騷擾刑法規定
A. 關於性騷擾的刑法
性騷擾是我國二00二年十大熱門法律話題,它之所以至今熱度不減,是因為最近武漢、北京兩例「性騷擾」案的報道不斷見於報端,性騷擾遭遇的法律空白引起世人關注,立法懲治性騷擾呼聲越來越高。據悉:人大已啟動立法程序,准備在《婦女權益保障法》中增加反性騷擾的內容。在《婦女權益保障法》中增加反性騷擾的內容是否合適?中國在反性騷擾方面真的是一片空白嗎?在性騷擾的法律定義還沒有被確立之前,任何靠增加法律條款來懲治性騷擾都是塞洞補漏,有失法理上的嚴謹性、立法上的嚴肅性,司法上更是缺乏可操作性。中國法律應如何面對性騷擾?如何在現有法律中找到反性騷擾的依據?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符合中國國情、有中國特色的反性騷擾法律體系?是立法之前首先要研究的問題。法律如何面對性騷擾,如何在現有法律框架內找到應對性騷擾這一社會現象的的法律依據,本文想對這些事關性騷擾現象法律本質的問題進行系統的探討,旨在對今後性騷擾的立法和司法實踐有所推動。
一、「性騷擾」的由來
性騷擾(Sexual Harassment)是一個外來名詞,是女權運動的產物,是女權主義法學家與不尊重女性熱個尊嚴的社會陋習和歧視女性的傳統觀念斗爭的成果。性騷擾概念之所以首先在美國提出,主要驅動力來自於上世紀60年代始的女權主義運動和隨之誕生的女權主義法學;也來自於法律不得不應對美國日漸突出的性騷擾問題。女權主義者凱瑟林。A.麥金儂是提出「性騷擾」概念的第一人。麥金農給性騷擾下的定義為:處於權力不平等關系下強加的討厭的性要求……其中包括言語的性暗示或戲弄,不斷送秋波或做媚眼,強行接吻,用使僱工失去工作的威脅作後盾,提出下流的要求並強迫發生性關系。雖然性騷擾現象不限於工作場所,也不只限於上級對下級,但美國並沒有制定反性騷擾單行法規,而是在一九六四年民權法第七章(Title VII of the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禁止就業中的性別歧視的規定中找到法律依據,對性騷擾者提起性別歧視之訴,使受害人能謀求法律救濟,並通過不斷擴大性騷擾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反性騷擾法律體系。
美國過去三十多年來,通過公平就業機會法律的規范,聯邦各級法院相關判決的詮釋,專門行政機關的推動,以及學者的探討,已使美國成為反性騷擾規定和措施最為完備的國家,而為其他各國競相效仿。80年代中後期,許多國家陸續效仿美國,通過立法來制裁性騷擾。1984年,澳大利亞頒布了聯邦《性歧視法》;1987年和1991年,紐西蘭分別在《勞工關系法》和《僱傭合同法》中就性騷擾問題規定了特別條款;1989年,西班牙政府通過法規,以保護女雇員免受性騷擾;1991年,瑞典通過的《平等機會法》作出新的規定,要求僱主對工作場所的性騷擾採取措施。1992年,日本福崗縣地方法院審理了日本首起性騷擾案件,法官認定被控告的男性上司實施了「觸犯婦女權利的性騷擾行為」,判處其向原告支付12500美元的「性騷擾賠償費」。除此以外,英國、法國、加拿大、比利時等國也先後明確規定性騷擾屬於應予禁止的非法行為。對於嚴重的性騷擾行為,加拿大、法國還將其規定為妨害風化罪,西班牙等國則將其歸入侵犯性自由罪。2001年6月7日,歐盟委員會曾提出過一項關於懲治在工作場所對婦女「性騷擾」的立法草案,建議歐盟15國對性騷擾制定共同的標准。台灣「內政部」也於2001年擬訂了《性騷擾防治法》(草案)。依據該草案,對性騷擾者將處以新台幣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款;機關、部隊、學校或僱用人若未對性騷擾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也將被處以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目前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國也先後明令禁止性騷擾,但這些國家大多把性騷擾歸為性別歧視,如香港的《性別歧視條例》,日本雖然制定有《性騷擾懲治基準》,那也只是針對公務員的行政處罰。
