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中的占有

刑法中的占有

发布时间: 2022-02-11 09:54:24

① 关于刑法上的占有中有关死人随身财物的被盗判断

属于另起犯意的盗窃,因为杀人后看到财产,杀人犯对该财产不可能属于合法占有,所以侵占不可能达成。
杀人后该财产会有合法继承人或者属于国家所有,应当以盗窃论处。

② 刑法中的非法占有

给你推荐一篇文章
想必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仅从字面含义来理解,所谓“非法占有目的”,无非是指非法掌握控制财物的目的。这种从字面的、本来的含义上理解的非法占有目的,可以称之为“本义的非法占有目的”。笔者也赞成作这样的理解。而大陆法系国家多数学者和我国部分学者所作的某些解释大多超出了其字面含义的范围,附加了一些特殊的内容。对这种附加了特定含义的非法占有目的,可以称之为“附加含义的非法占有目的”。笔者不赞成作这种理解。

非法占有的目的是盗窃等取得罪的故意内容之一,还是故意之外的独立的主观要件?这也是刑法理论上有争议的问题。如果从本义上理解,非法占有目的是指非法掌握控制财物的目的(意思),这是盗窃等取得罪的故意所包含的内容。如果给非法占有目的附加上某种特定含义,,非法占有目的就不属于故意的内容。行为人是否有排除权利者权利的意思,以及有无利用处分财物的意图或非法获利目的,也均不影响盗窃等取得罪的故意的成立。实际上,这种附加含义的非法占有目的是推动行为人实施盗窃等取得罪的内心(起因即犯罪动机)。这也正是一些学者把盗窃等取得罪当作目的犯(或意图犯)的原因所在。

在社会生活中,有的人采用非法手段掌握他人财物,只是为了一时使用(不是永久占有)。这种一时使用的案件,其性质应该如何认定,实际上成了非法占有目的问题的议论焦点。笔者以为,关于使用盗窃行为的主观方面是否有非法占有目的,这也是与对非法占有目的作何种理解密切相关的问题。从本义上理解,非法占有目的就是意图占有或控制财物。由此而论,使用盗窃者不可能没有此种目的(意图);反过来,如果给非法占有目的附加上前述特定含义,并要求行为人有“ 处分财物的意图”或“非法获利的目的”,才认为有此种目的,那么使用盗窃者就没有非法占有目的。由此可见,中外刑法理论界的上述争议,是由于各家对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至于使用盗窃是否可罚,从主观方面是无法区分的。

一般来说,盗窃等取得罪与毁坏财物罪在通常情况下并不难区分。但是,如果行为人出于毁坏的目的,采用盗窃等非法手段取出他人财物后予以毁坏,或者取出之后主观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不予毁坏而加以利用,在这两种行为方式和主观心理相交叉的场合,区分两者就成为理论和实践上的难题。在笔者看来,如果从本义上理解非法占有目的,行为人出于毁坏目的取得他人财物后予以毁坏,或者改变犯意而加以利用,这也应该认为有非法占有目的。但是,如果从附加意义上理解非法占有目的, “排除权利者意思说”认为,毁坏目的也可以包含在非法占有目的之中,这就意味着非法占有目的不具有区分盗窃等取得罪与毁坏财物罪的机能,其结论与不认为非法占有目的是取得罪的成立要件的观点完全一致。事实上,从盗窃等取得罪的故意内容和取得财物的行为方式上,就足以把它与毁坏财物罪区别开来。

