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市人民調解條例
A. 新出台的《人民調解法》與以前的《人民調解條例》有哪些不同
這次頒布的人民調解法具有七大亮點:一是堅持和鞏固了人民調解的群眾性、民間性、自治性的性質和特徵。人民調解是人民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一項制度,這一屬性及定位是人民調解工作賴以存在的基礎,也是長期以來人民調解工作保持強大生命力、深受群眾歡迎的根本原因。盡管人民調解組織形式、調解領域、工作方式有許多新的發展變化,但這一性質始終沒有改變,也不能改變。二是進一步完善了人民調解的組織形式。法律規范了村民、居民調解委員會和企事業單位調解委員會的設立、組成及任期制度。同時,為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及一些特定區域,如依託集貿市場、旅遊區、開發區設立的人民調解組織和基層工會、婦聯、殘聯、消協等群眾團體、行業組織設立的新型人民調解組織保留了制度空間。三是進一步明確了人民調解員的任職條件、選任方式、行為規范和保障措施。為提高人民調解員隊伍整體素質,優化人民調解員隊伍結構,法律規定了人民調解員的任職條件,要求司法行政機關定期對人民調解員進行業務培訓。同時規定了人民調解員從事調解工作應當給予適當的誤工補貼。在人民調解工作崗位上致傷致殘或犧牲的人民調解員及其家屬可以享受國家救助和撫恤,以激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人民調解工作。四是進一步體現了人民調解的靈活性和便利性。基於人民調解的性質和特徵,法律的相關規定凸顯了人民調解不拘形式、靈活便捷、便民利民的特點和優勢,要求在充分尊重當事人權利的基礎上,採用多種方式幫助當事人達成協議,避免人民調解程序司法化的傾向。五是法律確認了人民調解與其他糾紛解決方式之間的銜接機制。為貫徹調解優先原則,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在化解社會矛盾糾紛中的基礎作用,處理好人民調解與其他糾紛解決方式之間的銜接關系,法律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對適宜通過人民調解方式解決的糾紛,可以在受理前告知當事人申請人民調解。人民調解委員會對調解不成的糾紛,應當告知當事人依法通過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六是進一步明確了人民調解協議的效力和司法確認制度。法律明確規定,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調解協議,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同時,這部法律首次通過立法確立了對人民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制度,即對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後,雙方當事人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自協議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人民法院確認調解協議有效,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這是近年來人民調解工作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是運用司法機制對人民調解給予支持的重要保障性措施。七是加強了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和保障。法律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人民調解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人民調解工作所需經費應當給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和人民調解員按照國家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同時,明確規定了司法行政機關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管理體制,明確了基層人民法院對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進行業務指導。
B. 四川省人民調解條例的內容
第一章來總則
第一條自為了規范人民調解活動,及時調解社會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四川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人民調解,是指人民調解委員會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遵循社會公德,對矛盾糾紛當事人進行規勸疏導,促使當事人互諒互讓,自願達成調解協議,妥善解決矛盾糾紛的活動。
本條例所稱人民調解委員會,是指依法設立的調解矛盾糾紛的群眾性組織。
本條例所稱矛盾糾紛,是指發生在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民事爭議。
法律、法規規定只能由專門機關管轄處理的,或者法律、法規規定不適用民間調解方式解決的矛盾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不予受理。
第三條人民調解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合法合理、及時便民、誠實信用、尊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原則。
第四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矛盾糾紛不收取費用。
C. 四川省人民調解條例的第二章 人民調解委員會和人民調解員
第五條鄉鎮、街道、村民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區域性組織、行業性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根據需要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
