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警察法律法規
『壹』 了解美國制度的朋友請進,據我一華裔朋友說,在美國,警察的權利是不是很大
一樓說的有道理也沒有道理
2樓的朋友對現狀不滿的話,太平洋沒有加蓋。
作為美國海歸,可以告訴你:美國警察屬於美國司法機構下屬行政單位,美國的司法機構有兩套,聯邦政府的和州的,除了人數不多的聯邦警察外,多數美國警察隸屬於州政府、市甚至縣一級都有獨立的警察機構,彼此互不隸屬,甚至連制服和徽章都不一樣,美國警察機構只是部分地歸司法機構管轄,美國警察在法律的范圍內的義務是很大的,當然權利也是很大的,美國警察有義務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為任何納稅人提供便捷服務的義務,相應地也有權利要求任何美國公民無條件配合警察工作,也有權利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逮捕任何美國公民和在美國觸犯美國法律的外國公民。
我想你朋友說的可能是美國的司法機構,美國的司法部權利確實是很大的,FBI就隸屬於美國司法機構,其權利相當於中國各司法部、公安部(部分職能)、最高人民法院(部分職能)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部分職能)幾家合一的權利,擁有高於州司法部門執法的權利,可跨州執行任務,執法范圍覆蓋全美。
『貳』 美國的關於青少年犯罪的法律條文和規定有哪些啊
一、簡要說明
首先是美國憲法里的規定。
其次是具體法律規定有《少年法庭法》、《聯邦青年矯正法》、《青少年犯罪法》、《青少年教養法》、《少年法庭和家庭法院的標准》、《少年法庭模範規則》、《防止虐待未成年人和待遇法》;《未成年人電視法》、《通信內容端正法》、《未成年人在線保護法》、《未成年人網路隱私規則》和《未成年人互聯網保護法》。
二、具體闡述
青少年法(Juvenile Law)是一系列以青少年為對象或主體的法律法規的總稱。在美國,保護青少年權益和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相關政策法規主要有《美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青少年犯罪法案》。
青少年法適用於那些對自己的犯罪行為不能承擔刑事責任的人,一般是指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在美國,青少年法主要由各州來管理,大多數州都制定了相關的法律。
國會在1968年通過了《預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法案》(Juvenile Delinquency Prevention anc Control Act),該法案在1972年修訂更名為《預防青少年犯罪法案》(Juvenile Delinquency Prevention Act)。
該法案明確定義了青少年3罪(Juvenile Delinquency),並制定了一系列規則,各州法律必須與此一致。
在美國,少年犯罪有專門的司法程序。當青少年被指控犯罪,處理的程序與成人犯罪是有很大區別的。青少年犯罪被稱為「違法(delinquency)"行為,需要青少年法庭(juvenile court)來改正其違法行為。
一般情況下,青少年法庭會盡最大的努力來教養(rehabilitation),而不是處以監禁(incarceration)等懲罰。只有在像謀殺(murder),綁架(kidnap),縱火(arson)和強奸(rape等重罪案件中,青少年才會被當作成人來對待,這將取決於法官的判斷。
青少年的權利與成人享有的權利也是不一樣的。例如,青少年不可通過陪審團審理案件,在許多案件中,他們也沒有參與公開庭審的權利。但是,青少年有權知曉所有對其違法行為的控告,有權獲得聽(hearing),有權與控訴方對質。
(2)美國警察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美國少年司法制度的發展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少年法院的國家,聯邦政府和各司法管轄區都有自己的少年法院。在美國,除了聯邦立法,各州立法中也有少年司法制度。
在創建之初,美國少年司法制度將與少年有關的民事、刑事、行政類案件都納入少年法院的管轄范圍,體現了關愛和保護少年的司法政策。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少年暴力犯罪成為美國社會關注的焦點,在此背景下,美國少年司法制度走向強硬化。
這是美國司法系統考慮到社會利益和少年利益需要兼顧後作出的選擇,這一傾向至今未變。美國少年司法制度的發展演變可以簡述如下。
1、美國少年司法制度的形成
美國強調政府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責任,設立少年法院的初衷就是為了保護未成年人權益。1899年,美國伊利諾伊州頒布了《少年法院法》,規定少年審判機構與成年人審判機構相分離,界定了少年法院的管轄范圍,強調少年司法程序與成年人刑事司法程序的原則性區別,明確規定少年司法的目的是矯正而非懲罰。
