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習慣法規則
❶ 國際法習慣規則是怎樣形成的
國際習慣法:實質上就是適用於尚未組織起來的國際社會的國際法。國際習慣內法的構成有兩個容要素:1.普遍的或區域性的國家實踐;2.這種實踐為有關國家承認為法律。國際習慣法常常是以早期條約的某些條款為其淵源,這些條款後來就被承認為法規。但是也有個別的國際法規則是由世界列強的大致相同的實踐發展而成的。
國際習慣規則是在國際習慣法的前提下慢慢發展起來的,它並不是特別完善的,它具有區域性,但是卻是在歷史洪流推進中的新產物,在當時,促進了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增強了經濟的繁榮,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歷史的進步。
❷ 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有哪些聯系和區別
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的聯系:
1、國際條約是最主要的國際法淵源,特別是在當今世界,國際法的創立主要依賴於國際條約的產生。
2、習慣法可以轉化為條約法,條約法也可以發展、確認習慣法。
一方面,國際條約通過國際習慣這個媒介起作用。
盡管在當今,國際條約是最主要的國際法淵源,但是,國際習慣卻是最古老、最原始的淵源。早在國際條約出現以前,歷史上就有了國際習慣。從一定意義上說,國際習慣是國際法最重要的淵源,因為直到現在為止,盡管已有了大量的多邊國際公約,但在一般國際法的內容中,還是國際習慣占較大部分。而且,歸根結底,包括國際條約在內的各種國際法淵源,往往還是要通過國際習慣這個媒介而起作用的。何況國際習慣還會不斷產生,而立法往往總是落後於實踐,所以國際習慣作為國際法淵源的地位是不會改變的。 另外,在條約和國際習慣法的相互關系中,這兩類規則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同時也是互補的,習慣法可以因為被制定在條約中而轉化為條約法,條約法也可以發展、確認習慣法,條約和習慣法的效力可以適用「後法優於前法」、「特殊法優於一般法」的規則。
另一方面,條約規定成為國際習慣。
一個條約,特別是多邊條約,所訂定的一個規則,可能由於很多第三國認為它是應當或必須依循的規則,而在一個相當長時期內反復實行,因而成為國際習慣。在這種情形,並不是條約對第三國產生了權利和義務,而是國際習慣附著於條約而產生。1966年國際法委員會的報告這樣敘述了國際習慣附著於條約而產生的過程及其實例:某些國家之間所締結的一個多邊條約可能規定一個規則或者建立一個領土的、河流的或海洋的制度,而這個制度以後由於習慣被一些其他國家所一般接受並成為對它們有拘束力,例如,《有關陸戰規則的海牙公約》、規定瑞士中立化的一些協定,以及關於國際河道和海道的各個條約。
國際法院在1969年北海大陸架案的判決中也肯定這種條約產生國際習慣的過程。在該案中,丹荷兩國主張在1985年《大陸架公約》締結以後,從該公約第六條已經發展出一個國際習慣,規定相臨國之間的大陸架除當事國有相反協定外,如無特殊情況,應根據等距離原則劃分。針對這一主張,該法院認為,「這牽涉到把該條約第六條視為一個創立規則的規定,而這個規定構成了一個規則的基礎,或者產生了一個規則,並且這個規則雖然在其起源上是條約性或契約性的,卻此後成為國際法的組成部分,並且現已通過法律的確信被接受為國際法的組成部分,從而拘束從未成為該公約當事國的那些國家。毫無疑問,這種過程是完全可能的,並且實際上也時時發生,同時卻不能輕易地認為這種結果已經完成。」
然後,該法院列舉了從條約規定發展出國際習慣所必須具備的條件。這些條件是,該規定須潛在地具有基本上創立規則的性質,從而可以被認為構成一個一般法律規則的基礎。第二,該條約已得到很廣泛的和有代表性的參加的事實可能被認為已足以發展出國際習慣,但以這種參加包括利益受到特別影響的那些國家為條件。第三,就時間因素而言,雖然只是經過了一個短時間這一點本身並非必然妨礙在原來純粹是條約規則的基礎上形成一個新的國際習慣,然而不可缺少的要求是:在該期間內,國家的實踐,包括利益受到特別影響的那些國家的實踐;不僅如此,國家實踐須顯示出是在一般承認為涉及一個法律規則或法律義務的情況下發生的。
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的區別:
國際習慣與國際條約不同,它是「不成文」法,它沒有一個國際法律文本來表現國際習慣法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為了查明某項國際習慣法規范是否確立,就必須找到證據。由於國際習慣是在國際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其證據只能從國際實踐中查找。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的資料去查找:
(1)國家間的各種外交文書;
(2)國際機構的決議和判決等;
(3)國內立法、司法、行政方面的各種有關文件等。 一項原則、規則或制度,只有從國際實踐的有關資料中找到已被各國承認為具有法律約束里的充分證據,才能確立為國際習慣;如查找不到證據,則不能確立為國際習慣,例如,國際法院在1969年北海大陸架一案的判決中指出:中間線原則並沒有成為習慣規則,因為從各國的劃界實踐的資料中,還找不到這一原則已被普遍接受為大陸架劃界原則的證據。
綜上所述:
國際習慣與國際條約相互補充,各自發揮其調整國際關系的作用。
❸ 國際習慣與國內法的關系
有下面兩個大方面:
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是國際法學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國在理論或實踐方面,既未採取國內法優先說,也沒有信奉國際法優先說。我國較為統一的思想是一種「自然調整」的態度,使國際法與國內法互相聯系、互相協調、互相補充。
國際法優先說興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主要倡導者是凱爾森等人。它認為,國際法與國內法屬於同一法律體系,但整個體系是有層次之分的,是一種金字塔式的規范體系。在體系內部的法律等級上,國際法優於國內法,即「一個業已確立的國際法規范和一個國內法規范之間的沖突是較高規則和較低規則之間的沖突。」然而,這種學說不符合客觀事實,法理上也存在矛盾。它抹殺了國內法的作用,否定了國家制定和實施國內法的權利,從而會產生貶低國家主權的後果,使國際法蛻變為「超國際法」或「世界法」,因而難以令人信服。
國內法優先說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於德國法學界盛行一時,代表人物有耶利內克、佐恩等人。它認為,國際法與國內法屬於同一法律體系,體系的法律效力來自於國內法。因此,國際法從屬於國內法,只是國家的「對外公法」。顯然,國內法優先說的實質在於企圖以國內法來決定和支配國際法,以國內法為借口淡化甚至取消國家的國家義務,從而改變了國際法的性質,從根本上否定了國際法存在的意義並有可能使全球陷入混亂狀態,因而這一學說已經被國際法學界拋棄。
我國學者提出的「自然調整論」有別於一元論和二元論的主張。它認為,國際法於國內法是法律的兩個體系,而兩者互相聯系、互相協調、互相補充。國家在制定國內法時不應違背國際法原則、規則以及國家所承諾的各項國際義務;國家在參與制定國際法時應考慮到本國國內法的立場,並尊重他國主權及國內法律制度,從而避免國際法與國內法相沖突。正如周鯁生先生所言:「國際法和國內法按其實質來看,不應該有誰屬優先的問題,也不能說是彼此對立。「從法律和政策的一致性的觀點來看,只要國家自己認真履行國際義務,國際法和國內法的關系總是可以自然調整的。」
另一方面,從我國的立法實踐與司法實踐中也不難發現「自然調整論」的影子。
我國在立法實踐中處理國際法的適用問題,可歸納為三種方式;(1)直接將國際條約的規定或國際習慣規則在國內法上加以明確規定。如:1990年我國頒布的《著作權法》就是參照《尼布爾保護文學藝術作品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制定的。(2)對國際法的適用問題做出原則性的規定。如:我國《民法通則》第142條第2、3兩款,分別對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在我國的使用做出明文的原則性規定。(3)根據我國參加的國際條約的規定,及時對國內法做出相應的補充或修改。如:1985年我國加入《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後,在1992修改了《專利法》、1993年修改了《商標法》。
而國際法在國內法上的效力表現又可大致歸結為以下三點:
