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令條例連橫隊站位
㈠ 新兵條例
1,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
《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是規范全軍隊列動作、隊列隊形、隊列指揮的軍事法規,是全軍官兵必須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則。
《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已經2010年5月4日中央軍委常務會議通過,現予發布,自2010年6月15日起施行。
2,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
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建設的基本依據,適用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和單位(不含企事業單位),以及參訓的預備役人員。為了規范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內務制度,加強內務建設,根據有關法律和軍隊建設的實際,制定本條令。
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法之一,是規定軍人職責、軍隊內部關系和日常生活制度的法規。由軍隊最高領導機關或領導人頒發全軍執行。軍隊生活的准則,是進行行政管理的依據。目的在於建立和維護良好的內部關系、正規的生活秩序,培養嚴整的軍容、優良的作風、自覺而嚴格的組織紀律,鞏固和提高戰鬥力。
3,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令
《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令》是為了維護和鞏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紀律,正確實施獎懲,保證軍隊的高度集中統一,加強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鞏固和提高戰鬥力,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結合軍隊實際而制定。本條令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維護紀律、實施獎懲的基本依據,適用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和單位,以及參戰、支前的預備役人員。
4,中國人民解放軍保密條例
一九八八年九月二十三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第14號令發布。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根據《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修改〈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士兵服役條例〉的決定》修訂發布。為了保守軍事秘密,維護國家軍事利益,保障軍隊建設和作戰的順利進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制定本條例。
㈡ 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
可以向左轉135°嗎,或者向右轉225°才是對的
㈢ 連的隊列指揮流程,包括指揮員位置,條令上面有,跪求!!!!單位明天考連隊列指揮
六條隊列指揮位置
指揮位置應當便於指揮和通視全體。通常是:停止間,在隊列中央前;行進間,縱隊時在左側中央前,必要時在中央前,橫隊、並列縱隊時在左側前或者左側,必要時在右側前(右側)或者左(右)側後(見附錄二)。
八條隊列指揮要求
(一)指揮位置正確;
(二)姿態端正,精神振作,動作準確;
(三)口令准確、清楚、洪亮;
(四)清點人數,檢查著裝,認真驗槍;
(五)嚴格要求,維護隊列紀律。
第三章隊列隊形
第九條基本隊形
隊列的基本隊形為橫隊、縱隊、並列縱隊。需要時,可以調整為其他隊形。
第十條列隊的間距
隊列人員之間的間隔(兩肘之間)通常約10厘米,距離(前一名腳跟至後一名腳尖)約75厘米。需要時,可以調整隊列人員之間的間隔和距離。
第十一條班的隊形
班的基本隊形,分為橫隊和縱隊。需要時,可以成二列橫隊或者二路縱隊。
(一)摩托化步兵班的隊形
摩托化步兵班通常按照班長、機槍射手、機槍副射手、自動步槍手或者狙擊步槍手、火箭筒射手、火箭筒副射手、副班長的順序列隊,必要時也可以按照身高列隊。
(二)裝甲步兵班的隊形
裝甲步兵班通常按照班長、機槍射手、機槍副射手、自動步槍手、火箭筒射手、火箭筒副射手、駕駛員、副駕駛員或者射手、副班長的順序列隊,必要時也可以按照身高列隊。
第十二條排的隊形
排的基本隊形,分為橫隊和縱隊。
(一)摩托化步兵排的隊形、裝甲步兵排的隊形
排橫隊,由各班的班橫隊依次向後排列組成。
排縱隊,由各班的班縱隊依次向右並列組成。
(二)排長的列隊位置
橫隊時,在第一列基準兵右側;縱隊時,在隊列中央前。
第十三條連的隊形
連的基本隊形,分為橫隊、縱隊和並列縱隊。
(一)摩托化(裝甲)步兵連的隊形
連橫隊,由各排的排橫隊依次向左並列組成。
連縱隊,由各排的排縱隊依次向後排列組成。
連並列縱隊,由各排的排縱隊依次向左並列組成。
連部和炊事班等,以二列(路)或者三列(路)組成相應的隊形,位於本連隊尾。
(二)連指揮員的列隊位置
橫隊、並列縱隊時,位於一排長右側,前列為連長、副連長,後列為政治指導員、副政治指導員;縱隊時,位於一排長前,前列為連長、政治指導員,後列為副連長、副政治指導員(未編有副政治指導員時,後列中央為副連長)。
第十四條營的隊形
營的基本隊形,分為橫隊、縱隊和並列縱隊。
(一)摩托化步兵營的隊形、裝甲步兵營的隊形
營橫隊,由各連的並列縱隊依次向左並列組成。
營縱隊,由各連的連縱隊依次向後排列組成。
營並列縱隊,由各連的連縱隊依次向左並列組成。
營部將所屬單位人員,編為三列(路)隊形,按照編制序列列隊。
營屬炮兵連或者機槍連,參照摩托化步兵連的基本隊形,按照編制序列列隊。
(二)營指揮員的列隊位置
橫隊、並列縱隊時,位於營部右側,前列為營長、副營長,後列為政治教導員(編有副政治教導員時,為政治教導員、副政治教導員);縱隊時,位於營部前,前列為營長、政治教導員,後列中央為副營長(編有副政治教導員時,後列為副營長、副政治教導員)。
第十五條團的隊形
團的基本隊形,分為營橫隊的團橫隊、營並列縱隊的團橫隊和團縱隊。
(一)摩托化步兵團的隊形、機械化步兵團的隊形
營橫隊的團橫隊,由各營的營橫隊依次向左並列組成。
營並列縱隊的團橫隊,由各營的營並列縱隊依次向左並列組成。
團縱隊,由各營的營縱隊依次向後排列組成。
團機關按照司令部、政治處、後勤處、裝備處的序列,根據團隊形性質,司令部編為三列(路),政治處和後勤處各編為二列(路),裝備處編為一列(路)隊形列隊。
團屬炮兵(坦克)營、連和直屬各連,應當採用同摩托化(裝甲)步兵營、連相應的隊形,按照編制序列列隊;團後勤分隊和裝備分隊,以建制為基礎,根據團隊形性質,按照三列(路)隊形進行編組,位於本團隊尾。
(二)團指揮員的列隊位置
各種隊形中,團指揮員成二路。橫隊時,位於團機關右側,右路為團長、副團長(編有副政治委員時,為團長、副團長、參謀長),左路為政治委員、參謀長(編有副政治委員時,為政治委員、副政治委員);縱隊時,位於團機關前,左路為團長、副團長(編有副政治委員時,為團長、副團長、參謀長),右路為政治委員、參謀長(編有副政治委員時,為政治委員、副政治委員)。
(三)軍旗位置
掌旗員和護旗兵成一列。橫隊時,在團指揮員右側;縱隊時,在團指揮員前。
第十六條其他分隊、部隊的隊形,參照本章規定執行。
第四章單個軍人的隊列動作
㈣ 學史明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和表現
1、政治意識有所淡化,對國家的大事不關心,對國家的政策不了解,看報,看新聞的時間較少,不能及時了解國家的時事。自己總認為國
家的大事與自己沒有多大的關系,只要自己干好平時的工作就行了,沒有意識到作為軍人應該懂國事,知國事,熟悉國家的政策,關心國家的大政方針。
、政治紀律意識不強,落實條令條例的意識不強,在落實規章制度上打折扣。條令條例的學習教育不經常,學習條令條例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不高,總認為自己當兵這么多年,對部隊的管理規定和各項規章制度比較熟悉了,沒有必要經常學習,只要自己不犯錯誤就行了,不能高標准地要求自己。
、在執行上級命令指示上有一種得過且過的思想,落實上級指示不堅決、不徹底。有時我對上級的指示搞變通,不能完完全全地按照指示精神工作,把落實上級的指示精神做在表面,不注重檢查,不注重工作效果,不講求工作成績。
㈤ 解放軍隊列指揮要領
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
--------------------------------------------------------------------------------
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
頒發部門:中央軍委
發布日期:1990-06-09
生效日期:1990-06-09
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
(1990年6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我軍的隊伍動作、隊列隊形和隊列指揮,正確實施隊列訓練,培養良好的軍姿、嚴整的軍容、協調一致的動作、嚴格的組織紀律性,以適應技術、戰術訓練和增強戰鬥力的需要,制定本條令。
第二條 本條令適用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文職幹部、士兵和參訓的預備役人員。
本條令沒有規定的有關內容,按照總部、軍(兵)種頒發的有關條令、條例和規章執行。
第三條 全軍必須嚴格執行本條令的規定。各級首長和司令部對貫徹執行本條令負有直接責任,必須嚴格要求,檢查、監督所屬人員認真貫徹落實。
第二章 隊列指揮和隊列基本生活要求
第四條 隊列指揮位置
指揮位置應便於指揮和通視全體。通常是:停止間,在隊列中央前;行進間,縱隊時在左側中央前,必要時在中央前,橫隊、並隊縱隊時在左側前或左側,必要時在右側前或右側。變換指揮位置通常用跑步(5步以內用齊步),進到預定的位置後,成立正姿勢下達口令。縱隊行進時,可在行進間下達口令。
第五條 指揮員在隊列指揮時必須:
(一)姿態端正,精神振作,動作準確;
(二)清點人數,檢查著裝,認真驗槍;
(三)嚴格要求,認真維護隊列紀律;
(四)正確選擇指揮位置;
(五)口令要准確、清楚、洪亮。
第六條 軍人在隊列生活中必須:
(一)堅決執行命令,做到令行禁止;
(二)按規定的順序列隊,牢記自己的位置,姿態端正,精神振作;
(三)集中精力聽指揮員的口令,動作要迅速、准確、協調一致;
(四)保持隊列整齊、肅靜、自覺遵守隊列紀律;
(五)將學到的隊列動作,自覺地用於訓練、執勤和日常生活中。
