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企業規章制度融合

企業規章制度融合

發布時間: 2021-03-10 08:31:58

『壹』 如何加強企業文化和管理創新的融合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成長發展的一種恆久動力支持系統,影響著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方方面面。在這個以創新為特徵的時代,企業文化創新已成為企業競爭力提升的關鍵要素;在企業兼並與重組的過程中,文化的融合則是企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所以,企業文化的融合與創新已成為當今時代建設企業文化不可迴避的重要課題。
明晰建設企業文化的立足點,我們才能更好地把握企業文化融合與創新過程中的主旨精神。
企業文化核心目標:塑造「企業人」
理解企業文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那就是企業文化重在「化人」,即幫助企業的員工真正實現由一個社會人到企業人的轉變,這是企業文化的一個最基本的功能。因此,可以說,企業文化的中心目標就是塑造企業人,企業文化離不開「企業人」的塑造。而在實際情況中,許多企業家在建設企業文化的過程卻傾向在「人」之外設計方案、展開工作,例如,在企業發展壯大之後,購買籃球隊、足球隊、歌舞團等文娛項目。而事實上,這些並不是建設企業文化的主導方面,充其量只是輔助性工具,企業文化最根本的任務是要塑造人心、改變觀念,從而幫助員工實現由一個社會人到企業人的轉變。
何謂「企業人」?全身心投入到企業的員工才稱為企業人,當我們談及人的時候,在哲學層面講,人是一個身心復合體,用馬克思的話說,人是一個二重性的存在。人既有靈魂,還有肉體,是靈與肉的存在。從人的身體角度講,人與其他動物沒有區別;但除了身體之外,人還有心靈,心靈的建構構成了人類文化成長最廣闊的空間。從人的二重性這個角度來分析,企業人講究全身心融入。作為一個企業老闆,都不能容忍「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職工,即人雖然在我的企業但是心就沒有投入進來,或者說心從來沒有在過我的企業。但這種情況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都絕非紙上談兵,現實中經常發生,這就需要企業積極主動塑造的「企業人」。
而企業人的塑造是一個過程,這里我們可以把員工的企業實踐分為四個基本層次:合格——投入——創造——忘我。第一個層次:合格員工。「格」代表企業的規章制度,合「格」是企業對員工的最基本的要求,即要求員工按照企業的規章制度要求,中規中矩地把自己的分內工作做好。一個企業老闆對員工的最低要求就是合格員工。第二個層次:員工全身心地、投入性地開展工作。投入性不僅僅是一個身份到位、行為規范的問題,它還涉及到心理認同、文化認同問題。第三個層次:員工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員工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企業創新的最基礎工程。在企業成長的過程中,只有把員工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這個最基礎的工作做好,企業才有可持續的創新空間。需要注意的是,企業老闆眼中不能僅僅盯住高端員工,高端員工當然是人才,但是,這些高端員工的昨天和前天可能就是企業的普通員工,我們應把企業創新的眼光放在企業最基層的地方,對有培養潛質的基層員工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對於基層員工來說,這種幫助就是雪中送炭式的幫助。一個人最需要的可能就是雪中送炭,而對於管理者來說,最難做的事也是雪中送炭。從效果上講,雪中送炭最能贏得人心,贏得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
為了培養員工的創新能力,可以先在一些企業的細節中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比如,專門設立一個信箱——職工合理化建議箱,讓員工每月至少提一條關於企業的創新建議或合理化建議。目的就是培養員工的這種創造性的意識,並讓每一個員工都形成這種參與意識,而且應該變成一個剛性要求。最具可操作性的企業創新行為往往來自於企業第一線。在一線操作的員工,可能比工程師的感受更直接,更能知道哪種方法更到位、更效率。假設有一個3 000人的企業,一個員工每月提一條建議,就是3 000條建議,按1%的合理化采中率,則共有30條,用到企業革新上,形成的效益就會很可觀。
最後,員工是忘我的員工。毛主席曾經說過: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這種忘我的員工是在企業價值觀層面的一個要求,並不是說讓大家實實在在地真正地忘我。例如,有企業的口號是:在崗一分鍾,奉獻60秒。我們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員工並不喜歡這個口號,許多員工說看到這個口號感覺老闆像張著血盆大口要一口吞掉員工。那麼為什麼還要提倡忘我精神?是因為即使做不到大公無私,做到先公後私還是具有可行性的。特別是在企業成長的關鍵時期,企業的員工能不能真正把企業的利益放在優先地位考慮,這一點是可以做到的。因此,培養忘我精神就是要讓企業獲得一種企業精神的成長未來、成長空間,例如企業願景,它就是全體企業員工共同期望的一種精神境界,這種精神境界就有忘我要素體現在其中。
從管理的高度來看待文化融合與創新
當我們從塑造企業人的角度來看企業文化的時候,要進一步明確的一點,就是企業文化的融合和創新是一種管理訴求。而文化管理則是建設企業文化最根本的價值訴求。改革開放30多年,企業經歷了經驗管理階段、制度管理階段、文化管理階段三個歷程,特別是對於國企來說,這方面的感受可能更深刻。如果把10年作為企業成長的一個階段,這30多年正好是經驗管理階段、制度管理階段、文化管理階段這三個階段。通過文化建設來超越傳統管理視野,提升企業凝聚力,打造高績效團隊,這是一個企業健康成長所不容迴避的首先問題。

