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保甲條例

保甲條例

發布時間: 2021-03-02 13:49:17

① 王安石變法的保馬法和保甲法是啥意思

1、保馬法,王安石變法之一。神宗時,宋朝戰馬只有十五萬余匹,政府鼓勵西北邊疆人民代養官馬。凡是願意養馬的,由政府供給馬匹,或政府出錢讓人民購買,每戶一匹,富戶兩匹。

馬有生病死亡的,就得負責賠償,但遭遇到瘟疫流行,死了不少馬匹,徒增民擾。不久廢止,改行民牧制度。

2、保甲法,王安石變法之一。熙寧三年(1070年)司農寺制定《畿縣保甲條例頒行》。鄉村住戶,每五家組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以住戶中最富有者擔任保長、大保長、都保長。用以防止農民的反抗,並節省軍費。

熙寧三年頒行。各地農村住戶,不論主戶或客戶,每十家(後改為五家)組成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凡家有兩丁以上的,出一人為保丁。農閑時集合保丁,進行軍訓;夜間輪差巡查,維持治安。

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壯丁接受軍訓,與正規軍相參為用,以節省國家的大量軍費,又可以建立嚴密的治安網,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編制起來,以便穩定封建秩序。

(1)保甲條例擴展閱讀

變法背景——三冗危機

北宋立國後,為了防止地方割據,收歸行政權、財權、軍權,採用分化事權的方式,維護中央集權;政治上實行文人治國,軍事上奉行守內虛外。

宋初,為削弱官員的權力,實行一職多官,但設官分職尚有定數。自宋真宗時起,朝廷關於官員致仕的詔令日見增多,至宋仁宗時,更是三令五申。同時由於大興科舉、採用恩蔭制、奉行「恩逮於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籠絡政策,導致官員多貪戀權位,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冗員」)。

為穩定社會秩序,抵禦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實行「養兵」之策,形成了龐大的軍事體系;同時為了防止武將專權,實行「更戍法」,使得兵將不相習,兵士雖多但不精,對外作戰時處於不利地位(「冗兵」)。

軍隊、官員的激增導致財政開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據的政府財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統治者大興土木、修建寺觀等,形成了「冗費」。三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最終形成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② 國民黨的保甲制度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國民黨的保甲制度的主要內容:十人為一甲,設甲長。十甲為一保,設保長一名。實際操作城市與鄉村、各地區可略有彈性。在城市則以每一門牌為一戶,如同一門牌內有兩家以上仍以一戶計,編為第幾保第幾甲第幾戶,設戶長。

戶長由此門牌內各家互推一人充任。根據《南京市城區編組保甲暫行辦法草案》之規定,南京城區「二十五戶為一甲,二十五甲為一保」、「編余之戶十五戶以上另立一甲,十四戶以下並入鄰近之甲;十五甲以上另立一保,十四甲以下並入鄰近之保」。

1938年2月行政院頒布《非常時期各地舉辦聯保聯坐注意要點》規定:「在城市地方鄰居多不相識,或其地客民多於土著,良莠難分,彼此不願聯保者,得令就保內各覓五戶簽具聯保,或由縣市內殷實商號或富戶,或現任公務員二人,出具保證書,其責任與聯保同。」

(2)保甲條例擴展閱讀:

保甲制的由來始末 :

保甲制度不僅是古代的一種戶籍管理制度,它萌生於先秦,定型於秦漢,確立於隋唐,完善於北宋,發展於元明清,延續於民國,沿襲長達三千年之久。

西周諸侯國都有國、野之分,即統治地位處於國中,被統治地位居於野外,國分六鄉,野分六遂。《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

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賙;五州為鄉,使之相賓」謂六鄉制;《周禮·遂人》「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酇,五酇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謂六遂制。

戰國商鞅變法其中一條要求居民登記戶籍,實行居民五家為「伍」,十家為「什」連做法,將「伍」、「什」作為基層單位。唐朝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百戶為「里」;

