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流浪乞討救助條例

流浪乞討救助條例

發布時間: 2021-12-19 23:02:12

❶ 《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和《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草案)》的區別

前者是強制的, 後者是自願

❷ 比較《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法律地位與效力

你好,我來回答一下抄你這個問題。
其實從字面就可以看出來,「收容遣送」反映的還是以國家行政機關為主導,權力為上,被遣送人員的地位相比較而言還是比較低的;而「救助」則體現出國家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現在提倡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人民的合法權益應該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維護,而不是《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剛出來的時候,對人權的不合理對待。憲法的依據實際就是憲法修正案裡面的「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孫志剛案例是導致《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被廢除的原因之一,至於它是不是一個違憲案例,我覺得理論界已經有所定論,你可以網路上翻查一下歷史記錄。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謝謝!

❸ 乞丐的法律規范

中國作為締約國之一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締約各國的公民有自由謀生的權利,2003年3月17日,廣東發生的孫志剛事件(送到收容所後被打死了),使《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被《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取代了,使《收容遣送條例》壽終正寢。對於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有了「自願、無償、依法」三大原則。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只有「反復糾纏、強行討要或以其他滋擾他人方式乞討的」及「脅迫、誘騙或利用他人乞討的」方可處以治安拘留、罰款。記者從警方獲悉,根據法律規定,對於大多數職業乞討者他們只能將他們留置至22時或送入救助站,但他們到達救助站後往往不接受救助,第二天又可以出現在地鐵車廂行乞。此外,法律規定有未成年人需照顧的違法嫌疑人不得拘留,70歲以上老人免於治安處罰,乞討者便把孩子和老人當成「護身符」,也讓真正的弱勢群體無法得到應有的幫助。
所以,光是政府部門採取行政手段,往往是治標不治本,還需要社會各界的聯動配合。有關人士呼籲,市民對流浪乞討人員抱以同情之心的同時,要多個心眼仔細分辨。

❹ 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取代了實行21年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

(1)收容遣送辦法存在一定的弊端。過去大批「三證」不全的進城民工被當作流浪乞討人員強制收容遣送,侵犯了他們在城市就業和居住的合法權利。將收容遣送改為自願救助,維護了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和流浪乞討人員的正當權利。
(2)對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提供救助反映了政府的社會福利職能,而這種救助又以自願為前提,體現了國家對公民自由的尊重。從收容遣送到自願救助的變化體現了我國在人權保護方面的進步。

❺ 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措施

2003年6月國務院公布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規定:「縣級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設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站。救助站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是一項臨時性社會救助措施。」
「縣級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及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並應當將救助工作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國家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救助流浪乞討人員。」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並對救助站進行指導、監督。
公安、衛生、交通、鐵道、城管等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相關工作。」

❻ 《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屬於法律嗎

《城市流浪乞抄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也屬於法律。確實是國務院發布的的行政法規

但這個法現在有好多弊端,已經在「中國法院網」上剖析過了!我國也修正了這個辦法,修正後的稱為「新《辦法》」,兩者的區別是:
新《辦法》在糾正舊《辦法》條款違法的基礎上,也在防止救助人員違法上增加了許多條款,明確了違規者的責任。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救助站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和監督;救助站工作人員應當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有關規章制度,不準拘禁或者變相拘禁受助人員;不準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或者唆使他人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不準敲詐、勒索、侵吞受助人員的財物;不準剋扣受助人員的生活供應品;不準扣壓受助人員的證件、申訴控告材料;不準任用受助人員擔任管理工作;不準使用受助人員為工作人員干私活;不準調戲婦女;違反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❼ 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出台的背景是什麼

2003年的「孫志剛案件」促使國務院廢止了《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代之以《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我國的救助管理制度開始從強制收容遣送向自願接受救助轉變。