此後,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為了解決少年司法實踐中產生的問題,美國聯邦及各州陸續頒布了一些專門立法,其中都延續了《少年法院法》的核心規定。美國少年法院的建立以兒童利益最大化為指導原則,少年法院的管理對象主要是:觸犯刑法的少年。
基於身份違法的少年,即做了成年人可以做但未成年人不可以做的事情,如逃學、離家出走、酗酒等;被忽視教養的少年,即缺乏父母照顧、監護或在生活上不能自理、被遺棄的少年等。
2、美國少年司法制度的變革
受少年犯罪率上升等因素影響,20世紀70年代,美國各州建立了少年司法分流制度,通過分流將犯罪行為輕微的少年排除出司法程序,將罪行嚴重的少年交由成年人刑事法院處理。實踐證明,該制度減少了司法成本,提高了結案率,在督促少年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維護了社會治安。
(1)、案件輸入階段的分流
美國少年司法體系獨立於成年人司法體系,有獨立的運行機制,參與主體包括警察、少年法院(庭)、緩刑監督官、政府律師和兒童代理人、少年收容所、少年教養院和一些少年福利機構。進入少年司法程序者可以是自願也可以是被移送的。
美國各司法管轄區都有自己的移送制度,各州的移送制度在程序上基本相同。任何官方或個人(少年的父母、老師、鄰居以及普通市民等)都可以控告違法犯罪的少年並提出申請要求少年法院予以處理。
(2)、審前分流
根據美國相關法律,少年刑事案件進入審判程序之前,有關部門可以進行分流。分流的結果有三種:無條件釋放涉案少年;將一些涉案少年移送監管部門、福利機構或成年人刑事法院;案件進入少年法院。將涉案少年送往成年人刑事法院,是對少年法院管轄權的放棄。
(3)、審判過程中再分流
在美國,被提交到少年法院的案件將近一半是由接納部門根據少年的特殊情況進行非正式處理的。在大部分司法管轄區,觸法少年只有保證將被害人的損失恢復原狀、在學校出勤、遵守服用葯物的建議或宵禁等,才會得到非正式處理。這些少年服從緩刑監督官的監控,因而這一處理方式也被稱為非正式緩刑。
非正式處理措施執行完畢,案件即可終結,否則,案件將進入少年法院。案件正式被少年法院接納後,法院通過審查相關證據,認定少年確實實施了犯罪行為,同時認為由成年人刑事法院予以處理更為合適,便可作出放棄案件的決定。
對於一些初次違法、年齡較小的觸法少年,法官一般都會判決將其移送監管機構如矯正所、教養所、訓練營等,或者判決附條件(判處罰金等)釋放,以降低再犯率,弱化標簽效應。
一些犯重罪的少年將在監管機構被監管至成年後再次移送刑事法院予以處理。近幾年來,美國少年法院採取了很多措施突出少年司法的矯正功能,如密蘇里州的小型矯正中心療法在整個美國被復制。立法者、矯正官和政府工作人員都承認,將資金從少年拘留所投向社區矯正機構能降低再犯率並節約成本。
『叄』 關於美國的警察制度!
美國的警察制度
大部分國家的警察機構都不同程度地受國家的統一領導和協調,有些國家的警察還帶有準軍事化性質。美國的警察制度卻不然,繼承英國傳統,分權制是美國警察的一大特點。依據聯邦法和州法,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建立有獨立的警察機構,城市和縣也有自己的警察機構,就連一些地方組織也有自己的警察隊伍,如鎮警察、村警察、公園警察、校園警察等。
在這些警察機構中,除了聯邦警察(也叫調查員,如bfi),受聯邦政府直轄外,其他警察機構都受地方政府領導,他們與聯邦政府沒有直接的隸屬關系,與聯邦警察機構也沒有垂直的上下級關系。即市警察或村警察只對市長或村政府負責,不對州警察或聯邦調查員負責。對州警察或聯邦調查員的請求,地方警察只有協調、協助的義務,沒有服從的必要。所有警察都是平等的夥伴關系,不是上下級的組織關系。另外,盡管各類警察同屬於警察機構,但由於它們各自實施的法律不同,其職能和許可權也不盡相同。即便是同一類型的機構,其職責范圍和執法權力也有差異。警察管轄權的多樣性造成了警察職能的多樣性,這是美國現代警察體制的一個特點,也充分體現了美國政治中分權與自治的特色。
縣級警察在美國警察機構中所佔的數量最多,有上萬個,人員規模卻並不大。其中多數分布在廣大的鄉村地區,每個機構的警員大多不超過10個人,很多村或鎮只有一名警察。縣警察局根據美國各州的法律而成立,各州的法律對於縣警察局長的任期和產生辦法都有明文規定。在美國的50個州里,除了羅德島的警察局長由州長任命,夏威夷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指定外,其他各縣的警察局長都是選舉產生。一般來說,只有那些在縣里享有較高聲望的人才能當選為局長。由於是通過選舉產生的,警察局長比其他政府官員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因此,在許多地方,警察局長被人們看成是一個很好的職位。
城市警察。這是美國警察機構中最龐大、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屬於美國的專業警察機構
。在美國,每4個職業警察中就有3個是城市警察。美國最大的城市警察局紐約警察局,擁有3.65萬雇員,工作十分復雜和繁重。城市警察受城市行政機構管轄,在採用獨任市長制的城市裡,警察局由市長領導,在採用議會制的城市裡,警察局向警察委員會負責。