第一,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除聲明保留外,在我國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在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與我國國內法規不一致時,國際條約在國內使用中處於優先地位。我國《民法通則》第142條第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第三,國際習慣在我國具有法律效力。但由於只有在缺乏條約或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方可在國內適用國際習慣,所以,國際習慣在使用上僅起補充作用,其效力在國際條約與國內法之下。
綜上可知,我國無論實在理論或實踐上都沒有一味信奉國際法優先或是國內法優先,在我國,國際法與國內法互相交融、互相補充、自然調整,共同形成為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繁榮富強而服務的法制體系。一、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的理論
1 一元論:
基本觀點:同屬於一個法律體系,但分國際法優先和國內法優先兩派。
國內法優先:國際法效力低於國內法,是國內法的一個部門。弊端:結果導致取消國際法。
國際法優先:國際法效力高於國內法,國內法效力是國際法賦予的,國際法效力來源於「約定必守」、「法律良知」。弊端:否認了各個國家在制定國際、國內法上的作用,最後可能導致全面否定國家主權,甚至世界法代替國際法和國內法。
2 兩元論:(平行說)
基本觀點:法律體系不同、性質不同。效力根據、調整對象、適用范圍互不隸屬,各自獨立。互不包含。
3國內觀點
對一元論、二元論都不完全贊成,試圖調和之,避免對立。一方面承認二者是獨立的法律體系和不同,但強調聯系而不是對立:聯系密切、彼此滲透、互相補充、互相制約。
二、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的實踐
兩個重要原則是:
1 國內立法不能改變國際法的原則、規則;國家不得以國內立法對抗國際義務;不得以國內法規定為理由逃避國際責任。
2 國際法不得干預國內立法制訂,(除非該國承擔了相關的特殊義務)
存在問題:主要是國際法在國內的地位方面。
1 國際法本身沒有要求,這是國內法的問題。各個國家的實踐很不統一。
2 各個國家對條約和習慣的處理也不同。
3 條約在各國內適用實踐不同。
4國際法和國內法沖突的解決在條約和習慣方面也都不同。
三、國際法在我國的適用問題
1 憲法雖然有原則的立場,但沒有統一的規定。
2 民商范圍內,我國締結的條約和國內法不同部分,可以在國內直接適用。(但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3其他范圍:憲法、基本法規定不明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❹ 國際法的主要規則
概括為7個基本原則:即主權、承認、同意、信實、公海自由、國際責任和自衛。 國際習慣法允許國際法主體對其他國際法主體的不法行為採取自衛措施,也可以對不受任何其他國際法主體保護的個人、船舶或飛機的行為採取自衛措施。自衛必須是迫不得已、刻不容緩的。只有為了擊退即時的、緊迫的入侵才有權採取自衛行動。
支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各項規則相互作用的結果,又規定了一些次要規則和法定地位,其中最重要的有:領土、外交法及豁免、保護國外的僑民、貿易和航行自由、引渡和政治避難、國際權利與義務的繼承。
在有組織的國際社會里的國際法:在有組織的國際社會里,像國際聯盟和聯合國這樣的機構是在各國一致同意和聯合的基礎上形成的全球性的綜合性組織。它們對國際法的影響表現在三方面:1.經各成員國明示同意,對以國際法的基本原則為基礎的那些規則進行修改。例如聯合國憲章限制了國際法主體按照國際習慣法可以以武力相威脅或者訴諸武裝報復和戰爭的權利。2.通過聯合國大會的決議對國際法的規則進行間接的修改,聯合國大會雖然不是行使造法職能的機構。但是它的許多決議具有間接的修改,因為這些決議確定了國際法的新規則,如果聯合國的大多數成員國和聯合國的絕大多數主要機構都接受這些國際法規則,認為它們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那麼,這些國際法規則遲早終究會過渡成為新的法律。3.對國際法作進一步的編纂和發展。國際法委員會作為聯合國大會的下屬機構,擔負著編纂國際法的任務,但它同時也在開拓許多新的國際法領域。事實上,國際法委員會並未將下述兩項任務即編纂國際法(重申現行的國際法)和發展國際法(通過起草新的國際法規則──包括變更現行的國際習慣法),加以嚴格區分。除此之外,政府間海事協商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和海牙私法會議也曾分別就海洋法、國際勞工法、國際私法等專題完成了准立法性的起草工作。國際法在一些區域性集團的相互關系中,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❺ 國際習慣法規則是怎樣形成的
