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章制度評審及修訂記錄
Ⅰ 誰有安全管理規章制度評審修訂記錄啊
根據你單位的實際情況,自己做一份,裡面有各個評審人員的簽字及要求修改的內容。
Ⅱ 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評審和修訂記錄
管理復制度、操作規程評制審記錄表
文件名稱 制定日期
評審日期 生效日期
評審參加人員:
評審內容:
管理制度、操作規程修訂內容及生效日期:
評審結論:
簽署人:
修訂後規章制度培訓記錄表
文件名稱 修訂日期
培訓范圍:
培訓方式 培訓地點
培訓參加人員簽到表
培訓記錄表
姓名 成績 姓名 成績
培訓後績效評價記錄:
評價人:
Ⅲ 規章制度是否需要逐個評審
為保證規章制度內容正確無誤,為確保規章制度的合法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通過評審對其修改完善,真正讓規章制度在管理工作中發揮作用。固規章制度需有時間計劃的逐個進行評審。
Ⅳ 制度中版本/修訂狀態怎麼填寫
分為三種情況,具體如下:
1、一級文件(管理手冊)編號:質量手冊的編號為GT-QM-修改年份(需要精確到月份)。
2、二級文件(程序文件)編號:GT-QP-流水號(從001開始,並且需要確認上一版本的流水號)。
3、三級文件(作業指導)編號:文件代碼-部門代碼-流水號(從001開始,並且需要確認上一版本的流水號)。
(4)規章制度評審及修訂記錄擴展閱讀:
關於制度形成和制定的一般基本步驟。
制度的形成和制定過程,一般有以下四個基本步驟:
第一步:提出。由有關部門和人員根據管理工作的需要,提出制度制定要求。經上級有關部門和人員同意後,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提出制度草案。
第二步:討論和審查。制度草案提出後,要廣泛徵求相關各方的看法和意見,集思廣益,充分討論、研究的基礎上,改正其中不切合實際之處,彌補疏漏,調整與其他制度矛盾、重復之處,使制度草案進一步完善化。
第三步:試行。制度草案經上級管理部門審批後,可以試行。試行的目的是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和完善,使之成熟化、合理化。對於新制定的制度規范,試行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階段。
第四步:正式執行。制度經過一段時間試行、完善後,即可穩定下來,形成正式的、具有法律效果的制度文本,按照確定的范圍和時間正式執行。
Ⅳ 誰能給下化工企業安全標准化安全管理制度修訂和評審記錄表,內容應該怎麼填寫
5.1負責人與職責
明確安全生產主要負責人的董事會決議
5.1.1 負責人
實施安全標准化的通知 受控文件
主要負責人安全承諾 受控文件
企業安全生產方針、目標 受控文件
5.1.2 方針目標
企業安全生產委員會及安全管理網路 受控文件 資格證書
5.1.3 機構設置
頒布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安全生產操作規程和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通知 受控文件
5.1.4 職責
2 目標責任書 企業年度安全生產目標 受控文件
5.1.2 方針目標
企業主要負責人與各單位簽訂的目標責任狀
各部門、車間年度安全工作計劃
3 會議紀要 安全生產會議制度 5.1.1 負責人
安委會會議紀要
4 考核獎懲 安全生產考核獎懲制度 5.1.4 職責
安全生產考核獎懲匯總表
安全生產考核獎懲登記表
5 安全費用 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5.1.5 安全生產投入及工傷保險
安全生產費用財務管理暫行辦法
安全費用提取、使用、結余表
安全費用使用登記表
6 工傷保險參保花名冊 工傷社會保險繳費憑證復印件
參保職工名冊
