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突發公共衛生條例評價

突發公共衛生條例評價

發布時間: 2021-12-30 20:29:53

⑴ 突發公共衛生發生後,什麼部門應當組織專家進行評估

每個地方的都不一樣,你可以到各個衛生廳網站看看。下面是我們江蘇的。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切實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以下簡稱突發事>)的預防、控制和應急處理工作,根據國務院《突發公共衛生事>應急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所有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條例》和本辦法。 第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的應急工作,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省人民政府對經濟貧困地區突發事>的應急工作給予必要的財政支持。 第四條 突發事>發生後,省和突發事>發生地的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成立突發事>應急處理指揮部,由人民政府主要領導人擔任總指揮,負責領導、指揮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的應急處理工作。 第五條 突發事>應急處理工作實行屬地管理,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社區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應當根據當地人民政府和突發事>應急處理指揮部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建立嚴格的突發事>防範和應急處理責任制,做好突發事>應急處理工作。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對參加突發事>應急處理的一線工作人員給予特殊補助和必要的生活照顧,提供必需的防護條件。 第二章 預防與應急准備 第七條 省人民政府根據全國突發事>應急預案,制定本省的突發事>應急預案。 市、縣(區)人民政府根據上級人民政府制定的突發事>應急預案,分別制定本行政區域的突發事>應急預案,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條 縣級以上衛生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根據同級人民政府制定的突發事>應急預案,制定本部門、本系統的突發事>應急預案和專項應急實施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條 縣級以上衛生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公共場所衛生和衛生用品的監督管理,組織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普及衛生防病知識,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各類公共場所應當保持環境清潔,通風換氣,對公眾經常接觸的部位和用品進行定期消毒,做好公共衛生工作。 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建立統一突發事>預防控制體系的要求,制定和完善本行政區域突發事>監測與預警系統的實施方案,並確保其正常運行。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衛生監督機構的建設,保證其開展突發事>調查、控制、醫療救護、現場處置、監督檢查、監測檢測、醫療救治、衛生防護等工作的物質條件,提高其應對突發事>的能力。 第十二條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設立符合要求的傳染病專科醫院;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在具備條件的綜合醫療機構中設立符合要求的傳染病病區,使其具備承擔傳染病防治任務的能力。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鄉(鎮)衛生院的建設,增強其應對突發事>的能力。鄉(鎮)衛生院醫療設施、設備、器械和人員的配備應當符合國家和省規定的要求。 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急救醫療網路體系的建設。 設區的市應當設立急救醫療中心,並按照規定設立急救醫療分站;縣(市、區)應當設立急救醫療站,並按照規定設置急救醫療分站。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衛生部門應當建立突發事>應急處理專家庫,定期對醫護人員進行相關技能培訓,並組織有關醫療衛生機構進行應急演練,介紹和推廣先進技術。 第三章 信息報告、通報與發布 第十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建突發事>報告信息網路,加強突發事>的信息報告、溝通、評價工作,建立健全省、市、縣(區)、鄉(鎮、街道)以及社區和村級的信息報告體系。 第十六條 有《條例》第十九條第三款所列情形之一的,市、縣(區)衛生部門應當向>鄰的地方衛生部門通報;縣級以上衛生部門接到上級衛生部門或者>鄰地方衛生部門的通報,應當立即向同級人民政府報告。 