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出家僧人規章制度

出家僧人規章制度

發布時間: 2021-12-08 04:17:37

1. 做『出家人』,有什麼要求、標准

依據如來的正法規與法律,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擁有虔誠恭敬且正確的信念之外,尚須具備以下的條件:

1、父母親或監護人的同意許可,持父母同意的書面材料和身份證、戶籍證明(由派出所開)、體檢證明,到你認為有緣的寺院。

2、沒有染上會傳染的嚴重疾病(如艾滋病,多種皮膚病等,但傷風感冒不在此例)。

3、沒有債務問題纏身者(如:破產、生意失敗而欠下一身債務者)。

4、沒有違犯國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纏身者(指遭警方通緝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滿出獄者不在此例)。

5、 年齡不小過7歲,不大於60歲。

6、精神健全(指沒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癲症之類會失去知覺理智而失態之病症)。

7、心理健全、正常(雙性人不可出家)。

(1)出家僧人規章制度擴展閱讀:

除了違反以上幾條,還有下面幾種情況也是不可以出家的:

1、犯有重戒曾被開除僧團的人。

2、犯有五逆罪的人。

3、曾偷聽比丘戒誦的人。

4、破壞詆毀佛教的人。

5、在職的官員。

如果符合以上條件,應該首先到寺院中尋找一位比丘,請求做自己的「依止師」,也就是師父,經過考察合格後,由師父向寺院僧眾說明徒弟出家的緣由,在徵得大家一致同意後,才可以收留此人為弟子。然後就是剃度,換僧衣,去俗姓,改姓釋,取法號,發度牒,受戒等程序,這樣就算正式出家了。

佛陀之所以要求一部分弟子出家學佛,是因為在家學佛弟子由於家庭的牽累,親人的負擔,很難專心一志的去修行學道,為了去除塵世生活中所帶來的種種障礙和煩惱,無牽無掛的去集中精力學佛,所以佛陀就發起號召,讓一部分弟子集中在一個清靜的環境中去學佛,剃度為僧,成為住持佛法的榜樣。

佛教對弟子出家的要求:

首先是出家的動機必須純正,要有舍棄世間貪愛和能夠吃苦耐勞的決心。要發大菩提心,要有一定的天分,這樣才能荷擔如來家業,做天下眾生的人天導師。

對出家而言,文憑學歷不重要,富貴貧賤、身份地位不重要,有沒有文化也不重要,甚至不認識字都沒有關系,最重要的就是發心,要有一顆「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不為自己求安樂,只願眾生得離苦」的悲心大願,這才是最最重要的。

2. 在家居士能講出家人犯戒嗎

答:在家居士不許聽誦大戒,不許看出家人的戒,怎麼會知道明白大律的內容,而來指責出家人犯了什麼戒?這就是今日佛門,最痛心的事情,佛門醜事,大多數是由佛教弟子傳播出去的,今天說這個和尚犯戒,明天說那個尼姑不規矩,而且添油加醋,越說越離譜,惟恐說得不狠,惟恐揭露得不深,到後來佛門變成烏煙瘴氣,也沒有一個清凈的佛教弟子了。這不但毀壞了佛教弟子自身的名譽,也讓許多善信退失了信心,更加糟糕的是損壞了三寶的尊嚴。再說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僧團規章制度,出家人犯戒,自會有僧團來制裁,不需要在家居士來操心,在家居士怎麼能越級犯上,褻瀆舉罪?同時,一個不明了大律,不能對大律的開、遮、持、犯,有圓融認識的在家居士,即使舉了出家人的罪,也是舉不中的。

3. 出家!!!!!!!!!!!!