第三章 單個軍人的隊列動作
第七條 立正
立正是軍人的基本姿勢,是隊列動作的基礎。
口令:立正。
要領:兩腳跟靠攏並齊,兩腳尖向外分開約60度;兩腿挺直;小腹微收,自然挺胸;上體正直,微向前傾;兩肩要平,稍向後張;兩臂自然下垂,手指並攏自然微屈,拇指尖貼於食指的第二節,中指貼於褲縫;頭要正,頸要直,口要閉,下頜微收,兩眼向前平視(見第1圖)。
攜槍(筒、炮)的要領:
(一)肩沖鋒槍和81式自動步槍(40火箭筒)時,右手在右胸前握背帶(拇指由內頂住),右大臂輕貼右脅,槍(筒)身垂直,槍口(筒尾)向下,
(二)持班用機槍、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時,右臂自然下垂,左手將背帶挑起、拉直,由右手拇指在內壓住,余指並攏在外將槍握住,同時左手放下,托底鈑在右腳外側全部著地,托後踵同腳尖齊。
(三)持60迫擊炮時,右手拇指在內,余指並攏在外握炮口,座鈑立在右腳外側,鈑緣同腳尖齊,標線向左。
第八條 跨立(即跨步站立)
跨立主要用於軍體操,執勤和艦艇上站立等場合,可與立正互換。
口令:跨立。
要領:左腳向左跨出約一腳之長,兩腿自然伸直,上體保持立正姿勢,身體重心落於兩腳之間。而手後背,左手握右手腕,右手手指並擾自然彎屈,手心向後。
攜槍時不背手。
第九條 稍息
口令:稍息。
要領:左腳順腳尖方向伸出約全腳的三分之二,兩腿自然伸直,上體保持立正姿勢身體重心大部分落於右腳。攜槍(筒、炮)時,攜帶的方法不變,其餘動作同徒手。稍息過久,可自行換腳。
第十條 停止間轉法
(一)向右(左)轉
口令:向右(左)--轉
要領:以右(左)腳跟為軸,右(左)腳跟和左(右)腳掌前部同時用力,使身體和腳一致向右(左)轉90度,體重落在右(左)腳,左(右)腳取捷徑迅速靠攏右(左)腳,成立正姿勢。轉動和靠腳時,兩腿挺直,上身保持立正姿勢。
半面向左(左)轉,按向右(左)轉的要領轉45度。
(二)向後轉
口令:向後--轉。
要領:按向右轉的要領向後轉180度。
(三)持槍(炮)轉動時,除按徒手動作要領外,聽到預令,將槍(炮)稍提起(60迫擊炮手,右手移握架頭),拇指貼於右胯,使槍(炮)隨身體平衡轉向新方向,托底鈑(座鈑)輕輕著地,成持槍(炮)立正姿勢。
第十一條 行進
行進的基本步法分為齊步、正步和跑步,輔助步法分為便步、踏步和移步。
(一)齊步
齊步是軍人進行的常用步法。
口令:齊步--走。
要領:左腳向正前方邁出約75厘米著地,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貼於食指第二節;兩臂前後自然擺動,向前擺臂時,肘部彎屈,小臂自然向里合,手心向內稍向下,拇指根部對正衣扣線,並與最下方衣扣同高(著夏季作訓服時,與第四衣扣同高;著冬季作訓服時,與第五衣扣同高;著水兵服時,與腰帶同高),離身體約25厘米;向後擺臂時,手臂自然伸直,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鍾116-122步。
(二)正步
正步主要用於分列式和其它禮節性場合。
口令:正步--走。
要領:左腳向正前方踢出(腿要綳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約25厘米)約75厘米,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動作;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貼於食指第二節;向前擺臂時,肘部變屈,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內稍向下,手腕下沿擺到高於最下方衣扣約10厘米處(著夏季作訓服時,約與第三衣扣同高;著水兵服時,手腕上沿距領口角約15厘米),離身體約10厘米;向後擺臂時(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鍾110-116步。
(三)跑步
跑步主要用於快速行進。
口令:跑步--走。
要領:聽到領令,兩手迅速握拳(四指蜷握,拇指貼在食指第一關節和中指第二節上),提到腰際,約與腰帶同高,拳心向內,肘部稍向里合。聽到動令,上體微向前傾,兩腿微彎,同時左腳利用右腳掌的蹬力躍出約85厘米,前腳掌先著地,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兩臂前後自然擺動,向前擺臂時,大臂略直,肘部貼於腰際,小臂略平,稍向里合,兩拳內側各距衣扣線約5厘米;向後擺臂時,拳貼於腰際。行進速度每分鍾170-180步。
便步用於行軍、操練後恢復體力及其它場合。
口令:便步--走。
要領:用適當的步速、步幅行進,兩臂自然擺,上體保持良好姿態。
(五)踏步
踏步用於調整步伐和整齊。
停止間口令:踏步--走。
行進間口令:踏步。
要領:兩腳在原地上下起落(抬起時,腳尖自然下垂,離地面約15厘米;落下時,前腳掌先著地),上體保持正直,兩臂按齊步走或跑步擺臂的要領擺動。
踏步時,聽到「前進」的口令,繼續踏2步,再換齊步或跑步行進。
(六)移步(5步以內)
移步用於調整隊列位置。
1.右(左)跨步
口令:右(左)跨×步--走。
要領:上體保持正直,每跨1步並腳1次,其步幅約與肩同寬,跨到指定步數停止。
2.向前或後退
口令:向前×步--走。
後退×走--走。
要領:向前移步時,應按單數步要領進行(雙數步變為單數步)。向前1步時,用正步,不擺臂;向前3、5步時,按照齊步走的要領進行。向後退時,從左腳開始,每退1步靠腳一次,不擺臂,退到指定步數停止。
(七)持槍(炮)時,聽到行進口令的預令,將槍(炮)提起(60迫擊炮手,左手移握提把),使槍(炮)身略直,拇指貼於左胯,使槍(炮)身穩固,其餘要領同徒手。
第十二條 立定
口令:立--定。
要領:齊步和正步時,聽到口令,左腳再向前大半步著地,兩腿挺直,右腳取捷徑迅速靠攏左腳,成立正姿勢。跑步時,聽到口令,再跑2步,然後左腳向前大半步(兩拳收於腰際,停止擺動)著地,右腳靠攏左腳,同時將手放下,成立正姿勢。踏步時,聽到口令,左腳踏1步,右腳靠攏左腳,原地成立正姿勢(跑步的踏步,聽到口令,繼續踏2步,再按上述要領進行)。
持槍(炮)立定時,在右腳靠攏左腳後,迅速將托底鈑(座鈑)輕輕著地。其餘要領同徒手。
第十三條 步法變換
步法變換,均從左腳開始。
齊步、正步互換,聽到預令,即換正步或齊步行進。
齊步換跑步,聽到預令,兩手迅速握拳提到腰際,兩臂前後自然擺動;聽到動令,即換跑步行進。
跑步換齊步,聽到口令,繼續跑2步,然後,換步行進。
第十四條 行進間轉法
(一)齊步、跑步向右(左)轉
口令:向右(左)轉--走。
要領:左(右)腳向前半步(跑步時,繼續跑2步,再向前半步),腳尖向右(左)約45度,身體向右(左)轉90度時,左(右)腳不轉動,同時出右(左)腳按原步法向新方向行進。
半面向右(左)轉走,按向右(左)轉走的要領轉45度。
(二)齊步、跑步向後轉
口令:向後轉--走。
要領:左腳向右前邁出約半步(跑步時,繼續跑2步,再向前半步),腳尖向右約45度,以兩腳的前腳掌為軸,向後轉180度,出左腳按原步法向新方向行進。
(三)轉動時,保持行進時的節奏,兩臂自然擺動,不得外張;兩腿自然挺直,上體保持正直。
第十五條 沖鋒槍手、81式自動步槍手的握槍
(一)肩槍互換掛槍
1.肩槍換掛槍
口令:掛槍。
要領:右手移握護木(79式沖鋒槍,握導氣箍),右臂前伸將槍口轉向前,左手掌心向下在右肩前握背帶;兩手協力將背帶從頭上套過,落在左肩,使槍身在胸前約成45度(表尺中央部位位於衣扣線);右手移握槍頸(折疊式沖鋒槍,握復進機蓋後端),左手放下(閱兵等時機左手可握護木),成掛槍立正姿勢。
2.掛槍換肩槍
口令:肩槍。
要領:右手移握護木,左手移握背帶;兩手協力將背帶從頭上套過,落在右肩,槍口向下,槍身垂直;右手移握背帶(拇指由內頂住),左手放下,成肩槍立正姿勢。
(二)肩槍、背槍互換
1.肩槍換背槍
口令:背槍。
要領:左手在右肩前握背帶,右手掌心向後移握準星座;兩手協力將槍上提,左手將背帶從頭上套過,落在左肩;兩手放下,成背槍立正姿勢。
2.背槍換肩槍
口令:肩槍。
要領:右手掌心向後握準星座;左手在左肩前握背帶;兩手協力將背帶從頭上套過,落在右肩;右手移握背帶(拇指由內頂住),左手放下,成肩槍立正姿勢。
(三)掛槍、背槍互換
1.掛槍換背槍
口令:背槍。
要領:右手握準星座,稍向上提,左手在左肩前握背帶;兩手協力將槍轉到背後,兩手放下,成背槍立正姿勢。
2.背槍換掛槍
口令:掛槍。
要領:右手掌心向前移握準星座,稍向上提,左手在右肋前握背帶;兩手協力將槍轉到胸前;右手移握槍頸(折疊式沖鋒槍,握復進機蓋後端),左手放下或握護木,成掛槍立正姿勢。
第十六條 班用機槍手、狙擊步槍手(半自動步槍手)的操槍
(一)托槍、槍放下
口令:托槍。
要領:右手將槍提到右肩前,槍身垂直,離身體約15厘米,槍面向右(狙擊步槍、槍面向後),手約同肩高,大臂輕貼右脅,同時左手握護木(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握表尺上方);將槍上提,左手將槍面轉向前(狙擊步槍、槍面轉向左;半自動步槍,槍面向右),同時右手拇指貼於托後踵(狙擊步槍,貼於托前踵),余指並擾握托底鈑,兩手協力將槍送上右肩(彈匣與肩同高),左手迅速放下;
槍身要正,托後踵與衣扣線齊(狙擊步槍,槍面與衣扣線平行);右大臂輕貼右脅,小臂略平,成托槍立正姿勢。
口令:槍放下。
要領:右手下壓槍托,臂伸直,使槍離肩,同時左手按握護木(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接握表尺上方),槍身垂直,槍面向前(狙擊步槍,槍面向左;半自動步槍,槍面向右);左手將槍面轉向右(狙擊步槍,將槍面轉向後;半自動步槍,將槍稍向下移),同時右手握調整器附近(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將槍稍向下移),同時右手握調整器附近(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移握上背帶環下方);左手放下的同時,右手將槍放下,使托底鈑輕輕著地,成持槍立正姿勢。
(二)肩槍、槍放下
口令:肩槍。
要領:右手將槍提到右肩前,槍身垂直,離身體約25厘米,槍面向右,上背帶環與鎖骨同高,大臂輕貼右脅,同時左手握護木(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握表尺上方),右手移握背帶(拇指由內頂住)向左後拉平;用左手的推力和右手腕的旋轉力迅速將槍送上右肩,右大臂輕貼右脅,槍身垂直,左手放下,成持槍立正姿勢。
口令:槍放下。
要領:用右手腕的旋動力,迅速將槍轉到右肩前,離身體約25厘米,同時左手握護木(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接握表尺上方),槍面稍向右後;右手握調整器附近(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移握上背帶環下方),槍身垂直,左手放下的同時,右手將槍放下,使托底鈑輕輕著地,成持槍立正姿勢。
(三)背槍、槍放下
口令:背槍。
要領:右手將槍提到右胸前,左手將背帶向左拉平;兩手將槍掛在頸上,右手移握下背帶環;兩手協力將槍轉到背後,同時右臂由槍和背帶之間伸出,兩手放下,成背槍立正姿勢。
口令:槍放下。
要領:右手握下背帶環,右手在左胸前握背帶,兩手協力將槍轉到身體前方,同時右臂由槍和背帶之間脫出,右手移握上背帶環下方;兩手將槍從頸上取下,左手放下的同時,右手將槍放下,使托底鈑輕輕著地,成持槍立正姿勢。
(四)半自動步槍的托槍、端槍互換
1.托槍換端槍
口令:端槍。