人們在相互交易過程形成的,並經反復適用而形成的規則
❻ 國際條約與國際習慣的區別
國際條約與國際習慣的區別如下:
(1)約束范圍
國際條約指的是國際法主體間締版結的相互權利義務權關系的書面協議,原則上只對締約國有約束力,而國際習慣是對國際習慣中逐漸探索出來的即作為未具有法律拘束力的通例使用,原則上應該對所有的國際法主體都有約束力。
(2)約束效力
顧名思義,條約是要得到雙方或多方一致認可後,白紙黑字寫下來後,經雙方或多方簽名認可的正式文件,這個文件是要求全體參於簽訂國共同嚴格執行的正式文件,這就是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就沒有上述這些過程,簡單講就是對某一件事的做法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可而成為對某件事的處理慣例了。
(3)約束作用
國際條約是國際私法規范賴以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國際習慣是各國重復採用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不成文的法律規范,它的形成要素:一是物質因素或稱數量因素,即「通例」;二是心理因素或稱質量因素,即「法律確信」。
❼ 為什麼國際法院認為等距離原則不是國際習慣法規則
國際法院於1969年2月20日發布其判決。法院在判決中首先拒絕了丹麥和荷蘭提出的等距專離原則是大陸屬架概念中所固有的原則的觀點。法院不否認等距離法是一種簡便的方法,但這並不足以使某種方法一變而為法律規則。
法院接著審查了「等距離—特殊情況原則」是習慣國際法的一部分的論點。法院得出結論,《大陸架公約》簽訂之時,並不存在像等距離原則這樣的習慣國際法規則,公約第6條也沒有使這一原則具體化。法院承認,在某些情況下,有關的國家的確同意按等距離原則劃分彼此之間的大陸架疆界,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它們這樣做是因為感到習慣法規則使它們有義務這樣做。
法院同樣駁回了荷蘭和丹麥提出的另一項抗辯:等距離原則即使在《大陸架公約》制定之時還不是習慣法規則,但是自公約制定以來,這樣的規則已經形成。
法院認為,採用劃界方法的一個先決條件是,按照公平原則,通過談判,達成公平合理的協議。至於所涉及的區域採用何種方法,單獨使用一種方法還是幾種方法同時並用,則應視具體情況而定。但有一條原則是毋庸置疑的,即任何國家的大陸架必須是陸地領土的自然延伸,而不得侵佔別國領土的自然延伸。
❽ 國際習慣法
回答你第一個問題。
首先,國際人權法不是一部法律,而是對一批內容涉及人權的規回范的總稱答。其中中國簽署的是《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第二,1998年中國簽署該《公約》,但全國人大至今未批准。根據國際法規則,一個國際性法律文件必須要經過簽署和批准兩個環節才對締約國生效,所以此《公約》對中國並無實際意義上的法律效力,所以中國當然可以保留死刑。當然,中國正在往這條路上走。
回答你第二個問題。
原則上說,習慣法應該為各國所遵守,但是禁止死刑並沒有成為習慣法。成為習慣法需要經過很長的一個過程,而且不僅僅是時間的問題,還要(1)為相當數量的國家所實踐,(2)這些國家將其作為法律確信而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說,禁止死刑還沒有到這個程度,而且誰來判斷是個問題。
再者,即使世界上一百九十多個聯合國成員國中有一百八十個都廢除死刑也不必然導致廢除死刑成為習慣法,如果還有大國不這樣實踐的話,比如美國。美國還是保留死刑的國家哦。
希望回答令你滿意。
❾ 習慣國際法規則能不能申明保留
根據國際法相關文件規定,國際法主體可以對國際公約的條款聲明予回以保留,這是國家主權答的象徵,也是其權力。但對公約條款的保留不是絕對性的。根據制定公約的目的,即為什麼要約定保留條款,也就是說,之所以有這個要求(如必須做到:不得開拆外交郵袋),是為了保證相關國家的外交秘密不被透露、泄露。保留可以,但如果你的保留造成了相關國家的秘密泄露,則是不被允許的,這違反了公約的目的和宗旨。
可以這樣解釋。
❿ 國際習慣法規則經條約編撰後,可以為條約所代替嗎
關系:
正規簽訂的條約
都符合國際習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