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監督所規章制度
㈠ 對公共場所進行衛生監督依據什麼法規
根據《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是為創造良好的公共場所衛生條件,預防疾病,保障人體健康制定。由國務院於1987年4月1日發表並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是為保證食品衛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對人體的危害,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增強人民體質,而制定的法律。由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於修訂通過,自1995年10月30日起施行。
(1)衛生監督所規章制度擴展閱讀: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
(1987年4月1日國務院發布)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創造良好的公共場所衛生條件,預防疾病,保障人體健康,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下列公共場所:
(一)賓館、飯館、旅店、招待所、車馬店、咖啡館、酒吧、茶座;
(二)公共浴室、理發店、美容店;
(三)影劇院、錄像廳(室)、游藝廳(室)、舞廳、音樂廳;
(四)體育場(館)、游泳場(館)、公園;
(五)展覽館、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
(六)商場(店)、書店;
(七)候診室、候車(機、船)室、公共交通工具。
第三條公共場所的下列項目應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和要求:
(一)空氣、微小氣候(濕度、溫度、風速);
(二)水質;
(三)採光、照明;
(四)噪音;
(五)顧客用具和衛生設施。
公共場所的衛生標准和要求,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制定。[2]
第四條國家對公共場所實行『衛生許可證』制度。[2]
"衛生許可證"由縣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簽發。
第二章衛生管理
第五條公共場所的主管部門應當建立衛生管理制度,配備專職或者兼職衛生管理人員,對所屬經營單位(包括個體經營者,下同)的衛生狀況進行經常性檢查,並提供必要的條件。
第六條經營單位應當負責所經營的公共場所的衛生管理,建立衛生責任制度,對本單位的從業人員進行衛生知識的培訓和考核工作。
第七條公共場所直接為顧客服務的人員,持有"健康合格證"方能從事本職工作。患有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活動期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以及其他有礙公共衛生的疾病的,治癒前不得從事直接為顧客服務的工作。
第八條除公園、體育場(館)、公共交通工具外的公共場所,經營單位應當及時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衛生許可證』。『衛生許可證』兩年復核一次。
第九條公共場所因不符合衛生標准和要求造成危害健康事故的,經營單位應妥善處理,並及時報告衛生防疫機構。
第三章衛生監督
第十條各級衛生防疫機構,負責管轄范圍內的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工作。
民航、鐵路、交通、廠(場)礦衛生防疫機構對管轄范圍內的公共場所,施行衛生監督,並接受當地衛生防疫機構的業務指導。
第十一條衛生防疫機構根據需要設立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員,執行衛生防疫機構交給的任務。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員由同級人民政府發給證書。
民航、鐵路、交通、工礦企業衛生防疫機構的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員,由其上級主管部門發給證書。
第十二條衛生防疫機構對公共場所的衛生監督職責:
(一)對公共場所進行衛生監測和衛生技術指導;
(二)監督從業人員健康檢查,指導有關部門對從業人員進行衛生知識的教育和培訓;[2]
第十三條衛生監督員有權對公共場所進行現場檢查,索取有關資料,經營單位不得拒絕或隱瞞。衛生監督員對所提供的技術資料有保密的責任。
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員在執行任務時,應佩戴證章、出示證件。
第四章罰則
第十四條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單位或者個人,衛生防疫機構以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警告、罰款、停業整頓、吊銷"衛生許可證"的行政處罰:
(一)衛生質量不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和要求,而繼續營業的;
(二)未獲得"健康合格證",而從事直接為顧客服務的;
(三)拒絕衛生監督的;
(四)未取得"衛生許可證",擅自營業的。
罰款一律上交國庫。
第十五條違反本條例的規定造成嚴重危害公民健康的事故或中毒事故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對受害人賠償損失。
