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競業禁止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競業禁止

發布時間: 2021-02-01 23:55:05

⑴ 什麼是法定競業禁止

法定競業禁止,復是法律直接制規定特定的人不得從事競爭性業務的行為。它是一種強制性競業禁止,當事人不得協商免除。
法定競業禁止主要是對董事、經理等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作出的競業禁止。因為這些主體都是單位的高層領導者,一般都是核心人物,他們易於掌握和接觸單位的商業保密事項,為了防止機密外泄,法律必須對其作出競業禁止規定。例如,我國公司法第六十一條規定,董事、經理不得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其所任職公司同類的營業或者從事損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動。合夥企業法第三十條規定,合夥人不得自營或者同他人合作經營與本合夥企業相競爭的業務。《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第37條第4款規定:「總經理或副總經理不得兼任其他經濟組織的總經理或者副總經理,不得參與其他經濟組織對本企業的商業競爭。」

⑵ 企業訂立競業禁止協議應注意什麼,競業禁止的例外情形

法定的競業禁止是指依據法律規定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應當承擔的競業禁止義務。回我國公司法第61條對答企業的董事、經理等高級職員在職期間的「競業禁業」作了規定:董事、經理不得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其所任職公司同類的營業或者從事損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動。從事上述經營或者活動的,所得收入應當歸公司所有。董事、經理除公司章程規定或者股東會同意外,不得同本公司訂立合同或者進行交易。我國《合夥企業法》第30條規定:「合夥人不得自營或者同他人合作經營與本合夥企業相競爭的業務。除合夥協議另有約定或者經全體合夥人同意外,合夥人不得同合夥企業進行交易。」。另外,我國在《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中還規定了副經理的競業禁止義務。

⑶ 法定競業禁止與約定競業禁止有什麼區別

競業禁止,有二種形式,一是法定競業禁止,是當事人基於法律的直接規定而產生的競業禁止義務;另一為約定競業禁止,為當事人基於合同的約定,可以是民事合同或勞動合同,而產生的競業禁止義務。本文探討的只限於法定競業禁止,主要是法定競業禁止的基本內容以及現行立法中有待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競業禁止,從語義上看,為不得從事競爭性的營業。具體說,是指義務人不得自營或為他人經營與其任職或原任職企業相同或類似的營業。如果競業禁止的義務是基於法律規定而產生的,即為法定競業禁止。它有下列特點:(1)義務人是特定的, 是依法律規定負有競業禁止義務的相對人,一般為擔任一定職務的人員;(2 )所禁止的「業」是特定的,是與義務人任職企業相同或類似的業務,並非所有業務;(3 )競業禁止的時間是固定的,為義務人任職期間;(4)義務的法定性,即沒有法律的規定,也就沒有當事人的競業禁止義務。

法定競業禁止最早規定於我國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以後在《公司法》、《合夥企業法》、甚至在《刑法》中也有規定。具體是:《中外合資企業法》第四十條第三款;《公司法》第六十一條第一款、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二款、第六十三條、第七十條、第二百一十五條;《合夥企業法》第三十條第一款、第七十一條;《刑法》第一百六十五條。

上述法律規定了競業禁止的基本內容:一是競業禁止的義務主體;二是禁「業」的內容;三是法律責任。盡管在競業禁止方面已形成一個較完備的法律體系,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參與競爭的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但從近年來的經濟實踐來看,法定競業禁止在下列方面仍有完善的必要。

