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帶保護法規
① 我們該怎樣保護海洋
要保護海洋:
1. 對全民樹立並宣傳「永續利用」的觀念。
2. 在不破壞自然資源及環境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對海洋各項資源做完整的調查及監測。
3. 政府立法保護並設立專職機構嚴加管理。
4. 建立監測、控管、預警及危機處理機制及系統。
5. 嚴格管制研究、調查及學術單位做無效采樣及調查。
6. 積極溝通協調周邊地區及國家並建立海洋資源共同保育或有限開發合作模式,避免開發過當。
7. 針對因為保護海洋資源過度開發而失業的漁民及相關從業人員進行專長培訓及再就業或轉業輔導,以避免濫捕、濫采。
8. 針對因保護海洋資源過度開發而沒落的漁村或居民居住點進行遷村並為他們創造就業機會或培養生存技能。
② 國家規定的200米以內沿海國家特殊保護林帶不得佔有林地開發建設出自哪條法律、法規
《沿海國家特殊保護林帶管理規定》林業部令1996
(第11號)
③ 關於環境法的資料
一、環境法的體系
(一)環境法體系的含義與分類
各種具體的環境法律法規,其立法機關、法律效力、形式、內容、目的和任務等往往各不相同,但從整體上看,又必然具有內在的協調性、統一性,組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系。而這種由有關開發、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資源的各種法律規范所共同組成的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內部協調一致的統一整體,就是所謂的環境法體系。
關於環境法體系的類型,可以從不同角度加以劃分。例如,按照國別來分,包括中國環境法和外國環境法;按照法律規范的主要功能來分,包括環境預防法、環境行政管製法和環境糾紛處理法;按照傳統法律部門來分,主要包括環境行政法、環境刑法(或稱公害罪法)、環境民法(主要是環境侵權法和環境相鄰關系法)等;按照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來分,包括國家級環境法和地方性環境法等。
(二)我國國家級環境法體系的基本內容
從法律的效力層級來看,我國的國家級環境法體系主要包括下列幾個組成部分:憲法關於保護環境資源的規定;環境保護基本法;環境資源單行法;環境標准;其他部門法中關於保護環境資源的法律規范。此外,我國締結或參加的有關保護環境資源的國際條約、國際公約也是我國環境法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l.憲法關於保護環境資源的規定
憲法關於保護環境資源的規定在整個環境法體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法律權威,是環境立法的基礎和根本依據。憲法第26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與其他公害」;第9條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自然資源」。
2.環境保護基本法
環境保護基本法是對環境保護方面的重大問題作出規定和調整的綜合性立法,在環境法體系中,具有僅次於憲法性規定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
我國的環境保護基本法是1989年12月26日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其主要內容是:
①規定環境法的目的和任務是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與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②規定環境保護的對象是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環境要素;
③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均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對污染或破壞環境的單位或個人有監督、檢舉和控告的權利;
④規定環境保護應當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原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原則、污染者治理、開發者養護原則、公眾參與原則等基本原則;應當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徵收排污費制度、排污申報登記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現場檢查制度、強制性應急措施制度等法律制度;
⑤規定防治環境污染、保護自然環境的基本要求及相應的法律義務;
⑥規定中央和地方環境管理機關的環境監督管理許可權及任務。
3.環境資源單行法
環境資源單行法是針對某一特定的環境要素或特定的環境社會關系進行調整的專門性法律法規,具有量多面廣的特點,是環境法的主體部分,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的立法構成:
(1)土地利用規劃法:包括國土整治、城市規劃、村鎮規劃等法律法規。目前,我國已經頒布的有關法律法規主要有《城市規劃法》、《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等。
