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園林法規教學大綱

園林法規教學大綱

發布時間: 2022-01-10 03:51:23

Ⅰ 教學大綱是不是屬於法律法規

教學大綱不屬於法律法規。高等學校的教學大綱通常由學校自行組織編寫,教委只對一些通用學科的大綱進行認定,具體執行各學校自行掌握。

Ⅱ 園林法規的技術法規

包括技術標准、定額、技術規范和規程等內容。中國由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建立園林綠化和風景名勝區方面的技術法規體系,1985年頒發了《園林苗圃技術規范》和《動物園動物飼養管理技術規范》。

Ⅲ 園林專業規范

景觀節點做法

置石五類型:園林中的置石依其作用、構成,主要可分為特置、對置、散置、群置、山石器設五類。

特置:選石應體量大、輪廓線突出、姿態多變、色彩突出、具有獨特觀賞價值,最好有透、瘦、漏、皺、丑、清、玩、拙等特點。特置的選材特別重要,並不是什麼石頭都可以用來作特置的,要求石材本身應具備一定的觀賞價值,能獨立成果,或形奇、或姿俏、或花紋綺麗、或雄渾厚重。此外,還要具備一定的體量才行。特置的相地也很講究:它一般是整體或局部的構圖中心和視線焦點。可於入口處作障景或對景,也可置於視線集中的廊間、天井中間、漏窗後面、水邊、路口或園路轉折的地方,要與周圍的環境、尺度、顏色相配。

對置:對置山石的要求、工法仿效特置,在某軸線左右對稱布置。其與特置的區別是:特置獨立成景,而對置則對稱成景。要求對置山石姿態不俗,或體量、形態均相似,或大小、姿態呼應顧盼,共同的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

散置:散置在園林中應用的非常普遍,在一般情況下不作為主景,只起點綴、烘托,增加品位的作用。因此,對石材的要求不是很高,但重在組合,組合的優劣決定著散置的成功與否。常用奇數來散置,對石材要求相對要比特置低一些,但要組合得當則要「攢三聚五,散漫理之」。

群置:山頂、池畔、路邊、交叉口、大樹木,可與特置結合造景跌水處。

實際操作中,常有一些山石體形頗佳,但白璧微瑕,稍有缺陷,或由於運輸中保護不善而造成部分損壞。這類山石棄之可惜,可用背景加以襯托,適當配以植物、小品或其他辦法加以彌補,彌補的好,常會產生令人驚喜的效果。

景石綠化

1.景石要奇數或三、五塊成組搭配。

2.盡可能多地搭配球、草本植物、花卉等來豐富景石。

3.要用植物對景石進行遮掩,做到欲遮還露。

4.景石與主景樹的體量搭配要協調,觀賞面要自然美觀。

5.景石周邊植物要富於變化,要有層次,色彩要跳動。

6.景石與園路、鋪裝、牆體及綠化的結合,做到手法細膩,渾然天成。

7.轉角處應放置景石,搭配球類植物,起到弱化硬質邊角,障景的作用。

8.當以石頭做主景(如黃蠟石)時,植物充當背景,此時綠化應簡潔處理。

9.景石下可搭配麥冬、黃馨、連翹、細葉芒等具有野趣的植物,質朴、敦實,給人們以回歸自然的意境。

Ⅳ 風景園林政策、法規與管理三者間的關系是什麼

風景園林政策屬於法規當中的一類政策。
管理者需要按照政策法規來對園林進行管理。

Ⅳ 園林綠化適用的法律法規

園林綠化國家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綠化版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權100號令;

1992年8月1日起施行。
2、《城市綠線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令第112號;

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3、《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後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12號,

