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法規章的期限
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但是授權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法律依版據:《立法法權》的相關規定:
1、第十條 :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事項、范圍、期限以及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應當遵循的原則等。
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但是授權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被授權機關應當在授權期限屆滿的六個月以前,向授權機關報告授權決定實施的情況,並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關法律的意見;需要繼續授權的,可以提出相關意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
2、第十一條:授權立法事項,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及時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後,相應立法事項的授權終止。
3、第十二條: 被授權機關應當嚴格按照授權決定行使被授予的權力。
被授權機關不得將被授予的權力轉授給其他機關。
4、第十三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決定就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特定事項授權在一定期限內在部分地方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法律的部分規定。
㈡ 立法法是關於國家立法制度的一部基本法律規定了哪些內容
中 國 憲 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盡管對立法許可權的劃分、立法程序、法律解釋等問題作了原則規定。但由於憲法對立法許可權的劃分不夠具體、不夠明確,導致有些法規、規章與法律相抵觸或者法規、規章之間相互矛盾、沖突;有些法規、規章的質量不高,存在著起草和制定過程中片面強化、擴大部門的權力,為本部門、本系統帶來不應當有的審批權、發證權、收費權、處罰權;有的還超越職權,擅自解釋法律、法規,或者各搞各的規章。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國家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也嚴重地影響了正確執法。
為了提高立法質量,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制定一部《立法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的制定做出統一的規定是非常必要的。
㈢ 規定、試行規定、暫行規定的有效期各有何規定
從字面上看,好像有區別。其實差不多,沒有任何區別。雖然有回「試行」、「暫行」答兩個字的字眼,有的規定「暫行」幾十年,還在「暫行」。比如,人大1978年5月24日批準的《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和《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主要是關於退休年齡的規定),一直還在「暫行」,並且看來還要「暫行」下去。不要說法律,就是1978年通過的憲法,已經被1982年的憲法所代替,且修改了多次。
或許,這些規定,以後有可能規范。但不管什麼字眼,新的《立法法》規定,只要是授權立法的,一般不超過5年。
《立法法》第十條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事項、范圍、期限以及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應當遵循的原則等。
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但是授權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被授權機關應當在授權期限屆滿的六個月以前,向授權機關報告授權決定實施的情況,並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關法律的意見;需要繼續授權的,可以提出相關意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
㈣ 《立法法》第八十二條 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既不是簡單的上位法與下位法關系,也不能按照簡單的法律效力范圍寬廣關系來判斷效力問題。因此,不能簡單地確定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誰高誰低,發生沖突時應該對誰優先適用,而需要國務院或者全國人大常委會來調整這種關系。根據《立法法》有關規定,國務院有權對部門規章進行合法性審查和判斷,有權撤銷和進行改變,但無權改變撤銷地方性法規。如果國務院對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發生沖突時,認為要優先適用部門規章,必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裁決。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㈤ 根據(立法法),行政法規和規章應當在公布後( )天內報有關部門備案
《立法法》第98條規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應當在公布後的三十日內依照下列規定報有關機關備案:
(一)行政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三)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報送備案時,應當說明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出變通的情況;
(四)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報國務院備案;地方政府規章應當同時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應當同時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備案;
