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醫司法鑒定條例
『壹』 司法鑒定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1、法醫鑒定,即對與案件有關的屍體、人身、分泌物、排泄物、胃內物、毛發內等進行鑒別容和判斷的活動;2、法醫精神病鑒定,即對人是否患有精神病、有沒有刑事責任能力進行鑒別和判斷的活動;3、刑事技術鑒定,即對指紋、腳印、筆跡、彈痕等進行鑒別和判斷的活動;4、會計鑒定,即對賬目、表冊、單據、發票、支票等書面材料進行鑒別和判斷的活動;5、技術問題鑒定,即對涉及工業、交通、建築等方面的科學技術進行鑒別和判斷的活動等。
『貳』 求法醫鑒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
結論:
1.相關法律法規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及刑事訴訟法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
(2)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貫徹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司法鑒定管理 問題的決定》有關工作的通知 2005.09.21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關於做好《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 委員會關於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施行前有關工作的通知 2005.07.27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落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司法鑒定管理 問題的決定》做好過渡期相關工作的通知 2005.07.14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人民法院司法鑒定人名冊制度實施辦法》的通知 2004.02.09
(5)人民法院對外委託司法鑒定管理規定 2002.03.27
關於傷殘鑒定標准:
(包括工傷、交通事故、醫療事故、人身損害、犯罪等傷殘等級鑒定標准)
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 公安部發布,2002年12月1日實施 交通事故(適用於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的傷殘程度評定)
勞動能力鑒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分級 GB/T 16180-2006國家技術監督局2006年5月1日實施 工傷(職工在職業活動中因工負傷和因職業病致殘程度的鑒定)
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 GB/T 16180-1996國家技術監督局1996年10月1日實施(已經被GB/T16180-2006代替) 工傷(職工在職業活動中因工負傷和因職業病致殘程度的鑒定)
職工非因工傷殘或因病喪失勞動能力程度鑒定標准 2002年4月5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同日實施 職工非因工傷殘或因病需進行勞動能力鑒定時,對其身體器官缺損或功能損失程度的鑒定。
人體輕微傷的鑒定標准 1996年7月25日公安部發布,1997年1月1日實施 適用於一切違反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造成的輕微損害
人體輕傷鑒定標准(試行) 1990年6月20日最高法 最高檢 公安部 司法部發布,1990年7月1日起實施 本標准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的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法醫學鑒定
人體重傷鑒定標准 1990年3月29日司法部 最高法 最高檢 公安部發布,1990年7月1日實施 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的重傷的法醫學鑒定
