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公務員申訴條例

公務員申訴條例

發布時間: 2021-02-13 06:13:31

1. 公務員法規定的公務員申訴范圍有哪些規定

第九十條 公務員對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處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該人事處理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原處理機關申請復核;對復核結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復核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按照規定向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或者作出該人事處理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提出申訴;也可以不經復核,自知道該人事處理之日起三十日內直接提出申訴:
(一)處分;
(二)辭退或者取消錄用;
(三)降職;
(四)定期考核定為不稱職;
(五)免職;
(六)申請辭職、提前退休未予批准;
(七)未按規定確定或者扣減工資、福利、保險待遇;
(八)法律、法規規定可以申訴的其他情形。

對省級以下機關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處理決定的上一級機關提出再申訴。
行政機關公務員對處分不服向行政監察機關申訴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的規定辦理。

第九十一條 原處理機關應當自接到復核申請書後的三十日內作出復核決定。受理公務員申訴的機關應當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處理決定;案情復雜的,可以適當延長,但是延長時間不得超過三十日。

復核、申訴期間不停止人事處理的執行。

第九十二條 公務員申訴的受理機關審查認定人事處理有錯誤的,原處理機關應當及時予以糾正。

第九十三條 公務員認為機關及其領導人員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向上級機關或者有關的專門機關提出控告。受理控告的機關應當按照規定及時處理。

第九十四條公務員提出申訴、控告,不得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

2. 公務員申訴規定(試行)的第二章 管 轄

第八條 公務員對涉及本人的人事處理不服的復核,由原處理機關管轄。
第九條 公務員對本人所在機關作出的人事處理不服的申訴,由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管轄。
公務員對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再申訴,由木級黨委、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公務員主管部門管轄。其沖,對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務員主管部門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再申訴,按照管理許可權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和人民政府管轄。
第十條 縣級以下機關公務員對縣級、鄉鎮黨委和人民政府作出的人事處理不服的申訴,由上一級公務損主管部門管轄;對公務員主管部門作出的電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再申訴,由本級黨委、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公務員主管部門管轄。
第十一條 中央垂直管理部門省級以下機關公務員對人事處理不服的申訴,由上一級機關管轄。對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再申訴,由作出申訴處理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管轄。
第十二條 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門公務員申訴的管轄,參照本規定第十一條的規定執行。其中,對省垂直管理機關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再申訴,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管轄。
第十三條 行政機關公務員對行政監察機關作出的處分決定不服的申訴,由行政監察機關按照管理許可權管轄。
行政機關公務員對任免機關作出的處分決定不服,向公務員主管部門或者行政監察機關申訴的,由受理機關管轄。行政機關公務員不得同時向公務員主管部門和行政監察機關提出申訴。
行政機關公務員對處分不服前行政監察機關申訴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的規定辦理。

3. 1、公務員若對涉及本人人事處理不服,哪些情形可以申請復核或者提出申訴、再申訴

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18年12月29日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十五章涉及公務員的申訴與控告。

第十五章第九十五條規定,公務員對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處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該人事處理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原處理機關申請復核;對復核結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復核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按照規定向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或者作出該人事處理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提出申訴;也可以不經復核,自知道該人事處理之日起三十日內直接提出申訴:

(一)處分;

(二)辭退或者取消錄用;

(三)降職;

(四)定期考核定為不稱職;

(五)免職;

(六)申請辭職、提前退休未予批准;

(七)不按照規定確定或者扣減工資、福利、保險待遇;

(八)法律、法規規定可以申訴的其他情形。

對省級以下機關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處理決定的上一級機關提出再申訴。

受理公務員申訴的機關應當組成公務員申訴公正委員會,負責受理和審理公務員的申訴案件。

公務員對監察機關作出的涉及本人的處理決定不服向監察機關申請復審、復核的,按照有關規定辦理。

拓展資料:

第九十六條原處理機關應當自接到復核申請書後的三十日內作出復核決定,並以書面形式告知申請人。受理公務員申訴的機關應當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處理決定;案情復雜的,可以適當延長,但是延長時間不得超過三十日。復核、申訴期間不停止人事處理的執行。公務員不因申請復核、提出申訴而被加重處理。

第九十七條公務員申訴的受理機關審查認定人事處理有錯誤的,原處理機關應當及時予以糾正。

第九十八條公務員認為機關及其領導人員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向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提出控告。受理控告的機關應當按照規定及時處理。