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Ⅵ 園林法規的行政法

中國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於1982年12月頒發的《城市園林綠化管理暫行條例》是中國進行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和管理工作的依據。這個《條例》規定了城市園林綠地包括的內容、范圍、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方針、政策和標准,管理機構的設置和許可權等。各個城市根據國家法規的精神,分別頒發本市的園林綠化管理條例。中國國務院於1985年 6月頒發的《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是中國進行風景名勝資源保護和風景名勝區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依據。它規定中國的風景名勝區按其資源的價值和規模大小實行國家、省、市(縣)三級管理體制,對風景名勝區的規劃、開發建設、經營管理方針和機構設置、管理許可權、獎懲制度等作了明確規定。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各風景名勝區,根據國家規定和本身的情況、特點制定本地區的管理條例或辦法。

Ⅶ 園林法規的其他

園林綠化與城鄉規劃和建設、環境保護、林業等有密切的聯系,這些部門制定的法規專中,對園林綠化屬也有相應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規定了城鄉森林覆蓋面積及其保護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把綠化作為重要的環境保護措施,規定要與工廠同步建設。國家建設委員會發布的《城市規劃暫行定額指標》中規定了城市各級綠地設置的標准。交通、冶金、化工等部門的法規對鐵路、公路、工業企業的綠化也有相應的規定。

Ⅷ 園林法規四類標無形財產

你好,筆者根據提議結合 大律師網 裡面的法律知識的解釋回復:2000年12月,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正式發布了《國際會計准則第41號—農業》(以下簡稱IAS41),已於2003年生效。IAS41的發布得到了一
些國家、地區的好評和積極響應。借鑒IAS41,並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規范與農業活動相關的生物資產和農產品以及農業企業社會性收支的會計核算辦法近日即
將由財政部正式發布。但是,對於同樣與農業活動相關的土地(已列為固定資產)、灘塗等稀缺自然資源的會計處理,由於不適用於辦法所規定的范圍而未能對其作
出規范。作為資源性資產的土地是農業活動不可或缺的,是農業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農業部關於依法保護國有農場土
地合法權益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8號)強調指出,國有農場的土地是國有農場經濟發展的基本生產資料,是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2年12月制定的農業企業財務會計制度雖然將農業企業使用的土地明確為固定資產,但囿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對其會計處理、列報和披露,均未能作出規
定,因而只能在賬外造冊登記,即仍然未能完全擺脫傳統自然資源價值觀的影響,因而未能將土地資源的價值量化並真正上升到資源性資產的階段。顯然,時至今
日,現行農業財務會計制度對土地等資源性資產的處理,已不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黨的十六大強調的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因此,在我國不同所
有制的農業企業即將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專業核算辦法之後,借鑒國內外資源資產理論研究成果,按照我國有關法規的要求,盡快制定《農業企業會計核算
辦法—資源性資產(探討)》(以下簡稱探討辦法),採取資產化方式來經營和管理自然資源,使自然資源從實物管理過渡到價值管理;對土地等資源性資產的會計
處理、列報和披露作出規范,從會計核算制度的層面上防止土地等國有資源資產的流失,就顯得十分迫切。可以說,這也是首先在農口將資源性資產納入會計核算體
系的一次創新性的嘗試。但是,探討辦法的制定,既涉及資源資產理論和會計技術問題,也涉及相關的法規問題,尤其是現行的《土地管理法》正在擬議修改中,所
以,必須廣泛徵求意見,使之切合我國各地農業企業的實際情況,更具有合規性和可操作性。

二、資源性資產的定義


制定好一項會計核算辦法,首先要對辦法所依賴的基礎性概念作出科學、准確而明晰的定義,並從經濟學、會計學的角度給以界定。探討辦法應該遵循《企業會計制
度》和生物資產辦法的有關規定,需要作出補充界定的只是「資源性資產」這一概念。在探討辦法中我們擬將「資源性資產」定義為:指農業活動所涉及的具有稀缺
性和不可移動性的人工開發自然生成物,包括土地資源資產、農田水利資源資產、其他農業資源資產等。