——恩,恭喜師兄,能夠出家,就是一件天大的福報,能有這番正行和善行,我們提前恭喜你。
——不過出家是一件比較艱苦的事情,因為人世間的誘惑太多,需要自己不斷的去修行。首先您得找到一家適合您修行的寺院(如需要,我可以提供引見的。譬如河北柏林禪寺、福建資國寺等,非常不錯),然後需要辦理類似切結書之類的手續,譬如證明自己的家庭及父母同意你出家(要簽字認可)、證明自己無債務、無精神病等各種背景的文書,得到寺院主持的認可,恭喜您,您就可以成為一位試用期大約兩年的「見習僧人」了,寺院稱其為「凈人」或「行者」(想起孫行者了嗎?),這個期間不需要剃發(你自己願意,也可以提前剃掉,不過不是正式剃發而已,純屬個人意願),要遵守規章制度五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五戒」;
如果兩年內合格,那麼很快就可以升級為「預備僧人」,寺院稱其為「沙彌」(男生)或「沙彌尼」(女生),這個時候得遵守10條規章制度了,一般叫「沙彌十戒」或「沙彌尼十戒」;這個階段就要正式剃發了。叫做「剃度」,很庄嚴的儀式。回憶一下《少林寺》這部老電影一開頭就有這個情節。
如果接下來完成師父的傳授和任務,各方面表現合格,終於可以晉級換代,成為正兒八經的僧人了,舉行庄嚴的儀式將你轉正,稱為「比丘」(男生)或「比丘尼」(女生),不過遵守的規定就多了,比丘戒250條,比丘尼戒347條。這個時候你就十分有學問了,我見到你,是要跪下磕頭的。我會稱呼你為「法師」或「師父」。如果你做了寺院的負責人,我還要恭敬的稱呼您「某某和尚」了,等你有大修為或活到八九十歲,萬人敬仰的時候,就可以稱為「大和尚」或「長老」或「老和尚」了。
再下來就是神話般的存在了。你繼續努力,能夠修到更高的境界,如阿羅漢,如菩薩,如佛,那就是奇跡般的故事了。師兄加油,我們一起努力。南無阿彌陀佛!

4. 出家人需遵守哪些戒律

沙彌及沙彌尼應守的十戒是:不殺戒、不盜戒、不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離高廣大床戒、離花戒、離歌舞等戒、不蓄金銀財寶戒、離非時食戒。

比丘及比丘尼應守的具足戒,在諸律中數目頗有出入,有比丘戒二二七條,二五0條;比丘尼戒三一一條,五○○條等說。凡要成為比丘或比丘尼的人,必須先受過沙彌戒。年滿二十歲至七十歲者,身體康健,剃去須發,披上袈裟,遵行數百條戒律,而受過受戒儀式的人,才正式成為比丘(尼)。

沙彌、沙彌尼十戒:正式出家而守持的戒律,開始學習遠離世俗生活,主要是讓年少、初出家的僧眾學習。

離殺生;

離不予取(離偷盜);

離非梵行(離淫慾);

離妄語;

離導致放逸原因的谷酒和果酒;

離非時食(離非食進食、過午不食);

離跳舞、歌唱、音樂、觀看戲劇;

離庄嚴(美麗)原因的花蔓、芳香(香水)、塗油、衣物、裝飾品;

離(坐卧)高廣大床;

離接受金銀(錢)。

(4)出家僧人規章制度擴展閱讀

佛教戒律,通常指毗奈耶,廣義上尚指最初的屍羅、出家眾的學處、波羅提木叉、不同部派僧團各自的犍度、不同犍度形成的毗奈耶等等。

毗奈耶(梵文:vinaya)是佛教術語,為三無漏學之一。有關戒律規定與解釋的佛教經典的匯總,稱為律藏(巴利語:vinaya-piṭaka),與「經」和「論」合稱「三藏」。專門學習戒律的佛教僧侶稱為律師,以戒律研習為主的宗派,稱為律宗。