醫療事故分級標准(試行) 2002年7月31日衛生部發布,2002年9月1日實施 本標准列舉的情形是醫療事故中常見的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後果。 本標准中醫療事故一級乙等至三級戊等對應傷殘等級一至十級。
事故傷害損失工作日標准 國家標准 GB/T 15499-1995 本標准規定了定量記錄人體傷害程度的方法及傷害對應的損失工作日數值。 適用於企業職工傷亡事故造成的身體傷害。
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准 司法部發布,2004年4月14日實施 本標准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的「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致人重傷的」、(含「造成嚴重殘疾的」 )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的「造成輕微傷害的」損傷程度評定。
人體損傷殘疾程度鑒定標准(試行)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實施該鑒定標准 1.適用於除法律、法規已明確規定適用其他有關鑒定標准以外的所有涉及人身損害賠償的案件;
2004年12月31日前發生的案件,如尚未作出殘疾程度鑒定的,適用《人體損傷殘疾程度鑒定標准(試行)》,已作出殘疾程度鑒定的,仍適用原規定;
刑事附帶民事案件有關受害人是否鑒定殘疾程度由審判組織決定;是否構成嚴重殘疾的鑒定,仍按最高人民法院的要求,參照《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標准;
如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人體損傷殘疾程度鑒定標准》,則按最高人民法院的要求執行。
軍人殘疾等級評定標准(試行) 民政部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衛生部 解放軍總後勤部發布 現役軍人因戰、因公(含職業病)致殘等級評定標准由重至輕分為1-10級,其中,1-6級同時適用於因病致殘的義務兵和初級士官。
殘疾人實用評定標准(試用)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發布 一切自然人。
"對人身傷害的醫學鑒定有爭議"是指公檢法指定的鑒定部門所出具的鑒定。
2.兩次以上鑒定在一般情況下不太可能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如果出現可向法庭申請再次鑒定,或者向當地司法鑒定協會投訴
3.再次司法鑒定是建立在第一次鑒定的基礎上的,一般第二次鑒定只是就部分鑒定結論做出復查,復查的部分一般不會因為傷情的復原而影響最終結果(傷情即使全部恢復也會留下鑒定痕跡)
4.第二次鑒定是建立在第一次鑒定的基礎上的,如果第一次鑒定已經准確的將您的傷情做出等級劃分(比如您這樣的情況屬於幾級傷殘等),第二次會就您可能出現更高一等級傷殘的身體部位做出鑒定(意思就是說您的頭部和眼部的傷殘等級已經確定不會變了,要變的只可能是您鼻子部分傷殘鑒定的等級了)
『叄』 法醫鑒定的程序規定
法醫鑒定程序有:1、受理鑒定申請;2、做出是否受理的決定,期限為三日;3、進行鑒定,包括自行鑒定和轉件聯合選定人員進行鑒定;4、發出鑒定文書。期限為決定受理委託鑒定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
【法律依據】
《人民法院司法鑒定工作暫行規定》第十條各級人民法院司法鑒定機構,受理本院及下級人民法院委託的司法鑒定。下級人民法院可逐級委託上級人民法院司法鑒定機構鑒定。第十二條司法鑒定機構應當在3日內做出是否受理的決定。對不予受理的,應當向委託人說明原因。第十三條司法鑒定機構接受委託後,可根據情況自行鑒定,也可以組織專家、聯合科研機構或者委託從相關鑒定人名冊中隨機選定的鑒定人進行鑒定。第二十一條鑒定期限是指決定受理委託鑒定之日起,到發出鑒定文書之日止的時間。一般的司法鑒定應當在30個工作日內完成;疑難的司法鑒定應當在60個工作日內完成。
『肆』 法醫在做鑒定中違反了司法鑒定程序通則107號在法律上怎麼辦
違反了司法來鑒定程序通則自,可以向司法部門舉報。
一、《司法鑒定程序通則》
第二十條司法鑒定人本人或者其近親屬與委託人、委託的鑒定事項或者鑒定事項涉及的案件有利害關系,可能影響其獨立、客觀、公正進行鑒定的,應當迴避。
司法鑒定人自行提出迴避的,由其所屬的司法鑒定機構決定;委託人要求司法鑒定人迴避的,應當向該鑒定人所屬的司法鑒定機構提出,由司法鑒定機構決定。委託人對司法鑒定機構是否實行迴避的決定有異議的,可以撤銷鑒定委託。