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設立應當向所在地縣級司法行政部門備案。
第六條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任務是調解矛盾糾紛,並通過調解活動宣傳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紀守法,弘揚社會公德,促進社會和諧。
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向村民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所在單位和基層人民政府反映民間糾紛和調解工作的情況。
第七條人民調解委員會由委員3至9名組成,設主任1名,必要時可以設副主任。
第八條村民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除由村民委員會成員、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兼任外,由群眾選舉或者推舉。
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由本鄉鎮、街道轄區內設立的村民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推舉。
企業事業單位、區域性組織、行業性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由本單位、本組織職工(會員)代表大會或者職工(會員)大會選舉,或者組織群眾推舉。
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有婦女委員。多民族聚居地區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有少數民族委員。
第九條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承擔人民調解員的工作。人民調解委員會根據需要可以聘任人民調解員。
第十條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和人民調解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公道正派、品行良好、群眾公認,熱心公益事業;
(二)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和政策水平;
(三)熟悉當地社情民意,善於做群眾工作。
人民調解員產生後,應當由人民調解委員會報所在地縣級司法行政部門備案。
第十一條鄉鎮、街道、村民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和人民調解員的任期應當與村民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的每屆任期一致,可以連任或者續聘。
企業事業單位、區域性組織、行業性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和人民調解員的任期由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單位和組織決定。
第十二條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和人民調解員不能履行職責的,或者不正當履行職責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給他人利益造成嚴重後果的,或者違法違紀被追究責任的,由產生單位撤換或者解聘。
D. 新出台的《人民調解法》與以前的《人民調解條例》有哪些不同
這次頒布的人民調解法具有七大亮點:一是堅持和鞏固了人民調解的群眾性、民間性、自治性的性質和特徵。人民調解是人民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一項制度,這一屬性及定位是人民調解工作賴以存在的基礎,也是長期以來人民調解工作保持強大生命力、深受群眾歡迎的根本原因。盡管人民調解組織形式、調解領域、工作方式有許多新的發展變化,但這一性質始終沒有改變,也不能改變。 二是進一步完善了人民調解的組織形式。法律規范了村民、居民調解委員會和企事業單位調解委員會的設立、組成及任期制度。同時,為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及一些特定區域,如依託集貿市場、旅遊區、開發區設立的人民調解組織和基層工會、婦聯、殘聯、消協等群眾團體、行業組織設立的新型人民調解組織保留了制度空間。 三是進一步明確了人民調解員的任職條件、選任方式、行為規范和保障措施。為提高人民調解員隊伍整體素質,優化人民調解員隊伍結構,法律規定了人民調解員的任職條件,要求司法行政機關定期對人民調解員進行業務培訓。同時規定了人民調解員從事調解工作應當給予適當的誤工補貼。在人民調解工作崗位上致傷致殘或犧牲的人民調解員及其家屬可以享受國家救助和撫恤,以激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人民調解工作。 四是進一步體現了人民調解的靈活性和便利性。基於人民調解的性質和特徵,法律的相關規定凸顯了人民調解不拘形式、靈活便捷、便民利民的特點和優勢,要求在充分尊重當事人權利的基礎上,採用多種方式幫助當事人達成協議,避免人民調解程序司法化的傾向。 五是法律確認了人民調解與其他糾紛解決方式之間的銜接機制。為貫徹調解優先原則,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在化解社會矛盾糾紛中的基礎作用,處理好人民調解與其他糾紛解決方式之間的銜接關系,法律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對適宜通過人民調解方式解決的糾紛,可以在受理前告知當事人申請人民調解。人民調解委員會對調解不成的糾紛,應當告知當事人依法通過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 六是進一步明確了人民調解協議的效力和司法確認制度。法律明確規定,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調解協議,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同時,這部法律首次通過立法確立了對人民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制度,即對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後,雙方當事人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自協議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人民法院確認調解協議有效,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這是近年來人民調解工作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是運用司法機制對人民調解給予支持的重要保障性措施。 