綜觀各國性騷擾立法,沒有哪個國家從一開始就制定一部專門的《反性騷擾法》,也沒有哪個國家通過在國家的基本法律中增加具體條款來規范性騷擾行為。各國都是根據本國的具體國情 ,在本國法律體系框架內尋找反性騷擾的法律依據,並通過判例等手段不斷擴大其內涵和外延,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 性騷擾在中國
性騷擾這個名詞為國人所熟知,是從柯林頓性騷擾案件開始。盡管上世紀90年代初性騷擾就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彙,但直到1999年才首次被收入新版《辭海》。《辭海》給性騷擾下的定義是:性騷擾是20世紀70年代出現於美國的用語,指在存在不平等權利關系背景條件下,社會地位較高者利用權利向社會地位較低者強行提出性的要求,從而使後者感到不安的行為。是性別歧視的一種表現。
這個定義將性騷擾定義為權利騷擾、性別歧視,一開始就受到質疑,武漢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廖皓磊曾兩次著文批駁。但這不是一個法律上的概念,我們無須過多的責難。但中國並不是不存在性騷擾,據調查七成以上女性曾不同程度遭受過性騷擾,這么多女性權益受到侵犯,到2001年中國才有第一起性騷擾維權案例,這起案例中法律表現的無奈和無力讓人們困惑。在美國,高達3000多萬的性騷擾懲罰性賠償,美國總統因為性騷擾丑聞差點下台,澳大里亞總督最近因性騷擾被迫辭職,而中國一位女性遭受性騷擾僅要求一個賠禮道歉尚得不到法律的支持。法律的蒼白不僅使人維權艱難,還讓騷擾者有值恃無恐,在美國,稱他人為「萊溫斯基」都將面臨性騷擾的指控,而外國流氓馬克在街頭非禮中國女性竟若無其事,賠禮時還嬉皮笑臉。中外對待性騷擾的巨大反差使人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難道中國的法律管不了性騷擾。
的確,找遍法律條文也找不出有關性騷擾方面的規定。《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條規定有強奸罪,但那不一般老百姓理解中的性騷擾。《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條規定了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但其手段需有「強制」才行,對一般性騷擾行為處分稍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對「侮辱婦女或者進行其他流氓活動」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可以進行治安處罰,這中處罰只不過十五天以下行政拘留或兩百元以下罰款,對那些造成他人終生痛苦甚至家破人亡的騷擾者,這點處罰明顯太輕。1979年《刑法》倒有一個口袋罪——流氓罪,嚴重的性騷擾行為可以裝進這個口袋,新《刑法》已將這個罪名取消。法律之劍之可能在哪些騷擾者強奸、侮辱、猥褻他人,並且達到犯罪的程度才會落在他們的頭上。
B. 騷擾他人多少次可構成犯罪
屬於違法侵權行為,應承擔侵權責任,如果情節惡劣可以報告公安機追究行政責任。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二條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四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2)騷擾刑法規定擴展閱讀
電商法草案:賣家騷擾買家刪差評最高罰50萬
虛構價格、炒作信用、假冒商品、快遞糾紛……蓬勃發展的電商和網購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亟須規范。昨天,電子商務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草案提出,電商經營主體應依法辦理工商登記,但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以個人技能提供勞務、家庭手工業、農產品自產自銷的,不需要工商登記;電子支付服務不符合安全管理要求,造成電子支付服務接受者損失的應當賠償;
電商經營主體不得騷擾或者威脅交易對方,迫使其違背意願作出、修改、刪除商品或者服務評價,違反規定最高可罰50萬。