7 風險評價 風險評價管理制度 5.2.1 范圍與評價方法 5.2 風險管理
工作危害分析記錄表 5.2.2 風險評價
8 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管理制度 5.2.3 風險控制
重大風險及控制措施清單
9 隱患治理 隱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5.2.4 隱患治理
隱患治理台帳 隱患治理通知
10 重大隱患 重大隱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重大隱患檔案 評價報告
治理方案
驗收報告
重大隱患報告
11 重大危險源 重大危險源管理制度 5.2.5 重大危險源
GB18218
重大危險源辨識表
重大危險源監控情況表 備案通知書
重大危險源安全設施情況表 應急救援預案
重大危險源設備、設施情況表
廠區總平面布置圖、重大危險源及周邊平面圖
12 風險變更 變更管理制度 5.2.6 風險信息更新
風險信息及控制變更通知書 受控文件
13 法律法規、標准 法律法規、標准及其他要求識別和管理制度 5.3.1 法律法規5.3.2 符合性評價 5.3 法律法規與管理制度
發布符合性法律法規、標准及其他要求的通知 受控文件
法律法規、標准及其他要求匯編
修訂符合性法律法規、標准及其他要求的通知 受控文件 5.3.5 修訂
14 規章制度 發布安全生產規章制度的通知 受控文件 5.3.3 安全生產規章制度
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匯編
修訂安全生產規章制度的通知 受控文件 5.3.5 修訂
15 操作規程 發布安全生產操作規程的通知 受控文件 5.3.4 操作規程
安全生產操作規程匯編
修訂安全生產操作規程的通知 受控文件 5.3.5 修訂
16 教育培訓 安全教育培訓制度 5.4.1 培訓教育管理;5.4.2 管理人員培教;5.4.3 從業人員培教;5.4.4 新從業人員教;5.4.5 其他人員培教;5.4.6 日常安全教育 5.4 培訓教育
安全教育培訓計劃
從業人員安全教育檔案(一人一檔) 上崗證
管理人員培訓教育台帳 資格證書
特種作業人員培訓教育台帳 操作證
從業人員年度培訓教育台帳
轉崗、離崗人員培訓教育台帳
外來人員安全培訓台帳 臨時入廠證
承包商作業人員安全培訓教育台帳
日常安全教育培訓台帳
17 三同時 建設項目安全生產三同時管理制度 許可文件、證件、檢驗(測)報告的復印件 5.5.1 生產設施建設 5.5 生產設施及工藝安全
國家安監總局8號令
三同時匯總表
18 安全設施 安全設施管理制度 5.5.2 安全設施
安全設施目錄
安全設施登記台帳
安全設施檢查、保養、檢修記錄
19 監視和測量設備 監視和測量設備登記台帳
監視和測量設備檢查、保養、檢修記錄
20 特種設備 特種設備管理制度 5.5.3 特種設備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理
特種設備注冊登記台帳
特種設備定期檢驗台帳
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台帳
特種設備安全檢查台帳
特種設備隱患自查整改一覽表
21 開停車方案 開停車管理制度 5.5.4 工藝安全
開停車方案
22 關鍵裝置及重點部位檔案 關鍵裝置、重點部位安全管理制度 5.5.5 關鍵裝置及重點部位
關鍵裝置、重點部位安全活動記錄
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監控情況表
關鍵裝置、重點部位安全設施情況表
關鍵裝置、重點部位設備、設施情況表
23 檢維修 檢維修管理制度 5.5.6 檢維修
年度綜合檢修計劃
檢維修方案
工藝、設備設施交付檢維修手續單 同《設備檢修作業證》
檢維修交付生產手續
24 拆除和報廢 生產設施拆除和報廢管理制度 5.5.7 拆除和報廢
拆除計劃或方案
拆除設施交接手續 同《設備檢修作業證》