州警察屬於一種自治體警察,不受聯邦警察的領導和約束,只是對各自的州長負責。它主要在縣、市地方警察機構都不管的地區履行職責。如在州界公路上的巡邏、處理交通事故,等等。在美國,州警察活動的范圍不大,在整個警察機構中所佔的地位並不重要。
聯邦警察,即美國聯邦政府直屬的各個警察部門。這些警察機構規模都不大,僱傭的人員也不多,但他們活動的范圍之大在美國警察中卻是空前的。他們的主要職能是執行各項聯邦法律,打擊那些全國性的重大違法案件。在打擊刑事犯罪方面,除了要偵破那些跨州界的兇殺案、搶劫案和強奸案之外,還要負責偵破和打擊有走私、逃稅、偽造嫌疑的違法犯罪活動以及反間諜工作。
『肆』 介紹美國監獄制度~類型等>
美國監獄分為6類:由州政府福利局管轄;由州政府的社會事業局管轄;由州政府公共安全局管轄;由州政府社會事業局與福利局管轄;由獨立的監獄局管轄;由州政府監察委員會管轄。
全美國有5000個監獄和拘留所,僱傭了42萬獄警和工作人員。刑事司法專家稱,從重判刑、創記錄的毒品罪犯數量和高犯罪率導致美國不論監獄人口還是監禁率都堪稱世界之最(截至2015年)。
刑事司法改革已經成為當代美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決策者需要直面刑事司法危機。我們必須改變這種令人悲觀的現狀。
聯邦刑事法典有4500部法律,且不包括政府有關刑事懲罰的規定,聯邦犯罪清單太長、太模糊,人們在日常工作或業務中不知不覺中就有可能違背了許多聯邦法律。
(4)美國警察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美國教育部調查發現,1979年到2012年間,州和地方地方政府在小學和中學教育上的支出增長了107%,而在刑罰上的支出增長了324%。
根據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最新報告,有11個州花在監獄和拘留所的錢比花在公立高校上的錢還要多。這11個州為密歇根、俄勒岡、亞利桑那、佛蒙特、科羅拉多、賓夕法尼、新罕布希爾、特拉華、羅得島、馬薩諸塞和康涅狄格州。
今天美國全國監獄系統的雇員人數,已經超過任何一個500強企業在全球的總雇員,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花費約300億美元興建新監獄。
至今每年還繼續投入超過300億美元進行監獄的運營和維護,總投資規模已經接近美國對教育系統投資的7倍,從而創造出如此龐大的「監獄GDP」。
『伍』 請懂美國法律的朋友幫忙回答 謝謝 美國法律有規定 警察必須在做完犯罪嫌疑人筆錄時候
我來給你解釋 吧:
1、如果沒有朋友關系,就是純粹發生這件事情,一般這么處理,雙方到派出所作筆錄,然後估計最終是這樣,賠償你的醫療費(根據實際發生的發票為准),然後賠償你家的損失,以及誤工費(根據你的工資而定的),這件事就算完了。
2、現在你有了朋友關系在這裡面,他們私了,給你的賠償也差不了多少,就看你的醫療費多少了,如果少了,你就賺了,如果多了,你就虧一點了。反正要想保住朋友關系,這樣也差不多了吧。
如果對回答滿意,請採納,鼓勵鼓勵熱心人,這年頭助人為樂也不容易啊~~~·
『陸』 請簡述一下美國的司法制度
美國司法制度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何家弘
美國司法制度(一) ——美國司法制度的歷史淵源
與世界上許多文明古國相比,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自1776年北美13個殖民地宣布獨立至今,美國才走過200多年的歷程。即使追溯到「五月花號」船在普利茅斯登陸的1620年或者英格蘭移民在詹姆斯敦建立第一個殖民區的1607年,美國的歷史也不過400年。
隨著殖民區生活的安定和人口的增長,人們逐漸認識到,維護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離不開司法機構。詹姆斯敦的移民在1619年按照英國的模式建立了北美第一個法院,審理各種民事糾紛和刑事案件。爾後,其他殖民地也紛紛效仿。這些法院名義上是由英國國王下令設立的,但實際上是由當地居民組建的。法官由殖民地的行政長官兼任或者由當地居民推選。
在早期的刑事審判中,北美殖民地法院普遍採用控告式訴訟制度,即由原告提起訴訟,被告進行辯護,法官審查雙方的證據並做出判決。起訴者可以是受害人或其親友,也可以是警務官和司法行政官等地方官員,但這些官員也是以私人名義把被告人送上法庭的。這種制度與當時英國的「私訴」制度大同小異。
但是沒過多久,殖民地的刑事起訴制度就開始背離英國的「私人起訴主義」,逐漸轉向公訴制度。在這一演變過程中,起訴權首先從被害人擴大到一般民眾,即與案件無關的公民也可以行使起訴權,一些殖民區還開始在重大犯罪案件的起訴前召集當地居民代表對案件進行審查;後來又出現了專門負責刑事起訴的大陪審團和檢察官。