要領:行進時,聽到「端槍」的口令,繼續向前3步,於左腳著地時,右手下壓槍托,使槍離肩,同時左手接握護木;右腳再向前1步的同時,右手移握槍頸,並使槍面轉向後;於左腳著地時,兩手將槍導向前,槍面向上,左手掌心轉向右,槍頸緊貼右胯,右肘與兩肩成一線,槍刺尖約與眼同高,並在右肩的正前方。
2.端槍換托槍
口令:托槍。
要領:聽到「托槍」的口令,繼續向前3步,於左腳著地時,右手收至右胸前,右手向前下方推槍;右腳再向前1步,左手將槍稍向上提,右手移握托底鈑,同時槍面轉向右,於左腳著地時,將槍送上右肩,左手放下。
第十七條 40火箭筒手的操筒
(一)肩筒換托筒
口令:托筒。
要領:用右手腕的旋轉力將筒轉到右肩前,同時左手接握護板,將筒上提,筒身垂直;右手打開肩托,五指並攏移握筒尾,兩手協力將筒送上右肩(肩托卡於肩上),右大臂輕貼右脅,小臂略平,筒身要正,握把向下,左手放下,成托筒立正姿勢。
(二)托筒換肩筒
口令:肩筒。
要領:右手下壓筒尾,臂伸直,使筒離肩,同時左手接握護板,筒身垂直,右手摺回肩托,移握背帶(拇指由內頂住),將背帶向左後拉平;用左手的推力和右手腕的旋轉力迅速將筒送上右肩,右大臂輕貼右脅,筒身垂直,左手放下,成肩筒立正姿勢。
第十八條 60迫擊炮手的操炮
口令:扛炮。
要領:上體前屈,左腿微彎,左手使提把向上,掌心向前,虎口向正握提把下方炮身,兩手協力將炮送上右肩(標線向左),左手放下,右大臂輕貼右脅,成扛炮立正姿勢。
口令:炮放下。
要領:左手握把下方炮身,上體前屈,左腿微彎,兩手協力將炮放在右腳外側,成持炮立正姿勢。
第十九條 脫帽、戴帽
(一)脫帽。
口令:脫帽。
要領:雙手捏帽檐或帽前端兩側,將帽取下,置於左小臂,帽徽向前,掌心向上,四指扶帽檐或帽前端中央處,小臂略成水平。
(二)戴帽。
口令:戴帽。
要領:雙手捏帽檐或帽前端兩側,將帽迅速戴正。
(三)攜槍(筒、炮)時,用左手脫、戴帽。
第二十條 坐下、蹲下、起立
(一)坐下。
口令:坐下。
槍靠右肩--坐下。
要領:左小腿在右小腿後交叉,迅速坐下,兩手自然放在兩膝上,上體保持正直。
攜槍(筒)坐下時,槍(筒)靠右肩(槍面向右、筒面向左),右手自然扶貼護木(折疊式沖鋒槍,移扶復進機蓋後端;40火箭筒,握護板),左手放在左膝上。肩沖鋒槍、81式自動步槍(40火箭筒)坐下時,聽到預令,將槍(筒)取下,右手移握護木,使槍背帶從肩上滑下;肩折疊式沖鋒槍時,右手移握散熱孔,將槍口轉向左前,左手虎口向右握彈匣,右手打開槍托後,移握散熱孔;肩40火箭筒時,用右手腕的旋轉力,迅速將筒轉到右肩前,同時左手接握護板,右手移握護板。攜60迫擊炮坐下時,可先架炮。
背背包時,聽到「放背包」的口令,兩手握背包帶,取下背包,轉體向右,右手將背包橫放在腳後,背包口向左,按口令坐在背包上。
攜槍(筒)放背包時,先置槍(架槍、筒)或兩腿夾槍,然後放背包。
(二)蹲下
口令:蹲下。
要領:右腳後退半步,臀部坐在右腳跟上(膝蓋不著地),兩手自然放在兩膝上,上體保持正直。蹲下過久,可自行換腳。
持槍時,右手移握護木(沖鋒槍和81式自動步槍、40火箭筒、60迫擊炮的攜帶方法不變),左手自然放在左膝上。
(三)起立
口令:起立。
要領:全身協力迅速起立,成立正姿勢或成持槍(炮)、肩槍(筒)立正姿勢。
60迫擊炮架炮、班用機槍和40火箭架筒時,起立後取炮、槍、筒。
第四章 分隊、部隊的隊列動作
第二十一條 班的隊形
班的基本隊形,分為橫隊和縱隊。需要時,班可成二列橫隊或二路縱隊。隊列人員之間的間隔(兩肘之間)約10厘米,距離(前一名腳跟至後一名腳尖)約75厘米。
(一)步兵班的隊形(圖均從略,下同)
步兵班通常按班長、機槍射手、機槍副射手、步槍手或沖鋒槍手、火箭筒射手、火箭筒副射手、副班長的順序列隊,必要時也可按身高列隊。
(二)60迫擊炮的隊形
(三)重機槍班的隊形
(四)12.7高射機槍班的隊形
(五)82迫擊炮班的隊形
(六)82無座力炮班的隊形
第二十二條 排的隊形
排的基本隊形,分為橫隊和縱隊。
(一)步兵排的隊形
排橫隊,由各班的班橫隊依次向後排列組成。
排縱隊,由各班的班縱隊依次向右並列組成。
(二)排長的列隊位置
橫列時,在第一列基準兵右側;縱隊時,在隊列中央前。
第二十三條 連的隊形
連的基本隊形,分為橫隊、縱隊和並列縱隊。
(一)步兵連的隊形
連橫隊,由各排的排橫隊依次向左並列組成。
連縱隊,由各排的排縱隊依次向後排列組成。
連並列縱隊,由各排的排縱隊依次向左並列組成。
連部和炊事班或連部、炊事班和60迫擊炮班分別以二列(路)或三列(路)
組成相應的隊形,位於本連隊尾。
(二)連指揮員的列隊位置
橫隊、並列縱隊時,位於一排長右側,前列為連長、副連長,後列為政治指導員(當編有副政治指導員時,為政治指導員、副政治指導員);縱隊時,位於一排長前,前列為連長、政治指導員,後列中央為副連長(當編有副政治指導員時,後列為副連長、副政治指導員)。
第二十四條 營的隊形
營的基本隊形,分為橫隊、縱隊和並列縱隊。
(一)步兵營的隊形
營橫隊,由各連的並列縱隊依次向左並列組成。
營縱隊,由各連的連縱隊依次向後排列組成。
營部將汽車分隊和其餘單位官兵,分別編為三列(路)隊形,按編制序列列隊。
營屬機槍連、炮兵連,參照步兵連的基本隊形,按編制序列列隊。
(二)營指揮員的列隊位置
橫隊、並列縱隊時,位於營部右側,前列為營長、副營長,後列為政治教導員(當編有副政治教導員的,為政治教導員、副政治教導員);縱隊時,位於營部前,前列為營長、政治教導員,後列中央為副營長(當編有副政治教導員時,後列為副營長、副政治教導員)。
第二十五條 團的隊形
團的基本隊形,分為營橫隊的團橫隊、營並列縱隊和團縱隊。
(一)步兵團的隊形
營橫隊的團橫隊,由各營橫隊依次向左並列組成。
營並列縱隊的團橫隊,由各營的營並列縱隊依次向左並列組成。
團縱隊,由各營的營縱隊依次向後排列組成。
團機關按司、政、後的序列,根據團隊形性質,司令部編為三列(路),政治處和後勤處各編為二列(路)隊形列隊。
團屬炮兵營、連和直屬各連,應採用同步兵營、連相應的隊形,按編制序列列隊;團後勤分隊,以建制為基礎,根據團隊形性質,按三列(路)隊形進行編組,位於本團隊尾。
(二)團指揮員的列隊位置
各種隊形中,團指揮員成二路。橫隊時,位於團機關右側,右路為團長、副團長(當編有副政治委員時,為團長、副團長、參謀長)、左路為政治委員、參謀長(當編有副政治委員時,為政治委員、副政治委員),縱隊時,位於團機關前,左路為團長、副團長(當編有副政治委員時,為團長、副團長、參謀長),右路為政治委員,參謀長(當編有副政治委員時,為政治委員、副政治委員)。
(三)軍旗位置
掌旗員和護旗兵一列,橫隊時,在團指揮員右側;縱隊時,在團指揮員前。
第二十六條 軍(兵)種分隊、部隊的隊形
軍(兵)種的團及其以下分隊的隊形,應根據編制裝備,參照步兵團、營、連、排、班的隊形列隊;各分隊之時的間隔、距離,根據本章有關隊形的數據調整。
第二十七條 指揮員列隊位置的變換
連(營、團)長出列指揮後,其列隊位置,應由副連(副營、副團)長替補。
隊列內指揮員列隊位置的變換方法:
橫隊、並列縱隊時,政治指導員(政治教導員)左跨1步,與副連(副營)長對正,副團長向前1步,參謀長右跨1步。
縱隊時,政治指導員(政治教導員)後退1步,副連(副營)長右跨半步,副團長向前1步。參謀長左跨半步。
第二十八條 集合、離散
(一)集合
集合,是使單個軍人、分隊、部隊按規范隊形聚集起來的一種隊列動作。
集合時,指揮員應先發出預告或信號,如「全連(或×排)注意」,然後,站在預定隊形的中央前,面向預定隊形成立正姿勢,下達「成××隊--集合」的口令。所屬人員聽到預告或信號,原地面向指揮員成立正姿勢;聽到口令,跑步到指定位置面向指揮員集合(在指揮員後側的人員,應從指揮員右側繞過),自行對正、看齊,成立正姿勢。
1.班集合
口令:成班橫隊(二列橫隊)--集合。
要領:基準兵迅速到班長左前方適當位置,成立正姿勢;其他士兵以基準兵為准,依次向左排列,自行看齊。
成班二列橫隊時,單數士兵在前,雙數士兵在後。
口令:成班縱隊(二路縱隊)--集合。
要領:基準兵迅速到班長前方適當位置,成立正姿勢;其他士兵以基準兵為准,依次向後排列,自行對正。
成班二路縱隊時,單數士兵在左,雙數士兵在右。
2.排集合
口令:成排橫隊--集合。
要領:基準班在指揮員前方適當位置,成班橫隊迅速站好;其他班成班橫隊,以基準班為准,依次向後排列,自行對正、看齊。
口令:成排縱隊--集合。
要領:基準班在指揮員右前方適當位置,成班縱隊迅速站好;其他班成班縱隊,以基準班為准,依次向右排列,自行對正、看齊。
3.連集合
口令:成連橫隊--集合。
要領:隊列內的連指揮員或基準排,在指揮員左前方適當位置,成橫隊迅速站好;各排和連部成橫隊,以連指揮員或基準排為准,依次向左排列,自行對正、看齊。
口令:成連縱隊--集合。
要領:隊列內的連指揮員或基準排,在指揮員前方適當位置,成縱隊迅速站好;各排和連部成縱隊,以連指揮員或基準排為准,依次向後排列,自行對正、看齊。
4.營集合
營集合,通常規定集合的時間、地點、方向、隊形、基準分隊以及應攜帶的武器、器材和裝具等事項。
各連按照營的規定,由連長整隊帶往營的集合地點,隨即向基準分隊取齊,然後,跑步到距主持集合的指揮員5-7步處報告人數。例如:「營長同志,步兵第×連,應到×××名,實到××名,請指示」。
營長以口令指揮集合時,參照本條(一)款的有關規定實施。
5.團集合,參照營集合的規定實施。
(二)離散
離散,是使列隊的單個軍人、分隊、部隊各自離開原隊位置的一種隊列動作。
1.離開
口令:各營(連、排、班)帶開(帶回)。
要領:隊列中的各營(連、排、班)指揮員帶領本隊迅速離開原列隊位置。
2.解散
口令:解散。
要領:隊列人員迅速高開原列隊位置。
第二十九條 整齊、報數
(一)整齊
整齊:是使列隊人員按規定的間隔、距離,保持行、列齊整的一種隊列動作。整齊分為向右(左)看齊和向中看齊。
口令:向右(左)看--齊。
要領:基準兵不動,其他士兵向右(左)轉頭(持槍、炮時,聽到預令,迅速將槍、炮稍提起,看齊後自行放下)、眼睛看右(左)鄰士兵腮部,前四名能通視基準兵,自第五名起,以能通視到本人以右(左)第三人為度。後列人員,先向前對正,後向右(左)看齊。
口令:以×××同志為准,向中看--齊。
要領:當指揮員指定以「×××同志為准(或以第×名為准)」時,基準兵答「到」,同時左手握拳,大臂前伸與肩略平,小臂垂直舉起,拳心和向右。聽到「向中看--齊」的口令後,迅速將手放下,其他士兵按照向右(左)看齊的要領實施。
口令:向前--看。
要領:迅速將頭轉
㈥ 十個人的隊形怎麼擺
有以下三種方式:
①可以排成兩排,一排五個人。②可以排成四排,第一排一人,第二排二人,第三排三人,第四排四人。③可以排成一排,一排十個。④可以排成五排,一排兩個。
以下是關於隊形的相關介紹:
隊列隊形即隊列行為准則中所規定各級部(分)隊的行列組織結構與動作表現形式。《隊列條令》明確規定了班、排、連、營、團的隊列隊形和隊列動作,以及在大型禮儀場合的隊列與動作規范。
戰斗隊形是多種多樣的,基本形態有三角隊形、梯形隊形、橫隊隊形、縱隊隊形和梯次隊形。合成兵團、部隊的戰斗隊形通常由第一梯隊、第二梯隊、合成預備隊、炮兵群、高射炮兵群、反坦克預備隊、工程兵預備隊、防化學兵預備隊、運動保障隊、障礙排除(或設置)隊等組成。有時還編有第三梯隊、坦克預備隊、反空降預備隊、炮兵預備隊和先遣支隊等。
隊列隊形通常分為橫隊、縱隊、並列縱隊三種基本隊形,根據不同的作戰編成可以分為班橫隊和班縱隊、排橫隊和排縱隊、連橫隊和連縱隊及連並列橫隊、營橫隊和營縱隊及營並列橫隊、團橫隊和團縱隊等隊形。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隊列隊形
㈦ 擺隊形違法么
摘要 隊列隊形即隊列行為准則中所規定各級部(分)隊的行列組織結構與動作表現形式。《隊列條令》明確規定了班、排、連、營、團的隊列隊形和隊列動作,以及在大型禮儀場合的隊列與動作規范。
㈧ 關於中國現代軍人的軍規.