25 作業許可證 動火作業證 5.6.1 作業許可 5.6 作業安全
進入限制空間作業證
破土作業證
臨時用電作業證
高處作業證
斷路作業證
吊裝作業證
設備檢修作業證
抽堵盲板作業證
26 警示標志 警示標志台帳 5.6.2 警示標志
27 機動車登記 機動車進廠登記台帳
28 危化品儲存 危化品安全管理制度
危化品儲存台帳
29 劇毒品 劇毒品安全管理制度
劇毒化學品監管情況表
劇毒化學品證件使用登記表
劇毒品庫出入庫或開啟儲存設施登記
劇毒品出入庫登記
劇毒品安全設施及治安防範設施自查登記台帳
30 承包商和供應商 承包商管理制度 5.6.4 承包商與供應商
合格承包商安全協議
合格承包商名錄、檔案
供應商管理制度
合格供應商名錄、檔案
31 變更 變更管理制度 5.6.5 變更
變更申請表
變更驗收表
32 危化品檔案 危化品管理制度 5.7.1 危險化學品檔案;5.7.2 化學品分類;5.7.3 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和安全標簽;5.7.4 化學事故應急咨詢服務電話;5.7.5 危險化學品登記;5.7.6 危害告知 5.7 產品安全與危害告知
涉及危化品匯總表 危化品登記證
危化品檔案
各危化品MSDS
危化品安全標簽
33 危害申報 職業危害申報表 5.8.1 職業危害申報 5.8 職業危害
34 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職業危害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 5.8.2 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管理
職業危害因素檢測管理制度
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35 衛生檢查 職業衛生檢查記錄
36 防護設施 職業衛生防護設施和個體防護用品台帳 5.8.3 勞動防護用品
37 事故管理 事故管理制度 5.9.1 事故報告5.9.2 搶險與救護5.9.3 事故調查和處理 5.9 事故與應急
事故管理卡片
38 應急救援 應急救援管理制度 5.9.4 應急指揮與救援系統5.9.5 應急救援器材5.9.6 應急救援預案與演練
應急救援演練計劃、方案、總結
39 安全檢查 安全檢查管理制度 5.10.1 安全檢查5.10.2 安全檢查形式與內容 5.10 檢查與自評
安全檢查年度計劃
安全檢查表(綜合、專業、季節、日常、節假)
整改通知書 5.10.3 整改
40 自評表 自評表 5.10.4 自評
single217
Ⅵ 修訂規章制度 管理辦法應該怎麼寫
公司管理制度的制定來和修訂的區別源 影響公司管理制度變化的主要原因 修訂公司管理制度的幾個原則 如果一種管理制度的修訂,造成了某種管理制度同其他管理制度的矛盾,那麼勢必帶來公司管理混亂,因此在修訂制度時必須注意到這一點二《華為公司基本法》初露端倪華為總裁任正非順應形勢發展,在1996年年初提出起草《華為公司基本法》當時總裁辦公室主任陳小東按習慣思路,把華為公司這些年來發布的內部管理條例和制度加以匯總,重新分類,終止過時的制度,補充缺少的制度,形成體系,用兩個多月的時間,整理出華為公司管理制度匯編起草小組與華為公司領導就華為公司基本法的寫作宗旨和框架頻繁地交換意見,初步明確了華為公司基本法的定位:華為公司基本法是華為公司的價值觀體系和管理政策系
Ⅶ 如何梳理修訂新的規章制度
首先要組織一個小組,負責規范制度梳理工作。
一方面,對已有的制度規版范進行評估,權是否符合目前組織的實際情況,如果是,就保留;如果有不合適的,修改完善;如果完全不適用的,就取消。
另一方面,對目前是否有缺失的制度規范進行檢討,如果有,則補充新的制度規范。
然後新增、修訂和保留的制度規范進行合編;由權威者通過適當的方式,正式發布。
並且宣傳、教育、培訓,讓組織的成員知曉,並嚴格要求成員貫徹執行。
Ⅷ 什麼是規章制度及執行記錄
規章制度包括公司企業各項制度、要求以及實施細則,各類人員的職責。
不知道您指的是哪類(哪個)制度?
