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司法條例
① 中國公民在俄羅斯享有何種法律權力
實際點,看兩國協議和國際公約吧
② 俄國農奴制改革的過程
1856年3月30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召見莫斯科貴族時已說明了改革的必要性,承認「從上面解決要比從下面解決好些。」
1857年1月3日,沙皇政府成立了農民事務秘密委員會。參加委員會的大多為大貴族地主,他們並不熱心改革,委員會沒有解決任何問題。11月20日,沙皇向維爾納省總督納齊莫夫發布詔書,允許立陶宛3省成立省貴族委員會,要求依照以下原則調整農民和地主的關系:保留地主全部土地的所有權;地主享有世襲領地治安權;保證妥善地.全部地繳納國稅.地方稅和貨幣稅。事實上,這個詔書就是政府初步的改革綱領。這個綱領除使農民得到人身自由外,沒有觸動封建制的生產關系。該詔書發給各省長,並在報紙上公布。
詔書公布後,各省根據詔書先後成立了省貴族委員會。至1858年底,在歐俄各省,除阿爾漢格爾斯克外,已普遍建立起了貴族委員會。1858年2月,農民事務秘密委員會改組成為農民事務總委員會,負責領導改革的准備工作。它仍由大貴族地主組成,所以,改革的工作仍然沒有什麼進展。不過,省貴族委員會的成立和詔書的公布使農奴制問題的討論公開化了,在社會各階層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由於各社會階層.各政治集團所處的政治與經濟地位不同,它們對詔書.對改革的態度以及提出的改革方案也就各異。
大貴族地主占貴族階級的10%,卻擁有30%的農奴。他們享有高官厚祿和種種特權,是封建農奴制的堅決擁護者和有力支柱,反對任何改革。沙皇詔書的公布,引起了他們的極大不滿。在蘇沃洛夫伯爵領導下,彼得堡委員會擬定的方案是最保守的方案。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全部土地仍歸地主所有;農民在完全服役的條件下可無限期地使用份地;保證地主對農民的支配權。可見,他們是農奴制改革的最大障礙。
資產階級化的貴族地主和他們的代言人自由派,雖然也對封建農奴制進行批評,可是自由派和農奴主同屬於一個陣營,他們並不願意從根本上推翻封建農奴制,只希望用和平手段進行一些有利於自己發展的改革。他們的綱領是「只要改良,不要革命」。著名的自由主義者卡維林說,借著改良道路自上而下地廢除農奴制,似乎就可以在500年內使俄國國內一直風平浪靜,「一帆風順地繁榮下去」。他們當中的大多數都對沙皇詔書表示熱烈歡迎,稱贊它「開辟了歷史的新紀元」,「是貴族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的產物」。只有少數人認為,「詔書既不利於地主,也不利於農民。」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特維爾省委員會主席翁科夫斯基。
由於他們的政治觀點不同,所在地區的條件不同,對改革的意見也就不完全一致。結果提出的方案和奏摺形形色色,數以百計。現已發現和研究的為370份。在這些方案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兩個:一個是特維爾省翁科夫斯基提出的改革方案。它代表非黑土地帶那些希望把自己的經濟轉到資本主義軌道上去的地主的利益。方案要求:完全廢除農奴制;通過贖買方式把土地分給農民;土地由農民本人贖買,封建地租的贖金則應由國家負擔。翁科夫斯基的觀點是當時地主中最進步的觀點。另一個方案是波爾塔瓦省波津提出的方案,它代表黑土各省地主的利益。方案規定只將宅園地分給農民,而全部土地的所有權仍歸地主。顯然,這種觀點要比前一種觀點落後多了。
盡管他們的方案各異,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即維護貴族地主的利益。他們之間的沖突是同一個階級內部的沖突,他們之間的斗爭「主要是地主內部的斗爭,完全由於讓步的程度和形式而引起的斗爭。
農民和代表他們利益的革命民主主義者,對於沙皇詔書,對於改革完全持另一種態度。農民以暴動回答了沙皇詔書和改革的准備工作。
革命民主派是農民利益和自由的堅決捍衛者。他們以《鍾聲》和《現代人》為陣地,不斷揭露沙皇政府改革的欺騙性和地主方案的掠奪性,猛烈抨擊自由主義者的妥協.軟弱.動搖,對人民的背叛和對沙皇政府的卑躬屈膝,鮮明地表達了對改革的態度,並提出了自己的綱領。
沙皇詔書公布後,赫爾岑還沒有完全擺脫自由主義的傾向,搖擺於自由主義和革命民主主義之間。他在1858年5月第9期《鍾聲》上發表的文章中,一方面向沙皇表示祝賀,一方面又表示,只願意與那些堅決解放農民,並且正在解放農民的人共同前進。在改革過程中,他逐漸認識到沙皇的真面目和農奴制改革的實質,從而堅定了他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奧加廖夫擬定的「全俄新機構」綱領,要求立即廢除地主和國家對人身和土地所享有的一切農奴制特權,將土地無償地分給農民。這個綱領與沙皇詔書和地主方案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比他們更堅決。1858年初,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現代人》上刊登了自己的文章《論農村生活的新條件》。為了避開書報檢查,他在形式上對詔書作了善意的批評,而實質上是提出了一個與沙皇詔書對立的綱領。列寧高度評價了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他善於用革命的精神去影響他那個時代的全部政治事件,通過書報檢查機關的重重障礙宣傳農民革命的思想,宣傳推翻一切舊權力的群眾斗爭的思想」。杜勃羅留波夫也在《現代人》上揭露了沙皇政府改革的狹隘性和改革內容的貧乏性,指責自由派的卑怯和叛賣,認為他們不能擔負重大的社會事業。
農民運動的高漲和革命民主主義者對改革准備工作的揭露與抨擊,在統治階級中引起了極大的恐慌。亞歷山大二世為形勢所迫不得不再作讓步。1858年10月18日,他在農民事務總委員會上作了新的指示。農民事務總委員會於12月4日根據新的指示,通過了新的綱領。其主要內容是:農民取得人身自由,列入農村自由等級;農民組成村社,村社的管理機構由村社選舉產生;地主同村社聯系,不同農民個人聯系;除保證農民長期使用份地外,應使之能夠購買該份地為私產,政府可採用組織信貸辦法幫助農民。雖然這個綱領仍保留了濃厚的農奴制殘余,並以剝奪農民為前提,但是與沙皇詔書相比,它還是前進了一步。