(2)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防治法:包括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雜訊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有毒化學品管理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惡臭污染防治法、振動控製法等。目前,我國已經頒布的此類單行法律法規主要有《大氣污染防治法》及其實施細則,《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實施細則,《海洋環境保護法》及其3個實施條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防護條例》等。
(3)自然資源保護法:包括土地資源保護法、礦產資源保護法、水資源保護法、森林資源保護法、草原資源保護法、漁業資源保護法等。目前,我國已經頒布的有關法律法規主要有《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條例、《礦產資源法》及其實施細則、《水法》、《森林法》及其實施細則、《草原法》、《漁業法》及其實施細則、《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土地復墾規定》、《森林防火條例》、《草原防火條例》等。
(4)自然保護法:包括野生動植物保護法、水土保持法、濕地保護法、荒漠化防治法、海岸帶保護法、綠化法以及風景名勝、自然遺跡、人文遺跡等特殊景觀保護法等。目前,我國已經頒布的有關法律法規主要有《野生動物保護法》及其實施條例、《水土保持法》及其實施細則、《自然保護區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城市綠化條例》等。
4.環境標准
環境標準是由行政機關根據立法機關的授權而制定和頒發的,旨在控制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和環境質量、保護人體健康和財產安全的各種法律性技術指標和規范的總稱。環境標准一經批准發布,各有關單位必須嚴格貫徹執行,不得擅自變更或降低。作為環境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環境標准在環境監督管理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無論是確定環境目標、制定環境規劃、監測和評價環境質量,還是制訂和實施環境法,都必須以環境標准這一「標尺」作為其基礎和依據。根據《環境保護法》和《環境保護標准管理辦法》的規定,我國的環境標准由三類兩級組成,即在類別上包括環境質量標准、污染物排放標准、環境保護基礎標准及方法標准三類,在級別上包括國家級和地方級(實際上為省級)兩級。其中,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審批、頒布和廢止;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環境質量標准,並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已作了規定的項目,可以制訂嚴於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須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而且凡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區域排放污染物的,應當執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
環境質量標準是指國家為保護公民身體健康、財產安全、生存環境而制定的空氣、水等環境要素中所含污染物或其他有害因素的最高允許值。如果環境中某種污染物或有害因素的含量高於該允許限額,人體健康、財產、生態環境就會受到損害;反之,則不會產生危害。因此,環境質量標準是環境保護的目標值,也是制訂污染物排放標準的重要依據。從法律角度看,它是判斷環境是否已經受到污染、排污者是否應當承擔排除侵害、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的根據。
污染物排放標準是指為了實現環境質量標准和環境目標,結合環境特點或經濟技術條件而制定的污染源所排放污染物的最高允許限額。它作為達到環境質量標准和環境目標的最重要手段,是環境標准中最為復雜的一類標准。
環境保護基礎標準是為了在確定環境質量標准、污染物排放標准和進行其他環境保護工作中增強資料的可比性和規范化而制定的符號、准則、計算公式等。而環境保護方法標准則是關於污染物取樣、分析、測試等的標准。就其法律意義而言,環境保護基礎標准和方法標準是確認環境糾紛中爭議各方所出示的證據是否合法的根據。只有當爭議各方所出示的證據是按照環境保護方法標准所規定的采樣、分析、試驗辦法得出,並以環境保護基礎標准所規定的符號、原則、公式計算出來的數據時,才具有可靠性和與環境質量標准、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可比性,屬於合法證據;反之,即為沒有法律效力的證據。
5.其他部門法中有關保護環境資源的法律規范
