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中的故意

刑法中的故意

发布时间: 2021-02-08 01:33:07

刑法理论上把犯罪故意区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区分的标准是什么

刑法理论上把犯罪故意区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两种类型。
一、二者的相同之处有:(1)在认识因素上,二者都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在意志因素上,二者都不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此外,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分类只是犯罪故意内部的一种理论分类,在立法上确定罪名和司法上使用罪名时,都不使用这两个概念,统称为故意。如故意杀人罪不能分别称之为直接故意杀人罪和间接故意杀人罪。
二、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在认识因素上,二者对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上有所不同。犯罪的直接故意既可以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也可以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而犯罪的间接故意只能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2)在意志因素上,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则是持放任的心理态度。(3)危害结果是否发生对二者支配下的行为的定罪具有不同的意义。第一,对直接故意来说,危害结果发生与否不影响犯罪的成立,只影响犯罪的既遂与否。第二,对间接故意来说,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是构成犯罪的必备条件三、在司法实践中,间接故意犯罪有以下三种典型情况:
(1)行为人为追求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果另一结果发生了,行为人对这一结果的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
(2)行为人在追求一个非犯罪的目的的行为过程中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果这一危害结果发生了,行为人对这一结果的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
(3)在突发性的犯罪中,行为人不计后果,放任严重结果的发生。

❷ 我国刑法关于“刑法上的故意”的定义,存在什么问题

刑法上的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行为人意识到了某一回行为结果的发生而追求并希答望该结果的发生
间接故意则是行为人放任并不反对结果的发生。
刑法上的故意往往通过犯罪人的动机、目的、行为表现等主客观方面来映证,需要严格的证实并严格与过失相区别。

❸ 简述《刑法》中故意犯罪有哪几种形态

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却希望或者放任这回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答应当负刑事责任。
主要有以下形态:
1、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情形。
2、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3、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4、犯罪既遂:犯罪行为完成。

民法当中对故意的定义与刑法中的故意一样吗

应该说是有区别的。
刑法上的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行为人意识到了某一行为结果的发生而追求并希望该结果的发生
间接故意则是行为人放任并不反对结果的发生。
刑法上的故意往往通过犯罪人的动机、目的、行为表现等主客观方面来映证,需要严格的证实并严格与过失相区别。
而民法上的故意则一般没有作出严格的定义,其仅作为与过失区别的概念。(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故意和过失都是同样要承担相同的侵权责任的,而合同上则实行无过错责任,违约即承担责任,所以理论上加以区别的意义没有刑法那么大)他的证明要求较宽、概念外延也更广。
民事上故意存在的“客观化”、“推定化”的现象。即以侵权人或行为人的客观行为来作为推定、认定故意的存在依据,如高空抛物,扔东西了即推定为有过错,就要承担责任,除非不可抗力。这时区别故意还是过失没有意义,因为主观要件已经被“抛物的行为”推定为存在过错了,即客观化了,受害人不必对侵权人的主观状态加以怎样的证明。而刑法上的“故意”则万不能简单的以一个行为就推定。
另外,如第三人买卖,如果知道处分人无权处分的,即可认定为恶意的(故意),不适用善意第三人保护。此时的故意等同于知晓,刑法上的故意则没有这么宽的标准和外延,它不仅要求“意识”(知晓?)、而且还要求“态度”(希望、追求?或反对?),其要结合动机、目的考虑充分映证。

❺ 刑法中直接故意有什么特征

按照行为人对来危害结源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即故意的意志因素的不同,刑法理论上把犯罪故意区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类型。犯罪的直接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按照认识因素的不同内容,可以把发最的直接故意区分为两种表现形式:1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必然发生+希望发生)2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发生可能+希望可能)可见,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以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为其必要特征的。

❻ 刑法中对故意的定性是怎样的

刑法上对故意的定性是:要求明知,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❼ 法律上的故意是什么意思

法律上的故意一般是指刑法中的。刑法理论中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内意,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容己的行为会给他人造成损害去为之,也即行为人为达成损害目的而去故意事实行为,对损害后果是期望的;间接故意是指明知会给他人造成伤害而仍然为之,对损害后果不期望也不反对,是一种放任损害后果发生的心态。

❽ 我国刑法中故意和过失的种类

1、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在直接故意中,存在认识程度上的差别,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与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但这种认识程度上的差异并不影响直接故意的成立。只要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明知的,无论是明知其必然发生还是明知其可能发生,并对这种危害结果持希望其发生的心理态度,即可构成直接故意。

2、间接故意

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不包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因为放任是以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具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种或然性为前提的,如果行为人已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又决意实施的,则根本不存在放任的可能,其主观意志只能是属于希望结果的发生的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采取从容的态度。正因为如此,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是认定间接故意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发生危害结果,就不能认定行为人具有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3、疏忽大意的过失

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犯罪。所谓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结果的认识能力而言。

应当预见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认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否有能力作出判断,包括根据行为人的年龄、工作职责、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工作经验、生活经验等因素。疏忽大意就是通常所说粗心大意、忽略、忘记、没想到等。

