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審判委員會組織條例
A. 誰可以把「法院組織法和法院法」全文給我啊,在百度上下載要注冊很煩人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1979年7月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令第三號公布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根據1983年9月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1986年12月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決定》和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修正)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人民法院的組織和職權
第三章 人民法院的審判人員和其他人員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審判權由下列人民法院行使:
(一)地方各級人民法院;
(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
(三)最高人民法院。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分為: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
第三條人民法院的任務是審判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並且通過審判活動,懲辦一切犯罪分子,解決民事糾紛,以保衛無產階級專政制度,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秩序,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人民法院用它的全部活動教育公民忠於社會主義祖國,自覺地遵守憲法和法律。
第四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五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對於一切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社會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第六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當事人,應當為他們翻譯。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第七條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外,一律公開進行。
第八條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被告人除自己進行辯護外,有權委託律師為他辯護,可以由人民團體或者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或者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公民為他辯護,可以由被告人的近親屬、監護人為他辯護。人民法院認為必要的時候,可以指定辯護人為他辯護。
第九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合議制。
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簡單的民事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
人民法院審判上訴和抗訴的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進行。
合議庭由院長或者庭長指定審判員一人擔任審判長。院長或者庭長參加審判案件的時候,自己擔任審判長。
第十條各級人民法院設立審判委員會,實行民主集中制。審判委員會的任務是總結審判經驗,討論重大的或者疑難的案件和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問題。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由院長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
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由院長主持,本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可以列席。
第十一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當事人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人民檢察院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如果在上訴期限內當事人不上訴、人民檢察院不抗訴,就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
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二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都是終審的判決和裁定,也就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
第十二條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第十三條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在認定事實上或者在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必須提交審判委員會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
各級人民法院對於當事人提出的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的申訴,應當認真負責處理。
第十四條人民法院對於人民檢察院起訴的案件認為主要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有違法情況時,可以退回人民檢察院補充偵查,或者通知人民檢察院糾正。
第十五條當事人如果認為審判人員對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其他關系不能公平審判,有權請求審判人員迴避。審判人員是否應當迴避,由本院院長決定。
審判人員如果認為自己對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其他關系,需要迴避時,應當報告本院院長決定。
