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學校民族團結進步規章制度

學校民族團結進步規章制度

發布時間: 2022-01-07 20:59:51

❶ 少數民族教育規章制度有什麼呀

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基礎薄弱、發展很快、質量還不夠高。少數民族教育大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興辦起來的,發展速度很快。與建國前相比,大都以幾倍、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速度增長。但由於原有基礎較差,學校建設、設備、經費、師資等條件一時跟不上,有的教育質量還不夠高。
②居住地區特殊,辦學形式不一。少數民族大多聚居高寒山區、牧區、林區、邊境地區,地廣人稀;除聚居外,往往還散居在其他地區。即使在某一少數民族聚居區內,往往也有漢族或其他民族居住,形成各少數民族之間、少數民族與漢族雜居的局面。根據這些情況,學校如果過分分散,學生來源不足,質量就不易提高;學校如果過分集中,學生不能就近上學,學生和家長的負擔增加,則不利於普及。實踐證明,在少數民族地區宜採取適當集中、並輔之以分散等多種形式辦學的方針。分散有利於普及,集中有利於提高。現在寄宿制學校越來越多,正是適應少數民族居住特點的需要。少數民族教育費用較高,也是由於這些特殊需要造成的。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多是單一的民族學校;雜居區多是各民族合校,有少數民族同漢族的合校,也有不同少數民族的合校,還有多民族的合校。民族合校有按民族分班的,有各民族聯合編班的。分班主要是因為學習本民族語文的需要。
③使用本民族語文教學。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滿族、畲族通用漢語、漢文以外,有18個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其餘民族還沒有文字。建國之後,黨和國家幫助壯族、布依族、苗族、侗族、哈尼族、黎族等10個少數民族創制了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根據民族語言文字本身的情況和通用程度,各個少數民族學校學習和使用民族語文的狀況大體有四種類型:a.學習本民族語文,用本民族語文授課,另外,也學習漢語和利用漢語授課,特別是在中、高等專業學校多以漢語文授課,如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等。b.以學習漢語和利用漢語授課為主,本民族語文做為一門功課在小學或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習,如壯族、彝族等。c.學習漢語,用本民族語做輔助教學語言。凡有語言沒有文字或雖有文字但不通用的少數民族,一般採取這種形式,如鄂倫春等民族。d.完全學習漢語。回族、滿族以及散居在漢族聚居區的少數民族一般都只學習漢語。
在實施少數民族教育時,要照顧少數民族學生特點。民族學校,要從少數民族學生實際出發,認真貫徹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統一的教育方針和政策,同時要研究民族學生在學習、思想感情、意志性格、智力發展、興趣愛好、體質和發育等方面的特點,要根據他們的特點進行教育。對少數民族學生,要經常進行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團結教育,提高他們的社會主義覺悟,加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互助,培養共同為搞好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建設,為整個國家的繁榮昌盛而奮斗的思想感情。

❷ 如何在學校建立民族團結長效機制

1、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堅守政治信仰,擁護我黨的民族政策
2、與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的分子做斗爭
3、尊重其他民族的生活習慣
4、通過支教下鄉等途徑,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發展
5、通過開展各種宣傳活動,普及我國的民族宗教政策

❸ 中國維護民族團結的制度有哪些

維護民族團結是個人行為。分一下六點:
1、自覺加強學習。要自覺加強學習,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民族理論政策、民族法律法規和民族基本知識。
2、立足本職崗位。要立足本職崗位,以實際行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3、堅持原則、明辨是非。要堅持原則、明辨是非,旗幟鮮明地與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作斗爭。
4、積極引導青少年。要不斷加強對青少年的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貫穿青少年成長成才各階段,引導各族青少年准確掌握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牢固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和國家觀,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同感和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的責任感,努力培養造就千千萬萬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5、社區責任。社區基層組織要把加強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作為社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作出具體規劃安排,依託社區的各種活動陣地,組織開展富有吸引力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
6、營造良好環境。社會要積極營造培養青少年民族團結意識的良好環境。
民族團結是三大原則之一,由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

❹ 怎樣才能使學校的民族團結工作坐的更好

1、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課堂主渠道

在具體教學中,貫徹"以教材為主,突出常識,聯系實際,生動有趣"的教學原則。突破教材的結構局限,結合學生對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先從少數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講起。如康熙皇帝大有作為,成吉思汗馳騁疆場,圖爾扈特決心東歸,劉伯承元帥在長征路上與彝族領袖小葉丹的"彝海結盟"使紅軍順利經過彝區,黎族領袖王國興率部主動投奔解放軍、為海南解放做出重大貢獻等。結合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理,向學生介紹極具特色的民族風情,使學生體會到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深厚底蘊,學生精神飽滿地體味收獲知識的喜悅。

