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未成年人保護條例
❶ 兩法一條例:《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各省的《XX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
1999年6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
目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預防未成年犯罪的教育
第三章 對未成年不良行為的預防
第四章 對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
第五章 未成年人對犯罪的自我防範
第六章 對未成年重新犯罪的預防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八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未成年身心健康,培養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預防未成人犯
罪,制定本法。
第二條 預防未成年犯罪,立足於教育和保護,從小抓起,對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
及時進行預防和矯治。
第三條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級人民政府組織領導下,實行綜合治理。
政府有關部門、司法機關、有關社會團體、學校、家庭、城市居民委員會、農村村
民委員會等各方面共同參與,各負其責,做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為未成年人身心
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四條 各級億政府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職責是:
(一)制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規劃;
(二)組織、協調公安、教育、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工商、民政、司
法行政等政府有關部門和其他社會組織進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三)對本法實施的情況和工作規劃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
(四)總結、推廣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經驗,樹立、表彰先進典型。
第五條 預防未成人犯罪,應當結合未成年不同年齡的生理、心理特點,加強青春
教育、心理矯治和預防犯罪對策的研究。
第二章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
第六條 對未成年應當加強理想、道德、法制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
育。對於達到義務教育年齡的未成年人,在進行上述教育的同時,應當進行預防犯罪的
教育。
預防未成人犯罪的教育的目的,是增強未成年人的法律觀念,使未成年懂得違法和
犯罪行為對個人、家庭、社會造成的危害,違法和犯罪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樹立
遵紀守法和防範違法犯罪的意識。
第七條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預防犯罪教育作為法律教育的內容納入學校教
育教學計劃,結合常見多發的未成年人犯罪,對不同年齡的未成年人進行有針對性的預
防犯罪教育。
第八條 司法行政部門、教育行政部門、共產主義青年團、少年先鋒隊應當結合實
際、組織、舉辦展覽會、報告會、演講會等多種形式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宣傳活
動。
學校應當結合實際舉辦以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活動。教育行政部門
應當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作為考核學校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第九條 學校應當聘任從事法制教育的專職或者兼職教師。學校根據條件可以聘請
校外法律輔導員。
第十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負有直接責任。學
校在對學生進行預防犯罪教育時,應當將教育計劃告知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結合學校的計劃,針對具體情況進行教育。
第十一條 少年宮、青少年宮活動中心等校外活動場所應當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
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
第十二條 對於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歲准備就業的未成年人,職業教育培訓機構
、用人單位應當將法律知識和預防犯罪教育納入職業培訓的內容。
第十三條 城市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應當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預防未成人
犯罪的法制宣傳活動。
第三章 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預防
第十四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和學校應當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
良行為:
(一)曠課、夜不歸宿;
(二)攜帶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毆、辱駕他人;
(四)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
(五)偷竊、故意毀壞財物;
(六)參與賭博或者變相賭博;
(七)觀看、收聽色情、淫穢的音像製品、讀物等;
(八)進入 法律、法規規定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營業性歌舞廳等場所;
(九)其他嚴重違背社會公德的不良行為。
第十五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和學校應當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煙、酗
酒。任何經營場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
第十六條 中小學生曠課的,學校應當及時與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取得聯系。
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歸宿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其所在的寄宿制學校應當
及時查找,或者向公安機關請求幫助。收留夜不歸宿的未成年人的,應當徵得其父母或
者其他監護人的同意,或者在二十四小時內及時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所在學校
或者及時向公安機關報告。
第十八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和學校發現有人教唆、脅迫、引誘未成
年人違法犯罪的,應當向公安機關報告。公安機關接到報告後,應當及時依法查處,對
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受到威脅的,應當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其人身安全。
第十九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讓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人脫離監
護的單獨居住。
第二十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對未成年人不得放任不管,不得迫使其
離家出走,放棄監護職責。
未成年人離家出走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及時查找,或者向公安機關請求
幫助。
第二十一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離異的,離異雙方對子女都有教育的義務,任何一方
都不得因離異而不履行教育子女的義務。
第二十二條 繼父母、養父母以受其撫養教育的未成年繼子女、養子女,應當履行
本法規定的父母對未成年子女在預防犯罪方面的職責。
第二十三條 學校對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應當加強教育、管理、不得歧視。
第二十四條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舉辦各種形式的講座、座談、培訓等活動,
針對未成年人來同時期的生理、心理特點,介紹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導教師、未成