在行政法、民法、刑法、經濟法、勞動法等部門法中也有一些有關保護環境資源的法律規范,其內容較為龐雜。例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25條第1款關於對故意污損國家保護的文物、名勝古跡,尚不夠刑事處分者處以2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的規定;第6款、第7款關於對破壞草坪、花卉、樹木者以及在城鎮使用音響器材,音量過大,影響周圍居民工作或休息,不聽制止者,處以5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的規定;《民法通則》第83條關於不動產相鄰關系的規定;第123條關於高度危險作業侵權的規定;第124條關於環境污染侵權的規定;《對外合作開採石油資源條例》第24條關於作業者、承包者在實施石油作業中應當保護漁業資源和其他自然資源,防止對大氣、海洋、河流、湖泊、陸地等環境的污染和損害的規定;《刑法》第六章第六節關於「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的規定等,均屬於環境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環境行政處罰、環境行政訴訟、環境民事訴訟、環境刑事訴訟等也必須適用《行政處罰法》、《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與這些法律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
6.我國締結或參加的有關保護環境資源的國際條約、國際公約
為了協調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護活動,保護自然資源和應付日趨嚴重的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全球性環境問題,於是產生了國際環境法。它是調整國家之間在開發、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資源的活動中所產生的各種關系的有拘束力的原則、規則、規章、制度的總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46條明確規定,我國締結或參加的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國際條約,同我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除我國聲明保留的條款外,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由此可以說,國際環境法是我國環境法體系的特殊組成部分,行為人也必須遵守有關規定。而我國迄今所締結或參加的有關保護環境資源的國際公約共計20多項,具體內容見本書第十六章。
二、環境法的實施
環境法的實施,就是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具體運用、貫徹和落實環境法,使環境法主體之間抽象的權利、義務關系具體化的過程。通過環境法的實施,使義務人自覺地或者被迫地履行其法律義務,將人們開發、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資源的活動調整、限制在環境法所允許的范圍內,從而協調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實現環境法的目的和任務。因此,環境法的實施,是整個環境法制的關鍵環節,具有決定性的實踐意義。而環境法的實施,必須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以及「在法律適用上人人平等」的原則。
根據實施主體的不同,可以將環境法的實施分為公力實施和私力實施兩大類別。
所謂公力實施,也稱國家實施,是指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憑借國家暴力進行的環境法的實施活動,包括行政機關通過依法行使行政權對環境資源進行的監督管理,司法機關通過行使司法權進行的實施活動,檢察機關通過行使檢察權進行的實施活動以及立法機關通過對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檢察機關等遵守環境法情況的監督所進行的實施活動。其中行政機關對環境法的實施活動發揮著最為重要、最為基礎的作用,而許多國家的環境法也都明文規定設立專門的環境行政機關,由環境行政機關負責環境法的執行和實施。
所謂私力實施,也稱公民實施,是指公民個人或公民組織依據法律規定所進行的環境法的實施活動,其主要形式包括依法參與環境行政決策,依法對違反環境法的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或公民個人提起環境訴訟或進行檢舉、控告,與排污者簽訂污染防治協議,通過立法機關的民意代表對行政機關等遵守和實施環境法的活動進行監督以及針對環境犯罪、環境侵害行為實施正當防衛和其他自力救濟等。
由於公眾是環境公害的直接受害者,對環境狀況最了解、最敏感,是完善和實施環境法制的根本動力來源。因此,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國際社會與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社會公眾在環境法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強調維護公眾正當環境權益,特別是知情權、參與權和獲得救濟權等程序意義上的環境權,使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等的公力實施與公民私力實施密切配合,以求收到良好的實施效果。例如,1992年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原則10強調:「環境問題最好是在有關市民的參與下,在有關級別上加以處理。在國家一級,每個人都應有權適當地獲得公共當局所持有的關於環境的資料,包括在其社區內的危險物質和活動的資料,並有機會參與各項決策進程。各國應通過廣泛提供資料來便於和鼓勵公眾的認識和參與,應讓人人都能有效地使用司法和行政程序,包括補償和補救程序」。
