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非稅收入條例
Ⅰ win7廣西非稅收入管理系統如何登陸
1、點擊右下角的網路圖標,然後選擇「打開網路和共享中心」,再選擇「更改適配器設置」
2、然後在「菜單欄」(如果沒有看到菜單欄,請按下鍵盤上的Alt按鍵,即可顯示菜單欄)點擊「文件」,選擇「新建傳入連接」(這個比較的重要)
3、選擇允許使用VPN連接到本機的用戶,如果用戶還未創建,請點擊「添加用戶」
選擇其他用戶連接VPN的方式,這里選擇「通過Internet」,如果你的顯示多項,請選擇正確的方式。
4、接著設置網路參數,如果對方連接後可以使用本地網路的DHCP伺服器,那麼可以跳過此設置。如果本地網路沒有DHCP伺服器,必須就必須設置一下,請點擊「Internet 協議版本 4(TCP/IP)」, 點「屬性」按鈕,選擇「指定IP地址」,比如我的IP是192.168.1開頭的,那麼這里設置一個沒有被使用的IP段即可,比如從192.168.1.180到192.168.1.199。設置後請按確定, 然後點擊「允許訪問」。
5、按照上述設置之後,其他用戶就可以利用上面的帳號以及你的IP地址利用VPN連接到你的網路了。
Ⅱ 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辦法(條例)
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政府非稅收入(以下簡稱非稅收入)管理,規范政府收支行為,健全公共財政職能,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非稅收入設立、徵收、票據、資金和監督管理等活動,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非稅收入,是指除稅收以外,由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代行政府職能的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依法利用國家權力、政府信譽、國有資源(資產)所有者權益等取得的各項收入。具體包括:
(一)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
(二)政府性基金收入;
(三)罰沒收入;
(四)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
(五)國有資本收益;
(六)彩票公益金收入;
(七)特許經營收入;
(八)中央銀行收入;
(九)以政府名義接受的捐贈收入;
(十)主管部門集中收入;
(十一)政府收入的利息收入;
(十二)其他非稅收入。
本辦法所稱非稅收入不包括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指計入繳存人個人賬戶部分)。
第四條 非稅收入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納入財政預算管理。
第五條 非稅收入實行分類分級管理。
根據非稅收入不同類別和特點,制定與分類相適應的管理制度。鼓勵各地區探索和建立符合本地實際的非稅收入管理制度。
第六條 非稅收入管理應當遵循依法、規范、透明、高效的原則。
第七條 各級財政部門是非稅收入的主管部門。
財政部負責制定全國非稅收入管理制度和政策,按管理許可權審批設立非稅收入,征繳、管理和監督中央非稅收入,指導地方非稅收入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財政部門負責制定本行政區域非稅收入管理制度和政策,按管理許可權審批設立非稅收入,征繳、管理和監督本行政區域非稅收入。
第八條 各級財政部門應當完善非稅收入管理工作機制,建立健全非稅收入管理系統和統計報告制度。
第二章 設立和徵收管理
第九條 設立和徵收非稅收入,應當依據法律、法規的規定或者按下列管理許可權予以批准:
(一)行政事業性收費按照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簡稱省級)人民政府及其財政、價格主管部門的規定設立和徵收。
(二)政府性基金按照國務院和財政部的規定設立和徵收。
(三)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特許經營收入按照國務院和省級人民政府及其財政部門的規定設立和徵收。
(四)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本收益由擁有國有資產(資本)產權的人民政府及其財政部門按照國有資產(資本)收益管理規定徵收。
(五)彩票公益金按照國務院和財政部的規定籌集。
(六)中央銀行收入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徵收。
(七)罰沒收入按照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徵收。
(八)主管部門集中收入、以政府名義接受的捐贈收入、政府收入的利息收入及其他非稅收入按照同級人民政府及其財政部門的管理規定徵收或者收取。
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違反規定設立非稅收入項目或者設定非稅收入的徵收對象、范圍、標准和期限。
第十條 取消、停徵、減征、免徵或者緩征非稅收入,以及調整非稅收入的徵收對象、范圍、標准和期限,應當按照設立和徵收非稅收入的管理許可權予以批准,不許越權批准。
取消法律、法規規定的非稅收入項目,應當按照法定程序辦理。
第十一條 非稅收入可以由財政部門直接徵收,也可以由財政部門委託的部門和單位(以下簡稱執收單位)徵收。
