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有四要件
⑴ 民法中物的构成要件
你好,根据我国物权法第二条规定: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回关系,适用本法。
本法所答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
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物必须是能够被人控制的,可以有形也可以无形的,客观存在的。
⑵ 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是什么
根据《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和第五十八条规定,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为: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是自愿行为而非受人欺诈、胁迫所致,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社会公共利益,不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4、形式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五十五条 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十七条 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 。 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
第五十八条 下列民事行为无效: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六)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2)民法有四要件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四条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十一条 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二条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第十三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⑶ 民法上构成侵权的四个要件必须同时具备吗其中的损害结果必须是实际已经造成损害的结果吗
一般侵权行为,是四个要件。特殊侵权,三个要件。
损害后果,应是实际发生的损害。
刑法上,不叫侵权。虽然在侵害人身权和财产权方面,与民事侵权类似,但程度上严重得多。相关罪名太多,无法一一对比。而在要件上,区别也明显。
以故意伤害罪为例,构成要件: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被伤害者有权要求民事赔偿,毫无疑问,加害人的行为当然符合民事侵权要件:行为违法、主观过错、损害后果、行为与后果直接存在因果关系。
⑷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有哪些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民法通则》第54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这是我国法律给民事法律行为下的立法定义。
(4)民法有四要件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民法总则》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
⑸ 刑法四要件 是哪一些 .
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的构成要件。刑法四要件如下:
1、犯罪主体
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2、犯罪的主观方面
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
3、犯罪的客观方面
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比如犯诈骗罪,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等。
4、犯罪客体
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不同的,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直接针对的对象,而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这种社会关系。
(5)民法有四要件扩展阅读
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有两大显著特点:
其一,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具广泛性。刑法的调整对象不限于某一类社会关系;任何一种社会关系只要受到犯罪行为的侵犯,均归入刑法的调整范围。
其二,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其他部门法也具有强制性,对于违法行为而言,它们可以说是“第一道防线”;
刑法则充当“第二道防线”,它是针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已转化成为犯罪行为,从而需要追究其刑事责任,适用最为严厉的制裁方法——刑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刑法是其他部门法的保护法,没有刑法作后盾、作保障,其他部门法往往难以顺利地得到贯彻实施。
参考资料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网络—刑法
⑹ 民事诉讼法律要件有哪些
民事抄法律行为的成立袭着眼于民事行为因符合法律构成要素,而在法律上视为一种客观存在。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一般要件和特别要件。一般要件是所有法律行为成立都必须具备的要件。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质要件,才能使相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成立。
该要件即意思表示。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对意思表示的要求下:
(一)该意思表示中必须含有设立、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即必须有效果意思;
(二)行为人的内在意思必须通过一定方式表达出来,并足以为外界所识别。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特别要件是指法律对某些法律行为的特别要求,不是所有的法律行为皆有的要件。主要有:
(一)在有因行为,原因欠缺法律行为不成立,原因就成了特别要件;
(二)在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物之交付就是特殊要件,民事法律行为在交付完成前不成立。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表意人必须受意思表示的约束,不得擅自变更和撤回。法律行为成立的效力就是意思表示的成立效力。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须以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为前提和基础。已成立的民事行为,不一定发生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