為審查省貴族委員會提出的方案和擬定總的改革方案,1859年3月成立了受農民事務總委員會領導的編纂委員會。該委員會於8月底完成了制訂方案的工作。編纂委員會提出的份地代役租和數額與地主提出的不一致,方案引起了貴族地主的不滿。此後,經過曠日持久的征詢意見.反復討論和多次修改,直至1860年10月10日才將修改案交農民事務總委員會討論。委員會討論修改後,於1861年1月14日提交國務會議審批。1月28日,國務會議批准改革方案。2月19日,亞歷山大二世簽名後生效。同時,沙皇又簽署了關於廢除農奴制的宣言。這就是著名的2月19日法令。
法令主要內容:
政治上:俄國農奴獲得人身自由。
經濟上:農民以贖買的方式分到一塊耕地(叫做「份地」),農民只有使用權。
組織上:獲得解放後的農民仍歸所居住地區的「村社」(mirs)管理。 1861年2月19日法令共17個文件,其中比較重要的是:《1861年2月19日宣言》.《關於脫離農奴依附關系的農民的一般法令》.《關於脫離農奴依附關系的農民贖買其宅園地.及政府協助這些農民把耕地購為私有的法令》.《關於省和縣處理農民事務的機構的法令》.《關於安頓脫離農奴依附關系的家奴的法令》。此外,還有一些關於解決不同地區土地關系的《地方法令》.關於各種農奴工人的《補充法令》等。
《1861年2月19日宣言》是宣布農奴制改革的第一號文件。《宣言》承認了改革的必要性,它是由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的,但它的作者是莫斯科大主教菲拉列特·德羅茲多夫,此人也是一個大農奴主。宣言的目的是想表明這次農奴制改革的「正義性」,說「在對農奴們揭示出新的未來的時候,農奴們將會了解和感激地接受高貴的貴族們為了改善農奴的生活所做的重大的犧牲。」這顯然是美化貴族地主。
這個宣言還力圖向農民解釋,說農民由於使用土地,因而對地主履行義務,是完全必要的。宣言寫道:「如果沒有相當多的賠償或者自願的讓步,地主就不可能從農民那裡取得法律上規定讓他們得到的權利。如果使用地主的土地而不因此履行相應的義務,則是違反任何一種正義性的。」因此,宣言要求農民繼續對地主履行自己的義務,毫無怨言地忍受地主的剝削。
《關於脫離農奴依附關系的農民的一般法令》是一系列法令中根本的法令。它涉及到農民生活的兩個重要方面: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
在人身權利方面,《一般法令》規定:脫離了農奴依附身份的農民享有其他自由的農村居民同等的權利,諸如自由買賣,依法開辦和經營工廠以及種工業.商業和手工業作坊.加入行會.同業公會.有權起訴.出庭作證.參加選舉.受教育和服兵役等等。農民結婚和處理自己的家庭事務不必取得地主的同意。根據這些規定,農民獲得了「人」的權利。他們不再像牲畜那樣可以任人買賣.典押或贈予了。
在財產權利方面,《一般法令》規定:「每個農民可以遵照自由農村居民有關法規,獲得不動產和動產為私產,可以轉賣.抵押和把它們作一般處理。」不動產有兩種:一種是宅園地,農民可以贖買;另一種是耕地及其他土地(牧場.森林等),地主在保留對這些土地所有權的情況下,作為份地分給農民使用。份地數額不等,非黑土地帶,最高數額為3~7俄畝,最低為1~2.33俄畝;黑土地帶,最高者為2.75~6俄畝,最低為2,200平方沙繩至2俄畝;草原地帶根據各省農作物性質來定。農民可將份地贖買為私產,但須向地主繳納大大超過土地價格的贖金。同時法令還規定,如果現有份地超過最高數額時,地主有權割去超過部分。據統計,在非黑土地帶,割地佔改革前農民使用土地的9.9%,而黑土地帶21省則26.2%。不僅如此,農民贖買份地之前,還必須承擔一定的義務,交納貨幣代役租和工役租。這樣的農民稱臨時義務農。農民在徵得地主同意,將份地贖為私產時,才終止臨時義務,成為自主農。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農民雖然人身得到了解放,但在經濟上仍然處於對貴族地主的依附地位。
除此之外,根據法令規定在農村建立起來的一系列管理農民的機構,如村社.張.鄉理事會.鄉法院以及選出的村長.征稅官等,特別是袒護地主的調停官的設立,使貴族地主對農民的壓迫更合法化了。貴族地主除了藉助沙皇政府的武力來鎮壓農民的反抗,又有可能以調停官吏和管理農民機構的人來規勸農民,讓農民安分守己,好好履行他們對地主所承擔的義務。
關於國有農民和皇室農民的改革,沙皇政府按照2月19日法令的基本原則,頒發了單行條例。國有農民可以完全保留其全部份地,這種份地的面積往往超過一般地主農民的份地。他們在贖買份地以前,仍然要照舊繳納代役租。皇室農民的人數約有100萬,他們的份地必須分期贖買,因為作為「頭號地主」的沙皇,不願白白地把土地還給農民。
關於農奴工人和領有制工人的解放則依據《關於脫離農奴依附關系的農民的一般法令》以及有關贖買條例進行。所謂農奴工人,是指以工人身份在其領主的工業企業中服徭役的農民。只有在農奴制改革前就已利用過土地的農奴工人,才能得到份地,否則不能領到份地。所謂領有制工人,主要是指在工廠和礦山工作的「工匠」。如果他們以前利用過耕地,也都可以領受份地,在完成賦役的條件下使用它。
1861年2月19日法令雖然保留了濃厚的封建農奴制殘余,但它還是一個資產階級改革的綱領,對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但是,解放農民的條件引起了農民和革命民主主義者的極大憤懣。由於贖金太高和服徭的時間過長,農民表示不滿。1861年暴動。1861年上半年,農民運動席捲了實行法令的43個省中的42個省,共發生農民騷動647次。在1861年一年內,共有2,034個村鎮發生了騷動。
革命民主主義者揭露了法令的實質和對農民的血腥剝奪。赫爾岑在《鍾聲》上公開宣稱「解放是一種欺騙」。奧加廖夫認為這是「舊農奴制被新農奴制所代替」。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支持者,用通俗的群眾語言,寫了一份革命傳單《領地農民的同情者向領地農敬》,當中對農民說道:「你們不會從沙皇那裡得到你們所想要的那種自由。你們是地主的農奴,而地主是沙皇的奴才,沙皇是站在地主之上的地主……」,揭露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同貴族地主的相互勾結,號召農民團結一致,做好起義的准備,反對地主和沙皇。
農民運動的高漲促進了學生運動的蓬勃發展。他們舉行示威遊行,要求徹底解放農民,分給農民土地。在農民運動和學生運動高漲的形勢下,革命民主派加緊活動。他們印小報.散傳單,號召青年建立革命組織,提出了為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和建立民主制度而斗爭的綱領。但是,這些運動都遭到了沙皇政府的鎮壓。1862年沙皇政府竟然逮捕了革命民主派公認的領袖車爾尼雪夫斯基和傑出的政論家皮薩列夫。