非法占有目的是否必要?笔者赞成不必要说。主要理由是:第一,财产罪保护法益论中的本权说与占有说,是相对于客观方面的事实而言的,而非法占有目的是不是盗窃等取得罪的构成要件属于主观方面的问题,用本权说或占有说来解释非法占有目的是否必要,实际上是把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绞合到了一起,本身在方法论上就有缺陷。第二,非法占有目的的内涵不清楚,日本等国法院前后判例的解释不完全相同,中外学者们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别。第三,即使非法占有目的的内涵按大陆法系国家的通说确定下来,也不能把它作为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要件。第四,必要说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把不可罚的一时使用行为与盗窃等取得罪、以及毁坏财物罪与取得罪区分开来。但是,如前所述,非法占有目的并不具有这种机能。相反,如果按必要说行事,还会带来理论上的混乱乃至实践上的无所适从。第五,必要说认为,只有把非法占有目的作为盗窃等取得罪的要件,才能说明取得罪的法定刑为何比毁坏财物罪重。但是,实际上,法定刑的轻重是由犯罪的性质及其可能达到的危害社会的程度所决定的,犯罪的动机并不起决定作用。第六,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财产关系发展变化,对所有权的使用收益机能扩大刑法保护,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因此,传统的必要说已不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第七,在刑法未把非法占有目的规定为取得罪的成立要件的国家,采用必要说是违反罪刑法定主义的。第八,非法占有目的必要说提出的前提,不是从本义上理解非法占有目的,而是给它附加了特定含义,并认为它是故意之外的独立的要件。这种立论前提的错误,势必影响其结论的科学性。

武汉大学法学院·刘明祥

③ 刑法上的占有与民法上的占有的区别(求详细)

以占有的恶意还是善意作为标准区分民法上的占有和刑法上的占有是错误的,刑法和民法上的版占有都有权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两者的真正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刑法上的占有侧重于事实状态,而民法上的占有更侧重于权利状态。

④ 结合财产犯罪相关理论,对刑法中的占有如何认定

您好,刑法中非法占有的目的中的“占有”与民法上的占有不是等同的概念,也不是仅回指事实上的支配或控制。答具体地说,非法占有(不法所有)目的,是指排除权利人、将他人的财物作为自己的所有物,并遵从财物的用法进行利用、处分的意思。另外,所谓遵从财物的用法进行利用、处分,并不要求完全遵从财物原来的用法,只是遵从财物可能具有的用法即可。

⑤ 如何理解我国刑法上的占有方法

占有的刑法意义
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一般将财产罪划分为取得罪与毁弃罪。取得罪是指不法取得他人财产的犯罪,如盗窃罪、诈骗罪、抢劫罪等;毁弃罪是指使他人的财产价值毁灭或减少的犯罪,如毁坏财物罪。取得罪是财产罪的中心,毁弃罪是财产罪的边缘犯罪。{1}(P527)
就取得罪而言,除侵占罪外,盗窃、诈骗、抢劫等罪在本质上都表现为二个行为过程:首先是破坏他人对财物的占有关系,其次是建立新的财物占有关系。用何种手段破坏原财物占有关系往往揭示行为的犯罪性质,而是否建立了新的财物占有关系通常反映行为的既遂与未遂问题。其中,对确定财产犯罪性质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个过程中又包含二个要点:一是原财物占有关系的状态;二是破坏原财物占有关系的手段。在一般情况下,根据行为手段确定犯罪性质并不困难。例如,行为人使用秘密窃取的方法取得财物的构成盗窃罪;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取得财物的成立诈骗罪。但是,有时当行为手段不典型或多种行为交织在一起,单靠分析行为手段的方法仍不能准确定罪时,就需要进一步分析行为前原财物的占有关系状态—即财物有无占有、由谁占有,这对解决因手段特征不典型的财产罪的定罪问题具有特殊意义。例如,盗窃罪与侵占罪,两者区分的根本标志与其说是行为手段,不如说是财物占有状态。因为,盗窃罪是破坏他人对财物的占有并建立自己对财物占有的犯罪(侵害占有关系);而侵占罪是仅侵害所有,未侵害占有的犯罪(不侵害占有关系)。因此,两者区分的关键就看行为人在非法取得财物前,该财物由谁占有。如果财物由被害人占有,构成盗窃罪;如果由行为人占有或脱离占有则构成侵占罪。再如,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并非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欺骗行为进而取得了财产就成立诈骗罪,因为盗窃犯也可能实施欺骗行为。例如,A打电话欺骗在家休息的老人B;“您女儿在前面马路上出车祸了,您赶快去。”B连门也没有锁便急忙赶到马路边,A趁机取走了B的财物。{2}(P20)虽然A实施了欺骗行为,但B并没有因为受骗而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占有的财产,故A的行为只能构成盗窃罪。
近年来司法实践中有关财产罪的争议,很多问题都涉及到占有问题。例如,深圳的梁丽案,[1]存在“盗”还是“捡”的激烈争论,问题的焦点在于该财物是否脱离了主人的占有而成为遗忘物。如果认为该财物并未脱离他人占有,可能构成盗窃罪;但如果认为该财物已脱离他人占有,则可能构成侵占罪。再如广州的许霆案,[2]也存在是盗窃还是侵占的争议。同样,如果认为许霆所取的17.5万元钱属于银行占有,则是破坏了银行对财物的占有关系构成盗窃罪;反之,由于没有破坏占有关系则构成侵占罪。可见,财物占有关系对于解决因行为手段不典型的财物犯罪的定罪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大陆法系刑法理论对占有问题已有较深入系统研究,过去我国刑法理论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鲜有研究。从现有研究成果上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刑法占有概念的论述不够清晰,如占有概念是如何从物理占有扩展至观念占有的,刑法占有与民法占有到底有何区别;二是对具体种类占有的研究不够深入,对司法实务缺乏指导意义。参考自赣州律师http://www.lawtime.cn/ganzhou