1635年,馬薩諸塞建立了北美殖民地上第一個大陪審團,其目的是為了防止居民或官員濫用起訴權力。1641年,弗吉尼亞也建立了大陪審團。大陪審團的基本職能是對犯罪指控進行調查並決定是否將案件提交審判。1643年,弗吉尼亞殖民地任命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檢察長。作為英國國王在該殖民地的代表,檢察長的主要職責是在法院審判中提供法律咨詢並維護國王的利益。隨後,其他殖民地也相繼設立了檢察長,其中有些檢察長已具有明確的刑事起訴職能。例如,馬里蘭在1666年設立檢察長,其職責就是向大陪審團提交刑事起訴書並以總督顧問的身份出席刑事案件的審判。
雖然英國也有檢察長,但是殖民地檢察制度的發展很快就超越了英國的模式,因為那裡有更為豐富多樣的法律文化傳統的影響。例如,17世紀中期紐約地區(當時叫「新荷蘭」)的居民結構非常復雜,包括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德國人、丹麥人等。由於荷蘭人最先在那裡定居而且已經統治了數十年,所以該地區的法律制度以荷蘭傳統為基礎。年,該地區建立了一個以荷蘭法院為模式的殖民地法院,由1名首席法官、3名法官和1名司法官組成。該司法官的主要職責就是在刑事案件的審判中提起公訴,因此他實際上是北美地區最早的地方檢察官之一。1664年,英國獲得了對紐約殖民地的管轄權之後,其行政長官理查德•尼科爾斯開始修改當地的法律制度。然而,他並沒有全盤否定荷蘭的法律制度,而是逐步修改,使英國的普通法與荷蘭的法律傳統融合在一起。雖然原來設在法院中的司法官被取消了,但是其公訴職能卻由英國傳統的司法行政官繼承下來。
在北美殖民地的縣一級政府中設立檢察官,標志著地方檢察制度的形成。在這一方面,康涅狄格殖民地是先驅者。1662年,康涅狄格率先設立縣檢察官,負責刑事案件的起訴。1704年,康涅狄格又成為北美第一個明確建立公訴制度的殖民地。其法律規定,無論受害人及其親屬是否提出指控,各縣的檢察官都有權代表地方政府和人民對所有刑事案件提出起訴。
這種「康涅狄格模式」很快就被其他殖民地效仿。
由於殖民地的檢察長是英國政府的代表,而縣檢察官是地方任命的官員,所以二者之間不可避免地經常產生職權上的沖突。例如,賓夕法尼亞的費城縣於1686年任命了當地的檢察官,負責刑事案件的起訴。不久後,賓夕法尼亞總督任命的檢察長又給該殖民地的每個縣任命了—名代理檢察長,也負責各縣的刑事起訴工作。縣檢察官和代理檢察長經常在行使公訴權的問題上發生沖突。然而,地方分權和地方自治代表了北美殖民地的發展趨勢,因此在地方與「中央」的公訴權力之爭中,地方逐漸占據上風。一方面,各縣檢察官相繼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一些代理檢察長也以不同方式脫離殖民地檢察長的控制,轉化為地方官員。
美利堅合眾國成立之初,聯邦總統需要一位法律顧問來幫助他處理各種法律事務。1789年,國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一項法案,授權總統任命一名聯邦檢察長。其職權包括:在聯邦最高法院審理的刑事案件中提起公訴;參與聯邦政府可能為一方當事人的民事訴訟;應聯邦總統或各部首長的要求提供有關法律問題的咨詢意見等。
聯邦地區檢察官的設立是由1789年的「司法條例」(the Judiciary Act)規定的。地區檢察官統一由總統任命。他們負責起訴那些應該由聯邦法院管轄的違法犯罪案件,而且他們在自己的司法管轄區內享有幾乎毫無限制的獨立的公訴權。聯邦檢察長雖然被視為聯邦政府的首席法律官員和首席公訴官員,但他與各地區聯邦檢察官之間並沒有隸屬關系。他無權干涉地區檢察官的事務。
實際上,聯邦檢察長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是一個非專職的政府法律顧問。他可以從事自己的私人法律業務,而且直到1853年他才被要求把辦公地點設在聯邦政府內。
至此,最能代表美國司法制度特點的檢察體制已具雛形。
美國司法制度(二)——美國的審判機關
美國共有52個相互獨立的法院系統,包括聯邦法院系統、首都哥倫比亞特區法院系統和50個州法院系統。雖然聯邦最高法院是全美國的最高法院,其決定對美國各級各類法院均有約束力,但是聯邦法院系統並不高於州法院系統,二者之間沒有管轄或隸屬關系。從一定意義上講,美國的法院系統為「雙軌制」,一邊是聯邦法院,一邊是州法院,二者平行,直到聯邦最高法院。
聯邦法院和州法院管轄的案件種類不同。在刑事領域內,聯邦法院審理那些違反聯邦法律的犯罪案件;在民事領域內,聯邦法院審理以合眾國為一方當事人、涉及「聯邦性質問題」、以及發生在不同州的公民之間而且有管轄權爭議的案件。州法院的管轄權比較廣泛。按照美國憲法的規定,凡是法律沒有明確授予聯邦法院的司法管轄權,都屬於州法院。在實踐中,絕大多數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都是由各州法院審理的。在諸如加利福尼亞等大州,州法院一年審理的案件總數可以高達百萬;而所有聯邦法院一年審理的案件總數不過其四分之一。
聯邦和大多數州的法院系統都採用「三級模式」,只有內布拉斯加等幾個州採用兩級模式。所謂「三級模式」,就是說法院建立在三個級別或層次上,包括基層的審判法院、中層的上訴法院和頂層的最高法院。當然,各州所使用的法院名稱並不盡同。例如,在紐約州,基層審判法院叫「最高法院」;中層上訴法院叫「最高法院上訴庭」;實際上的最高法院則叫"上訴法院"。