這時,自由派公開轉到沙皇政府一邊,支持沙皇政府的政策。他們對1861年2月19日法令歡呼雀躍,稱頌沙皇的「首創精神」和「堅定態度」,而對人民群眾的革命運動和革命民主派則持敵視態度,甚至呼籲政府對他們進行無情的鎮壓。列寧在斥責自由派的背叛行為時指出:「我們看到過自由主義者們對待60年代初的革命運動是何等怯懦和愚蠢……他們不是奮起捍衛被政府迫害的民主運動的首領們,而是袖手旁觀並替政府辯護。」
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權擁有動產和不動產.擔任公職和工商業,地主不能買賣農奴和干涉農奴的生活;規定土地仍然歸屬地主所有,農奴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分地,但必須出錢向地主贖買;農民仍舊歸村社管理。 政治:建立地方自治機構(地方自治局)。1864年頒布的《省,縣,地方機構法令》根據這個法令俄國大部分地區建立了自治會議及其行政機關。司法:廢除舊的等級審判制度,建立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實行公開審判。
教育:鼓勵辦學,擴大大學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
思想:客觀上使西方資產階級思想進一步傳入俄國,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差距,紛紛要求改革。
經濟:(1861年改革增加了自由勞動力,擴大國內市場,提供資金;借鑒西方技術;政府制定促進工業發展的政策)。
特別提示:俄國屬於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因為它保留了大量沙皇專制)。
③ 1875年英國司法條例取消了( )的雙重體制
按照《司法條例》,英國創設了最高法院,取消了普通法院和衡平法院的雙重體制。最高法院包括高等法院和上訴法院兩部分。高等法院下設五個法庭:衡平法庭、王座法庭、普通訴訟法庭、棋盤法庭,第五個是遺囑、離婚及海事法庭。上訴法院起初只管轄高等法院的上訴案件,後來也受理郡法院的上訴案件。
答案是AD
④ 蘇聯破壞法制現象得到糾正是在什麼時期
赫魯曉夫當政時期,蘇聯提出「加強法制」的口號,並採取實際措施,進行平反和恢復 名譽、整頓國家安全機關、健全司法制度,逐步完善立法的工作。後來又廣泛建立人民志願 糾察隊和同志審判會等群眾組織,以協助國家機關維護社會秩序。
赫魯曉夫時期採取的這一系列措施,是有一定歷史背景的。人們知道,斯大林領導時期 的蘇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方面取得了極其偉大的成就,但在工作中也犯有許 多嚴重的錯誤。其中之一,就是肅反擴大化,違反法制,冤枉了許多幹部和群眾。之所以發 生這樣的錯誤,有各方面的原因。當時在指導思想上對階級斗爭的形勢估計有錯誤,認為越 向社會主義前進,階級斗爭就越尖銳。負責肅反工作的國家安全機關,則權力過大,不受黨 和國家的監督,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應有職權受到限制和削弱。當時的立法對某些違法產 為的刑事責任規定得過嚴,許多重要立法又沒有及時修改和制定,因而不夠健全;所有這些 問題,在斯大林逝世之後,特別是在貝利亞垮台之後,便立即明顯地暴露出來。有些材料說, 當時「法院里堆放了幾百萬份上訴書,要求對仍被關在監獄和集中營里的人的案子重新進子 復查,或親屬要求為死者平反、恢復名譽。」 [1] 人們看到,在法制方面實行某些改革,已是勢在必行。
在這種情況下,在赫魯曉夫時期,蘇聯針對肅反擴大化的錯誤,提出「加強法制」的口 號,並反復加以強調。1953年4月6日,在為「醫生案件」平反之時,《真理報》發表題為 《蘇維埃社會主義法制不可侵犯》的社論,譴責國家安全機關違反法制,濫用職權。1955年4月12日, 《真理報》又發表題為《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社論,指責貝利亞等人採用恐怖手段迫害無辜的人們,強調採取重大措施來加強法制。1956年2月,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次代表大會上進一步強調「加強法制」。他指責貝利亞企圖把國家安全機關「放在黨和政府之上」,並「造成目無法紀的專橫狀態」,宣稱「黨中央委員會過去和現在都很注意加強社會主義的法制」。 在強調「加強法制」的同時,赫魯曉夫等人採取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實際措施。
一、恢復名譽,釋放在押犯人
1.平反和恢復名譽
斯大林剛剛去世,「恢復名譽」的工作就已開始。1953年4月4日,內務部發表通告, 宣布為「醫生案件」平反。1954年,蘇共中央成立一個調查委員會,專門從事恢復名譽的工 作。這個委員會在1954—1955年間為了千多人恢復了名譽。蘇共二十大以後,恢復名譽的 工作大規模地開展起來。她們對三十年代以來的所有案件都重新作了審查。1957年5月14 日,蘇聯副總檢察長庫德里雅夫采夫在接見美國學者時就說: 「過去二十五年來所有被判處 服刑的人的案件已經加以重新審查或者正在重新審查,其中包括那些已經釋放或去世的人的 案件,以便能夠完全恢復名譽。最高蘇維埃的一個特別委員會派代表駐在各個勞動改造所, 他們有充分的權力可以不必請示莫斯科便在當地恢復囚犯的名譽。」
2.大赦和提前釋放在押犯人
在乎反和恢復名譽的同時,蘇聯還集中地進行了三次大赦。第一次是1953年3月27日,對那些「對國家並不構成重大危險的罪犯」進行大赦。這次大赦,使大部分犯人,。其中包括因政治罪行被判刑五年以下的所有犯人都獲得釋放。第二次是1955年9月17日,大赦在衛國戰爭時期「由於膽小或覺悟不高而被誘惑同佔領者勾結的那些蘇聯公民」,規定對「由於在德國軍隊、警察和德國特種部隊中服務而被判刑的人,不問刑期長短,一律予以釋放」。第三次是在1957年11月2日,大赦「沒有對國家犯有重大罪行的罪犯」。
除大赦以外,還採取措施提前釋放在押犯人。如蘇聯最高蘇維埃1954年4月24日的法令規定,不滿18歲時犯罪的犯人在服完刑期l/3以上後可提前免除以後的刑罰或縮短他們的刑期。同年7月14日的法令規定,在押犯人服完刑期2/3以上後,可從監禁場所獲得假釋,或用其他較輕的懲罰措施來代替剝奪自由。
究竟釋放了多少在押犯人,蘇聯未曾公布數字。有人估計,僅三次大赦,就「使好幾百 萬人免除了刑罰」。 [2] 據前面提到的蘇聯副總檢察長1957年5月14日的談話說:蘇聯自斯大 林逝世以後(還不包括第三次大赦在內),在押犯人已有70%以上被釋放,西伯利亞的勞動 營已有2/3被解散,目前政治犯所佔的比例還不到2%。 [3]