第十七條 接到突發事>報告的地方衛生部門組織力量對報告事項進行調查核實和採取必要控制措施時,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予以支持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 第十八條 對國務院衛生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地方衛生部門發布的突發事>信息,衛生部門應當會同同級宣傳部門通過新聞媒體及時向社會廣泛傳播,便於公眾知>。 第四章 應急處理 第十九條 突發事>發生後,衛生部門應當及時組織對突發事>進行技術調查、綜合評估,初步判斷突發事>的類型,提出是否啟動本行政區域突發事>應急預案的建議,報同級人民政府決定。決定啟動本行政區域突發事>應急預案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立即向上級人民政府報告。 第二十條 突發事>應急預案啟動前,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突發事>的實際情況,做好應急處理准備,採取必要的應急措施。 應急預案啟動後,突發事>發生地人民政府的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根據突發事>應急預案規定的職責要求,>從突發事>應急處理指揮部的統一指揮,立即到達規定崗位,採取有關的控制措施。 第二十一條 突發事>應急處理指揮部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應急處理工作進行指導和督察。下級人民政府、突發事>應急處理指揮部、有關部門和單位,對上級人民政府突發事>應急處理指揮部進行的指導和督察,應當予以支持和配合。 第二十二條 根據突發事>應急處理的需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和突發事>應急處理指揮部有權依法採取下列措施: (一)對人員實行健康申報,進行健康檢查或者醫學觀察; (二)對人員進行疏散、隔離或者限制流動; (三)限制或者禁止舉辦大型活動; (四)臨時關閉公共場所; (五)緊急調集和徵用人員、物資、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設備; (六)對食物和水源採取控制措施; (七)對傳染病疫區實行封鎖; (八)採取其他必要的措施。 解除前款所列措施,由原決定機關及時予以宣布。 第二十三條 突發事>發生後,各級衛生部門應當立即組織應急處理,統一指揮和調度本行政區域內的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和人員、設備。各醫療衛生機構及其人員應當>從當地衛生部門的指揮和調度。 突發事>發生後,當地醫療機構應當立即對突發事>所致的病人提供現場救援與醫療救治。醫療救護力量不足時,當地衛生部門應當及時請求上級衛生部門予以支援。 需要接受隔離治療的病人、疑似病人、臨床觀察的病人和密切接觸者應當配合衛生部門和有關機構採取相應的醫學措施。 第二十四條 對因突發事>致病前來就診的人員,醫療機構必須接診治療,並實行首診負責制。治療所需費用按照國家和本省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五條 收治傳染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人的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國家對傳染病門診及專門病區的要求,設置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合理安排人流、物流走向。接觸病人或者進入污染區時,所有人員均應當按照規定進行防護、消毒。 第二十六條 傳染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人,應當接受治療或者進行隔離治療,並遵守醫療機構的管理制度,未經許可不得離開病房或者隔離病區。 醫療機構應當加強對傳染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人的管理,改善隔離病區和病房的生活設施和醫療條件,嚴格執行管理規定,防止醫源性感染和醫療機構內感染,做好隔離病區和病房的管理。 第二十七條 傳染病暴發、流行時,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以及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組織開展群防群控,落實因突發事>引起的流行病學調查、疫點封鎖、家庭隔離觀察、經常性消毒、生活保障等各項工作。 第二十八條 傳染病暴發、流行時,鐵路、交通、民航等部門應當採取應急控制措施,嚴防疫情通過交通工具擴散;保證及時運送突發事>應急處理所需的醫務人員和醫療救護設備、救治葯品、醫療器械等物資。 第五章 工作責任 第二十九條 突發事>應急處理是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做好突發事>應急處理工作。 第三十條 衛生部門在突發事>應急處理工作中的主要職責是: (一)提出是否啟動突發事>應急處理預案的建議,依法適時發布突發事>信息,對突發事>應急處理工作進行督察、指導; (二)指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負責突發事>的調查、預防控制和執法監督; (三)組織、指揮醫療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做好突發事>的醫療救治工作,實施各項衛生措施; (四)組織突發事>應急處理的技術攻關,推廣先進適用的醫學衛生技術。 