④ 海岸帶綜合管理對策
海岸帶是海陸交互的過渡地帶,人類很早以前就在海岸帶地區居住和謀生,海岸線和環境的變遷已經對經濟發展和人類居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而使現今的人們對海岸帶尤為關注。如何協調經濟發展、環境變化和資源開發之間的關系是主要焦點。最佳的方法是實行海岸帶綜合管理(ICZM)。海岸帶綜合管理的本質是謀求各類自然資源的有效開發,不斷解決和改善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水資源管理和規劃
水資源問題是山東省沿海地區可持續發展、實施山東半島城市群戰略的關鍵,而山東省,特別是沿海地區水資源短缺是不爭的事實,針對這種缺水局面,水資源合理規劃管理是實現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應該實行以公平水價為調節杠桿、開源節流並舉、開采補源並重、積極攔蓄地表徑流、充分開發利用黃河水和開發利用微鹹水的方針。
(一)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1.合理調控地下水位
通過以下措施調控地下水位:
1)在進行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的基礎上,分區段確定地下水合理水位、警戒水位和限制水位值。
2)嚴格執行取水許可制度,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實現調控地下水水位的目標。
3)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地質環境監測網,及時了解水位、水質現狀,及時進行預警預報,並提交決策部門發布實施。
2.建立地下水庫、應急水源地
在濱海河谷建設地下水庫具有不佔地、不動遷、周期短、水資源調節作用強、改善流域生態環境、防止海水入侵、有效解決淡水資源不足、提高抗旱防洪能力等優點。目前,沿海地區的煙台、青島市均已完成了不同規模的地下水庫建設工程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效益。如煙台萊州王河地下水庫供水工程已經顯現了可觀的綜合效益。目前,橡膠壩和人工湖周圍地下水位平均升高3.1m,一些地段上升了近8m,同時有效改善了地下水質。經定期采樣化驗顯示,地下水氯離子含量比工程建成前平均降低了50%,完全符合國家規定的飲用水標准,解決了沿海10多個村的人畜飲水問題。王河地下水庫的蓄水效益也十分明顯,年平均入滲補給量約為3200萬m3,每年農業灌溉供水量達1300萬m3,可增產糧食330萬kg,並且還使荒蕪多年的大片海浸地得到重新開發。
據測算,僅山東半島適宜建地下水庫的位置就有54處,可建地下水庫總面積近7900km2,可調節攔蓄地下水量40億m3,採取人工補源等手段,每年能增加地下水可開采量15億m3。
(二)地表水資源的優化調配
1.充分挖掘水資源潛力
山東省沿海地區水資源短缺,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大中型水庫大多建在河流中上游,以防洪灌溉為主,調蓄能力不強,應從實際需要出發,發揮基礎優勢,借鑒外地經驗,積極探索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有效途徑。打破過去一個流域、一座水庫、一條河道、一個灌區的單一治水方式,多庫串聯、庫河串聯、水系聯網,構築水利工程網路體系,實現地表水、地下水統一優化配置,調劑餘缺,以豐補歉,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資源潛力,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益,初步實現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的轉變,通過水系聯網充分挖掘水資源潛力。
2.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
根據水資源和水利工程的現狀和特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本著先急後緩的原則,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全方位搞好調水、引水、攔水,加快水網工程建設步伐。一是超前運籌,科學規劃。圍繞緩解水資源緊缺矛盾,從統一聯合調度、優化配置入手,編制海岸帶水網建設的總體規劃;二是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充分利用引黃工程、西水東調工程,通過調水、引水工程建設,逐步構築起多庫串聯、水系聯網、聯合調度的大框架,實現水庫之間,以及區域地表水、地下水之間的聯合調度、統一配置的目標;三是加強管理,搞好保護。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嚴格執行取水許可制度,實行計劃用水。強化對水資源的保護,重點保護飲用水源,集中力量抓好水庫上游污染治理、庫面網箱養魚和機動漁船清理,以及下遊河道治理,保證水質滿足功能需求;四是科學調度,合理調配。根據用水需求,對水資源承載能力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實行水資源總量分配製度,合理調配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確保水資源配置與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
3.增強水利產業活力