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監護人有效地防止、矯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
第二十五條 對於教唆、脅迫、引誘未成年人實施不良行為或者品行不良,影響惡
劣,不適宜在學校工作的教職員工,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予以解聘或者辭退;構成
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六條 禁止中小學校附近開辦營業性歌舞廳、營業性電子游戲場所以及其
他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場所。禁止開辦上述場所的具體范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
政府規定。
對本法施行前已在中小學附近開辦上述場所的,應當限期遷移或者停業。
第二十七條 公安機關應當加強中小學校周圍環境的治安管理,及時制止、處理中
小學校周圍發生的違法犯罪行為。城市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公安機關
做好維護中小學校周圍治安的工作。
第二十八條 公安派出所、城市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應當掌握本轄區內暫
住人口未成年人的就業、就業情況。對於暫住人口中未成年人實施不良行為的,應當督
促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進行有效的教育、制止。
第二十九條 任何人不得教唆、脅迫、引誘未成年人實施本法規定的不良行為,
或者為未成年人實施不良行為提供條件。
第三十條 以未成人為對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誘發未成人違法犯罪的內容,不
得含有渲染暴力、色情、賭博、恐怖活動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健康內容的讀物、音像製品
或者電子出版物。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通訊、計算機網路等方式提供前款規定的危害未成年人身
心健康的內容及其信息。
第三十二條 廣播、電影、電視、戲劇節目,不得有渲染暴力、色情、賭博、恐怖
活動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
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文化行政部門必須加強對廣播、電影、電視、戲劇節目以
及各類演播場所的管理。
第三十三條 營業性歌舞廳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場所,應當設置明顯的未
成人禁止進入標志,不得允許未成人進入。
營業性電子游戲場所所在國家法定節假日外,不得允許未成人進入,江應當設置明
顯的未成人禁止進入標志。
對於難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上述場所的工作人員可以要求其出示身份證件。
第四章 對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
第三十四條 本法所稱「嚴重不良行為」,是指下列嚴重危害社會,尚不夠刑事處
罰的違法行為:
(一)糾集他人結伙滋事,擾亂治安;
(二)攜帶管制刀具,屢教不改;
(三)多次攔截毆打他人或者強行索要他人財物;
(四)傳播淫穢的讀物或者音像製品等;
(五)進行淫亂或者色情、賣淫活動;
(六)多次偷竊;
(七)參與賭博,屢教不改;
(八)吸食、注射毒品;
(九)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
第三十五條 對未成人實施本法規定的嚴重不良行為的,應當及時予以制止。
對有本法規定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和學校應當相互配
合,採取措施嚴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讀學校進行矯治和接受教育。
對未成年人送工讀學校進行矯治和接受教育,應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或者
原所在學校提出申請,經教育行政部門批准。
第三十六條 工讀學校對就讀的未成年人應當嚴格管理的教育。工讀學校除按照義
務教育法的要求,在課程設置上與普通學校相同外,應當加強法制教育的內容,針對未
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產生的原因以及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的心理特點,開展矯治
工作。
家庭、學校應當關心、愛護在工讀學校就讀的未成年人,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不
得體罰、虐待和歧視。工讀學校畢業的未成年人在升學、就業等方面,同普通學校畢業
的學生享有同等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不得歧視。
第三十七條 未成年人有本法規定嚴重不委行為,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
安機關依法予以治安處罰。因不滿十四周歲或者情節特別輕微免予處罰的,可以予以訓
誡。
第三十八條 未成年人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父母或者基礎
監護人嚴加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依法收容教養。
第三十九條 未成年人在被收容教養期間,執行機關應當保證其繼續接受文化知識
、法律知識或者職業技術教育;對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未成年人,執行機關應當保證其
繼續接受義務教育。
解除收容教養、勞動教養的未成年人,在復學、升學、就業等方面與其他未成年人
享有同等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
第五章 未成年人對犯罪的自我防範
第四十條 未成年人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及社會公共道德規范,樹立自尊、自律、
自強意識、增強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的能力,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
引誘和侵害。
第四十一條 被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遺棄、虐待的未成年人,有權利向公安機關、
民政部門、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未成年人保護組織或者學校、城市居民委員
會、農村村民委員會請求保護。被請求的上述部門和組織都應當接受,根據情況需要采
取救助措施的,應當先採取救助措施。
第四十二條 未成年人發現任何人對自己或者對其他未成年人實施本法第三章規定
不得實施的行為或者犯罪行為,可以通過所在學校、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向公安機關
或者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報告,也可以自己向上述機關報告。受理報告的機關應當及時依
法查處。
第四十三條 對同犯罪行為作斗爭以及舉報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司法機關、學校
社會應當加強保護,保障其不受打擊報復。
第六章 對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預防
第四十四條 對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責任,實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堅持
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司法機關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應當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訴訟權利,保障未成年
人得到法律幫助,並根據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犯罪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法
制教育。
對於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的未成年人學生,在人民法院的判決生效以前,不得取消
其學籍。
第四十五條 人民法院審判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案件,應當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
點的審判員或者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依法組成少年法庭進行。
對於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已不滿十
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