第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受上級人民法院監督。第二章 人民法院的組織和職權第十七條基層人民法院包括:(一)縣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法院;
(二)自治縣人民法院;
(三)市轄區人民法院。
第十八條基層人民法院由院長一人,副院長和審判員若幹人組成。
基層人民法院可以設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和經濟審判庭,庭設庭長、副庭長。
第十九條基層人民法院根據地區、人口和案件情況可以設立若幹人民法庭。人民法庭是基層人民法院的組成部分,它的判決和裁定就是基層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
第二十條基層人民法院審判刑事和民事的第一審案件,但是法律、法令另有規定的案件除外。
基層人民法院對它所受理的刑事和民事案件,認為案情重大應當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時候,可以請求移送上級人民法院審判。
第二十一條基層人民法院除審判案件外,並且辦理下列事項:
(一)處理不需要開庭審判的民事糾紛和輕微的刑事案件;
(二)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
第二十二條中級人民法院包括:
(一)在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
(二)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
(三)省、自治區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
(四)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
第二十三條中級人民法院由院長一人,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若幹人組成。
中級人民法院設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經濟審判庭,根據需要可以設其他審判庭。
第二十四條中級人民法院審判下列案件:
(一)法律、法令規定由它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二)基層人民法院移送審判的第一審案件;
(三)對基層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和抗訴案件;
(四)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
中級人民法院對它所受理的刑事和民事案件,認為案情重大應當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時候,可以請求移送上級人民法院審判。
第二十五條高級人民法院包括:
(一)省高級人民法院;
(二)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
(三)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
第二十六條高級人民法院由院長一人,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若幹人組成。
高級人民法院設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經濟審判庭,根據需要可以設其他審判庭。
第二十七條高級人民法院審判下列案件:
(一)法律、法令規定由它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二)下級人民法院移送審判的第一審案件;
(三)對下級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和抗訴案件;
(四)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
第二十八條專門人民法院的組織和職權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另行規定。
第二十九條最高人民法院是國家最高審判機關。
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
第三十條最高人民法院由院長一人,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若幹人組成。
最高人民法院設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經濟審判庭和其他需要設的審判庭。
第三十一條最高人民法院審判下列案件:
(一)法律、法令規定由它管轄的和它認為應當由自己審判的第一審案件;
(二)對高級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和抗訴案件;
(三)最高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
第三十二條最高人民法院對於在審判過程中如何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進行解釋。第三章 人民法院的審判人員和其他人員第三十三條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滿二十三歲的公民,可以被選舉為人民法院院長,或者被任命為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但是被剝奪過政治權利的人除外。人民法院的審判人員必須具有法律專業知識。
第三十四條地方各級人民法院院長由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由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
在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的和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
在民族自治地方設立的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院長,由民族自治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由民族自治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審判員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
第三十五條各級人民法院院長任期與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相同。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罷免由它選出的人民法院院長。在地方兩次人民代表大會之間,如果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人民法院院長需要撤換,須報請上級人民法院報經上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
第三十六條各級人民法院按照需要可以設助理審判員,由本級人民法院任免。
