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控制度與規章制度的區別
『壹』 規章制度和管理制度有什麼不同
管理制度大體上可以分為規章制度和責任制度。規章制度偏重於工作內容、范圍和工作程序、方式,如管理細則、行政管理制度、生產經營管理制度。責任制度側重於規范責任、職權和利益的界限及其關系。一套科學完整的公司管理制度可以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和職工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規章制度是為進一步深化企業管理,充分調動發揮公司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切實維護公司利益和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規范公司全體員工的行為和職業道德。結合《公司法》和《勞動法》等相關規定,建立的一套管理制度,以促使公司從經驗管理型模式向科學管理的模式轉變。
所謂管理制度是為了規范自身建設,加強企業成本控制、維護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公司利潤、增強企業品牌影響力,通過一定的程序所制定出的管理公司的依據和准則。
『貳』 什麼是內控制度中小企業內控制度與大企業相比有何特點(或不同)
企業內控與規模沒有什麼糾結。內控的目的都是有效的達到企業目標。區別在於,小企專業老闆一個人就可做好內控;屬大企業要有一個復雜的組織才能做好內控。
企業內控制度是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實現控制目標的過程。這個定義反映了一些基本概念: 1、企業內部控制是一個過程,是實現目的的手段,而絕不是目的的本身。 2、企業內部控制是人員來實施的。 3、企業內部控制對於企業目標的實現只是提供合理的保證。 4、企業內部控制被用來實現一個或多個彼此獨立又相互交叉的類別的目標。 5、企業內部控制是企業對員工的生產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合理控制。
『叄』 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制度的區別
內部控制制度與抄內部會計控襲制制度的關系是包含與被包含關系。
因為內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分為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
會計控制是指與保護財產物資的安全性、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以及財務活動合法性有關的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與保證經營方針、決策的貫徹執行,促進經營活動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經營目標的實現有關的控制。會計控制與管理控制並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於會計控制,也可以用於管理控制。
『肆』 如何理解內控制度
由於企業內部控制的概念大多由實務界特別是審計和經濟監管組織所界定,因而描述性的多,對本質的揭示不夠充分,強調對內控制度的評價,忽略了如何設計和執行內控制度。筆者認為,對企業來說,這些被忽略的東西正是第一位的東西,因此,本人認為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應從如下方面理解:
(一)內控制度是一種授權體系和責任體系。
內控制度發生在社會領域的各類組織中。在抽象的意義上,控制就是A委託B按照A的意圖將A的事情辦好。這就是代理人說中的委託代理關系。委託過程實際上是授權和指派責任的過程。由於現代各類組織層級多、結構復雜,因而在各類組織中,控制或者內部控制所體現的委託代理關系實際上是一種授權體系和責任體系。責任源於授權,而授權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權利來源。為什麼A有委託B的權利?誰有可能是A或B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的權利、提供經費的權利是控制權的基本來源之一;二是權利的運作。如果B是若幹人時,權利的運作就成了問題。西方人強調在高度透明的前提下,將同一權力下授給若幹人,按照相互制衡、相互監督的原則運作權利。東方人則強調當事人對相互之間的事務的直接介入,所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A對B的控制在小規模的組織中基本上是直接的,隨著組織規模的增大,控制的間接性越強,授權體系和責任體系越復雜。
(二)內控制度是一種最優化、最簡捷和最理性(合乎邏輯)的作業方式或作業標准。
一個組織的運營過程是由一系列作業組成。所謂作業是指「具有特定目的的一個事件、一項任務或一件工作的基本單位」。作業是相對的概念,還可以說一項作業由若干任務組成,而若干項作業又可以組成一個流程。作業可以按照不同標志進行分類,其中最流行的是將作業分成與單位產出相關的作業、與產出批量相關作業、與產出類別相關的作業、與基礎設施相關的作業。而與基礎設施相關的作業也稱為與組織相關的作業,並進一步分成結構性作業和程序性作業。以此為基礎,可以直接引進ERP、作業管理(ABM)、作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最新的管理方法,使內控制度成為優化、簡捷和理性的作業標准。同時,也表明內控制度不僅「治病」,而且可以「保健」。將內控制度當作作業標准,就可以按照控制論或管理控制的循環步驟,執行內控制度,實現內控制度的目標。
