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法規
㈠ 電子商務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規文件有哪些
電子商務信用方面的法律,是調整以電訊為交易手段而形成的交易形式所引起的商事版關系的法律規范體系權。電子商務法是一個非常龐雜的法律體系,涉及許多領域,既包括傳統的民法領域,又有新的領域如電子簽字法、電子認證法等,這些法律規范總體上屬於商法的范疇。
㈡ 我國關於信用體系建設,有哪些法律法規出台了
當前,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已成為舉國上下的共識: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領導小組辦公室已被明確為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牽頭單位;誠信已被列入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信用教育和培訓逐步展開,企業和公民信用意識得到提高;金融機構和企業信用管理開始得到重視;信用中介機構得到初步發展;信用管理行業自律組織已具雛形(中國市場學會信用工作委員會已於2001年12月成立)。但作為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信用立法相對滯後,已經成為制約信用體系建設的瓶頸,應盡快列入我國的立法規劃,抓緊制訂。社會信用體系至少包含如下五個方面的內容:(1)良好的信用文化、信用教育和信用管理;(2)完善的信用立法和失信懲罰機制;(3)政府對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業的高效監管;(4)公共信用信息的開放與使用;(5)市場化運作的信用中介機構和行業自律組織。鑒於信用體系建設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國務院已明確由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為信用體系建設的牽頭單位。整規辦為此正在進行一系列的工作,包括制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等。因此建議由其統籌負責全國性信用法律法規的起草工作,而區域性、行業性的信用法規可由各地區、各部門負責起草,但應與國家信用法律法規相一致,並與現代市場流通法律體系相銜接。
㈢ 信用卡的法律法規
信用卡涉及的法律法規:
信用卡業務作為一種民事行為,《民法通則》、《合同法》、《刑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等法律對信用卡業務進行了原則性的規定。
1、《民法通則》的規定。我國《民法通則》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信用卡法律關系中最為基礎的就是發卡銀行、持卡人和特約商戶三者的關系。
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發卡銀行始終面臨著申領人偽造資料騙取發卡機構信任的問題,非法持有人的詐騙問題,合法持有人惡意透支的問題以及特約商戶未盡職責的問題;持卡人則面臨著信用卡和身份證被盜竊、遺失的問題。因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對使用偽造、作廢、冒用他人信用卡、惡意透支的(指持卡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並且經發卡行催收後仍不歸還的行為)及盜竊信用卡並使用的依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3、銀行法律的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法》和《商業銀行法》是我國金融法律體系中的兩部重要法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五章第31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按照規定審批金融機構的設立、變更、終止及其業務范圍。"《商業銀行法》第3條在經營范圍中共有13項,信用上學業務即歸屬於第13項中"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其他業務。"違法法律規定是無效的,而且要受相應的刑責的。