一 關於法定競業禁止的義務主體

法定競業禁止的義務主體即承擔競業禁止義務的人員。我國現行法定競業禁止的義務主體有:(1)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總經理、 副總經理;(2)有限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經理;(3)國有獨資公司的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經理;(4)合夥企業的所有合夥人。 上述人員的禁「業」時間既可以發生於公司營業階段,也可以發生於公司准備營業階段或試營業階段,還可以發生於公司暫時中止營業階段,也就是說,競業的時間限於任職期間。至於卸任後,上述人員是否仍負禁「業」義務?我們認為,只要卸任後從事競爭營業沒有利用原公司財產、信息或機會,就不會違反競業禁止的義務。另外,在我國,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除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夥企業外,還有其他的企業類型,如全民、集體所有制企業以及股份合作制企業、私營企業、獨資企業。對於這些企業的經理、負責人是否應立法課以競業禁止的義務?筆者認為,規定競業禁止的立法目的無非是保障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能克盡職責,一切從公司的利益出發,同樣,公司利益也為其經營行為的終極目標。有了競業禁止的義務,他們就不能自己經營或為他人開展同類的經營,與任職企業進行競爭,不得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從而也就不會發生自己經營或為他人經營的企業與任職企業的利益沖突。現行國有企業出現的大面積虧損,固然有各種原因,但原因之一就是有的國有企業的負責人利用職務之便,把本企業的盈利業務交由自己的公司或其親友進行經營,或者在自己設立的公司或兼職的其他公司中利用其掌握的本企業的商業秘密,與本企業進行競爭。因此,立法上擴大競業禁止義務主體的范圍,讓全民、集體企業以及股份合作制企業、私營等企業的經營或負責人承擔競業禁止義務,對於有效地防止國有、集體資產的流失,實現國家、集體財產的保值或增值以及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 關於法定競業禁止的內容

法定競業禁止的內容是指義務主體所負擔義務的范圍,即不得經營哪些業務。義務主體在任職期間禁止經營的業務是:

(1)不得自營與所任職企業相同、類似的營業。

自營即為自己經營,包括為自己獨資或參股的企業經營。因為董事、經理、合夥人為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擁有管理公司或企業事務的權利,整個企業的決策、業務的執行均依賴於他們的敬業、盡責的工作,他們應當忠心履行職責,維護公司利益。而且,由於職務的關系,他們直接掌管或知悉本公司商業秘密。因此,如果允許他們自行從事同類營業,將有可能利用職務之便利,或利用因其職權獲得的商業秘密來與公司進行競爭,以謀取私利,從而損害公司的合法權益,這當然為法所不許。

(2)不得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企業相同、類似的營業。 為他人經營,是指為自己不是出資者但卻從中獲取經營報酬的企業經營。為自身利益經營,法律要禁止,為他人利益,法律也仍然禁止,道理還是可能損及企業利益,有違其對任職企業所負忠實義務。

這里,最關鍵問題是如何認定「相同或類似的營業」,即如何確定義務主體所兼職的相關企業與所任職企業的營業相同或類似?按筆者的理解,所謂的「相同或類似的營業」,應是指該企業營業執照上所載的營業范圍,並包括其已經著手籌劃或者暫時停頓的業務。如果相關企業從事的經營與任職企業的營業范圍上的業務,或已經著手籌劃或者暫時停頓的業務相同或類似,就足以認定。

另外,對於中外合資企業的總經理、副總經理,國有獨資企業的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法律還規定了不得兼任其他經營組織的負責人。不得兼職的立法目的在於,確保上述人員在職期間把自己的所有時間、精力貢獻於公司。

關於競業禁止的內容,完善立法時應考慮下列問題。

問題之一:關於不得兼職的規定是否可擴及於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類型企業的經理人員?

從有關國家、台灣省的相關立法來看,經理人員不得兼職的競業禁止義務是適用於所有類型企業的;再從不得兼職的立法宗旨來看,是為了防止企業招聘的高級管理人員——經理人員違背對企業的忠實義務。若可以兼職,其精力不免分散,又如何盡責於任職企業?因此,另兼他職必然會損害任職企業的利益。中外合資企業、國有獨資企業經理負有不得兼職義務,同理,其他類型企業的經理也應當有此義務。但董事能否兼職?公司法僅對國有獨資公司的董事有不得兼職的規定,其他類型公司的董事是可以兼職的。但國家工商局認為,公司的董事,對於有投資關系的其他公司才可以兼職,故設置了一點限制。

問題之二:不得兼職的其他企業可否有例外?