「三級模式」並不等於「三審終審制」。實際上,聯邦和大多數州採用的是「兩審終審制」,即訴訟當事人一審敗訴後只有權提起一次上訴。從理論上講,當事人在一審之後可能還有兩次甚至三次上訴審的機會。但是,請求上訴法院再審是當事人的權利,請求最高法院再審就不是當事人的權利,而是最高法院的權力了。「權利」與「權力」,雖僅一字之差,但意義相去甚遠。在前一種情況下,法院必須受理當事人的上訴;在後一種情況下,法院沒有受理的義務,只有當法院認為必要時才受理。當事人若想獲得後一種上訴審,必須得到法院的「上訴許可令」(Leave to Appeal)或者「調卷令」(Writ of Certiorari)。
當然,也有一些州的法律明確規定了「三審終審制」,或者規定在某些種類的案件中採用「三審終審制」。例如,在紐約州,絕大多數案件的當事人都有兩次上訴的權利;在加利福尼亞州,法律規定凡是被告人被判死刑的案件都適用「三審終審制」。另外,某些在州法院系統敗訴的當事人還可以得到聯邦最高法院的「四審」。當然,究竟什麼案件可以得到這種特別的關照,法律上一般不做明確規定,決定權掌握在聯邦最高法院那9名大法官的手中。
無論是聯邦法院還是州法院,無論是普通法院還是特別法院,都可以根據基本職能不同而分為兩種:一種是審判法院(Trial Courts),一種是上訴法院(Appellate Courts)。一般來說,美國的審判法院和上訴法院之間的職責分工是明確和嚴格的。審判法院只負責一審;上訴法院只負責上訴審。但是聯邦最高法院和某些州的最高法院例外,它們既審理上訴審案件,也審理少數一審案件。
美國的審判法院一般都採用法官「獨審制」,即只有一名法官主持審判並做出判決。上訴審法院則採用「合議制」,即由幾名法官共同審理案件並做出判決。合議庭的組成人數各不相同。一般來說,中級上訴法院的合議庭由3名法官組成;最高法院的合議庭則由5名、7名或9名法官組成。此外,根據案件的種類和當事人的意願,審判法院的審判可以有兩種形式:法官審(Bench Trial)和陪審團審(Jury Trial)。
在此值得專門介紹的是合眾國最高法院(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即聯邦最高法院。它是美國惟一由聯邦憲法直接設立的法院。該法院位於首都華盛頓。其職能包括審理聯邦上訴法院的上訴案件,審理各州最高法院的上訴案件(如果涉及聯邦法律問題的話),以及審理憲法規定其可以直接審理的一審案件。一審案件的數量很少,不足其審理案件總數的十分之一。一審案件往往涉及兩個或多個州之間的糾紛,而且多與地界有關,如因河流改道而引起的土地歸屬權糾紛;也有些案件屬於兩個或多個州對某億萬富翁的財產征稅權糾紛。
最高法院受理上訴案件的途徑有二:其一是上訴權;其二是調卷令。當事人有權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的案件非常少。按照法律規定,只有當聯邦地區法院的判決是由3名法官組成的特別合議庭做出的時候,當事人才有權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如前所述,審判法院一般都採用獨審制,但是在兩種情況下可以組成合議庭。一種情況是重新劃分立法區;一種情況是國會希望快速解決某個憲法爭議問題。在1990年的「合眾國訴伊奇曼」一案中,為了迅速解答國會禁止非法焚燒美國國旗的法律是否違憲的問題,聯邦地區法院就採用了合議庭審判。這種合議庭由兩名聯邦地區法院法官和一名聯邦上訴法院法官組成。
調卷令是最高法院受理上訴案件的主要途徑。要獲得最高法院的調卷令,訴訟當事人首先要提出申請,然後由大法官們投票決定是否受理。最高法院每年收到的調卷令申請在6000件左右,但是其受理的案件一般不超過200件。最高法院認為其主要職責不是糾正下級法院的錯誤判決,而是在更廣泛的意義上維護聯邦法制。因此,其發布調卷令的案件中往往涉及不同法院對聯邦法律的不同解釋,例如,兩個聯邦上訴法院對某一法律的解釋有沖突;聯邦上訴法院和州最高法院對某一法律的解釋有沖突;或者聯邦上訴法院對某一法律的解釋與聯邦最高法院以前的判決有不一致之處等。
自成立以來,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人數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最少時為5人,最多時為10人,目前由9名大法官組成,其中一人為首席大法官。最高法院審理案件時由9名大法官共同組成合議庭。包括首席大法官在內的9名大法官的主要職責就是審判,他們並不承擔中國法院院長們所熟悉的行政管理職能。
美國司法制度(三)——美國的檢察機關
美國的檢察體制具有「三級雙軌、相互獨立」的特點。所謂「三級」,是指美國的檢察機關建立在聯邦、州和市鎮這三個政府「級別」上。所謂「雙軌」,是指美國的檢察職能分別由聯邦檢察系統和地方檢察系統行使,二者平行,互不幹擾。美國的檢察機關無論「級別」高低和規模大小,都是相互獨立的。