上世紀80年代,我們倡導「管理在現場,指揮在一線」的口號,領導幹部要和員工搞「三同」,說明那時候的主要管理模式是經驗管理。經驗管理有一個非常主要的特徵,那就是在人性假設方面,它是一種「經濟人」的假設。在老闆的心中,員工是經濟人,來企業一天則企業發一天工資。員工也定位自己為經濟動物:我來企業並沒有別的奢望,只是為了養家糊口。經驗管理的最大優點是領導能夠隨時掌控企業的運行情況。與此同時,經驗管理還存在許多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企業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企業一線中去了,那麼相對應地,企業家對企業的戰略、對企業發展外部環境的精力投入就減少了。現在流行一種說法,企業家要用80%的時間去思考企業的未來。這句話說明對於企業的發展而言,戰略謀劃是很重要的,而在經驗管理模式的背景下,企業家每天要花十幾個小時在企業內部,有時甚至要合衣而睡在辦公室,完全不可能拿出這么多時間來思考企業的未來。但是,在目前這種激烈的全球化、市場化的背景下,相比起內部處理的細節問題,企業更重要的是要有明確的發展戰略。經驗管理的第二個問題在於因為要層層監督、層層管理,導致管理成本太高。從本質上講,現場管理的本質就是監督管理,企業家在一線的原因在於企業家不相信自己不在的情況下員工會好好乾活。而人的心理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逆反心理:你越不相信我,我就越不出活。監督管理的客觀效果加劇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互不信任。可見,經驗管理是人治,人治會經常導致人際之間的沖突和摩擦。
企業文化融合要正視文化差異、各美其美。兩個企業在重組過程中,要正視文化差異,不要簡單粗暴地把一種文化替代另一種文化。說到各美其美,企業都有自己輝煌的過去,成長的歷史,應正視兼並企業的文化傳統。文化傳統是幾代人傳承下來的,簡單地忽略這種企業認同,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費孝通先生在說到兩種文化交流時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句話首先著眼於不用國家、民族之間的文化如何相處,其實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文化融合也具有這種特點,每個企業的文化都有歷史,要看到不同資源的獨特價值。文化只有通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才能形成文化合金,打造出一個「合金」企業文化。合金意味著文化形態的新的形成,而不是簡單的原有文化的相加。 文化融合中的常見問題
文化融合中的常見問題,首先表現為集而不團,忽視文化跟進。雖然整體的協調到位了,但是文化的跟進卻沒有跟上,而企業最重要的是應該文化先行。第二,漠視員工歸屬感和文化認同。企業的老闆不要以一種強勢的行政命令方式來解決文化認同問題,因為企業文化是一種塑心工程,即塑造心靈的工程,和制度不一樣,制度是束身工程,即制度是約束規范人的身體行為,而文化是塑造心靈的,所以文化的提升是從身體到心靈的提升工程。束身容易塑心難。制度推行不難,難在老闆能不能從我做起,如果能做到,那麼制度不難做到。最難做到的是文化認同,因為文化認同要大家從內心擁戴企業的價值觀。企業文化啟動慢,不能操之過急。世界500強企業對文化的改造周期平均為6~8年的時間,而