違反本條例致人殘疾或者死亡,構成犯罪的,應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第十六條對罰款、停業整頓及吊銷"衛生許可證"的行政處罰不服的,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15天內,可以向當地人民法院起訴。但對公共場所衛生質量控制的決定應立即執行。對處罰的決定不履行又逾期不起訴的,由衛生防疫機構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第十七條公共場所衛生監督機構和衛生監督員必須盡職盡責,依法辦事。對玩忽職守,濫用職權,收取賄賂的,由上級主管部門給予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第五章附則
第十八條本條例的實施細則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制定。
第十九條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根據《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的規定,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公共場所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應當遵守有關衛生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以及相關的衛生標准、規范,開展公共場所衛生知識宣傳,預防傳染病和保障公眾健康,為顧客提供良好的衛生環境。
第三條國家衛生計生委主管全國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國境口岸及出入境交通工具的衛生監督管理工作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鐵路部門所屬的衛生主管部門負責對管轄范圍內的車站、等候室、鐵路客車以及主要為本系統職工服務的公共場所的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根據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公共場所衛生監督隊伍和公共場所衛生監測體系,制定公共場所衛生監督計劃並組織實施。
第五條鼓勵和支持公共場所行業組織開展行業自律教育,引導公共場所經營者依法經營,推動行業誠信建設,宣傳、普及公共場所衛生知識。
第六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對違反本細則的行為,有權舉報。接到舉報的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調查處理,並按照規定予以答復。
第二章衛生管理
第七條公共場所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是其經營場所衛生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設立衛生管理部門或者配備專(兼)職衛生管理人員,具體負責本公共場所的衛生工作,建立健全衛生管理制度和衛生管理檔案。
第八條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檔案應當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一)衛生管理部門、人員設置情況及衛生管理制度
(二)空氣、微小氣候(濕度、溫度、風速)、水質、採光、照明、雜訊的檢測情況;
(三)顧客用品用具的清洗、消毒、更換及檢測情況;
(四)衛生設施的使用、維護、檢查情況;
(五)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清洗、消毒情況;
(六)安排從業人員健康檢查情況和培訓考核情況;
(七)公共衛生用品進貨索證管理情況;
(八)公共場所危害健康事故應急預案或者方案;
(九)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求記錄的其他情況。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檔案應當有專人管理,分類記錄,至少保存兩年。
第九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建立衛生培訓制度,組織從業人員學習相關衛生法律知識和公共場所衛生知識,並進行考核。對考核不合格的,不得安排上崗。
第十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組織從業人員每年進行健康檢查,從業人員在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證明後方可上崗。
患有痢疾、傷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傳染病的人員,以及患有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等疾病的人員,治癒前不得從事直接為顧客服務的工作。
第十一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保持公共場所空氣流通,室內空氣質量應當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和要求。
公共場所採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應當符合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相關衛生規范和規定的要求。
第十二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提供給顧客使用的生活飲用水應當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要求。游泳場(館)和公共浴室水質應當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和要求。