七是加強了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和保障。法律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人民調解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人民調解工作所需經費應當給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和人民調解員按照國家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E. 我國人民調解制度(還是叫人民調解法)立法了嗎
還沒立法抄,但是:
人民調襲解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根據地創建的依靠群眾解決民間糾紛的,實行群眾自治的的一種自治制度
2009年9月10日,全國司法所建設工作會議透露,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人民調解立法,已將人民調解法列為今年常委會立法預備審議項目。目前,人民調解法草案送審稿已經報送國務院審議。
據悉,通過人民調解立法,將進一步解決人民調解性質地位、基本原則、組織形式、工作方法、經費保障和人民調解協議的法律效力等涉及人民調解制度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推動人民調解制度的改革完善。
據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全國各地以鄉鎮(街道)為單位組織開展民間糾紛排查23萬多次,制止群體性上訪4萬多件,制止群體性械鬥2萬多件。經人民調解組織調解達成協議的矛盾糾紛達260萬多件,調解成功率達96%。
針對當前矛盾糾紛的新情況、新特點,各地積極推動人民調解工作改革創新,不斷強化人民調解與司法調解、行政調解的銜接,加強與法院、公安、信訪等部門的協調配合,探索民事案件委託人民調解、各方聯動調解糾紛、調訪結合化解矛盾,將人民調解機制引入勞動爭議、醫療糾紛、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賠償等新的工作領域。
F. 在司法局工作需要學習什麼知識
司法局屬於政府工作部門,基本和其他行政單位一樣。所以看你在什麼崗位上了。如果是領導內主要是容行政管理知識,相關的法律法規如律師法、公證法,人民調解條例、法律援助條例、司法鑒定等相關法律法規。如果是幹部就把與業務有關的學習一下了。
G. 程序法只包括訴訟與非程序訴訟法嗎
程序法包括訴訟法和其他非訴訟程序法。以民事程序法為例,包括了《民事訴訟法》和其他民事程序法,其他民事程序法有《仲裁法》、《人民調解條例》、《公證法》等等。
H. 如何有效發揮人民調解工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獨特優勢
(一)、深化輿論宣傳,提高調解工作的法律效力和社會公信力。
人民調解是減輕司法裁判壓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法律制度。因此要提高調解工作水平,加大調解工作力度,就必須發動群眾普遍參與,提高人民群眾對調解的認識、支持、幫助的自覺性。必須進一步強化輿論宣傳,營造濃厚氛圍,採取發放公開信、懸掛橫幅、廣播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宣傳。大力宣傳《xx省人民調解工作條例》和新時期人民調解的地位、作用及法律效力,使人民調解獲得依賴並深入人心,成為群眾解決糾紛的優先選擇,同時加強對人民調解的目的意義、人民調解員的典型事跡以及調解案例的宣傳,不斷增進人民群眾對人民調解工作的認識、了解,逐步形成「群眾有矛盾、有糾紛不找鎮政府,先找調委會的局面。
(二)納入綜合治理「一票否決」,首先從人民調解工作問責
各級領導要把人民調解工作作為新時期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擺上議事日程,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總體規劃,一起部署、一起落實、一起檢查;納入對村(居)委的工作考核目標,做到人民調解工作組織領導到位、工作落實到位、經費預算到位。使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一票否決」首先從人民調解工作問責,以督促各級領導對人民調解工作的重視和指導,認真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政策措施、人力、物力、財力是給予支持,對工作突出的要及時給予表彰獎勵和宣傳。
(三)優化調解員隊伍,不斷提高整體素質。
提高人民調解隊伍素質是關系人民調解工作質量的重要環節。我認為應抓好以下兩點:一是選聘一些文化素質高、懂政策、懂法律、責任心強、熱愛人民調解工作的人員擔任調解員,改善隊伍的素質結構,努力造就一支熟悉人民調解工作制度、熟練掌握調解民間糾紛和社會矛盾糾紛相關的法律政策、能正確運用人民調解程序與方法、熱心人民調解工作的村民加入到調解隊伍中;二是強化知識培訓。加大人民調解隊伍的文化專業知識和調解業務的培訓力度,xx縣、鄉分級培訓制度,xx縣每年要輪訓一次人民調解員,鄉鎮要每月召開一次村(居)調委會主任例會,每年培訓人民調解員在兩期以上。提高調解隊伍的整體素質,按照「三懂三會」的標准:即懂政治,會做群眾工作;懂政策,會用政策規定處理民間糾紛;懂法律,會用法律、法規化解矛盾糾紛和處理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採取培訓班、以會代訓、旁聽法庭審理等方式,加大對調解人員的培訓力度,以提高調解員的政治業務素質。
(四)、規范調解工作程序,提高人民調解工作的公信力