國家工商局1998年發布的《公司登記管理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六條規定,公司的董事、經理不得在與所任職公司沒有投資關系的其他公司兼任董事、經理職務。該規章不得兼職限於「沒有投資關系的其他公司」,換言之,對於有投資關系的其他公司是可以兼職的。筆者認為,允許不得兼職有例外,有其合理性。對於投資性公司、控股公司委派本公司的董事或經理兼任其子公司或有投資關系的關系企業的董事或經理職務,是其加強對子公司或關系企業的控制,以維護其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如一概禁止,有違經理現實的需要。另外,即使允許兼職,對兼職的數量有無限制?我國法無規定。人的精力、能力都是有限的,不予限制兼職的數量,不利於公司的正常經營,也會使相關人員力所不逮,故應予限制。

問題之三:競業禁止義務可否經法定程序而免除?

競業禁止義務可否免除?現行立法是持否定態度的,更談不上免除的條件了。德國法規定,經監事會許可,董事會成員可以擔任其他商業公司的董事會成員或者業務領導人或者無限責任股東。日本法規定,董事在為自己或為第三者經營屬於公司營業部類的業務時,須在股東大會上開該項業務的重要事實以取得其認可。筆者以為,應當借鑒外國的立法經驗。競業禁止義務的設定無非是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如果企業自行考察後認為對自身利益無礙的,應該允許經適當的程序,免除董事、經理、合夥人的競業禁止義務。經理經董事會或執行董事同意的,即可免除;董事經股東會過半數決議同意的,即可免除。但經理或董事應當如實向公司說明其行為的內容,並提供相關的資料,供董事會或股東會作出決議時參考。合夥人經合夥人會議過半數同意的,即可免除。

三 關於法定競業禁止的法律責任

義務人違反競業禁止義務時的法律責任,現行立法規定了義務人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形成了一個比較有效的法律責任體系,較能發揮法律的事後救濟作用。但由於民事責任是採取「告乃論,不告不理」的原則,還有復雜的訴訟程序,這就決定了民事責任的落實,對權利人來說,仍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即使引起民事訴訟程序,對於損害賠償的金額,由於舉證困難,原告無法獲得多少賠償,以致勝訴只具有象徵意義。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由於其公法性質,責任的確定相對要容易些。

1、民事責任

至於民事責任,《公司法》、《合夥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規定的責任形式是大相徑庭的。我國《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五條規定,董事、經理違反本法規定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其所任職公司同類的營業的,除將其所得收入歸公司所有外,並可由公司給予處分。我國《合夥企業法》第七十一條規定,合夥人違反本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從事與本合夥企業相競爭的業務或者與本合夥企業進行交易,給本合夥企業或者其它合夥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第四十條第三款規定,總經理或副總經理不得兼任其他經濟組織總經理或副總經理,不得參與其他經濟組織對本企業的商業競爭。這只是一個宣言式的條款,顯然,並未規定義務人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法律責任。根據《公司法》關於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未規定的,適用《公司法》的原則,應適用《公司法》的有關規定。

綜上所述,關於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民事責任形式其實就是二種:一是公司法上的歸入權;另一是合夥企業法上的賠償損失。比較一下:按公司法規定,只要有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行為,對於義務人因此所得的收入,公司可行使歸入權,義務人此時的收入就是公司的收入,而不問行為是否給公司造成損失。歸入權行使的實質條件是:(1 )義務人有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行為;(2)義務人因此而獲有收入。 即使有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行為,但並未獲有收入的,公司無歸入權可行使。另外,如果同時還給公司造成損失的,競業禁止義務人應否賠償?公司法沒有明文規定。按合夥企業法規定,對於違反競業禁止義務行為的所得收入,合夥企業沒有歸入權。但在該行為給企業或其它合夥人造成的損失,義務人應予賠償。合夥人承擔民事責任時, 需具備二個條件:(1)義務人有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行為;(2 )該行為給合夥企業或其他合夥人造成了實際損失。雖有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行為,並未造成損失的,義務人無需承擔法律責任。對於所得收入,由於合夥人並無歸入權,當然仍歸義務人所有。結論是公司法規定了公司的歸入權,卻未規定公司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合夥企業法規定了合夥企業、其他合夥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卻未規定歸入權。外國立法上關於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民事責任規定也不一致。德國法規定,此時,損害賠償請求權與歸入權,由公司擇一行使(註:《德國股份公司法》第88條規定,(禁止競爭)……(2)如果一名董事會成員違反了這一禁令, 監事會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公司也可要求該成員將他為個人利益而從事的商業活動作為是為公司的利益而從事的商業活動,以及要求交出他在為他人而從事的商業活動中所獲得的報酬或者放棄對報酬的要求。);而日本法規定,公司可同時行使歸入權和損害賠償請求權(註:《日本商法》第264 條規定,(1)董事為自己或第三人進行屬於公司營業范圍的交易時, 須在董事會說明有關該交易的重要事實,並取得其同意。……(3 )董事違反第1 項的規定,為自己人進行交易時,董事會得將其視為為公司而進行者。同法第266條又規定:……(4)董事違反第264條第1項規定進行交易時,董事或第三人因該交易所取得的利益額,推定為第1 項的公司所受損失額。但,行使同條第3項規定的權利時,不在此限。)。 筆者以為,公司法、合夥企業法的這種立法差別似乎無多大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應採用日本法的做法,完善我國《公司法》、《合夥企業法》上相關規定:

