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付消費法規
① 2021新消法對預付卡規定
根據相關的法律規定,單張記名卡限額5000元,單張不記名卡限額1000元,單張虛擬卡限額為1000元。單張單用途卡充值後資金余額不得超過前款規定的限額。在時限上,記名卡不得設有效期;不記名卡有效期不得少於3年。辦理預付卡前務必要充分了解商家的經營狀況和市場信譽,多做比較;務必要了解清楚所辦卡的使用說明、退換卡方式、優惠條件、附加條款、違約責任等;不要聽信口頭承諾,要以書面方式約定服務內容和要求;消費者要理性充值,充值金額不宜過多,縮短消費周期,確保安全消費。
(1)預付消費法規擴展閱讀
《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修訂徵求意見稿)》
第二條 從事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業(具體行業分類表見附件1)的企業法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開展單用途商業預付卡業務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單用途商業預付卡(以下簡稱單用途卡)是指前款規定的企業發行的,僅限於在本企業、本企業自有經營場所、本企業所屬集團,或同一品牌特許經營體系內兌付貨物或服務的預付憑證,包括以磁條卡、晶元卡、紙券等為載體的實體卡和以密碼、串碼、圖形、生物特徵信息等為載體的虛擬卡。
第十四條 企業可發行記名卡和不記名卡,記名卡可掛失。
發卡企業應在實體卡卡面上記載發卡企業名稱及聯系方式、卡號、使用規則、注意事項等。集團發卡企業還應標明集團名稱,品牌發卡企業應標明統一的企業標志或注冊商標。虛擬卡也應記載上述信息。已備案的發卡企業可標明備案編號和標識。
第十五條 發卡企業或售卡企業應公示或向購卡人提供單用途卡章程,並應購卡人要求簽訂購卡協議。發卡企業或售卡企業應履行提示告知義務,確保購卡人知曉並認可單用途卡章程或協議內容。
② 預付費消費糾紛
如果是正常經營原因倒閉,可將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退款。如就是為了騙錢惡意為之,可能構成犯罪。
③ 預付式消費需要注意什麼
維護自身消費者的權益,中消協提醒消費者:
首先,參與各類預付式消費前,應了解清楚經營者的市場信譽和經營狀況,盡量選擇規模較大、證照齊全、市場信譽好、經營狀態佳的企業,不可因某商家優惠幅度較大而忽視了潛在的風險。
④ 關於商家讓消費者預存現金是否有明確的法律規定
總的來說,預存現金消費屬於預付費時的消費,對於這種情況,我國現行立法進展緩慢。目前,關於預付費式消費的管理規劃在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只有一條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7條規定:「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按照約定提供。未按照約定提供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約定或者退回預付款,並應當承擔預付款的利息、消費者必須支付的合理費用。如果經營者故意告知消費者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消費者購買卡(券),騙取消費者預付款的,則構成欺詐行為,應當返還消費者購買卡(券)的費用,並支付消費者購買卡(券)費用一倍的賠償金,經營者承諾賠償的金額高於一倍的,從其承諾。」然而,這僅有的一條規定過於籠統,在實踐中操作性差,只能起到事後救濟的作用,不具有事前預防的功能。
⑤ 什麼是預付式消費
預付費式消費也稱提前消費,指消費者為了特定的商品或服務向經營者預先交付一定的費用,從經營者處獲取會員卡(內部成員卡),並依會員(內部成員)資格按次或按期享受商品或服務的一種新型消費方式。很多消費者喜歡辦理預付卡,因在預付費式消費中,消費者既可享用便利,省去每次交付現金的麻煩,又能得到價格上的優惠。然而,預付式消費商家捲款「跑路」的事情頻發,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
⑥ 預付消費
1 可以算合同,但是你得舉證(你的銀行刷卡記錄可以作為輔助證據)
2 的確是你違約。但對弱勢群體——消費者的保護力度通常比較大,你也許可以通過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或者仲裁機構維權——法律程序成本過高,沒必要採用。
3 你索要時對方才有義務給你
⑦ 對提前誘導消費者預付款的是觸犯了消費者權益的哪一款哪一條
(1) 一般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0條規定,經營者 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應當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 定承擔民事責任:
1) 商品存在缺陷的。
2) 不具備商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時未作說明的。
3) 不符合在商品或者其包裝上註明採用的商品標準的。
4) 不符合商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的。
5) 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銷售失效、變質的商品的。
6) 銷售的商品數量不足的。
7) 服務的內容和費用違反約定的。
8) 對消費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 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無 理拒絕的。
9) 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損害消費者權益的情形。
(2) 特殊規定。
1) 「三包」的民事責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5條明確
規定,按照國家規定或者經營者與消費者約定包修、包換、包退 的商品,經營者應當負責修理、更換或者退貨。在保修期內兩次 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經營者應當負責更換或者退貨。對於 「三包」的大件商品,消費者要求經營者修理、更換、退貨的, 經營者應當承擔運輸等合理費用。
2) 郵購商品中的民事責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6條 規定,經營者以郵購方式提供商品的,應當按照約定提供;未按
照約定提供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約定或者退回貨款, 並應當承擔消費者必須支付的合理費用。
3) 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務的責任。《消費者權益保護 法》第47條規定,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務的,應
當按照約定提供;未按照約定提供的,應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
約定或者退回預付款,並應當承擔預付if的利息、消費者必須支 付的合理費用。
4) 商品不合格時的責任。消費者購買的商品,依法經有關 行政部門認定為不合格的,消費者可以要求退貨,經營者應當負 責退貨,而不得無理拒絕,也不得以修理、更換或者其他借口延
遲或拒絕消費者的退貨要求。
(3) 因提供商品或服務造成人身傷害、人格受損、財產損失 的民事責任及賠償范圍。
1) 人身傷害的民事責任。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1 條、第42條的規定,造成人身傷害的,應當支付醫療費、治療 期間的護理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等費用;造成殘疾的,除支付 上述費用外,還應支付殘疾者生活自助工具費、生活補助費、殘
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造成死亡 的,應當支付喪葬費、死亡賠償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養的人所必 需的生活費等費用。
2) 侵犯人格尊嚴、人身自由的民事責任。《消費者權益保護 法》第43條規定,經營者應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
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
3) 財產損害的民事責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4條規 定,經營者應當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
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同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承 認並尊重消費者和經營者的自由訂約權。雙方對財產損害的補償 有約定的,可按照約定履行。
(4) 對欺詐行為的懲罰性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 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
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 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1倍。」
2. 行政責任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0條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營者應承擔責令停止生產、警告、沒收違法所得、罰
款、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等行政責任:
(1) 生產、銷售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要求的。
(2) 在商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 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3) 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銷售失效、變質的商品 的。
(4) 偽造商品的產地,偽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廠名、廠址,偽 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的。
(5) 銷售的商品應當檢驗、檢疫而未檢驗、檢疫或者偽造檢 驗、檢疫結果的。
(6) 對商品或者服務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的。
(7) 對消費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 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無理 拒絕的。
(8) 侵犯消費者人格尊嚴或者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的。
(9) 法律、法規規定的對損害消費者權益應當予以處罰的其 他情形。
3. 刑事責任
為全方位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
對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觸犯刑法構成犯罪的行為,應追究刑事 責任。具體體現在第41條、第42條的規定中,即經營者提供商 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或其他受害人受傷、殘疾、死亡,構成 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⑧ 各行各業預付消費出現這么多問題為什麼國家不禁止呢
預付款消費模式其實就是由消費者首先對商家授信,預先付費,然後延期消費其服務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