第十三條公共場所的採光照明、雜訊應當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和要求。
公共場所應當盡量採用自然光。自然採光不足的,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配置與其經營場所規模相適應的照明設施。
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採取措施降低雜訊。
第十四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提供給顧客使用的用品用具應當保證衛生安全,可以反復使用的用品用具應當一客一換,按照有關衛生標准和要求清洗、消毒、保潔。禁止重復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
第十五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根據經營規模、項目設置清洗、消毒、保潔、盥洗等設施設備和公共衛生間。
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建立衛生設施設備維護制度,定期檢查衛生設施設備,確保其正常運行,不得擅自拆除、改造或者挪作他用。公共場所設置的衛生間,應當有單獨通風排氣設施,保持清潔無異味。
第十六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配備安全、有效的預防控制蚊、蠅、蟑螂、鼠和其他病媒生物的設施設備及廢棄物存放專用設施設備,並保證相關設施設備的正常使用,及時清運廢棄物。
第十七條公共場所的選址、設計、裝修應當符合國家相關標准和規范的要求。
公共場所室內裝飾裝修期間不得營業。進行局部裝飾裝修的,經營者應當採取有效措施,保證營業的非裝飾裝修區域室內空氣質量合格。
第十八條室內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設置醒目的禁止吸煙警語和標志。
室外公共場所設置的吸煙區不得位於行人必經的通道上。
公共場所不得設置自動售煙機。
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開展吸煙危害健康的宣傳,並配備專(兼)職人員對吸煙者進行勸阻。
第十九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按照衛生標准、規范的要求對公共場所的空氣、微小氣候、水質、採光、照明、雜訊、顧客用品用具等進行衛生檢測,檢測每年不得少於一次;檢測結果不符合衛生標准、規范要求的應當及時整改。
公共場所經營者不具備檢測能力的,可以委託檢測。
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在醒目位置如實公示檢測結果,並對其衛生檢測的真實性負責,依法依規承擔相應後果。
第二十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制定公共場所危害健康事故應急預案或者方案,定期檢查公共場所各項衛生制度、措施的落實情況,及時消除危害公眾健康的隱患。
第二十一條公共場所發生危害健康事故的,經營者應當立即處置,防止危害擴大,並及時向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報告。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對危害健康事故不得隱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
第三章衛生監督
第二十二條國家對除公園、體育場館、公共交通工具外的公共場所實行衛生許可證管理。
公共場所經營者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後,還應當按照規定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申請衛生許可證,方可營業。
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的具體范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公布。
第二十三條公共場所經營者申請衛生許可證的,應當提交下列資料:
(一)衛生許可證申請表;
(二)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身份證明;
(三)公共場所地址方位示意圖、平面圖和衛生設施平面布局圖;
(四)公共場所衛生檢測或者評價報告;
(五)公共場所衛生管理制度;
(六)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使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還應當提供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檢測或者評價報告。
第二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公共場所衛生許可申請之日起20日內,對申報資料進行審查,對現場進行審核,符合規定條件的,作出准予公共場所衛生許可的決定;對不符合規定條件的,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決定並書面說明理由。
第二十五條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應當載明編號、單位名稱、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經營項目、經營場所地址、發證機關、發證時間、有效期限。