助理審判員協助審判員進行工作。助理審判員,由本院院長提出,經審判委員會通過,可以臨時代行審判員職務。
第三十七條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滿二十三歲的公民,可以被選舉為人民陪審員,但是被剝奪過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人民陪審員在人民法院執行職務期間,是他所參加的審判庭的組成人員,同審判員有同等權利。
第三十八條人民陪審員在執行職務期間,由原工作單位照付工資;沒有工資收入的,由人民法院給以適當的補助。
第三十九條各級人民法院設書記員,擔任審判庭的記錄工作並辦理有關審判的其他事項。
第四十條地方各級人民法院設執行員,辦理民事案件判決和裁定的執行事項,辦理刑事案件判決和裁定中關於財產部分的執行事項。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設法醫。
各級人民法院設司法警察若幹人。
----------------------
法院法不存在。。。
B. 如何完善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制度 馬玉東
檢察長可以通過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的方式來監督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各級檢察長卻極少列席同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從而使得這一制度幾近虛設。從我院檢察長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實踐來看,當前檢察長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在執行上確實存在諸多問題和困難,導致實踐中難以很好地落實和執行。
1、法律規定的不確定性。《人民法院組織法》中只規定了本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可以」列席而不是「應當」列席審判委員會,這是一種法律授權性規定,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和隨意性。在實踐中,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在理解和適用這條規定上往往發生分歧。人民法院主要的觀點在於檢察長是否列席審判委員會應該由法院決定,也即檢察長能否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取決於人民法院的態度,主動權掌握在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觀點在於檢察長是否列席審判委員會檢察院提出要求即可,也即人民法院在接到人民檢察院要求列席審判委員會後即應安排檢察長列席,從而主動權掌握在人民檢察院。正由於法律對該項規定的不確定性,在具體案件的啟動程序上,檢法兩院有時難以形成一致意見,導致實踐中檢察長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很難得到切實執行。
2、列席監督的范圍不明確。《人民法院組織法》只規定了檢察長可以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但是,哪些案件檢察長要列席審判委員會,檢察長監督案件的范圍、程度、職責等等,都沒有具體明確的法律規定。從我院實踐的情況來看,因為沒有具體的規定,在案件的可否監督上,在具體的監督范圍上等等,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認為合適的方式進行,而人民法院也因為沒有具體的硬性規定而以此消極應付,使得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難以順暢有效地開展。
3、缺乏列席的必要程序規定。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是一項嚴肅的法律行為,需要檢法兩院的密切配合,而這必然涉及到程序規范的問題。《人民法院組織法》等法律法規沒有規定具體的列席程序,如檢察長列席審委會的啟動程序、由誰最後決定、人民法院何時通知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列席、通知的方式、檢察長在審判委員會上發言的次序和內容等等。因為沒有程序規定,檢法兩院在實踐中就難以協調一致,導致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制度在客觀上影響了實施效果。
4、缺乏列席人員主體范圍的界定。按照《人民法院組織法》關於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規定的字面理解,似乎唯有檢察長才可以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而其他人包括副檢察長是不可以參加的。但事實上,根據檢察機關的性質和檢察長的職權,檢察院副檢察長根據檢察長的授權是可以依法履行檢察長職權的,但《人民法院組織法》等法律並沒有明確界定這種情況是否可以。還有,檢察長是否可以帶助手、案件承辦人列席會議等等,因為沒有規定明確,法檢兩院很容易產生分歧,影響列席的順利開展。
在當前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和機制改革的情況下,應不斷健全和完善檢察長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努力促進司法公正。筆者認為,要完善這一制度,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一)完善法律法規。由於檢察長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所具有的獨特功能,要在司法實踐中真正發揮這一功能,則在立法上必須作出一定的完善。2005年9月至10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相繼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深化檢察改革的三年實施方案》和《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將落實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制度作為"兩高"改革的共同任務。這為立法完善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制度提供了改革動力和方向。在具體法律的修改完善上,《人民法院組織法》的修改完善是必要的。比如,在修改完善中,在「 應當」和「可以」的問題上,可以原則規定檢察長在何種情形下「應當「列席審判委員會,哪種情況下」可以「列席審判委員會,等等,使得法律具有明確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減少和避免因對法律的不同理解而影響制度的執行效果。另外,還應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性法律法規,保證實施這項制度的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完善。