看了你的題目想起不三不四來,不是說笑,軍規里還真有這條,大意是男軍人鞋跟不能超過三厘米,女軍人不能超過四厘米。
當軍委主席改選的時候,我軍會由新的軍委主席簽發三大條令。也就是內務、紀律和隊列條令。
解放軍三大條令之紀律條令
目錄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獎勵
第一節獎勵的目的和原則
第二節獎勵的項目
第三節獎勵的條件
第四節獎勵的許可權
第五節獎勵的實施
第三章處分
第一節處分的目的和原則
第二節處分的項目
第三節處分的條件
第四節處分的許可權
第五節處分的實施
第四章特殊措施
第一節行政看管
第二節其他措施
第五章控告和申訴
第六章首長責任和紀律監察
第七章附則
附錄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維護和鞏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紀律,正確實施獎懲,保證軍隊的高度集中統一,加強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鞏固和提高戰鬥力,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結合軍隊實際,制定本條令。
第二條本條令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維護紀律、實施獎懲的基本依據,適用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和單位,以及參戰、支前的預備役人員。
第三條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的基本內容:
(一)執行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二)遵守國家的憲法、法律、法規;
(三)執行軍隊的條令、條例和規章制度;
(四)執行上級的命令和指示;
(五)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見附錄一)。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紀律要求每個軍人必須做到:
(一)聽從指揮,令行禁止;
(二)嚴守崗位,履行職責;
(三)尊干愛兵,團結友愛;
(四)軍容嚴整,舉止端正;
(五)提高警惕,保守秘密;
(六)愛護武器裝備和公物;
(七)廉潔奉公,不謀私利;
(八)擁政愛民,保護群眾利益;
(九)遵守社會公德,講究文明禮貌;
(十)繳獲歸公,不虐待俘虜。
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
(1990年6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我軍的隊伍動作、隊列隊形和隊列指揮,正確實施隊列訓練,培養良好的軍姿、嚴整的軍容、協調一致的動作、嚴格的組織紀律性,以適應技術、戰術訓練和增強戰鬥力的需要,制定本條令。
第二條 本條令適用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文職幹部、士兵和參訓的預備役人員。
本條令沒有規定的有關內容,按照總部、軍(兵)種頒發的有關條令、條例和規章執行。
第三條 全軍必須嚴格執行本條令的規定。各級首長和司令部對貫徹執行本條令負有直接責任,必須嚴格要求,檢查、監督所屬人員認真貫徹落實。
第二章 隊列指揮和隊列基本生活要求
第四條 隊列指揮位置
指揮位置應便於指揮和通視全體。通常是:停止間,在隊列中央前;行進間,縱隊時在左側中央前,必要時在中央前,橫隊、並隊縱隊時在左側前或左側,必要時在右側前或右側。變換指揮位置通常用跑步(5步以內用齊步),進到預定的位置後,成立正姿勢下達口令。縱隊行進時,可在行進間下達口令。
第五條 指揮員在隊列指揮時必須:
(一)姿態端正,精神振作,動作準確;
(二)清點人數,檢查著裝,認真驗槍;
(三)嚴格要求,認真維護隊列紀律;
(四)正確選擇指揮位置;
(五)口令要准確、清楚、洪亮。
第六條 軍人在隊列生活中必須:
(一)堅決執行命令,做到令行禁止;
(二)按規定的順序列隊,牢記自己的位置,姿態端正,精神振作;
(三)集中精力聽指揮員的口令,動作要迅速、准確、協調一致;
(四)保持隊列整齊、肅靜、自覺遵守隊列紀律;
(五)將學到的隊列動作,自覺地用於訓練、執勤和日常生活中。
第三章 單個軍人的隊列動作
第七條 立正
立正是軍人的基本姿勢,是隊列動作的基礎。
口令:立正。
要領:兩腳跟靠攏並齊,兩腳尖向外分開約60度;兩腿挺直;小腹微收,自然挺胸;上體正直,微向前傾;兩肩要平,稍向後張;兩臂自然下垂,手指並攏自然微屈,拇指尖貼於食指的第二節,中指貼於褲縫;頭要正,頸要直,口要閉,下頜微收,兩眼向前平視(見第1圖)。
攜槍(筒、炮)的要領:
(一)肩沖鋒槍和81式自動步槍(40火箭筒)時,右手在右胸前握背帶(拇指由內頂住),右大臂輕貼右脅,槍(筒)身垂直,槍口(筒尾)向下,
(二)持班用機槍、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時,右臂自然下垂,左手將背帶挑起、拉直,由右手拇指在內壓住,余指並攏在外將槍握住,同時左手放下,托底鈑在右腳外側全部著地,托後踵同腳尖齊。
(三)持60迫擊炮時,右手拇指在內,余指並攏在外握炮口,座鈑立在右腳外側,鈑緣同腳尖齊,標線向左。
第八條 跨立(即跨步站立)
跨立主要用於軍體操,執勤和艦艇上站立等場合,可與立正互換。
口令:跨立。
要領:左腳向左跨出約一腳之長,兩腿自然伸直,上體保持立正姿勢,身體重心落於兩腳之間。而手後背,左手握右手腕,右手手指並擾自然彎屈,手心向後。
攜槍時不背手。
第九條 稍息
口令:稍息。
要領:左腳順腳尖方向伸出約全腳的三分之二,兩腿自然伸直,上體保持立正姿勢身體重心大部分落於右腳。攜槍(筒、炮)時,攜帶的方法不變,其餘動作同徒手。稍息過久,可自行換腳。
第十條 停止間轉法
(一)向右(左)轉
口令:向右(左)--轉
要領:以右(左)腳跟為軸,右(左)腳跟和左(右)腳掌前部同時用力,使身體和腳一致向右(左)轉90度,體重落在右(左)腳,左(右)腳取捷徑迅速靠攏右(左)腳,成立正姿勢。轉動和靠腳時,兩腿挺直,上身保持立正姿勢。
半面向左(左)轉,按向右(左)轉的要領轉45度。
(二)向後轉
口令:向後--轉。
要領:按向右轉的要領向後轉180度。
(三)持槍(炮)轉動時,除按徒手動作要領外,聽到預令,將槍(炮)稍提起(60迫擊炮手,右手移握架頭),拇指貼於右胯,使槍(炮)隨身體平衡轉向新方向,托底鈑(座鈑)輕輕著地,成持槍(炮)立正姿勢。
第十一條 行進
行進的基本步法分為齊步、正步和跑步,輔助步法分為便步、踏步和移步。
(一)齊步
齊步是軍人進行的常用步法。
口令:齊步--走。
要領:左腳向正前方邁出約75厘米著地,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貼於食指第二節;兩臂前後自然擺動,向前擺臂時,肘部彎屈,小臂自然向里合,手心向內稍向下,拇指根部對正衣扣線,並與最下方衣扣同高(著夏季作訓服時,與第四衣扣同高;著冬季作訓服時,與第五衣扣同高;著水兵服時,與腰帶同高),離身體約25厘米;向後擺臂時,手臂自然伸直,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鍾116-122步。
(二)正步
正步主要用於分列式和其它禮節性場合。
口令:正步--走。
要領:左腳向正前方踢出(腿要綳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約25厘米)約75厘米,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動作;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貼於食指第二節;向前擺臂時,肘部變屈,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內稍向下,手腕下沿擺到高於最下方衣扣約10厘米處(著夏季作訓服時,約與第三衣扣同高;著水兵服時,手腕上沿距領口角約15厘米),離身體約10厘米;向後擺臂時(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鍾110-116步。
(三)跑步
跑步主要用於快速行進。
口令:跑步--走。
要領:聽到領令,兩手迅速握拳(四指蜷握,拇指貼在食指第一關節和中指第二節上),提到腰際,約與腰帶同高,拳心向內,肘部稍向里合。聽到動令,上體微向前傾,兩腿微彎,同時左腳利用右腳掌的蹬力躍出約85厘米,前腳掌先著地,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兩臂前後自然擺動,向前擺臂時,大臂略直,肘部貼於腰際,小臂略平,稍向里合,兩拳內側各距衣扣線約5厘米;向後擺臂時,拳貼於腰際。行進速度每分鍾170-180步。
便步用於行軍、操練後恢復體力及其它場合。
口令:便步--走。
要領:用適當的步速、步幅行進,兩臂自然擺,上體保持良好姿態。
(五)踏步
踏步用於調整步伐和整齊。
停止間口令:踏步--走。
行進間口令:踏步。
要領:兩腳在原地上下起落(抬起時,腳尖自然下垂,離地面約15厘米;落下時,前腳掌先著地),上體保持正直,兩臂按齊步走或跑步擺臂的要領擺動。
踏步時,聽到「前進」的口令,繼續踏2步,再換齊步或跑步行進。
(六)移步(5步以內)
移步用於調整隊列位置。
1.右(左)跨步
口令:右(左)跨×步--走。
要領:上體保持正直,每跨1步並腳1次,其步幅約與肩同寬,跨到指定步數停止。
2.向前或後退
口令:向前×步--走。
後退×走--走。
要領:向前移步時,應按單數步要領進行(雙數步變為單數步)。向前1步時,用正步,不擺臂;向前3、5步時,按照齊步走的要領進行。向後退時,從左腳開始,每退1步靠腳一次,不擺臂,退到指定步數停止。
(七)持槍(炮)時,聽到行進口令的預令,將槍(炮)提起(60迫擊炮手,左手移握提把),使槍(炮)身略直,拇指貼於左胯,使槍(炮)身穩固,其餘要領同徒手。
第十二條 立定
口令:立--定。