北宋王安石變法,熙寧三年(1070),司農寺制定《畿縣保甲條制》頒行,至此把保甲制推到了政治軍事管理高度,即:「什伍其民」,「變募兵而行保甲」。

各地農村住戶,不論主戶客戶每十戶(後改為五戶)組成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元朝以二十戶為一甲,設甲生。蒙古建國後實行千戶制,規定:每十戶設一個十戶長,每百戶設一個百戶長,每千戶設一個千戶長。由下到上,層層隸屬。

「於是一代之制始備,百年之間,子孫有所憑籍矣」;明朝「明太祖以一百十戶為一里,推丁糧多者十戶為長,余百戶為甲,甲凡十人,歲役里長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後以丁糧多寡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

清順治元年(1644)年在直隸、山西、山東推行保甲制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由原來保甲二級變為牌、保、甲三級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規定「甲長三年更代」,「保長一年更代」。

保甲制的基本形式是十進制:十戶為甲,十甲為保,十保為鄉鎮。鑒於各地地理、交通、經濟情況各異具體實行時是有彈性的。

「甲之編制以十戶為原則,不得少於六戶,多餘十五戶」;「保之編制以十甲為原則,不得少於六甲,多於十五甲」;「鄉鎮之劃分以十保為原則,不得少於六保,多於十五保」;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國時期國民政府仍沿襲歷代封建舊制,1937年二月南京行政院公布修正《保甲條例》推行於全國。

保甲編組以戶為單位,設戶長;十戶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但不統一,如廣東「牌、甲制」,廣西「村、甲制」,雲南「團、甲制」,北方有的地方日本投降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行了土地改革,人民當家作主。

全國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幾千年的封建舊制才告壽終正寢。

③ 青苗保甲法是什麼意思

青苗法,亦稱「常平新法」,是中國宋朝王安石變法的措施之一,熙寧二年回(1069年)九月由制答置三司條例司頒布施行。主要是:

改變舊有常平制度的「遇貴量減市價糶,遇賤量增市價糴」的呆板做法。靈活地將常平倉、廣惠倉的儲糧折算為本錢,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貸給農民、城市手工業者,以緩和民間高利貸盤剝的現象,同時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達到「民不加賦而國用足」,改善北宋「積貧」的現象。

但事實上,青苗法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後於元豐八年(1085)神宗去世後廢止。

保甲法,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之一。熙寧三年(1070年)司農寺制定《畿縣保甲條例頒行》。保甲法規定,鄉村住戶,每十家組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以住戶中最富有者擔任保長、大保長、都保長。用以防止農民的反抗,並節省軍費。


④ 乾隆時期保甲法怎麼規定的

乾隆時期,保甲制度的內容所指更清楚表明門牌制度必須反映人口的遷徙情況?

門牌的內冊文中還規定,「如有遷徙容,生故?婚嫁增減,隨時添注塗改,並告知牌?甲?里長,於冊內注改以憑」,門牌制度與保甲法的內容完全一致,通過門牌制度保證保甲法的執行?門牌的內容反映了戶口的可遷性?乾隆以後的保甲法還規定:

客民注籍縣分,必須兼注府名?直隸州名?緣天下州縣同名者及音同字不同者甚多,又一字而土音不同,字非慣用,人不識者,單注縣名,頗有舛誤?

戶口管理中出現的這些新問題表明,人口的遷徙已遠遠超出了本府本省的范圍?隨著有大量人口向邊遠地區遷徙,遊民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資源,促進了社會的繁榮?朝廷為獲得戶口實報,於1740年正式宣布在全國推廣以保甲組織統計戶口及谷數?

1757年,清朝全面整頓保甲,並於兩年後議準保甲條例15條,規定不但一般原住居民編為保甲,凡紳衿之家,流動人口?寺觀僧道等,俱在保甲編查之列,並明確規定全國統一以保甲組織作為戶籍統計管理系統?至此,清代實施的保甲制又發揮出新的社會功能?