第二十一條司法鑒定機構應當嚴格依照有關技術規范保管和使用鑒定材料,嚴格監控鑒定材料的接收、傳遞、檢驗、保存和處置,建立科學、嚴密的管理制度。
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人因嚴重不負責任造成鑒定材料損毀、遺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責任。
二、作偽證量刑:
在刑事訴訟中,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意圖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民事訴訟中作偽證,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伍』 關於法醫臨床司法鑒定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網址:http://www.hbsf.gov.cn/Publish/zwgk/zcfg/wjgkt/20090409090897778436.html
關於法醫臨床司法鑒定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
一、關於傷殘評定的有關問題
(一)鑒定時機
1、傷殘等級一般應在各種因素直接所致的損傷或確因損傷所致的並發症治療終結(即臨床醫學一般原則所承認的臨床效果穩定或參照「GA/T521-2004《人身損害受傷人員誤工損失日評定準則》確定)後進行評定。
2、對委託人要求在治療終結前進行鑒定的案例,若不涉及中樞或周圍神經系統損害、視聽功能障礙、關節功能障礙、毀容、可能出現並發症和後遺症影響鑒定結論的,可以考慮在出院15-30天後進行傷殘評定。
但若涉及上述問題,鑒定機構至少應在受傷3月後方能進行傷殘評定。
3、對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要求在治療終結前進行鑒定的,如不涉及刑事責任、委託人確有需要且當事雙方同意,可在傷者出院一個月後進行傷殘評定,但鑒定機構必須與委託人和當事雙方簽署鑒定協議書並明確告之鑒定意見可能的不準確性。
(二)傷殘等級
1.對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的傷殘評定
(1)傷殘評定應以人體損傷後治療效果為主要依據, 同時對原發性損傷及其並發症或後遺症進行全面分析、綜合考慮後,嚴格按照GB/T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標准中的相關規定進行評定。
(2)對於有明確的傷殘等級評定標準的損傷,不得套用附錄中的有關條款評定傷殘程度或晉級。
(3)多部位(種)傷殘的評定:應以其中最重損害後果的傷殘等級為基數,原則上按照以下方法增加賠償指數:Ⅹ級為2%,Ⅸ級3%,Ⅷ級4%,Ⅶ級5%……進行疊加,但增加指數的總和不得超過10%,即不能超過一個級別。
(4)對於同側肢體三處(種)(含本數,下同)以上損傷後均存在一定功能障礙,單獨未構成殘但接近傷殘標準的,可以綜合評定為Ⅹ級殘或不評為殘。
(5)對於肢體的對稱性損傷,均達到同一等級傷殘的,根據對傷者身體狀況及工作、生活能力的影響程度,可以考慮晉級評定(一般傷殘等級應較高,Ⅷ級以上)。如:一側肢體原有Ⅷ級以上功能障礙的,對側肢損傷達到同等級傷殘的,可以考慮晉級評定。
(6)關節損傷假體置換術後(人工髖關節置換多見),如無明顯並發症或後遺症,原則上評定為Ⅸ級殘。
(7)對於涉及精神/智能障礙的傷殘評定,須在傷後3-6個月後進行,且必須經精神醫學專業人員進行精神醫學檢查和/或物理學檢查,傷殘等級須由具有法醫精神病鑒定資質的鑒定機構進行評定。(8)涉及傷病關系的傷殘評定:如果外傷與損害後果存在因果關系,應以最終損害後果評定傷殘等級,但須評估損傷或疾病參與度;對某些外傷作用輕微(如誘因)、且與傷殘關聯度輕微的案例,也可不評定傷殘等級。如不能判斷外傷與損害後果存在因果關系,則不予評定傷殘等級。
(9)傷殘等級評定時,均應進行相關客觀檢查(以往已行客觀檢查的,必要時仍應復查),損害後果的認定須有客觀檢查結果支持,不能以主觀檢查結果作為傷殘評定的依據。
2.對其他受傷人員的傷殘評定
(1)對於除交通事故、工傷或醫療事故以外的受傷人員的傷殘等級評定,鑒定機構應參照最高人民法院《人體損傷殘疾程度鑒定標准(試行)》進行。根據具體情況,也可按照人民法院指定的標准進行評定。
(2)工作中受傷人員,如未經勞動人事部門進行工傷認定,法醫鑒定機構原則上不能應用GB/T16180-2006《勞動能力鑒定 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標准評定傷殘等級;人民法院等辦案單位有明確委託或者當事人雙方有明確要求,簽署鑒定協議書後,可以按上述標准進行傷殘評定。