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有效期為四年。
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應當在經營場所醒目位置公示。
第二十六條公共場所進行新建、改建、擴建的,應當符合有關衛生標准和要求,經營者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辦理預防性衛生審查手續。
預防性衛生審查程序和具體要求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二十七條公共場所經營者變更單位名稱、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的,應當向原發證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辦理變更手續。
公共場所經營者變更經營項目、經營場所地址的,應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重新申請衛生許可證。
公共場所經營者需要延續衛生許可證的,應當在衛生許可證有效期屆滿30日前,向原發證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提出申請。
第二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組織對公共場所的健康危害因素進行監測、分析,為制定法律法規、衛生標准和實施監督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縣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承擔衛生計生行政部門下達的公共場所健康危害因素監測任務。
第二十九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對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實施量化分級管理,促進公共場所自身衛生管理,增強衛生監督信息透明度。
第三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根據衛生監督量化評價的結果確定公共場所的衛生信譽度等級和日常監督頻次。
公共場所衛生信譽度等級應當在公共場所醒目位置公示。
第三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對公共場所進行監督檢查,應當依據有關衛生標准和要求,採取現場衛生監測、采樣、查閱和復制文件、詢問等方法,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或者隱瞞。
第三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公共場所衛生監督抽檢,並將抽檢結果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對發生危害健康事故的公共場所,可以依法採取封閉場所、封存相關物品等臨時控制措施。
經檢驗,屬於被污染的場所、物品,應當進行消毒或者銷毀;對未被污染的場所、物品或者經消毒後可以使用的物品,應當解除控制措施。
第三十四條開展公共場所衛生檢驗、檢測、評價等業務的技術服務機構,應當具有相應專業技術能力,按照有關衛生標准、規范的要求開展工作,不得出具虛假檢驗、檢測、評價等報告。
㈡ 衛生監督所法律法規有哪些
衛生監督所法律抄法規有襲:《衛生監督員手冊》、《衛生監督工作規范》、《衛生監督稽查工作規范》《食品衛生管理員規范》、《新資源食品管理辦法》,《食品衛生許可證管理辦法》,《餐飲業衛生規范》,《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管理規定》。《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辦法》和《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制定《職業病診斷機構認證程序》、《職業病醫師管理辦法》。《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深海石油作業職業衛生管理辦法》、《密閉空間作業職業衛生管理辦法》、《職業衛生專家庫管理辦法》
㈢ 消毒產品衛生監督工作規范的工作規范
消毒產品衛生監督工作規范 第一條 為保障公眾健康,規范消毒產品衛生監督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以下簡稱《傳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制定本規范。
第二條 本規范所稱的消毒產品衛生監督,是指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及其綜合監督執法機構依據《傳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對消毒產品生產企業、進口消毒產品在華責任單位以及消毒產品的經營、使用單位進行衛生監督檢查的活動。
第三條 按照消毒產品用途、使用對象的風險程度實行分類管理。
第一類是具有較高風險,需要嚴格管理以保證安全、有效的消毒產品,包括用於醫療器械的高水平消毒劑和消毒器械、滅菌劑和滅菌器械、皮膚黏膜消毒劑,生物指示物和滅菌效果化學指示物。第二類是具有中度風險,需要加強管理以保證安全、有效的消毒產品,包括除第一類產品外的消毒劑、消毒器械,以及抗(抑)菌制劑。第三類是風險程度較低,實行常規管理可以保證安全、有效的除抗(抑)菌制劑外的衛生用品。
同一個消毒產品涉及不同類別時,應當以較高風險類別進行管理。
第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負責消毒產品衛生監督能力建設,保障人員配備,合理配置工作裝備,並將監督抽檢等工作經費納入預算管理。