C. 關於騷擾法律條款是怎麼規定的。
婦女權益保障法第四十條 禁止對婦女實施性騷擾。受害婦女有權向單位和有關機關投訴。回
《憲法》第38條:公民的答人格尊嚴不受侵犯。
《民法通則》第101條: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權受法律保護。
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辦法第三十二條禁止以語言、文字、圖像、電子信息、肢體行為等形式對婦女實施性騷擾。受害婦女有權向有關單位和部門投訴。有關部門和用人單位應當採取必要措施預防和制止對婦女的性騷擾。
D. 法律上對「騷擾」是怎麼界定的
騷擾不會構成犯罪的,但如果情節嚴重的話,會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公安機關有權做出拘留或者罰款的。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2條第5款規定,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你的行為就屬於發送其他信息,如果次數較多,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對方就會到公安機關進行報案,要求進行處罰的。
刑法上沒有騷擾罪,也就是說單純得騷擾並不觸犯刑法,但是例如在電話里進行威脅恐嚇,或者敲詐的話,才有可能構成犯罪。可以對騷擾電話進行錄音,即使不犯罪,也可以報警。
(4)騷擾刑法規定擴展閱讀
手機普及度高加劇騷擾來襲 治亂須跨三道坎
騷擾電話、垃圾簡訊嚴重擾亂我們的日常生活,已近乎「人人喊打」。而據工信部近日公布的2014年全年及第四季度電信服務業發展情況,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2.86億戶,行動電話用戶普及率達94.5部/百人。高普及度無疑將加劇騷擾來襲。
治理騷擾電話和垃圾簡訊已迫在眉睫,而這需要產業鏈上的各方形成聯動機制,同時,用戶要加強防控意識,並勇於舉報。唯如此,才能真正治出水平,遏制騷擾電話和垃圾電話的泛濫之勢。去年騷擾電話人均20.7通、垃圾簡訊人均34.9條
說起垃圾電話和垃圾簡訊,相信不少人會「咬牙切齒」。的確,賣房、賣保險、中獎詐騙……花樣繁多的騷擾電話和簡訊困擾著廣大用戶,且這種情況將有加劇的趨勢。
據工信部公布的2014年全年及第四季度電信服務業發展情況,其中,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2.86億戶,行動電話用戶普及率達94.5部/百人。
高普及率的背後是令人憂心的現實:北京市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台和搜狗號碼通聯合發布的《2014騷擾電話年度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騷擾電話呼出量高達270億通,相當於人均20.7個。
另據網路手機衛士日前發布的《2014年度移動安全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全國垃圾簡訊數量高達454億條。如此換算,相當於人均34.9條。
270億通騷擾電話!454億條垃圾簡訊!這令人咂舌的數據反映出當前騷擾電話、垃圾簡訊已泛濫成災。垃圾簡訊屢禁不止、騷擾電話頻頻來襲、電信詐騙花樣翻新,用戶深受其害。
據公安部統計數據顯示,近幾年來電信詐騙年均增長率一直高達70%以上,每年因電信詐騙導致的公眾損失超過百億元。
事實上,騷擾電話亦是全國性的治理難題。以報警電話為例,河南新鄉市的110報警服務平台去年共接報警電話130萬起,而騷擾報警電話就多達25萬起,嚴重浪費了有限的警力資源。
無獨有偶,雲南省公安廳指揮中心的數據顯示,2014年,該省共有700餘萬人次撥打110,但騷擾電話占接警電話的一半。另據統計,銀川市消防支隊119指揮中心去年每天平均接到近300個電話,其中騷擾電話、假警就佔了85%左右。
立法滯後致騷擾電話、垃圾簡訊難以根除
騷擾電話與垃圾簡訊泛濫成災,要嚴苛治理的聲音不絕於耳,但為何騷擾電話與垃圾電話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呢?