首先,增加違反反競業禁止行為的民事責任的形式,多元化的民事責任及當事人的選擇權,會加大對權利人合法權利的保護力度。同時還應賦予權利人歸入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對於違反競業禁止義務行為的所得收入,權利人有歸入權;權利人因此而遭受的損失,義務人應予賠償。並且,有權請求義務人停止其競爭行為。

其次,規定歸入權行使的法定程序,即必須明確行使歸入權的方式、時間。

對於經理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所得,應有董事會過半數通過的決議或執行董事作出的決定行使歸入權,且是書面形式,方能歸入作為公司的所得。對於董事,應有股東會的過半數的決議行使歸入權,涉嫌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董事,沒有投票權。對於合夥人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所得收入,合夥企業經合夥人會議過半數通過的決議行使歸入權,涉嫌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合夥人沒有投票權。由於歸入權是一種除斥權,因權利人經過法定期間怠於行使而歸於消滅。因此,必須規定歸入權的行使期間,一般規定為,自公司知道或應當知道行為人違反競業禁止義務起一個月內或者實施違反競業禁止行為時起一年內,歸入權因不行使而消滅。(註:《德國股份公司法》第88條第(3)項規定, 自其他董事會成員和監事會成員得知產生賠償義務的行為那一刻起3個月後, 公司的要求失效。如果不考慮得知的時間,這些要求自提出之日起5 年內失效。)上述時間參考了日本、台灣省的立法。

2、行政責任

民事責任是對權利人合法利益受到損害時所給予的一種事後救濟,只是一種對民事主體個體的補救。而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行為,除了損害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外,更為嚴重的是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敗壞了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倫理,共結果必然導致市場主體的惡性、無序競爭,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是一種擾亂市場秩序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因此,對行為人規定一定的行政責任乃至刑事責任,以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是非常必要的。現行公司法規定,義務人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除行使歸入權外,公司並可給予處分。這種公司內部的行政處分,未免太輕,難有多少威懾力。尤其在當前「跳槽」、「自立門戶」成風的市場氣候下,立法加大對違反競業禁止義務人的處罰力度,對於切實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將是非常必要的。筆者以為,行政責任還可規定有:罰款;責令義務人停止其違反競爭禁止的行為。

3、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第一百六十五條規定,國有公司、企業的董事、經理利用職務便利,對於違反競業禁止義務而獲取非法利益,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單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從條文上看,非法經營同類營業罪的缺陷是:一是構成該罪的主體許可權於國有公司、企業的董事、經理;其他企業形式的董事、經理即便違反了競業禁止義務,獲取非法利益數額巨大的,也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只能承擔民事責任。犯罪主體太過狹隘,再說,對於國有公司、企業與其他類型的企業區別對待也不符合市場主體平等保護的原則。二是獲取非法利益「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如何認定?這是一個不確定的法律概念。有待於進一步的司法解釋。另外,有的違反競業禁止的行為雖然給權利人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損失,但義務人並無所獲,是否要追究其刑事責任?從刑法的規定來看,是不能追究的,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僅以行為人是否獲利判定其是否有罪,而再無其他標准,顯然是狹隘的。因為,我們實在無法對行為人獲取非法利益「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與造成權利人損失「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的區別。因此,筆者以為,造成權利人損失「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的,也應構成非法經營同類營業罪。

