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籍法規則
Ⅰ 國際法的定義
國際法是在國際交往中調整國家間相互關 系的原則和規范的總稱。它是西方世回界的三重 發展過程答的產物:即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瓦解,進人近代歐洲社會的過程;近代歐洲社會向外 擴張的過程;處在發展中的世界社會里,權力 逐漸集中到數量迅速減少的主要世界強國手中 的過程。
1625年,荷蘭法學家格勞秀斯在其著作 《戰爭與和平法》中,用拉丁文定名為「萬民 法」 :1650年,英國法學家蘇支以拉丁文改稱 為「萬國法」。 1780年,英國哲學家邊沁正式 採用「國際法」 一詞。
現代國際法的淵源主要是公認的國際條約 和國際慣例。國際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在國際 法的原則和規范中起指導作用的那些原則:國 際法的主體,是能夠獨立參與國際法律關系並 直接享受國際權利和承擔相應義務的國際人格 者。
國際法最基本的主體是國家。
Ⅱ 國際法基本原則
國際法的基本原則是指那些被各國公認的、具有普遍拘束力的、適用於國際法一切效力范圍的、構成國際法基礎和核心並具有強行法性質的法律原則。
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各國公認;
2、具有普遍拘束力;
3、構成國際法的基礎;
4、具有強行法的性質。
國際法基本原則的主要內容是國家主權平等原則。各國不論政治、經濟、社會等情況有何不同,一律事有平等權利,承擔同等的責任。
主權平等包括國家之領土完整及政治獨立不受侵犯,世界各國法律地位平等,均享有充分主權,均有義務尊重其他國家之人格,均有權利自由選擇並發展其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制度,均有責任充分履行其國際義務,並與其他國家和平相處;互不侵犯原則。
各國在其相互關系中不得以武力侵犯他國,也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他國,不得以違反國際法的任何其地方法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侵犯另一國的主權、獨立或領土完整,不得以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互不幹涉內政原則。在國際關系中,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干涉在本質上屬於任何國家國內管轄之事件,也不得以任何手段強迫他國接受自己的意志、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平等互利原則。
在國際交往中各國在法律上必須是平等的,在事實上必須是互利的。平等,就是國家不分大小強弱、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如何,都具有平等地位,任何國家不應謀取任何特權;互利,就是各國在其相互關系中,不能謀取片面的利益,更不能以損害別國為目的,而應該對雙方都有利;和平共處原則。國家在其相互關繫上,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以及其他任何方法改變或企圖改變對方的社會經濟制度,應當根據相關規定,彼此尊重對方現存的社會經濟制度,實行廣泛的合作,發展友好關系,和睦相處;民族自決原則。被殖民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民族。
【法律法規】
《聯合國憲章》
第五十五條 為造成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和平友好關系所必要之安定及福利條件起見,聯合國應促進;較高之生活程度,全民就業,及經濟與社會進展。
國際間經濟、社會、衛生、及有關問題之解決;國際間文化及教育合作;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與遵守,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
Ⅲ 國際法是什麼
國際法 指適用主權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之間的法律規則的總體。 國際法又稱國際公法,以區別於國際私法或法律沖突,後者處理的是不同國家的國內法之間的差異。 國際法也與國內法截然不同,國內法是一個國家內部的法律,它調整在其管轄范圍內的個人及其他法律實體的行為。
Ⅳ 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會員國主權平等。
善意履行憲章義務。
和平解決國際爭端。
不使用武力。
集體協作。
確保非會員國遵行憲章原則。
不幹涉別國內政原則。
法律依據:
《聯合國憲章》
第二條
為求實現第一條所述各宗旨起見,本組織及其會員國應遵行下列原則:
一、本組織系基於各會員國主權平等之原則。
二、各會員國應一秉善意,履行其依本憲章所擔負之義務,以保證全體會員國由加入本組織而發生之權益。
三、各會員國應以和平方法解決其國際爭端,俾免危及國際和平、安全及正義。
四、各會員國在其國際關繫上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或以與聯合國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