❽ 中國國家關於流浪人員處理有哪些立法

關於依法妥善處理城市流浪乞討人員問題加強社會治安管理的指導性意見 《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救助辦法》)頒布實施以來,在保護弱勢群體和對流浪乞討人員管理救助上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一些城市流浪乞討現象增多,有的在大陸上向過往車輛行乞,有的向過往行人強討硬要,給城市道路交通秩序、公共秩序和社會治安帶來一定影響,社會各界和群眾對此反映強烈。為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和注冊的工作生活秩序,公安機關對流浪乞討人員既要堅持救助自願的原則,配合做好救助管理工作,又要嚴格依法加強社會治安管理。根據《救助辦法》和《公安部關於當前依法加強社會治安管理的通知》(公通字[2003]52號)精神,特提出如下意見:一、積極履行對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的告知、引導、護送職責。城市公安機關要主動與當地民政等部門聯系,將救助站所處位置、電話號碼、交通路線等內容印製成救助指引卡,下發至各基層單位和派出所。公安民警在執行公務是發現流浪乞討人員,應通過發放救助指引卡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對其中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其他人員,在自願接受救助的情況下,應主動引導、護送其到救助站。防止發生違背被救助人員意願、強行送往救助站的事件。公安民警對被引導、護送的自願求助人員要逐一登記並填寫引導、護送理由,由被引導、護送人簽字後,送往救助站,並辦理有關手續。救助指引卡和登記表由各社區市公安局根據實際情況自行制定。二、適當限制乞討區域和時間。流浪乞討問題比較突出的城市,公安機關可提請當地政府或由有關部門聯合發布通告,對流浪乞討的區域和時間予以限制。如可將車站、碼頭、繁華街區、廣場、影劇院、風景區、重要公務和外事活動場所等區域列為限制乞討的區域,由城市管理、公安等部門配合做好管理工作。公安機關對發現在禁止區域和限制時間內乞討的,要積極勸離,對經勸離仍不離開的,可採取適當法師將其帶離限制區域後放行。三、依法查處非注冊的乞討行為。對有以下非注冊乞討行為的公安機關要積極依法查處:1、進入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或在門口進行糾纏強索硬討不聽勸阻,致使工作、生產、營業、醫療、教學、科研不能正常進行的,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十九條第一項,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2、在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市場、商場、公園、影劇院、娛樂場、運動場、展覽館或者其他公共場所進行糾纏強索硬討不聽勸阻,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的,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十九條第二項,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3、在公共汽車、電車、火車、船隻等公共交通工具上進行糾纏強索硬討不聽勸阻,擾亂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十九條第三項,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4、非正常乞討活動遭拒絕後公然侮辱他人的,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三項,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5、脅迫或者誘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表演恐怖、殘忍節目乞討的,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二條第六項,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罰款或者警告。6、使用音響器材進行賣唱獻藝式乞討,影響周圍居民的工作或者休息,不聽制止的,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七項,處五十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7、攔截車輛乞討,影響車輛正常運行,不聽勸阻的,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七條第四項,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8、占據街巷道路,以坐地寫粉筆字或賣唱獻藝等形式掛牌跪地設攤,妨礙交通行為的,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七條第十一項,處五十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四、嚴厲打擊以乞討為掩護的違法犯罪活動。各級公安機關尤其是基層派出所,要緊密結合治安防控體系和社區警務建設,加強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情況掌握,對結伙流浪乞討的行為,要通過公開和秘密手段,及時開展調查,注意了解掌握是否存在幕後組織和操縱的情況,對其中帶有組織性質的犯罪團伙,要堅決依法打擊;對流浪乞討人員以乞討為掩護進行盜竊、搶奪、敲詐勒索等犯罪活動的,要從嚴打擊;對組織、教唆、利用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孕婦以乞討為掩護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要從重從快打擊幕後組織者和操縱者;對被脅迫參與輕微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要及時聯系監護人接回,加強教育和管理,依法做好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護工作。

❾ 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的具體內容

第一條
為了對在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以下簡稱流浪乞討人員)實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權益,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縣級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設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站。救助站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是一項臨時性社會救助措施。
第三條
縣級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及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並應當將救助工作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國家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救助流浪乞討人員。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並對救助站進行指導、監督。
公安、衛生、交通、鐵道、城管等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相關工作。
第五條
公安機關和其他有關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時發現流浪乞討人員的,應當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對其中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其他人員,還應當引導、護送到救助站。
第六條
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討人員,應當如實提供本人的姓名等基本情況並將隨身攜帶物品在救助站登記,向救助站提出求助需求。
救助站對屬於救助對象的求助人員,應當及時提供救助,不得拒絕;對不屬於救助對象的求助人員,應當說明不予救助的理由。
第七條
救助站應當根據受助人員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
(一)提供符合食品衛生要求的食物;
(二)提供符合基本條件的住處;
(三)對在站內突發急病的,及時送醫院救治;
(四)幫助與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聯系;
(五)對沒有交通費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單位的,提供乘車憑證。
第八條
救助站為受助人員提供的住處,應當按性別分室住宿,女性受助人員應當由女性工作人員管理。
第九條
救助站應當保障受助人員在站內的人身安全和隨身攜帶物品的安全,維護站內秩序。
第十條
救助站不得向受助人員、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收取費用,不得以任何借口組織受助人員從事生產勞動。
第十一條
救助站應當勸導受助人員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單位,不得限制受助人員離開救助站。救助站對受助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應當給予照顧;對查明住址的,及時通知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領回;對無家可歸的,由其戶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
第十二條
受助人員住所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幫助受助人員解決生產、生活困難,教育遺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親屬或者其他監護人履行撫養、贍養義務。
第十三條
救助站應當建立、健全站內管理的各項制度,實行規范化管理。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救助站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和監督。
救助站工作人員應當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有關規章制度,不準拘禁或者變相拘禁受助人員;不準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或者唆使他人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不準敲詐、勒索、侵吞受助人員的財物;不準剋扣受助人員的生活供應品;不準扣壓受助人員的證件、申訴控告材料;不準任用受助人員擔任管理工作;不準使用受助人員為工作人員干私活;不準調戲婦女。
違反前款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第十五條
救助站不履行救助職責的,求助人員可以向當地民政部門舉報;民政部門經查證屬實的,應當責令救助站及時提供救助,並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第十六條
受助人員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受助人員違反法律法規的,應當依法處理。
受助人員應當遵守救助站的各項規章制度。
第十七條
本辦法的實施細則由國務院民政部門制定。
第十八條
本辦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國務院發布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同時廢止。

熱點內容
職業道德和技術 發布:2025-07-18 17:23:07 瀏覽:545
重慶司法熱線 發布:2025-07-18 17:13:14 瀏覽:492
勞動法中關於工資標準的案例 發布:2025-07-18 17:12:26 瀏覽:861
公司清演算法規 發布:2025-07-18 16:36:08 瀏覽:607
最新勞動法加班時間規定 發布:2025-07-18 16:21:34 瀏覽:887
公民代理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7-18 16:18:58 瀏覽:120
經濟法第七版案例分析答案 發布:2025-07-18 16:07:11 瀏覽:534
婚姻法與繼承法試卷 發布:2025-07-18 16:04:02 瀏覽:719
廣西梧州法院 發布:2025-07-18 15:57:18 瀏覽:528
補償可以高於勞動法47條 發布:2025-07-18 15:50:29 瀏覽: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