對於學習佛法者,嚴謹遵守戒律是絕對的重要。對研究佛學思想有些深刻而不可替代的意義。

參考資料:網路-佛教戒律

5. 出家人有什麼限制

出家乃是一件非常鄭重地事情,而且在佛教徒看來,也是一件非常值得贊嘆的事情,出家不是要逃避什麼挫折或者世間男女情感一時想不開,他應該是佛法的傳播人,是佛陀的使者,他是人天的導師,佛法能夠在世界上流傳下來靠的就是一代代出家人僧寶的千辛萬苦的努力,要有一顆"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不為自己求安樂,只願眾生得離苦"的大菩提心,古人說:「出家乃大丈夫事也,非王侯將相所能為也!」要想出家,先要看看自己出家的發心,是否具有出離心,認識到了輪回六道的痛苦,想要出離三界六道,更要看是否具有菩提心,即願意救度一切苦難眾生的心,如果具有了菩提心,那麼出家以後,有著這種菩提心的支持,一定能成就道業,相反地,只是一段時間的挫折或者情感問題,或者願意清靜幾天,那麼貿然出家,而沒有一個堅定的信仰支持的話,出家生活也不會太平坦的。 不管怎麼說,能現在發起一念想要出家修行的心,都是非常值得贊嘆和隨喜的,不用說已經真實出家,即使發出家心嚮往靜處,其功德亦難以計量,《難陀出家經》雲:「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於一大劫中,布施兒女,所獲功德,不如發出家心向寂靜地邁一步所獲功德。」不用說自身出家,即使勸人出家、支持別人出家所獲功德亦是無量。《出家功德經》雲:「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無量。」不用說終生出家,即使一日一夜出家其功德也難以思議。《本緣經》雲:「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墮三惡道。」《僧祗律》雲:「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離三百六十三萬六千歲三塗苦。」《萬善同歸集》中永明延壽大師雲:「乃至醉中剃發,戲里披衣,一曏時間,當期道果,何況割慈舍愛,具足正因,成菩薩僧,福何邊際。」 合十祝願吉祥,阿彌陀佛. 依據如來的正法規(dhamma)與律(vinaya)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擁有虔誠恭敬且正確的信念之外,尚須具備 以下的條件: 1.父母親或監護人的同意許可,持父母同意的書面材料,和身份證、戶籍證明(由派出所開)、體健正面到你認為有緣的寺院。 2. 四肢齊全。(缺欠手腳、手腳歪曲、癱瘓、小兒麻痹症患者、麻瘋病患者、歪頭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 五官端正。(瞎眼、斗雞眼、耳聾、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啞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 沒有染上會傳染的嚴重疾病。(如愛滋病,多種皮膚病等。但傷風感冒不在此例。) 5. 沒有債務問題纏身者。(如:破產、生意失敗而欠下一身債務者。) 6. 沒有違犯國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纏身者。(指遭警方通緝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滿出獄者不在此例。) 