五、各會員國對於聯合國依本憲章規定而採取之行動,應盡力予以協助,聯合國對於任何國家正在採取防止或執行行動時,各會員國對該國不得給予協助。
六、本組織在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之必要范圍內,應保證非聯合國會員國遵行上述原則。
七、本憲章不得認為授權聯合國干涉在本質上屬於任何國家國內管轄之事件,且並不要求會員國將該項事件依本憲章提請解決;但此項原則不妨礙第七章內執行辦法之適用。
拓展資料:
國際法基本原則,是指那些各國公認的、具有普道意義的、適用於國際法一切效力范圍的、構成國際法的基礎的法律原則。
因為國際法是國家之間的法律,一個國家不能創造國際法,盡管有時一國或少數國家提出的某一原則,具有重大的政治、法律意義,在沒有得到各國公認之前,尚不能成為國際法基本原則。基本原則必須是為各國所公認的。
《聯合國憲章》對現代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形成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聯合國憲章》本質上屬於多邊性質的國際條約,其所載原則構成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基礎。
Ⅳ 國際法包括哪些
國際法,從學科分類上講,是一級學科,下含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專三個二級學科。屬
一般意義上的國際法,即我們通常所稱的國際法乃是指國際公法,即「國家之間通過協議形成的,或者在國際交往中各國公認的,協調各國意志的,由國家單獨或集體的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的總體」。
從內容上看,現代國際法主要內容包括調整下列國家間關系的規則:
(1)領土法
(2)國際海洋法
(3)國際航空法
(4)外層空間法
(5)國際環境法
(6)外交關系法
(7)領事關系法
(8)國際條約法
(9)國際組織法
(10)國際人權法
(11)國際刑法
(12)國際爭端解決法
(13)戰爭法
國際法的內容有不斷擴張的趨勢,現有的國際法制度也在不斷完善,規則數量不斷膨脹,細化程度不斷提高。
Ⅵ 國際法為什麼是法律
國際法的特殊之處在於國際法與國內法截然不同,國際法調整在其管轄范圍內的個人及其他法律實體的行為。國際法是指若干國家參與制定或者國際公認的、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法律。它具有階級性、規范性和強制性這些一切法律所具有的共性。
國際法是西方世界的三重發展過程的產物:即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瓦解,進入近代歐洲社會的過程;近代歐洲社會向外擴張的過程;處在發展中的世界社會里,權力逐漸集中到數量迅速減少的主要世界強國手中的過程。
國際法的造法方式《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將國際法的主要造法方式即國際法規則形成的方式歸結為三:條約、國際習慣法和為各國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這已得到幾乎是普遍一致的贊同。
國際法的基本原則是:各國主權平等,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禁止以武力相威脅和使用武力,以及民族自決原則等。
(6)國籍法規則擴展閱讀
依照國際法,共處的各主權國家一律平等。它們只能對在其領域內的人和事行使管轄權,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如從領海到公海的緊追權或者報復權)才被允許對在其領域外的人和事行使管轄權。各個國際法主體除受普遍適用的國際習慣法的規則約束外,不經它同意,不得令其承擔任何外加的國際義務。
承認的主要作用是,承認一個實體作為國際法主體而存在,或者承認它的首腦為該國的代表並希望與之維持外交關系。承認的主要形式是承認一個國家或政府在一塊領土上行使事實上的或法律上的管轄權,簡稱為事實上的承認和法律上的承認。
承認可以是無條件的,也可以是有條件的;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默示的。承認也可能並不是全面的,而只限於承認一群人為交戰團體或叛亂團體,如果這些叛亂者事實上已經控制了該國部分領土。承認在原則上是可以自行斟酌決定的,但過早地承認別國的交戰團體或叛亂團體是和該國專有的國內管轄權不相容的,因而也是非法的。
Ⅶ 國際公法的基本原則
國際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國際法中被各國公認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貫穿於國際法各個領域、構成國際法基礎的法律原則。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屬於強行法的范疇,而並非可以任意選用或者廢棄的原則。現代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民族自決原則等。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原則。這是國際法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原則。