4、《擔保法》的規定。這些法律內容:被保證的主債權種類、數額;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期限;保證的方式;保證擔保的范圍;保證的期限;雙方認為需要約定的其他事項。此外,信用卡保證合同作為信用卡合同的從合同,其法律屬性和法律責任適用我國《擔保法》第5條:"擔保合同是主合同的從合同,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無效。擔保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擔保合同被確定無效後,債務人、擔保人、債權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其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5、信用卡業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對信用卡業務中的主體、發卡銀行、代理銀行、持卡人和特約商戶都具有約束力,而且在業務規定、業務管理、信用卡的申領與銷戶、轉帳結算、存取現金、法律責任方面都作了明確的規定。首先,《辦法》第3條規定:"本辦法所稱信用卡,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商業銀行向個人和單位發行的信用支付工具",闡明了只能是我國境內的商業銀行才有資格發行信用卡,並在第5條中排除了非金融機構、非銀行機構、境外金融機構的駐華代表機構經營信用卡業務的可能性。商業銀行在有關信用卡業務中必須執行人民銀行規定的統一存貸款利率和特約手續費費率,並按規定比例額交存存款保證金以及執行帳戶管理、現金管理等。其次,《辦法》第22條指出:"特約單位不得以任何現由拒絕受理持卡人合法持有的簽約銀行發行的有效信用卡。"也就是說,特約單位與發卡行之間存有代理關系,持卡人持有發卡行發行的信用卡到特約單位進行消費,特約單位應一視同仁,不能從技術角度或收費待遇上予以歧視。
6、其他包括《關於懲治破壞金融秩序犯罪的決定》、《關於辦理利用信用卡詐騙犯罪案件具體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及各商業銀行關於信用卡的章程、特約商戶協議書、特約商戶操作程序、信用卡業務會計核算手續、信用卡保險單等都有針對信用卡使用有關的約定與規范。
㈣ 現在國家有哪些規范個人誠信徵信的法律
2002年國家正式出台來《徵信管理條例源(草案)》,其主要內容是對「誰來徵信、如何徵信、誰來監督、法律責任」等有關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進一步規范了我國的信用徵信市場及行為。2005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對個人信息的採集、保存及使用等方面進行了規范,規定了授權查詢、限定用途、保障安全、查詢記錄、違規處罰等措施,嚴格保護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這也標志著我國個人信用徵信行業走上了法律正軌。此外,廣東、江蘇、湖南、浙江北京、上海、深圳等省市為了規范個人信用徵信市場及行為,推動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步伐,也紛紛出台了相應的信用法律法規,在規范個人信用徵信行為問題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深圳市個人信用徵信及信用評級管理辦法》、《上海市個人信用徵信管理試行辦法》、《江蘇省個人信用徵信管理暫行辦法》等)。
㈤ 制定信用管理的法律法規,構造失信處罰的有效機制
摘 要:失信懲罰機制建設是國家信用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有力保障。中國失信懲罰機制建設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重點在信用法律體系、政府監管力度、徵信機構作用發揮、社會信用文化培育等方面加強建設力度,使失信懲罰機制具有相當的威懾力和影響力,以盡快遏制當前嚴重的信用危機。
關鍵詞:失信懲罰機制;徵信;信用文化;徵信國家
Abstract:Punishment mechanism construction for losing credit is an important part and guarantee of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of a country. China's punishment mechanism construction for losing credit may lear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dvanced countries, consolidate the construction