在積極爭取國家扶持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努力探索多元化的水資源工程建設管理運行模式。通過市場化運作,使水利工程在建設、運行和管理等各個方面明晰產權,理順體制。最大限度地激發水利產業活力,為進一步搞好水資源優化配置提供有力保障。
(三)開源節流、聯合調度工程
1.節水工程
在廣開水源的同時,必須全面節流,最大限度地合理開發利用當地水源。農業節水是關鍵,目前引黃灌水畝次定額120m3左右,浪費嚴重,會導致土地次生鹽漬化。工業節水主要是從現在的重復利用率不足35%提高到60%,到2010年力爭達到90%。
2.微鹹水利用工程
區內和鄰近的天津、河北等地已進行了微鹹水灌溉及養殖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應大面積進行推廣。
3.魯北平原岸段修建平原水庫、攔引黃河水
目前,黃河三角洲地區有庫容1000萬m3以上的水庫11座,應繼續選擇低窪地段修建平原水庫,以保證生活、生態、工農業發展的供水水源。
4.膠東半島岸段河流下遊河道修建攔蓄水工程
選擇適當位置建攔水閘,既可阻擋海水,又可攔蓄淡水,增加地下淡水的補給量。
二、環境工程地質規劃
山東半島地處華北地震帶,著名的郯廬大斷裂橫貫該區,對該區的區域穩定性有著重要影響,次級活動性構造在人類強烈經濟活動影響下,會加劇其活動性,需要調查區內活動性構造的特性、分布、活動性規律,為大型工程項目選址提供地質依據。在沖積平原地區、濱海沖積海積平原地區、沖湖積平原地區、黃河三角洲地區,呈條帶狀或片狀分布有軟弱土層、飽和液化砂土,對工程建築極為不利,會大幅增加工程造價,處理不當會對建築物穩定性構成嚴重威脅。
魯北平原岸段區域穩定性相對較差,並且存在地震、黃河尾閭河道擺動、地基承載力低、砂土液化、地面沉降等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在膠東半島局部岸段存在活動性斷裂構造、軟土、液化砂土等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因此,在規劃和管理決策中應採取相應的對策。
1)魯北平原岸段和膠東半島岸段的局部地區新構造運動活躍,有遭受地震影響的可能,區域穩定性相對較差,一切建築物都應設防加固。
2)黃河尾閭河道的穩定是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應盡量延長現行清水溝流路的使用壽命。
3)要進一步對規劃的黃河十八戶流路進行可行性論證。
4)對天然地基承載力低區,一般建築不宜採用天然地基;對承載力較低區,土體稍做處理後,可作為一般建築的持力層;對承載力中等區,土體不做或稍做處理,即可作為一般建築的持力層;對承載力較高區,一般建築物可直接採用天然地基。
5)對於中等和嚴重砂土液化區,應加強淺層地下水的開采,以降低地下水位,減小砂土液化的危害。
6)地面沉降是一種緩變的、不可恢復的地質災害。為了減少由其引起或加劇的海(咸)水入侵、海岸侵蝕、風暴潮、洪水泛濫等災害,應盡快建立地面沉降監測網路,查清地面沉降現狀及引發因素,進而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治對策。
7)加強地面重要工程建設項目、地下工程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以海岸帶綜合管理理論為指導,開展地學、環境、海洋、生物、災害等多學科研究論證。
三、加強海域使用管理和規劃
(一)逐步建立地方海洋法規體系,為海岸帶綜合管理提供法律依據
根據國家法律及相關法規制訂出符合山東海岸帶實際情況的法規制度。如青島市已經制定了《青島市海岸帶規劃管理規定》、《青島市近岸海域環境保護規定》、《青島市海域使用管理暫行規定》、《青島市海域使用管理條例》、《青島市海洋漁業管理條例》等一系列的法規和規章,為依法保護海岸帶生態環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
(二)建立健全海洋綜合管理體制和協調機制,為海岸帶綜合管理提供保證
建立起以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為行政管理主體,國土資源、環保、規劃、科技等有關部門共同參與、分工負責的海洋綜合管理體制,加強海洋綜合管理力度;成立高層次的海岸帶開發管理協調領導小組,負責一些重大涉海問題的組織協調和指導實施;建立重特大污染事故應急處理預案制度,為海岸帶污染事故及時處理和控制提供組織保障;成立海岸帶組織監察隊伍,為海岸帶綜合管理工作提供監督保證。
(三)制定海洋功能區劃和海洋開發、保護規劃,為海岸帶綜合管理提供科學支撐體系
通過制定科學的海洋功能區劃和海洋開發保護規劃,確定近岸海域的主導功能、兼顧功能和限制功能,明確劃分近岸海域的開發利用區、治理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和特殊功能區,並將其作為海洋開發、保護和管理的指導性規章予以實施;編制海洋產業發展規劃,綜合平衡港口、航運、漁業、旅遊、臨海工業、海洋科技等各行業的發展,提出環境保護和綜合管理措施,把行業規劃統一為綜合規劃。
(四)貫徹實施海域開發利用管理制度,促進海洋保護邁上新台階
實施海域功能控制制度,按照海域功能區劃要求,使各海域生產力布局合理;實施海域使用審批制度、海域有償使用制度,並嚴格實行海域使用可行性論證制度,嚴格控制和管理近岸海域的開發利用活動;根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實施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海洋生態環境可能產生明顯影響的海洋工程上馬前必須進行充分的環境影響評價;根據《漁業法》及其相關規定,嚴格實施捕撈許可證制度和伏季休漁制度。
(五)加強近岸海域環境資源調查和陸海交匯區環境綜合整治力度