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
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
第四十六條 對被拘留、逮捕和執行刑罰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應當分別關押、分別
管理、分別教育。未成年犯在被執行刑罰期間,執行機關應當加強對未成年犯的法制教
育,對未成年犯進行職業技術教育。對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未成年犯,執行機關應當保
證其繼續接受義務教育。
第四十七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和學校、城市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
委員會,對因不滿十六周歲而不予刑事處罰、免予刑事處罰的未成年人,或者被判處非
監禁刑罰、被判處刑罰宣告緩刑、被假釋的未成年人,應當採取有效的幫教措施,協助
司法機關做好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
第四十八條 依法免予刑事處罰、判處非監禁刑罰、判處刑罰宣告緩刑、假釋或者
刑罰執行完畢的未成年人,在復學、升學、就業等方面與其他未成年人享有同等權利,
任何單位和個不得歧視。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九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放任未成年人
有本法規定的不良行為或者嚴重不良行為的,由公安機關對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
護人予訓誡,責令其嚴加管教。
第五十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違反第十九條的規定,讓不滿十六周歲
的未成年人脫離監護單獨居住的,由公安機關對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予以訓誡,責令其立即改正。
❷ 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一章總 則
第一條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在
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
第三條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權,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
未成年人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權利。
第四條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對未成年人進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教育,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主義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的侵蝕。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養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制定本法。
第二條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於教育和保護,從小抓起,對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及時進行預防和矯治。
第三條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級人民政府組織領導下,實行綜合治理。
政府有關部門、司法機關、人民團體、有關社會團體、學校、家庭、城市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等各方面共同參與,各負其責,做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職責是:
1、制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規劃;
2、組織、協調公安、教育、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工商、民政、司法行政等政府有關部門和其他社會組織進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3、對本法實施的情況和工作規劃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
4、總結、推廣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經驗,樹立、表彰先進典型。
第五條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應當結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齡的生理、心理特點,加強青春期教育、心理矯治和預防犯罪對策的研究。
(2)寧夏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六十條違反本法規定,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其他法律、法規已規定行政處罰的,從其規定;造成人身財產損失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一條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依法履行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責任,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或者對提出申訴、控告、檢舉的人進行打擊報復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六十二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依法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予以勸誡、制止;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第六十三條學校、幼兒園、托兒所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由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學校、幼兒園、托兒所教職員工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為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六十四條製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淫穢、暴力、兇殺、恐怖、賭博等圖書、報刊、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以及網路信息等的,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第六十五條生產、銷售用於未成年人的食品、葯品、玩具、用具和游樂設施不符合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准,或者沒有在顯著位置標明注意事項的,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第六十六條在中小學校園周邊設置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的,由主管部門予以關閉,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允許未成年人進入,或者沒有在顯著位置設置未成年人禁入標志的,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第六十七條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或者沒有在顯著位置設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標志的,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第六十八條非法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或者招用已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從事過重、有毒、有害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勞動或者危險作業的,由勞動保障部門責令改正,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