『貳』 公司管理制度和綜合管理體系之間的關系,如何融合在一起,或者說兩張皮如何並軌

那你把管理體系中的規定全部做進管理體系好了,相當於一個基本法。

『叄』 怎樣把企業的各種規章制度濃縮在一個版塊

「員工手冊」是企業規章制度、企業文化與企業戰略的濃縮,同時還起到了展示企業形象、傳播企業文化的作用。它既覆蓋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各個方面規章制度的主要內容,又因適應企業獨特個性的經營發展需要而彌補了規章制度制定上的一些疏漏。那麼,如何編寫企業員工手冊才能合法有效?1.頒布主體必須合法制定頒布主體必須合法,必須是企業主體,而不能是企業的某個部門(但經企業授權的除外)。2.內容必須合法內容必須合法,即必須符合現行國家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及政策規定。《勞動法》第四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勞動部關於(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明確說明:「《勞動法》第四條中的『依法』應當作廣義理解,指所有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問題第十九條規定:「用人單位根據《勞動法》第四條之規定,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勞動合同法》第四條也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企業在編印員工手冊時應當注意那些問題一些企業為了擴大自己的用人自主權,在規定企業可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時,怎樣對企業有利,就怎麼制定。其實這是徒勞的,因為這樣的規定很可能是沒有法律效力的。《勞動法》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二)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者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對用人單位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也就是說除了上述情形以外,用人單位都不得單方面隨時解除與勞動者的勞動關系。3.制定程序必須合法制定程序必須合法,即必須經過一定的民主程序討論通過。《勞動合同法》第四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4.發布途徑必須合法發布途徑必須合法,即必須向勞動者進行公示或告知。《勞動合同法》第四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只有同時具備以上四個要件的「員工手冊」,才是合法有效的,缺少任何一個要件,都會是無效的。

