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中关于言论自由权

民法中关于言论自由权

发布时间: 2022-03-19 15:30:59

『壹』 什么叫“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FreedomofSpeech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与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

『贰』 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

第三十四条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模范地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版,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权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地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第十二条第三款:公务员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
第七条第7款:法官应当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
第八条第6款:检察官应当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察法》
第三条:人**察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五条: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叁』 在一个逐步实现民主、法治的国家如何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跪求解。。

我国宪法制度对言论自由规定的不足

言论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自由,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宪法和法律及国际公约中均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加以保护。我国宪法也不例外。然而,我国尽管对言论自由作了一系列法律规定,但目前我国公民的言论自由并未获得很好的保护,言论自由的现状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状态。我国的宪法表述似存在下列不足:

(1)规定过于简单,界定不够明确。有关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则必须具有明确性。一般宪法在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作出规定时总是分作两种情况:一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另一为公民的基本自由。公民的生命、健康、私有财产等一般归入公民的基本权利。而公民的言论、表述、出版、迁徙自由等一般归入公民的基本自由。这种情况不仅在我国宪法中得到体现,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宪法中也有所体现[6]。那些归于基本自由项目之下的各项自由,如出版自由,通常不受民法的保护,其外延和内涵也不像民事权利那么明确;相反,那些归于基本权利项目之下的多项权利,一般都受到民法的保护,其外延和内涵在民法里都有明确的界定。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很容易找到侵害生命健康权的民事赔偿案件,但是很难发现有关侵害表达自由的民事赔偿案件。这似乎从经验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对有关言论自由的规定还不够明确。

(2)缺乏对言论自由的保护性规定。有些国家的宪法在赋予公民以言论自由权的同时,还规定了相应的保护公民言论自由权的措施。如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为了实现高标准地保护和促进表达自由和信息自由,欧洲条约成员国同意以下标准:对于信息传递过程的参与者,媒体的内容或其他传送和散发信息行为,政府应当避免审查或任何形式的武断控制、限制。与此相比,我国宪法仅规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而对于言论自由权的保障措施宪法并未涉及,这当然也不利于对言论自由的保护。

(3) 缺乏对言论自由行使的具体限制性规定。如前所述,言论自由是相对的,其行使不得侵犯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对行使言论自由所进行的限制都必须是事先由法律规定了的,而且这种限制在一个民主社会是为了服从于一个更高的利益的需要。各国宪法及国际公约中大多在规定公民言论自由后紧接着有相应的限制性规定。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宣布:“本条第二款所规定的权利的行使带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得受某些限制,但这些限制只应由法律规定并为下列所必需……”然而我国宪法对言论自由行使的限制没有作出专门规定,而是适用宪法对于言论自由行使的统一限制。这种限制的规定有些过于宽泛,这样,在实践过程中,将给予司法机关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在遇到言论自由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时,容易缺乏操作标准而对公民的言论自由权造成伤害。

完善对言论自由立法之对策

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必须具有明确性。规制的目的、程序、限制的范围和标准都应当是明确的。这是言论自由的一般保障原则所要求的。我国宪法尽管已经将言论自由权列为法定权利,但对于言论自由权的规定过于简单、概括。因此完善宪法制度对言论自由的有关规定是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基本举措。

(1)应当完善宪法条文的表述。我们必须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的言论自由的范围、种类和限度。

(2)除宪法制度的完善外,在具体法律制度中也应注意对言论自由的保护。尽管言论自由权作为一项基本自由与大多数基本自由一样,可能不易在具体法律中再行作出具体规定,譬如,很难在刑法或民法中规定如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但是,可以完善具体法律中与言论自由有关的条文,以间接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只要是未涉及煽动他人以暴力的方法作为达成变革之手段,均受到言论自由的保障。

『肆』 什么是言论自由

  1. 言论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与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伍』 国家有没有规定我们公民有言论自由权啊如果有,是那部法律的那条规定的

靠 宪法啊 基本大法 第二章三十五条

『陆』 我国有没有关于言论自由的相关法律

我国有关于言论自由的相关法律。
在我国言论自由属于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有明确规定,中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言论自由并非漫无限制,在合理程度内限制个人的言论自由符合人类社会共同生活的需求。
公民在行使这些言论自由权时,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我国法规中限制性规定大体包括下列限制内容:
1、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士完整的;
3、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
4、煽动民族分裂,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破坏民族团结的;
5、泄露国家机密的;
6、宣扬淫秽、迷信或者渲染暴力,危害社会公德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7、侮辱或者诽谤他人的;
8、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9、任何挑战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言论,都不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五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公民有言论自由,但是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规定,针对言论自由的限制,从限制的对象可分为两者,即针对言论内容的限制及非针对言论内容的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柒』 滥用言论自由权的后果 需要具体的相关法律条文