國家主權是國家的重要屬性,是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自己的內外事務、管理國家的權力。它包括:國家固有的對其領土內的一切人和事物以及領土外的本國人實行管轄的最高權;國家獨立自主行使權力,排除外來任何干涉的對外獨立權;以及為了維護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而對外來侵略或威脅進行防衛的自衛權。國家主權是國家存在的靈魂和象徵。國家的領土完整是國家主權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因為如果一國的領土受到他國的侵犯,這個國家的主權也就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因此,尊重一國的主權也就必須尊重一國的領土完整。這兩者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但是,有時一國雖然沒有侵犯他國的領土,而用其他方式干涉了他國的內政,這同樣是破壞國家主權的行為。
2、互不侵犯原則。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規定,互不侵犯是指國家在其相互關系中,不得以任何借口進行侵略,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以侵犯他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得以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不過,一國遭到別國武裝進攻而進行的自衛戰爭和殖民地人民為了爭取民族獨立而進行的斗爭不在其列。
3、互不幹涉內政原則。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規定,互不幹涉內政是指任何國家都不得以任何借口乾涉他國內政和外交。這一原則是由國家主權的性質直接引申出來的,因為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務、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因此,在國際關系中,不論哪國都不得以任何手段強迫他國接受自己的意志、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否則,應視為違反國際法的行為。
4、平等互利原則。這一原則是指在國際交往中國家不分強弱大小,一律平等,任何一國都不能對他國提出強權要求,也不能以損害對方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要求,而應該在平等的基礎上互惠互利。這一原則是國家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等關系的交往指導准則。
5、和平共處原則。這一原則既是五項原則的總稱,也是一項單列的原則。和平共處原則的深刻含義是,各國不應因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不同,而在國際法律地位上有所差別,而應在同一個地球上和平地並存,和平地處理、發展相互關系,並利用和平方法解決相互之間的爭端。
(2)民族自決原則
民族自決原則也是當今公認的國際法基本原則之一。這一原則主要是指在外國奴役和殖民統治下的被壓迫民族有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擺脫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的權利。需要強調的是,不可將民族自決原則理解為與國家主權原則相沖突。對於一個由多民族自願組成的國家而言,如果它已建立了合法政府並實行有效的統治,任何國家就不得以民族自決為借口,製造、煽動或支持民族分裂,破壞該國的統一和領土完整。否則,就是對國家主權的破壞,違反了不幹涉別國內政這一國際法基本原則,從而從根本上違背了民族自決原則的真正意義。
Ⅷ 國際法的基本原則與強行法的區別
國際法基本原則是指被各國公認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適用於國際法一切效力范圍的、構成國際法基礎和核心並具有強行法性質的國際法原則。強行法,又稱絕對法、強製法,指在國際社會中公認的必須絕對執行和嚴格遵守的,不得任意拋棄、違反或更改的國際法規范。一般國際法強制規范指國家之國際社會全體接受並公認為不許損抑且僅有以後具有同等性質之一般國際法規范始得更改之規范」。按照這條規定,國際強行法應具備三個條件或特徵:①國際社會全體接受;②公認為不許損抑;③不得隨意更改,僅有以後具有同等性質之原則始得更改。但是,國際強行法具體指哪些規范,條約法公約並沒有做出明確規定,也沒有劃定具體范疇。關於國際強行法的效力,《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53 條規定:「條約在締結時與一般國際法強制規律抵觸者無效」;第64 條又規定「遇有新一般國際法強制規律產生時,任何現有條約之有與該項規律抵觸者即成為無效而終止」,足見其在國際法中的權威性。
按照公認的規定和解釋,國際法基本原則完全具備國際強行法的各種條件和特徵,但具有強行法性質的原則不一定均為國際法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