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審計署法規司

審計署法規司

發布時間: 2022-01-08 11:24:29

㈠ 中共中央審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根據1982年12月4 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91條的規定,於1983年9月15日正式成立,是國務院25個組成部門之一,在國務院領導下,主管全國的審計工作。審計長是審計署的行政首長,是國務院組成人員。
機構職責

根據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機構設置的通知》(國發〔2008〕11號),設立審計署,為國務院組成部門。審計署的主要職責是:
(一)主管全國審計工作。負責對國家財政收支和法律法規規定屬於審計監督范圍的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審計監督,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對審計、專項審計調查和核查社會審計機構相關審計報告的結果承擔責任,並負有督促被審計單位整改的責任。
(二)起草審計法律法規草案,擬訂審計政策,制定審計規章、審計准則和指南並監督執行。制定並組織實施審計工作發展規劃和專業領域審計工作規劃,制定並組織實施年度審計計劃。參與起草財政經濟及其相關的法律法規草案。對直接審計、調查和核查的事項依法進行審計評價,做出審計決定或提出審計建議。
(三)向國務院總理提出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的審計結果報告。受國務院委託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的審計工作報告、審計發現問題的糾正和處理結果報告。向國務院報告對其他事項的審計和專項審計調查情況及結果。依法向社會公布審計結果。向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省級人民政府通報審計情況和審計結果。
(四)直接審計下列事項,出具審計報告,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做出審計決定或向有關主管機關提出處理處罰的建議:
1.中央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中央各部門(含直屬單位)預算的執行情況、決算和其他財政收支。
2.省級人民政府預算的執行情況、決算和其他財政收支,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
3.使用中央財政資金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財務收支。
4.中央投資和以中央投資為主的建設項目的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
5.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的財務收支,中央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國務院規定的中央國有資本占控股或主導地位的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和損益。
6.國務院部門、省級人民政府管理和其他單位受國務院及其部門委託管理的社會保障基金、社會捐贈資金及其他有關基金、資金的財務收支。
7.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援助、貸款項目的財務收支。
8.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由審計署審計的其他事項。
(五)按規定對省部級領導幹部及依法屬於審計署審計監督對象的其他單位主要負責人實施經濟責任審計。
(六)組織實施對國家財經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和宏觀調控措施執行情況、財政預算管理或國有資產管理使用等與國家財政收支有關的特定事項進行專項審計調查。
(七)依法檢查審計決定執行情況,督促糾正和處理審計發現的問題,依法辦理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決定提請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或國務院裁決中的有關事項。協助配合有關部門查處相關重大案件。
(八)指導和監督內部審計工作,核查社會審計機構對依法屬於審計監督對象的單位出具的相關審計報告。
(九)與省級人民政府共同領導省級審計機關。依法領導和監督地方審計機關的業務,組織地方審計機關實施特定項目的專項審計或審計調查,糾正或責成糾正地方審計機關違反國家規定做出的審計決定。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協管省級審計機關負責人。負責管理派駐地方的審計特派員辦事處。
(十)組織審計國家駐外非經營性機構的財務收支,依法通過適當方式組織審計中央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境外資產、負債和損益。
(十一)組織開展審計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指導和推廣信息技術在審計領域的應用,組織建設國家審計信息系統。
(十二)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機構設置

內設機構
13個內設機構:
辦公廳(經濟責任審計司)
法規司
財政審計司
行政事業審計司
農業與資源環保審計司
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司
金融審計司
企業審計司
社會保障審計司
外資運用審計司
境外審計司
國際合作司
人事教育司。
機關黨委負責機關、派出審計局和在北京的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離退休幹部辦公室負責機關、派出審計局的離退休幹部工作,指導直屬單位的離退休幹部工作。(另有:中央紀委、監察部駐審計署紀檢組、監察局)

直屬事業單位
7個直屬事業單位:
計算機技術中心
機關服務局
審計科研所
幹部培訓中心
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中國審計報社
國外貸款項目審計服務中心

