃、诈骗、抢夺的犯罪客体仅仅是财产权,法律之所以将特定情形下的盗窃、诈骗、抢夺行为转化为抢劫罪,就是因为抢劫罪的犯罪客体不单单是财产权,还包括人身权,这样规定,就是试图发挥刑罚的一般预防的作用,尽可能最大程度地节制犯罪嫌疑人的暴力行为。

热点内容
中国民法由来 发布:2025-09-18 15:23:23 浏览:611
职业道德准则是 发布:2025-09-18 15:15:47 浏览:610
劳动法工资计算表格 发布:2025-09-18 15:12:18 浏览:248
换法院要 发布:2025-09-18 14:53:42 浏览:232
台湾行政法学家汤 发布:2025-09-18 14:52:35 浏览:271
劳动法的保护有哪些 发布:2025-09-18 14:51:15 浏览:420
道德与法治爱上双包胎 发布:2025-09-18 14:41:21 浏览:206
什么是法学方法 发布:2025-09-18 14:40:21 浏览:691
武昌律师咨询 发布:2025-09-18 14:38:03 浏览:322
下列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形式有 发布:2025-09-18 14:38:02 浏览: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