第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及其綜合監督執法機構在開展消毒產品衛生監督時,適用本規范。 第六條 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及其綜合監督執法機構職責:
(一)制訂全省(區、市)消毒產品衛生監督工作制度、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根據消毒產品分類監督情況,確定年度消毒產品衛生監督重點工作內容;
(二)組織實施全省(區、市)消毒產品衛生監督工作及相關培訓,對下級消毒產品衛生監督工作進行指導、督查;
(三)負責職責范圍內消毒產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
(四)開展消毒產品生產企業、在華責任單位抽查;
(五)組織轄區內消毒產品衛生監督抽檢;
(六)組織協調、督辦、查辦轄區內消毒產品重大違法案件;
(七)按照《健康相關產品生產企業衛生條件審核規范》的規定,負責新消毒產品生產能力審核及采封樣;
(八)負責全省(區、市)消毒產品衛生監督信息管理及數據匯總、核實、分析及上報工作;
(九)承擔上級指定或交辦的消毒產品衛生監督工作任務。
第七條 設區的市級、縣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及其綜合監督執法機構職責:
(一)根據本省(區、市)消毒產品衛生監督工作制度、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結合實際,制訂轄區內消毒產品衛生監督工作計劃,明確重點監督工作內容並組織落實;組織開展轄區內消毒產品衛生監督培訓工作;
(二)負責職責范圍內轄區內消毒產品監督檢查;
(三)負責轄區內消毒產品衛生監督抽檢;
(四)負責開展轄區內消毒產品違法案件的查處;
(五)負責轄區內消毒產品衛生監督信息匯總、分析及上報工作;
(六)設區的市對縣級消毒產品衛生監督工作進行指導、督查;
(七)承擔上級指定或交辦的消毒產品衛生監督工作任務。
第八條 設區的市級以上綜合監督執法機構應當設置傳染病防治監督科(處)室或消毒產品監督科(處)室,承擔消毒產品衛生監督工作;縣級監督機構應當指定科室承擔消毒產品衛生監督工作。
第九條 實施消毒產品現場衛生監督前,監督員應當明確衛生監督任務、方法、要求,配備安全防護裝備,做好安全防護。發現違法行為時,應當依法收集證據。在證據可能滅失或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應當依法先行採取證據保全措施。
第十條 按照消毒產品風險程度實行分類監管。
縣級綜合監督執法機構負責轄區內所有消毒產品生產企業、在華責任單位衛生監督,每年不少於1次。市級綜合監督執法機構對轄區內第一類和第二類消毒產品生產企業、進口消毒產品在華責任單位開展衛生監督,每年不少於1次。省級綜合監督執法機構負責轄區內所有消毒產品生產企業、在華責任單位的抽查。
第十一條 省、市、縣級三級綜合監督執法機構應當根據職責建立消毒產品衛生監督工作檔案,掌握轄區內消毒產品生產企業和消毒產品基本情況以及消毒產品衛生監督工作情況。 第一節消毒產品生產企業的衛生監督
第十二條 消毒產品生產企業的監督內容:
(一)消毒產品及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資質;
(二)生產條件、生產過程;
(三)使用原材料衛生質量;
(四)消毒產品和物料倉儲條件;
(五)消毒產品從業人員配備和管理情況;
(六)消毒產品衛生質量。
第十三條 消毒產品及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資質的監督檢查方法:
(一)檢查生產企業的衛生許可證,核查生產企業實際生產地址、生產方式、生產項目、生產類別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注冊地址是否與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註明的一致;檢查衛生許可證是否在有效期限內,核查衛生許可證有無塗改、轉讓、偽造、出租、出借等情況;
(二)檢查新消毒產品是否具有有效的產品衛生許可批件,核實產品衛生許可批件標注的生產企業地址與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上註明的是否一致;對委託生產加工的,核實產品衛生許可批件標注的實際生產企業地址與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上註明的是否一致。
第十四條 消毒產品生產企業生產條件、生產過程的監督檢查方法:
(一)檢查生產企業的廠區布局、生產區、生產設備和檢驗設備等生產條件是否符合《消毒產品生產企業衛生規范》的要求;核查是否擅自改變已核準的生產工藝、生產車間布局等。必要時對生產環境、生產用水的衛生質量進行現場采樣、檢測;
(二)檢查生產過程中是否執行標准操作規程和管理制度,是否添加國家規定禁用的物質。生產過程各項記錄是否完整,保證溯源,並妥善保存至產品有效期後3個月。
第十五條 消毒產品使用原料衛生質量的監督檢查方法:
(一)核查新消毒產品中消毒劑主要有效成分的原料名稱是否與產品衛生許可批件一致;
(二)核查需要進行衛生安全評價的消毒劑、抗(抑)菌制劑所用原料名稱、單一化學物質的CAS編碼、商品名稱、含量、等級及其所用量是否與該產品《衛生安全評價報告》相同;
(三)檢查除抗(抑)菌制劑以外的衛生用品有無相應原料供應商提供的原料無毒、無害、無污染檢驗報告或證明材料,核查原料是否與生產產品的配方成分、規格、等級要求相符;
(四)檢查消毒產品原(材)料庫有無國家規定禁用的物質;
(五)檢查消毒產品原(材)料采購記錄、出入庫登記是否完整。
第十六條 消毒產品和物料倉儲條件的監督檢查方法:
檢查消毒產品和物料倉儲條件是否符合《消毒產品生產企業衛生規范》的要求。
第十七條 消毒產品從業人員管理的監督檢查方法:
(一)檢查企業是否配備專職或兼職衛生管理人員、質量管理人員;
(二)查閱直接從事消毒產品生產的操作人員預防性健康體檢合格證,查閱生產操作人員和質量檢驗人員崗前培訓資料和檢驗人員學歷證明;