以近岸海域環境資源調查為基礎,以各項法規制度為依據,加強執法力度和綜合整治工作的投入,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並完善其運行機制,建立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不斷改善近岸海域生態環境。
四、海岸帶環境變遷研究與監測預警
山東省海岸帶在區域地殼升降活動和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的影響下,海侵、海退活動與海岸線變遷頻繁,從而帶來了海岸帶生態、地質環境的不斷變化,其中以黃河三角洲最具代表性。
(一)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環境變遷
黃河以其極高輸沙量,快淤快蝕的演化特點著稱於世,而黃河的受水盆地(渤海)卻較淺,河口水深僅數米至10餘米,且坡降小,各種海洋動力因素復雜,致使高含沙水體在淺水河口塑造的黃河三角洲極不穩定,沉積環境多變,垂向序列復雜,三角洲進積、蝕退交替。因此,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環境的變遷與黃河三角洲的演化緊密相連,而三角洲的演化又與黃河的行水路線密切聯系,行水河道的存在決定了區域的淤積和侵蝕。
通過對黃河三角洲1976~1996年近20年RS影像的分析處理,獲得了大量的海岸帶環境變遷信息,建立了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環境變遷信息系統和動態資料庫。利用RS和GIS的技術集成,建立了黃河三角洲數字高程模型,綜合分析了黃河三角洲海岸線的變遷規律,並根據海岸帶變遷的實際情況分河口段、釣口段和黃河港段來具體分析論述其近20年的變遷,得出了不同地段不同年代的侵蝕淤積速率。
1)河口地區在1976~1981年間,清水溝流路尚未形成明顯的沙嘴,尚處在擺動之中,但沙嘴已呈淤積延伸之勢。1981~1984年,沙嘴明顯向東淤積擴張,口門淤積速度達5km2/a,平均每年造陸面積約50km2。1985~1991年,沙嘴變化比較平穩,淤積速率約為2.4km2/a,1991~1996年,沙嘴淤積速度明顯加快,使得1985~1996年平均淤積速率達12.1km2。從整個岸線變化情況看,可初步認為沙嘴變化存在短期幅度大,長期幅度小的規律。即一方面年際間的變化幅度大,一年內沙嘴淤進、蝕退可達5km;另一方面長系列年的變化幅度小,平均每年淤進1km左右,沙嘴的淤積主體隨沙嘴的延伸而逐漸向海域推進。
2)釣口河地區海岸帶的面積一直在縮小,在斷流之前,1975~1976年的沙嘴處於延伸狀態,延伸速率約為每年1.5km。斷流之後,沙嘴及附近海岸線處於蝕退狀態,1976~1984年,沙嘴共蝕退3.2km,平均每年0.4km。1985~1996年的沙嘴共侵蝕202km2,其中1985~1991年侵蝕98km2,1991~1996年侵蝕104km2。1985~1996年,岸線最大侵蝕斷面速率達900m/a,一般為300~400m/a。釣口河流路斷流以後變化的基本規律是在沒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沙嘴及其附近海岸線處於蝕退狀態,初期蝕退較快,以後逐漸減緩,以至達到暫時平衡狀態。
3)黃河港地區地處M2分潮無潮點附近,釣口河沒改道的1975~1976年間,海港附近的海岸線處於蝕退狀態。1976~1984年間,由於釣口河附近岸線的大面積蝕退,部分泥沙在海洋動力的作用下,被帶到這一區域,造成該區域海岸線的淤進。1985年建港後,由於海港防潮堤的突出,港口左側,海洋動力作用加強,岸線處於蝕退狀態。1988年,樁西油田建成之後,海岸線(以一般高潮線為標准)基本被固定下來,港口右側的岸線由淤積狀態轉為蝕退狀態,但蝕退幅度不大。總之,由於人為的影響,1985~1996年,該區海岸線基本未發生大的變化。
(二)海岸帶環境綜合監測預警
1.建立健全海洋監測、監視和評價網路
開展近岸重點海域赤潮監測預報研究工作,試驗性發布赤潮警報,為沿海經濟發展和海水養殖業服務;建立青島市海洋預報台和海洋災害預警報系統,實現海洋災害預警報信息傳輸網路化,完善海岸防災緊急救助系統,提高防抗海洋災害的能力。
2.建立地質環境監測網路
以現有地質環境監測網路為基礎,開展海岸帶陸域以淺層地下水水位、水質、水溫為主兼顧深層地下水的地下水動態監測,建立海水入侵監測、地下水污染監測網路體系;建立地面沉降長期監測點;開展海岸淤積、侵蝕定期遙感監測工作。完善海岸帶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機制。
3.建立入海水環境監測
以現有水文勘測部門水環境監測網路為基礎,加強入海河流的水環境監測;以環保部門的現有監測點為基礎,開展獨立入海排污口水質、流量監測。
4.建立統一的監測數據管理平台,實現監測數據共享
海岸帶綜合管理的本質決定了必須多學科協同工作,監測數據是實現優化決策的基礎,也是實現綜合管理目標的關鍵,實現數據管理的一體化、網路化,共享監測數據是必需的。
⑤ 海岸帶監測、管理及保護
1)加強海岸帶保護的立法工作,建立海岸帶保護的有關法規,使海岸帶管理有法可依,使保護與開發協調發展。
2)加強海岸帶監測工作,建立長期的海岸侵蝕監測預報體系,以預測在一定時間內可能發生侵蝕的范圍、強度、發展趨勢及海平面上升的高度等,及時布置各種工程設施及防護措施。
3)防潮海堤潰決的主要原因是風暴潮水位超過堤防高度遭到沖蝕破壞,因此,應重視災前投入,對其被海浪的淘蝕、固結下沉程度進行監測,在侵蝕強烈的岸段採取防護措施,加大防潮海堤的高度,修建或加固各種類型的設施,以抵禦波浪和水流的沖刷。
4)注意海岸防護工程的設計標准和結構形式,根據需要、經濟效益和財力來選取適當的設計標准和結構形式,以達到最佳的防災目的。
⑥ 如何保護海洋環境
海洋自然生態環境問題不容忽視