in the aspects of credit and law system, governmental supervision, credit mechanism implementation, social credit culture cultivation and so on to make punishment mechanism for losing credit have deterrent force and influencing force and to prevent the current crisis of credit-losing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punishment mechanism for losing credit; credit; credit culture; credit country
所謂徵信國家是指那些市場信用交易健康增長和信用管理運轉良好的國家。到目前為止,堪稱徵信國家的主要是美、英、德、法等歐美國家,其中又以美國為典範。美國在信用法律體系建設、信用行業管理、信用意識教育普及等方面都相當的完備,信用意識已深入人心。難怪有美國人曾經戲言,「寧願搶劫銀行,也不願自己有失信的記錄」。一個徵信國家失信懲罰機制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反觀中國的信用狀況:商業欺詐、制假售假、銀行呆壞帳、虛假報告、虛假數據等無一不與失信行為有直接聯系。深入分析,可以發現這些失信者之所以不怕失信,源於失信本身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工作、生活的不便,也沒有使他們付出昂貴的失信代價,相反,還有可能帶來巨大的風險收益。在進行收益與成本的比較後,選擇失信自然是「明智之舉」。由此,我們認為,中國信用建設的當務之急是加強失信懲罰機制建設,並使其具有相當的威懾力和影響力,才有可能盡快遏制目前的信用危機。
徵信國家在失信懲罰機制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給中國的失信懲罰機制建設提供了以下有益的啟示:
一.必須建設完備的信用法律體系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也是法制經濟。法律建設滯後,缺乏有效的法律環境的配合,已成為建設中國信用制度的一大障礙。目前,中國法律體系中,雖在一些法律法規中散見一些信用方面的規定,如《民法》、《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有誠實守信的法律原則,但並沒有形成一套有關信用交易、信用管理的法律體系。現有法律對契約關系的維護、對債權人的保護不夠,對失信行為懲處力度不夠,信用機制缺少保障。當失信行為發生後,往往很難找到准確的法律依據對其進行適當的處罰。
綜觀徵信國家的失信懲罰機制建設,多以完備的法律體系作為基礎。美國在20世紀60~80年代,在信用管理立法方面集中制定了《公平信用報告法》(規定消費者個人對資信報告的權利並規范了資信調查機構對信用報告的傳播)、《平等信用機會法》(規定不得因種族、宗教信仰、年齡、性別等因素作出歧視性授信決定)、《公平債務催收作業法》(規范追賬機構對非工商企業的自然債務人的追賬實踐)、《誠實租借法》(規定一切信用交易條款都必須向消費者公開,使其充分了解內容和效果,並可與其它信用條款比較)、《公平結賬法》(保護消費者,反對信用卡公司和其它任何開放終端信用交易的授信方在事前提供給消費者以不精確的解釋和不公平的信用條款)和與銀行有關的《信用卡發行法》(禁止信用卡機構不經本人許可即發卡以及規定了信用卡盜失所產生損失的最多負擔額等)、《電子資金轉賬法》(規定對通過電子轉賬的收據、通知、定期對賬、公開信息等的要求,給受款人進行安全保障,並包括懲罰條例)等法律。這些規定對穩定美國經濟、保護消費者隱私權、規范信用交易秩序、明確懲罰機制和解決一些特殊的社會問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這些法律中,最為重要的是《公平信用報告法》,它明確了失信的法律邊界是什麼,失信到什麼程度將給予何種程度和形式的制裁。例如,它規定對失信行為除了罰款和勒令停業以外,對消費者個人的不良記錄允許保留7年,而不是簡單地隨著公司和個人的破產、停業而消失。
何淑明:徵信國家失信懲罰機制建設對中國的啟示在其它國家,如德國、英國也非常注重與信用管理相關的立法。其中德國的《通用商業總則》、《個人數據保護法》以及英國的《消費信貸法》較為著名。尤其是在歐盟成員國生效的主要法律《歐盟數據保護法》,對數據開放范圍進行了嚴格界定,明確規定對提供不真實數據行為進行懲罰。
為了創造一個信用開放和公平享有、使用信息的環境,中國的當務之急是加快立法進程,形成一套完整、系統的規范信用活動的法律體系,使失信懲罰機制有充分的法律依據和法律基礎。具體而言,中國可以盡快出台諸如《信用信息公開法》、《商業信用保護法》、《商業秘密法》、《隱私權法》、《消費信用保護法》、《個人破產法》等信用法律法規。