(二)加強法檢兩院的認識與配合。檢察長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的有效執行,必然要求法檢兩院的協調與配合。對於執行這項制度,首先應當統一法檢兩院對該項制度的認識,尤其是檢察機關更要主動與人民法院進行溝通,使人民法院在主觀上認識到應該依法接受監督,從而在行動上主動接受監督。更重要的是,筆者認為,應當制定有關執行這項制度的相關規定,從而便於法檢兩院執行這項制度的規范性和長效性,這就要求法檢兩院要有很好的溝通和配合。在列席的程序、監督的范圍、列席人員的確定等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便於實踐中操作和執行。在這方面,一些地方的法檢兩院已經有了探索和實踐。比如,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聯合出台了《關於檢察長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的暫行規定》,對檢察長列席同級法院審判委員會作了硬性規定。該規定適用於刑事案件、民商事案件和行政案件,明確了審判委員會討論的必須通知檢察長列席的五類案件,以及可以通知檢察長列席的六類案件,同時,還就檢察長列席審委會的具體程序等方面作了規定。這種嘗試和探索是有利於該項制度在實踐中的操作和執行的。
(三)提高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能力。檢察長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的本質是檢察機關依法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監督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審判權,確保司法公正。要使該項制度真正起到應有的監督效果,除了在制度上作一些創新和規定外,提高檢察機關自身的法律監督能力是必然的要求。檢察長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不是一般的參加會議,也不是到會隨便聽聽審判委員會的討論內容,更不是走走場的形式,而是在於檢察機關進行事前監督,盡早發現和避免審判過程中影響公正裁判的問題,確保裁判的公正。這就要求參與列席的檢察長具備較強的法律監督能力。列席檢察長不僅要對討論案件的事實、證據、法律以及案件的疑點、難點做到了如指掌,而且對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程序、列席發言的內容、發言時機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要有很好的把握力,力爭列席監督取得最好的效果。
(作者系安徽省鳳台縣檢察院檢察長)
C. 基層法院的審監庭庭長必須是審委會委員嗎有沒有明確的文件規定
一、法院組織法、法官法均沒有明文規定,參考了《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專會工作規則》屬也沒有明確的規定。
二、從常規來說,審判委員會委員一般由院長,副院長,民事審判庭、刑事審判庭、經濟審判庭的庭長等審判人員組成,至於審判監督庭庭長是否進入審委會委員,一要看審判監督庭庭長是否是法官。因按《地方組織法》相關規定,此庭庭長應由黨委直接任命,但也有些地方提請由人大常委會任命;二要看院長的意圖。
D. 法官違法違紀處分條例
《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
法發(2009)61號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節 目的、依據、原則和適用范圍
第一條 為了規范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行為,促進人民法院工作人員依法履行職責,確保公正、高效、廉潔司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因違反法律、法規或者本條例規定,應當承擔紀律責任的,依照本條例給予處分。
第三條 人民法院工作人員依法履行職務的行為受法律保護。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受處分。
第四條 給予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應當堅持以下原則:
(一)實事求是,客觀公正;
(二)紀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處分與違紀行為相適應;
(四)懲處與教育相結合。
第五條 人民法院工作人員違紀違法涉嫌犯罪的,應當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第二節 處分的種類和適用
第六條 處分的種類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
第七條 受處分的期間為:
(一)警告,六個月;
(二)記過,十二個月;
(三)記大過,十八個月;
(四)降級、撤職,二十四個月。
第八條 受處分期間不得晉升職務、級別,其中,受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處分的,不得晉升工資檔次;受撤職處分的,應當按照規定降低級別。
第九條 受開除處分的,自處分決定生效之日起,解除與人民法院的人事關系,不得再擔任公務員職務。
第十條 同時有兩種以上需要給予處分的行為的,應當分別確定其處分種類。應當給予的處分種類不同的,執行其中最重的處分;應當給予撤職以下多個相同種類處分的,執行該處分,並在一個處分期以上、多個處分期之和以下,決定應當執行的處分期。
在受處分期間受到新的處分的,其處分期為原處分期尚未執行的期限與新處分期限之和。
處分期最長不超過四十八個月。
第十一條 二人以上共同違紀違法,需要給予處分的,根據各自應當承擔的紀律責任分別給予處分。
人民法院領導班子、有關機構或者審判組織集體作出違紀違法決定或者實施違紀違法行為,依照前款規定處理。
第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在本條例分則規定的處分幅度以內從重處分:
(一)在共同違紀違法行為中起主要作用的;
(二)隱匿、偽造、銷毀證據的;
(三)串供或者阻止他人揭發檢舉、提供證據材料的;
(四)包庇同案人員的;
(五)法律、法規和本條例分則中規定的其他從重情節。
第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在本條例分則規定的處分幅度以內從輕處分:
(一)主動交待違紀違法行為的;
(二)主動採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損失的;
(三)檢舉他人重大違紀違法行為,情況屬實的;
(四)法律、法規和本條例分則中規定的其他從輕情節。
第十四條 主動交待違紀違法行為,並主動採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損失的,應當在本條例分則規定的處分幅度以外降低一個檔次給予減輕處分。
應當給予警告處分,又有減輕處分情形的,免予處分。
第十五條 違紀違法行為情節輕微,經過批評教育後改正的,可以免予處分。