第三十一條 市、縣(區)衛生部門在突發事>應急處理工作中,可以委託衛生監督機構負責下列事項的監督檢查: (一)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疫情報告情況; (二)醫療機構、留驗場所的隔離、消毒、防護; (三)公共場所的消毒; (四)密切接觸者的醫學觀察、疫點的環境消毒; (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事項。 第三十二條 財政部門負責安排突發事>應急工作所需的經費,保證及時足額到位,並對經費的使用情況實施監督。 第三十三條 公安部門在突發事>應急處理工作中,履行下列職責: (一)負責醫療機構、醫學觀察留驗場所、疫點和實施衛生檢疫區域的治安管理; (二)協助衛生部門和有關機構依法實施封鎖、控制和隔離; (三)對干擾突發事>應急處理工作和正常醫療秩序的人員依法進行處理。 第三十四條 承擔市容與環衛管理職責的部門負責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醫學觀察留驗場所和疫點內已消毒完畢的生活垃圾的清運、轉運,並按照要求處理。 對醫療垃圾的處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五條 民政部門負責做好突發事>應急處理工作中的社會捐贈、救濟和殯葬工作。 第三十六條 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對葯品、醫療器械實施監督管理,保證所用葯品、器械的安全有效。 第三十七條 經貿部門負責組織協調突發事>應急處理所需葯品、醫療器械、醫療防護用品、消毒產品的生產、供應和儲備,保證有關物資及時到位。 第三十八條 教育部門做好學校的突發事>的報告、通報工作,在突發事>發生後對學生採取相應管理措施,配合衛生部門、衛生監督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做好應急處理工作。 第三十九條 宣傳部門組織協調新聞媒體對突發事>進行報道,宣傳應急處理科學知識,發布登載公益廣告,按照規定報道衛生部門發布的相關信息。 第四十條 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價格、商檢、環保、農林、水利、交通、人口與計生、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突發事>的應急處理工作。 第六章 獎懲 第四十一條 除負有特定報告義務的個人外,任何個人發現突發事>或者相關人員及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報告並經證實的,由當地人民政府給予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獎勵。 第四十二條 在突發事>應急處理中,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衛生部門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 (一)對重大傳染病疫情控制有突出貢獻的; (二)在醫療救治中有突出貢獻的; (三)在突發事>應急處理工作中表現突出的; (四)在突發事>科學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的。 第四十三條 對違反健康申報規定,不報、瞞報或者謊報的人員,由縣級以上衛生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可以處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法律、法規有規定的,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罰;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由縣級以上衛生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處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個體行醫人員在執行職務時不報、漏報、遲報傳染病疫情的; (二)公共場所不符合消毒防護要求的; (三)故意傳播傳染病造成他人感染的。 第四十五條 在突發事>應急處理工作中,有下列違法行為之一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對有關人員給予行政處分;違反治安管理規定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阻礙突發事>應急處理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 (二)拒絕衛生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指定的專業技術機構進入突發事>現場,或者不配合調查、采樣、技術檢驗的; (三)擔負應急任務的工作人員拒不接受工作任務,借故推諉拖延、擅離職守或者臨陣脫逃的; (四)拒絕接受突發事>檢查、隔離、治療的; (五)拒不服從突發事>應急處理指揮部統一調度的; (六)其他違反突發事>規定的。 第四十六條 在突發事>發生期間,散布謠言、哄抬物價、制假售假、欺騙消費者,擾亂社會秩序、市場秩序的,由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價格、質量技術監督、食品葯品監督等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⑵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評估內容包括哪些