7. 年齡不小過7歲,不大於60歲。 8. 精神健全。(指沒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癲症之類會失去知覺理智而失態之病症。) 9. 心理健全、正常。(雙性人不可出家。) 10. 要求出家者,須本人自願,六根具足(包括無生理缺陷),身體健康,信仰虔誠,愛國守法(包括無法律糾紛),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母許可,無婚姻戀愛關系。寺院對要求出家者,經查明身份來歷,認定符合出家條件,經僧團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驗階段要做的事情:背誦五堂功課、學習沙彌律儀、學佛教基礎知),可以拜一個比丘,女性則拜比丘尼為剃度師,定期在佛前舉行剃度儀式,即剃去須發,以僧裝更換世俗服裝,去俗姓,改姓釋,並由師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與法號。並按規定發給度牒。然後經過短期修學,求受十戒,這就成為沙彌或沙彌尼。沙彌是根據古代印度語音譯的,意義是「息惡行善」者。取得了沙彌或沙彌尼的資格,即為比丘或比丘尼的候補者。(全國漢傳佛教實行度牒僧籍制度的辦法) 我的答案 一、怎樣出家 1、要求年滿十八歲,父母同意,信仰真誠,相貌端正。 2、出家地點在自己所在省市即可,或外省市寺廟也行。 3、到寺廟找丈方或當家、知客出家,或找其他師父咨詢。 二、中國佛學院招生條件: 1、招收具有高中畢業以上學歷或同等文化程度,有一至二年的出家生活經歷。 2、信仰虔誠,品學兼優,志願從事佛教事業的青年僧人。 3、無婚姻或戀愛關系。年齡在十九至二十五周歲之間。 4、相貌端正,身體健康,無神經病(含奧抗陽性)史及其它傳染病或殘疾。 5、由本人所在地的寺院組織或佛協組織,向所在省的宗教部門推薦報名。 中國佛學院招生簡章 一、招生條件: 招收具有高中畢業以上學歷或同等文化程度,有一定時間的出家生活經歷,信仰虔誠,品學兼優,志願從事佛教事業的青年僧人。 無婚姻或戀愛關系。年齡在十九至二十五周歲之間。 相貌端正,身體健康,無神經病(含奧抗陽性)史及其它傳染病或殘疾。 二、招考辦法: 由本人所在地的寺院組織或佛協組織,向所在省的宗教部門推薦報名。 報考者需把學歷證明及體檢表(一定要有奧抗檢查),脫帽僧裝一寸近照四張,隨同報名單函寄本院。經審核符合報考條件後,發給准考證。【寄來:(1)報考登記表、(2)體檢表、(3)推薦介紹信、(4)相片四張】。 三、招生名額: 大學本科四年制。每兩年招生一次,招生名額四十名左右。 四、考試與錄取: 考試科目:佛學、語文、政治、史地、英語、課誦。 錄取考生:按照考試成績,擇優錄取。 五、生活待遇: 學生在校期間生活待遇:學院規定每月發給每人生活費;發給一定數量的僧服;享受公費醫療待遇;寒暑假回原地,憑學生證可享受半價優待票。 六、培養目標: 佛學院以培養較高造詣的佛教學術研究人才、佛學教學人才、寺廟管理人才和國際佛學交流人才為目標。 七、畢業去向: 畢業後學院不包分配,故原則上仍回原推薦單位安排工作。 根據全國佛教事業的需要,本人自願,可由中國佛學院與原推薦單位協商,同意後調配安排工作。 畢業後的待遇,按照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待遇,由用人的寺廟或單位負責解決。 畢業生可報考本院研究生班。 中國佛學院招生辦公室

