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反竊電條例
⑴ 懂電的朋友請進,這樣的接法實際用電與電表顯示用電量會有什麼出入。
單相電表的品種有很多,接線方式也有不同,12火34零;13火24零,都有。
如果你的電表是12火34零,給你一電炮沒商量。如果是13火24零,就是「繞越計量裝置用電行為」根據《電力法》和《反竊電條例》規定,你的行為構成竊電行為。根據你的具體情況,你的行為屬於使用技術手段盜竊他們財產,電能是商品。你小心啦,他不告你,但可開除你。砸你飯碗!
⑵ 電摩工具的資料
一、反竊電的合法性 在各國的刑法中,針對竊電犯罪活動的立法存在兩種模式,一是採取增設新罪名的方式,如德國、奧地利、俄羅斯等國家,單獨規定了竊取電力罪,二是進行擴充解釋,視竊電為竊取財務,如法國、日本等國家。 我國新舊刑法均未對竊電是否構成犯罪作出明文規定,只是1995年12月28日頒布的《電力法》第71條,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規定:「盜竊電能的,由電力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追繳電費並處應交電費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條或者第一百五十二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1998年為適應刑法修改的需要,「高法」《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第31項再次規定:「盜竊公私財務,包括電力、煤氣、天然氣等。」 由此可見,我國基本採用擴充解釋的辦法,將竊取電力、煤氣、天然氣等無形財務的犯罪適用盜竊罪,雖然立法上不夠完善且未考慮上述犯罪的特殊性,使法律中隱含不少矛盾,但是畢竟將竊電列為違法犯罪行為。從這種廣泛的意義上來講,反竊電所具有的理論上的合法性確定無疑。 然而,反竊電不同於一般性的反盜竊行為,它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必須採取切實周密的安全保障措施,不是社會上所有的人都能承擔起這項職責。長期以來,反竊電工作一般由電力管理部門行使,但是隨著電力體制改革,從法律上來講,供電部門已經成為企業,即失去了行政執法的權利,查處竊電的權威性受到了某些用戶的直接挑戰。一些不法的竊電分子,他們也會拿起法律這把雙刃劍,用有利於自己那一方面的條文來主張權利。因而,供電部門所進行的反竊電工作的思想、意識、行為,如果不做及時調整,勢必會產生一些不良後果,這就需要我們必須重新來認識反竊電的合法性。 在實際工作中,供電部門反竊電的實體合法性是沒有爭議的,起碼供電部門至今乃至今後相當長的時期還保留了一項特殊的民事權利,即用電檢查權。這項權利不僅《電力法》、《電力供應與使用條例》作了原則規定,而且1996年還出台了專門規范供電企業進行用電檢查的民事規章《用電檢查條例》,2001年10月1日,遼寧省正式施行了《遼寧省反竊電條例》。供電企業依照這些法律法規,完全有理由有資格對包括竊電在內的違法、違章行為實施檢查和提出相應的民事主張,也就是追補電費和追補違約使用電費。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絕大多數出現爭議的案例表明,竊電行為人抓住用電檢查工作程序上的一些漏洞,以程序的不合法來否定實體合法,達到逃避或者減輕應承擔經濟責任的目的。所以,加強反竊電程序意識,是我們做好反竊電工作的前提,我們只有按照程序、按照規定去開展反竊電工作,切實把客觀事實變成法律事實,才能有效地規避反竊電工作中存在的風險。 二、關於竊電量的計算 由於電能特殊的物理形態、電力供應特殊的佔有和交付方式(電能在電網上由供方向用方持續流動、標的物在供方無法監控的狀態下於用方場所交付、只要稍加手段即可在表計前盜取且時間、數量極難判斷)、供用電行為特殊的互動關系(電能質量、電網安全等既取決於供方的規范供電,也取決於用方的按章用電)等原因,使得反竊電工作極為復雜,特別是關於竊電量的計算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 依照我國新刑法第264條規定,盜竊以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作為區分不同量刑檔次的標准,因此數額在盜竊罪中的定罪量刑具有重大意義。盜竊數額指犯罪人通過盜竊行為實際佔有貨幣及財物折算而成的貨幣數量,竊電量的認定由此成為對竊電犯罪定罪量刑的關鍵。即使是在民事案件中,對於追補電費和追補違約使用電費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於受電能無形化的特點以及技術手段的局限,供電部門在查處竊電時間上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反竊電實際工作中,常常按照1996年10月8日電力部《供電營業規則》第一百零三條第2款的規定:「竊電時間無法查明時,竊電日數至少按一百八十天計算,每日竊電時間:電力用戶按12小時計算,照明用戶按6小時計算。」《遼寧省反竊電條例》第十八條也作出了同樣的規定。 但是這種計算如果從法律的角度講,只是一種理論推理演算,難免同實際產生差距,這種差距大了供用電雙方就會出現爭議。從另外一個法理角度講,這樣的推算違背了禁止不利於被告的類推原則,刑事法律並沒有對此確認,歸根結底,對竊電數額的認定不準違反罪刑相適應的原則。有些時候,按照條款規定計算出來的竊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