(三)查看生產過程中人員的衛生狀況是否符合《消毒產品生產企業衛生規范》的要求。
第十八條 消毒產品衛生質量的監督檢查方法:
(一)檢查需要進行衛生安全評價的消毒劑、消毒器械和抗(抑)菌制劑是否具有符合《消毒產品衛生安全評價規定》的衛生安全評價報告和備案憑證;
(二)查閱消毒產品投放市場前的衛生質量出廠檢驗報告,核查檢驗項目、檢驗頻次、檢驗結果是否符合《消毒產品生產企業衛生規范》的要求;對委託檢驗的企業,還應檢查檢驗機構的合法資質及委託檢驗協議書;
(三)檢查企業標準是否依法備案,是否在有效期內;
(四)核查新消毒產品的標簽、說明書標注的內容是否與產品衛生許可批件一致;核查需要進行衛生安全評價的消毒產品標簽(銘牌)、說明書標注的內容是否符合《消毒產品標簽說明書管理規范》及相關標准、規范的要求並與備案提交的相符;核查其他消毒產品是否符合《消毒產品標簽說明書管理規范》及相關標准、規范的要求。
(五)必要時對消毒產品進行監督抽檢。
第十九條 消毒產品衛生監督抽檢方法:
(一)消毒產品樣品採集應當具有代表性,在有效期或保質期內,包裝完好。同一批次樣品數量應當滿足衛生質量檢驗、標簽(銘牌)和說明書判定、留樣的需要;
(二)樣品應當及時送交獲得實驗室資質認定的檢驗機構檢驗,樣品按照規定程序交接,樣品包裝應當保持完好;
(三)抽檢的消毒產品樣品要進行產品確認、檢驗結果告知並附檢驗報告;對抽檢結果有異議的樣品,按照程序進行復檢;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負責向社會公布抽檢結果;
(四)綜合監督執法機構應當設置留樣貯存場所、設施和設備,並按照樣品標識的保存條件進行保存。對不合格樣品留樣保存至抽查結果公告後3個月。
第二節 在華責任單位的衛生監督
第二十條 進口消毒產品在華責任單位的監督內容:
(一)工商營業執照;
(二)新消毒產品衛生許可批件;
(三)衛生安全評價報告;
(四)進口消毒產品衛生質量。
第二十一條 進口消毒產品在華責任單位的監督檢查方法:
(一)核查工商營業執照的營業范圍、進口產品生產國(地區)允許生產銷售的證明文件及報關單是否與所經銷的消毒產品相符;
(二)核查進口的新消毒產品衛生許可批件是否與所經銷的消毒產品相符;
(三)檢查需要進行衛生安全評價的進口消毒劑和消毒器械以及抗(抑)菌制劑是否具有符合《消毒產品衛生安全評價規定》的衛生安全評價報告和備案憑證;
(四)檢查銷售的進口消毒產品是否在有效期內;
(五)進口消毒產品衛生質量檢查方法參見第十八條,其中產品質量標准應當符合消毒產品相關標准、規范的要求,並與備案提交的相符;
(六)必要時對進口消毒產品進行監督抽檢。抽檢方法參見第十九條。
第三節 消毒產品經營、使用單位監督
第二十二條 消毒產品經營、使用單位的監督內容:
(一)建立消毒產品進貨檢查驗收制度情況;
(二)索取國產消毒產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消毒產品衛生許可批件或衛生安全評價報告和備案憑證情況;核對消毒產品名稱、生產企業或在華責任單位名稱以及消毒產品標簽(銘牌)、說明書;
(三)檢查消毒產品使用情況;
(四)消毒產品衛生監督抽檢情況。
第二十三條 消毒產品經營、使用單位的監督檢查方法:
(一)核查經營、使用的國產消毒產品與產品衛生許可批件或衛生安全評價報告和備案憑證、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標注的生產企業名稱、產品類別是否一致,進口消毒產品衛生許可批件或衛生安全評價報告和與備案憑證標注的在華責任單位名稱、產品類別是否一致;
(二)核查銷售國產消毒產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或進口消毒產品在華責任單位營業執照、產品衛生許可批件或產品衛生安全評價報告是否合法、有效;
(三)檢查消毒產品進貨記錄和有效期;對使用中的手消毒劑還應檢查是否在啟封後使用有效期內使用;
(四)檢查經營、使用的消毒產品標簽(銘牌)、說明書參見第十八條;
(五)必要時對消毒產品進行監督抽檢,抽檢方法參見第十九條。 第二十四條 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及綜合監督執法機構應當加強消毒產品衛生監督信息系統建設,開展本轄區內消毒產品衛生監督信息分析工作,為制訂消毒產品衛生相關政策提供依據。
第二十五條 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建立消毒產品生產企業不良記錄名單制度,依法公布不合格消毒產品信息。
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更新消毒產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信息,及時發布消毒產品衛生監督抽檢信息。
第二十六條 各級綜合監督執法機構應當安排專(兼)職人員負責本轄區消毒產品衛生監督信息報送工作。充分利用全國衛生監督信息報告系統,及時上報、各級綜合監督執法機構應當定期匯總分析消毒產品衛生監督信息,報同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綜合監督執法機構。 第二十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及其綜合監督執法機構應當及時將消毒產品衛生監督檢查結果反饋被檢查單位,對存在問題的應當出具衛生監督意見書,對存在違法行為的應當依法查處,對涉嫌犯罪的應當及時移送當地公安機關。
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將轄區內消毒產品重大違法案件有關情況逐級向上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報告。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或綜合監督執法機構發現不合格消毒產品的產品責任單位不在本轄區內的,應當及時向消毒產品的產品責任單位所在地的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或綜合監督執法機構通報情況。 第二十九條 本規范中下列用語的含義:
(一)新消毒產品:是指利用新材料、新工藝技術和新殺菌原理生產的消毒劑和消毒器械。
(二)高水平消毒劑:是指可殺滅一切細菌繁殖體(包括分枝桿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並可殺滅大部分細菌芽孢,達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消毒劑。
(三)消毒產品生產企業:是指依法取得消毒產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的企業。
(四)CAS編碼:是美國化學文摘服務社為化學物質制定的登記號。
(五)在華責任單位:是指需要進行衛生安全評價的進口消毒產品在境內依法登記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責任單位。
第三十條 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可結合實際,制訂貫徹執行本規范的具體規定,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消毒產品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第三十一條 本規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㈣ 衛生間的規章制度怎麼寫
僅供參考:
衛生間管理規定1
為了確保生態衛生廁所和沼氣系統穩定安全的運轉,防止沼液沖廁循環系統的堵塞,保持廁所的清潔衛生,特製定生態衛生廁所使用管理制度。
1.管理人員要切實負起責任,加強管理。夏季高溫期要開窗通風,雨天或冬季低溫要關閉窗戶,掛上保溫門簾。
2.大便後要手紙入簍,嚴禁投入池內,切勿將廢塑料、垃圾等雜物投入池內。
3.大小便入池,嚴禁在廁所隨意隨地大小便。
4.非工作人員嚴禁使用沖廁系統。
5.衛生廁所糞池嚴禁使用農葯及有害化學葯品。
6.保持地面、牆體、屋頂干凈衛生,嚴禁在牆面亂寫亂畫。
7.按時打掃廁所衛生。各班級學生輪流每天清掃兩次(早上7:10―7:40,下午1:00―1:30),不能將污水排入便池內,不能在廁所內的水龍頭上涮拖把。
8.學校把衛生廁所打掃納入班級評估,如打掃不徹底將扣除班級積分。
9.如果檢查發現將手紙沒有投入紙簍,要進行處罰。
10.每個學生要愛護廁所及沼氣池內設施。
衛生間管理規定2
1、廁所管理有專人負責,並進行定期檢查。
2、禁止在廁所里隨地吐痰、亂扔瓜皮果核、紙屑等廢棄物。
3、禁止廁所的牆壁、隔板亂塗亂畫。
4、每天一次對公共廁所進行消毒除臭處理。蒼蠅、蚊蟲孳生季節積極採取滅殺措施。
5、大小便池要隨時沖洗,並及時清查廁所內紙簍垃圾。
6、保持洗手池、地面大小便池的清潔干凈,做到無積水、無尿鹼、無污物、無異味。
7、加強對師生文明衛生教育,注意衛生、文明如廁。
8、清潔工人每天沖洗2次。
9、學校按時發放清潔工工資,不少於當地最低工資百分之兩百
衛生間管理規定3
1、經營場所的衛生條件、衛生設施及用品用具符合gb9665-1996《公共浴室衛生標准》的要求。
2、建立衛生管理制度和衛生管理組織,配備專職或兼職衛生管理人員,建立和健全衛生檔案。
3、從業人員持有效「健康證明」和「衛生知識培訓證明」上崗,並按國家規定進行復檢和復訓。
4、協助、支持和接受衛生監督機構的監督、監測。
5、空調場所有布局合理的通風、排風設施,新風入口設在室外,遠離污染源,空調器過濾材料定期清洗或更換。
6、設有專用拖鞋洗消間和專用杯具洗消間,洗消設施有明顯標志,杯具、毛巾、衣物、拖鞋等每客用後必須嚴格按照程序進行洗消,並做到一客一換一。設有一次性紙內褲供應。
7、衛生間內保持清潔衛生,設坐廁者使用一次性墊紙。
8、布草間內設有帶門專用布草櫃,布草分類存放。臟布草有回收室或櫃,不得隨意堆放,嚴禁與干凈布草和其它物品混放。
9、更衣室、浴室、按摩室使用毛巾放入帶門布草櫃,布草類不得露空存放。
10、浴池水水質達到游泳池水質衛生要求,有檢測記錄。配備專兼職水質凈化、消毒員。
11、禁止患有性病和各種傳染性皮膚病的顧客入內,並有明顯標志。
12、所使用的化妝品及消毒用品符合相關衛生要求。
㈤ 什麼叫衛生行政規章制度
衛生行政規章制度,是指衛生行政機關制定的規章及以規章為基礎建立的制度。內
包括:1、國務院,衛生部容制定的規章和強制制度
2、省衛生廳制定的地方規章
3、行業協會制定的行業規章及操作規范等
4、其他機關機構制定的對衛生部門具有強制力的規范
㈥ 辦理衛生經營許可證需要哪些規章制度
1、依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准從事經營活動,對社會和公眾負責版,保證食品安全,接權受社會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2、食品經營主體,須取得《食品流通許可證》後方可經營,應將《食品流通許可證》懸掛於經營場所明顯處。
3、食品從業人員每年應進行一次身體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後方可從事食品經營工作。並需進行法規及衛生知識培訓,經考核合格者發給合格證。
4、有食品安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食品安全專業技術人員應具有食品經營的專業知識,可以從專業的角度對食品進行監督;管理人員通過科學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各種食品安全風險。
5、具有合理的設備布局和操作流程的文件。
6、庫房、貯存場所必須建立相應的衛生管理制度。保證經營場所的環境整潔,並與有毒、有害場所以及污染源保持安全距離。
7、食品必須保證具有相應的消毒、更衣、盥洗、採光、照明、通風、防腐、防塵、防蠅、防鼠、防蟲、洗滌以及處理廢水、存放垃圾和廢棄物的設備或者設施。
㈦ 求《衛生管理制度》
我做過一份化妝品公司的衛生管理制度,你看看有沒有需要借鑒的地方.