(3)上述兩標准中對傷殘等級評定有專門規定的從其規定,沒有規定的可參照前述對「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的傷殘評定」中的有關規定執行。
(三)勞動能力喪失
依據傷殘等級級別確定勞動能力喪失率,如十級傷殘為勞動能力喪失10%,九級為20%,依此類推,一級為100%。按工傷標準的規定,一、二、三、四級殘為勞動能力完全喪失,五、六級為大部分喪失,七、八、九、十級為部分勞動能力喪失。
(四)誤工休息時間
1、原則上按照GA/T521-2004《人身損害受傷人員誤工損失日評定準則》的標准鑒定誤工休息時間。
2、對於存在輕度功能障礙的可適當延長30-60日;需二次治療的(如內固定取出)或存在嚴重功能障礙和/或多部位損傷的,應根據其具體情況,適當延長誤工休息時間(一般不能超過原標准規定的時間)。
3、因傷情變化超過誤工損失日評定時間規定的(如骨折不癒合),包括傷後較長時間方進行傷殘評定的傷者,誤工休息時間可評為「至定殘前一日」。
4、可以安裝假肢的,誤工休息時間應評定為出院後3-6個月或至安裝假肢日止。
5、其他未列入的情況,應以GA/T521-2004《人身損害受傷人員誤工損失日評定準則》為基礎,根據醫學科學原則及具體傷情,綜合考慮評估(延長或縮短)。
(五)護理時間和護理依賴
「護理時間」和「護理依賴」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段時間內需要護理,而後者是終身需要護理。原則上按照「生活自理五項基本標准」評定護理時間、是否存在護理依賴和等級(護理人數原則上評為1人)。
1、護理時間一般為住院時間或「誤工休息時間」的1/3;有嚴重功能障礙、損傷延遲癒合等的傷者,護理時間可為「誤工休息時間」的1/2或更長,但不能超過誤工休息時間。
2、傷殘七級以上癱瘓、精神障礙、骨不連或癲癇等傷者,護理時間可以等同於「誤工休息時間」。
3、其他可以適當延長護理時間的情況
60歲以上、14歲以下的;損傷前已有疾病影響外傷癒合的;治療中出現明顯並發症、後遺症的;對稱器官同時損傷或一側原有傷病的等。
4、日常生活部分、大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如植物狀態生存,二肢以上肢體缺失不能安裝假肢,傷殘四級以上的癱瘓、失語、精神智力障礙、癲癇、呼吸功能嚴重障礙、心功能嚴重障礙、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為生存期長期護理(鑒定機構不宜評定具體時間),需評定護理依賴等級。
其他未列入的損害,只要永久影響生活自理五項之一或以上的,也應評定護理依賴等級。
(六)殘疾輔助器具
1、法醫鑒定機構原則上不予受理。
2、人民法院委託確需鑒定的,應首先由殘疾人輔助器具司法鑒定機構評估輔助用具價格等,爾後法醫鑒定機構在其業務范圍內酌處(主要是把握殘疾輔助用具的使用年限、是否需要配置附件及維修費用等),同時,在鑒定協議書中應進行風險告知。
二、關於醫療費用評定的有關問題
(一)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中的相關規定,鑒定機構原則上只評定「必然發生的」的後續治療費用,不評估非必然發生的後期醫療費、治療未終結時的特殊治療費用以及其他不可預見的費用。
(二)前期醫療費的審核:應參照「道路交通受傷人員臨床診療指南」的規定進行評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前期醫療費實行「差額化」賠償、即需要多少賠多少的原則,只要是實際需要並合理的費用,鑒定時應予以支持。
(三)後續治療費:是指傷殘評定後必然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和適當的整容費及其他後續治療費。最高人民法院規定的原則是「定型化」賠償原則,即從損害賠償的社會妥當性和公正性出發,為損害確定固定標準的賠償原則。
(四)確定後續治療費應把握的原則:
1、應是必然發生的後續治療費;
2、已評定傷殘等級者,原則上不給予可能減輕傷殘等級的後續治療費用。如顱腦損傷評殘後,不再給予營養腦細胞、高壓氧等治療費用;未評定傷殘者,可結合實際需要情況評估後續治療費用;
3、後續治療費原則上按普通價格(暫定為市級三甲醫院收費標准)和/或參照實際經治醫院收費標准評估;
4、後續治療費的評估,還應該考慮傷者的具體情況,如傷殘等級評定的松緊度、治療時間的長短、損傷的恢復情況等進行綜合評定。
(五)損傷致嚴重殘疾存在醫療依賴者,其後期醫療費用的評估應根據醫學科學規律和最高人民法院後期醫療費「定型化」賠償的原則,一般二年後不再給予病因治療費用,但應適當考慮給予支持、對症、並發症防治費用。
(六)必然發生的後續治療費的評定,原則上需按照下表中標准執行(見附表);對於標准中未列出的,可比照相近治療費用進行評估。