派出機構
派出審計局
25個派出審計局:
審計署外交外事審計局
審計署發展統計審計局
審計署教育審計局
審計署科學技術審計局
審計署工業審計局
審計署民族宗教審計局
審計署政法審計局
審計署監察人事審計局
審計署民政社保審計局
審計署財稅海關審計局
審計署資源環保審計局
審計署建設審計局
審計署交通運輸審計局
審計署農林水利審計局
審計署貿易審計局
審計署文化體育審計局
審計署衛生葯品審計局
審計署國資監管審計局
審計署經濟執法審計局
審計署廣電通訊審計局
審計署新聞報刊審計局
審計署旅遊僑務審計局
審計署科學工程審計局
審計署地震氣象審計局
審計署宣傳審計局
駐地方特派員辦事處
18個駐地方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京津冀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太原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沈陽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哈爾濱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上海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南京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武漢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廣州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鄭州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濟南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西安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蘭州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昆明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成都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長沙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深圳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長春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重慶特派員辦事處

其他
審計署主管審計署門戶網站以及《中國審計報》、《中國審計》、《審計研究》、《中國內部審計》、《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審計結果公告》等報刊雜志。

省級審計機關
吉林省審計廳
上海市審計局
河南省審計廳
內蒙古自治區審計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審計廳
甘肅省審計廳
西藏自治區審計廳
海南省審計廳
青海省審計廳
山西省審計廳
浙江省審計廳
廣西壯族自治區審計廳
北京市審計局
天津市審計局
河北省審計廳
遼寧省審計廳
黑龍江省審計廳
江蘇省審計廳
安徽省審計廳
福建省審計廳
江西省審計廳
山東省審計廳
湖北省審計廳
湖南省審計廳
廣東省審計廳
重慶市審計局
四川省審計廳
貴州省審計廳
雲南省審計廳
陝西省審計廳
寧夏回族自治區審計廳

主要領導

現任領導
黨組書記、審計長:劉家義
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鄭振濤
副審計長:秦博勇
黨組成員、副審計長:孫寶厚、陳塵肇、袁野
黨組成員、中央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張通
黨組成員、總審計師:李曉鍾
黨組成員、法規司司長:劉正均

歷任領導
審計長
於明濤
呂培儉
郭振乾
李金華
審計法規

審計署關於印發《審計署聘請外部人員參與審計工作管理辦法》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2006年修訂)
《審計機關審計項目質量控制辦法(試行)》
《審計機關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評價准則》
《審計機關分析性復核准則》
《審計機關內部控制測評准則》
《審計機關審計抽樣准則》
《審計機關審計事項評價准則》
審計署關於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
《審計機關審計項目計劃管理辦法》
中國國家審計准則序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基本准則
審計署關於嚴禁通過社會審計組織獲取非法收入的通知
審計署辦公廳關於國家工商總局同意將審計機關列為查詢企業檔案不交費單位的通知
審計署辦公廳關於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隱匿銷毀會計資料情節嚴重構成犯罪問題的批復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利用計算機信息系統開展審計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
審計機關國家建設項目審計准則
審計機關審計檔案工作準則
審計機關審計人員職業道德准則
審計機關公布審計結果准則
審計機關專項審計調查准則
審計機關審計復核准則
審計機關審計報告編審准則
審計機關審計工作底稿准則(試行)
審計機關審計證據准則
審計機關審計方案准則
《審計機關審計復議的規定》
《審計機關審計聽證的規定》
《審計機關審計處理處罰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基本准則》
《中國國家審計准則序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
審計署、公安部關於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和加強工作協作配合的通知
審計署關於審計專業技術資格管理的暫行規定
審計機關審計統計工作的規定
審計機關指導監督內部審計業務的規定
審計機關指導監督社會審計機構的規定
審計機關審計行政應訴管理的規定
審計機關公文處理的規定
審計機關審計信息工作的規定
審計機關審計項目計劃管理的規定
審計署關於駐國務院部門派出機構管理的規定
審計機關審計行政強制性措施的規定
審計機關審計管轄范圍劃分的暫行規定
審計機關對社會捐贈資金審計實施辦法
審計機關對社會保障基金審計實施辦法
審計機關對行政經費審計實施辦法
審計機關對事業經費審計實施辦法
審計機關對國外貸援款項目審計實施辦法
審計機關對農業專項資金審計實施辦法
審計機關對國有商品流通行業財務審計實施辦法
審計機關對國有工業企業財務審計實施辦法
審計署關於國有金融機構財務審計實施辦法
審計署關於中央銀行財務審計實施辦法
審計機關計算機輔助審計辦法
審計機關審計事項評價准則
審計署關於貫徹執行審計規范的通知
中央預算執行情況審計監督暫行辦法
審計署關於審計機關辦理交辦事項的暫行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