『肆』 企業規章制度建設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規章制度建設是企業基礎管理工作的重點,但是也是管理的難點。其難度在於:第一、規章制度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非常分散,涉及企業職能管理的各個方面,不易管理;第二、規章制度所涉及的管理關系復雜,存在執行的難度。規章制度往往要涉及組織內部縱向和橫向的交叉,在目前大部分以科層制為主要形式的組織結構下,企業部門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及橫向配合、縱向指揮都存在很大問題,制約了制度的執行;第三、規章制度建設受組織文化影響。大部分規章制度都分散在各個職能部門進行管理,政出多門、職能交叉互相矛盾的情況在制度中屢見不鮮。企業長期形成的習慣也會影響規章制度的制定與執行;第四、規章制度具有時效性,存在制度創新的內在要求。規章制度在一定時間段內是有效的,但是隨著外部環境變化和企業的不斷發展,規章制度有時候會滯後,甚至會阻礙企業的發展。因此,必須對規章制度進行及時修訂或更新。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面臨通過加強規章制度建設以提高企業基礎管理水平的挑戰。企業規章制度建設應著力於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加強規章制度的體系建設 規章制度雖然是以一個個文件單體的形式存在,但是,從企業整體角度來看,規章制度的集合是一個內在有機聯系的系統。這個系統基本可以劃分為規章制度管理體系和規章制度內容體系兩大部分。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企業規章制度體系。其中,規章制度內容體系是制度建設的本體系統,規章制度管理體系是制度建設的保障系統。所以,規章制度建設要首先從體系入手,一方面要強化管理體系,另一方面要優化內容體系。 1.強化規章制度管理體系 規章制度與企業發展之間的關系是從基本適應到基本不適應再到基本適應的過程,這就需要對規章制度進行有效管理。對規章制度的管理需要進行系統的思考。從系統論角度來看,一個系統可以由外部環境、宏觀系統、中觀系統和微觀系統組成。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政策等是規章制度的外部大環境;而企業戰略、企業文化、管控模式和組織職能則構成了規章制度的外部小環境。 規章制度建設是企業的基礎管理工作之一,涉及公司各個部門和各層管理人員。因此,在宏觀層面要做好規章制度的規劃工作,規章制度的規劃工作是公司層面的涉及全局性的一項工作,需要有專門的部門進行統籌規。而規劃工作則要滿足公司戰略發展的要求,兼顧企業現實和未來發展的需要。通過有系統的規劃,推動企業整體規章制度的建設。 職能部門則在規章制度的中觀管理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一個職能部門為行使職能管理,往往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若干存在各種關聯關系的規章制度集合。這些部門需要定期對本職能領域的各項規章制度進行監督、評估和修訂,不斷完善其管理職能。因此,在中觀管理層面,需要積極發揮職能部門的能動性。 在制度的微觀管理層面,涉及到對具體一個制度的生命周期管理。一個制度的生命周期要經歷申請立項、需求分析、起草、審核、頒布、實施、監督、評估、修訂等階段。制度生命周期管理就是要對構成制度生命過程各個環節實施全過程管理,並實現制度生命的更新或延續。 2.優化規章制度內容體系 制度內容體系與管理體系相對應同樣可以劃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每個層面側重點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層面之間又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 對於內容體系的宏觀層面,主要考慮公司規章制度建設如何與公司的發展戰略和管控模式相適配。不同發展戰略和管控模式,意味著公司管理模式和管理重點是不一樣的,必然會體現在不同的管理職能上,並最終落實的規章制度裡面。例如:對於戰略管理型的管控模式,集團公司管理的重點是戰略、財務、人力資源和投資等方面,制度建設必須要與管理重點相匹配,才能有效保障管理目標的實現。 對於內容體系的中觀層面,主要考慮構建支持企業各項職能管理的制度集合,並進行有效分類。對於某一項職能,需要建立若干相互聯系、密切配合的制度組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制度集合,即制度樹。因此,中觀層面的制度內容體系建設的重點是建立職能管理的制度樹體系,力求做到不遺漏、不重疊。若干項職能制度集合組合在一起,就形成橫向分類、縱向分級的制度內容體系架構。 對於內容體系的微觀層面,主要是指構成制度內容體系的基本單位—單體規章制度。單體規章制度內容建設主要從兩個方向入手,一個是從形式上對規章制度進行規范;另一個是從內容上對規章制度進行優化,使之更具有合理性和可執行性。形式規范可以從格式規范、結構清晰、文字准確等幾方面進行優化;內容優化可以從權責明確、內容完整、流程合理等幾方面對其進行優化。 二、加強規章制度的組織保障 我國絕大多數企業目前對規章制度管理實行的是各個職能部門分散的專項管理體制-即一級(分散)管理體制。這種一級管理體制的弊端在於制度制定和監督分散在各個部門,制度之間的內在聯系被削弱甚至被割裂;規章制度很不規范,影響其權威性;制度建設的出發點從部門利益考慮較多,對公司總體利益考慮較少,制度建設存在短視行為,造成制度建設不能充分聚焦並服務於公司整體發展戰略。 因此,對於規模較大的企業集團,尤其是母子公司模式的企業集團,需要建立規章制度的二級管理體制-即由一個職能部門對公司制度建設進行統一歸口管理,加強公司層面制度建設的統籌管理;而各個職能部門行使對本職能領域規章制度的垂直監督與管理的職能。通過這種二級管理體制,將有利於實現制度建設與公司總體目標、發展戰略的有效對接,形成制度的合力。 三、加強規章制度體系與其它體系的融合 構成企業基礎管理工作中包括規章制度體系、流程體系、內控體系、標准體系,幾大體系既相互獨立,又有聯系。隨著企業越來越強調規范管理和風險管理,企業在規章制度建設過程中要注意加強將內控體系、流程體系和標准體系與規章制度體系的結合,形成以規章制度體系為基礎平台,幾大體系相互支持、配合的基礎管理體系。而不同體系間的有機結合,恰恰是我國企業目前在基礎管理工作中所面臨的難點問題。國外企業的經驗表明,只有將規章制度體系、流程體系和內部控制體系有機融合在一起,制度的內容才能得到有效貫徹,流程的執行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企業的風險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四、加強規章制度的宣傳教育工作 企業規章制度管理的價值在於可執行。沒有執行的制度只能稱之為「制度文件」。執行者對制度內容的理解和認同是關繫到制度執行與否、執行好壞的關鍵。制度制定出來,並不是下發完成之後就萬事大吉。各種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總會發生一定的衰減,如果過程中不進行有效的信號增強,到終端信號會衰減的很厲害,甚至失去使用價值。因此,對制度的教育培訓工作就起到了一個信息增強的作用。保障制度執行者對制度內容有充分的理解。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企業相關主管部門只管埋頭發制度,下發之後就不聞不問,沒有進行及時、有效宣貫,給下面的工作帶來很多不便。對規章制度的宣貫工作要形成制度化、長期化和專業化,並宣傳到制度所涉及的各個部門和員工。 結束語: 企業規章制度建設是一個以終為始,與時俱進的過程,它直接影響到到企業基礎管理能力的提升,關繫到企業的規范化管理。來自市場競爭、企業成長等方面的要求必然會促使企業更加關注自身的規章制度建設,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伍』 企業管理規章制度的建立及執行