《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分為總則,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預警與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反應和終止,善後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的保障,預案管理與更新和附則八個部分。

⑶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回顧分析怎麼寫

第一段 先描述一下這件事請,再談談這件事情的影響
二段 再詳細陳述這件事情,並舉例(國內國外省市)
三段 詳細闡述你的觀點,並說明原因,(可能和原事件當時的看法不一樣)
四段 避免在發生的方法,建議之類的
最後 總結一下
主要是把讀者的癮給勾起來,模糊一點也沒什麼,自己的觀點,不要太強,語氣客觀一點顯得更真實!

⑷ 如何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和有關單位應當在2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接到報告的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2小時內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並同時向上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接到報告後2小時內向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
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接到報告後2小時內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告。
對可能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可直接上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

⑸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相關規定是什麼

《突復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自製 2003年5月9日公布,2011年1月8日進行了修訂,主要內容分總則、預防與應急准備、報告與信息發布、應急處理、法律責任、附則等6章,共54條。第二十六條規定,突發事件發生後,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專家對突發事件進行綜合評估,初步判斷突發事件的類型,提出是否啟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建議。第二十七條規定,在全國范圍內或者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啟動全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由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省、自治區、直轄市啟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決定,並向國務院報告。

⑹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三個特徵是什麼

一是突發性事件,它是突如其來的,不易預測的;二是在公共衛生領域發生,具有公共衛生屬性;三是對公眾健康已經或可能造成嚴重損害。

⑺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條例內容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下簡稱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第三條突發事件發生後,國務院設立全國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和軍隊有關部門組成,國務院主管領導人擔任總指揮,負責對全國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統一領導、統一指揮。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有關工作。第四條突發事件發生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成立地方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主要領導人擔任總指揮,負責領導、指揮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組織突發事件的調查、控制和醫療救治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有關工作。第五條突發事件應急工作,應當遵循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方針,貫徹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反應及時、措施果斷、依靠科學、加強合作的原則。第六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防治突發事件相關科學研究,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流行病學調查、傳染源隔離、醫療救護、現場處置、監督檢查、監測檢驗、衛生防護等有關物資、設備、設施、技術與人才資源儲備,所需經費列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國家對邊遠貧困地區突發事件應急工作給予財政支持。第七條國家鼓勵、支持開展突發事件監測、預警、反應處理有關技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第八條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嚴格的突發事件防範和應急處理責任制,切實履行各自的職責,保證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的正常進行。第九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參加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醫療衛生人員,給予適當補助和保健津貼;對參加突發事件應急處理作出貢獻的人員,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因參與應急處理工作致病、致殘、死亡的人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相應的補助和撫恤。
第二章預防與應急准備
第十條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分類指導、快速反應的要求,制定全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報請國務院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全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本行政區域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第十一條全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應當包括以下主要內容:(一)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的組成和相關部門的職責;(二)突發事件的監測與預警;(三)突發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報告、通報制度;(四)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技術和監測機構及其任務;(五)突發事件的分級和應急處理工作方案;(六)突發事件預防、現場控制,應急設施、設備、救治葯品和醫療器械以及其他物資和技術的儲備與調度;(七)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專業隊伍的建設和培訓。第十二條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應當根據突發事件的變化和實施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修訂、補充。第十三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做好傳染病預防和其他公共衛生工作,防範突發事件的發生。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對公眾開展突發事件應急知識的專門教育,增強全社會對突發事件的防範意識和應對能力。第十四條國家建立統一的突發事件預防控制體系。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突發事件監測與預警系統。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指定機構負責開展突發事件的日常監測,並確保監測與預警系統的正常運行。第十五條監測與預警工作應當根據突發事件的類別,制定監測計劃,科學分析、綜合評價監測數據。對早期發現的潛在隱患以及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的報告程序和時限及時報告。第十六條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根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要求,保證應急設施、設備、救治葯品和醫療器械等物資儲備。第十七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急救醫療服務網路的建設,配備相應的醫療救治葯物、技術、設備和人員,提高醫療衛生機構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救治能力。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設置與傳染病防治工作需要相適應的傳染病專科醫院,或者指定具備傳染病防治條件和能力的醫療機構承擔傳染病防治任務。第十八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對醫療衛生機構和人員開展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定期組織醫療衛生機構進行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推廣最新知識和先進技術。
第三章報告與信息發布