第六十九條侵犯未成年人隱私,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第七十條未成年人救助機構、兒童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不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救助保護職責,或者虐待、歧視未成年人,或者在辦理收留撫養工作中牟取利益的,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七十一條脅迫、誘騙、利用未成年人乞討或者組織未成年人進行有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動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❸ 關於未成年人保護的有關條例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全面地規定了對未成年人社會保護的內容,主要包括保護專未成年人的安全與健康,保護未屬成年人的身心和思想健康成長,救濟流浪方式或離家出走的未成年人等,並為未成年人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切實保護。
❹ 關於未成年人保護法條約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中國教育法規之一。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於2006年12月29日修訂通過,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新版1991年9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自1992年1月1日起施行。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不僅關繫到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庭、每一所學校,而且關繫到整個民族的明天。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全面文明素養的人。讓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求知,讓孩子懂得尊重和善待生命,懂得遵守規則和秩序,懂得對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責,這是家庭、學校、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未成年人也是一個特殊群體,特殊之處即在於他們在社會中處於弱勢地位。他們從心理上正處於從無知到有知、從不成熟到成熟的轉變時期,心理上比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和外界的侵犯;另一方面,在人的一生中,總會有相互對立的力量在起作用,正與邪、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人性中的光輝與丑惡交織在一起,影響著每一個人,尚未形成固定人生觀、世界觀的未成年人所受影響更大。這就更加需要我們的法制教育採用多種多樣、生動有效的方式,把法制觀念植根於處在萌動期的孩子心中。如何服務青少年、保護青少年,也是我們所需面對的一個社會課題。因此,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家庭、學校和全體公民應該積極地給予特別的法律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就是這一保護的具體體現。
❺ 未成年保護的法律法規
我國針對未成年人的法律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版》等。
根據《中華人權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六十條違反本法規定,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其他法律、法規已規定行政處罰的,從其規定;造成人身財產損失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一條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依法履行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責任,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或者對提出申訴、控告、檢舉的人進行打擊報復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5)寧夏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未成年人所受的合法權益
健康權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是公民享受其他權利的基礎。生命健康權包括生命權和健康權兩部分,未成年人享有生命安全、身體健康,受法律保護的權利,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非法侵害。
撫養權未成年人出生後有權享受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撫養。撫養未成年子女是父母應盡的義務,對於不履行撫養義務的父母,未成年子女有權要求父母給付撫養費。對於父母離異的未成年人,父母需要協商並對其進行撫養。
❻ 未成年保護的法律法規2020
專門負責保護未成年人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回防未成年人犯罪答法》。另外我國的憲法、刑法、民則通法、婚姻法、義務教育法、等許多法律法規,都對未成年的權益進行了保護。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法》第一條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 第三條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權,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 未成年人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權利。
版
❼ 寧夏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如何力爭最大化
青春路上,總有一些未成年人誤入歧途。近年來,寧夏各級檢察機關切實貫徹落實「教育、感化、挽救」特殊方針、「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特殊原則與「少捕慎訴少監禁」特殊少年司法政策。今年,全區共有13名涉罪未成年在校學生參加高考,11人考上大學。
為此,興慶區檢察院召集雙方家長多次就民事賠償問題溝通協調,敦促賠償,爭取諒解,依法對4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作出無逮捕必要不捕的決定。除依照法定程序對4名未成年人進行訊問外,其他過程均杜絕其參加,盡可能減少他們的心理壓力,讓他們安心備考。檢察官積極與公安機關、法院溝通,將未成年嫌疑人與成年嫌疑人分案處理,對成年嫌疑人先捕先訴,為4名未成年嫌疑人留出更多時間備戰高考和爭取被害人諒解。
6月23日,高考成績公布,小松、小暉、小澤、小飛以及小衛均考上大學。「這是對我們工作最好的回饋。」王金寶說,他將繼續努力開展調解,爭取幾名孩子都能夠順利進入大學,開啟新的人生。
2018年上半年,興慶區檢察院未檢科共批准逮捕案件73件98人,不批准逮捕案件66件103人,其中未成年86人,無逮捕必要不捕82名未成年人。對17名未成年人作出相對不訴,附條件不起訴3人。
來源:澎湃新聞網
❽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的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是為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回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促進答未成年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根據憲法,制定的法律。
未成年保護的法律法規相關內容如下: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我國政府一貫重視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進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並為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作出了巨大努力。
(8)寧夏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於2006年12月29日修訂通過,現將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公布,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於2020年10月17日修訂通過,現予公布,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❾ 關於未成年人保護條例
每個省都有的,跟法律有等同的法律效力。
至於效果就看實施和執行的力度了,如果實施到位執行力度強肯定有一點的效果,法律也是一樣,執行力度不強一樣是一紙空文。這得看各地政府的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