近幾十年來,在人類大規模向海洋進軍的同時,海洋生態環境被破壞的程度也越來越嚴重,長此以往,海洋資源將減少,海洋自然災害更難以防治。海洋環境的惡化,已使人們認識到保護和保全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當前,海洋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海水污染
海水中存在自然污染現象,如動植物屍體的腐敗、有毒微生物的繁殖等。但是海水也有自凈的能力,污染和自凈之間保持著某種平衡。然而海水的自凈能力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污染的速度,人為的污染越來越嚴重,使海洋自然生態環境失去平衡。
航海業的發展,航船數量增多,船上大量垃圾傾入海中,這些都會造成海水污染。
石油污染是海水污染的一個重要方面。海上油氣井難免要產生油氣泄漏,另外,油船在航運過程中有3%的石油漏入海中。油船卸油後要用海水壓艙,裝油前則要抽出海水,並要清洗,最後又把大量油水混合物排入海洋。據統計,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和石油污染物多達1,000萬噸。
海水污染不容忽視
核污染也不可小視。核動力艦船排出大量放射性廢物;核動力艦艇及攜帶核武器的艦艇或者飛機失事沉入海底,都會造成可怕的核污染。有的國家在海洋珊瑚島上或水下進行核試驗,直接造成海水核污染。
最重要的污染源來自陸地,全球每年往海里傾倒的垃圾多達200億噸以上,每年僅往北大西洋東部的北海倒入的垃圾就有1億噸以上。垃圾中有玻璃製品、塑料製品、放射性廢料、化學毒品、重金屬等。瀕海國家的沿海、沿河地帶是人口密集、工業發展最快的地帶,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有的排入河中,有的直接排入海中,這些水中有酚、水銀、鉛、磷、硝酸鹽、鉻、鋅、銅等,排入河中使河流成為毒河,再流入海中又使海水受到污染。據調查,每年注入渤海的工業廢水達28億噸,各類污染雜物共70多萬噸。1997年,渤海無機氮超標66%,無機磷超標68%,油類超標63%。近來,更有學者發出呼籲:如果再不對這些污染加以治理,渤海有成為「死海」的可能性!
海岸帶環境受剄破壞
海岸帶的濕地、灘塗,由於大量的圍海造田、圍海養殖等活動,其自然景觀受到嚴重破壞,一些重要經濟魚類、蝦、蟹、貝類的生息場所消失,許多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絕跡,這也大大降低了灘塗濕地調節氣候、儲水分洪、抵禦風暴潮及護岸保田等能力。
海岸環境受到破壞
由於長期的圍墾和砍伐,許多沿岸紅樹林已經退化為殘留次生林和灌木叢林。紅樹林的被破壞,不僅使一些珍貴的樹種消失,也使林地的魚、蝦、蟹、貝減少,林中候鳥絕跡,還使海岸防潮、防浪、固岸、護岸功能降低。
海中珊瑚礁是一種觀賞品,還可用來制葯、燒制石灰,因而成為沿海地區采撈的對象。過度的開采,使岸邊珊瑚礁迅速減少,其結果也使豐富多彩的珊瑚礁生物群落遭到破壞。更嚴重的後果是使岸灘抵禦台風、風暴潮的能力降低,可能引發海岸後退、樹倒房塌等災害。
目前一些入海河流因為在上游建壩蓄水,入海水量減少,造成乾旱地區的河流季節性斷流,河口三角洲退化,河口漁場消失或外移,河口洄遊生物失去通道而衰退或絕跡,導致生態環境大大地惡化。
海洋動物銳減
海洋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的大量減少主要是由海水污染和過度捕撈引起的。海水污染是一些沿岸和灘塗海洋生物的災難,污染致使一些重要的經濟魚、蝦、蟹、貝類失去生存條件,數量和種類都大為減少。例如,我國有的沿海城市,三四十年前貝類論堆賣,現在貝類在這里不僅價格暴漲而且已很少能見到。美國的切薩皮克灣的水產原來十分豐富,尤其是藍蟹最負盛名,然而,由於人們在海灣四周無休止地開發,灘塗面積減少,城市垃圾、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直接或通過河流入灣,毒害灣中生物,藍蟹現已近於消失。另外,流域農牧業的發展又使營養豐富的徑流進入海灣,導致浮游藻類急劇增長,阻礙了水下光照,水下植物因失去光照而逐漸消失,同時藻類死亡和分解時又消耗水中氧氣,使海洋動物生存環境日益惡化。
過度捕撈是海洋動物銳減的又一個重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漁業發展迅速,1950年世界漁獲量僅2000萬噸,到1989年已達9000萬噸。掠奪性的捕撈使魚類大量減少,如美國新英格蘭沿岸的鱈魚、比目魚減少了65%,北海已有50%的魚種絕跡。有些國家在海上用流網捕魚。這種流網被稱為「死亡之牆」。一條船掛幾十個流網,而且還使用細眼的「絕戶網」,一網過去,大魚小魚一掃而光。
捕撈過度
污染加上過度捕撈,使許多海洋動物中的珍稀物種瀕臨絕種或在某些海區絕種,從而又使一些原來數量很多的物種成為了珍稀物種。
保護和保全海洋環境刻不容緩
污染海洋,就是危害人類自己;保護海洋,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命!當前,全世界應當共同努力,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保護保全人類共同依賴的海洋環境。目前應該在如下幾方面採取行動:
保護海洋環境
①對海洋環境進行調查、監測,進一步加強對海洋的管理。海洋環境調查和監測是海洋環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性工作。只有對海洋環境現狀和發展趨勢摸清楚,才能有針對性地採取切實可行的對策和有力的措施,改善、保護和保全海洋生態環境。