採納哦

6. 現在出家當和尚有什麼要求有什麼制度規章嗎

你如果真心出家的話,先不用了解這么多,何不試著去寺院實踐一下出家人的生活呢?
規章制度都是人定紙上傳達,你還是要去真實體會。寺院可以有發心階段。。。

7. 出家佛教的條件

根據,佛教戒律及我們國家的宗教法

第三章 收徒傳戒與僧團管理

第九條 要求出家的人,須本人自願,六 根具足(包括無生理缺陷),身體健康,信仰佛教 ,愛國守法,有一定文化基礎,父母許可,家庭同意。寺院對要求出家的人,經查明身份來歷,認定 符合出家條件的,方可接受留寺,指定依止師,授 予三皈五戒,經僧團一年以上考察合格,再正式剃度,並按規定的辦法和手續發給度牒。

1年考核,合格後,正式受三壇大戒其法律條文為

第十一條 寺院僧團健全,道風嚴肅,管理 正常,法務、生活設施完備,方有條件傳授三壇大 戒。能夠舉辦傳戒法會的寺院名單由省(自治區、 直轄市,下同)佛教協會嚴格按照條件,根據實際 需要,申報中國佛教協會審批、確定;未經批準的 寺院不得擅自舉辦。
具備傳戒資格的寺院傳授三壇大戒,須事先由 省佛教協會商得省級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後報中 國佛教協會審批。
全國每年傳授三壇大戒的寺院掌握在五處左右 ;每處每次受戒人數一般掌握在二百人左右;戒期 不少於四周,以利組織新戒學習戒相律儀。
第十二條 受戒者必須年滿二十歲,符合本 辦法第九條規定的條件,持有身份證、度牒和當地 主管部門及所在寺院的證明信件,經傳戒寺院所在 省佛教協會甄別鑒定,方可允許進堂受戒。年齡超 過六十周歲,除增戒、補戒者外,一般不予授戒。
第十三條 傳授三壇大戒,對象以本省受戒 人為主;外省受戒人必須由所在省佛教協會徵得傳 戒省佛教協會同意,開具證明,介紹前往受戒。
第十四條 傳授三壇大戒期間,必須分別講 授戒本。傳授比丘尼戒,有條件的實行二部僧授戒 制度。廢止燙香疤的做法。
第十五條 戒牒由中國佛教協會統一印製編 號,通過省佛教協會頒發。違犯國法教規者,舍戒 還俗者,由所在佛教協會或寺院收回戒牒,上交省 佛教協會注銷。
第十六條 授戒師、剃度師、皈依師必須是 愛國愛教、戒行清凈、通曉教理律儀、戒臘十夏以 上的僧人;其資格由省佛教協會按照條件審核認定 ,並發給證書。未經認定資格者,不得傳戒、收徒 和接受皈依弟子。
第十七條 寺院應根據實際需要,提出常住 僧人名額,報政府主管部門審定。在規定名額內, 凡接受常住僧人,已出家的,必須驗明戒牒、度牒或所在地區佛教協會(無佛協組織的可由原寺院) 證明;新出家的,按照本辦法第九條規定辦理。寺 院對要求常住的僧人,須考核一年合格後,報請政府主管部門辦理戶口轉入等手續。
第十八條 常住僧人如還俗離寺,寺院應收 回戒牒、度牒,將戶口轉回原地。違犯重戒、不遵 寺規、教育不改者,經寺務會議討論決定,予以遷單。對利用僧人身份招搖撞騙、為非作歹、敗壞佛 門、影響極壞者,經寺務會議決定,報上級佛教協 會批准,開除僧籍,收繳其戒牒、度牒,並將戶口轉回原地。觸犯刑律的,由司法機關處理。
第十九條 常住僧人須定居兩年以上,方可 外出參學,並須經寺院同意開具證明,註明參學地 點和往來期限。濫開證明釀成嚴重後果者,須追究 責任。接待寺院應驗明有關證明,方准掛單,並按 公民遷徙流動的規定到當地政府有關部門辦理手續 。
凡掛單僧人須遵守寺規,隨眾修持、勞作。如 有違犯,勸說不聽的,應隨時起單

8. 出家當道士、和尚有什麼要求和手續

一、根據《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第九條規定,出家為僧、為尼條件是:要求出家的人,須本人自願;六根具足(包括無生理缺陷),身體健康;信仰佛教 ,愛國守法,有一定文化基礎;父母許可,家庭同意。

二、寺院對要求出家的人,經查明身份來歷,認定 符合出家條件的,方可接受留寺,指定依止師,授予三皈五戒,經僧團一年以上考察合格,再正式剃 度,並按規定的辦法和手續發給度牒。

三、宮觀可選收愛國守法,信仰道教,年滿十八周歲,有一定文化和修養,家庭同意,身體健康,持有身份證的自願出家或入道者。考察二年以上,對其中安心道教事業,品行良好者,經宮觀管理組織同意,按相關規定給以冠巾或傳度,確定常住。




(8)出家僧人規章制度擴展閱讀

一、皈依三寶,須本人自願,愛國守法,品行端正,有一定信仰基礎,經佛教徒介紹,皈依師方可接受。接受皈依弟子,應鄭重如法進行。皈依須填表登記個人姓名、簡歷及介紹人等,交寺院保存。