第十九條國家建立突發事件應急報告制度。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突發事件應急報告規范,建立重大、緊急疫情信息報告系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在接到報告1小時內,向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一)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傳染病暴發、流行的;(二)發生或者發現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疾病的;(三)發生傳染病菌種、毒種丟失的;(四)發生或者可能發生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事件的。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對可能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突發事件,應當立即向國務院報告。第二十條突發事件監測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和有關單位發現有本條例第十九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在2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接到報告的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2小時內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並同時向上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接到報告後2小時內向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接到報告後2小時內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告。第二十一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對突發事件,不得隱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第二十二條接到報告的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規定報告的同時,應當立即組織力量對報告事項調查核實、確證,採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並及時報告調查情況。第二十三條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發生突發事件的情況,及時向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以及軍隊有關部門通報。突發事件發生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向毗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通報。接到通報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必要時應當及時通知本行政區域內的醫療衛生機構。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已經發生或者發現可能引起突發事件的情形時,應當及時向同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通報。第二十四條國家建立突發事件舉報制度,公布統一的突發事件報告、舉報電話。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報告突發事件隱患,有權向上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舉報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不履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職責,或者不按照規定履行職責的情況。接到報告、舉報的有關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立即組織對突發事件隱患、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規定履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職責的情況進行調查處理。對舉報突發事件有功的單位和個人,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予以獎勵。第二十五條國家建立突發事件的信息發布制度。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向社會發布突發事件的信息。必要時,可以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向社會發布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的信息。信息發布應當及時、准確、全面。
第四章應 急 處 理
第二十六條突發事件發生後,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專家對突發事件進行綜合評估,初步判斷突發事件的類型,提出是否啟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建議。第二十七條在全國范圍內或者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啟動全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由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省、自治區、直轄市啟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決定,並向國務院報告。第二十八條全國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對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進行督察和指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予以配合。省、自治區、直轄市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對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進行督察和指導。第二十九條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指定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專業技術機構,負責突發事件的技術調查、確證、處置、控制和評價工作。第三十條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對新發現的突發傳染病,根據危害程度、流行強度,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及時宣布為法定傳染病;宣布為甲類傳染病的,由國務院決定。第三十一條應急預案啟動前,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突發事件的實際情況,做好應急處理准備,採取必要的應急措施。應急預案啟動後,突發事件發生地的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預案規定的職責要求,服從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的統一指揮,立即到達規定崗位,採取有關的控制措施。醫療衛生機構、監測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應當服從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的統一指揮,相互配合、協作,集中力量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工作。第三十二條突發事件發生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保證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所需的醫療救護設備、救治葯品、醫療器械等物資的生產、供應;鐵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保證及時運送。第三十三條根據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需要,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有權緊急調集人員、儲備的物資、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設備;必要時,對人員進行疏散或者隔離,並可以依法對傳染病疫區實行封鎖。第三十四條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根據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需要,可以對食物和水源採取控制措施。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突發事件現場等採取控制措施,宣傳突發事件防治知識,及時對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損害的人群採取應急接種、預防性投葯、群體防護等措施。第三十五條參加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工作人員,應當按照預案的規定,採取衛生防護措施,並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工作。第三十六條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指定的專業技術機構,有權進入突發事件現場進行調查、采樣、技術分析和檢驗,對地方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進行技術指導,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配合;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絕。第三十七條對新發現的突發傳染病、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事件,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盡快組織力量制定相關的技術標准、規范和控制措施。