Ⅸ 法律法規評審與更新記錄
2015年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修訂)
目錄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監督管理
第三章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五章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
第四條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
國家採取有利於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第五條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第六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第七條國家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
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營造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第十條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第十一條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第十二條每年6月5日為環境日。
第二章監督管理
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國家環境保護規劃,報國務院批准並公布實施。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家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編制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
環境保護規劃的內容應當包括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的目標、任務、保障措施等,並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等相銜接。
第十四條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組織制定經濟、技術政策,應當充分考慮對環境的影響,聽取有關方面和專家的意見。
第十五條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制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環境質量標准;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的地方環境質量標准。地方環境質量標准應當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國家鼓勵開展環境基準研究。
第十六條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和國家經濟、技術條件,制定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應當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七條國家建立、健全環境監測制度。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制定監測規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監測網路,統一規劃國家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的設置,建立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加強對環境監測的管理。
有關行業、專業等各類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的設置應當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監測規范的要求。
監測機構應當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監測設備,遵守監測規范。監測機構及其負責人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准確性負責。
第十八條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或者委託專業機構,對環境狀況進行調查、評價,建立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
第十九條編制有關開發利用規劃,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開發利用規劃,不得組織實施;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不得開工建設。
第二十條國家建立跨行政區域的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監測、統一的防治措施。
前款規定以外的跨行政區域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防治,由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或者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
第二十一條國家採取財政、稅收、價格、政府采購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支持環境保護技術裝備、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服務等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
第二十二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應當依法採取財政、稅收、價格、政府采購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勵和支持。
第二十三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為改善環境,依照有關規定轉產、搬遷、關閉的,人民政府應當予以支持。
第二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及其委託的環境監察機構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有權對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進行現場檢查。被檢查者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實施現場檢查的部門、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應當為被檢查者保守商業秘密。
第二十五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反法律法規規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污染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設施、設備。
第二十六條國家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納入對本級人民政府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負責人和下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的考核內容,作為對其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
第二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對發生的重大環境事件應當及時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依法接受監督。
第三章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二十八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環境保護目標和治理任務,採取有效措施,改善環境質量。
未達到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的重點區域、流域的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限期達標規劃,並採取措施按期達標。
第二十九條國家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
各級人民政府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以及人文遺跡、古樹名木,應當採取措施予以保護,嚴禁破壞。
第三十條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應當合理開發,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生態安全,依法制定有關生態保護和恢復治理方案並予以實施。
引進外來物種以及研究、開發和利用生物技術,應當採取措施,防止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第三十一條國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
國家加大對生態保護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落實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確保其用於生態保護補償。
國家指導受益地區和生態保護地區人民政府通過協商或者按照市場規則進行生態保護補償。
第三十二條國家加強對大氣、水、土壤等的保護,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調查、監測、評估和修復制度。
第三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促進農業環境保護新技術的使用,加強對農業污染源的監測預警,統籌有關部門採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鹽漬化、貧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體富營養化、水源枯竭、種源滅絕等生態失調現象,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縣級、鄉級人民政府應當提高農村環境保護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第三十四條國務院和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傾倒廢棄物,進行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建設,應當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有關標准,防止和減少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
第三十五條城鄉建設應當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保護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觀,加強城市園林、綠地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與管理。
第三十六條國家鼓勵和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使用有利於保護環境的產品和再生產品,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國家機關和使用財政資金的其他組織應當優先採購和使用節能、節水、節材等有利於保護環境的產品、設備和設施。
第三十七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組織對生活廢棄物的分類處置、回收利用。
第三十八條公民應當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配合實施環境保護措施,按照規定對生活廢棄物進行分類放置,減少日常生活對環境造成的損害。
第三十九條國家建立、健全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鼓勵和組織開展環境質量對公眾健康影響的研究,採取措施預防和控制與環境污染有關的疾病。
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四十條國家促進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推廣清潔能源的生產和使用。
企業應當優先使用清潔能源,採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藝、設備以及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和污染物無害化處理技術,減少污染物的產生。
第四十一條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應當符合經批準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
第四十二條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採取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醫療廢物、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光輻射、電磁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明確單位負責人和相關人員的責任。
重點排污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監測規范安裝使用監測設備,保證監測設備正常運行,保存原始監測記錄。
嚴禁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
第四十三條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排污費。排污費應當全部專項用於環境污染防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擠占或者挪作他用。
依照法律規定徵收環境保護稅的,不再徵收排污費。
第四十四條國家實行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由國務院下達,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實。企業事業單位在執行國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同時,應當遵守分解落實到本單位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對超過國家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或者未完成國家確定的環境質量目標的地區,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暫停審批其新增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第四十五條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排污許可管理制度。
實行排污許可管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排污許可證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許可證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第四十六條國家對嚴重污染環境的工藝、設備和產品實行淘汰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生產、銷售或者轉移、使用嚴重污染環境的工藝、設備和產品。
Ⅹ 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符合性評價記錄
1、就是對企業規章制度的合法性審查。
企業章程應當符合《公司法》,版
企業經營合同應當《權合同法》《安全生產法》以及條例;
符合《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及《勞動合同實施條例》及地方實施條例。
2、主要由企業法律事務機構及獨立執業的企業法律顧問進行,也可由外聘律師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