2、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要常抓不懈

用民族精神育德依據民族校的特點,挖掘學科教學中的民族團結教育內容,做民族知識講座,每年組織學生觀看《中華各民族》錄像帶,主題班隊會評優,舉辦《愛我中華》民族知識競賽活動等多種形式教育,加強社會實踐。學生們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統計對比,辦手抄報,使學生了解本民族的優良傳統,組織漢族學生到蒙古族村民家中,組織蒙古族學生到漢族村民家中,調查訪問了解民風、民俗,學習民族禮節,以及對民族團結進步的理解,使學校成為團結友愛的民族大家庭。學校現有蒙古族學科骨幹教師7名,真正起到了學科帶頭的作用,我們共同研究蒙語教學的新方法、新路子,自編蒙語校本教材,結合我鄉實際情況,提高了蒙語授課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同時也提高了漢族學生學習蒙語的興趣,為"三語"教學改革打下良好基礎。進一步加強蒙古語文師資隊伍建設,實施新課程標准,強化口語教學,切實提高蒙古語文教育教學質量。我們學校為教師搭建平台,讓蒙古族教師走出去學習,同時還邀請專家來我校講學,探索新課程的教學模式,走出自己民族特色之路。

3、開展多種課外活動進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有趣的活動是最能吸引學生的。如何設計和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讓他們在參與中體味教育的內涵並且受到鼓舞,這是我們一直關注並努力探索的重點。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僅體現在黨的民族政策、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民族風俗習慣的傳播中,更多的應體現在學生喜聞樂見的民族團結教育實驗活動中,為此,我們應該努力抓好民族團結教育與民族傳統節日、民族體育、民族藝術之間的結合。我們每學期都在蒙古族中小學生中開展蒙古語演講、詩歌朗誦、講故事等競賽活動,"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隻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的歌聲在校園經常聽到,歌聲既是心聲。要求每個學生每個學期要學會唱三首蒙古族和漢族歌曲,會背誦三首蒙古族和漢族詩歌,會講三個蒙古族和漢族故事。我們還要繼續組織好學校的"馬頭琴"和"安代舞"表演隊,在"六一"、"國慶節"等節日為學生表演,來豐富我們的校園生活。

在班級教學活動中,我們開展"四講"活動:一講祖國悠久的歷史;二講祖國壯麗的山河、豐富的物產;三講祖國燦爛的文化,是勤勞勇敢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祖國璀璨的文明;四講各民族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各班每學期結合本班實際召開一次主題班會,辦好一期"民族團結"牆報。組織以"民族團結大家庭"為主題的手抄報和"講誠信"為主題的演講比賽。

4、積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踐活動

利用學生參加"第二課堂"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經過學生的參與和體驗,促使學生把認知轉化為情感和行為,開展課題研究。全面推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關鍵在人才。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能否牢固樹立民族團結意識,直接關繫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關繫到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能否後繼有人。

增強民族團結意識,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是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還經常開展"學英模見行動"活動,組織師生定期到本鄉曾被國務院授予民族團結先進個人的張樹森開設的"民族團結進步書屋"進行主題教育活動,觀看"民族團結進步書屋"裡面的影音碟片和書籍,學習蒙古族傳統文化教育。並聆聽張樹森講民族團結進步故事,講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性和優秀的民族文化。欣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烏力格爾"繼承人呼和木仁,學慣用 "烏力格爾"形式演唱的民族團結進步歌曲。我們通過組織民族文化活動宣傳,使教師和學生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收到了很好效果。 幫助師生統一了認識,開闊眼界,提高興趣,為民族常識的宣傳,有關活動的開展以及民族團結教育成果的取得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實驗證明,根據學生成長特點和教育規律,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開展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切實提高教育的實效。利用班級的主題班會、牆報、故事會、演講等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民族理論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論修養、知識層次及思想覺悟,但只靠宣傳學習是不能實現教育目標的。只有通過實踐活動,使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並加以內化,才能取得實效。

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上,抓住重點突出特色是提高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必然要求。進入我校學習的學生,都是來自本鄉,由於本鄉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的貧困地區。這些學生普遍具有誠實、樸素、直爽、求知慾望強等優點。為了培養他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愛國、愛家鄉和蒙漢族親如一家的觀念,應當採取多種渠道進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教學上,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行為習慣上,注重養成教育。在日常管理中,培養學生的民主參與意識,提高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建立蒙漢族學生平等、團結、互助的和諧關系,在校園共同譜寫民族團結進步之歌。

❺ 求:民族團結管理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是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歷史選擇。主張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對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核心,也是中國共產黨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實現民族平等作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黨逐步把捍衛統一、反對分裂作為處理民族問題的出發點,確立了以民族區域自治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基本構想。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