二、整頓國家安全機關
1.撤換幹部
從1953年到1955年,蘇聯先後處決了一批原內務部和國家安全部的高級幹部,共20多人。 這些人留下的重要職位,由赫魯曉夫委派新人接任。原有的一般幹部,也大都離開了國家 安全部門,年老的安排退休,年輕的下放基層做其他工作,另從黨團組織中選派大批人馬來 充實國家安全部門。謝列平在蘇共二十二次代表大會上就談到:」國家安全機關進行了改組, 機構大大縮減了,解除了一些非其本分的職能,消除了追求名利的分子。黨派了一支龐大的 黨的、蘇維埃的和共青團的工作者隊伍到這些機構去工作。」
2.限制職權
蘇聯內務部原本有許多司法特權。其中主要的是兩個:一個叫「特別會議」,一個叫「特 別程序」。內務部「特別會議」,是一個非訴訟的特別機構,根據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 民委員會1934年11月5日的決議設立,它有權對被認為是「危害社會的人」實行逮捕,並處以流放、驅逐出境、監禁等等刑罰。內務部「特別會議」在各邊疆區和州還曾有過相應的機構——「三人小組」。1953年9月1日,蘇聯頒布法令撤消了內務部「特別會議」,並責成 法院調查這個機構過去所判處的案件,對被監禁的人加以釋放或減輕刑罰。此後,規定非經 法院判決,不得對犯有這樣那樣罪行的人採取任何刑罰措施。
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1934年12月1日和1937年9月14日的決議還規定,對國事罪案件的 偵查和審理可以採用「特別程序」。其中規定:偵查在十日內終結;起訴書在法院開庭審理前 一晝夜送交被告人;審理案件無須當事人到庭;不準上訴;被判槍決者在判決後立即執行。 1956年4月19日,蘇聯頒布法令取消這種「特別程序」,規定對國事罪案件的偵查和審理也 應遵守正常程序。
3.調整機構
在蘇聯,國家安全機關時而獨立存在,時而隸屬於內務部。斯大林逝世後,蘇聯把國家 安全部和內務部合並為內務部,由貝利亞任部長,權力非常集中。貝利亞垮台後,蘇聯重新 把內務部一分為二,於1954年3月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即「克格勃」)。分開後的內 務部,變成一個只是維護社會治安的機構,權力大大縮小。1956年秋,各邊疆區和州的內務 部直屬局和民警局,被改組為統一的州(邊疆區)勞動人民代表蘇維埃執委會內務局,由內 務部和當時蘇維埃執委會實行雙重領導,不再象過去那樣只受內務部領導。這樣一來,便打破 了內務部自成體系的「獨立王國」,加強了黨政機關對內務系統的監督。1960年1月13日, 乾脆撤消了蘇聯內務部,將其職權轉交給各加盟共和國內務部。1962年8月30日,俄羅斯聯 邦把內務部改名為「社會治安部」,把各邊疆區和州的內務局改名為「社會治安局」。其他 加盟共和國的內務部及各邊疆區和州的內務局,隨後也相繼改了名。
至於新成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後來雖然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間諜特務組織,起秘 密警察的作用,但它的地位和職權仍然趕不上過去的蘇聯內務部。它必須接受黨和政府的領 導和監督,也不能包攬逮捕、偵查、審理、執行判決的司法全過程。它不再象過去那樣凌駕 於黨和國家之上。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任主席謝羅夫說過,在貝利亞事件之後,蘇聯「根本 改變了國家安全機關的狀況,結束了無法無天的局面」。 [4]
三、健全司法制度
1.恢復檢察機關的職權
在赫魯曉夫時期,檢察機關的地位和職權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檢察長的監督權雖然 在憲法上有所規定,但這種權力被削弱了。檢察機關對內務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的監督,實 際上被取消了。甚至沒有一個規定檢察機關的權利和義務的全聯盟的立法文件;貝利亞事件 後,蘇聯領導人看到了這個問題,於1955年5月24日頒布了《蘇聯檢察長監督條例》。條例 規定了檢察機關的權利和義務以及檢察工作的原則和方法,它規定檢察機關要對一切機關、 公職人員和蘇聯公民是否准確遵守法律實行監督。還專門規定要對國家安全機關的活動實行 監督, 「使任何一個公民不致被非法地和無根據地追究刑事責任,或在權利上受到非法的限 制」, 「使任何人非經法院決定或檢察長批准,不受逮捕」。這一條例的頒布,提高了檢察 機關的威信,恢復並擴大了檢察機關的職權。
2.加強審判機關,擴大地方法院的權力
取消內務部「特別會議」,規定只有法院才能作出判決,這本身就是加強審判機關的重 要措施之一。此外,蘇聯還採取了其它許多措施。
第一,取消不必要的專門法院。1953年9月11日,蘇聯頒布法令撤消內務部隊的軍事法 庭。1957年2月12日,又撤消交通法院,將其職權劃為地方各級法院。
第二,在加盟共和國和州法院中設立主席團,以便按監督程序就地審理案件。1954年8 月14日頒布的法令,規定在自治共和國、邊疆區、州法院中設立主席團,從而「就有可能使 絕大多數案件都在州、邊疆區和自治共和國法院得到最後解決」。 [5]
第三,撤消蘇聯司法部和州司法局。1956年5月31日,頒布法令撤消蘇聯司法部,將其 職權分別轉交給加盟共和國司法部和蘇聯最高法院。1956年8月4日,又頒布法令撤消邊疆 區和州的司法局,授權邊疆區和州法院對人民法院的活動實行檢查和監督。
第四,明確蘇聯最高法院的職責。」57年2月12日頒布的《蘇聯最高法院條例》規定, 蘇聯最高法院有權對審判實踐中的問題作出指導性的解釋,有權按監督程序審理案件。但它 不象以前那樣可以審理一切案件,而只審理加盟共和國最高法院作為第一審審理過的案 件。 [6] 所有這些措施,都加強了審判機關,擴大了地方法院的權力。
3.重建律師制度;
過去,律師的地位被削弱,權利受限制。律師往往由於為公民作辯護而遭到紀律制裁。 蘇共二十大以後,提高了律師的作用,允許律師參加犯罪偵查。1962年7月25日,俄羅斯聯 邦頒布《蘇俄律師協會條例》,規定了律師協會的組織形式和活動原則以及律師的權利和義務。
四、修改法令,完善立法
在赫魯曉夫時期,蘇聯對過去許多立法進行了審查,、有的予以取消,有的加以修改。其 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減輕輕微違法行為的刑事責任;一是加重打擊危險犯罪行為。與 此同時,又頒布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和法令,特別是全聯盟的立法綱要。