依法調解是調解工作的生命所在,要使老百姓對人民調解產生公信力,必須實現調解糾紛程序的規范化。一是規范制度。堅持「調防結合、以防為主」的方針,進一步完善學習、定期排查、重大糾紛討論、回訪等工作制度。二是規范調解。嚴格按照調解程序進行調解,受理糾紛時,要做好糾紛登記。進行調查時一定要公正,取證一定要合法、客觀、真實,充分掌握材料,弄清糾紛情況,判明糾紛性質和是非曲直。調解時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兼顧公平,合情合理,做到因事制宜、因人制宜,促使當事人雙方自願達成調解協議。對比較復雜的、在當地有一定影響的糾紛要邀請相關人員和當事人的親朋好友共同參與調解。調解委員會對調解的案件應當進行回訪,以監督當事人的履行。三是規范調解文書。調解文書是依法、公平、公正調解的證據,合法的調解協議書是得到司法保護的基礎。在具體製作上要把握好針對性、邏輯性、嚴密性,遵行評判說理原則,達到有理有據,以理服人的效果。
(五)、建立「聯合調解」,完善民調組織體系。
為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各部門需要加強協調合作,齊抓共管。積極改革調解組織機構,形成橫向網路和縱向網路,構築橫向拓展,縱向延伸,縱橫交錯、互為一體的大調解格局。借鑒和推廣楓橋及穎上等外地經驗,真正把人民調解工作應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重要內容,實行鄉鎮綜治辦、司法所合屬辦公。一方面,鄉鎮要建立矛盾糾紛聯合調處中心,由綜站治、信訪、民政、司法、公安、法庭、財政等部門組成。並成立專門辦公室,負責具體工作實施。實行黨政班子成員包片、駐村幹部包村、村兩委成員包組的工作機制,形成各單位密切配合、互相聯動的調解工作新格局。另一方面,針對民間糾紛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積極穩妥地在流動人口聚集的社區建立人民調解組織,努力探索在企事業單位依託工會組建人民調解委員會,在行業性、區域性的結合部組建聯合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那些跨單位、跨地域的民間糾紛和重大疑難糾紛,xx縣形成一個以村(居)、鄉鎮人民調解委員會為主幹,xx縣的人民調解組織運行網路。再者,由鎮聯調中心、各村人民調解委員會、村民小組、調解員組成四級縱向調解網路,構建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依託基層、多方參與的「大調解」組織體系。真正做到「哪裡有人群,哪裡就有人民調解組織;哪裡有糾紛,人民調解工作就做到哪裡」。
(六)、要進一步加強領導,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組織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的職能作用。xx縣委、縣政府每年召開一次人民調解工作總結表彰會、集中培訓一次調委會主任;xx縣人大每年視察一次人民調解工作開展情況、xx縣人大常委會作一次人民調解工作報告;縣政協每年對人民調解工作進行一次調研。全面實施人民調解工作領導重視、齊抓共管的「五個一」工程。鄉鎮黨委、人大、政府要從「保一方平安,促經濟發展」的高度,把人民調解工作擺上重要位置,並採取切實措施,加強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幫助他們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司法行政部門作為民調組織的主管機關,要進一步加大對民調工作的管理,強化責任,嚴格考核。同時,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針對性地組織他們學習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性文件,指導他們積極探索做好新形勢下民調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工作中還注重善於總結和發現基層民調組織中的先進經驗和先進典型,利用各種形式進行宣傳和推廣,以點帶面,xx縣人民調解工作深入開展。
(七)、落實人民調解工作經費和報酬。嚴格按照財政部、司法部《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民調解工作經費保障的意見》(財行[2007]179號)文件精神,把人民調解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落實指導人民調解工作經費、人民調解委員會補助經費和人民調解員補貼經費。確保人民調解工作的宣傳、培訓、表彰獎勵、辦公用品用具和生活補貼的經費到位。建立統一規范的調解工作各項業務規章制度,抓好人民調解的硬體建設,力爭使各個調委會都有獨立的工作場所、配備齊全的辦公桌椅和業務工具書,設立獨立規范的調解室,能正常開展業務。盡快實現調委會標牌、標識、印章、程序、制度、文書「六統一」。設立人民調解專項獎勵基金,極大限度地調動廣大人民調解員的工作積極性,促進人民調解工作的正常開展,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在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中的獨特作用,推進人民調解工作的健康發展,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I. 非訴訟程序的主要功能和價值是什麼
非訟程序則采職權探知主義,訴訟程序實行公開主義,而非訟程序則以秘密審理為原則,訴訟程序實行言辭主義,而非訟程序貫徹書面主義原則,訴訟程序以直接主義為原則,而非訟程序兼采間接審理主義。
審判組織的特別性。除了重大、疑難的非訟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審理之外,其他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非訟程序中若存在民事權益爭議的則應終結非訟程序。審限較短。適用非訟程序審理案件的期限一般較短,應在立案之日起30日內或者公告期滿後30日內審結。
(9)貴陽市人民調解條例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六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在法定期限內不提起訴訟又不履行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這是我國法律從分權角度確立的非訴行政執行體制,即分為行政機關自行強制執行和人民法院依申請強制執行。
鑒於執行決定權和裁判權更強調公正和質量,執行實施權更需要力量和效率,執行決定權和執行裁判權要求行使者應掌握豐富的法律、法學知識,應該公正睿智,執行實施權則要求行使者果斷有力,勇敢無畏,因而可以考慮將強制執行的實施權由法院以外的機構來負責,而法院的執行權僅限於執行決定權和執行裁判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