規章制度建立要根據組織結構和職能而制定。
行業不同,部門不同,規章制度就不一樣。
以下是有關規章制度執行的轉載文章,供參考。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企業的規章制度,就是企業管理的規矩,也是企業管理人員實施管理的標准和行為准則。
一個企業,如果沒有規章制度,管理就沒有依據,就無從管起;如果規章制度不健全,管理職責不清,企業管理也就很難正確實施;如果有了好的規章制度,而不去執行或執行走樣,更不可能收到好的管理效果。
因此,企業管理必須要實行建立制度與嚴格執行兩手一起抓,並且兩手都要硬。
在制度建立方面:一是健全。
健,即是合法、合理;全,就是要完善。
即要規范企業管理活動的各個方面,把那些在企業管理中經常出現、重復出現的「例行問題」的解決辦法制度化、規范化;從內容上要不斷聯系本企業實際修訂完善;從效能上要合法、合理、適用。
二是先進,即要不斷學習借鑒國內外現代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方法和技術,同時對本企業管理的規章制度進行創新,使之適應新的發展形勢。
在制度執行方面:一是平等。
即在規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一視同仁。
制度固然重要,制度的執行更加重要,有了制度不執行或執行起來因人而異,後果更不好。
尤其是領導幹部,必須帶頭執行制度。
三國時期的曹操在行軍中訂了一條紀律,誰也不準踏壞路邊的稻田,無論誰違反了都要斬首。
正好他自己的馬跑到稻田裡去,曹操就要拔刀自刎,下屬立即跪著勸說:「不可!」。
曹兵怎可無主?後來,曹操將自己的頭發割了下來,以算處罰,這就是著名的「割發代首」的故事。
頭發在古代是十分寶貴的,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是不能隨便割去的。
曹操以此向眾軍士表示,自己違反了紀律也要受到重罰。
二是監督。
任何一個規范的企業均會有一大堆制度,幾百條甚至幾千條。
看一個企業管理好不好,既要看他有沒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更要看實施過程中是否真正長期堅持按制度辦事。
如果一個企業的制度只是拿來做做表面文章或執行不到位,這樣的企業決不會長壽。
比如,考勤制度,很簡單,每天上下班打卡,遲到早退者,一月一公布,並照此扣發工資。
但某些特殊人員長期不考勤,行政部也怕得罪人而長期疏忽,這樣一來,其他人員就會認為不公平,意見很大,考勤幾乎就成了形式。
又如財務部有明文規定,招待客人必須先填招待費用申請表,寫明事由,預計費用,經辦人,然後主管領導審批,行政部備案,但某些人就是要先斬後奏,飯吃了,酒喝了,一張單據拿到行政部,讓行政部一頭霧水的給填報銷,行政部也因為怕得罪人,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經給填報。
再如,上班時間不準吃零食、玩電腦,這是一個企業最起碼的行為准則。
但有的人就是要變作花樣在上班期間吃零食,並且還大聲吆喝著吃;有的人用電腦看股票,玩游戲,看體育新聞……這些在很多企業里均有發生,有些人會說,這是小事。
諸不知,小事如此,大事必定如此。
紀律鬆了,精神垮了,工作馬虎了,失敗也就開始了。
因此,定了制度必須執行,對執行人員還必須有監督,才能真正發揮制度在管理中的作用。
管理大師韋爾奇先生說:「有想法是英雄,最偉大的是執行。