(三)在外延上,內部控制應包括會計(財務)控制、管理控制、業務控制和法規執行控制。
會計(財務)控制的目標是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管理控制的目標是保證管理目標即效率和效果的實現,法規執行控制的目標是保證法規的貫徹執行。這三個目標與COSO報告完全一致。那麼,我們為什麼又增加一項業務控制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會計控制的對象為貨幣以及與貨幣有關的物,管理控制的對象為人,業務控制的對象為物。業務控制與會計控制或管理控制可能重疊,但會計控制或管理控制都不能完全涵蓋業務控制。此外,法規執行控制是其他三項控制的前提條件。
『伍』 如何理解集團管控中內控與制度的區別
中大咨詢的專家顧問認為制度是圍繞著子公司的經營和管理的效率性的一些動作,而內控是從保護出資人利益出發進行的若干制度性設計,它對子公司的效率是有一定的損害的。我所在的企業之前與中大咨詢有過企業集團管控這方面的合做,它們對這一類業務比較有經驗而且有很多成熟的案例
『陸』 規章制度和管理制度有什麼不同
管理制度大體上可以分為規章制度和責任制度。規章制度偏重於工內作內容、范圍和工作程序容、方式,如管理細則、行政管理制度、生產經營管理制度。責任制度側重於規范責任、職權和利益的界限及其關系。一套科學完整的公司管理制度可以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和職工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規章制度是為進一步深化企業管理,充分調動發揮公司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切實維護公司利益和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規范公司全體員工的行為和職業道德。結合《公司法》和《勞動法》等相關規定,建立的一套管理制度,以促使公司從經驗管理型模式向科學管理的模式轉變。
所謂管理制度是為了規范自身建設,加強企業成本控制、維護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公司利潤、增強企業品牌影響力,通過一定的程序所制定出的管理公司的依據和准則。
『柒』 什麼是內部控制制度
內部控制是指一個單位的各級管理層,為了保護其經濟資源的安全、完整,確保回經濟和會計信息的正確可靠,協答調經濟行為,控制經濟活動,利用單位內部分工而產生的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關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職能的方法、措施、程序,並予以規范化,系統化,使之成為一個嚴密的、較為完整的體系。
內部控制的基本目標是確保單位經營活動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資產的安全性、經營信息和財務報告的可靠性。
1.有助於管理層實現其經營方針和目標。內部控制由若干具體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組成,它們首先是為了實現管理層的經營方針和目標而設計的。內部控制可以說滲透於一個單位經營活動的各個方面,只要單位內存在經營活動和經營管理的環節,就需要有相應的內部控制。
2.保護單位各項資產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資產流失。保護資產一般指對本單位的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商品、產品以及其他重要實物資產的安全和完整進行保護。
3.保證業務經營信息和財務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對一個單位的管理層來說,要實現其經營方針和目標,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報告及時地佔有準確的資料和信息,以便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
『捌』 內部控制和內部控制制度的區別
兩個不同的概念。從定義上區分
內部控制是組織為達到目標而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及措施。內部控制制度只是其中一方面,其中還包括許多,例如人力資源控制,人員素質控制,組織結構控制等。
『玖』 內部控制建設與內部控制規范建設有什麼區別
管理的內容包括了來發展過源程的全部工作內容: 1、按照 管理對象 劃分包括:人力資源、項目、資金、技術、市場、信息、設備與工藝、作業與流程、文化制度與機制、經營環境等。 2、按照 成長過程和流程 劃分包括:項目調研--項目設計--項目建設--項目投產--項目運營--項目更新——項目二次運營——三次更新等周而復始的多個循環。 3、按照 職能或者業務功能 劃分包括:計劃管理、生產管理、采購管理、銷售管理、質量管理、倉庫管理、財務管理、項目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統計管理、信息管理等。 4、按照 層次上下 劃分為:經營層面、業務層面、決策層面、執行層面、職工層面等。 5、按照 資源要素 劃分為:人力資源、物料資源、技術資源、資金、市場與客戶、政策與資源等。 內部控制 是以專業管理制度為基礎,以防範風險、有效監管為目的,通過全方位建立過程式控制制體系、描述關鍵控制點和以流程形式直觀表達生產經營業務過程而形成的管理規范。內部控制在定義和內涵上,屬於全面風險管理系統的子系統,涵蓋在全面風險管理的范疇內,隸屬於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