⑤ 什麼是保甲制度

保甲制度
保甲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時代長期延續的一種社會統制手段,它的最本質特徵是以「戶」(家庭)為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而不同於西方的以個人為單位。儒家的政治學說是把國家關系和宗法關系融合為一,家族觀念被納入君統觀念之中。因之,便有了漢代的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唐的四家為「鄰」,五鄰為「保」,百戶為「里」,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提出了十戶為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元朝又出現了「甲」,以二十戶為一甲,設甲生。至清,終於形成了與民國時期十進位的保甲制極為相似的「牌甲制」,以10戶為1牌,10牌為1甲,10甲為1保,由此建立起了封建皇朝對全國的嚴密控制。
民國成立之初,由於受西方以個人為社會組織單位的政治觀的影響,廢棄了保甲制度。但地方實力派在自己所控制的地區內,仍實行著相類似的制度,如廣東的「牌、甲制」,廣西的「村、甲制」、雲南的「團、甲制」,北方不少省份的「閭、鄰制」等。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在《縣組織法》中規定區以下每百戶為鄉(鎮),鄉鎮以下每25戶為間,閭以下每5戶為鄰。以上是對民國保甲制度實行以前社會組織情況的簡要回顧。
民國保甲制度提出於國民黨對工農紅軍進行軍事「圍剿」之時,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身份督師江西,認為「剿」共不力的原因之一是民眾不支持政府。於是在「剿匪總司令部」所屬黨務委員會內專門設立了地方自衛處,研究保甲制度,草擬法規,先在江西試行。1931年6月,蔣介石劃定江西修水等43縣編組保甲,將原有閭鄰等自治組織一律撤銷。次年,以蔣介石兼總司令的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頒布《剿匪區年各縣編查保甲戶口條例》,規定10戶為甲,10甲為保,聯保連坐。1934年,國民黨「中政會」第432次會議議決由行政院通令各省市切實辦理地方保甲,據此,行政院子同年12月通知各省,普遍實行保甲制度。於是,保甲制度便由「剿匪」區推向全國。
保甲制的具體法規曾有過多次修訂。立法院曾於1936年9月制訂保甲條例42條,1937年7月2日又修正為40條,但均未公布。抗戰發生,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重慶行營厘訂整理《川黔兩省各縣保甲方案》,1939年頒布《縣各級組織綱要》均對戰時保甲制度有具體規定。
保甲制的基本形式是10進位制(10戶為甲,10甲為保,10保以上為鄉鎮)。以後鑒於各地地理、交通、經濟情況各異,在實行「新縣制」時採取了有彈性的辦法,規定「甲之編制以十戶為原則,不得少於六戶,多於十五戶」,「保之編制以十甲為原則,不得少於六甲,多於十五甲」,「鄉(鎮)之劃分以十保為原則,不得少於六保,多於十五保」。保設保辦公處,有正副保長及民政、警衛、經濟、文化幹事各一人,保長兼任保國民兵隊隊長和保國民學校校長,與鄉(鎮)長一樣,亦實行政、軍、文「三位一體」,保長通常由當地地主、土豪、頑劣擔任。國民黨對保甲長人選極為重視,竭力通過保甲長牢牢控制民眾,「使每一保甲長均能兼政治警察之任務」。
保甲制的實質是通過聯保連坐法將全國變成大囚籠。聯保就是各戶之間聯合作保,共具保結,互相擔保不做通共之事;連坐就是1家有「罪」,9家舉發,若不舉發,10家連帶坐罪。國民政府內政部曾專門發布過一份連坐暫行辦法,其主要內容是:出具連坐切結時,由戶長簽名蓋章或匣押,一式兩份,正結存縣,副結存區。各戶如發現另戶為「匪」、通「匪」、窩「匪」等情,應立即報告,如隱匿不報,便以「庇護罪」或「縱匪罪」論處。內政部一名長期從事編查戶口的官員談到為什麼要採用聯保連坐法時說:以往,政府用懸賞來獎勵檢舉者,但賞金的代價往往不能抵償因受「匪方」報復所受的損失。實行聯保連坐法以後,便起到拘束民眾的作用,使其「畏法而不畏匪」。抗戰發生後,國民政府在《整理川黔商省各縣保甲方案》中修正了上述具給的做法,改為不具結而連坐。即各戶不必簽名具結,但如發生甲內居民有通「匪」、為「匪」等情,一經審判機關查明,對同甲各戶立即予以連坐處分。在該法的說明中提出上述變動的理由是:同甲各戶因貧官不同往往不願聯保具結;而願意聯保具結的各戶則往往素來關系密切,某戶如有非法行為,同結者必不肯告發,「故不如使同甲各戶共負聯保連坐之責,不另具切結,只須於各戶門牌內加以說明」。
保甲制度實行「管、教、養、衛」並重原則,使保甲制既服務於「自治」,亦有利於所謂自衛。「管、教、養、衛」是蔣介石提出的。
1934年2月5日在浙江省政府紀念周上,蔣介石提出了「教、養、衛」三字。1936年5月16日和1937年7月在廬山軍官訓練團,他又增加了「管」字。「管、教、養、衛」分別表示了管理、教育、經濟、軍事四方面內容。陳立夫在《地方建設問題》(1941年4月)中解釋說「管」即自治治事,「教」即自信信道,「養」即自養養人,「衛」即自衛衛國。但蔣介石解釋得更明白,他說推行保甲,目的是為軍事化服務,「軍事化是我們今後要推行自治實行主義根本精神所在」,「軍隊組織就是人類一切組織的最高范型,而一切的社會組織,可以說都淵源於軍」。
國民黨當局雖對保甲制寄望極大,而保甲制的推行卻收效甚少,其原因是「一般公正人士多不願擔任保甲長,一般不肖之徒又多以保甲長有利可圖,百般鑽營」,「正人不出,自然只有壞人的世界,良好的制度也就變成剝削人民的工具,因此民眾怨聲載道」。這是國民黨人士自己作出的評價。