未經財政部門批准,不得改變非稅收入執收單位。
法律、法規對非稅收入執收單位已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二條 執收單位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公示非稅收入徵收依據和具體徵收事項,包括項目、對象、范圍、標准、期限和方式等;
(二)嚴格按照規定的非稅收入項目、徵收范圍和徵收標准進行徵收,及時足額上繳非稅收入,並對欠繳、少繳收入實施催繳;
(三)記錄、匯總、核對並按規定向同級財政部門報送非稅收入征繳情況;
(四)編報非稅收入年度收入預算;
(五)執行非稅收入管理的其他有關規定。
第十三條 執收單位不得違規多征、提前徵收或者減征、免徵、緩征非稅收入。
第十四條 各級財政部門應當加強非稅收入執收管理和監督,不得向執收單位下達非稅收入指標。
第十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下簡稱繳納義務人)應當按規定履行非稅收入繳納義務。
對違規設立非稅收入項目、擴大徵收范圍、提高徵收標準的,繳納義務人有權拒絕繳納並向有關部門舉報。
第十六條 繳納義務人因特殊情況需要緩繳、減繳、免繳非稅收入的,應當向執收單位提出書面申請,並由執收單位報有關部門按照規定審批。
第十七條 非稅收入應當全部上繳國庫,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佔用、挪用、坐支或者拖欠。
第十八條 非稅收入收繳實行國庫集中收繳制度。
第十九條 各級財政部門應當加快推進非稅收入收繳電子化管理,逐步降低徵收成本,提高收繳水平和效率。
第三章 票據管理
第二十條 非稅收入票據是徵收非稅收入的法定憑證和會計核算的原始憑證,是財政、審計等部門進行監督檢查的重要依據。
第二十一條 非稅收入票據種類包括非稅收入通用票據、非稅收入專用票據和非稅收入一般繳款書。具體適用下列范圍:
(一)非稅收入通用票據,是指執收單位徵收非稅收入時開具的通用憑證。
(二)非稅收入專用票據,是指特定執收單位徵收特定的非稅收入時開具的專用憑證,主要包括行政事業性收費票據、政府性基金票據、國有資源(資產)收入票據、罰沒票據等。
(三)非稅收入一般繳款書,是指實施非稅收入收繳管理制度改革的執收單位收繳非稅收入時開具的通用憑證。
第二十二條 各級財政部門應當通過加強非稅收入票據管理,規范執收單位的徵收行為,從源頭上杜絕亂收費,並確保依法合規的非稅收入及時足額上繳國庫。
第二十三條 非稅收入票據實行憑證領取、分次限量、核舊領新制度。
執收單位使用非稅收入票據,一般按照財務隸屬關系向同級財政部門申領。
第二十四條 除財政部另有規定以外,執收單位徵收非稅收入,應當向繳納義務人開具財政部或者省級財政部門統一監(印)制的非稅收入票據。
對附加在價格上徵收或者需要依法納稅的有關非稅收入,執收單位應當按規定向繳納義務人開具稅務發票。
不開具前款規定票據的,繳納義務人有權拒付款項。
第二十五條 非稅收入票據使用單位不得轉讓、出借、代開、買賣、擅自銷毀、塗改非稅收入票據;不得串用非稅收入票據,不得將非稅收入票據與其他票據互相替代。
第二十六條 非稅收入票據使用完畢,使用單位應當按順序清理票據存根、裝訂成冊、妥善保管。
非稅收入票據存根的保存期限一般為5年。保存期滿需要銷毀的,報經原核發票據的財政部門查驗後銷毀。
第四章 資金管理
第二十七條 非稅收入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定或者按照管理許可權確定的收入歸屬和繳庫要求,繳入相應級次國庫。
第二十八條 非稅收入實行分成的,應當按照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原則確定分成比例,並按下列管理許可權予以批准:
(一)涉及中央與地方分成的非稅收入,其分成比例由國務院或者財政部規定;
(二)涉及省級與市、縣級分成的非稅收入,其分成比例由省級人民政府或者其財政部門規定;
(三)涉及部門、單位之間分成的非稅收入,其分成比例按照隸屬關系由財政部或者省級財政部門規定。
未經國務院和省級人民政府及其財政部門批准,不得對非稅收入實行分成或者調整分成比例。
第二十九條 非稅收入應當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收繳、存儲、退付、清算和核算。
第三十條 上下級政府分成的非稅收入,由財政部門按照分級劃解、及時清算的原則辦理。
第三十一條 已上繳中央和地方財政的非稅收入依照有關規定需要退付的,分別按照財政部和省級財政部門的規定執行。
第三十二條 根據非稅收入不同性質,分別納入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
第三十三條 各級財政部門應當按照規定加強政府性基金、國有資本收益與一般公共預算資金統籌使用,建立健全預算績效評價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第五章 監督管理
第三十四條 各級財政部門應當建立健全非稅收入監督管理制度,加強非稅收入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依法處理非稅收入違法違規行為。
第三十五條 執收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接受財政部門和審計機關的監督檢查,如實提供非稅收入情況和相關資料。
第三十六條 各級財政部門和執收單位應當通過政府網站和公共媒體等渠道,向社會公開非稅收入項目名稱、設立依據、徵收方式和標准等,並加大預決算公開力度,提高非稅收入透明度,接受公眾監督。
第三十七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監督和舉報非稅收入管理中的違法違規行為。