第九十九條公務員提出申訴、控告,應當尊重事實,不得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對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4. 如何理解公務員二級申訴制度

《公務員法》第九十條(第二款)對省級以下機關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處理決定的上一級機關提出再申訴。

解讀

申訴,是指公務員對機關作出的涉及本人權益的人事處理決定不服,向有關機關提出意見和要求。申訴的主體是權益受到侵害的公務員,申訴的客體是機關的人事處理決定。申訴的直接目的是為了通過復核或者申訴程序推翻原人事處理決定,維護公務員的合法權益。

1957年《國務院關於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暫行規定》對申訴制度作了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對所受紀律處分不服的時候,可以向處理機關復議,並且有權直接向上級機關申訴;復議或者申訴期間,不停止處分的執行。1993年《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專章對申訴控告制度作了規定。公務員法基本沿用了《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的規定,並在申訴范圍、申訴程序和體制方面有所創新。公務員法確立了省級以下機關的二級申訴制度。規定對省級以下機關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處理決定的上一級機關提出再申訴。

二級申訴程序是:對於省級以下機關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公務員如果還不服,可以向作出申訴處理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提出再申訴。這是考慮到受理申訴工作中,有時會受到認識水平的影響,有時會受到一些環境因素的干擾,使處理結果出現偏差。需要注意的是,兩次申訴是有條件的,根據本條的規定,公務員對省級以下機關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才可以向作出申訴處理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提出再申訴,就是說對省級機關如省政府、國務院組成部門等機關作出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不能再申訴。這樣規定,主要是避免將大量具體的人事爭議交由黨和國家的高級機關來處理,影響黨和國家高級機關作為領導和決策機關職能的發揮。

二級申訴制度給予公務員更多的申訴機會,上級受理申訴機關往往看問題更全面,處理問題更超脫,同時由於是受理再申訴,考慮問題會更慎重,因而會大大減少處理的偏差。受理機關對再申訴作出的處理決定為最終處理決定。這是公務員法對公務員申訴制度的一次改革。

5. 公務員提出申訴的時間限制是多長

公務員提出申訴的時間限制是三個月。

根據《公務員申訴規定(試行)》:

第十五條 公務員申請復核,應當自知道人事處理之日起三十日內提交書面申請。在復核決定作出前,申請復核的公務員不得提出申訴。

第十六條 公務員對復核結果不服的,應當自接到復核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申訴;也可以不經復核,自知道人事處理之日起三十日內直接提出申訴。

公務員對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應當自接到申訴處理決定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再申訴。

第十七條 公務員提出申訴和再申訴,應當提交申訴書,同時提交原人事處理決定、復核決定或者申訴處理決定等材料的復印件。

申訴書應當載明下列內容:

(一)申訴人的姓名、單位、職務、聯系方式、住址及其他基本情況;

(二)被申訴機關的名稱;

(三)申訴的事項、理由及要求;

(四)提出申訴的日期。

第十八條 因不可抗力等正當理由在規定的期限內未能申請復核和提出申訴、再申訴的,經受理機關批准可以延長期限。

第十九條 復核、申訴、再申訴應當由受到人事處理的公務員本人提出;如本人喪失行為能力或者死亡,可以由其近親屬代為提出。

第二十條 受理機關應當對申請人提出的申訴、再申訴是否符合受理條件進行審查,在接到申訴書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並以書面形式通知申請人。不予受理的,應當說明理由。

第二十一條 符合以下條件的申訴、再申訴,應予受理:

(一)申請人符合本規定第十九條的規定;

(二)申訴、再申訴事項屬於木規定第十四務規定的受理范圍;

(三)在規定的期限內提出;

(四)屬於受理機關管轄;

(五)申訴材料齊備。

凡不符合上述條件之一的申訴、再申訴,不予受理。

申訴材料不齊備的,應當及時告知申請人,限期十五日內補正。申請人按照要求補正全部材料的,應予受理。

第二十二條 在處理決定作礎前,申請人可以提出撤回復核、申訴和再申訴的申請,申請應當以書面形式提出。

受理機關在接到申請人關於撤回復核、申祈和再申訴的書面申請後,可以決定終結處理工作,井以書面形式告知申請人和被申訴機關。

(5)公務員申訴條例擴展閱讀:

根據《公務員申訴規定(試行)》:

第八條 公務員對涉及本人的人事處理不服的復核,由原處理機關管轄。

第九條 公務員對本人所在機關作出的人事處理不服的申訴,由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管轄。

公務員對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再申訴,由木級黨委、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公務員主管部門管轄。其沖,對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務員主管部門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再申訴,按照管理許可權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和人民政府管轄。

第十條 縣級以下機關公務員對縣級、鄉鎮黨委和人民政府作出的人事處理不服的申訴,由上一級公務損主管部門管轄;對公務員主管部門作出的電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再申訴,由本級黨委、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公務員主管部門管轄。

第十一條 中央垂直管理部門省級以下機關公務員對人事處理不服的申訴,由上一級機關管轄。對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再申訴,由作出申訴處理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管轄。

第十二條 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門公務員申訴的管轄,參照本規定第十一條的規定執行。其中,對省垂直管理機關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再申訴,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管轄。

第十三條 行政機關公務員對行政監察機關作出的處分決定不服的申訴,由行政監察機關按照管理許可權管轄。

行政機關公務員對任免機關作出的處分決定不服,向公務員主管部門或者行政監察機關申訴的,由受理機關管轄。行政機關公務員不得同時向公務員主管部門和行政監察機關提出申訴。

行政機關公務員對處分不服前行政監察機關申訴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的規定辦理。

6. 公務員申訴的時限有哪些規定

按《刑事訴訟法》規定,申訴是沒有時間限制的。刑事申訴沒有時間的限定性回,即刑事訴訟法對申訴人答進行刑事申訴並沒有規定期限,不管一個案件經過處理後經過多長時間,申訴人均可以提出刑事申訴,且只要刑事申訴是人民檢察院管轄范圍內的,人民檢察院就應當受理,不得以超過申訴期限為由不予受理。