⑥ 保甲制度一保多少人

首先:一保在唐朝四家為「鄰」,五鄰為「保」,百戶為「里」,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提出了十戶為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元朝又出現了「甲」,以二十戶為一甲,設甲生。至清,終於形成了與民國時期十進位的保甲制極為相似的「牌甲制」,以10戶為1牌,10牌為1甲,10甲為1保,由此建立起了封建皇朝對全國的嚴密控制。
保甲制度:
保甲制度是宋朝時期開始帶有軍事管理的戶籍管理制度。保甲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時代長期延續的一種社會統治手段,它的最本質特徵是以「戶」(家庭)為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而不同於西方的以個人為單位。
歷史沿革:
保甲編組以戶為單位,設戶長;十戶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各保就該管區域內原有鄉鎮界址編定,或並合數鄉鎮為一保,但不得分割本鄉鎮一部編入他鄉鎮之保。大鄉鎮得編組為若干保,設保長聯合辦公處,由保長互推一人為主任。戶長基本由家長充任,保甲長名義上由保甲內各戶長、甲長公推,但縣長查明不能「勝任」,或認為有更換必要時,得令原公推人另行改推。戶長須一律簽名加盟於保甲規約,並聯合甲內戶長共具聯保連坐切結,聲明如有「為匪通匪縱匪」情事,聯保各戶,實行連坐。保甲長受區保長指揮監督,負責維持保甲內安寧秩序。聯保主任受區長指揮監督,負維持各保安寧秩序總責,但各保應辦事務仍由各該保長負責。保甲組織的基本工作是實施「管、教、養、衛」。「管」包括清查戶口,查驗槍支,實行連坐切結等;「教」包括辦理保學,訓練壯丁等;「養」包括創立所謂合作社,測量土地等;「衛」包括設立地方團練,實行巡查、警戒等。1939年9月19日國民政府公布《縣各級組織綱要》,增設副保長一人,規定保長兼任保國民學校校長和壯丁隊隊長,進一步強化保甲制度。1949年隨著南京國民政府在大陸的統治結束而被廢止。
1912年南京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以後,一些省區曾自發地推行保甲制度;1923年後曾有一段時間實行閭鄰制,但效果不理想。據研究,正式施行則起源於國民政府對當時共產黨領導的紅軍的圍剿。1931年進攻紅軍的國民黨「剿匪總司令部」認為,「剿共」不力的原因之一是當地民眾不支持政府。為去此「弊端」,司令部所屬黨務委員會內專門設立了地方自衛處,研究並草擬保甲制度和保甲法規,同年6月首先在江西修水等43縣試行;1932年年8月司令部正式頒布了《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施行保甲訓令》及《剿匪區各縣編查保甲戶口條例》,保甲制度在「剿匪」正式建立。1934年經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議決,並由行政院通令各省市推行;1935年,南京、北平兩大城市也先後推行保甲制度。