各級財政部門應當按職責受理、調查、處理舉報或者投訴,並為舉報人保密。
第三十八條 對違反本辦法規定設立、徵收、繳納、管理非稅收入的行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和《違反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罰沒收入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行政處分暫行規定》等國家有關規定追究法律責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九條 教育收費管理參照本辦法規定執行,收入納入財政專戶管理。
第四十條 省級財政部門可以根據本辦法的規定,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非稅收入管理的具體實施辦法。
第四十一條 本辦法自頒布之日起施行。
延伸知識:
第一節政府非稅收入的概念
一、政府非稅收入的定義
政府非稅收入是指各級政府為實現特定目的,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憑借國家的政治權力或國家對國有資產(資源)的所有權和壟斷權,向單位和個人徵收的除稅收之外的財政收入。
第一,政府非稅收入具有特定的徵收主體,即各級政府。具體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社會團體、企業主管部門(集團)、政府或行政事業單位委託機構。
第二,政府非稅收入是政府財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納入財政管理體系。政府非稅收入的權屬主體是各級政府,因此所獲資金理應歸各級政府所有,絕不是單位或部門的“小金庫”。
第三,政府非稅收入一般都具有專門用途。政府非稅收入的徵收目的是為了實現特定的公共利益,或是補償政府提供某項服務的成本,或是收回政府某項投資的價值,或是資助某項事業發展,而非一般性地增加財政收入。
第四,政府非稅收入必須依法管理。政府非稅收入是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以及憑借國家對國有資產(資源)的所有權或壟斷權而收取的,其項目和標准要依法確定,其資金徵集、分配、使用要依法進行。
二、政府非稅收入的內涵
政府非稅收入是對一部分社會產品的再分配活動,就其本質而論是一種政府分配關系,而且不是一般的經濟分配,它是以國家為主體的一種特殊分配。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般的經濟分配,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在生產、流通領域里的初次分配,也叫原始分配。第二個層次,是在國民收入已經分配工資、利潤、利息、地租的前提下,通常是在生產流通領域之外,不是依生產要素的佔有,而是憑借國家權力所進行的帶有強制性、無償性的分配。第三個層次,是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基礎上的更進一步的分配,即信用分配。
政府非稅收入分配是以國家為主體的一種特殊分配。與經濟分配和信用分配相比較,還有以下幾方面的具體差別:(1)分配起源的差別。 (2)分配依據的差別。 (3)分配目的的差別。 (4)分配的主體差別。
稅收發生在分配領域,是國家依據政治權力從社會產品分配過程中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
價格發生在交換領域,具有有償性、自願性和波動性的特點。
收費則介於稅收和價格之間,是政府有關部門向某種特定對象提供公共產品時所收取的補償費用。
三、政府非稅收入的特點
(一)有償性
非稅收入的支付者在付費和獲取利益之間是直接相連和對等的,而稅收在繳納稅款後,並不能馬上得到直接對等的利益。
(二)非普遍性
非稅收入的徵收范圍遠不如稅收那樣廣泛,徵收對象也同樣不像稅收那樣普遍,只是享受了政府提供的服務,或是獲得了相應利益的人或企業才須繳納非稅收入。更主要的是,非稅收入的使用,只是使部分特定的對象受益,而非全民無差別地享受。
(三)自主性
政府可以針對不同的服務種類,分別定價,以高於、等於或低於其服務成本的水平設定政府非稅收入標准,以實現政府配置資源、調節消費的意圖;根據某個時期某項事業發展的需要設立基金,支持該項事業的發展,以及在適當的時候取消該項基金。
(四)靈活性
政府非稅收入的靈活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形式多種多樣。二是時間靈活。三是收取的標准靈活。
(五)專用性
政府非稅收入的使用往往與其收入來源聯系在一起。
(六)不穩定性
政府非稅收入的來源具有不確定和不穩定的特點。
中小企業全盤賬務處理與納稅籌劃實戰特訓班
14天,30個課時,手把手教授全盤賬處理,實打實培訓納稅籌劃,助你完成會計理論到時間的飛躍,極速修成卓越會計,學完即可上崗,輕松勝任所有會計基礎工作。
點擊成為卓越會計>>
Ⅲ 非稅收入管理的管理問題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財政收入增長很快,2004年.全國財政收入在2003年突破2萬億的基礎上,再上新台階,達到26355.88億元。而政府非稅收入增長也很快.2004年,全國政府非稅收入規模大約為10523億元,相當於同期財政收入的39.8%。但是南於政府非稅收入是我國在構建公共財政體制過程中,在不斷強化預算外資金管理和深化「收支兩條線」管理體制改革和探索中總結出來的,概念的確立在時間上比較晚.在現實的管理中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所以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