㈡ 國資委和審計署在對國企進行審計,監管方面有什麼分工和聯系

國資委下發《關於加強中央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通知》,對中央企業強化企業內部監督與風險控制,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保障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和企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內部審計的更高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是根據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91條的規定,於1983年9月15日正式成立的。審計署是國務院29個組成部門之一,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主管全國的審計工作。審計長是審計署的行政首長,是國務院組成人員。

按照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辦公廳
黃頁微成本營銷方式 不見不散約會新主張
小戶型主陣容揭曉 多媒體互動學英語

關於審計署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的規定,審計署的主要職責是:

一、擬定審計方針政策,參與制定審計、財經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定審計規章制度並監督執行情況;辦理地方性審計法規和規章的備案審查;組織領導、協調監督各級審計機關的業務。

二、向國務院報告和向國務院有關部門通報審計情況,提出制定和完善有關政策法規、宏觀調控措施的建議。

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的規定,直接進行下列審計:

(一)中央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

(二)中央各部門、事業單位及下屬單位的財務收支。

(三)省級人民政府預算的執行情況和決算。

(四)中央銀行的財務收支和中央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和損益狀況。

(五)國務院各部門管理的和受國務院委託由社會團體管理的社會保障基金、環境保護資金、社會捐贈資金及其他有關基金、資金的財務收支。

(六)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援助、貸款項目的財務收支。

(七)其他法律法規規定應由審計署進行的審計。

四、向國務院總理提交中央預算執行情況的審計結果報告;受國務院委託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中央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財務收支審計工作報告。

五、組織實施對貫徹執行國家財經方針政策和宏觀調控措施情況的行業審計、專項審計和審計調查;組織地方審計機關對黨政領導幹部進行任期經濟責任審計;依法受理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機關審計決定的復議申請。

六、與省級人民政府共同領導省級審計機關,協同辦理省級審計機關負責人的任免事項;管理派駐地方的審計特派員辦事處。

七、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務院規定,配合稽察特派員對國有重點大型企業和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進行審計監督;組織對其他國有企業和國家建設項目的審計監督。

八、組織實施對內部審計的指導與監督;監督社會審計組織的審計業務質量;組織審計專業培訓。

九、組織開展審計領域的國際交流活動。

十、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為履行職責,審計署設置了下列機構:

15個職能司(廳):辦公廳、法制司、財政審計司、金融審計司、行政事業審計司、經貿審計司、農業與資源環保審計司、社會保障審計司、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司、外資運用審計司、外事司、人事教育司、直屬機關黨委、監察局、老幹部局。

6個直屬事業單位:計算機技術中心、機關服務局、審計科研所、幹部培訓中心、中國審計出版社、中國審計報社。

25個派出審計局:外交外事審計局、發展計劃審計局、經濟審計一局、經濟審計二局、貿易審計局、國防工業審計局、教育審計局、科學技術審計局、政法審計局、民族宗教審計局、監察人事審計局、資源環保審計局、社會保障審計局、建設建材審計局、交通運輸審計局、信息郵政審計局、農林水審計局、文化體育審計局、衛生葯品審計局、海關審計局、經濟執法審計局、新聞通訊審計局、旅遊僑務審計局、科學工程審計局、地震氣象審計局。

18個審計特派員辦事處:京津冀特派員辦事處、太原特派員辦事處、沈陽特派員辦事處、哈爾濱特派員辦事處、上海特派員辦事處、南京特派員辦事處、武漢特派員辦事處、廣州特派員辦事處、鄭州特派員辦事處、濟南特派員辦事處、西安特派員辦事處、蘭州特派員辦事處、昆明特派員辦事處、成都特派員辦事處、長沙特派員辦事處、深圳特派員辦事處、長春特派員辦事處、重慶特派員辦事處。

㈢ 國家審計署二處處長什麼級別,權利大不大

審計署的內設機構不是如中紀委第X監察室,審計署的內設機構辦公廳(經濟責任審計司)、法規司、財政審計司、行政事業審計司、農業與資源環保審計司、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司、金融審計司、企業審計司、社會保障審計司、外資運用審計司、境外審計司、國際合作司、人事教育司。所以這個二處應該是某司下面某二處,級別是正處。
至於權利,正所謂宰相門前三品官,對於屬於他們管轄范圍內的地方來說,自然權利大的沒邊。