第十六條 在人民法院作出處分決定前,已經被依法判處刑罰、罷免、免職或者已經辭去領導職務,依照本條例需要給予處分的,應當根據其違紀違法事實給予處分。
被依法判處刑罰的,一律給予開除處分。
第十七條 人民法院工作人員退休之後違紀違法,或者在任職期間違紀違法、在處分決定作出前已經退休的,不再給予紀律處分;但是,應當給予降級、撤職、開除處分的,應當按照規定相應降低或者取消其享受的待遇。
第十八條 對違紀違法取得的財物和用於違紀違法的財物,應當沒收、追繳或者責令退賠。沒收、追繳的財物,一律上繳國庫。
對違紀違法獲得的職務、職稱、學歷、學位、獎勵、資格等,應當建議有關單位、部門按規定予以糾正或者撤銷。
第三節 處分的解除、變更和撤銷
第十九條 受開除以外處分的,在受處分期間有悔改表現,並且沒有再發生違紀違法行為的,處分期滿後應當解除處分。
解除處分後,晉升工資檔次、級別、職務不再受原處分的影響。但是,解除降級、撤職處分的,不視為恢復原級別、原職務。
第二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變更或者撤銷處分決定:
(一)適用法律、法規或者本條例規定錯誤的;
(二)對違紀違法行為的事實、情節認定有誤的;
(三)處分所依據的違紀違法事實證據不足的;
(四)調查處理違反法定程序,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
(五)作出處分決定超越職權或者濫用職權的;
(六)有其他處分不當情形的。
第二十一條 處分決定被變更,需要調整被處分人員的職務、級別或者工資檔次的,應當按照規定予以調整;處分決定被撤銷的,應當恢復其級別、工資檔次,按照原職務安排相應的職務,並在適當范圍內為其恢復名譽。因變更而減輕處分或者被撤銷處分人員的工資福利受到損失的,應當予以補償。
第二章 分 則
第一節 違反政治紀律的行為
第二十二條 散布有損國家聲譽的言論,參加旨在反對國家的集會、遊行、示威等活動的,給予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因不明真相被裹挾參加上述活動,經批評教育後確有悔改表現的,可以減輕或者免予處分。
第二十三條 參加非法組織或者參加罷工的,給予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因不明真相被裹挾參加上述活動,經批評教育後確有悔改表現的,可以減輕或者免予處分。
第二十四條 違反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造成不良後果的,給予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因不明真相被裹挾參加上述活動,經批評教育後確有悔改表現的,可以減輕或者免予處分。
第二十五條 在對外交往中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給予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二十六條 非法出境,或者違反規定滯留境外不歸的,給予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二十七條 未經批准獲取境外永久居留資格,或者取得外國國籍的,給予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二十八條 有其他違反政治紀律行為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二節 違反辦案紀律的行為
第二十九條 違反規定,擅自對應當受理的案件不予受理,或者對不應當受理的案件違法受理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三十條 違反規定應當迴避而不迴避,造成不良後果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明知訴訟代理人、辯護人不符合擔任代理人、辯護人的規定,仍准許其擔任代理人、辯護人,造成不良後果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撤職處分。
第三十一條 違反規定會見案件當事人及其辯護人、代理人、請託人的,給予警告處分;造成不良後果的,給予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
第三十二條 違反規定為案件當事人推薦、介紹律師或者代理人,或者為律師或者其他人員介紹案件的,給予警告處分;造成不良後果的,給予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
第三十三條 違反規定插手、干預、過問案件,或者為案件當事人通風報信、說情打招呼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三十四條 依照規定應當調查收集相關證據而故意不予收集,造成不良後果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三十五條 依照規定應當採取鑒定、勘驗、證據保全等措施而故意不採取,造成不良後果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三十六條 依照規定應當採取財產保全措施或者執行措施而故意不採取,或者依法應當委託有關機構審計、鑒定、評估、拍賣而故意不委託,造成不良後果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三十七條 違反規定採取或者解除財產保全措施,造成不良後果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三十八條 故意違反規定選定審計、鑒定、評估、拍賣等中介機構,或者串通、指使相關中介機構在審計、鑒定、評估、拍賣等活動中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三十九條 故意違反規定採取強制措施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四十條 故意毀棄、篡改、隱匿、偽造、偷換證據或者其他訴訟材料的,給予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指使、幫助他人作偽證或者阻止他人作證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四十一條 故意向合議庭、審判委員會隱瞞主要證據、重要情節或者提供虛假情況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四十二條 故意泄露合議庭、審判委員會評議、討論案件的具體情況或者其他審判執行工作秘密的,給予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四十三條 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枉法裁判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四十四條 因徇私而違反規定迫使當事人違背真實意願撤訴、接受調解、達成執行和解協議並損害其利益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四十五條 故意違反規定採取執行措施,造成案件當事人、案外人或者第三人財產損失的,給予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四十六條 故意違反規定對具備執行條件的案件暫緩執行、中止執行、終結執行或者不依法恢復執行,造成不良後果的,給予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四十七條 故意違反規定拖延辦案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四十八條 故意拖延或者拒不執行合議庭決議、審判委員會決定以及上級人民法院判決、裁定、決定、命令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四十九條 私放被羈押人員的,給予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五十條 違反規定私自辦理案件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內外勾結製造假案的,給予降級、撤職或者開除處分。