美國的聯邦檢察系統由聯邦司法部中具有檢察職能的部門和聯邦地區檢察官辦事處組成,其職能主要是調查、起訴違反聯邦法律的行為,並在聯邦做為當事人的民事案件中代表聯邦政府參與訴訟。聯邦檢察系統的首腦是聯邦檢察長,同時也是聯邦的司法部長。雖然他是聯邦政府的首席檢察官,但他只在極少數案件中代表聯邦政府參與訴訟,而且僅限於聯邦最高法院和聯邦上訴法院審理的案件。其主要職責是制定聯邦政府的檢察政策並領導司法部的工作。實際上,司法部中的大多數部門都與檢察工作無關,只有幾個處具有檢察職能,其中最主要的是刑事處。美國共有95個聯邦司法管轄區,每區設一個聯邦檢察官辦事處,由一名聯邦檢察官和若干名助理檢察官組成。他們是聯邦檢察工作的主要力量。在一般案件中,他們自行決定偵查和起訴,但要遵守聯邦檢察長制定的方針政策。在某些特別案件中,如涉及國家安全的案件和重大的政府官員腐敗案件,他們往往會尋求司法部刑事處的支持和幫助,而且要得到聯邦檢察長或主管刑事處工作的助理檢察長的批准才提起公訴。
美國的地方檢察系統以州檢察機關為主,由州檢察長和州檢察官領導的機構組成。州檢察長名義上是一州的首席檢察官,但他們多不承擔公訴職能,也很少干涉各檢察官辦事處的具體事務。在大多數州中,州檢察長與州檢察官之間都保持著一種顧問指導性關系。州檢察官的司法管轄區一般以縣為單位。他們是各州刑事案件的主要公訴人,通常也被視為所在縣區的執法行政長官。一般來說,各地警察機關在刑事案件的調查中都會接受檢察官的指導乃至指揮。
市鎮檢察機關是獨立於州檢察系統的地方檢察機關,但並非美國的所有市鎮都有自己的檢察機關。在有些州,市鎮沒有檢察官員,全部檢察工作都屬於州檢察官的職權。在那些有自己檢察機關的市鎮,檢察官員無權起訴違反聯邦或州法律的行為,只能調查和起訴那些違反市鎮法令的行為。這些違法行為稱被為「微罪」,多與賭博、酗酒、交通、公共衛生等有關。不過,市鎮法令中有關「微罪」的規定與州法律中有關「輕罪」的規定相重復的情況屢見不鮮。
多樣性是美國檢察機關的基本特徵。這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檢察機關的職權范圍不同,或者說其負責的案件種類不同,所以其職能部門的設置有所不同。例如,聯邦檢察機關和州檢察機關負責調查和起訴的分別是違反聯邦法律的犯罪和違反州法律的犯罪,因此其設置職能部門時必然要以其負責的案件種類為依據。其二,檢察機關的規模大小不同,或者說其工作人員的數量多少不同。例如,伊利諾斯州庫克縣(含芝加哥市)檢察官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多達900人;而內布拉斯加州斑納縣檢察官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僅1人。芝加哥市檢察官手下有230名「助檢」;而與之相鄰的埃文斯頓市檢察官手下只有3名「助檢,而且該檢察官本人還同時兼任另外兩個城市的檢察官。其三,檢察機關的專業分工不同,或者說其人員的專門化程度不同。毫無疑問,小型檢察機關內很難有正式的專門化分工,因此這種分工主要在大中型檢察機關中。專門化分工有兩種基本模式:一種是以縱向分工或程序分工為主;一種是以橫向分工或案件分工為主。縱向分工猶如工廠里生產「流水線」上的分工。檢察人員根據工作程序上的階段劃分,分別負責收案、預審聽證、大陪審團調查、法庭審判、上訴等階段的檢察工作。橫向分工是根據案件種類進行的分工。而這種分工可有不同層次:首先,一般檢察官辦事處負責的刑事案件可分為重罪和輕罪兩大類;其次,重罪和輕罪都可以分為侵犯人身罪和侵犯財產罪;再次,侵犯人身罪和侵犯財產罪又可以具體劃分為殺人罪、強奸罪、搶劫罪、盜竊罪、詐騙罪等,而且每一種犯罪仍可以進一步劃分。目前,美國的大中型檢察機關多採用縱向分工與橫向分工相結合的模式,但具體情況又有所不同。檢察機關的多樣性有利於充分發揮各種檢察人員的專業能力和積極性,可以使不同檢察機關的內部結構更好地適應機關的任務性質和工作量,防止出現人浮於事和工作分配不均的現象。但是,檢察機關的多樣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整個檢察系統的協調發展。在這種體制下,人們很難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整個系統的運作標准,也很難提高整個系統的效率水平。由於檢察機關在社會的執法活動中起重要作用,所以美國檢察系統的這種不平衡發展也對社會產生了消極的影響。近年來,美國一些學者在不斷呼籲改變檢察系統的不統一現狀,一些地區也做出了改革的努力。然而,分散制仍然是美國地方檢察系統的基本特徵。
美國司法制度(四)——美國的警察機關
美國的50多萬名警察分屬近兩萬個相互獨立的警察機關,平均每個警察機關的警員不足30人。然而,一些大的警察機關人員上萬,所以,實際上美國有很多警察機關的人員不足10人,其中最小者只有警察局長1人,真是名副其實的「光桿司令」。然而,這些警察機關無論大小,都是相互獨立的,在轄區內享有獨立執法權。美國的警察機關分別隸屬於聯邦、州、縣、市鎮四級政府。
美國聯邦負有警察職能的機關多稱為執法機關。主要的執法機關分別隸屬於司法、財政、內政和國防四個部。其中,司法部下屬的有6個,即聯邦調查局、毒品管理局、移民歸化署、監獄管理局、聯邦法院管理局和聯邦法警局;財政部下屬的有5個,即煙酒火器管理局、國內稅收署、聯邦保密署、聯邦海關署和總督察署;內政部下屬的有5個,即印弟安人事務局執法處、國家公園管理局森林警務處、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國家公園警察局和總督察署;國防部下屬的有8個,即總督察署、國防調查署、陸軍部犯罪調查局、陸軍部情報及保安局、陸軍部軍事警察總隊、海軍部調查局、空軍部保安警察處和特別調查處。此外還有聯邦郵政總局的郵政稽查署等等。