1.修改法令,取消或減輕某些違法行為的刑事責任
1953年3月27日的大赦令規定,要修改刑事立法,用行政處分和紀律處分來代替某些危 害性較小的犯罪行為所負的刑事責任,並減輕某些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根據這一精神,蘇 聯在幾年內修改了相當多的刑事法律,取消或減輕了某些違法行為的刑事責任。例如,取消了 孕婦墮胎的刑事責任,取消了擅自搭乘貨車的刑事責任,取消了關於售賣、交換、挪用設備 和材料的刑事責任。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1956年4月25日的法令,它規定取消職工對自動 離職和無正當理由而曠工的法律責任。同時,還廢除了關於集體農庄庄員來完成最低限額的 勞動日、城市職工逃避參加農業工作的動員等等所負的刑事責任。1956年9月1日,蘇聯部 長會議作出決議,從鐵路、海運、河運、民航工作人員紀律章程和《漁業監督工作章程》中 取消把逮捕作為處罰措施的規定。
1959年蘇共二十一大以後,蘇聯進一步強調對輕微違法行為採取預防和教育措施。謝列 平在蘇共二十一大上就說,應當考慮讓社會團體「保釋那些誤入歧途而罪行較輕的人,以便 使他們有機會在集體中改過自新而不必服刑。」
2.制定法令,加重打擊危險犯罪行為
在減輕某些違法行為的刑事責任的同時,他們通過修改和制定法令加重了對危險犯罪 行為的刑事責任,特別是擴大了死刑的適用范圍。關於死刑,蘇聯有一個從廢除到恢復乃至 擴大適用范圍的過程。1947年5月26日,曾頒布法令,規定在和平時期廢除死刑。1950年1 月12日,則頒布法令,允許對祖國叛徒、間諜和反革命破壞分子適用死刑,作為最高刑罰方 法。1954年4月30日,又頒布法令,把死刑的適用范圍擴大到情節特別嚴重的殺人罪行。 1960年頒布的《蘇俄刑法典》,進一步擴大死刑的適用范圍,規定死刑可適用於「背叛祖國 罪、間諜活動罪、恐怖行為罪、武裝破壞罪、武裝伙匪罪」、 「情節特別嚴重的殺人罪」以 及「其他特別嚴重的犯罪」。
1959年蘇共二十一大以後的一、二年內,蘇聯的審判實踐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過去,他們對一切犯罪行為,包括危害性不大的犯罪行為都適用剝奪自由的刑罰;現在,則 對危險的犯罪行為也不適當地減輕刑罰,過於寬大。針對這種情況,蘇聯從1961年起陸續頒 布一系列法令,加重打擊危險的犯罪行為。例如,196l午5月5日頒布《關於加強同特別危 險的犯罪行為作斗爭》的法令,1961年7月1日頒布《關於加重破壞外匯管理規則的刑事責 任》的法令,1962年2月15日頒布《關於加重侵害民警人員和人民志願糾察隊員的生命、健 康和人格的行為的責任》和X關於加重強奸罪的刑事責任》的法令,1962年2月20日頒布 《關於加重賄賂行為的刑事責任》的法令,等等。根據上述一系列法令,俄羅斯聯邦最高蘇 維埃1962年7月25日通過《關於修改和補充<蘇俄刑法典)》的法律。這一法律進一步擴大 了死刑的適用范圍,增加了嚴重犯罪行為的概念,加重了許多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還新規 定了十一種罪行的刑事責任。
3.頒布一系列新的立法綱要
1957年2月11日,蘇聯頒布一項法律,修改1936年憲法第14條,將制定民法典、刑法典 和訴訟法典等等的許可權劃歸加盟共和國,全聯盟只負責制定各種立法綱要(,原則)。 1958年12月,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一系列立法綱要,其中包括《刑事立法綱要》、《刑 事訴訟綱要》、《法院組織立法綱要》等等。當時的聯盟院法案委員會主席波利楊斯基作報 告說: 「現行的刑事立法綱要以及三十年前通過的其他許多刑事法律在許多方面都已過 時」,必須作「相應的修改」,目前這些法律的通過,「是蘇聯完善立法的一個「新的重要階 段」。
1961年12月,蘇聯最高蘇維埃又通過許多立法綱要,其中包括《民事立法綱要》、《民 事訴訟綱要》。人們知道,制定新的民事立法已屬迫切需要。舊的民法典還是1922年制定的, 其中規定公民有權創設工商企業和成立股份公司,因此早已過時。這一年的12月14日,俄羅 斯聯邦司法部長在《蘇維埃俄羅斯報》發表文章說,最近幾年對於蘇聯立法來說是「恢復青春 的年代」。
五、廣泛建立人民志願糾察隊和同志審判會
1.提出「國家職能轉交」論
1959年1月,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一次代表大會上提出: 「國家機關所履行的許多職能 應該逐漸過渡到由社會團體來履行。」其中特別說到: 「現在的問題是使維持社會秩序和社 會安全的職能,除了由民警機關、法院這些國家機關擔負外,同時也由社會團體來擔負」; 「社會主義社會要建立人民糾察隊、同志審判會以及諸如此類維持社會秩序的志願組織」; 「人民志願糾察隊應該負責維持本地社會秩序」,同志審判會「主要應當是防止各種違法行 為」, 「它不僅要審理生產問題,而且還要審理生活和道德問題,審理集體中的成員違背社 會秩序的不正當行為」。 此後,人民志願糾察隊和同志審判會便在蘇聯各地廣泛建立起來。
2.廣泛建立人民志願糾察隊
蘇共二十大前後,蘇聯一些城市曾出現一些由工會和共青團建立起來的群眾性團體,參 咖維護社會秩序的工作。共青團建立的這種組織,有的叫「糾察隊」,有的叫「共青團巡邏 隊」,有的叫「民警協助隊」。工會建立的這種組織,有的叫「工人民警隊」,有的叫「人 民糾察隊」。
蘇共二十一大以後,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在1959年3月2日作出《關於勞動人民參 加維護國家和社會秩序》的決議,決定「在企業、建築單位、運輸單位、機關,國營農場、集 體農庄、學校和街道建立維護社會秩序的人民志願糾察隊」並批准了《人民志願糾察隊暫行 條例》。決議和條例規定:人民志願糾察隊的基本任務是「維護社會秩序」,它要在所負責的 地區內「巡邏、抽查、布崗、值班」;糾察隊員「由進步的工人、職員、集體農庄庄員、學 生和退休人員」組成,區(市)要設立指揮部。 [7]
根據決議和條例的規定,各地開始大批建立人民志願糾察隊。到1960年7月,莫斯科已建立 起將近二千個人民志願糾察隊,擁有隊員將近九萬人;俄羅斯聯邦組織的人民志願糾察隊,擁 有隊員一百三十萬人。 [8] 到1964年,俄羅斯聯邦的人民志願糾察隊員擴大到近四百萬人; [9] 莫 斯科的人民志願糾察隊發展到三千個,隊員擴大到二十四萬人; [10] 斯維爾德洛夫州也有人民 志願糾察隊二千一百個,擁有隊員二十三萬六千人。 [11]