非稅收入作為國家的財政收入重要組成部分至今沒有全國性的法律法規,反觀不少地方都根據自身的情況制訂了相應的地方性法規或者是政府性規章.如湖南省人大已頒布執行《湖南省非稅收入管理條例》.將非稅收入的收支、管理、使用初步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濟南市既有市人大批准實施的《濟南市預算外資金管理辦法》、還有市政府令 由於從預算外資金管理到非稅收入管理不僅僅是簡單的概念置換.而是公共財政改革過程中的一次質的飛躍.無論是在概念、范圍、管理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均賦予了新的內涵,實現了新的突破。不可否認.這些地方性法律法規和政府性規章.對促進當地非稅收入的管理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但是因為各地情況差距較大.而且在認識上還有m人,權威性也不夠.特別是最近幾年財政改革變化比較大,及時性不足.都對非稅收入的管理產生了不利影響,制約了非稅收入管理的法制化、規范化。
(二)徵收管理還存在許多問題。
目前,就政府非稅收入的徵收方式而言,採取的主要是由財政部門直接徵收和委託執收執罰單位分散徵收相結合的形式。但由於監督力度不夠,現階段,政府非稅收入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罰沒收入等均由各級執收執罰單位受財政部門委託代為徵收,財政部門直接進行徵收的政府非稅收入種類較少 在實際徵收過程中逐漸L{I現了徵收行為不規范、隨意性較大等問題 具體表現在:一是票據使用不規范。在政府非稅收入的實際征繳過程中。一些執收執罰部門並沒有使用由財政部門監制的標准票據.而諸如上級主管部fj的收據、單位內部往來結算的票據、稅務部門的發票甚至白條等常常被作為執收執罰的憑證。二是徵收標准不統一。一方面,由於受到利益驅使.為了爭取到更多的「可支配」經費,一些地方或單位經常越權批准或擅自出台收費項目、提高收費標准、擴大收費范圍,甚至隨意將行政事業性收費轉為經營性收費;另一方面,考慮到某些利害關系,一些地方或單位往往不按程序。越權減免收費項目,或降低收費標准,只是象徵性地收取少量「人情費」。
(三)監任機構分工不明,監督查處不力。
目前,承擔政府非稅收入監督任務的部門並不少.但由於缺乏明確分工。各監督機構大都是只重事後監督而輕事前、事中監督,只看重收入取得的合法性而忽略資金使用的合理性.使得監督「防患於未然」的根本目的沒有達到。同時,由於所有監督機構都集中在事後進行監督檢查,往往讓基層單位在這一階段窮於應付.不但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還影響了正常工作的進行。此外,當前一些監督檢查丁作還是停留在「走形式」的階段。
(四)沒有徹底解決好激勵與約束機制問題。
建立有效的激勵與制約機制是規范非稅收入管理的重要手段,可是從目前所進行的改革看,並沒有徹底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為了調動執收單位的徵收積極性,財政部門需要給執收部門一定的激勵, 目前非稅收入主要採取收支掛鉤的「收支兩條線」管理方式,納入預算管理的上繳圍庫,未納入預算管理的上繳財政專戶.而實行財政專戶管理的非稅收入,基本上全額撥給執收單位.即使部分地區對非稅收入按一定比例統籌資金,但其餘仍撥給執收單位,基本維持「誰收誰用」的分配格局。南於預算安排緊張,這樣,「收費大戶」與「清水衙門」形成的收入反差,部門之間、單位之間苦樂不均現象嚴重:一方面,無收費無罰款來源、全靠財政預算安排經費的單位,資金較為緊張;另一方面有收費、有罰款來源的單位花錢大方、職工待遇等各方面都較其他單位好。
(五)票據使用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是部分省市重票據發放,輕票據使用監管,「限量發放、驗舊領新、以票管收」流予形式。二是各省市推廣使用電腦開票進展緩慢,執收單位手工開票多,造成開錯票、作廢票多,財政部門核銷作廢票號的工作量大。三是執收單位票管人員更換頻繁,管理票據的責任心不強.票據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落實,丟失票據的現象時有發生。
Ⅳ 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辦法適用於學校的捐款收入嗎
根據管理辦法第三條:本辦法所稱非稅收入,是指除稅收以外,由各級國家機關、版事業權單位、代行政府職能的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依法利用國家權力、政府信譽、國有資源(資產)所有者權益等取得的各項收入。具體包括:
(一)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
(二)政府性基金收入;
(三)罰沒收入;
(四)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
(五)國有資本收益;
(六)彩票公益金收入;
(七)特許經營收入;
(八)中央銀行收入;
(九)以政府名義接受的捐贈收入;
(十)主管部門集中收入;
(十一)政府收入的利息收入;
(十二)其他非稅收入。
本辦法所稱非稅收入不包括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指計入繳存人個人賬戶部分)。
因此是包括學校的捐款收入的。望採納,謝謝!