㈣ 司,部,署,局 的區別是什麼

部跟署是平級的,比如司法部跟審計署,司是他們的下一級。而局要看具體情況,有些是部的下級有些平級,比如環保總局就是平級的。
1、部的例如:教育部、司法部等
如司法部裡面下屬既有司也有局:監獄管理局、勞動教養管理局(戒毒管理局)、社區矯正管理局、制宣傳司、律師公證工作指導司、法律援助工作司、基層工作指導司、國家司法考試司等
2、署的例如:海關總署、新聞出版總署等
如海關總署里又含:監管司、政策法規司、綜合統計司、緝私司

㈤ 審計署特派辦是什麼性質的單位

審計署特派員辦事處是國家審計署的派出機構,屬於國家行政機關編制的單位(屬於國家機關,國家審計署現有18個駐地方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京津冀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太原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沈陽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哈爾濱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上海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南京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武漢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廣州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鄭州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濟南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西安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蘭州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昆明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成都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長沙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深圳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長春特派員辦事處

審計署駐重慶特派員辦事處

㈥ 審計署法規司是什麼級別

國家審計署是國務院直屬機構之一,行政級別屬於正部級,下設各司局是正廳級,即國家審計署法規司是正廳級。

㈦ 《審計署審計項目審理工作試行辦法》(審辦法發[2008)229號)