二、具備傳戒資格的寺院傳授三壇大戒, 須事先由省佛教協會徵得省級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後報中國佛教協會審批。全國每年傳授三壇大戒的寺院掌握在五處左右;每處每次受戒人數一般掌握在三百人左右;戒期不少於四周。以利組織新戒學習戒相律儀。

9. 出家當和尚有啥條件或規定

(一)依據如來的正法規(dhamma)與律(vinaya),以及國家相關規定。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擁有虔誠恭敬且正確的信念之外,尚須具備以下的條件: 1.父母親或監護人的同意許可(佛制可通融),持父母同意的書面材料,和身份證、戶籍證明(由派出所開)、體檢證明(有的地方不要)到你認為有緣的寺院。 2. 四肢齊全(佛制)。(缺欠手腳、手腳歪曲、癱瘓、小兒麻痹症患者、麻瘋病患者、歪頭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 五官端正(佛制)。(瞎眼、斗雞眼、耳聾、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啞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 沒有染上會傳染的嚴重疾病(佛制,病好了可以出家)。(如愛滋病,多種皮膚病等。但傷風感冒不在此例。) 5. 沒有債務問題纏身者(佛制,債務還清了可以出家)。(如:破產、生意失敗而欠下一身債務者。) 6. 沒有違犯國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纏身者。(指遭警方通緝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滿出獄者不在此例。) (佛制可通融) 7. 沙彌年齡不小於7歲(佛制),沙彌年齡不小於17歲(政府)。 (佛制年滿二十受大戒,不滿二十的可以出家做沙彌。出家年齡沒有上限,佛在世時有一百二十歲才出家受戒的。但是最少要生活能夠自理,有能力修學受持戒律,否則不許出家。) 8. 精神健全(佛制,病好後可以出家)。(指沒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癲症之類會失去知覺理智而失態之病症。) 9. 心理健全、正常。(雙性人不可出家。佛制) [佛制] (二)全國漢傳佛教實行度牒僧籍制度的辦法規定。 要求出家者,須本人自願,六根具足(包括無生理缺陷),身體健康,信仰虔誠 [佛制],愛國守法(包括無法律糾紛),父母許可,無婚姻戀愛關系。寺院對要求出家者,經查明身份來歷,認定符合出家條件,經僧團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驗階段要做的事情:背誦五堂功課、 [非佛制]學習沙彌律儀 [佛制]、學佛教基礎知),可以拜一個比丘,女性則拜比丘尼為剃度師,定期在佛前舉行剃度儀式,即剃去須發,以僧裝更換世俗服裝 [佛制]。 [非佛制]去俗姓,改姓釋,並由師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與法號。並按規定發給度牒。然後經過短期修學,求受十戒,這就成為沙彌或沙彌尼。沙彌是根據古代印度語音譯的,意義是「息惡行善」者。取得了沙彌或沙彌尼的資格,即為比丘或比丘尼的候補者。 (三)對於出家的學歷要求,並不是很多人說的要大學學歷。國家沒規定有(只是擔任住持的僧人,要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但要求也不是太嚴格),各地政府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制定(實際有許多還是小學文化出家)。(非佛制) (四)關於戒肉食(非佛制)的問題,在比丘(尼)戒中沒有規定。因為在佛陀時代,是實行乞食制度。要到什麼吃什麼,所以包括肉食,以示對飲食不起分別。在中國沒有乞食的環境,所以中國佛教創立了農禪制度。因為可以自己選擇種東西吃,所以就沒必要再吃肉,體現大乘行者的慈悲情懷。素食作為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延續至今,也為東南亞的上座部大德所稱贊。因為東南亞的上座部佛教,至今仍然乞食,當然就是要吃肉。在五戒,八關齋戒和比丘(尼)戒中吃肉都不算犯戒,因為沒有關於不準吃肉的戒律。對於中國佛教的素食傳統的形成,梁武帝確實起到很大推動作用。佛教戒律中所規定的不準吃葷的「葷」,原來是指大蔥、小蔥,野蒜,大蒜和韭菜。因為其生吃生憎,熟吃生淫。對於《顯識論》中說連牛奶和雞蛋也不該吃,只是高僧的論,不是經。照不照做隨你。但是如果有慈悲心的話,你自己想到眾生的死是吃不下的。出世修行的三主要道包括出離心,慈悲心,正知正見。可見慈悲心對於修行的重要。 (五)關於酒的問題。戒酒(佛制)是佛教戒律的根本大戒(迷惑心志,障礙修行),但也是為佛陀所特別開許的戒條。就是說雖然是大戒,但為治病是可以少量服用的(喝前先向長住大眾說明)。 (六)對於僧人「是一種職業,人家還能結婚,沒個月還開工資呢」。等現象在日本已經出現,中國還沒有。說明佛陀所指的末法世界的現象已經出現。魔王波旬的子孫已經穿上僧衣敗壞僧團,這是無法避免的。凡是都要經歷成,住,壞,空四個階段。佛法也不例外,也會消亡。但怎樣才能延長正法住世時間呢?佛說「我滅度後,以戒為師」。對於說「修心就好,守不守戒律都一樣,不要執著事相」的邪見一定要抵制。 以上,除註明為 [佛制]外,余皆非佛制。其根據在《四分律藏》中 ,由於未受戒的在家人和以及沙彌不得閱讀《四分律》,所以具體經典出處就不列出了。以上[佛制]內容也不夠全面,但希望為想了解出家方法的人有所幫助。 雖然如上所說,出家有很多限制。但現在許多大德為廣育僧才,紹隆佛種,已經對出家條件的限制降低了很多。為想出家的人提供了很大方便。 了解以上的條件以後,如果你還願意出家的話。你可以先找你們當地寺院聯系一下,看你覺得哪個寺院適合你,你再去和寺院相關部門聯系出家事宜。一般寺院在出家前會對要出家者考察一年。要出家者被寺院考察期間的生活稱為「發心」。發心期間主要看發心的人是否適合出家,並學習相關功課。