大陸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保甲制度在村基本形式為10戶為甲,10甲為保,實際操作城市與鄉村、各地區可略有彈性。在城市則以每一門牌為一戶,如同一門牌內有兩家以上仍以一戶計,編為第幾保第幾甲第幾戶,設戶長。戶長由此門牌內各家互推一人充任。根據《南京市城區編組保甲暫行辦法草案》之規定,南京城區「二十五戶為一甲,二十五甲為一保」、「編余之戶十五戶以上另立一甲,十四戶以下並入鄰近之甲;十五甲以上另立一保,十四甲以下並入鄰近之保」。1938年2月行政院頒布《非常時期各地舉辦聯保聯坐注意要點》規定:「在城市地方鄰居多不相識,或其地客民多於土著,良莠難分,彼此不願聯保者,得令就保內各覓五戶簽具聯保,或由縣市內殷實商號或富戶,或現任公務員二人,出具保證書,其責任與聯保同。」

台灣日治時期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警察機構用來控制台灣社會的制度也稱作保甲制度。

⑦ 《畿縣保甲條例頒行》內容是什麼

1070年,王安石令司農寺制訂《畿縣保甲條例頒行》。鄉村住戶,每5家組一保版,5保為權一大保,10大保為一都保。

凡有兩人以上的農戶,選一人來當保丁,保丁平時耕種,閑時要接受軍事訓練,戰時便徵召入伍。以住戶中昀富有者擔任保長、大保長、都保長。用以防止農民的反抗,並節省軍費。

⑧ 什麼是「保甲制度」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縣以下的基層行政組織制度。系宋代以後封建舊制。1932年8月蔣介石頒布《剿匪區內各縣編查保甲戶口條例》後,正式開始在豫鄂皖三省紅軍革命根據地周圍地區施行。後來先後擴大到陝西、江蘇、甘肅、寧夏、湖南、綏遠、福建、浙江、山東、江西、四川等省及北平(今北京)、南京市。1937年2月由行政院公布修正《保甲條例》,推行全國。

保甲編組以戶為單位,設戶長;十戶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各保就該管區域內原有鄉鎮界址編定,或並合數鄉鎮為一保,但不得分割本鄉鎮一部編入他鄉鎮之保。大鄉鎮得編組為若干保,設保長聯合辦公處,由保長互推一人為主任。戶長基本由家長充任,保甲長名義上由保甲內各戶長、甲長公推,但縣長查明不能「勝任」,或認為有更換必要時,得令原公推人另行改推。戶長須一律簽名加盟於保甲規約,並聯合甲內戶長共具聯保連坐切結,聲明如有「為匪通匪縱匪」情事,聯保各戶,實行連坐。保甲長受區保長指揮監督,負責維持保甲內安寧秩序。聯保主任受區長指揮監督,負維持各保安寧秩序總責,但各保應辦事務仍由各該保長負責。保甲組織的基本工作是實施「管、教、養、衛」。「管」包括清查戶口,查驗槍支,實行連坐切結等;「教」包括辦理保學,訓練壯丁等;「養」包括創立所謂合作社,測量土地等;「衛」包括設立地方團練,實行巡查、警戒等。1939年9月19日國民政府公布《縣各級組織綱要》,增設副保長一人,規定保長兼任保國民學校校長和壯丁隊隊長,進一步強化保甲制度。1949年隨著南京國民政府在大陸的統治結束而被廢止。

⑨ 保甲制度是怎麼回事

保甲制度是宋朝時期開始帶有軍事管理的戶籍管理制度。保甲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時代長期延續的一種社會統治手段,它的最本質特徵是以「戶」(家庭)為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而不同於西方的以個人為單位。保甲編組以戶為單位,設戶長;十戶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

各保就該管區域內原有鄉鎮界址編定,或並合數鄉鎮為一保,但不得分割本鄉鎮一部編入他鄉鎮之保。


保甲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時代長期延續的一種社會統制手段,它的最本質特徵是以「戶」(家庭)為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而不同於西方的以個人為單位。儒家的政治學說是把國家關系和宗法關系融合為一,家族觀念被納入君統觀念之中。