請給我郵箱
審計署審計項目審理工作試行辦法

第一條 為了進一步加強審計項目質量控制,切實履行審理職責,規范審理行為,依據審計法、審計准則及其他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審計署各業務司、派出審計局(以下稱業務部門)直接實施完成的審計項目審理工作。
業務部門直接實施完成的專項審計調查項目,業務司負責匯總的審計報告,反映審計結果的行政公文、審計信息、審計結果公告等,繼續執行審計復核的有關規定。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審理,是指法規司依據審計法和審計准則的有關規定,對業務部門提交的反映審計項目過程和結果的相關資料進行審查、修改,並提交審計結果類文書的行為。
第四條 審計項目審理工作在業務部門按規定程序完成審計報告等審計結果類文書代擬稿後進行。
第五條 審計組的審計報告在書面徵求被審計單位意見之前,如召開交換意見會的,法規司應當安排審理人員參加會議。有關審計組應提前兩天通知法規司派人參加。
第六條 審理工作採取報送審理的方式進行。必要時,審理人員可以到審計現場進行審理,或報經總審計師和分管署領導同意後,直接到被審計單位核實有關情況。
第七條 審計組組長(或其指定人員)在編制審計組的審計報告之前,應當對審計工作底稿進行復核,提出明確的復核意見,並對其復核意見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八條 審計組應及時將審計報告送被審計單位徵求意見,並認真研究被審計單位的反饋意見。對被審計單位有異議的事項,進行核實並作出書面說明。
業務部門對審計組審計報告進行復核,並提出書面復核意見。在此基礎上代擬審計機關審計報告;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財務收支等行為需要依法進行處理處罰的,代擬審計決定書;對需要移送的事項,代擬審計移送處理書。
第九條 業務部門在完成上述審計結果類文書代擬稿後,應當將下列資料提交法規司進行審理:
(一)審計工作方案、審計實施方案;
(二)審計日記、審計工作底稿、審計證據;
(三)審計組審計報告(即徵求意見稿);
(四)被審計單位對徵求意見的審計報告的反饋意見、審計組對被審計單位反饋意見的書面說明;
(五)業務部門出具的書面復核意見;
(六)代擬的審計機關審計報告等審計結果類文書;
(七)審計定性、處理、處罰適用的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八)其他相關資料。
第十條 審理工作應當以審計實施方案為基礎,重點關注審計實施的過程及結果。審理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審計實施方案編制和調整的合規性。審計實施方案的編制是否符合程序要求;審計實施過程中,遇有需要調整審計實施方案的有關事項時,是否進行了調整並履行了相關程序。
(二)審計實施方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審計實施方案是否符合審計工作方案的要求,是否在審計目標、內容與重點、重要審計事項的審計步驟和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細化(沒有審計工作方案的審計項目除外);審計實施方案是否結合審前調查情況,做到目標具體,重點突出,分工明確,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三)審計實施方案的執行情況。審計實施方案中確定的內容和重點是否按照規定的分工、方法和步驟得到有效落實;審計事項的查證過程和結果是否在審計日記中得以真實、完整地記錄;審計日記記載的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財務收支行為以及對審計結論有重要影響的審計事項,是否按要求完整地編制了審計工作底稿;審計工作底稿中記錄的違法違規問題是否全部寫入審計組的審計報告,有無隱瞞、遺漏問題。
(四)審計證據是否符合客觀性、相關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審計工作底稿中記錄的審計結論或審計查出的問題是否表述清楚,數據無誤,定性准確,結論恰當,法規依據正確。
(五)審計結果類文書反映的情況和問題事實表述是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和規章是否正確;評價、定性、處理、處罰和移送是否恰當;編制是否規范。
(六)同類項目審計報告中對同類問題的定性及處理的一致性。
(七)其他需要關注的重要事項。
如審計實施方案經審計業務會審定,法規司不再對審計實施方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進行審理。
第十一條 審理人員在審理過程中應當加強與業務部門的溝通,充分交換意見,全面了解相關情況。
第十二條 審理人員提出審理意見後,應當及時提請法規司分管司領導召開審理會議,進行集體研究討論。
審理會議一般由法規司司長(或其委託的副司長)主持,法規司其他司領導、審理人員、審計組相關人員參加。必要時,也可以吸收法規司其他處室人員和其他相關業務部門的人員參加。
在審理過程中遇有爭議或涉及重大事項時,應當向總審計師和分管署領導報告。
第十三條 審理人員應當對審理的主要過程和結果進行記錄,對審理發現的主要問題提出意見,經法規司分管司領導確認後,形成審理意見書(參考格式見附件)。
第十四條 根據審理發現的有關問題,法規司在出具審理意見書時應分別情況提出下列明確意見:
(一)存在本辦法第十條第(一)、(二)種情形確實無法補充完善的,應當要求其在今後工作中加以研究改進。
(二)存在本辦法第十條第(三)、(四)種情形的,應當先要求其採取有效措施予以補充、完善;確實無法補充、完善的,應在今後工作中加以研究改進。
(三)存在本辦法第十條第(五)、(六)、(七)種情形的,一般應當指出其存在的問題,並由法規司直接進行修改。
第十五條 業務部門應當對審理意見書提出的問題及意見認真進行研究,積極採納合理意見,並對審理意見的採納情況逐一作出書面說明,無法採納的要說明具體原因。審理意見採納情況的書面說明應當及時提交法規司。
第十六條 法規司根據業務部門對審理意見採納情況的說明,對審計結果類文書直接進行修改,對重要修改情況形成書面說明,並經業務部門確認後,將修改後的審計結果類文書及有關資料報送總審計師審核。
第十七條 法規司審理及修改審計結果類文書的時間應分別控制在7個和5個工作日內。如遇重大項目或集中成批審理項目等特殊情況時,經署領導批准可適當延長。
第十八條 審計署召開審計業務會議時,法規司應當向審計業務會議匯報有關項目的審理情況。
第十九條 法規司應當合理組織、安排審理人員,明確內部分工和相應的責任。審理人員要注重提高業務水平,切實做到嚴謹細致,確保審理質量,防範審理風險。
第二十條 法規司及審理人員應當對其所出具的審理意見的恰當性負責;對審理應當發現而未發現的重大問題負責;對修改提交的審計結果類文書的恰當性負責。
審計人員、審計組組長及業務部門應當對審理提出的屬於其職責范圍內的有關問題承擔責任;對審計項目中存在但審理未發現的重大問題與法規司共同承擔責任。
第二十一條 審理意見書的相關內容和審計結果類文書的修改情況,應當作為對審計項目考核的依據。
第二十二條 審計組應當將審理意見書、業務部門對審理意見採納情況的書面說明、重要修改情況書面說明歸入審計項目檔案。
第二十三條 審計署駐各地特派員辦事處的審計項目審理工作可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二十四條 本辦法由審計署負責解釋。
第二十五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執行。

附件:審理意見書(參考格式)

附件

審理意見書(參考格式)
20xx年第xx號

被審計單位

主辦單位

審計項目

審理內容

審理發現的問題

審理意見

審計實施方案編制和調整的合規性

審計實施方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審計實施方案執行的有效性

審計證據的客觀性、相關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審計工作底稿是否表述清楚、定性准確、結論恰當、法規依據正確

審計結果類文書表述清楚,適用法規正確,評價、定性、處理、處罰、移送恰當,編制規范

一 審:
二 審:
法 規 司:
xxxx年xx 月xx 日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