競業禁止義務,是法律為公司、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設置的一道屏障,是一處法律上的隔離帶。其功能在於:把公司、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私利與公司、企業的合法權益隔離、區分開來,建立一道法律上的屏障,以防止利益混同或侵吞公司利益。如果公司、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為一己私利而違反其所負擔之競業禁止義務,法律將追究其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通過立法,進一步完善法定競業禁止制度,把這道屏障修得更牢固一些,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⑷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的介紹

1983年9月20日國務院發布,根據1986年1月15日國務院《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版營企業法實施條例權〉第一百條的修訂》第一次修訂,根據1987年12月21日《國務院關於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第八十條第三款的通知》第二次修訂,根據2001年7月22日《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的決定》第三次修訂,根據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四次修訂,1根據2014年2月19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五次修訂。2為了便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以下簡稱《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順利實施,制定本條例。全文共十六章一百零五條。

⑸ 為什麼要限制競業禁止的范圍

根據我國現行法的規定,可分為法定競業禁止和約定競業禁止兩種。

法定競業禁止,是基於法律的直接規定而產生的,是一種強制性競業禁止,當事人不得協商免除。如我國《公司法》第61條規定:「董事、經理不得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其所任職公司同類的營業或者從事損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動。從事上述營業或者活動的,所得收入應當歸公司所有。董事、經理除公司章程規定或者股東會同意外,不得同本公司訂立合同或者進行交易。」此外,我國的《合夥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也有相關的規定。我國對法定競業禁止的規定,多見於一些商事法律中,主要針對的是公司、企業的董事、經理、合夥人等高級管理人員。考其立法理由,是因為公司、企業的董事、經理等高級管理人員及合夥企業的合夥人為公司、企業的管理事務之人,熟悉公司的運作,掌握著公司、企業大量的商業秘密和核心競爭力,能夠輕而易舉的利用上述資源來換取巨大的個人利益,從而嚴重影響公司、企業的合法利益,若允許他們一方面為公司經營,一方面為自己或他人從事同類事務,不能排除有為私利損害公司利益的嫌疑。

約定競業禁止,是當事人基於合同的約定而產生的。對於約定競業禁止,目前我國尚無法律明文規定,只是散見於一些行政法規及地方性法規中。勞動部(1996)355號文件《關於企業職工流動中若干問題的通知》規定:「用人單位可以規定掌握經營信息、秘密的職工在解除勞動契約後的一定期限內(不超過三年),不得到生產同類產品或者經營同類業務且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直接或者間接任職,並不得泄露原單位的商業秘密。用人單位應當向受到此種就業限制的雇員支付一定的合理的補償。」 國家科委1997年7月印發的《關於加強科技人員流動中技術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見》、國家建材局科技司《關於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成果知識產權保護的通知》及深圳經濟特區《企業技術秘密保護條例》和珠海市《企業技術秘密保護條例》的地方性法規也規定了離職後的約定競業限制。從上述法規中,可見,單位員工在離職後,沒有法律的強制性競業禁止的規定,只是單位為防止員工任意跳槽泄露商業秘密,造成對自己利益的損害,通過與員工簽訂競業禁止契約,約定競業禁止的義務。

⑹ 我國對競業禁止有哪些法律規定股東應當注意

我國目前法律對競業禁止主要有以下規定:
1、《公司法》第149條規定版:「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權得有下列行為:......(五)未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同意,利用職務便利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屬於公司的商業機會,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公司同類的業務」。
《公司法》第70條規定:「國有獨資公司的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未經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同意,不得在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其他經濟組織兼職。」
2、《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第37條規定:「總經理或者副總經理不得兼任其他經濟組織的總經理或者副總經理,不得參與其他經濟組織對本企業的商業競爭。」
3、《合夥人企業法》第32條規定:「合夥人不得自營或者同他人合作經營與本合夥企業相競爭的業務。」
競業禁止是法律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忠實義務在法律上進一步的細化,通過法律明確規定禁止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在任職期限內與任職單位展開競爭。