下面(表格未顯示):
受控狀態 內部公開
生效日期 2007年 9月 3日
文件編號 WI-IM-001001
車間衛生管理制度 版 次 A/0
頁 次 第 1頁,共 2頁
編制 審核 審批
1 目的
確保生產車間具有良好的衛生狀況,保障化妝品衛生質量和消費者的使用安全。根據國務院《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結合公司生產車間實際情況,制定本衛生制度。
2 適用范圍
適用於配料間、灌裝間、理瓶間、包裝間及公司所有生產場所的作業人員及進入生產現場的人員。
3 職責
3.1 生產人員負責維護車間衛生環境,發現不衛生的地方必須積極、主動地控制和改善,並配合質檢人員對不合格項目進行整改。
3.2 質檢人員負責車間環境衛生的檢測與監督,對不合格項目,必須要求相關人員進行整改。
4 衛生要求
4.1 個人衛生要求
4.1.1生產操作人員進入車間前必須洗凈雙手,穿戴好工作帽、工作服及工鞋。
4.1.2直接與原料和半成品接觸的人員工作前應用75%的酒精消毒雙手,不得戴項鏈、手錶、戒
指等首飾,不得留長指甲、染指甲,頭發必須全部被工帽罩住,操作人員手部及其它與原
料、半成品接觸部位不得有外傷。
4.1.3生產操作人員必須勤換衣襪、勤洗澡,不得穿戴生產車間的工帽、工服、工鞋、護袖等進
入非生產車間,不得將個人生活用品帶入生產場所。
4.1.4 生產人員嚴禁在生產場地吸煙、進食、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紙屑,生產車間不得有其它有礙化妝品衛生的活動。
4.1.5 工作期間不得隨意離崗、竄崗,因生理需要離開(如飲水、上廁所)需向上級領導請假,事後返回工作崗位前,應作必要的清潔消毒。
4.1.6 未經允許其他人員嚴禁進入生產車間。
4.1.7 下班後必須將工作帽放在更衣室,拖鞋放在規定地點統一擺放,不得放於工作台、凳子等
地方,工衣每天用洗衣機統一洗好晾乾。
4.1.8 工廠管理人員隨時檢查操作人員的個人衛生,違反衛生制度給予一定處罰。
4.2 生產設備、包材、半成品、成品衛生要求
4.2.1 生產用的的工具、容器、周轉框(桶)、毛巾、工作台等,在使用前後應徹底清洗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4.2.2 更換灌裝的產品時,所用的設備一定要重新清洗、消毒、烘乾後才能使用。
4.2.3 來料包材在灌裝前需進行必要的清潔消毒,玻璃瓶需用水清洗干凈、然後烘乾消毒;軟管及塑料瓶需用氣槍將其內部灰塵去除,然後用酒精擦乾凈,再用紫外線燈殺菌消毒;瓶口墊、內塞等先用水沖洗干凈,然後烘乾,再用紫外線燈殺菌消毒。
4.2.4 消毒好的瓶、瓶口墊、內塞等直接與半成品接觸的材料必須放入貯瓶間存放,嚴禁隨意擺放在地面上。
4.2.5 相關人員不得隨意用手接觸半成品。貯料桶存放和加料後應蓋嚴。必要時用保鮮膜輔助存料。
4.2.6 成品灌好後,瓶、管表面不得有滲料,殘渣,進入包裝工序前必須用干布擦乾凈。
4.3 生產場所環境衛生要求
4.3.1 化妝品生產場地必須具備良好的衛生環境,以保證生產產品的合格率。
4.3.2 生產用料、機器設備、工具、包裝材料、半成品、成品應定點定位擺放整齊,生產過程中
的廢棄材料應及時清理干凈,保持地面清潔衛生,每日下班前執行清掃清潔工作。
4.3.3 門、窗、牆壁、桌椅、機器設備均需清潔,要用清水或酒精浸濕的毛巾擦凈、車間內不得有其它雜物、垃圾過夜。
4.3.4 每天下班前後應搞好衛生工作,掃除地麵灰塵及雜物後,再用沖洗凈的拖把拖一次地面。下班後開紫外線燈殺菌半小時。
4.3.5 每月執行一次衛生大掃除,對工作場所進行全面清潔,特別是各衛生死角。
4.3.6 定期更換老化的紫外線燈管。
4.3.7 出入各工序間應隨手關門,並做好防蟲蛀工作。
4.3.8 下班後半小時,關閉紫外線燈,並檢查6關(門、窗、水、電、風扇、空調)。
㈧ 衛生監督局的職責是什麼
1、對醫療機構的傳染病疫情報告、疫情控制措施、消毒隔離制度執行情況和醫療廢物處置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查處違法行為。
2、對采供血機構的采供血活動、傳染病疫情報告和醫療廢物處置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查處違法行為。
3、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傳染病疫情報告、預防控制措施和菌(毒)種管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查處違法行為。
4、負責派出機構的管理;負責轄區內衛生監督信息的收集、核實、上報;負責受理對違法行為的投訴、舉報;開展衛生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承辦主管局及上級業務機關指定或交辦的衛生監督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