美國各州法律制度的傳統和現狀並不相同,因此其警察機關的體制也不一樣。從名稱上來看,有的叫州警察局,有的叫州公路巡警隊,有的叫州執法局,有的叫州公安局。這種名稱上的不統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分散型警察體制的特點。
美國的州警察機關主要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巡警模式,或稱巡警型警察機關。這種州警察機關的主要職責是實施州交通法規、調查和預防交通事故、糾正和處罰交通違章行為、保障公路安全。加利福尼亞州的公路巡警隊就是這種模式的代表。第二種是執法模式,或稱執法型警察機關。這種州警察機關負有完全的執法職責,包括犯罪偵查、維護治安、實施法令、公路巡邏等。伊利諾斯州警察局是這種模式的代表。第三種是兩元模式,或稱巡警-執法模式。這種州警察機關分為兩個獨立的實體,一個負責公路巡邏,一個負責一般執法工作。例如,佛羅里達州的公路巡警隊負責州公路的巡邏和發生在州公路上的輕微刑事案件的偵查;而佛羅里達州執法局則負責一般性執法工作,包括發生在州公路上的嚴重刑事案件的偵查。
除上述三種類型的州警察機關外,美國各州還有一些較小的州警察機關和負責某個領域的專門執法機關。前者如州立公園警察局和州立大學警察局;後者如州毒品管理局。從理論上說,州執法機關有權在全州范圍內執行警務。但是在實踐中,州警察機關一般都避免介入市鎮警察局的管轄范圍,而把執法力量集中於沒有建立自治警察局的地區和州屬公路上。當然,由於州警察機關往往具有經驗豐富的偵查人員和先進的儀器設備,所以它們經常向州內較小的警察機關提供疑難案件偵查、法庭科學鑒定、信息情報檢索和各種專業培訓等方面的服務。
美國共有大約3000個縣級執法機關。這些執法機關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縣司法局模式;一種是縣警察局模式。前者是美國傳統的縣級執法機關模式,縣司法行政官是縣的執法長官,負責本縣的警務。目前美國的絕大多數縣都採用這種模式。後者是一種較新的縣級執法機關模式,縣警察局長是縣的執法長官,負責本縣的警務。目前美國僅在一些縣市合一的地方採用這種模式,如佛羅里達州的傑克遜韋爾縣。這種縣警察局的體制與一般市鎮警察局的體制相同。
根據執法權力的大小,縣司法局模式又可分為兩種:其一,縣司法行政官的職權僅限於管理監獄和維持法庭秩序,即僅有獄警和法警的職能;其二,縣司法行政官的職權包括犯罪偵查、維護治安和交通管理,即負有全部執法職能。在第二種情況下,縣司法行政官手下多建有專門的警察局,有些地方的司法行政官就兼任警察局長。
市鎮警察是美國警察的最主要力量,其人數約佔美國警察總數的四分之三。美國的城市一般都建有自己獨立的警察機關,或稱「自治警察機關」。不過,這些市鎮警察機關的規模相差甚遠。例如,庫克縣境內有121個市鎮警察局,共有警員1.6萬多人。其中,芝加哥市警察局有警員近1.3萬人;此外還有5個警察局的人數在百人以上;而絕大多數警察局的人數只有幾十人或幾個人。
近年來,一些美國學者呼籲加強執法機關之間的合作和提高執法活動的統一性,甚至建議合並警察機關。他們指出,「零散型」警察體制不利於犯罪偵查工作。一方面,那些「微型」警察機關根本無力開展有效的偵查破案工作;另一方面,這種警力「割據」狀態也是犯罪偵查工作的障礙。特別是在對付跨地區犯罪的問題上,偵查工作缺乏統一指揮,有時甚至還存在警察機關之間的「消極競爭」。他們提出用「都市警察」、「城鎮警察」和「鄉村警察」這三個有機聯系的系統來代替現行地方警察體制的設想。然而,這種合並警察機關的建議受到許多美國人的反對,特別是地方政府和地方警察局的反對。他們認為,合並警察機關的做法違反了美國傳統的「自治警察」和「當地居民有權選擇警務方式」的原則;不利於根據各地的特點開展警務工作,而且會損害地方政府和當地居民的利益。總之,分散制是美國社會的傳統,是美國現行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徵,因此要改變它是十分困難的。
美國司法制度(五)——受人尊敬的美國法官
美國共有大約700名聯邦法官,2.7萬多名州法官。聯邦法官由總統任命,但須得到聯邦參議院的批准。另外,總統在提出聯邦法官候選人名單時一般都會徵求美國律師協會的意見,盡管這並不是法律規定的必經程序。最高法院、上訴法院和地區法院的聯邦法官是終身制,專門法院的聯邦法官是任期制。州法官一般都由當地居民直接選舉產生。這種作法很符合19世紀以前美國那種以小城鎮為主的社會生活方式。但是隨著城市的擴大和人口流動的增加,公眾對選舉法官漸漸失去了興趣,而且對法官候選人往往所知甚少。於是,法官普選失去了實際意義,選舉結果很容易被政黨領袖控制。各州的法官都是任期制而不是終身制。州審判法院法官的任期為4年、6年或8年;州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法官的任期為6年、8年或10年。