②制訂和執行海洋環境保護法規。我國對海洋環境保護十分重視,1982年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還相應頒布了《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水污染防治法》等10多個條例,10餘項部門規章和海水水質標准等,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海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有關部門認真貫徹執行這些法規,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③採取可行的海洋環境保護措施。
a.減少陸源污染物的入海量。主要措施有調整沿海大中城市工業布局,對污染嚴重的企業要定期治理或關、停、並、轉、遷,建設污水處理廠,開展三廢綜合治理利用等。
b.對港口、運輸船舶和鑽井船裝備安裝油水分離裝置和含油污水接收處理設施。
c.各油田配置圍油欄、化學消油劑和溢油回收船。
d.建立海上疏浚物傾倒區、空中放油區,建立傾倒許可制度,並加強對傾倒區的環境質量監測,逐步停止在海上傾倒工業廢物,禁止工業廢物和陰溝污泥在海上焚燒。
e.嚴格禁止在海上處理一切放射性物質。
f.實行海岸帶綜合管理,如對以煤和油為燃料的船舶的海濱砂礦開采、近海油氣開發、工業化的捕撈和養殖、海岸工程的建設、沿海地區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灘塗圍墾和圍海造地,過度抽取地下水,以及各種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活動實行綜合管理。
g.限制捕撈數量、實行休漁制度和漁船報廢制度,禁止使用各種圍網捕魚;投放人工漁礁,促進魚類繁殖,保護水產資源。
h.建立各種自然保護區,如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珊瑚礁自然保護區、灘塗濕地自然保護區、海洋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護區、珍稀瀕危物種自然保護區等。
④加強國際合作,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世界海洋是一個整體,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資源寶庫。國際上目前已經十分重視這項工作,如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一系列海洋法規的制訂,各涉海國際組織的頻繁活動,1992年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21世紀議程》等。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在這方面也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國相繼加入了國際海事組織等近20個涉海國際組織,參加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制訂工作,並於1996年批准了該公約。我國還參與許多國際協定的制訂工作,並與幾十個國家簽訂了大量的雙邊和多邊協定。我國在和各國海洋科技合作與交流活動中作出了積極貢獻。
⑦ 怎樣保護海洋
1、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
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可以保留自然資源的豐富性和海洋天然的本底,保護海洋原始的面貌和狀態,保護物種原有特性不至喪失;能保護、恢復、發展、引種、繁殖生物資源,能保存生物物種的多樣性,能消除和減少人為的不利影響。
2、污水排放治理
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的排放,會帶給海洋大量的病菌和有毒物質,導致海水富營養化。要想改善海洋環境,必須重視排放問題。
3、禁止對海洋的過度開發
填海造陸、能源開采等過度開發會破壞生物的棲息地,使生物面臨滅絕的威脅,濫捕濫殺也會造成物種數量急劇減少。
4、發展海洋科學與技術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海洋環境污染治理的科學研究,為保護海洋生物提供技術支持。
5、減少噪音污染
據環球網報道,在過去的100年裡,海洋噪音越來越嚴重,螺旋槳、聲納等在海洋中產生了各種噪音,這些噪音已干擾到海洋生物的正常活動。因此,要「靜」化海洋,降低對海洋生物的有害影響。
⑧ 《海洋環境保護法》內容是什麼
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的主要內容:一是防止海岸工程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海岸工程主要是指在海岸建築港口、油碼頭和興建入海口水利工程等,規定必須採取保護水產資源的措施,防止石油和廢棄物污染。二是防止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主要防止在爆破勘探、鑽井、試油、輸油等過程中發生污染損害。三是防止陸地污染物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規定沿海單位向海洋排放各種有害物質,必須嚴格執行頒布的排放標准和有關規定。四是防止船舶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禁止任何船舶違反本法規定排放油類、油性混合物、廢棄物和其他有害物質。五是防止傾倒廢棄物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規定需要傾倒廢棄物的單位,須經申請領取許可證後方可傾倒。此外還對違反本法律的行為追究行政責任、賠償責任和刑事責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