⑺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的總 則

第一條 為了便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以下簡稱《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順利實施,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依照《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批准在中國境內設立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以下簡稱合營企業)是中國的法人,受中國法律的管轄和保護。
第三條 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合營企業,應當能夠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國家鼓勵、允許、限制或者禁止設立合營企業的行業,按照國家指導外商投資方向的規定及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執行。
第四條 申請設立合營企業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不予批准:
(一)有損中國主權的;
(二)違反中國法律的;
(三)不符合中國國民經濟發展要求的;
(四)造成環境污染的;
(五)簽訂的協議、合同、章程顯屬不公平,損害合營一方權益的。
第五條 在中國法律、法規和合營企業協議、合同、章程規定的范圍內,合營企業有權自主地進行經營管理。各有關部門應當給予支持和幫助。 第六條 在中國境內設立合營企業,必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以下簡稱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審查批准。批准後,由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發給批准證書。
凡具備下列條件的,國務院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審批:
(一)投資總額在國務院規定的投資審批許可權以內,中國合營者的資金來源已經落實的;
(二)不需要國家增撥原材料,不影響燃料、動力、交通運輸、外貿出口配額等方面的全國平衡的。
依照前款批准設立的合營企業,應當報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備案。
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和國務院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以下統稱審批機構。
第七條 申請設立合營企業,由中外合營者共同向審批機構報送下列文件:
(一)設立合營企業的申請書;
(二)合營各方共同編制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三)由合營各方授權代表簽署的合營企業協議、合同和章程;
(四)由合營各方委派的合營企業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人選名單;
(五)審批機構規定的其他文件。
前款所列文件必須用中文書寫,其中第(二)、(三)、(四)項文件可以同時用合營各方商定的一種外文書寫。兩種文字書寫的文件具有同等效力。
審批機構發現報送的文件有不當之處的,應當要求限期修改。
第八條 審批機構自接到本條例第七條規定的全部文件之日起,3個月內決定批准或者不批准。
第九條 申請者應當自收到批准證書之日起1個月內,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以下簡稱登記管理機構)辦理登記手續。合營企業的營業執照簽發日期,即為該合營企業的成立日期。
第十條 本條例所稱合營企業協議,是指合營各方對設立合營企業的某些要點和原則達成一致意見而訂立的文件;所稱合營企業合同,是指合營各方為設立合營企業就相互權利、義務關系達成一致意見而訂立的文件;所稱合營企業章程,是指按照合營企業合同規定的原則,經合營各方一致同意,規定合營企業的宗旨、組織原則和經營管理方法等事項的文件。
合營企業協議與合營企業合同有抵觸時,以合營企業合同為准。
經合營各方同意,也可以不訂立合營企業協議而只訂立合營企業合同、章程。
第十一條 合營企業合同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合營各方的名稱、注冊國家、法定地址和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職務、國籍;
(二)合營企業名稱、法定地址、宗旨、經營范圍和規模;
(三)合營企業的投資總額,注冊資本,合營各方的出資額、出資比例、出資方式、出資的繳付期限以及出資額欠繳、股權轉讓的規定;
(四)合營各方利潤分配和虧損分擔的比例;
(五)合營企業董事會的組成、董事名額的分配以及總經理、副總經理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的職責、許可權和聘用辦法;
(六)採用的主要生產設備、生產技術及其來源;
(七)原材料購買和產品銷售方式;
(八)財務、會計、審計的處理原則;
(九)有關勞動管理、工資、福利、勞動保險等事項的規定;
(十)合營企業期限、解散及清算程序;
(十一)違反合同的責任;
(十二)解決合營各方之間爭議的方式和程序;
(十三)合同文本採用的文字和合同生效的條件。
合營企業合同的附件,與合營企業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二條 合營企業合同的訂立、效力、解釋、執行及其爭議的解決,均應當適用中國的法律。
第十三條 合營企業章程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合營企業名稱及法定地址;
(二)合營企業的宗旨、經營范圍和合營期限;
(三)合營各方的名稱、注冊國家、法定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職務、國籍;
(四)合營企業的投資總額,注冊資本,合營各方的出資額、出資比例、股權轉讓的規定,利潤分配和虧損分擔的比例;
(五)董事會的組成、職權和議事規則,董事的任期,董事長、副董事長的職責;
(六)管理機構的設置,辦事規則,總經理、副總經理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的職責和任免方法;
(七)財務、會計、審計制度的原則;
(八)解散和清算;
(九)章程修改的程序。
第十四條 合營企業協議、合同和章程經審批機構批准後生效,其修改時同。
第十五條 審批機構和登記管理機構對合營企業合同、章程的執行負有監督檢查的責任。 第十六條 合營企業為有限責任公司。
合營各方對合營企業的責任以各自認繳的出資額為限。