二.必須加大政府監管力度
到目前為止,國家信用管理模式主要是兩種模式:民營主導型的「美國式」和政府主導型的「歐洲式」。由於兩種信用管理模式的具體運作方式不同,政府在信用管理方面發揮的作用亦有差異。
美國的信用管理行業已經具有160多年的發展歷史,具有世界最大的信用市場規模和最先進的信用管理技術。美國的信用模式可以概括為 :以信用中介機構為主導,完全依靠市場經濟的法則和信用管理行業的自我約束機制來運作,政府僅發揮法律支持和信用監管的作用。美國政府信用管理的主要監督和執法機構分為兩類:一類是銀行系統的機構,包括財政部貨幣監管局(OCC)、聯邦儲備系統和聯邦儲蓄保險公司;一類是非銀行系統的機構,包括聯邦貿易委員會、國家信用聯盟辦公室和儲蓄監督局。這些政府機構的最大作用在於對信用管理相關法律的監督、解釋和執法。銀行系統監督機構主要任務在於商業銀行的授信相關業務,而非銀行系統監督機構主要任務在於對徵信和商賬追收業者的規范。在美國,最重要的執法機關是聯邦貿易委員會、聯邦儲備委員會、財政部。執法在形式上不同於對法院判決的執行,除罰款和勒令停業以外,懲罰一般先體現為政府行為,隨後轉為民間行為。政府執行機構的作用是將對被判定有不良信用記錄的責任人和處罰決定公告給某一行業的全體成員,讓他們根據處罰通知一致拒絕同被處罰者進行交易。無論是企業還是純粹個人的不講信用行為,處罰基本上都是針對個人的。一旦在該責任人名下的個人信用調查報告中出現該人的不良信用記錄,將在較長時間內不能被消除(如美國「公平信用報告法」規定消費者個人的不良信用記錄允許保留7年)。這些不良信用記錄對應地載入不講信用責任人在信用局的消費者個人信用檔案之中。信用檔案是用這些人的個人社會安全卡號碼、護照號碼、指紋等主要個人身份證明進行檢驗的。有不良信用記錄者在一定的時間內不能取得工商注冊、銀行貸款、個人信用卡等,如果構成商業欺詐,還要受到更嚴厲的處罰直至刑事制裁。總體而言,美國政府在失信懲罰機制建設中主要發揮了以下功能:(1)根據法律對不講信用的責任人進行懲處;(2)教育全民在失信責任人的懲罰期內,不要對其進行任何形式的授信;(3)在法定期限內,政府工商注冊部門不允許有嚴重違約記錄的企業法人和主要責任人注冊新企業;(4)允許信用服務公司在法定的期限內,長期保存並傳播失信人的原始不良信用記錄;(5)對有違規行為的信用服務公司進行監督和處罰;(6)制定執行相關法案的具體規則等。
歐盟國家基本上都是徵信國家,具有較為完備的社會信用體系。與美國情況不同的是,政府和中央銀行在社會信用體系中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政府通過立法強迫性地要求企業和個人向公共徵信機構提供徵信數據,並通過立法保證徵信數據的真實性。例如,在義大利,不論企業是否是上市公司,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必須能夠公開被索取。相關法案規定各行各業都有義務向「國家資料庫」貢獻某些數據,徵信數據公開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全民義務」或者「文化傳統」。以企業資信調查為例,各國都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向社會公眾公開其財務報表。在英國、義大利或者荷蘭,法律可能要求非上市的工商企業必須公開其財務報表,或者由相關政府管理部門開放所有企業財務報表。而且在徵信資料庫中,這些國家的企業財務報表一般是每3個月更新一次。但在美國,沒有上市的普通公司可以拒絕徵信公司對其提供財務報表的請求。在美國的信用管理相關法規中,並沒有特別針對個人、企業和政府進行數據開放的要求,美國企業和個人有權選擇向徵信公司提供徵信數據或不提供。
從徵信國家的經驗來看,失信懲罰機製作用的對象通常是法人或個人,而執行單位可以是政府機構,也可以是法律或有關機構委託的民間機構。對於中國來講,信用制度框架下的懲罰機制必須由中央人民政府和各級人民政府的相應機構作為執行機構,才具有最大的震懾力和權威性。中國政府在失信懲罰機制建設中的作用,重點應是監督管理和政策支持:一方面,政府應積極促成與失信懲罰相關的法律法規的修改和制定,並為此保證必要的資金投入,使失信懲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政府還應該在某些政策上予以更多支持,例如不允許公民有多個身份證明、不允許公民隨便更名、保留公民的個人指紋記錄,以及工商行政管理局不準有不良信用記錄的公民或外國人注冊成為一個新公司的股東或獲取最高管理職位等。
對失信者的懲戒,除了政府的作用外,主要依靠徵信機構生產的信用產品的大量銷售對失
㈥ 信用卡 國家 最新的法規是什麼