3.廣泛建立同志審判會
同志審判會這種組織,在斯大林時期就有,但建立得不普遍,其職權也不太明確。1961 年7月3日,俄羅斯聯邦批准了《同志審判會條例》。條例規定:同志審判會在五十人以上 的企業、機關、團體、學校、街道、集體農庄、農村居民點建立,它的主要工作是「預防違 法行為和對社會有害的行為,用說服和社會制裁的方法來教育人們,建立一個不容許任何反 社會行為的環境」。同志審判會有權審理下列案件,違反勞動紀律,酗酒鬧事,不尊重婦 女,不履行教育子女的責任,不尊敬父母,公民之間五十盧布以下的財產糾紛,不引起刑事責 任的其他反社會行為,等等。同志審判會有權採取下列制裁措施:責成犯錯誤者向受害人和 集體公開道歉,給犯錯誤者以警告、輿論遣責、社會申斥,處以十盧布以下的罰款,建議單位 領導對犯錯誤者調任低報酬工作或降職,責成犯錯誤者賠償五十盧布以下的損失費,等等。 [12] 此後,同志審判會便在各地普遍建立起來。到1964年,俄羅斯聯邦建立起同志審判會九 萬個, [13] 斯維爾德洛夫州也建立起五千多個。 [14]
赫魯曉夫原來設想,通過廣泛吸收勞動人民參加維護社會秩序,使每一個公民都感到自 己是一位民警,從而可以消滅犯罪現象,實現「國家消亡」。然而這是不現實的。盡管人民 志願糾察隊和同志審判會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面能起某些積極的作用,但它們並沒有也決不能 消滅犯罪現象。而且,由於這些組織本身成份不純,許多成員自己就違法亂紀、胡作非為, 加之不少組織紀律鬆散,活動流於形式,因此很難起到官方文件上所規定的那種有效作用; 總的說來,赫魯曉夫時期在法制方面實行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得到多數人的 擁護。這或許是赫魯曉夫時期所有各種改革中最有成效的一項。但這種改革畢竟是有限的, 不徹底的,而且是充滿矛盾的。。例如,一旦出現危及自己統治地位的群眾事件,赫魯曉夫就 兇相畢露,不惜動用軍隊進行鎮壓。1956年3月在喬治亞首府第比利斯爆發的群眾示威, 1959年8月在捷米爾塔烏卡拉干達冶金企業發生的工人罷工以及隨後引起的群眾示威,1962年 6月在羅斯托夫發生的群眾示威,都遭到血腥的鎮壓,死傷了不少人。這看來是赫魯曉夫時期 的政治體制所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
⑤ 1789年美國《司法條例》第十三條內容是什麼
Section 13 of the Judiciary Act of 1789 authorized the Supreme Court to issue writs of prohibition to the district courts, when proceeding as courts of admiralty and maritime jurisdiction, and writs of mandamus.
in cases warranted by the principles and usages of law, to any courts appointed, or persons holding office, under the autho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第13條包括了不少內容,馬伯利相關的應該是writs of mandamus(執行令)。因為該判決認為最高法對該案沒有初審權(original jurisdiction),所以沒有行使執行令的權力。
The portion of § 13 of the Judiciary Act of 1789 that authorized the Supreme Court to issue writs of mandamus in the exercise of its original jurisdiction was held invalid in Marbury v. Madison,266 as an unconstitutional enlargement of the Supreme Court』s original jurisdiction.
⑥ 美國司法程序
美國的司法程序:
簡易程序,簡易判決
在民事訴訟案件中,不經過庭審,能夠迅速有效地處理案件的簡易程序。一般在案件事實非常清楚,沒有爭議,且其中一方根據法律有權得到法庭判決的情況下使用。設置簡易程序的目的主要是避免沒有必要的庭審。
初審聽證,證據聽證
由法庭官員主持的一個法律程序,用以判斷犯罪是否已經發生,是否在法庭管轄區域內發生,是否有合理根據相信被告確實犯了罪,是否有足夠的證據支持將被告拘禁直至庭審。設置初審聽證這一程序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不合理逮捕和拘留的發生。
口供證詞程序
在民事或刑事訴訟庭審之前,通過提問方式獲取原告方、被告方或證人陳述證詞的過程,一般在律師的辦公室進行,由原告或被告方律師提問,被問者回答問題,法庭記錄員、攝像或錄音人員均在場記錄下證詞。口供證詞程序開始之前,作證人一般都要宣誓,法庭記錄員和作證人經常會簽署一份宣誓書,保證口供證詞程序產生的證詞文本與實際情況一致。
美國是英、美法系國家。獨立前,原13個殖民地基本沿襲英國的法律傳統,又根據各自需要自立法令,自成司法體系。獨立後,1787年美國憲法對司法權作了原則性規定,1789年美國國會頒布的《司法條例》規定了聯邦法院的組織、管轄權和訴訟程序,逐步形成了現有的司法制度。
美國司法制度的主要特點有:貫徹三權分立的原則,實行司法獨立;法院組織分為聯邦和地方兩大系統;聯邦最高法院享有特殊的司法審查權。
⑦ 怎麼阻止司法條例通過
最高人民法抄院關於印襲發《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條例》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條例》已經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現予頒布,自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九日
⑧ 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軍區條例
像這種軍事條令中國網上肯定是查不到的。
⑨ 為何由司法部制定外國人管理條例司法部只是個司法部門,人大才是立法機關,這個有點看不懂了!