這里我們先把這一擬定的定義與生物
資產辦法中的生物資產定義作一比較。該辦法將「生物資產」定義為:「農業活動所涉及的活的動物或植物。」而「資源性資產」,則是指「農業活動所涉及的……
人工開發自然生成物」。這樣下定義,與「生物資產」概念一樣,首先,抓住了資源性資產的本質物征,是人類勞動參與的天然形成的自然資源,比如,大自然恩賜
的土地須經過開墾才能成為農用地。其次,從經濟學、會計學的角度,將其限定在農業活動范圍內,即既將石油、天然氣、礦產資源等明顯非農業活動適用的資源性
資產排除在外;也將不須對其進行生物轉化管理(指人為提供營養、濕度、溫度和光照等條件,促成或加強轉化的發生)的天然生物及其衍生自然物,即雖屬於自然
生成物但不屬於農業活動范圍內的森林資源(包括林區內的森林、林內動植物以及森林環境等)排除在外,同時,也為「森林資源資產會計核算辦法」的制定留下了
空間。再次,自然生成物屬於有形資產,這樣定義也就把通過國家出讓、補地價方式取得或通過市場交易取得以及接受投資者投入等作為無形資產入賬的有一定使用
期限的土地使用權排除在資源性資產之外。

再看這一定義對「自然生成物」的兩個限制性定語,首先是「具有稀缺性」,稀缺性是資源成為資
產的必要條件,比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空氣、太陽能等資源,顯然不能成為資產;而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的土地資源就可能轉化為資產。其次,「不可移動
性」將農業活動不可或缺的、同屬自然生成物的水資源資產也排除在外,因為水資源具有流動性。

總之,我們設想這樣定義,既能揭示農業活動所涉及的資源性資產的本質特徵,又將其限定在土地資源資產、農田水利資源資產和其他符合條件的農業資源資產的范圍之內。


但是,這一定義是否與《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准則—固定資產》(以下簡稱固定資產准則)的有關規定存在交叉甚至重復的情況呢?不錯,《企業會計制
度》和固定資產准則的有關規定都涉及到土地,但上述制度和准則都僅在固定資產折舊的有關表述中提到了土地,並規定:按規定單獨估價作為固定資產入賬的土地
不計提折舊。《企業會計制度講解》在固定資產的分類中也提到土地,並指出:土地,主要是指已經估價單獨入賬的土地。因征地而支付的補償費,應計入與土地有
關房屋、建築物的價值內,不單獨作為土地價值入賬。可見,《企業會計制度》和固定資產准則所提到的作為固定資產入賬的土地,一般指已估價入賬的建設用地或
擬改變土地用途的農用地;而探討辦法所要對其會計處理作出規范的土地,是指按現行農業企業財務會計制度規定,僅造冊登記而未入賬且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
即農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探討辦法所要對其會計處理作出規范的土地資源資產,在我國現行的會
計核算制度體系中,與《企業會計制度》和固定資產准則的有關規定,並不存在交叉或重復的情況。

應該強調的是,列入資源性資產的土地必須是依照《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向當地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申請,並完成了土地確權與登記、發證工作的農用地。


按照擬定的資源性資產的定義,資源性資產一般包括農用地、水庫、水渠、已開發用於養殖的灘塗等;至於濕地,從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角度看,應強調其生態
價值與環境價值,不宜將其開發列為其他農業資源性資產。對於國有農場目前賬外的防護林等人工林資產,有的同志主張也應作為資源性資產入賬,但考慮到因其非
屬人工開發自然生成物而符合生物資產的定義,故應適用於生物資產辦法。此外,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租賃》的有關規定,涉農企業向國有農場或農民以經營租賃
方式租入的農用地也不能列入資源性資產。至於農業企業建設的機井、水泥曬場、養殖池、公路、橋梁、輸變電線路等,因其不符合資源性資產的定義,可按照《企
業會計制度》和固定資產准則或社會性收支辦法的有關規定處理。