Ⅳ 非稅收入管理條例哪兒有
湖南省非稅收入管理條例
《湖南省非稅收入管理條例》於2004年5月31日經湖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非稅收入管理條例現予公布,自2004年9月1日起施行。
廣州市非稅收入管理辦法【2006-06-03】
2006年10月1日 第一條為加強非稅收入管理,規范財政收入分配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及其實施條例、《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
海南省非稅收入管理辦法【2006-05-12】
2009年7月30日 甘肅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14號)《甘肅省非稅收入管理條例》已由甘肅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於2009年6月4
青海省非稅收入管理條例
2009年6月7日 《青海省非稅收入管理條例》已由青海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於2009年5月22日通過,非稅收入管理條例現予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非稅收入管理條例
http://google.com/bookmarks/url?url=//izlv.i%0dmai360.c%0dom/m/kw/9250/1755475.html
Ⅵ 財政部《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辦法》屬於什麼法律
財政部《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辦法》屬於財政部發布的規范性文件。
不屬於法律法規范疇,可以看做是一項管理措施,應該歸類為 「 國家部委級別的規范性文件 」。
Ⅶ 國家規定的非稅收入有哪些
一、行政性收費。即行政機關和其他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職權的組織進行行政管理,司法機關進行訴訟活動,向管理相對人或者訴訟當事人依法收取的證照性、管理性等收費。
二、事業性收費。即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提供特定服務,向服務接受者依法收取的非經營性收費。如培訓費、檢驗、檢測、檢疫費等。
三、政府性基金(附加)。即政府為支持特定事業的發展,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徵收的具有專門用途的資金。
四、罰沒收入。即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依法實施的罰款、罰金、沒收違法所得、追繳非法收入、沒收財產和非法財物的變價收入等。
五、國有資產(資源)收益。即利用國有資產(資源)進行投資、經營、出讓、轉讓、出租等,依據法律法規、規章、國務院和省人民政府有關規定收取的收益。
六、其他非稅收入。主要包括主觀部門收取的管理費等集中收入、以政府名義接受的捐贈收入、彩票公益金、非經營性單位直接收取的收入、無主財物,以、規章、國務院和省人民政府有關規定收取的其他非稅收入等
Ⅷ 廣西北海市非稅收入管理局是個什麼性質單位主要職責是什麼
北海市非稅收入管理局是北海市財政局的內設機構,主要職責:
代政府管理除稅收以外,由各級政府、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代行政府職能的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依法利用政府權力、政府信譽、國家資源、國有資產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務、准公共服務取得並用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或准需要的財政資金。
(8)廣西非稅收入條例擴展閱讀:
北海市財政局主要職責:
1、編制國有資本運營預決算草案,制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制度和方法,負責市本級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支管理,組織實施企業財務制度,按規定管理地方金融類企業國有資產,參與擬訂企業國有資產管理相關制度。
2、會同有關部門管理市財政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負責社會保險基金財政監管工作,會同有關部門擬訂社會保障資金(基金)的財務管理制度和方法,編制社會保障預決算草案。
3、負責制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規章制度,管理市本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負責行政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非貿易外匯管理。
Ⅸ 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稅收入專用收據可以用作原始憑證做賬嗎
可以的。稅務局允許作為合法的報銷憑證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蓋有稅務監制章的發票,一種是蓋有財政監制章的非稅專用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