要領:齊步和正步時,聽到口令,左腳再向前大半步著地,兩腿挺直,右腳取捷徑迅速靠攏左腳,成立正姿勢。跑步時,聽到口令,再跑2步,然後左腳向前大半步(兩拳收於腰際,停止擺動)著地,右腳靠攏左腳,同時將手放下,成立正姿勢。踏步時,聽到口令,左腳踏1步,右腳靠攏左腳,原地成立正姿勢(跑步的踏步,聽到口令,繼續踏2步,再按上述要領進行)。
持槍(炮)立定時,在右腳靠攏左腳後,迅速將托底鈑(座鈑)輕輕著地。其餘要領同徒手。
第十三條 步法變換
步法變換,均從左腳開始。
齊步、正步互換,聽到預令,即換正步或齊步行進。
齊步換跑步,聽到預令,兩手迅速握拳提到腰際,兩臂前後自然擺動;聽到動令,即換跑步行進。
跑步換齊步,聽到口令,繼續跑2步,然後,換步行進。
第十四條 行進間轉法
(一)齊步、跑步向右(左)轉
口令:向右(左)轉--走。
要領:左(右)腳向前半步(跑步時,繼續跑2步,再向前半步),腳尖向右(左)約45度,身體向右(左)轉90度時,左(右)腳不轉動,同時出右(左)腳按原步法向新方向行進。
半面向右(左)轉走,按向右(左)轉走的要領轉45度。
(二)齊步、跑步向後轉
口令:向後轉--走。
要領:左腳向右前邁出約半步(跑步時,繼續跑2步,再向前半步),腳尖向右約45度,以兩腳的前腳掌為軸,向後轉180度,出左腳按原步法向新方向行進。
(三)轉動時,保持行進時的節奏,兩臂自然擺動,不得外張;兩腿自然挺直,上體保持正直。
第十五條 沖鋒槍手、81式自動步槍手的握槍
(一)肩槍互換掛槍
1.肩槍換掛槍
口令:掛槍。
要領:右手移握護木(79式沖鋒槍,握導氣箍),右臂前伸將槍口轉向前,左手掌心向下在右肩前握背帶;兩手協力將背帶從頭上套過,落在左肩,使槍身在胸前約成45度(表尺中央部位位於衣扣線);右手移握槍頸(折疊式沖鋒槍,握復進機蓋後端),左手放下(閱兵等時機左手可握護木),成掛槍立正姿勢。
2.掛槍換肩槍
口令:肩槍。
要領:右手移握護木,左手移握背帶;兩手協力將背帶從頭上套過,落在右肩,槍口向下,槍身垂直;右手移握背帶(拇指由內頂住),左手放下,成肩槍立正姿勢。
(二)肩槍、背槍互換
1.肩槍換背槍
口令:背槍。
要領:左手在右肩前握背帶,右手掌心向後移握準星座;兩手協力將槍上提,左手將背帶從頭上套過,落在左肩;兩手放下,成背槍立正姿勢。
2.背槍換肩槍
口令:肩槍。
要領:右手掌心向後握準星座;左手在左肩前握背帶;兩手協力將背帶從頭上套過,落在右肩;右手移握背帶(拇指由內頂住),左手放下,成肩槍立正姿勢。
(三)掛槍、背槍互換
1.掛槍換背槍
口令:背槍。
要領:右手握準星座,稍向上提,左手在左肩前握背帶;兩手協力將槍轉到背後,兩手放下,成背槍立正姿勢。
2.背槍換掛槍
口令:掛槍。
要領:右手掌心向前移握準星座,稍向上提,左手在右肋前握背帶;兩手協力將槍轉到胸前;右手移握槍頸(折疊式沖鋒槍,握復進機蓋後端),左手放下或握護木,成掛槍立正姿勢。
第十六條 班用機槍手、狙擊步槍手(半自動步槍手)的操槍
(一)托槍、槍放下
口令:托槍。
要領:右手將槍提到右肩前,槍身垂直,離身體約15厘米,槍面向右(狙擊步槍、槍面向後),手約同肩高,大臂輕貼右脅,同時左手握護木(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握表尺上方);將槍上提,左手將槍面轉向前(狙擊步槍、槍面轉向左;半自動步槍,槍面向右),同時右手拇指貼於托後踵(狙擊步槍,貼於托前踵),余指並擾握托底鈑,兩手協力將槍送上右肩(彈匣與肩同高),左手迅速放下;
槍身要正,托後踵與衣扣線齊(狙擊步槍,槍面與衣扣線平行);右大臂輕貼右脅,小臂略平,成托槍立正姿勢。
口令:槍放下。
要領:右手下壓槍托,臂伸直,使槍離肩,同時左手按握護木(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接握表尺上方),槍身垂直,槍面向前(狙擊步槍,槍面向左;半自動步槍,槍面向右);左手將槍面轉向右(狙擊步槍,將槍面轉向後;半自動步槍,將槍稍向下移),同時右手握調整器附近(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將槍稍向下移),同時右手握調整器附近(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移握上背帶環下方);左手放下的同時,右手將槍放下,使托底鈑輕輕著地,成持槍立正姿勢。
(二)肩槍、槍放下
口令:肩槍。
要領:右手將槍提到右肩前,槍身垂直,離身體約25厘米,槍面向右,上背帶環與鎖骨同高,大臂輕貼右脅,同時左手握護木(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握表尺上方),右手移握背帶(拇指由內頂住)向左後拉平;用左手的推力和右手腕的旋轉力迅速將槍送上右肩,右大臂輕貼右脅,槍身垂直,左手放下,成持槍立正姿勢。
口令:槍放下。
要領:用右手腕的旋動力,迅速將槍轉到右肩前,離身體約25厘米,同時左手握護木(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接握表尺上方),槍面稍向右後;右手握調整器附近(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移握上背帶環下方),槍身垂直,左手放下的同時,右手將槍放下,使托底鈑輕輕著地,成持槍立正姿勢。
(三)背槍、槍放下
口令:背槍。
要領:右手將槍提到右胸前,左手將背帶向左拉平;兩手將槍掛在頸上,右手移握下背帶環;兩手協力將槍轉到背後,同時右臂由槍和背帶之間伸出,兩手放下,成背槍立正姿勢。
口令:槍放下。
要領:右手握下背帶環,右手在左胸前握背帶,兩手協力將槍轉到身體前方,同時右臂由槍和背帶之間脫出,右手移握上背帶環下方;兩手將槍從頸上取下,左手放下的同時,右手將槍放下,使托底鈑輕輕著地,成持槍立正姿勢。
(四)半自動步槍的托槍、端槍互換
1.托槍換端槍
口令:端槍。
要領:行進時,聽到「端槍」的口令,繼續向前3步,於左腳著地時,右手下壓槍托,使槍離肩,同時左手接握護木;右腳再向前1步的同時,右手移握槍頸,並使槍面轉向後;於左腳著地時,兩手將槍導向前,槍面向上,左手掌心轉向右,槍頸緊貼右胯,右肘與兩肩成一線,槍刺尖約與眼同高,並在右肩的正前方。
2.端槍換托槍
口令:托槍。
要領:聽到「托槍」的口令,繼續向前3步,於左腳著地時,右手收至右胸前,右手向前下方推槍;右腳再向前1步,左手將槍稍向上提,右手移握托底鈑,同時槍面轉向右,於左腳著地時,將槍送上右肩,左手放下。
第十七條 40火箭筒手的操筒
(一)肩筒換托筒
口令:托筒。
要領:用右手腕的旋轉力將筒轉到右肩前,同時左手接握護板,將筒上提,筒身垂直;右手打開肩托,五指並攏移握筒尾,兩手協力將筒送上右肩(肩托卡於肩上),右大臂輕貼右脅,小臂略平,筒身要正,握把向下,左手放下,成托筒立正姿勢。
(二)托筒換肩筒
口令:肩筒。
要領:右手下壓筒尾,臂伸直,使筒離肩,同時左手接握護板,筒身垂直,右手摺回肩托,移握背帶(拇指由內頂住),將背帶向左後拉平;用左手的推力和右手腕的旋轉力迅速將筒送上右肩,右大臂輕貼右脅,筒身垂直,左手放下,成肩筒立正姿勢。
第十八條 60迫擊炮手的操炮
口令:扛炮。
要領:上體前屈,左腿微彎,左手使提把向上,掌心向前,虎口向正握提把下方炮身,兩手協力將炮送上右肩(標線向左),左手放下,右大臂輕貼右脅,成扛炮立正姿勢。
口令:炮放下。
要領:左手握把下方炮身,上體前屈,左腿微彎,兩手協力將炮放在右腳外側,成持炮立正姿勢。
第十九條 脫帽、戴帽
(一)脫帽。
口令:脫帽。
要領:雙手捏帽檐或帽前端兩側,將帽取下,置於左小臂,帽徽向前,掌心向上,四指扶帽檐或帽前端中央處,小臂略成水平。
(二)戴帽。
口令:戴帽。
要領:雙手捏帽檐或帽前端兩側,將帽迅速戴正。
(三)攜槍(筒、炮)時,用左手脫、戴帽。
第二十條 坐下、蹲下、起立
(一)坐下。
口令:坐下。
槍靠右肩--坐下。
要領:左小腿在右小腿後交叉,迅速坐下,兩手自然放在兩膝上,上體保持正直。
攜槍(筒)坐下時,槍(筒)靠右肩(槍面向右、筒面向左),右手自然扶貼護木(折疊式沖鋒槍,移扶復進機蓋後端;40火箭筒,握護板),左手放在左膝上。肩沖鋒槍、81式自動步槍(40火箭筒)坐下時,聽到預令,將槍(筒)取下,右手移握護木,使槍背帶從肩上滑下;肩折疊式沖鋒槍時,右手移握散熱孔,將槍口轉向左前,左手虎口向右握彈匣,右手打開槍托後,移握散熱孔;肩40火箭筒時,用右手腕的旋轉力,迅速將筒轉到右肩前,同時左手接握護板,右手移握護板。攜60迫擊炮坐下時,可先架炮。
背背包時,聽到「放背包」的口令,兩手握背包帶,取下背包,轉體向右,右手將背包橫放在腳後,背包口向左,按口令坐在背包上。
攜槍(筒)放背包時,先置槍(架槍、筒)或兩腿夾槍,然後放背包。
(二)蹲下
口令:蹲下。
要領:右腳後退半步,臀部坐在右腳跟上(膝蓋不著地),兩手自然放在兩膝上,上體保持正直。蹲下過久,可自行換腳。
持槍時,右手移握護木(沖鋒槍和81式自動步槍、40火箭筒、60迫擊炮的攜帶方法不變),左手自然放在左膝上。
(三)起立
口令:起立。
要領:全身協力迅速起立,成立正姿勢或成持槍(炮)、肩槍(筒)立正姿勢。
60迫擊炮架炮、班用機槍和40火箭架筒時,起立後取炮、槍、筒。
第四章 分隊、部隊的隊列動作
第二十一條 班的隊形
班的基本隊形,分為橫隊和縱隊。需要時,班可成二列橫隊或二路縱隊。隊列人員之間的間隔(兩肘之間)約10厘米,距離(前一名腳跟至後一名腳尖)約75厘米。
(一)步兵班的隊形(圖均從略,下同)
步兵班通常按班長、機槍射手、機槍副射手、步槍手或沖鋒槍手、火箭筒射手、火箭筒副射手、副班長的順序列隊,必要時也可按身高列隊。
(二)60迫擊炮的隊形
(三)重機槍班的隊形
(四)12.7高射機槍班的隊形
(五)82迫擊炮班的隊形
(六)82無座力炮班的隊形
第二十二條 排的隊形
排的基本隊形,分為橫隊和縱隊。
(一)步兵排的隊形
排橫隊,由各班的班橫隊依次向後排列組成。
排縱隊,由各班的班縱隊依次向右並列組成。
(二)排長的列隊位置
橫列時,在第一列基準兵右側;縱隊時,在隊列中央前。
第二十三條 連的隊形
連的基本隊形,分為橫隊、縱隊和並列縱隊。
(一)步兵連的隊形
連橫隊,由各排的排橫隊依次向左並列組成。
連縱隊,由各排的排縱隊依次向後排列組成。
連並列縱隊,由各排的排縱隊依次向左並列組成。
連部和炊事班或連部、炊事班和60迫擊炮班分別以二列(路)或三列(路)
組成相應的隊形,位於本連隊尾。
(二)連指揮員的列隊位置
橫隊、並列縱隊時,位於一排長右側,前列為連長、副連長,後列為政治指導員(當編有副政治指導員時,為政治指導員、副政治指導員);縱隊時,位於一排長前,前列為連長、政治指導員,後列中央為副連長(當編有副政治指導員時,後列為副連長、副政治指導員)。