7. 公務員申訴控告適用信訪條例嗎

公務員申訴控告,都是可以的,但不是信訪的話,就不實用信訪條例

8. 哪能找到國家公務員申訴控告暫行規定

根據《國家公務員申訴控告暫行規定》第三條規定: 本規定所稱的控告,是指國家公務員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領導人員侵犯其合法權益的行為向上級行政機關或者行政監察機關提出指控。國家公務員提出申訴、控告,應當堅持實事求是、忠於事實的原則。國家行政機關處理國家公務員的申訴、控告,應當堅持有錯必糾和依法、及時、適當的原則。1、公務員控告受理的機構:為了保障公務員在執行公務中的公務權和身份保障權,公務員可依照法規和法定程序,向上級行政機關或行政監察機關提出控告。受理控告的法定機關有兩個。1)上級行政機關。這個機關既有責任又有權力糾正其下級行政機關及其領導者的錯誤行為,也有權力懲處犯錯誤的機關和公務員。2)行政監察機關。它既有受理控告的權力,還有直接懲辦和建議有關部門懲辦違法違紀公務員的權力。1)提出控告。當公務員認為自己的權益受到不法或不當侵害時,依法向上級行政機關,或直接向行政監察機關提出對實施侵害行為的機關或公務員的控告。控告者應提供明確的被控告行政機關或公務員,提供權益受到侵害的事實,以及侵害人實施侵害的具體行為,以便使受理機關確定是否受理、立案,或為受理機關的案件調查提供基礎。2)立案。行政監察機關接到公務員的控告後,要對控告人提出的情況進行初步審查、判斷,並給予立案。3)調查。控告案件立案後,行政監察機關應迅速組織力量,要在一定時間內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尋找證人證言,獲得充分的事實和證據,辨明案件的根本性質。4)作出處理決定。經過調查,行政監察機關區分不同的情況,根據相關的法規、政策,作出處理決定。如果涉及重大的監察決定或監察建議,應報經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行政監察機關同意,作出決定。監察機關的處理決定必須以正式的書面形式送達有關行政機關或公務員。5)執行處理決定。有關機關或公務員在收到監察機關作出的處理決定或監察建議後,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執行決定,並將執行的情況及時通報給行政監察機關。評析 考核工作是公務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 務員法》的規定,公務員的考核分為平時考核和定期考核,對非領導成 員公務員的定期考核採取年度考核的方式。考核結果涉及公務員的切身 利益,是調整公務員職務、級別、工資以及公務員獎勵、培訓、辭退的 依據。公務員如果對考核結果有異議,如何提出復核和申訴呢? 1995年公布的《國家公務員申訴控告暫行規定》規定,公務員對 年度考核定為不稱職不服,可以向原處理機關申請復核,也可以向有關 機關提出申訴,但是復核是申訴前的必經程序。也就是說,公務員對年 度考核定為不稱職不服,必須先申請復核,對復核結果不服的才可以向 有關機關提出申訴.而不能不經復核直接提出申訴。國家公務員申訴控告制度保障國家公務員的合法權益,促進國家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公正、及時地處理國家公務員的申訴、控告人事爭議仲裁與申訴控告屬於不同性質的解決人事爭議的方式。其差異是:(1)性質不同。人事爭議仲裁是相對獨立於行政機關的仲裁機構居中處理人事爭議,具有準司法性;而申訴控告則是一種行政內部行政行為;(2)對象不同。申訴控告人只能是國家公務員個人,而人事爭議仲裁的申請人可以是機關、事業單位中的個人,也可以是單位。(3)適用法律規范不同。申訴控告主要適用人事部《國家公務員申訴控告暫行規定》,人事爭議仲裁則適用人事部《人事爭議處理暫行規定》和我州《人事爭議辦案規則》等規范性文件。(4)適用原則不同。人事爭議仲裁適用調解原則,實行「誰主張、誰舉證」原則,而申訴控告不適用調解原則,行政機關負舉證責任。(5)受理機構不同。公務員申訴控告的受理機構是有關的行政機關,而人事爭議仲裁的受理機構是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訴控告制度的意義國家公務員的申訴控告權利,是憲法規定的公民的申訴控告權利的具體化。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國家公務員的申訴控告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有權要求法定機關受理國家公務員提出的申訴和控告;有權要求受理機關變更或撤銷處理決定;有權要求原處理機關賠償損失或挽回影響;有權要求受理機關對違法失職的責任人員給予懲處。建立國家公務員申訴控告制度,確立國家公務員的申訴控告權利,不僅是保證國家公務員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的有力手段,而且是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政實行監督的重要措施,其意義在於:1、保障國家公務員的合法權益。當國家公務員受到不當處理或合法權益遭到不法或不當侵害時,可以通過行使申訴、控告權利,依法要求糾正錯誤決定並得到與其損失相適應的賠償,從而保障國家公務員權利的實現和不受不法侵害。2、有利於監督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遵守法紀。通過國家公務員的申訴與控告,監督、檢查行政機關的處理決定是否妥當及時揭露和懲處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失職、瀆職和越權、濫用職權、懈怠職權、打擊報復、栽贓陷害以及基他違法亂紀和侵犯國家公務員權利的行為,保證國家公務員管理機關的公正、廉潔。3、對國家公務員其他制度的實行起著重要的保障和監督作用。國家公務員制度是個完整的體系,它的各項制度的實行情況直接關繫到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國家公務員的切身利益,需要有力的保障和嚴格的監督,這正是申訴控告制度的作用所在。要求出具《辭退國家公務員通知書》,可以申請復核。根據公安部《公安機關人民警察辭退辦法》的規定,公安局辭退警察應當出具《辭退國家公務員通知書》,口頭辭退警察是不具備法律效力的。既然口頭辭退行為無效,也就不存在過了復核和申訴期限的問題。當事人應當繼續工作,不予安排工作要求出具書面辭退通知書,不予出具的向上級公安機關申訴,或者申請人事爭議仲裁。第十一條 被辭退人員對辭退決定不服,可以按照《國家公務員申訴控告暫行規定》申請復核或者提出申訴。受理復核和申訴的機關,發現辭退決定錯誤的,應當及時予以糾正。第十二條 被辭退人員應當在接到《辭退國家公務員通知書》或者接到維持原辭退決定的《國家公務員復核(申訴)決定通知書》的十五日內,辦理公務交接手續和辭退手續,必要時,應當接受財務審計。對拒不辦理公務交接手續、辭退手續和拒絕接受財務審計的,給予開除處分。(一)實施公務員法的機關與聘任制公務員之間、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管理的機關(單位)與聘任工作人員之間因履行聘任合同發生的爭議。(二)事業單位與工作人員之間因解除人事關系、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三)社團組織與工作人員之間因解除人事關系、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四)軍隊聘用單位與文職人員之間因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五)依照法律、法規規定可以仲裁的其他人事爭議。