第三十八條交通工具上發現根據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需要採取應急控制措施的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其負責人應當以最快的方式通知前方停靠點,並向交通工具的營運單位報告。交通工具的前方停靠點和營運單位應當立即向交通工具營運單位行政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報告。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立即組織有關人員採取相應的醫學處置措施。交通工具上的傳染病病人密切接觸者,由交通工具停靠點的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鐵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各自的職責,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採取控制措施。涉及國境口岸和入出境的人員、交通工具、貨物、集裝箱、行李、郵包等需要採取傳染病應急控制措施的,依照國境衛生檢疫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第三十九條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對因突發事件致病的人員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對就診病人必須接診治療,並書寫詳細、完整的病歷記錄;對需要轉送的病人,應當按照規定將病人及其病歷記錄的復印件轉送至接診的或者指定的醫療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內應當採取衛生防護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對傳染病病人密切接觸者採取醫學觀察措施,傳染病病人密切接觸者應當予以配合。醫療機構收治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應當依法報告所在地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報告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立即對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員進行調查,根據需要採取必要的控制措施。第四十條傳染病暴發、流行時,街道、鄉鎮以及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組織力量,團結協作,群防群治,協助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醫療衛生機構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和報告、人員的分散隔離、公共衛生措施的落實工作,向居民、村民宣傳傳染病防治的相關知識。第四十一條對傳染病暴發、流行區域內流動人口,突發事件發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做好預防工作,落實有關衛生控制措施;對傳染病病人和疑似傳染病病人,應當採取就地隔離、就地觀察、就地治療的措施。對需要治療和轉診的,應當依照本條例第三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執行。第四十二條有關部門、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對傳染病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切斷傳播途徑,防止擴散。第四十三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提供必要資金,保障因突發事件致病、致殘的人員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勞動保障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第四十四條在突發事件中需要接受隔離治療、醫學觀察措施的病人、疑似病人和傳染病病人密切接觸者在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有關機構採取醫學措施時應當予以配合;拒絕配合的,由公安機關依法協助強制執行。
第五章法 律 責 任
第四十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未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履行報告職責,對突發事件隱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的,對政府主要領導人及其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依法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造成傳染病傳播、流行或者對社會公眾健康造成其他嚴重危害後果的,依法給予開除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四十六條國務院有關部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未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完成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所需要的設施、設備、葯品和醫療器械等物資的生產、供應、運輸和儲備的,對政府主要領導人和政府部門主要負責人依法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造成傳染病傳播、流行或者對社會公眾健康造成其他嚴重危害後果的,依法給予開除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四十七條突發事件發生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調查不予配合,或者採取其他方式阻礙、干涉調查的,對政府主要領導人和政府部門主要負責人依法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四十八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突發事件調查、控制、醫療救治工作中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的,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給予警告;對主要負責人、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撤職的行政處分;造成傳染病傳播、流行或者對社會公眾健康造成其他嚴重危害後果的,依法給予開除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四十九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拒不履行應急處理職責的,由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給予警告;對主要負責人、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撤職的行政處分;造成傳染病傳播、流行或者對社會公眾健康造成其他嚴重危害後果的,依法給予開除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五十條醫療衛生機構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對主要負責人、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紀律處分;造成傳染病傳播、流行或者對社會公眾健康造成其他嚴重危害後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未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履行報告職責,隱瞞、緩報或者謊報的;(二)未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及時採取控制措施的;(三)未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履行突發事件監測職責的;(四)拒絕接診病人的;(五)拒不服從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調度的。第五十一條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中,有關單位和個人未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履行報告職責,隱瞞、緩報或者謊報,阻礙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拒絕國務院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指定的專業技術機構進入突發事件現場,或者不配合調查、采樣、技術分析和檢驗的,對有關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五十二條在突發事件發生期間,散布謠言、哄抬物價、欺騙消費者,擾亂社會秩序、市場秩序的,由公安機關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附則
第五十三條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醫療衛生機構參與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和軍隊的相關規定執行。第五十四條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屬於經濟法調整的 發布:2025-07-13 01:56:48 瀏覽:197
婚姻法24條貼吧 發布:2025-07-13 01:56:36 瀏覽:819
張金玉法學 發布:2025-07-13 01:47:10 瀏覽:779
高中道德作文 發布:2025-07-13 01:46:38 瀏覽:843
全國模範法官公示 發布:2025-07-13 01:40:52 瀏覽:657
律師雅稱 發布:2025-07-13 01:26:06 瀏覽:204
桐柏老法院 發布:2025-07-13 01:25:22 瀏覽:418
少數股東會決議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13 01:24:38 瀏覽:815
法律知識全部普法 發布:2025-07-13 01:02:19 瀏覽:910
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培訓會 發布:2025-07-13 00:50:51 瀏覽: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