(五)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應當報授權決定規定的機關備案;經濟特區法規報送備案時,應當說明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出變通的情況。
㈥ 部門規章的暫行辦法有效期是多長時間
這種暫行辦法沒有指定的有效期,一般都是在政府新頒布辦法後,其中注回明某年某月答某辦法在新辦法頒布後即失效。
㈦ 立法法對行政法規公布後的緩沖期是如何規定的
《立法法》第抄98條規定:行襲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應當在公布後的三十日內依照下列規定報有關機關備案:(一)行政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三)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報送備案時,應當說明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出變通的情況;(四)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報國務院備案;地方政府規章應當同時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應當同時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備案;(五)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應當報授權決定規定的機關備案;經濟特區法規報送備案時,應當說明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出變通的情況。
㈧ 地方法規有效時限多長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我國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是法律和地方性法規,國務院制定全國性的行政法規、國務院部委制定部門規章、各省市自治區政府制定地方性規章,除以上外各級政府及其部門均可依法制定規范性文件(有時政府省部一級也會制定規范性文件,人大是無權制定規范性文件,但有權審查)。 規范性文件的時效,需看制定機關賦予其的時效,法律對此無明確規定。 規范性文件,是各級機關、團體、組織制發的各類文件中最主要的一類,因其內容具有約束和規范人們行為的性質,故名稱為規范性文件。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對於規范性文件的涵義、制發主體、制發程序和許可權以及審查機制等,尚無全面、統一的規定。但部分地區探索實現了規范性文件統一製作、統一編號、統一管理的"三統一",初步實現了規范性文件的規范管理。規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是指在制定規范性文件時,即明確其效力存在的具體期限,除非在有效期屆滿前經過評估並作出繼續適用的決定,否則有效期屆滿後規范性文件就自動失效,不得再作為適用的依據。 2006年廣州市政府首次在規范性文件中引入有效期制度 ,同年鄭州市政府下發《關於建立規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的通知》,對規范性文件規定了有效期。隨後全國多地相繼出台關於規范性文件有效期的規定。然而,由於目前國務院尚未就規范性文件的有效期制度進行統一規定 ,而地方政府對此又處於自下而上的探索階段,導致各地對規范性文件的有效期規定差別較大。這就說明,各地雖然對規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予以認同,但在具體功能定位上認識並不統一,因此從功能定位這一獨特視角入手,對規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進行探討。 一、規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的功能定位 按照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社會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的結構性過程。當社會行動主體要求滿足更多的需求時,自然要求社會系統能夠提供新的功能,從而導致社會結構的分化和新的結構化過程。社會結構功能的不斷分化,是為了推動實現更高程度的社會整合,就是說社會行為主體的變化與其自身的符號性結構變化同步,社會的結構穩定被異質性因素分化而不斷復雜化。 功能分化以分化後達到功能專門化和高效化為理論預設,以實現有限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效能最大發揮為目標,因而成為社會發展的主線。 任何一種社會制度的本質都可以通過它所具有的社會功能表現出來,而功能確立反過來有利於促進社會制度的合理化。按照結構功能論的相關普適性理論,將有效期制度置於整個規范性文件制度中進行考察,其應當具有以下功能: (一)自動淘汰功能 規范性文件作為行政機關行使法定職權的衍生物,有效地彌補了成文法滯後社會生活變化的缺陷,成為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據。特別是在我國現行行政管理體制下,行政機關執法活動往往優先選擇適用規范性文件而不是法律,這就使得文件治國成為習慣和傳統,大量的行政性文件被制定出台。 在有效期制度建立前,由於規范性文件制定主體眾多,打架、沖突、重復的情況時有發生,政出多門、政令不一、各行其是導致政府管理失去有效控制。又因為在效力期限上有始無終,規范性文件竟然漸成泛濫之勢。要在浩如煙海的文件堆中尋找准確適當的執法依據,對執法部門而言顯得非常困難。基於趨利避害的心理,最便捷也是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根據「現實需要」制定新的文件作為執法依據,這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規范性文件的膨脹。 有效期制度的確立,意味著建立了一個長效的規范性文件淘汰機制,因為規范性文件制定時設定明確的有效期,預示著只要到期未被重新發布,規范性文件就會自動失效,而不必通過定期清理宣告失效的方式來認定。這種以時間為節點的自然淘汰機制,確保了適時消滅不必要或者不合時宜的規范性文件,從而有效控制規范性文件數量,避免其數量上過度膨脹。由此,行政執法所遵循的依據會更加集中、明確和有針對性,執法資源利用效率也會得到有效提高。 (二)動態清理功能 「法律既為社會力,則社會變遷,法現象不能不與之俱變.然其社會里,一經具有成形法規體制之後,不論其為習慣法與成文法,其形體固定靜止而不變。社會之狀態,既常推移變遷而瞬時之停止,則法規形體與社會之實要之間,自不免發生間隙。」 這就是著名的法律失靈理論。與此同理,作為與社會生活聯系更為緊密的行為規范,規范性文件的更迭相對於法律而言更為迅速,失靈的可能性也更大。 為了消滅沒有實效的規范性文件,我國以往主要依賴不斷開展專項清理和集中清理活動,同時消除過時文件與現行文件沖突問題。