其一,立法滯後。2012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的《關於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明確規定,對於未經許可或者消費者確認,或者消費者明確拒絕的,不得發送商業性的信息。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消費者可以要求電信服務部門予以刪除相關信息或者要求採取必要措施。「但是,目前對這些『必要措施』並沒有細化。」中國互聯網協會研究中心秘書長胡鋼表示。此外,法律對騷擾電話以及垃圾簡訊的甄別、懲罰及賠償標准也未能做具體規定。
其二,改號軟體的泛濫加大了攔截軟體對騷擾電話、垃圾簡訊屏蔽的難度。當下,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特殊號碼在公眾中可信度高的特點,接連冒用400、110等號碼進行詐騙,讓公眾防不勝防。
其三,信息採集、儲存方面存在漏洞,由此也形成了非法利益鏈。有網友調侃道:「賣你的人無處不在:買房,房產公司把你賣了;孩子出生,醫院把你賣了;孩子上學,學校把你賣了;
住進小區了,物業部門又把你賣了……」生活中,小到街頭巷尾的調查問卷、隨手丟棄的快遞包裹單、網站注冊信息,大到一些政務信息登記,都可能成為不法分子騷擾用戶的號碼來源。
其四,高分散性。在行動電話高普及率的當下,想要迅速准確地查找到電話源頭絕非易事。「這些詐騙團伙一般都在外省或境外,使用的號碼都經過技術處理,詐騙網站都多都架設在國外,案發後,對案件偵破造成了很大的難度和阻力。」
曾偵辦過通訊詐騙案件的警官如此表示。河南省鄭州市公安局更表示,因為電話詐騙屬於非接觸性遠程詐騙,破案率往往不足1%。
治理騷擾電話、垃圾簡訊得過三關
騷擾電話和垃圾簡訊嚴重影響公眾的日常生活,是該好好管管了。而騷擾電話和垃圾簡訊要得到有效治理,需要產業鏈上的各方形成聯動機制,把好管理、技術、意識這三關。
首先,需要在管理上「打頭炮」。立法滯後是造成騷擾電話和垃圾簡訊泛濫的主因,在接下來的工作中,相關部門要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舉報平台。如近期工信部、公安部、國家工商總局發布《電話「黑卡」治理專項行動工作方案》,實名制實行對這一現象有一定遏製作用。
相關部門要及時明晰騷擾電話、垃圾簡訊的界定,並對懲罰力度做詳細規定,讓產業鏈上的各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
其次,技術治理不可缺失。業內人士建議,運營商應不斷提升自身對號碼管理的能力,改進打擊騷擾電話現象的技術手段。針對改號軟體的泛濫運用,相關的安全廠商要加強研發,加大攔截力度及准確性。
最後,用戶要加強防控意識。據搜狗線上調研數據顯示,公眾常用的防範騷擾電話的方式是設立黑名單和安裝手機攔截軟體,而進行舉報和投訴的比例卻相對較少。搜狗副總裁楊洪濤表示,公眾更多僅是表明一種意願,缺乏實際行動,群防群控意識仍需加強。
同樣,垃圾簡訊的治理離不開用戶的配合。為維護自己的信息、財產安全不受侵害,用戶要勇於舉只有監管部門、運營商、安全廠商及手機用戶共同發力,才能鏟除騷擾電話、垃圾簡訊的黑色產業鏈,還網路一片清朗天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參考資料來源:中新網-手機普及度高加劇騷擾來襲 治亂須跨三道坎
E. 法律怎麼規定騷擾罪的
你好,涉嫌性騷擾
性騷擾(英語:sexual harassment)指以性慾為出發點的騷擾,以帶性暗示的言語或動作針對被騷擾對象引起對方的不悅感,只要言語或行為令他人感到不悅或有被冒犯的意圖,且被認定存有性相關的暗示,都算是性騷擾。
目前,我國對「性騷擾」行為的法律適用散見於法律法規。如《憲法》第3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民法通則》第101條和第120條規定,公民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的名譽;公民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2005年修訂後的《婦女權益保障法》明確提出 了「性騷擾」的概念。第四十條規定:「禁止對婦女實施性騷擾。受害婦女有權向單位和有關機關投訴。」第39條規定,婦女的名譽權和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宣揚隱私等方式損害婦女的名譽和人格。《刑法》也規定有猥褻、侮辱婦女罪及侮辱、誹謗罪。《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四條規定,「猥褻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場所故意裸露身體,情節惡劣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猥褻智力殘疾人、精神病人、不滿十四周歲的人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北京市政府起草了《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辦法(修訂草案)》提請審議,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確了性騷擾具體形式。修訂草案第三十八條規定,禁止以語言、文字、圖像、電子信息、肢體行為等任何形式對婦女實施性騷擾。遭受性騷擾的婦女,可向本人所在單位、行為人所在單位、婦女聯合會和有關機構投訴,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用人單位、公共場所管理經營單位應當根據情況採取措施,預防和制止對婦女的性騷擾。