在刑事方面,可能触犯法律构成刑事犯罪。如刑法第103条煽动分裂国家罪,第249条煽动民族仇恨、歧视罪,第246条侮辱诽谤罪,第278条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在民事方面可能因侵犯他人名誉权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禁止用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他人名誉。

『捌』 关于保护言论自由权的法律

请问你多大年龄?上几年级?如果你还不到18周岁,根据法律规定你还是受监护年龄,你课外活动要征听你父母意见。如果你已经成人,学校强行占领你们的贴吧,那是违法行为,即便你们的贴吧内容不健康,也不是学校有权管理的事,请你们根据《宪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玖』 什么是公民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

知情权(Right to Know),又称为知的权利、知悉权、资讯权、信息权或了解权,知情权作为政治民主化的一种必然要求和结果,首先是公法领域内的概念。现今,随着知情权作为一项独立权利的发展演变,其外延已不断扩大,不仅涉及公法领域,也涉及私法领域,如消费者知情权即是知情权扩展至私法领域的具体表现。

知情权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知情权是指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包括从官方或非官方知悉、获取相关信息。狭义知情权仅指知悉、获取官方信息的自由与权利。随着知情权外延的不断扩展,知情权既有公法权利的属性,也有民事权利的属性,特别是对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是公民作为民事主体所必须享有的人格权的一部分。[11]而狭义的知情权仅指公法领域内的一项政治权利,故现在的知情权概念一般是指广义的知情权。

知情权的范围

关于知情权的范围,我国学者的分歧较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五权说”,认为知情权包括知政权、社会知情权、对个人信息了解权、法人的知情权和法定知情权(指司法机关享有的了解案件有关情况的权利);[12]“三权说”,认为知情权包括知政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因为法人知情权在本质上是经济利益,而不是感情利益,其与公民的知情权在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别,不宜归入同类,而法定知情权则属国家行政权力、司法权力的体现,是权力而不是权利,也不宜归入知情权;[13]“二权说”,认为知情权包括知政权和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知情权不是知情权的内容,个人知情权应属于隐私权的隐私知悉权能。[14]笔者认为,知情权涉及公法、私法领域,既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也是公民的民事权利,其内容应包括属于公法领域内的事务,同时也应包括属于私法领域内的事务,故笔者比较赞同“三权说”。即知情权包括知政权、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知情权。

1、知政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知悉国家事务、政府行为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活动,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权利。

2、社会知情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知悉其所感兴趣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了解社会发展变化的权利。如公众对社会新闻、股市行情、商品质量的知情权。

3、个人信息知情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了解涉及本人的相关信息的权利。如公民有权了解其亲生父母、出生时间等个人信息。

(1) 寻求、接受信息的自由。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必须组成社会和进行交往沟通,为此,就要寻求和接受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享有寻求和接受信息的自由。

(2) 思想和持有主张的自由。寻求和接受到的信息,成为思想的资源,经过加工成为思想和主张、意志,这种思想、主张、意志不受干扰和禁锢,否则发展将会停止,生命将受到威胁。

(3)以各种方式传递各信息、思想和主张的自由。言论自由是人们认识、接受、发展和传播知识、经验及真理的重要形式。

热点内容
会计行政法规主要有哪些 发布:2024-06-18 22:51:18 浏览:470
中国关工委工作条例解读 发布:2024-06-18 22:22:25 浏览:944
公司网银管理人法律 发布:2024-06-18 22:21:40 浏览:440
道德有哪些用 发布:2024-06-18 21:13:00 浏览:371
公司部门经理法律责任 发布:2024-06-18 20:20:17 浏览:972
深圳行政处罚规章 发布:2024-06-18 01:32:55 浏览:564
工伤在线咨询法律顾问 发布:2024-06-18 01:10:39 浏览:226
写规章制度的格式 发布:2024-06-18 01:02:19 浏览:68
房子扦迁管理条例 发布:2024-06-17 22:28:45 浏览:684
rime输入法官网Mac 发布:2024-06-17 22:17:59 浏览: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