三、資源性資產的會計處理

資源性資產的會計處理擬分別從確認、初始計量、後續支出、折舊、處置、減值准備、會計科目等方面予以表述。

1.資源性資產的確認

資源性資產應在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時,才能予以確認:因過去事項而由企業所控制;與該資產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該資產的入賬價格能夠可靠地計量。


確認的第一個條件,之所以不提「由企業擁有或控制」,而僅提「由企業控制」,是因為企業擁有,一般是指企業擁有該項資源的所有權,但國家憲法和有關法律
規定,我國的資源產權採用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二元結構的公有資源產權制度。如《土地管理法》規定,我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
群眾集體所有制」。因此,農業企業,如國有農場,對土地的實際控制,體現在依法確認其國有土地使用權並據以獲取經濟利益。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制定的《編報
財務報表的框架》(以下簡稱《框架》)指出:在確定資產的存在時,所有權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企業控制了得自不動產的利益,則該項不動產就是一項資
產。再者,「控制」這一概念的外延比較寬廣,在這里,可以涵蓋了「擁有」,因此,《框架》在闡述資產的定義時,也是僅提「由企業控制的」。同時,明確必須
「由企業控制」,對於自然資源來說,強調對其產生利益的控制,也是資源轉化為資產的必要條件。因為,資源如果沒有特定主體控制,比如太陽能、空氣,是無人
控制的共享品,顯然,這樣的自然資源也就不可能轉化為資源性資產。

資源性資產確認的第二個條件,是與一般會計學上所說的資產確認共性
的條件,不需贅述。至於第三個條件,由於國有農業企業使用的農用地,通常都是通過行政劃撥方式依法無償取得的,因而其入賬價格如何可靠地計量,既是資源轉
化為資源性資產必須解決的難題,也是探討辦法會計處理的難點,以下將在初始計量部分進行探討。

2.資源性資產的初始計量


作為自然生成物的資源性資產的計量,與一般會計學上所說的資產的計量不同,由於其稀缺性、非交易性,其計量有一套特殊的方法體系,理論界往往採用收益還
原法、成本法、市場價格法、剩餘法等基本方法對其價值評估,或構建邊際機會成本模型和模糊數學模型等數學模型的方法對其價值計量;此外,對於單純性資源,
如土地資源的價格,理論上還可以採用馬克思的地租資本化價格法,即:土地價格=地租÷利息率。但是,上述理論評估、計量方法,大部分還只局限於學術交流階
段,認知程度較低,距離可實用性還有相當的差距,這也正是將資源性資產納入會計核算體系的困難所在。

我們認為,對於資源性資產的初始
計量,既要考慮資源性資產的特點,更要從我國國情出發,遵循相關的法規。如對於資源性資產中的土地,根據我國土地管理的法規,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交
易,因而土地使用權存在市場價格;而法律規定不準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因而土地不存在市場價格。那麼,應如何確定農業企業通過行政劃撥取得農
用地初始計量的入賬價格呢?由於土地資源資產入賬後將在資產負債表上作為資產列示,因此,在確定土地資源資產的入賬價格時,就應該考慮到因國家建設(如國
家修建高速公路)的需要,農業企業使用的國有土地經批准可能會被「徵用」(即指國家收回土地使用權;對於國有農場歷史上場隊合並或以場帶社並進來或帶進來
原屬於集體所有的土地,「徵用」則是指土地由集體所有轉化為國家所有),此時須將其從資產負債表中注銷,並將處置而形成的利得或損失,在利潤表中確認為收
益或費用。顯然,土地資源資產的初始計量不可能按照土地中介服務機構對土地(使用權)的評估價入賬,也不能採用上述理論界對資源資產評估或計量的結果作為
初始計量的入賬價格。但是,我們注意到,農業企業使用的國有土地被徵用時,可按照有關法規的規定得到相應的土地補償費。如《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
地管理法〉辦法》規定:經批准使用國有農、林、牧、漁場的土地,……應當根據原使用單位的投入情況,按不高於徵用集體所有土地的同類土地補償費的標准給以
適當補償。依照上述法規,我們設想,土地資源資產初始計量的入賬價格可以參照《土地管理法》和各省、市(自治區)實施土地管理法辦法關於徵用農業企業土地
時應給以補償的標准確定。我們認為,對於土地資源資產,採用征地時的土地補償費作為初始計量的入賬價格,既具有可實用性、可操作性,又具有充分的法規依
據;而且,在理論界,這也是得到認同的。