9. 公務員申訴規定(試行)的第三章 申請與受理

第十四條 公務員對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處理不服,可以審請復核或者提出申訴,再申訴:
(一)處分;
(二)辭退或者取消錄用;
(三)降職; 、
(四)定期考核定為不稱職;
(五)免職;
(六)申請辭職、提前退休未予批准;
(七)未按規定確定或者扣喊工資、福利、保險待遇;
(八)法律、法規規定可以申訴的其他情形。
前款第(七)項所稱規定,是指 國家規定。
第十五條 公務員申請復核,應當自知道人事處理之日起三十日內提交書面申請。在復核決定作出前,申請復核的公務員不得提出申訴。
第十六條 公務員對復核結果不服的,應當自接到復核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申訴;也可以不經復核,自知道人事處理之日起三十日內直接提出申訴。
公務員對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應當自接到申訴處理決定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再申訴。
第十七條 公務員提出申訴和再申訴,應當提交申訴書,同時提交原人事處理決定、復核決定或者申訴處理決定等材料的復印件。
申訴書應當載明下列內容:
(一)申訴人的姓名、單位、職務、聯系方式、住址及其他基本情況;
(二)被申訴機關的名稱;
(三)申訴的事項、理由及要求;
(四)提出申訴的日期。
第十八條 因不可抗力等正當理由在規定的期限內未能申請復核和提出申訴、再申訴的,經受理機關批准可以延長期限。
第十九條 復核、申訴、再申訴應當由受到人事處理的公務員本人提出;如本人喪失行為能力或者死亡,可以由其近親屬代為提出。
第二十條 受理機關應當對申請人提出的申訴、再申訴是否符合受理條件進行審查,在接到申訴書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並以書面形式通知申請人。不予受理的,應當說明理由。
第二十一條 符合以下條件的申訴、再申訴,應予受理:
(一)申請人符合本規定第十九條的規定;
(二)申訴、再申訴事項屬於木規定第十四務規定的受理范圍;
(三)在規定的期限內提出;
(四)屬於受理機關管轄;
(五)申訴材料齊備。
凡不符合上述條件之一的申訴、再申訴,不予受理。
申訴材料不齊備的,應當及時告知申請人,限期十五日內補正。申請人按照要求補正全部材料的,應予受理。
第二十二條 在處理決定作礎前,申請人可以提出撤回復核、申訴和再申訴的申請,申請應當以書面形式提出。
受理機關在接到申請人關於撤回復核、申祈和再申訴的書面申請後,可以決定終結處理工作,井以書面形式告知申請人和被申訴機關。

10. 公務員申訴案件辦案規則

公務員申訴案件辦案規則
1998年8月20日,人事部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事部門客觀、公正地審理公務員申訴案件,規范辦案程序,根據《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和《國家公務員申訴控告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制定本規則。
第二條 審理公務員申訴案件,堅持有錯必糾和依法、及時、適當的原則,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程序合法。
第三條 審理公務員申訴案件,不適用調解原則。受理申訴的機關不得以調解方式結案。

第二章 立 案
第四條 對公務員提出的申訴,受理申訴的機關中負責公務員申訴工作的機構(以下簡稱工作機構)應填寫《公務員申訴案件登記表》,並按照《暫行規定》,對申訴是否符合受理條件進行初步審查,具備以下條件的,應予立案:
(一)提出申訴的人是受到人事處理的公務員本人或《暫行規定》第十二條所列的其他人員;
(二)被申訴的機關是作出人事處理決定的行政機關;
(三)申訴事項屬於受案范圍;
(四)申訴請求明確、具體,有事實根據;
(五)屬於本機關管轄;
(六)對年度考核定為不稱職不服的已進行復核;
(七)申訴系在規定的期限內提出;
(八)申訴書符合規定的要求;
(九)申訴材料齊備。
凡不具備上述條件之一的申訴,不予立案。
第五條 對於經初步審查認為符合受理條件的申訴,工作機構應填寫《公務員申訴案件立案審批表》,報受理申訴的機關負責人審批。審批後決定立案的,受理申訴的機關以書面形式通知申訴人。
第六條 對於經初步審查認為不符合受理條件的申訴,工作機構應提出不予受理的意見,報受理申訴的機關負責人審批。審批後決定不予立案的,受理申訴的機關以書面形式通知申訴人,並說明理由。