司法部只是公布徵求意見稿,根據立法法規定,國務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規。你忘記了國務院可以行政立法,條例。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總理簽署國務院令正式公布施行。
⑩ 俄羅斯真的存在十二怒漢中的那中陪審制度嗎
有的,下面是簡介
俄羅斯司法制度在葉利欽、普京和梅德韋傑夫擔任總統期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最大變化之一就是引入了英美式的陪審團制度。二戰之後,許多國家在讓普通民眾參與司法方式方面採取的主要措施,是實行參審制或者說是建立混合法庭,專業法官與陪審員一道決定所有的法律問題與事實問題,而仿效英美陪審團做法的國家較為少見。對此,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混合法庭既能將社會常識引入法庭又能發揮專業法官的優勢,比典型的英美陪審團更為合理。我國和俄羅斯在司法制度上有某些聯系和相似之處,了解俄羅斯陪審團制度歷史演變過程、當前運作狀況及其特點,也許對進一步完善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不無裨益。
俄羅斯陪審團制度的演變
19世紀下半葉是俄國司法大改革時期,陪審團審判開始在俄國出現。1864年11月20日,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司法改革的主要文件,歷史上稱之為「司法法令」。一個迅速、公正、仁慈的司法系統向所有俄國民眾平等開放,司法權得以相對獨立,這激發了民眾對法律尊重的熱情,從而使司法權得到加強。當時英美的陪審團不僅審理刑事案件,也審理民事案件,俄國的陪審團只審理刑事案件。英美的陪審團只決定被告人有罪或無罪,量刑由法官來決定。亞歷山大二世時期,俄國的陪審團在裁決時有三種選擇:有罪、無罪和有罪不予處罰。這是俄國的發明,亞歷山大二世認為,在伸張正義時不考慮道德的價值是不對的。
1917年「十月革命」後,俄國廢除了陪審團審判,引進了德國式的混合法庭,該種混合法庭由1名由職業法官與2名人民陪審員組成。1993年末到1994年初,俄羅斯再次啟用陪審團審判。1992年9月22日,俄羅斯聯邦總統葉利欽發布命令,要求國家法律指導委員會和司法部制定計劃大量引進和制定新的司法法規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標准化法案。1993年7月16日,俄羅斯議會通過了《變更俄羅斯聯邦法庭審判程序法》、《俄羅斯聯邦刑事訴訟法》、《俄羅斯聯邦刑法》和《俄羅斯聯邦行政違法法》。新的法規與1864年制定的司法條例相似,但與舊的法規同時運行。這意味著被告人在與律師商議以後可以選擇由3名專業法官來審理,也可以選擇由12名陪審員組成的陪審團審判。
美國對於俄羅斯司法改革曾經給予過相當大的支持。時任美國駐俄羅斯大使蒂·皮克爾先生一直對俄羅斯司法改革予以關注,美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工作人員和美國國務院的工作人員也做了大量工作。美國國務院還設立了一個專門項目用來支持俄羅斯的司法改革,該項目由美國國際發展署負責實施。1993年4月溫哥華首腦會議以後,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正式表示,美國歡迎葉利欽率先在俄羅斯建立陪審團審判制度。美國國會還給俄羅斯司法改革提供了部分資金和技術設備,如電腦、錄音錄像設備、電視等。
俄羅斯陪審團制度的現狀
1993年12月12日通過的《俄羅斯聯邦新憲法》確認了陪審團制度。在俄羅斯較高級別的地區法院,陪審團只審理刑事案件,大多是帶有加重情節的謀殺以及造成嚴重後果或者對於兒童實施強奸的刑事案件。涉及恐怖主義性質的犯罪、叛國罪、綁架人質罪和擾亂社會秩序罪等案件則必須由3名專業法官進行審理。量刑的判決由主審法官在陪審團裁決的基礎上作出。俄羅斯聯邦最高法院的上訴庭僅對判決是否是依據法律作出和量刑是否公正進行審理。在刑事審判中,沒有陪審團的法官審判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
據俄羅斯司法部和美國駐俄大使館統計,1993年,陪審團僅對兩起案件進行了審理;1994年增加到173起案件,共計241名被告人;1995年上半年審理了127起案件共218名被告人。2011年、2012年和2013年間,陪審團審理的案件每年大約在600件到700件之間,占所有刑事案件總數的0.05%,換言之在1萬件案件中有5件由陪審團審理。法官審理的案件宣告無罪的比率不到1%; 陪審團審理的案件宣告無罪的比率大約是20%。
正如一位西方的學者所言,「陪審團是一項昂貴的游戲」。俄羅斯自從施行陪審制度之後,加上給法官加薪的因素,法院系統的經費開支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為了盡可能減少陪審團審理案件的數量,俄羅斯又從2002年開始實施了辯訴交易制度,即法院開展審理之前,作為控訴方的檢察官和代表被告人的辯護律師進行協商,以檢察官撤銷指控、降格指控或者要求法官從輕判處刑罰為條件,來換取被告人的有罪答辯,進而雙方達成均可接受的協議。簡而言之,這項最早起源於美國的辯訴交易就是在檢察官與被告人之間進行的一種「認罪討價還價」行為。2002年採用辯訴交易處理的案件是1萬件,2007年增加到38萬件。辯訴交易制度在大約一半案件中減少了犯罪嫌疑人審前羈押的時間,同時也將被告人判處監禁的刑期平均縮短了三分之一,這讓法院和檢察官能夠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處理其他的案件。
自從2008年以來,由陪審團審理的案件數有所下降。部分法律專家認為這是司法機關為了避免讓更多的人被宣告無罪和辯訴交易制度實施的結果。
陪審團審判在克服民眾對司法制度的不信任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正如全俄羅斯公眾意見中心在2006年做的一項民意調查所表明的,在2004至2005年間擔任過陪審員的公民中,約有80%的人認為司法制度得到了改進。