至於土地資源資產以外的其他資源性資產,可按其建設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全部支出,如水庫建設的
支出,灘塗開發修建擋潮閘等支出作為初始計量的入賬成本;其所佔用的農田水利用地和養殖水面另按土地資源資產確認和計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土地以外
其他資源資產自然生成物部分的價值。為了與現行農業企業財務會計制度相銜接,1993年以前建設的水庫、水渠,因其實際成本難以可靠地計量,宜仍按現行制
度有關規定處理。

3.資源性資產的後續支出

與資源性資產有關的後續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業的經濟利益超過了原
先的估計,如因對低產田改造提高了土地的肥力、使其單位面積產量有實質性提高,或者因水庫的擴建增大庫容而改善了農業的水利條件、增加了旱澇保收的農田面
積,則應將這些後續支出資本化,增加該項資產的賬面價值。此外的任何後續支出都應該費用化,在發生的當期確認為費用。

這里之所以未採用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對IAS16改進後對初始成本和後續支出運用單一確認原則的做法,主要是考慮到遵循固定資產准則的相關提法,同時這樣規定也更適應資源性資產後續支出的特點。

4.資源性資產的處置


資源性資產轉讓、報廢、毀損,或由於國家建設需要被徵用時,應將其從資產負債表中注銷,並將處置收入,包括企業獲取的征地補償費等補償收入(在補償成為
應收款項的期間)扣除其賬面價值和相關稅費後的差額作為損失或利得計入當期損益;同時,將與劃出土地資源資產對應的土地資源資本轉入其他資本公積。

後續支出已資本化的農用地在被徵用時,其資本化價值應體現在據以計算該幅農用地徵用補償費平均年產值的相應增加值上。

Ⅸ 教學大綱是不是法律法規

當然不是。。。
法律分四類
憲法
法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
行政法規(國務院制定的)
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地方人大和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的)
有時還包括地方性規章(地方政府制定的)

你說你這個屬於哪類?

Ⅹ 與園林有關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共7章70條,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同時廢止。

2、《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

1999年8月30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

根據2017年1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的決定》修正。

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

1979年9月13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原則通過 1979年9月13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令第二號公布試行。

4、《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根據1998年4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的決定》修正。

5、《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

1985年6月7日由國務院發布,共17條。

6、《城市園林綠化資質標准》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頒發,本辦法自一九九五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7、《城市綠化條例》
經1992年5月20日國務院第104次常務會議通過,自1992年8月1日起施行。根據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訂。

(10)園林法規教學大綱擴展閱讀:

園林古建築行業作為受固定資產影響較大的行業,在城鎮化進程的大背景下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以大唐芙蓉園為代表的城市園林古建築運營模式、以宋城文化為代表的影視文化園林古建築運營模式紛紛取得超額收益,並得到業界認可。

與此同時,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促使全社會日益重視生態環境。2001-2010年,全國城市綠化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快速增長態勢,投資額從163.2億元增加至1235.90億元,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2%左右,充分顯示城市園林綠化行業是一個朝陽行業。

到2010年,中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達149.45萬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8.22%,綠地率34.17%,城市人均擁有公園綠地面積10.66平方米。

園林古建築不但能很好的繼承了傳統文化,也對城市綠化和環境保護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在「十二五」期間,國家振興文化產業並更加強調環境保護的大趨勢下,園林古建築也將得到更加長足的發展。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