因之,便有了漢代的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唐的四家為「鄰」,五鄰為「保」,百戶為「里」,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提出了十戶為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元朝又出現了「甲」,以二十戶為一甲,設甲生。

至清,終於形成了與民國時期十進位的保甲制極為相似的「牌甲制」,以10戶為1牌,10牌為1甲,10甲為1保,由此建立起了封建皇朝對全國的嚴密控制。

(9)保甲條例擴展閱讀:

歷史

保甲製作為一種鄉村政治制度,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商鞅變法,商鞅在秦國開阡陌,編什伍,實現連坐制,但其本質上是將軍事制度應用於民間。真正作為一種概念和基層政治制度則源自宋朝宋代王安石變法,在社會基層實行保甲制度。

因遭受反對與阻礙,此保甲制度於北宋宣和年間廢弛。但宋朝後的朝代又在社會基層實行。此後,一直延續至20世紀初。

雖名稱、轄戶等常有變更,在不同時期又稱鄉里制度(宋朝前)、村社制度(元朝)以及里甲制度(明朝)等代替,但它的最本質特徵是以「戶」(家庭)為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其基本職能並無大的變化。明太祖時代的保甲制度是最嚴厲的。

⑩ 清朝的保甲制度關於什麼的

關於戶籍管理的一種制度。

保甲制度在清初就已經實施,「順治元年即議力行保甲」。順治年間緝捕逃人的諭令中多次提及保甲。可以這樣勾畫一下保甲組織的理想模式:每一保由一千戶組成,其中每十家立一牌長,每十牌立一甲長,十甲即一千戶立一保長。

每戶發給一張印牌,上面寫明本戶丁口、從業狀況,戶內有人外出或者有客來訪都要註明行蹤,牌頭、甲長等平日對這些情況進行稽查,如有可疑之人立即上報保長、地方官處理。

各戶之間聯名作保,一家犯罪,其他各戶依律連坐。通過推行保甲制度,以保甲為目,以牌頭、甲長、保長乃至各級地方官吏為綱,就可以把全國百姓組織起來,使之互相監督,防患於未然。

(10)保甲條例擴展閱讀

保甲組織作為國家政權藉以向鄉村社會延伸行政觸角的權力 代表,在行政管理方面的主要職權有三:

其一,負有防禦性的保安 職責。「每十戶為甲,甲有長;十甲為保,保有正。凡屬甲內人民, 各置兵器一件,甲長置鑼一面,保正置鼓甲面,或銑一竿」。

其二,編制賦稅冊,作為徵收賦稅之依據。各保甲長負責調查田糧丁』 數,編造黃冊,刪頂田地與戶口關系。「各布政使嚴傷該道府,責令 州縣,查照舊冊,著落保甲,逐一清厘」。

其三,維護鄉村治安秩 序。「身充保甲,即屬在官人役。其所轄村莊一切事件,地方官悉 惟該役是問。」「凡甲內有盜賊、邪教、賭博、賭具、窩逃、奸拐、私鑄

和銷私鹽西面、販賣硝磺,並私立名目、斂錢聚會等事,及面生可 。疑、形跡詭秘之徒,責令專司查報。」

熱點內容
運輸安全必讀法律法規匯編 發布:2025-09-08 21:05:41 瀏覽:689
濟南科創律師 發布:2025-09-08 20:41:49 瀏覽:256
人民法院公文處理辦法 發布:2025-09-08 20:36:09 瀏覽:764
熱水刑法 發布:2025-09-08 20:36:07 瀏覽:318
tvb講律師的電視劇 發布:2025-09-08 20:33:23 瀏覽:459
行政法規英語翻譯 發布:2025-09-08 20:24:14 瀏覽:745
我和民法典視頻 發布:2025-09-08 20:19:59 瀏覽:64
道德讓座作文800字 發布:2025-09-08 20:13:57 瀏覽:621
七師法院湯 發布:2025-09-08 20:13:57 瀏覽:585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網站 發布:2025-09-08 20:08:50 瀏覽: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