第二十四條 營的隊形
營的基本隊形,分為橫隊、縱隊和並列縱隊。
(一)步兵營的隊形
營橫隊,由各連的並列縱隊依次向左並列組成。
營縱隊,由各連的連縱隊依次向後排列組成。
營部將汽車分隊和其餘單位官兵,分別編為三列(路)隊形,按編制序列列隊。
營屬機槍連、炮兵連,參照步兵連的基本隊形,按編制序列列隊。
(二)營指揮員的列隊位置
橫隊、並列縱隊時,位於營部右側,前列為營長、副營長,後列為政治教導員(當編有副政治教導員的,為政治教導員、副政治教導員);縱隊時,位於營部前,前列為營長、政治教導員,後列中央為副營長(當編有副政治教導員時,後列為副營長、副政治教導員)。
第二十五條 團的隊形
團的基本隊形,分為營橫隊的團橫隊、營並列縱隊和團縱隊。
(一)步兵團的隊形
營橫隊的團橫隊,由各營橫隊依次向左並列組成。
營並列縱隊的團橫隊,由各營的營並列縱隊依次向左並列組成。
團縱隊,由各營的營縱隊依次向後排列組成。
團機關按司、政、後的序列,根據團隊形性質,司令部編為三列(路),政治處和後勤處各編為二列(路)隊形列隊。
團屬炮兵營、連和直屬各連,應採用同步兵營、連相應的隊形,按編制序列列隊;團後勤分隊,以建制為基礎,根據團隊形性質,按三列(路)隊形進行編組,位於本團隊尾。
(二)團指揮員的列隊位置
各種隊形中,團指揮員成二路。橫隊時,位於團機關右側,右路為團長、副團長(當編有副政治委員時,為團長、副團長、參謀長)、左路為政治委員、參謀長(當編有副政治委員時,為政治委員、副政治委員),縱隊時,位於團機關前,左路為團長、副團長(當編有副政治委員時,為團長、副團長、參謀長),右路為政治委員,參謀長(當編有副政治委員時,為政治委員、副政治委員)。
(三)軍旗位置
掌旗員和護旗兵一列,橫隊時,在團指揮員右側;縱隊時,在團指揮員前。
第二十六條 軍(兵)種分隊、部隊的隊形
軍(兵)種的團及其以下分隊的隊形,應根據編制裝備,參照步兵團、營、連、排、班的隊形列隊;各分隊之時的間隔、距離,根據本章有關隊形的數據調整。
第二十七條 指揮員列隊位置的變換
連(營、團)長出列指揮後,其列隊位置,應由副連(副營、副團)長替補。
隊列內指揮員列隊位置的變換方法:
橫隊、並列縱隊時,政治指導員(政治教導員)左跨1步,與副連(副營)長對正,副團長向前1步,參謀長右跨1步。
縱隊時,政治指導員(政治教導員)後退1步,副連(副營)長右跨半步,副團長向前1步。參謀長左跨半步。
第二十八條 集合、離散
(一)集合
集合,是使單個軍人、分隊、部隊按規范隊形聚集起來的一種隊列動作。
集合時,指揮員應先發出預告或信號,如「全連(或×排)注意」,然後,站在預定隊形的中央前,面向預定隊形成立正姿勢,下達「成××隊--集合」的口令。所屬人員聽到預告或信號,原地面向指揮員成立正姿勢;聽到口令,跑步到指定位置面向指揮員集合(在指揮員後側的人員,應從指揮員右側繞過),自行對正、看齊,成立正姿勢。
1.班集合
口令:成班橫隊(二列橫隊)--集合。
要領:基準兵迅速到班長左前方適當位置,成立正姿勢;其他士兵以基準兵為准,依次向左排列,自行看齊。
成班二列橫隊時,單數士兵在前,雙數士兵在後。
口令:成班縱隊(二路縱隊)--集合。
要領:基準兵迅速到班長前方適當位置,成立正姿勢;其他士兵以基準兵為准,依次向後排列,自行對正。
成班二路縱隊時,單數士兵在左,雙數士兵在右。
2.排集合
口令:成排橫隊--集合。
要領:基準班在指揮員前方適當位置,成班橫隊迅速站好;其他班成班橫隊,以基準班為准,依次向後排列,自行對正、看齊。
口令:成排縱隊--集合。
要領:基準班在指揮員右前方適當位置,成班縱隊迅速站好;其他班成班縱隊,以基準班為准,依次向右排列,自行對正、看齊。
3.連集合
口令:成連橫隊--集合。
要領:隊列內的連指揮員或基準排,在指揮員左前方適當位置,成橫隊迅速站好;各排和連部成橫隊,以連指揮員或基準排為准,依次向左排列,自行對正、看齊。
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
(五)操課和集體活動時通常著軍鞋。著便鞋(含涼鞋)時,只准穿黑、棕色鞋(女軍人還可以著淺色涼鞋),鞋跟高度男軍人不超過三厘米,女軍人不超過四厘米。除工作需要和洗漱外,不得著拖鞋、赤腳和赤腳穿鞋。
其餘部分因字數限制略。
㈨ 軍隊的士兵的跑步方法及要領是什麼
這些都屬於隊列條令的內容,三大條令,必須牢記。
隊列條令第四章第二十三條------------步法變換------跑步走------
目的:掌握正確的行進姿勢,養成良好的······
動作要領:
跑步走分兩種,一種是由立定姿勢為起始,一種是齊步走過程中轉換為跑步走。
立定轉跑步走:聽到「跑步」的命令,兩手握拳取捷徑由兩邊衣褲線迅速抬起,虎口、手腕、前臂成直線與上臂成90,兩肘貼靠兩肋,兩手之間距離與肩同寬,收腹、挺胸、抬頭,下頜微收,兩眼目視前方,身體稍前傾;聽到「走」的命令,左腳迅即向前邁出45公分,大腿帶動小腿,兩臂以肩為軸,緊貼兩肋前後自然擺動,幅度為身體側面中線,兩拳內側各距衣扣線約5厘米,兩臂擺動過程中,前臂與上臂保持垂直。兩腳交換自然前行,為120~150步/分
----------------------以上是我的新訓筆記所記載的,也是當初的訓練大綱。
-------------------------------------------------------------------------------------------------------------------
下面這個是2010年新的「隊列條令」的內容:
跑步主要用於快速行進。 口令:跑步——走。 要領:聽到預令,兩手迅速握拳(四指蜷握,拇指貼於食指第一關節和中指第二節),提到腰際,約與腰帶同高,拳心向內,肘部稍向里合。聽到動令,上體微向前傾,兩腿微彎,同時左腳利用右腳掌的蹬力躍出約85厘米,前腳掌先著地,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兩臂前後自然擺動,向前擺臂時,大臂略垂直,肘部貼於腰際,小臂略平,稍向里合,兩拳內側各距衣扣線約5厘米;向後擺臂時,拳貼於腰際。行進速度每分鍾170-180步。
㈩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三大條令是什麼
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大條令(內務、紀律和隊列)
解放軍三大條令之紀律條令
目錄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獎勵
第一節獎勵的目的和原則
第二節獎勵的項目
第三節獎勵的條件
第四節獎勵的許可權
第五節獎勵的實施
第三章處分
第一節處分的目的和原則
第二節處分的項目
第三節處分的條件
第四節處分的許可權
第五節處分的實施
第四章特殊措施
第一節行政看管
第二節其他措施
第五章控告和申訴
第六章首長責任和紀律監察
第七章附則
附錄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維護和鞏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紀律,正確實施獎懲,保證軍隊的高度集中統一,加強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鞏固和提高戰鬥力,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結合軍隊實際,制定本條令。
第二條本條令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維護紀律、實施獎懲的基本依據,適用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和單位,以及參戰、支前的預備役人員。
第三條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的基本內容:
(一)執行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二)遵守國家的憲法、法律、法規;
(三)執行軍隊的條令、條例和規章制度;
(四)執行上級的命令和指示;
(五)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見附錄一)。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紀律要求每個軍人必須做到:
(一)聽從指揮,令行禁止;
(二)嚴守崗位,履行職責;
(三)尊干愛兵,團結友愛;
(四)軍容嚴整,舉止端正;
(五)提高警惕,保守秘密;
(六)愛護武器裝備和公物;
(七)廉潔奉公,不謀私利;
(八)擁政愛民,保護群眾利益;
(九)遵守社會公德,講究文明禮貌;
(十)繳獲歸公,不虐待俘虜。
1984年頒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內容包括:總則、軍人及其職責、軍隊的內部關系、禮節、軍容風紀、作息、日常制度、值班、警衛、點驗、緊急戰斗准備和緊急集合以及裝備和軍馬、伙食和財務、衛生、營產、野營的管理等。這些規定體現了人民軍隊的建軍宗旨和原則。全軍貫徹執行內務條令,對於保持和發揚優良傳統,促進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
(1990年6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我軍的隊伍動作、隊列隊形和隊列指揮,正確實施隊列訓練,培養良好的軍姿、嚴整的軍容、協調一致的動作、嚴格的組織紀律性,以適應技術、戰術訓練和增強戰鬥力的需要,制定本條令。
第二條 本條令適用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文職幹部、士兵和參訓的預備役人員。
本條令沒有規定的有關內容,按照總部、軍(兵)種頒發的有關條令、條例和規章執行。
第三條 全軍必須嚴格執行本條令的規定。各級首長和司令部對貫徹執行本條令負有直接責任,必須嚴格要求,檢查、監督所屬人員認真貫徹落實。
第二章 隊列指揮和隊列基本生活要求
第四條 隊列指揮位置
指揮位置應便於指揮和通視全體。通常是:停止間,在隊列中央前;行進間,縱隊時在左側中央前,必要時在中央前,橫隊、並隊縱隊時在左側前或左側,必要時在右側前或右側。變換指揮位置通常用跑步(5步以內用齊步),進到預定的位置後,成立正姿勢下達口令。縱隊行進時,可在行進間下達口令。