第十七條 合營企業的投資總額(含企業借款),是指按照合營企業合同、章程規定的生產規模需要投入的基本建設資金和生產流動資金的總和。
第十八條 合營企業的注冊資本,是指為設立合營企業在登記管理機構登記的資本總額,應為合營各方認繳的出資額之和。
合營企業的注冊資本一般應當以人民幣表示,也可以用合營各方約定的外幣表示。
第十九條 合營企業在合營期內不得減少其注冊資本。因投資總額和生產經營規模等發生變化,確需減少的,須經審批機構批准。
第二十條 合營一方向第三者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的,須經合營他方同意,並報審批機構批准,向登記管理機構辦理變更登記手續。
合營一方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時,合營他方有優先購買權。
合營一方向第三者轉讓股權的條件,不得比向合營他方轉讓的條件優惠。
違反上述規定的,其轉讓無效。
第二十一條 合營企業注冊資本的增加、減少,應當由董事會會議通過,並報審批機構批准,向登記管理機構辦理變更登記手續。 第二十二條 合營者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建築物、廠房、機器設備或者其他物料、工業產權、專有技術、場地使用權等作價出資。以建築物、廠房、機器設備或者其他物料、工業產權、專有技術作為出資的,其作價由合營各方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則協商確定,或者聘請合營各方同意的第三者評定。
第二十三條 外國合營者出資的外幣,按繳款當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基準匯率折算成人民幣或者套算成約定的外幣。
中國合營者出資的人民幣現金,需要折算成外幣的,按繳款當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基準匯率折算。
第二十四條 作為外國合營者出資的機器設備或者其他物料,應當是合營企業生產所必需的。
前款所指機器設備或者其他物料的作價,不得高於同類機器設備或者其他物料當時的國際市場價格。
第二十五條 作為外國合營者出資的工業產權或者專有技術,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一)能顯著改進現有產品的性能、質量,提高生產效率的;
(二)能顯著節約原材料、燃料、動力的。
第二十六條 外國合營者以工業產權或者專有技術作為出資,應當提交該工業產權或者專有技術的有關資料,包括專利證書或者商標注冊證書的復製件、有效狀況及其技術特性、實用價值、作價的計算根據、與中國合營者簽訂的作價協議等有關文件,作為合營合同的附件。
第二十七條 外國合營者作為出資的機器設備或者其他物料、工業產權或者專有技術,應當報審批機構批准。
第二十八條 合營各方應當按照合同規定的期限繳清各自的出資額。逾期未繳或者未繳清的,應當按合同規定支付遲延利息或者賠償損失。
第二十九條 合營各方繳付出資額後,應當由中國的注冊會計師驗證,出具驗資報告後,由合營企業據以發給出資證明書。出資證明書載明下列事項:合營企業名稱;合營企業成立的年、月、日;合營者名稱(或者姓名)及其出資額、出資的年、月、日;發給出資證明書的年、月、日。 第三十條 董事會是合營企業的最高權力機構,決定合營企業的一切重大問題。
第三十一條 董事會成員不得少於3人。董事名額的分配由合營各方參照出資比例協商確定。
董事的任期為4年,經合營各方繼續委派可以連任。
第三十二條 董事會會議每年至少召開1次,由董事長負責召集並主持。董事長不能召集時,由董事長委託副董事長或者其他董事負責召集並主持董事會會議。經1/3以上董事提議,可以由董事長召開董事會臨時會議。
董事會會議應當有2/3以上董事出席方能舉行。董事不能出席的,可以出具委託書委託他人代表其出席和表決。
董事會會議一般應當在合營企業法定地址所在地舉行。
第三十三條 下列事項由出席董事會會議的董事一致通過方可作出決議:
(一)合營企業章程的修改;
(二)合營企業的中止、解散;
(三)合營企業注冊資本的增加、減少;
(四)合營企業的合並、分立。
其他事項,可以根據合營企業章程載明的議事規則作出決議。
第三十四條 董事長是合營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長不能履行職責時,應當授權副董事長或者其他董事代表合營企業。
第三十五條 合營企業設經營管理機構,負責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工作。經營管理機構設總經理1人,副總經理若幹人。副總經理協助總經理工作。
第三十六條 總經理執行董事會會議的各項決議,組織領導合營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工作。在董事會授權范圍內,總經理對外代表合營企業,對內任免下屬人員,行使董事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第三十七條 總經理、副總經理由合營企業董事會聘請,可以由中國公民擔任,也可以由外國公民擔任。
經董事會聘請,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可以兼任合營企業的總經理、副總經理或者其他高級管理職務。
總經理處理重要問題時,應當同副總經理協商。
總經理或者副總經理不得兼任其他經濟組織的總經理或者副總經理,不得參與其他經濟組織對本企業的商業競爭。
第三十八條 總經理、副總經理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有營私舞弊或者嚴重失職行為的,經董事會決議可以隨時解聘。
第三十九條 合營企業需要在國外和港澳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含銷售機構)時,應當報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批准。
。 第四十條 本條例所稱引進技術,是指合營企業通過技術轉讓的方式,從第三者或者合營者獲得所需要的技術。
第四十一條 合營企業引進的技術應當是適用的、先進的,使其產品在國內具有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或者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能力。
第四十二條 在訂立技術轉讓協議時,必須維護合營企業獨立進行經營管理的權利,並參照本條例第二十六條的規定,要求技術輸出方提供有關的資料。
第四十三條 合營企業訂立的技術轉讓協議,應當報審批機構批准。
技術轉讓協議必須符合下列規定:
(一)技術使用費應當公平合理;
(二)除雙方另有協議外,技術輸出方不得限制技術輸入方出口其產品的地區、數量和價格;
(三)技術轉讓協議的期限一般不超過10年;
(四)技術轉讓協議期滿後,技術輸入方有權繼續使用該項技術;
(五)訂立技術轉讓協議雙方,相互交換改進技術的條件應當對等;
(六)技術輸入方有權按自己認為合適的來源購買需要的機器設備、零部件和原材料;
(七)不得含有為中國的法律、法規所禁止的不合理的限制性條款。