終身制並不等於一定要服務至生命的最後一刻,法官可以因健康狀況而退休,也可以因其他理由而辭職,但這些都必須是法官自己主動提出的。聯邦法官被免職的惟一途徑是彈劾。美國憲法規定,彈劾包括法官在內的聯邦政府官員的理由是其犯有「叛國罪、受賄罪、或其他嚴重犯罪和輕罪」。彈劾聯邦法官,首先要由聯邦眾議院投票通過彈劾指控,然後由聯邦參議院進行審判。審判由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由全體參議員聽證並投票表決。如參議院判定有罪,該法官即被罷免;如參議院判定無罪,則該法官繼續任職。彈劾是一種非常嚴厲的處分措施,所以很少使用。自美國建國以來,一共只有9名聯邦法官受到彈劾,而且其中只有4人最後被參議院判定有罪。各州地方法官的彈劾方法和程序與彈劾聯邦法官基本一樣。
19世紀以前,美國的法官一般都不是律師協會的成員,甚至從來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法律培訓。那時主持法院審判活動的人多為不懂法律的「外行法官」。今天,美國法官的情況已大為改變。除少數審理輕微犯罪案件的基層法院外,其他法院的法官都必須具備律師資格。實際上,美國法官一般都有多年的律師實踐經驗。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的法官屬於「律師法官」。
由於美國的法學院屬於「本科後」教育,學生畢業後還要從事一定年限的律師實務,包括檢察官和公共辯護律師等政府工作,最後才能坐到法官席上,所以美國法官的年齡一般都在40歲以上。偏愛成年法官是美國的傳統,也體現了美國人的司法理念。做一名合格的法官,不僅需要系統的法律知識,而且需要豐富的訴訟經驗和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另外,豐富的人生經驗和閱歷也是公正恰當地行使司法權力的重要保障,成熟的人才能做出「成熟」的判決,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往往難當此重任。
美國法官屬於「政治色彩較濃」的人物。從他們的個人生涯來看,他們或者有經過競選擔任行政長官或立法機關成員的資歷,或者有擔任政黨領袖或組織者等積極參與和組織競選活動的經歷。特別是那些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的法官,他們「從政」的時間往往要長於其從事法律工作的時間。誠然,他們一旦當上了法官,就不能再參與政黨的政治活動了,這是司法獨立原則的基本要求。但是,他們在被任命或當選之前的政治態度,顯然還會影響其主持司法工作的理念。於是,在法院的社會功能等基本問題上,有些法官可能是「自由派」的,強調法院在維護社會正義和保護人權問題上的積極作用;另一些法官可能是「保守派」的,堅持法院不應過多地介入或干涉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的活動。
雖然法官不能在審判活動中公開宣稱自己支持共和黨或者民主黨,但是法官的政治傾向是公開的,至少是半公開的,因為法官在一些重大社會問題上的觀點總會以一定形式在其判決意見中表現出來,而法官的判決意見是公開的。正因為如此,許多有經驗的律師在訴訟之前都會認真閱讀本案法官以前的判決意見,以便了解其政治傾向,分析其可能對本案的影響,從而更好地制定訴訟策略。
美國法官具有很高
『柒』 為什麼美國警察可以隨便開槍殺人
不是隨便開槍殺人,只是說在認為嫌疑人有危險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判斷開槍,而且確保對方完全失去反抗能力,一般直接會把彈匣裡面的子彈都打光。而且很多警察可能會帶有偏見(歧視),認為某些人特別危險,因此開槍也會變的更加容易。但開槍後不管發生什麼,回去後警察都是要寫一份詳細的報告的。如果後面被起訴質疑當時開槍非必要的話還是會根據程度被處罰的。不過只要警察覺得有危險就會直接開槍,不會嘗試使用其他的方式制服,畢竟美國持槍率極高,為了他們自身安全考慮。談到為什麼開槍普遍,還有一個關鍵的點就是因為某些歷史遺留問題(黑人),導致開槍後追究次數極少。而且一般都是因為嫌疑人有危險行為,比如快速掏東西(槍)動作,不聽從指揮,逃跑等。
『捌』 《絕命毒師》中美國憲法規定警察不能隱瞞身份
這應該是針對正在執行正常任務的警察吧,如果有一些隱蔽性的任務時,難道警察也要拿出證件高喊:舉起手來,我是警察?相信美國憲法不會有類似的規定。
『玖』 美國法律規定警察開槍要打空彈匣嗎
美國警察要打就是動真格的,絕對不會先朝天開槍警告,然後打腳(非要害)
『拾』 警察何時能開槍美國法律怎麼規定的
此問題屬於各州州政府的管轄范圍;雖然各州法律不同,可是對於這種問題普遍含糊其詞;往往用類似這樣子的法條:「A police officer has the authority to employ firearms only when the police officer reasonably believes his/her life is in imminent danger.」
至於如何判斷何為 "reasonable", 沒有成文法,只有判例法,而且交鋒點往往在陪審團。所以比較標準的回答應該是,針對此問題 美國成文法條尚無特別明確和細化的規定 而是由陪審團從主觀角度 (他們認為某時開槍是否reasonable) 出發來認定一個客觀問題(具體該警察的所作所為,即開槍,是否為reasonable)。
希望對您有幫助。如果有別的問題,歡迎私信討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