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法規案例分析
Ⅰ 如何傳播法律
鄙人在基層也碰到老兄提到的問題。我認為要看你所處的環境中服務對象的知識層次,而後尋找對症下葯,像我在農村基層,因為普遍法律意識不高,先要提高對法律的認識才是最重要的。說句實話,真正傳播法律其實很難的,我在基層呆的這兩人,感受很深,要知道法律不過是解決問題眾多方式中的一種,法是調整社會關系的方法之一。
Ⅱ 有關傳染病防治法律的相關案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三條 本法規定的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
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是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丙類傳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上述規定以外的其他傳染病,根據其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決定並予以公布。
第三十九條 醫療機構發現甲類傳染病時,應當及時採取下列措施:
(一)對病人、病原攜帶者,予以隔離治療,隔離期限根據醫學檢查結果確定;
(二)對疑似病人,確診前在指定場所單獨隔離治療;
(三)對醫療機構內的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觸者,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和採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
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的,可以由公安機關協助醫療機構採取強制隔離治療措施。
醫療機構發現乙類或者丙類傳染病病人,應當根據病情採取必要的治療和控制傳播措施。
醫療機構對本單位內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場所、物品以及醫療廢物,必須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實施消毒和無害化處置。
Ⅲ 從傳播法律法規的角度看長城情侶亂刻畫事件
屬於破壞文物的行為,嚴重的可以判刑。
《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條故意損毀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者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故意損毀國家保護的名勝古跡,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過失損毀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者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Ⅳ 1,《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對新聞學,傳播學,產生的影響 2,找出一些傳播障礙或傳播隔閡的案例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會新聞學,傳播學,信息的透明度變高影響、信息的監督力度增強、保證新聞信息的嚴謹度,具體如下:
1、信息的透明度變高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頒布,會使得信息更加快速,透明,及時的傳播到老百姓的視野。而且對於也不會像以往一樣,存在隱瞞,謊報等的現象。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六條規定:行政機關應當及時、准確地公開政府信息。行政機關發現影響或者可能影響社會穩定、擾亂社會管理秩序的虛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應當在其職責范圍內發布准確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2、信息的監督力度增強
政府頒布《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相當於政府參與到信息的公開中,是新聞學和傳播學是一個有力的監督,同時根據該條例,國務院辦公廳參與到全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主,負責推進、指導、協調、監督全國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3、保證新聞信息的嚴謹度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七條規定: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健全政府信息發布協調機制。行政機關發布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機關的,應當與有關行政機關進行溝通、確認,保證行政機關發布的政府信息准確一致。
這樣的情況下,新聞工作者在發布信息的時候必須保證准確無誤,不會出現各種不夠權威,沒有證據的新聞。
國家的宣傳口徑、媒體管控、電影審核等意識形態方面的管控其實就是在一個社會中設置了層層障礙。包括如今黨國的網路環境的高牆,也是一種傳播障礙。
而傳播隔閡更常見,當大陸的一些人被新聞聯播或國家的閱兵儀式感動得時候,外國民眾是不能理解甚至看不起這種情懷。
Ⅳ 求一份「針對一個案例或者一則新聞事件,它觸及到的傳媒法規,寫一篇論文 不少於1500字」,在線等下呀!
給你個思路,就針對蘆山地震的,之前有媒體報道蘆山七位副鄉長因救災不力被免職,但後來官方辟謠,說只有一個被免職。在這個過程中,媒體未經核實就報道,有損新聞的真實性,而且造成不良社會影響,該由誰來負責,相關監管算不算缺位?
Ⅵ 關於新聞法規的一些案例
我國著名化學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家鏞,年逾八十但身體尚好。2005年1月26日,《中華讀書報》刊載文章及照片報道陳家鏞已於2004年8月15日逝世。隨後2005年2月2日《中華讀書報》刊登《致歉聲明》後,《科學中國人》雜志社又在2005年第3期第75頁《2004:隕落的巨星(續)》一文中以文字配發照片報道陳家鏞去世。陳家鏞認為此事完全擾亂了他全家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也給自己帶來極大的精神痛苦,為此他以《中華讀書報》和《科學中國人》雜志社兩家媒體為被告分別向北京市崇文區人民法院和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恢復名譽、消除影響並賠償其精神撫慰金5萬元。
備受關注的陳家鏞院士因被誤報逝世狀告《科學中國人》雜志社案,今天一審有了結果。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判決《科學中國人》雜志社向陳家鏞賠償精神撫慰金3萬元,駁回陳家鏞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訴訟請求。
法院認為,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二款規定「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科學中國人》雜志社作為《科學中國人》的出版發行單位負有對文章內容進行審核的義務,其未經審核即刊文報道陳家鏞去世,並配有陳家鏞的照片,該報道嚴重失實,足以造成對陳家鏞人格利益的侵害。
相關鏈接
近年來,媒體及記者頻頻同法院「親密」接觸,北京市海淀法院僅今年上半年就審理了15件新聞侵權案,其中針對「新聞失實」原因提起的侵權訴訟達80%以上。而在這15件案件中,除了兩件被撤訴和調解外,作為被告方的媒體全部敗訴。
名詞解釋
新聞侵權:是指新聞報道主體違反新聞法規和其他法律規范,通過新聞傳播媒介,在新聞采訪、寫作、編輯、發表過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實或過失報道等形式,向公眾傳播內容不當或法律禁止的內容,從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人格權,造成不法侵害的行為。
Ⅶ 求一個傳染病疫情傳播事件案例
給您三個,僅來供參考:
[ 案例源 1]
2002 年 12月至 2003年的 5月,南方某縣中學先後有 147名學生患有急性傳染性的肝炎。經省疾控中心專家進行調查:該中學急性傳染性肝炎爆發流行系以水源傳染為主的這個傳染性肝炎的傳播。該學校的自備水井的水質檢測結果顯示:該水井被糞便污染,水中大腸桿菌嚴重超標,而甲型肝炎病毒絕大多數都隱藏在大便當中。
[ 案例 2]
2003 年南方某縣中學,因學校生活飲用水水井遭到污染而發生傷寒疫情,一共有 116名學生由於飲用被污染的水(喝生水習慣)先後感染這個傷寒,出現傷寒的症狀。
這兩個案例都是經水傳播的典型的案例。
[ 案例 3]
2004 年 9月,西部地區某中學由於食堂兩名廚師、兩名服務員都是傷寒桿菌的健康攜帶者,導致了 6名學生先後感染傷寒,引起傷寒的爆發流行。
這個例子是經食物傳播的一個典型案例。
Ⅷ 求助!新聞傳播方面的法律法規!
有專利法 侵權責任法
Ⅸ 求一個傳播學中內容分析法的案例。
舉例:
我在2004年,在北京吉普外專支持時,發明創造的世界第一版也是至今唯一的一版全世界中文版完全可執行方案的覆蓋傳播。平台,超越了500億位元組。
就是應用了《公共關系學》裡面,最典型的一個市場促銷的哦定義: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