第五條 指揮員在隊列指揮時必須:
(一)姿態端正,精神振作,動作準確;
(二)清點人數,檢查著裝,認真驗槍;
(三)嚴格要求,認真維護隊列紀律;
(四)正確選擇指揮位置;
(五)口令要准確、清楚、洪亮。
第六條 軍人在隊列生活中必須:
(一)堅決執行命令,做到令行禁止;
(二)按規定的順序列隊,牢記自己的位置,姿態端正,精神振作;
(三)集中精力聽指揮員的口令,動作要迅速、准確、協調一致;
(四)保持隊列整齊、肅靜、自覺遵守隊列紀律;
(五)將學到的隊列動作,自覺地用於訓練、執勤和日常生活中。
第三章 單個軍人的隊列動作
第七條 立正
立正是軍人的基本姿勢,是隊列動作的基礎。
口令:立正。
要領:兩腳跟靠攏並齊,兩腳尖向外分開約60度;兩腿挺直;小腹微收,自然挺胸;上體正直,微向前傾;兩肩要平,稍向後張;兩臂自然下垂,手指並攏自然微屈,拇指尖貼於食指的第二節,中指貼於褲縫;頭要正,頸要直,口要閉,下頜微收,兩眼向前平視(見第1圖)。
攜槍(筒、炮)的要領:
(一)肩沖鋒槍和81式自動步槍(40火箭筒)時,右手在右胸前握背帶(拇指由內頂住),右大臂輕貼右脅,槍(筒)身垂直,槍口(筒尾)向下,
(二)持班用機槍、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時,右臂自然下垂,左手將背帶挑起、拉直,由右手拇指在內壓住,余指並攏在外將槍握住,同時左手放下,托底鈑在右腳外側全部著地,托後踵同腳尖齊。
(三)持60迫擊炮時,右手拇指在內,余指並攏在外握炮口,座鈑立在右腳外側,鈑緣同腳尖齊,標線向左。
第八條 跨立(即跨步站立)
跨立主要用於軍體操,執勤和艦艇上站立等場合,可與立正互換。
口令:跨立。
要領:左腳向左跨出約一腳之長,兩腿自然伸直,上體保持立正姿勢,身體重心落於兩腳之間。而手後背,左手握右手腕,右手手指並擾自然彎屈,手心向後。
攜槍時不背手。
第九條 稍息
口令:稍息。
要領:左腳順腳尖方向伸出約全腳的三分之二,兩腿自然伸直,上體保持立正姿勢身體重心大部分落於右腳。攜槍(筒、炮)時,攜帶的方法不變,其餘動作同徒手。稍息過久,可自行換腳。
第十條 停止間轉法
(一)向右(左)轉
口令:向右(左)--轉
要領:以右(左)腳跟為軸,右(左)腳跟和左(右)腳掌前部同時用力,使身體和腳一致向右(左)轉90度,體重落在右(左)腳,左(右)腳取捷徑迅速靠攏右(左)腳,成立正姿勢。轉動和靠腳時,兩腿挺直,上身保持立正姿勢。
半面向左(左)轉,按向右(左)轉的要領轉45度。
(二)向後轉
口令:向後--轉。
要領:按向右轉的要領向後轉180度。
(三)持槍(炮)轉動時,除按徒手動作要領外,聽到預令,將槍(炮)稍提起(60迫擊炮手,右手移握架頭),拇指貼於右胯,使槍(炮)隨身體平衡轉向新方向,托底鈑(座鈑)輕輕著地,成持槍(炮)立正姿勢。
第十一條 行進
行進的基本步法分為齊步、正步和跑步,輔助步法分為便步、踏步和移步。
(一)齊步
齊步是軍人進行的常用步法。
口令:齊步--走。
要領:左腳向正前方邁出約75厘米著地,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貼於食指第二節;兩臂前後自然擺動,向前擺臂時,肘部彎屈,小臂自然向里合,手心向內稍向下,拇指根部對正衣扣線,並與最下方衣扣同高(著夏季作訓服時,與第四衣扣同高;著冬季作訓服時,與第五衣扣同高;著水兵服時,與腰帶同高),離身體約25厘米;向後擺臂時,手臂自然伸直,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鍾116-122步。
(二)正步
正步主要用於分列式和其它禮節性場合。
口令:正步--走。
要領:左腳向正前方踢出(腿要綳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面平行,離地面約25厘米)約75厘米,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動作;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貼於食指第二節;向前擺臂時,肘部變屈,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內稍向下,手腕下沿擺到高於最下方衣扣約10厘米處(著夏季作訓服時,約與第三衣扣同高;著水兵服時,手腕上沿距領口角約15厘米),離身體約10厘米;向後擺臂時(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鍾110-116步。
(三)跑步
跑步主要用於快速行進。
口令:跑步--走。
要領:聽到領令,兩手迅速握拳(四指蜷握,拇指貼在食指第一關節和中指第二節上),提到腰際,約與腰帶同高,拳心向內,肘部稍向里合。聽到動令,上體微向前傾,兩腿微彎,同時左腳利用右腳掌的蹬力躍出約85厘米,前腳掌先著地,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兩臂前後自然擺動,向前擺臂時,大臂略直,肘部貼於腰際,小臂略平,稍向里合,兩拳內側各距衣扣線約5厘米;向後擺臂時,拳貼於腰際。行進速度每分鍾170-180步。
便步用於行軍、操練後恢復體力及其它場合。
口令:便步--走。
要領:用適當的步速、步幅行進,兩臂自然擺,上體保持良好姿態。
(五)踏步
踏步用於調整步伐和整齊。
停止間口令:踏步--走。
行進間口令:踏步。
要領:兩腳在原地上下起落(抬起時,腳尖自然下垂,離地面約15厘米;落下時,前腳掌先著地),上體保持正直,兩臂按齊步走或跑步擺臂的要領擺動。
踏步時,聽到「前進」的口令,繼續踏2步,再換齊步或跑步行進。
(六)移步(5步以內)
移步用於調整隊列位置。
1.右(左)跨步
口令:右(左)跨×步--走。
要領:上體保持正直,每跨1步並腳1次,其步幅約與肩同寬,跨到指定步數停止。
2.向前或後退
口令:向前×步--走。
後退×走--走。
要領:向前移步時,應按單數步要領進行(雙數步變為單數步)。向前1步時,用正步,不擺臂;向前3、5步時,按照齊步走的要領進行。向後退時,從左腳開始,每退1步靠腳一次,不擺臂,退到指定步數停止。
(七)持槍(炮)時,聽到行進口令的預令,將槍(炮)提起(60迫擊炮手,左手移握提把),使槍(炮)身略直,拇指貼於左胯,使槍(炮)身穩固,其餘要領同徒手。
第十二條 立定
口令:立--定。
要領:齊步和正步時,聽到口令,左腳再向前大半步著地,兩腿挺直,右腳取捷徑迅速靠攏左腳,成立正姿勢。跑步時,聽到口令,再跑2步,然後左腳向前大半步(兩拳收於腰際,停止擺動)著地,右腳靠攏左腳,同時將手放下,成立正姿勢。踏步時,聽到口令,左腳踏1步,右腳靠攏左腳,原地成立正姿勢(跑步的踏步,聽到口令,繼續踏2步,再按上述要領進行)。
持槍(炮)立定時,在右腳靠攏左腳後,迅速將托底鈑(座鈑)輕輕著地。其餘要領同徒手。
第十三條 步法變換
步法變換,均從左腳開始。
齊步、正步互換,聽到預令,即換正步或齊步行進。
齊步換跑步,聽到預令,兩手迅速握拳提到腰際,兩臂前後自然擺動;聽到動令,即換跑步行進。
跑步換齊步,聽到口令,繼續跑2步,然後,換步行進。
第十四條 行進間轉法
(一)齊步、跑步向右(左)轉
口令:向右(左)轉--走。
要領:左(右)腳向前半步(跑步時,繼續跑2步,再向前半步),腳尖向右(左)約45度,身體向右(左)轉90度時,左(右)腳不轉動,同時出右(左)腳按原步法向新方向行進。
半面向右(左)轉走,按向右(左)轉走的要領轉45度。
(二)齊步、跑步向後轉
口令:向後轉--走。
要領:左腳向右前邁出約半步(跑步時,繼續跑2步,再向前半步),腳尖向右約45度,以兩腳的前腳掌為軸,向後轉180度,出左腳按原步法向新方向行進。
(三)轉動時,保持行進時的節奏,兩臂自然擺動,不得外張;兩腿自然挺直,上體保持正直。
第十五條 沖鋒槍手、81式自動步槍手的握槍
(一)肩槍互換掛槍
1.肩槍換掛槍
口令:掛槍。
要領:右手移握護木(79式沖鋒槍,握導氣箍),右臂前伸將槍口轉向前,左手掌心向下在右肩前握背帶;兩手協力將背帶從頭上套過,落在左肩,使槍身在胸前約成45度(表尺中央部位位於衣扣線);右手移握槍頸(折疊式沖鋒槍,握復進機蓋後端),左手放下(閱兵等時機左手可握護木),成掛槍立正姿勢。
2.掛槍換肩槍
口令:肩槍。
要領:右手移握護木,左手移握背帶;兩手協力將背帶從頭上套過,落在右肩,槍口向下,槍身垂直;右手移握背帶(拇指由內頂住),左手放下,成肩槍立正姿勢。
(二)肩槍、背槍互換
1.肩槍換背槍
口令:背槍。
要領:左手在右肩前握背帶,右手掌心向後移握準星座;兩手協力將槍上提,左手將背帶從頭上套過,落在左肩;兩手放下,成背槍立正姿勢。
2.背槍換肩槍
口令:肩槍。
要領:右手掌心向後握準星座;左手在左肩前握背帶;兩手協力將背帶從頭上套過,落在右肩;右手移握背帶(拇指由內頂住),左手放下,成肩槍立正姿勢。
(三)掛槍、背槍互換
1.掛槍換背槍
口令:背槍。
要領:右手握準星座,稍向上提,左手在左肩前握背帶;兩手協力將槍轉到背後,兩手放下,成背槍立正姿勢。
2.背槍換掛槍
口令:掛槍。
要領:右手掌心向前移握準星座,稍向上提,左手在右肋前握背帶;兩手協力將槍轉到胸前;右手移握槍頸(折疊式沖鋒槍,握復進機蓋後端),左手放下或握護木,成掛槍立正姿勢。
第十六條 班用機槍手、狙擊步槍手(半自動步槍手)的操槍
(一)托槍、槍放下
口令:托槍。
要領:右手將槍提到右肩前,槍身垂直,離身體約15厘米,槍面向右(狙擊步槍、槍面向後),手約同肩高,大臂輕貼右脅,同時左手握護木(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握表尺上方);將槍上提,左手將槍面轉向前(狙擊步槍、槍面轉向左;半自動步槍,槍面向右),同時右手拇指貼於托後踵(狙擊步槍,貼於托前踵),余指並擾握托底鈑,兩手協力將槍送上右肩(彈匣與肩同高),左手迅速放下;
槍身要正,托後踵與衣扣線齊(狙擊步槍,槍面與衣扣線平行);右大臂輕貼右脅,小臂略平,成托槍立正姿勢。
口令:槍放下。
要領:右手下壓槍托,臂伸直,使槍離肩,同時左手按握護木(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接握表尺上方),槍身垂直,槍面向前(狙擊步槍,槍面向左;半自動步槍,槍面向右);左手將槍面轉向右(狙擊步槍,將槍面轉向後;半自動步槍,將槍稍向下移),同時右手握調整器附近(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將槍稍向下移),同時右手握調整器附近(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移握上背帶環下方);左手放下的同時,右手將槍放下,使托底鈑輕輕著地,成持槍立正姿勢。