信用卡業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對信用卡業務中的主體、發卡銀行、代理銀行、持卡人和特約商戶都具有約束力,而且在業務規定、業務管理、信用卡的申領與銷戶、轉帳結算、存取現金、法律責任方面都作了明確的規定。首先,《辦法》第3條規定:"本辦法所稱信用卡,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商業銀行向個人和單位發行的信用支付工具",闡明了只能是我國境內的商業銀行才有資格發行信用卡,並在第5條中排除了非金融機構、非銀行機構、境外金融機構的駐華代表機構經營信用卡業務的可能性。商業銀行在有關信用卡業務中必須執行人民銀行規定的統一存貸款利率和特約手續費費率,並按規定比例額交存存款保證金以及執行帳戶管理、現金管理等。其次,《辦法》第22條指出:"特約單位不得以任何現由拒絕受理持卡人合法持有的簽約銀行發行的有效信用卡。"也就是說,特約單位與發卡行之間存有代理關系,持卡人持有發卡行發行的信用卡到特約單位進行消費,特約單位應一視同仁,不能從技術角度或收費待遇上予以歧視。
其他包括《關於懲治破壞金融秩序犯罪的決定》、《關於辦理利用信用卡詐騙犯罪案件具體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及各商業銀行關於信用卡的章程、特約商戶協議書、特約商戶操作程序、信用卡業務會計核算手續、信用卡保險單等都有針對信用卡使用有關的約定與規范。
㈦ 20、 美國在信用管理方面比較著名的法律有哪些
美國信用管理的相關法律體系
作者 林鈞躍
摘要
美國是世界信用交易額最高的國家 ,也是信用管理行業最發達的國家。美國市場的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業得以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是其完整的與信用管理相關的法律體系 ,以及聯邦政府出台的一些法規。建立這些法律法規的目的在於保護消費者的隱私權 ,並間接地規范了信用管理從業的服務范圍和方式。從提案、解釋和執行法律條款的角度 ,它們還可以被分為銀行相關和非銀行相關的兩類法律。本文就美國信用管理的相關法律進行了介紹。
出版源《世界經濟》, 2000
關鍵詞:
美國法律 / 國家信用管理體系
網址:網路學術
http://xueshu..com/s
㈧ 企業信用管理的方法及措施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從網路里找到的哦,我覺得以下的一些方法和措施都很不錯的。看看吧
1,收集客戶資料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軍事斗爭中的成功經驗同樣適應於現代商業社會。買方市場形成後,由於客戶資源有限,企業銷售已經轉變為一種競爭性的銷售,賒銷方式普遍流行。在這樣的情況下,了解客戶、合作夥伴和競爭對手的信用狀況對於企業防範風險、擴大交易、提高利潤、減少損失尤為重要。信息收集已經成為信用社會經濟繁榮與穩定的重要基礎。
評估和授信
2, 評估客戶的信用,決定給予客戶怎麼樣的信用額度和結算方式,是企業控制信用風險的重要手段。傳統的信用評估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很難保證評估的准確性和科學性。科學的信用評估應該建立在經驗和對信用要素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他首先要求對信用要素進行詳細分析,然後綜合本企業的經驗以及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經驗,經過比較權重、量化指標,最終達到一個統一的評價標准。
3,保障債權
債權保障的工作主要有:信用管理人員和法律專業審核合同條款,排除可能造成損失的漏洞;嚴格審查單證票據,防止各種結算方式的欺詐;提出債權保障建議、包括保理、信用保險、福費廷、銀行擔保、商業擔保、個人擔保等手段轉嫁信用風險,減少信用損失。
4.賬款追收
只要從事商業活動的企業,就有可能出現逾期應收賬款。企業必須認真分析每筆應收賬款逾期的原因,找到最佳處理對策,並馬上實施追收。處理逾期應收賬款最忌諱的就是拖延,很多本來能夠收回的帳款,隨著時間的流逝變為壞賬。 信用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市場競爭中最寶貴的無形資產。因此,以資信、產品質量、服務為主體的企業信用體系,越來越成為現代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在《給一個年輕商人的忠告》中有一句話:「切記,信用就是金錢」。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里茨認為,在市場經濟運作中,資源配置並非完全取決於價格因素,有時更多的取決於企業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