『陸』 請問如何將人性化的措施和公司的規章制度相融合

制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則,不可更改,人性化措施需要在制度之前體現,一旦觸碰制度就不可改變,這是制度的權威性。

『柒』 企業規章制度制定的原則及意義有哪些

1、規章制度首先是應用於標准化管理
制度可以規范員工的行為,規范企業管理,實現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企業如果建立了全面、完善的規章制度,公司內部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可以得到廣泛調動,企業的各項工作就能夠順利開展,工作效率就會極大提高,企業的總體效益就會不斷得到提高,企業的戰略方針目標就能得到順利實現。
2、完善的規章制度可以得到合作者和社會的廣泛信任,更易贏得商業機會和發 展機會。
3、企業規章制度具有法律的補充作用
企業的規章制度不僅是公司規范化、制度化管理的基礎和重要手段,同時也是預防和解決勞動爭議和合作糾紛的重要依據。由於國家法律法規對企業管理的有關事項一般缺乏十分詳盡的規定,事實上企業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在管理中可以起到類似於法律的效力,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有關爭議案件的依據。因而企業合法完善的規章制度起到了補充法律規定的作用,有利於保護企業的正常運行和發展。
4、規章制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政策應對【企業制定各項規章制度的目的意義】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接受政府有關部門法律法規的指導和管理,受到現行政策的約束和支持。比如項目基金的申報,在發改委要求的項目基金的申報材料中,有一項就是公司政策及管理制度,必須有著非常完善的企業規章制度才可能申請到國家的項目基金支持。同理,許多項目競標也都需企業提供本公司的規章制度,並將其作為考核企業是否合格的標准之一。 因此,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是競爭的需要,也是公司自身發展的需要。完備而有效的管理規章制度是建立現代化公司的前提和必要條件,是挖掘公司的潛力、發揮公司的效能、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增強公司凝聚力、樹立公司良好形象、全面強化競爭力的根本保證。

