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政府行政規章
1、范圍不同法律法規、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這三個的范圍不一樣,法律法規范專圍最大,包含了行屬政法規以及部門規章,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是單獨的。2、制定人不同法律法規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規則是國務院制定,而部門規章是適用於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等這些部門自己發布的。3、適用對象不同法律法規適用於所有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民眾;行政法規是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適用普通民眾;部門規章同樣不適用普通民眾,是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自己調整內部范圍內的行政管理關系的。
2. 省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制定行政規章應報什麼機關備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回
第六十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答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報國務院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報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以及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3. 《湖南省行政程序規定》是地方性法規嗎
《湖南省行政程來序規定》源是地方性用於政府行政行為的規章制度。
《湖南省行政程序規定》第一條就是:為了規范行政行為,促進行政機關合法、公正、高效行使行政職權,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
4. 行政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是一個概念嗎
行政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不是一個概念。行政規章是由國家行政機關(主要是版指國務院及其所屬各權部門)頒發的法律法規,地方政府規章是由地方政府部門頒發的地方性法律法規。行政規章的效力高於地方政府規章。
行政規章:指國務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設區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等制定和發布的規范性文件。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的稱為部門行政規章,其餘的稱為地方行政規章。
地方政府規章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所制定的規章。具體表現形式有:規程、規則、細則、辦法、綱要、標准、准則等。
5. 關於行政規章
行政規章並不是絕對不能設定行政許可,行政許可法第十五條「本法第十二條所列事回項,尚未制定法律、行政答法規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確需立即實施行政許可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可以設定臨時性的行政許可」。這種情況下,規章也可以創設行政許可。但是對規章能創設的行政許可法律有限制,第十五條第二款同時規定「地方性法規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應當由國家統一確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資格、資質的行政許可;不得設定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登記及其前置性行政許可。其設定的行政許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個人或者企業到本地區從事生產經營和提供服務,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商品進入本地區市場」,規定了不得創設的許可種類。
省級地方政府的規章規章毫無疑問只能在本地區范圍內有效。法律法規(含規章)根據指定主體不同,有全國性的和地方性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只在本地有效。省級地方政府規章創設的許可一般也只能在本區域內有效,有例外是該許可在本區域外可能獲得承認,比如你拿一個甲省發的某某許可證到乙省也或承認,即其效力獲承認。
6. 行政規章.行政法規.地方性規章.地方性法規都是有我國哪些機關制定的.它們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
行政法規 國務院制定
地方性法規 地方各級人大及常委會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專大及常委會制定
行政規章屬 包括部門規章(國務院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地方性規章)
部門規章(國務院部門規章) 國務院各部、委、直屬機構制定
地方政府規章(地方性規章)地方各級政府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政府制定
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由國務院文件確定
7. 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叫什麼,是地方性法規還是行政法規,或是行政規章,具體什麼區別呢
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叫做地方政府規章。
依據我國《立法法》相關規定: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叫做行政法規;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叫做地方性法規;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制定人叫做部門規章;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叫做地方政府規章。
附《立法法》相關規定:
第六十五條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第七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本條第二款規定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第八十條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
第八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地方政府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
(二)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根據本條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政府規章,限於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已經制定的地方政府規章,涉及上述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開始制定規章的時間,與本省、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確定的本市、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時間同步。
應當制定地方性法規但條件尚不成熟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政府規章。規章實施滿兩年需要繼續實施規章所規定的行政措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
8. 省級人民政府有權制定統計行政規章嗎
沒有許可權的。指定統計行政規章的只有國務院。
統計行政規章,是指國務院各部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有關統計的規范性文件。
統計行政規章的效力低於統計法律和統計行政法規。
統計行政規章分為兩類:
一是政府規章,即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統計行政規章;
二是部門規章,即由國務院各級部委和具有行政管理權的國務院直屬機構制定的統計行政規章。
國家統計局制定或與有關部門聯合制定的統計行政規章主要有:《統計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統計調查證管理辦法》、《統計從業資格認定辦法》、《統計執法檢查規定》、《涉外調查管理辦法》、《部門調查項目管理暫行辦法》、《新聞出版統計管理辦法》等。
第三章 統計法的基本原則
統計法的基本原則,是統計法基本精神的體現,是統計法所調整的統計法律關系的集中反映,是貫穿於整個統計法律規范,對各項統計法律制度和所有統計法律規范起統率作用的准則。它反映的是統計活動最基本的要求,對各種統計活動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是統計法的基礎,又是統計法區別於其他法律部門的依據。
第一節 保障統計工作統一性原則
一般來講,保障統計工作統一性原則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是在統計體制方面,國家應建立集中統一的統計管理體制。
所謂統計管理體制的集中統一,是指中央統計機構組織實施全國的基本統計工作,並對全國的工作進行強有力的領導、管理和協調。統計工作的統一性,最關鍵的就是統計管理體制的集中統一。
二是統計制度和統計標准應當是統一的。新《統計法》強化了這一要求。一是賦予國家統計局對補充性部門標準的審批權,《統計法》第十七條第三款明確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可以制定補充性的部門統計標准,報國家統計局審批.部門統計標准不得與國家統計標准相抵觸.二是賦予統計調查制度明確的法律地位,第十四條中明確規定,制定統計調查項目,應當同時制定該項目的統計調查制度,並依照《統計法》第十二條的規定一並報經審批或者備案;統計調查制度應當對調查目的、調查內容、調查方法、調查對象、調查組織方式、調查表式、統計資料的報送和公布等做出規定;統計調查應當按照統計調查制度組織實施。變更統計調查制度的內容,應當報經原審批機關批准或者原備案機關備案。
三是統計資料應當依法統一管理和公布。統計資料是國家和社會的重要信息資源,是統計活動的直接成果。統計工作的統一性,在統計資料方面的體現就是統計資料的統一管理和公布。統計資料的統一管理和公布,是指對國家統計調查、部門統計調查和地方統計調查得到的有關統計資料,應當由對該資料具有管理許可權的有關統計機構統一管理和公布,以提高統計資料的利用效率,防止數出多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