F. 關於性騷擾法律上如何規定的
《憲法》第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
《民法通則》第101條和第120條規定,公民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的名譽;公民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婦女權益保障法》第39條規定,婦女的名譽權和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宣揚隱私等方式損害婦女的名譽和人格。
《刑法》也規定有猥褻、侮辱婦女罪及侮辱、誹謗罪。《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四條規定,「猥褻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場所故意裸露身體,情節惡劣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猥褻智力殘疾人、精神病人、不滿十四周歲的人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6)騷擾刑法規定擴展閱讀
屬於性騷擾的行為:
實際或未遂的強奸或性攻擊;不受歡迎的性要求;不受歡迎的故意接觸、倚靠、擠路、夾靠;不受歡迎的帶性意味的觀看或行為;不受歡迎的信件、電話或涉性物品;不受歡迎的約會要求;不受歡迎的涉性玩笑、挑逗、談論或問題;
用小姑娘、大塊頭、洋娃娃、小妞或小可愛等稱呼成年女性;朝人吹口哨;無聊的電話;性評價;把工作討論引向性話題;講述性隱語或性故事;
詢問性幻想、性愛好或性歷史;關於身體或性生活的個人問題;對他人衣著、身材或外貌進行涉性評價;做出接吻聲、嚎叫或嘟嘴;捏造或傳播關於他人性生活的謠言;
觸摸他人脖子;觸摸下屬的衣服、頭發或身體;贈送私密禮物;在他人身邊轉悠;擁抱、親吻、拍打或撫摸他人;在他人周圍對自己做涉性的接觸或撫摸;靠他人太近或者貼近他人;上下打量他人;盯著他人看;帶性意味的暗示;擠眉弄眼、飛吻或舔舌頭;用手或肢體動作做性暗示。
G. 法律上是如何定義性騷擾的
中國對「性騷擾」行為的法律適用散見於法律法規。性騷擾並不是只針對「婦女回」的狹義性騷擾答,而是針對不分年齡大小、男女老少和同性異性的所有人群的廣義性騷擾。但從2005年6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婦女權益保障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將性騷擾立法的定位來看的話,當男性遭到性騷擾將無法無依,無處申冤,這確實是法律的定位困惑。
其實,類似於性騷擾的懲罰表述在其他法律法規中都有規定,諸如《婦女權益保障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兒童權益保障法》、《青少年權益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民法》、《刑法》等。
(7)騷擾刑法規定擴展閱讀
性騷擾(sexual harassment)指帶性暗示的言語動作。針對被騷擾對象,通常是加害者肢體碰觸受害者性別特徵部位,妨礙受害者行為自由並引發受害者抗拒反應。性騷擾表現形式尚無統一界定。
H. 中國刑法騷擾婦女罪是什麼
不是騷擾婦女罪,而是強制猥褻、侮辱罪。是指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製版猥褻他人或者侮辱婦權女的犯罪行為。
《刑法》
第二百三十七條【強制猥褻、侮辱罪、猥褻兒童罪】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他人或者侮辱婦女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聚眾或者在公共場所當眾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惡劣情節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猥褻兒童的,依照前兩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I. 打騷擾電話犯法嗎法律是怎樣規定的,刑罰的輕重
打騷擾電話,達到來以下源法律所規定的程度的,涉嫌違法。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中國還沒有明確的制止電話、簡訊騷擾的法律法規,但是,被騷擾者可以依據《民法通則》的相關法律追究騷擾者的民事責任。首先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電話騷擾對他人的人格權造成了侵害。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民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