⑻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現行有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1983年9月20日國務院發布回,其中在1986年1月15日、答1987年12月21日國務院修訂過,現行有效的是根據2001年7月22日《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的決定》修訂。最新有效的是2001年修訂後的那份法規。

⑼ 合夥企業法中的競業禁止

根據《合夥企業法》的規定,競業禁止是指合夥人不得從事與合夥企業相競爭回的業務答、不得與合夥企業本身進行交易以及不得損害合夥企業的利益。
《合夥企業法》第三十二條合夥人不得自營或者同他人合作經營與本合夥企業相競爭的業務。
除合夥協議另有約定或者經全體合夥人一致同意外,合夥人不得同本合夥企業進行交易。
合夥人不得從事損害本合夥企業利益的活動。

熱點內容
出版管理條例pdf 發布:2025-07-19 04:23:34 瀏覽:817
合同法第七章處罰 發布:2025-07-19 03:57:17 瀏覽:666
社會與法保姆趕走業主 發布:2025-07-19 02:58:44 瀏覽:89
會計稅法經濟法注會 發布:2025-07-19 02:53:50 瀏覽:454
民事訴訟法涉外與仲裁篇pdf 發布:2025-07-19 02:53:49 瀏覽:369
經濟法的地位是指經濟法在中的地位 發布:2025-07-19 02:10:46 瀏覽:97
法律碩士法學專業學位研究生 發布:2025-07-19 01:54:41 瀏覽:534
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速記口訣 發布:2025-07-19 01:53:22 瀏覽:555
電大合同法第四次任務 發布:2025-07-19 01:46:43 瀏覽:522
招標投標實施條例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9 01:31:58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