『捌』 企業規章制度的重要性及如何制定企業規章制度

一、制定企業規章制度的重要性 企業勞動規章制度是企業內部的「勞動法律」,是企業進行勞動管理的工具。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既是企業的權利,也是企業的義務。從一定的意義上說,企業進行勞動管理,必須靠規章制度進行管理,沒有勞動規章制度,企業就無法進行勞動管理。 我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87條規定:「 勞動法第二十五條第(三)項中的「重大損害」,應由公司內部規章來規定。 根據上述法律的規定,如果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此種情況下用人單位需要給勞動者經濟補償);如果規章制度合法有效,勞動者違反的,用人單位也可以依據規章制度的規定,合法地解除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此種情況下用人單位無需支付經濟補償金),這對企業的正常運作,規范管理勞動者的行為,無疑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企業應給予高度的重視。 二、企業規章制度的制定 《勞動合同法》第四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九條規定,用人單位根據《勞動法》第四條之規定,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
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勞動爭議案件法律適用問題研討會會議紀要第37條: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前制定的規章制度,雖未經過《勞動合同法》第四條第二款規定的民主程序,但內容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或告知的,可以作為用人單位用工管理的依據。
上述法條,是關於規章制度或者員工手冊是否走過民主制訂程序的相關法條。 按上述規定,規章制度的制定應符合以下幾個條件,否則可能在法院審判中被認定為無效的規章制度: 1、經過民主程序制定。 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員工的建議和意見應充分反映在規章制訂過程中。 應注意的是,上述的討論、協商等均應保留相應證據如會場照片、會議記錄、會議簽到表等。2、內容應當明確具體,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 公司規章制度的制定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明確規章制度的設定目的,權利義務職責條款應服務於制度的目的;確保權利義務責任一致,有權利必有義務、有義務必有責任;注意規章制度的開放性和激勵功能,重在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責任心;語言簡潔、明白、通俗易懂,不產生歧義;條款清晰、前後一致、不矛盾,符合邏輯規律;對難以窮盡事項用技術性術語概括規定;明確規章制度的效力范圍;與其他規章制度的銜接;明確規章制度的解釋和執行部門。 公司規章制度旨在維護公司的正常經營秩序,規范員工的行為,因此,除有規范性的規定外,必須有相應的處罰規定。否則,公司規章制度就形同虛設,起不到實際效果。公司規章中可以規定的對於員工的處罰方式通常有:書面警告、記過、扣工資或獎金、降級或降職、降薪、停工、辭退等等。由於處罰往往觸動了員工的個人利益,如果處理不好的話,就極易引發勞動爭議。因此,建議企業對違紀員工的處罰應建立在既合法又合理的基礎之上。 就實踐中發生較多爭議的公司根據規章制度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公司可分若干種情形對解除勞動合同加以規定:(1)單個嚴重違紀行為即可辭退。如規定:「員工不服從管理,毆打或者謾罵管理人員的,即予以辭退,公司不支付任何經濟補償金。」(2)重復行為累計加重。如規定:「員工不服從合理工作分配,予以嚴重警告;再犯的,予以辭退,公司不支付任何經濟補償金。」(3)一段時間內多次處罰累計加重。如規定:「員工一年內累計受到書面警告以上處罰3次以上的,予以辭退,公司不支付任何經濟補償金。」三、如何走民主制訂程序? 民主制訂程序一般分為四個理解步驟:
1、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
2、提出方案和意見
3、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在實務中一般有下列方式: 1、分別向全體員工徵集意見,意見是贊同規章制度的實施,或者有異議均可,但需要員工簽名。如前所述,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協商的程序,但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要完全按員工的意見進行修正。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職工意見匯總表》收集職工意見。同時我們可以使用網站、布告等輔助方式發布公告,向職工徵求意見,此時可以使用《規章制度徵求意見通知書》; 2、通過會議的形式徵集意見。那麼我們需要一個會議記錄,還需要一個會議簽到。《會議紀要》和《會議簽到表》就是起這個作用的。會議紀要里可以記錄一下員工對規章制度的意見。《會議簽到表》上寫明會議的主題為討論某某規章制度,讓與會職工簽名,表明簽名職工參與了會議。 3、有的用人單位通過電子郵件向員工發布初稿,徵求意見,保存電子郵件記錄,這也是一種方式,但這要求單位在事先就以入職登記表或其它方式確認了員工的聯系郵箱。四、規章制度如何有法律效力-向勞動者公示或告知勞動者 公司規章制度公示是最應注意的問題,要保留已經公示的證據。通常可以採取以下方式: (1)將規章交由每個員工閱讀,並且在閱讀後簽字確認。閱讀規章制度的簽字確認,可以通過製作表格進行登記,也可以製作單頁的聲明由員工簽字,內容包括員工確認「已經充分了解並且承諾遵守公司規章制度」。 (2)在工作場所將規章制度內容公告,並且將公告的現場進行拍照、錄像等方式的記錄備案,並可由工作場所內的物業管理等人員見證。 (3)召開職工大會公示,並以適當方式保留證據。 (4)委託工會公示,並保留證據。 (5)現在很多企業制定有員工手冊,將公司的主要規章制度均收集在員工手冊中,並向每一個員工發放,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公示方式,但應注意由員工簽收員工手冊。

熱點內容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內涵意義 發布:2025-09-14 16:07:31 瀏覽:664
法會司法鑒定 發布:2025-09-14 16:07:30 瀏覽:961
新婚姻法2020反對 發布:2025-09-14 16:05:49 瀏覽:855
法治建設體會 發布:2025-09-14 16:05:47 瀏覽:152
法律責任與義務的相同的 發布:2025-09-14 15:58:11 瀏覽:716
勞動法病假案例 發布:2025-09-14 15:48:15 瀏覽:28
圍場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4 15:45:58 瀏覽:445
種種法規 發布:2025-09-14 15:45:56 瀏覽:271
道德經竹簡版 發布:2025-09-14 15:44:08 瀏覽:17
葯品包裝法規 發布:2025-09-14 15:35:07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