附表
必然發生的後續治療費標准
治療項目
費用(單位:元)
單側顱骨修補
雙側顱骨修補
15000-25000
20000-30000
頜骨鋼板取出
4500-5500
鎖骨鋼板取出
4500-6000
椎弓根釘固定取出
6000-7000
肢體長骨鋼板固定取出
6000-7000
肢體長骨交鎖髓內釘取出
6500-7500
肢體長骨髓內釘取出
4000-5000
肢體長骨克氏針取出
2000-3000
指(趾)骨克氏針取出(含掌骨)
1000-1500
掌跖骨鋼板取出
3500-4500
肩胛骨鋼板固定取出
5000-6000
髕骨、鷹嘴張力帶取出
3000-4000
椎體哈氏棒取出
7000-8000
髖臼鋼板手術取出
8000-9000
可調外固定架取出
1000-2000
整容費用、色素沉著、增生瘢痕切除(毀容的,頸部瘢痕明顯限制其活動者,大關節瘢痕致功能活動障礙,摩擦易致癌處)
400-800/cm、cm2(14歲以下兒童、40歲以下女性取上限)、300-400/cm2、10000-15000/次、處(面積1%左右)
義齒安裝
1000-1500/顆(60歲以上不予更換費用)
義眼安裝(義眼台成形術後)
6000-8000/眼
人工關節置換
全髖3-5萬、半髖1.5-2.5萬/約15年
癱瘓(傷殘三級以上、三個月以上)
二年內,月300-500
癲癇
二年內,月200-400
植物狀態生存
二年內,月1000-1200
尿道擴張
200-300/次,10-12次
精神心理治療(傷殘七級以上精神障礙、智力缺損的)
6000-8000
說明:1、本標准系參照地市級三甲醫院費用情況制定。各級鑒定機構可根據當地實際收費狀況,在30%內上下浮動;對省級三甲醫院的顱骨修補、內固定取出等費用,上浮不能超過50%;
2、相同部位多處內固定可適當增加費用,原則上不超30%;不同部位多處內固定,如判斷不能一次手術取出,可疊加計算;
3、牙齒脫落評殘後,原則上只給於1次義齒治療費用;超過所評傷殘等級標准規定數目的脫落牙齒,可給予2次義齒治療費用,如牙齒脫落8顆為Ⅹ級殘,對多脫落的,可給予2次義齒費用;牙齒費用為單純義齒安裝材料及手術費,不包括相應的對症治療費,如根管治療;牙齒脫落3顆以上的,尚需考慮固定牙費用;必須安裝種植牙的,根據具體情況、結合臨床專家意見評估。
『陸』 法醫鑒定的五大基本原則
應該是四大原則:
(一)嚴格鑒定程序的原則
所有的法醫學鑒定應當由司法機關委託而不應受理私人委託,保證鑒定人在司法機關委託下,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工作,從而確保鑒定結論的法律性、嚴肅性,避免因接受私人委託引起的不公或重新鑒定。堅持這一原則對鑒定人自身是一種有效的法律保護。
(二)實事求是,科學鑒定,不受案情干擾的原則
首先,鑒定人接到司法機關的委託後,對被鑒定人的損傷特徵和部位要詳細描述、記錄,必要時並照相固定,這是鑒定工作的基礎。其次,要收集可靠的案情、病歷及輔助檢查材料。
三是對掌握的所有材料用科學的方法及醫學理論進行分析論證,對照人體傷害、傷殘標准,實事求是地作出鑒定結論。
四是始終站在法律、科學、公正的立場上,不為人情所動,不為權力所動,不為金錢所動,不受案情干擾。例如,筆者一朋友之女,被人從二樓推下,造成腰椎粉碎性骨折,雙跟骨粉碎性骨折,到重慶某大醫院治療,用去醫葯費6萬多元,要求鑒定為重傷;經認真檢查其腰部的功能及脊椎骨折處的生長情況,脊椎經補骨癒合較好,腰部活動功能障礙未達到重傷規定的標准;雙跟骨經內固定術,骨折癒合較好,沒有腳弓的結構改變,雙踝關節功能障礙也沒有達到重傷規定的標准。在經過賴心的解釋後,得到了被檢者及家屬的理解,相信司法鑒定結論是科學、公正的結論。
(三)注意辨別真偽的原則
作為法醫鑒定人,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對被鑒定人的傷情進行真偽辨別。即對被鑒定人的所有材料(如:病歷、CT片、X光片等輔助檢查)認真審查,科學分析其與傷情之間的關系,從醫學的角度能否解釋,是否符合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當不能解釋或出現矛盾時,要認真分析原因,必要時可在鑒定人的監督下進行復查,以確保被用做鑒定依據的輔助檢查的真實性。
(四)根據司法部關於鑒定人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鑒定人有權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自己的鑒定,意見不統一時,保留個人意見,拒絕回答與鑒定無關的問題。無條件鑒定時,應拒絕鑒定,必須堅持應有的原則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