第三章 公正委員會的組成
第七條 受理申訴的機關決定立案後,應當按照《暫行規定》的要求,成立臨時性的公正委員會,負責案件的審理和對案件提出具體處理意見等工作。公正委員會成員的人選,由工作機構提出,報受理申訴的機關審定,或由受理申訴的機關直接指定。
第八條 公正委員會組成後,受理申訴的機關應當在5日內將公正委員會成員的情況以書面形式通知申訴人和被申訴的機關,並告知其有要求公正委員會成員迴避的權利。
第九條 公正委員會成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自行迴避,申訴人和被申訴的機關也有權要求其迴避:
(一)系申訴人或者被申訴機關的負責人(代表人)的近親屬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申訴人、被申訴機關的負責人(代表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前款規定,適用於工作機構的辦案人員。
第十條 公正委員會主任的迴避,由受理申訴的機關的負責人決定;其他成員的迴避,由公正委員會主任決定。
迴避決定應當在提出迴避申請之日起3日內作出。迴避決定作出後,應及時通知提出迴避的申請人。在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前,被申請迴避的人員應暫停參與本案的調查、審理工作。

第四章 調 查
第十一條 工作機構應在立案之日起5日內向被申訴的機關發送《應訴通知書》和申訴書副本,告知其應在接到《應訴通知書》之日起10日內向受理申訴的機關提交作出人事處理決定的有關材料,並提交答辯書。工作機構應在接到答辯書之日起5日內,將答辯書副本發送申訴人。
被申訴的機關未履行舉證責任的,受理申訴的機關應告知其限期舉證。
第十二條 受理申訴的機關應當依法、全面、客觀地收集證據。對收集來的證據,應當填寫《證據登記表》一式兩份,一份交證據提供人,一份入卷。
第十三條 受理申訴的機關可以採取下列方式進行調查:
(一)要求被申訴的機關提交與申訴事項有關的證據、文件及其他必要材料;
(二)責令有關人員在規定的時間、地點就申訴事項涉及的問題作出解釋和說明;
(三)舉行案件調查聽證會;
(四)法律、法規允許的其他方式。
嚴格禁止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手段收集證據。
第十四條 案件調查人員不得少於2人,一般應有公正委員會成員參加,必要時由工作機構的辦案人員單獨組成。調查取證時,調查人員應當出示調查證明,查明被調查人的身份,告知被調查人應當如實提供證據以及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證據應負的責任。
調查人員應當當場製作調查筆錄。調查筆錄經被調查人校閱後,由被調查人、調查人分別簽名或者蓋章。
第十五條 案件調查結束後提交的調查報告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案件的由來和調查經過;
(二)申訴人和被申訴機關與案件相關的基本情況;
(三)申訴人的申訴理由和要求;
(四)被申訴機關的答辯意見;
(五)案件調查的其他有關情況。

第五章 審 理
第十六條 公正委員會成員應當認真審閱案件調查報告以及其他有關材料,並對下列問題進行評議:
(一)案件事實是否已經查清;
(二)原人事處理決定認定的事實是否存在、清楚,主要證據是否充分;
(三)原人事處理決定適用法律、法規和政策是否適當;
(四)原人事處理決定的程序是否符合規定;
(五)原人事處理決定是否顯失公正;
(六)被申訴的機關有無超越職權或者濫用職權

熱點內容
營口市老邊區法院 發布:2025-08-17 18:34:54 瀏覽:988
後沙峪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8-17 18:33:55 瀏覽:224
法院未執行 發布:2025-08-17 18:28:49 瀏覽:922
重慶郵電大學法學院 發布:2025-08-17 18:08:57 瀏覽:546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66 發布:2025-08-17 17:54:47 瀏覽:219
合同法第二百五十一條 發布:2025-08-17 17:41:49 瀏覽:272
上海張勇律師 發布:2025-08-17 17:41:46 瀏覽:760
新婚姻法房產證名字是誰就歸誰嗎 發布:2025-08-17 17:41:43 瀏覽:950
廣西法治日報電子 發布:2025-08-17 17:39:31 瀏覽:949
法院軟體系統 發布:2025-08-17 17:27:47 瀏覽: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