(二)肩槍、槍放下
口令:肩槍。
要領:右手將槍提到右肩前,槍身垂直,離身體約25厘米,槍面向右,上背帶環與鎖骨同高,大臂輕貼右脅,同時左手握護木(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握表尺上方),右手移握背帶(拇指由內頂住)向左後拉平;用左手的推力和右手腕的旋轉力迅速將槍送上右肩,右大臂輕貼右脅,槍身垂直,左手放下,成持槍立正姿勢。
口令:槍放下。
要領:用右手腕的旋動力,迅速將槍轉到右肩前,離身體約25厘米,同時左手握護木(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接握表尺上方),槍面稍向右後;右手握調整器附近(狙擊步槍、半自動步槍,移握上背帶環下方),槍身垂直,左手放下的同時,右手將槍放下,使托底鈑輕輕著地,成持槍立正姿勢。
(三)背槍、槍放下
口令:背槍。
要領:右手將槍提到右胸前,左手將背帶向左拉平;兩手將槍掛在頸上,右手移握下背帶環;兩手協力將槍轉到背後,同時右臂由槍和背帶之間伸出,兩手放下,成背槍立正姿勢。
口令:槍放下。
要領:右手握下背帶環,右手在左胸前握背帶,兩手協力將槍轉到身體前方,同時右臂由槍和背帶之間脫出,右手移握上背帶環下方;兩手將槍從頸上取下,左手放下的同時,右手將槍放下,使托底鈑輕輕著地,成持槍立正姿勢。
(四)半自動步槍的托槍、端槍互換
1.托槍換端槍
口令:端槍。
要領:行進時,聽到「端槍」的口令,繼續向前3步,於左腳著地時,右手下壓槍托,使槍離肩,同時左手接握護木;右腳再向前1步的同時,右手移握槍頸,並使槍面轉向後;於左腳著地時,兩手將槍導向前,槍面向上,左手掌心轉向右,槍頸緊貼右胯,右肘與兩肩成一線,槍刺尖約與眼同高,並在右肩的正前方。
2.端槍換托槍
口令:托槍。
要領:聽到「托槍」的口令,繼續向前3步,於左腳著地時,右手收至右胸前,右手向前下方推槍;右腳再向前1步,左手將槍稍向上提,右手移握托底鈑,同時槍面轉向右,於左腳著地時,將槍送上右肩,左手放下。
第十七條 40火箭筒手的操筒
(一)肩筒換托筒
口令:托筒。
要領:用右手腕的旋轉力將筒轉到右肩前,同時左手接握護板,將筒上提,筒身垂直;右手打開肩托,五指並攏移握筒尾,兩手協力將筒送上右肩(肩托卡於肩上),右大臂輕貼右脅,小臂略平,筒身要正,握把向下,左手放下,成托筒立正姿勢。
(二)托筒換肩筒
口令:肩筒。
要領:右手下壓筒尾,臂伸直,使筒離肩,同時左手接握護板,筒身垂直,右手摺回肩托,移握背帶(拇指由內頂住),將背帶向左後拉平;用左手的推力和右手腕的旋轉力迅速將筒送上右肩,右大臂輕貼右脅,筒身垂直,左手放下,成肩筒立正姿勢。
第十八條 60迫擊炮手的操炮
口令:扛炮。
要領:上體前屈,左腿微彎,左手使提把向上,掌心向前,虎口向正握提把下方炮身,兩手協力將炮送上右肩(標線向左),左手放下,右大臂輕貼右脅,成扛炮立正姿勢。
口令:炮放下。
要領:左手握把下方炮身,上體前屈,左腿微彎,兩手協力將炮放在右腳外側,成持炮立正姿勢。
第十九條 脫帽、戴帽
(一)脫帽。
口令:脫帽。
要領:雙手捏帽檐或帽前端兩側,將帽取下,置於左小臂,帽徽向前,掌心向上,四指扶帽檐或帽前端中央處,小臂略成水平。
(二)戴帽。
口令:戴帽。
要領:雙手捏帽檐或帽前端兩側,將帽迅速戴正。
(三)攜槍(筒、炮)時,用左手脫、戴帽。
第二十條 坐下、蹲下、起立
(一)坐下。
口令:坐下。
槍靠右肩--坐下。
要領:左小腿在右小腿後交叉,迅速坐下,兩手自然放在兩膝上,上體保持正直。
攜槍(筒)坐下時,槍(筒)靠右肩(槍面向右、筒面向左),右手自然扶貼護木(折疊式沖鋒槍,移扶復進機蓋後端;40火箭筒,握護板),左手放在左膝上。肩沖鋒槍、81式自動步槍(40火箭筒)坐下時,聽到預令,將槍(筒)取下,右手移握護木,使槍背帶從肩上滑下;肩折疊式沖鋒槍時,右手移握散熱孔,將槍口轉向左前,左手虎口向右握彈匣,右手打開槍托後,移握散熱孔;肩40火箭筒時,用右手腕的旋轉力,迅速將筒轉到右肩前,同時左手接握護板,右手移握護板。攜60迫擊炮坐下時,可先架炮。
背背包時,聽到「放背包」的口令,兩手握背包帶,取下背包,轉體向右,右手將背包橫放在腳後,背包口向左,按口令坐在背包上。
攜槍(筒)放背包時,先置槍(架槍、筒)或兩腿夾槍,然後放背包。
(二)蹲下
口令:蹲下。
要領:右腳後退半步,臀部坐在右腳跟上(膝蓋不著地),兩手自然放在兩膝上,上體保持正直。蹲下過久,可自行換腳。
持槍時,右手移握護木(沖鋒槍和81式自動步槍、40火箭筒、60迫擊炮的攜帶方法不變),左手自然放在左膝上。
(三)起立
口令:起立。
要領:全身協力迅速起立,成立正姿勢或成持槍(炮)、肩槍(筒)立正姿勢。
60迫擊炮架炮、班用機槍和40火箭架筒時,起立後取炮、槍、筒。
第四章 分隊、部隊的隊列動作
第二十一條 班的隊形
班的基本隊形,分為橫隊和縱隊。需要時,班可成二列橫隊或二路縱隊。隊列人員之間的間隔(兩肘之間)約10厘米,距離(前一名腳跟至後一名腳尖)約75厘米。
(一)步兵班的隊形(圖均從略,下同)
步兵班通常按班長、機槍射手、機槍副射手、步槍手或沖鋒槍手、火箭筒射手、火箭筒副射手、副班長的順序列隊,必要時也可按身高列隊。
(二)60迫擊炮的隊形
(三)重機槍班的隊形
(四)12.7高射機槍班的隊形
(五)82迫擊炮班的隊形
(六)82無座力炮班的隊形
第二十二條 排的隊形
排的基本隊形,分為橫隊和縱隊。
(一)步兵排的隊形
排橫隊,由各班的班橫隊依次向後排列組成。
排縱隊,由各班的班縱隊依次向右並列組成。
(二)排長的列隊位置
橫列時,在第一列基準兵右側;縱隊時,在隊列中央前。
第二十三條 連的隊形
連的基本隊形,分為橫隊、縱隊和並列縱隊。
(一)步兵連的隊形
連橫隊,由各排的排橫隊依次向左並列組成。
連縱隊,由各排的排縱隊依次向後排列組成。
連並列縱隊,由各排的排縱隊依次向左並列組成。
連部和炊事班或連部、炊事班和60迫擊炮班分別以二列(路)或三列(路)
組成相應的隊形,位於本連隊尾。
(二)連指揮員的列隊位置
橫隊、並列縱隊時,位於一排長右側,前列為連長、副連長,後列為政治指導員(當編有副政治指導員時,為政治指導員、副政治指導員);縱隊時,位於一排長前,前列為連長、政治指導員,後列中央為副連長(當編有副政治指導員時,後列為副連長、副政治指導員)。
第二十四條 營的隊形
營的基本隊形,分為橫隊、縱隊和並列縱隊。
(一)步兵營的隊形
營橫隊,由各連的並列縱隊依次向左並列組成。
營縱隊,由各連的連縱隊依次向後排列組成。
營部將汽車分隊和其餘單位官兵,分別編為三列(路)隊形,按編制序列列隊。
營屬機槍連、炮兵連,參照步兵連的基本隊形,按編制序列列隊。
(二)營指揮員的列隊位置
橫隊、並列縱隊時,位於營部右側,前列為營長、副營長,後列為政治教導員(當編有副政治教導員的,為政治教導員、副政治教導員);縱隊時,位於營部前,前列為營長、政治教導員,後列中央為副營長(當編有副政治教導員時,後列為副營長、副政治教導員)。
第二十五條 團的隊形
團的基本隊形,分為營橫隊的團橫隊、營並列縱隊和團縱隊。
(一)步兵團的隊形
營橫隊的團橫隊,由各營橫隊依次向左並列組成。
營並列縱隊的團橫隊,由各營的營並列縱隊依次向左並列組成。
團縱隊,由各營的營縱隊依次向後排列組成。
團機關按司、政、後的序列,根據團隊形性質,司令部編為三列(路),政治處和後勤處各編為二列(路)隊形列隊。
團屬炮兵營、連和直屬各連,應採用同步兵營、連相應的隊形,按編制序列列隊;團後勤分隊,以建制為基礎,根據團隊形性質,按三列(路)隊形進行編組,位於本團隊尾。
(二)團指揮員的列隊位置
各種隊形中,團指揮員成二路。橫隊時,位於團機關右側,右路為團長、副團長(當編有副政治委員時,為團長、副團長、參謀長)、左路為政治委員、參謀長(當編有副政治委員時,為政治委員、副政治委員),縱隊時,位於團機關前,左路為團長、副團長(當編有副政治委員時,為團長、副團長、參謀長),右路為政治委員,參謀長(當編有副政治委員時,為政治委員、副政治委員)。
(三)軍旗位置
掌旗員和護旗兵一列,橫隊時,在團指揮員右側;縱隊時,在團指揮員前。
第二十六條 軍(兵)種分隊、部隊的隊形
軍(兵)種的團及其以下分隊的隊形,應根據編制裝備,參照步兵團、營、連、排、班的隊形列隊;各分隊之時的間隔、距離,根據本章有關隊形的數據調整。
第二十七條 指揮員列隊位置的變換
連(營、團)長出列指揮後,其列隊位置,應由副連(副營、副團)長替補。
隊列內指揮員列隊位置的變換方法:
橫隊、並列縱隊時,政治指導員(政治教導員)左跨1步,與副連(副營)長對正,副團長向前1步,參謀長右跨1步。
縱隊時,政治指導員(政治教導員)後退1步,副連(副營)長右跨半步,副團長向前1步。參謀長左跨半步。
第二十八條 集合、離散
(一)集合
集合,是使單個軍人、分隊、部隊按規范隊形聚集起來的一種隊列動作。
集合時,指揮員應先發出預告或信號,如「全連(或×排)注意」,然後,站在預定隊形的中央前,面向預定隊形成立正姿勢,下達「成××隊--集合」的口令。所屬人員聽到預告或信號,原地面向指揮員成立正姿勢;聽到口令,跑步到指定位置面向指揮員集合(在指揮員後側的人員,應從指揮員右側繞過),自行對正、看齊,成立正姿勢。
1.班集合
口令:成班橫隊(二列橫隊)--集合。
要領:基準兵迅速到班長左前方適當位置,成立正姿勢;其他士兵以基準兵為准,依次向左排列,自行看齊。
成班二列橫隊時,單數士兵在前,雙數士兵在後。
口令:成班縱隊(二路縱隊)--集合。
要領:基準兵迅速到班長前方適當位置,成立正姿勢;其他士兵以基準兵為准,依次向後排列,自行對正。
成班二路縱隊時,單數士兵在左,雙數士兵在右。
2.排集合
口令:成排橫隊--集合。
要領:基準班在指揮員前方適當位置,成班橫隊迅速站好;其他班成班橫隊,以基準班為准,依次向後排列,自行對正、看齊。
口令:成排縱隊--集合。
要領:基準班在指揮員右前方適當位置,成班縱隊迅速站好;其他班成班縱隊,以基準班為准,依次向右排列,自行對正、看齊。
3.連集合
口令:成連橫隊--集合。
要領:隊列內的連指揮員或基準排,在指揮員左前方適當位置,成橫隊迅速站好;各排和連部成橫隊,以連指揮員或基準排為准,依次向左排列,自行對正、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