但這種繁雜的運動式文件清理方式,並不能很好地解決文件超發問題,因為這種清理工作主要由政府法制部門來實施,受人員、時間等條件限制,只能夠對一定時間段的規范性文件進行清理。往往是舊的文件未清理,新的文件已經相繼出台。如果清理工作由相關政府部門在系統內進行,由於清理標準的原則性、概括性,加之清理主體的復雜性,因為政府部門對規范性文件的起草、管理並不統一,清理效果可想而知。比如,雖然近年來我國已經多次開展類似清理活動,但諸如獨生子女費每月5元,實行了31年;職工探親假規定,實行了32年;每月幾元到幾十元不等的洗理費、書報費,實行了30多年;防暑降溫費,「模糊執行」了53年。有些規定在數十年前出台後就幾乎沒有任何變化,「沉睡」不醒中卻仍在行使對今日社會的指導性職能。 有效期制度的確立,意味著建立了一個動態的規范性文件清理機制。明確具體的有效期迫使政府部門必須定期對其活動和制度進行評價,這就促使規范性文件制定機關必須增強工作自覺性,主動跟蹤規范性文件的實施情況,並依據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及時對規范性文件進行實施後的評估,並對其內容進行更新,對其效力進行重新明確。由此,政府法制部門也就由規范性文件的具體清理者轉變為清理行為的監督者,既節省了大量的行政成本,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三)監督制約功能 「一切擁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移的一條經驗,擁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需要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孟德斯鳩對權力擴張性的闡釋,深刻揭示了對權力進行制約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而現代政治學已經揭示,權力制約的途徑無外乎以權力制約權力和以權利制約權力。 有效期制度打破了規范性文件「終身制」,行政機關不可能在文件制定時再奉行一勞永逸,也不可能僅因為「管理需要」就制定新的規范性文件,而對舊的規范性文件熟視無睹。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形成了行政機關自上而下的層級監督,立法機關由外而內的權力監督,以權力制約權力成為現實。而規范性文件未向社會統一發布不得作為執行依據的依法行政強制性規定,使得規范性文件由「內部規定」演變為全面公開的對象,社會大眾可以明確知悉規范性文件的內容和時間效力。特別是隨著權利意識、監督意識的增強,公眾跟蹤行政機關對規范性文件的制定,關注相關制定機關的後續行為,並及時對規范性文件的內容和制定程序提出異議,已經成為當前政府法制部門開展規范性文件審查的常態,以權利制約權力成為可能。 在全方位的監督之下,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機關必須及時進行實施後的評估、修改或確認等行為,行政不作為、慢作為成為不可能,規范性文件立、改、廢的隨意性也會被有效避免,因為上位法變化而導致的規范性文件事後違法問題也會被及時發現並調整。同時,基於在合理期限內可以預見的規范性文件效力變化,公眾對規范性文件的內容甚至規范性文件制定、管理等制度提出意見建議的積極性、主動性被激發,由此規范性文件的質量得以保障,制定過程的科學性、民主性也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四)秩序安定功能 穩定性是制度的本質屬性,也是其價值基礎,因為任何制度都是通過一系列制約來實現的。作為公共規則,制度從建立到實現需要一個過程,也就是說制度的建立到真正發揮作用並形成一定的經濟社會秩序,必須依賴公眾對該制度進行了解、學習、熟悉和適應。正是基於制度的穩定性,社會公眾可以產生安定的預期,進而進行理性決策。相反,如果一項制度的效力可能隨時突然終止,則難言權威性,公眾也就不會對其產生信任。即使是執法者,也會因此隨時面臨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 有效期制度的確立,意味著建立了一個穩定的規范性文件適用機制。通過設定行政規范性文件的有效期,使得公眾對於文件的生效和廢止期限清楚明白,並且產生依規行為即會獲得合法收益並且受到法律保護的合理期待。這種期待的特性會在國家和公民之間形成一個基本的利益訴求,即「公民以國家的規定和措施為準的期待和安排,不會因為快速的、也許甚至是倒退的改變而受到破壞和剝奪。」 換言之,公眾就能根據已公布的規范性文件的「生命」期限做出妥當處置,有效規避規范性文件失效後所帶來的不必要的風險,因為規范性文件主要是根據一定的經驗需求,將權利(力)義務的一致性、連貫性引入了法律過程中,為公民社會生活提供了較高程度的有序性和穩定性。人們容易據此作出是積極作為還是消極不作為的選擇。 另一方面,規范性文件「生命」周期的不可逆,有利於制定部門規范自身的行為,減少部門利益對規范性文件內容的影響,防止利益部門化和部門利益法制化。而規范性文件到期的自動失效,使得行政部門難以再將「終身制」的規范性文件作為擋箭牌,以對其有利的原有規定來逃避現有義務的履行成為不可能。在動態的調整中,秩序的安定可以得到公平、規范、有效地維護
㈨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85條規定:地方性法規、規章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哪些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85條規定:
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回一般規定答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是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的法律。
㈩ 立法法修改後哪些地方法律法規自動失效和廢除
一、立法法抄修改後,以下地方法規規章自動失效,應予廢止:
凡屬越權設定的超越地方規范允許設定的立法許可權之外的地方法規自動失效;
凡減損公民權利或增加公民義務的地方政府規章自動失效;
凡沒有法律依據而制定政府規章後滿兩年沒有提交本級人大制定地方法規的自動失效。
凡沒有按照規定程序制定的地方法規規章,自動失效。
二、法律依據:
立法法把地方立法許可權限定在城鄉建設和管理、環境保護和歷史文化保護等幾類事項,同時要求必須遵守「不抵觸原則」,並在報省級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方可實施,「最後一道防線是備案審查制度,地方性法規要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規定,沒有法律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權利或增加其義務的規范。「在沒有法律依據的情況下,草案允許先制定政府規章,但是滿兩年必須要提交本級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規,否則就要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