10. 出家人都有哪些戒律

出家人戒律五戒:

一、不殺戒:謂人若於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

二、不偷盜戒:謂人若於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痴,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10)出家僧人規章制度擴展閱讀:

五戒是五條戒律或行為准則。中國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須受持。

道教五戒即太上老君五戒,後人托稱太上老君名演說之戒:第一戒殺,第二戒盜,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語,第五戒酒。

[一、不殺配仁],慈愛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於仁,仁則不殺,故以不殺配仁也。

[二、不盜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於智,智則不盜,故以不盜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義],制事合宜曰義,五行之金亦主於義,義則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義也。

[四、不妄語配信],真實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於信,信則不妄語,故以不妄語配信也。

[五、不飲酒配禮],處事有則曰禮,五行之火亦主於禮,禮則防於過失,故以不飲酒配禮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與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於天上,下品者能王於人中 。

熱點內容
勞動法中關於工資標準的案例 發布:2025-07-18 17:12:26 瀏覽:861
公司清演算法規 發布:2025-07-18 16:36:08 瀏覽:607
最新勞動法加班時間規定 發布:2025-07-18 16:21:34 瀏覽:887
公民代理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7-18 16:18:58 瀏覽:120
經濟法第七版案例分析答案 發布:2025-07-18 16:07:11 瀏覽:534
婚姻法與繼承法試卷 發布:2025-07-18 16:04:02 瀏覽:719
廣西梧州法院 發布:2025-07-18 15:57:18 瀏覽:528
補償可以高於勞動法47條 發布:2025-07-18 15:50:29 瀏覽:212
民法最新行政法規 發布:2025-07-18 15:45:59 瀏覽:877
勞動法關於事業單位病假規定2015年 發布:2025-07-18 15:44:34 瀏覽: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