第五十一條 偽造訴訟、執行文書,或者故意違背合議庭決議、審判委員會決定製作訴訟、執行文書的,給予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送達訴訟、執行文書故意不依照規定,造成不良後果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
第五十二條 違反規定將案卷或者其他訴訟材料借給他人的,給予警告處分;造成不良後果的,給予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
第五十三條 對外地人民法院依法委託的事項拒不辦理或者故意拖延辦理,造成不良後果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
阻撓、干擾外地人民法院依法在本地調查取證或者採取相關財產保全措施、執行措施、強制措施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五十四條 有其他違反辦案紀律行為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E.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施實村民委員 組織 法的 解釋
現在最高法院沒有出台《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司法解釋,但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釋義,由權威立法機關對法條進行權威的解釋,准確地反映立法宗旨和法律條款的內容。
https://www..com/link?url=_&wd=%E6%9D%91%E6%B0%91%E5%A7%94%E5%91%98%E4%BC%9A%E7%BB%84%E7%BB%87%E6%B3%95%E9%87%8A%E4%B9%89&rsp=0&f=1&oq=%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6%9D%91%E6%B0%91%E5%A7%94%E5%91%98%E4%BC%9A%E7%BB%84%E7%BB%87%E6%B3%95%E9%87%8A%E4%B9%89&tn=home_pg&ie=utf-8&rs_src=0
F. 《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哪年開始實施的
《人民調復解委員會制組織條例》自一九八九年六月十七日開始實施。
為了加強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建設,及時調解民間糾紛,增進人民團結,維護社會安定,以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制定本條例。條例於一九八九年五月五日國務院第四十次常務會議通過,一九八九年六月十七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三十七號發布,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是在1954年政務院頒布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暫行組織通則》(以下簡稱《通則》)的基礎上修改制定的。
三十多年來,我國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原《通則》已不適應新形勢下人民調解工作的需要,有必要在認真總結三十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頒布正式的組織條例。
為此,司法部從1981年起就著手進行起草工作,在廣泛徵求中央有關部委和研究部門的專家學者以及基層幹部、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經過反復修改,起草了這個《條例》。
起草這個《條例》,是為了充分發揮人民群眾通過自治組織解決民間糾紛的作用,加強司法行政部門的基層工作,創造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積極促進社會治安的穩定好轉。
G. 法院在審委會通過審理的案件中被上級法院審理會推翻否定 審委會是否有責任
審委會不承擔責任。無司法解釋,這屬於人民法院內部的條例,
H.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在1954年9月2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79年7月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令第三號公布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據1983年9月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1986年12月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決定》和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修正)。
參考資料:網路 http://ke..com/link?url=c47dIcurA0eiNa0q
I. 法院的審判委員會成員人數怎麼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第十條 各級人民法院設立審判委員會,實行民主集回中制。審判委員會的任答務是總結審判經驗,討論重大的或者疑難的案件和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問題。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由院長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
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由院長主持,本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可以列席。
審判委員會的會議由法院院長主持,成員由院長1人,副院長、庭長、資深審判員若幹人組成。組成人數是單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