4、过于自信的过失

即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构成犯罪。这种过失,就行为人的认识能力来说,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同时又怀着某种侥幸心理,轻信这种结果也许不会发生。

(8)刑法中的故意扩展阅读

故意的认定:

1、要将犯罪故意与一般生活意义上的故意区别。

2、要将犯罪故意与单纯的认识或者单纯的目的相区别。

3、要将总同与分则的明知相区别。

4、要将俣理推定与主观臆断相区别。

过失的认定:

1、认定疏忽大褐的过失应当从分析行为入手,根据行为本身的危险程度。行为的客观环境以及行为人的知能水平,判断行为人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否预见结果的发生。

2、认定过于自信的过失:不能将合理的信赖认定为轻信能够避免;不能将遵循了行为规则的行为认定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❾ 刑法中概括的故意,用对了吗

刑法中概括的故意,用对了吗?

在常见刑法理论中,初学者总是感觉一罪和数罪难以区分,其实真正难点在于故意和过失的认定,故意之中概括的故意更是让人难以区分,在分析案情的时候常发现有乱用的现象,本文试图对刑法中“概括的故意”进行梳理:

(一)实务部分

例1:甲召集乙、丙,并与丁、戊约好地点打架,在打架过程中甲拿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把丁刺成轻伤,戊拿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把丙刺成重伤。

分析:聚众斗殴罪中经常涉及概括的故意,甲、乙、丙三人打丁、戊二人的哪一个,从故意的认识上,都在共同犯罪中概括的故意范围内,甲把丁刺伤(轻伤),对于轻伤后果仍可以用聚众斗殴罪来评价。甲、乙、丙均构成聚众斗殴罪。丁、戊二人打甲、乙、丙三人的哪一个,从故意的认识上,都在共同犯罪中概括的故意范围内,戊把乙刺成重伤,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第二款之规定,构成故意伤害罪。然而丁与戊是共犯,对丁的行为评价为聚众斗殴还是故意伤害,需要分清是否戊实行过限而由戊承担责任。如果乙的伤是轻伤则不存在需要判断实行过限的问题,可以用聚众斗殴罪来评价。

本例中,概括的故意解决的是行为对象的数量问题,打一个人还是打两个人,打哪一个的问题,并不能解决打的程度问题,把谁打成重伤的问题。(对实行过限问题小编另起草一篇讲述)

例2:甲在街上晃荡寻找盗窃目标,看见乙家门前停着小轿车,没有熄火,甲逐跳上车把车开走。乙不到一岁的孩子放在车后排座位上。车后面有备用轮胎。乙把车开走后数十天内,数名警察连续寻找该车和婴儿。

分析:甲出于盗窃财物的目的把乙的车开走,轿车、轿车的备用轮胎以及车上其他能作价的财物均属于财产法益,可以认定甲对此些财物有窃取的概括的故意,甲不需要知道车上具体有哪些财物以及财物的价值。

乙在知道该车上有婴儿而没有送回,另构成拐骗婴儿罪,如果婴儿没有得到照料而死亡,乙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对于车上的婴儿来讲,婴儿的人身安全属于专属法益,而偷盗婴儿和盗窃财物侵犯的是不同的罪名,因而在本例中不需要考虑盗窃财物与婴儿是否属于概括的故意,因为概括的故意解决的是一个罪名里的行为对象问题。

(二)理论部分

刑法理论对故意的种类,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作出不同的分类:

根据故意的认识内容的确定程度可以将故意分为确定的故意与不确定的故意。

一般认为,犯罪的实现(发生结果)是确定的,就表明有确定的故意。意图是指行为人把犯罪结果作为目的情况,不要求行为人认识结果确实要发生。确知指行为人认识到结果确实要发生的情况,不要求行为人以犯罪结果为目的。

不确定的故意包括未必的故意,概括的故意,择一故意。未必的故意指发生结果本身不确实的,但认识到或许会发生结果,而且认为发生结果也没有关系;概括的故意指认识到结果的发生是确实的,但结果发生的行为对象不特定,即行为对象的个数以及哪个行为对象发生结果是不确定的场合;择一的故意指行为人认识到数个行为对象中的某一个对象确实会发生结果,但不确定哪个行为对象会发生结果。

注:故意的分类、确定的故意、不确定的故意、概括的故意等概念部分来源于张明楷的《刑法学》第四版,236页。

热点内容
中国民法由来 发布:2025-09-18 15:23:23 浏览:611
职业道德准则是 发布:2025-09-18 15:15:47 浏览:610
劳动法工资计算表格 发布:2025-09-18 15:12:18 浏览:248
换法院要 发布:2025-09-18 14:53:42 浏览:232
台湾行政法学家汤 发布:2025-09-18 14:52:35 浏览:271
劳动法的保护有哪些 发布:2025-09-18 14:51:15 浏览:420
道德与法治爱上双包胎 发布:2025-09-18 14:41:21 浏览:206
什么是法学方法 发布:2025-09-18 14:40:21 浏览:691
武昌律师咨询 发布:2025-09-18 14:38:03 浏览:322
下列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形式有 发布:2025-09-18 14:38:02 浏览: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