俄羅斯陪審團制度的特點
與英美國家的陪審團比較,就目前在俄羅斯運行的現狀而言,俄羅斯陪審團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1.陪審員的挑選程序不透明。
俄羅斯的陪審員由地方行政長官從年滿25周歲、沒有被判處刑罰的公民中抽簽產生。陪審員的挑選是一個不透明的過程,這使得有些陪審員與國家安全部門有聯系。另一方面,法學家們又認為賄賂和恐嚇仍然是俄羅斯司法體制面臨的重要問題,沒有人可以保證陪審員們不會受到此類影響而宣告罪犯無罪。而英美陪審員挑選的過程是透明的,一般是從登記的選民和有駕駛執照的公民中隨機挑選。庭審開始前,控辯雙方都可以剔除他們認為不合格的陪審員,有些是不用說明理由的。
2.陪審團評議案件有時間限制。
陪審員在核查證據、聽取檢控方和被告人的陳述以及法官的總結之後,要填寫一份調查表,用來回答被告人被指控的罪行是否成立,犯罪是否確實發生,被告人是否實施了犯罪等問題。陪審員有時還會被詢問被告人是否應受到從輕處理或者特殊的從輕處置,如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法官應當對被告人作出從輕或減輕處罰的判決。根據俄羅斯法律,陪審團僅有3個小時的評議時間,但陪審團的評議內容並不像有罪還是無罪那麼簡單。法官給陪審團一些問題,有的問題還很長。對列舉出的事實,陪審員應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決定。相比之下,英美陪審團的評議時間沒有限制,遇到復雜的案件,有的長達數月之久。
3.陪審團只審理刑事案件,而且案件范圍受到限制。
在俄羅斯地區法院,陪審團審理的案件涉及的罪名很少,大多是帶有加重情節的謀殺以及造成嚴重後果或者對於兒童實施強奸的案件。而英美所有的罪行都可以通過陪審團審判。美國和加拿大的陪審團既審理刑事案件也審理民事案件。英國的陪審團除審理刑事案件外,只對相當少的一部分民事案件進行審理,如誹謗、惡意控告、民事欺詐和錯誤監禁等侵權案件。美國陪審團審理的刑事案件大約佔三分之二,民事案件佔三分之一。由於美國陪審團審理的案件大多數是老百姓和輿論關注的熱點案件,一般民眾往往會過高估計陪審團審理的案件數。其實,目前每年在美國各個州陪審團審理的案件大約15萬件,聯邦法院每年審理的案件約5000件。值得關注的是由於美國的辯訴交易程序解決了絕大部分刑事案件,平均比率高達95%以上,民事案件的庭前和解率有時高達98%,因此美國使用陪審團審判的案件只是案件總數中的「冰山一角」。而俄羅斯除了通過辯訴交易制度,還通過設置案件范圍來限制陪審團審理案件的數量。
4.陪審團審理程序中仍然保留了前蘇聯法庭的常規特徵。
作為蘇聯法庭的常規特徵,被告人在法庭上像動物一樣被關押在籠子里。籠子幾乎佔了法庭四分之一,鐵條從地板直通到天花板,籠子的下半截是金屬網。被告人被關押在籠子里接受審判,只允許隔著柵欄與律師輕聲交談。只有在向外公開庭審過程的時候,籠子才會被取消。一些法律人士認為,這種做法違反無罪推定原則。被告人像動物一樣被關押,這讓你首先會聯想到,如果他坐在籠子里,他一定是有罪的。這種有罪推定的司法理念與陪審團制度在觀念上存在著內在沖突。
5.對被告人定罪或宣告無罪只需要12名陪審員多數人達成一致意見。
俄羅斯的陪審團對被告人定罪或宣告無罪只需12名陪審員多數意見即可。這與英美陪審團制度明顯不同。遵從英國的傳統,美國的陪審團通常由12名陪審員組成,陪審團的裁決通常也要求12名陪審員達成一致意見,尤其是在美國聯邦法院。目前,有幾個州也允許12名陪審員中有1人、2人或3人有不同意見。有部分的州通過立法或控辯雙方協商可將陪審團的人數減少到5人或6人。2013年7月美國佛羅里達州宣告射殺非洲裔青少年馬丁的協警齊默爾曼無罪的陪審團就是由6名女性陪審員組成。
6.對陪審團宣告無罪的案件,法院可以多次重新審理。
盡管1993年俄羅斯憲法第五十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同一起犯罪而再次被判刑。」但俄羅斯最高法院可以推翻陪審團的無罪判決。對陪審團宣告無罪的案件,法院可以多次重新審理。然而在英美國家,禁止雙重危險是非常嚴格的一項原則,即一個人不能因為同一行為或同一罪名受到兩次或者多次審判或處罰。一旦被告人被陪審團宣告無罪,那麼對原被作出無罪裁判的被告人不可以重新進行審判。辛普森和齊默爾曼被陪審團宣告無罪後,美國各地相繼都爆發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活動,但陪審團的裁決是不可動搖的,因為它代表的是人民的聲音。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和現任總統奧巴馬都發表申明,我們應當尊重陪審團和法院的裁決。美國人奉行,法院能夠保證公平的審判,但不能保證每一次審判都是完美的。
7.陪審團在評議前可聽取被害人親屬的意見。
在俄羅斯,被害人的親屬被允許參與審判,他們在檢控方席上有一個座位,且有權詢問證人、被告人和向陪審團發言,但法律對被害人親屬的提問有一些限制。德國、法國、義大利和日本的法律也有類似的規定。在英美,被害人的親屬除非作為證人出庭接受詢問外,陪審團無需聽取他們的意見。
結語:1991年,葉利欽總統上台後決心要重振俄羅斯的司法制度。葉利欽之後的兩任總統普京和梅德韋傑夫都是法學院畢業的,對司法情有獨鍾。他們認為俄羅斯作為世界大國應當擁有與之匹配的司法制度。在司法制度建設和保障機制方面他們也的確做了很大努力,例如在葉利欽時代頒布的俄羅斯憲法規定三權分立政體基礎上,他們後來引進了英美式的陪審團、辯訴交易制度和起源於英國的治安法官制度,給法官們大幅度增加工資,上網公布法院的裁判文書,實行庭審過程公開等等。從世界銀行和歐盟公布的數據來看,俄羅斯法院的司法效率與以往相比的確有所提高。但總體而言,由於腐敗、法官素質不高等因素,目前民眾對法官的滿意率在俄羅斯仍然不高,2010年民調的滿意率只有25%。俄羅斯的實踐證明,司法要獲得民眾的信賴,不能只寄希望於單純引進在國外行之有效的一些具體司法制度,結合本國國情和民族文化傳統將其本土化尤為重要,法官的素質、良知和對公平正義的堅守亦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