⑥ 刑法中的占为已有是占为自己所有吗

不能狭义理解为占为自己所有,而是包括占为自己所有在内的占有,所内谓占有,就是在事实容上或法律上能够对物进行支配的状态,即行为人在法律上处于能够随意处分他人财物的状态(处分的可能性)。
《刑法》第271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并处没收财产”。这里的占为己有只能狭义地解释为“将基于职务或业务所占有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包括使第三者所有的)的行为”,即破坏委托信任关系,对委托物实施超越权限的行为,重要的是有滥用处分之虞。

⑦ 试述刑法中"占有"的认定。

主观上有占有的意思,客观上排除了所有权人对财务的支配与控制。

⑧ 什么叫刑法意义上的非法占有

非法是与合法相对的,合法占有受法律保护,非法占有将受法律打击。刑法中以非法占有为版目的,权指的是犯罪的主观故意。按我国刑法理论,犯罪构成必须符合4个要件: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就是指犯罪的故意或过失,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表明了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态度,没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就不构成犯罪。

⑨ 刑法中为什么要涉及占有问题到底是侵犯被害人的所有权还是占有

刑法中复有的罪名侵犯的是占有,有的制罪名侵犯的是所有权。比如,盗窃罪,一般认为侵犯的是占有,比如你把汽车借给别人用,然后你又趁人不备偷回来,还不告诉对方,让对方赔偿,这也构成盗窃罪。比如侵占罪,侵犯的就是他人的所有权,甲让乙保管金戒指,乙丢了戒指被丙捡到,丙拒不返还,此时侵犯的是甲的所有权,如果甲说这个戒指我不要了,那么乙就不能再追究丙的责任。

⑩ 刑法中占有分为几种,侵占和占有一样吗

《刑法》“占有”是指“非法占有”与民法意义上的“占有”是二种法律关系和版二种意义。

“侵占”权和“占有”是不一样的。非法“占有”指的是主观故意,“侵占”是指客观行为。
如;《刑法》第二百七十条【侵占罪】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
行为上有;: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客观行为)
如;《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诈骗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主观上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主观故意)。

热点内容
立法学体系 发布:2025-07-09 20:48:31 浏览:125
社会与法法律讲堂文史版央视网 发布:2025-07-09 20:40:53 浏览:534
中美法官的地位 发布:2025-07-09 19:50:43 浏览:430
全国司法会议 发布:2025-07-09 19:50:43 浏览:540
道德的价值目标 发布:2025-07-09 19:48:31 浏览:526
招行司法冻结 发布:2025-07-09 19:48:30 浏览:18
司法所划归 发布:2025-07-09 19:43:36 浏览:582
司法e通网址 发布:2025-07-09 19:43:23 浏览:299
夫妻离异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09 19:42:32 浏览:11
法律服务实事案例 发布:2025-07-09 19:27:24 浏览: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