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
❶ 誰任環保部黨組成員此前任部辦公廳主任
庄國泰任環保部黨組成員, 此前任部辦公廳主任。
環境保護部領導班子近期出現人事調整。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干傑1月2日在京主持召開環境保護部黨組(擴大)會議,傳達學習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討論並原則通過2017年度環境保護部黨組民主生活會工作方案。
2008年環保部成立後,庄國泰出任自然生態保護司(生物多樣性保護辦公室、國家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司長(主任)。
❷ 國家環保局具體都有哪些部門
總局直屬單位: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機關服務中心、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中國環境報社;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核與輻射安全中心、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規劃院、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北京會議與培訓基地、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興城環境管理研究中心、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北戴河環境技術交流中心。
派出機構: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華東環境保護督查中心、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華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西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西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東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北方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上海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廣東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四川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東北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西北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
社會團體: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中華環保聯合會。
(2)環保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擴展閱讀:
主要職責
擬定並組織實施大氣、水體、土壤、雜訊、固體廢物、有毒化學品以及機動車等的污染防治法規和規章;指導、協調和監督海洋環境保護工作。
指導和協調解決各地方、各部門以及跨地區、跨流域的重大環境問題;調查處理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和生態破壞事件;協調省際環境污染糾紛;組織和協調國家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負責環境監察和環境保護行政稽查;組織開展全國環境保護執法檢查活動。
制定和組織實施各項環境管理制度;按國家規定審定開發建設活動環境影響報告書;指導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負責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指導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和生態農業建設。
組織環境保護科技發展、重大科學研究和技術示範工程;管理全國環境管理體系和環境標志認證;建立和組織實施環境保護資質認可制度;指導和推動環境保護產業發展。
負責環境監測、統計、信息工作;制定環境監測制度和規范;組織建設和管理國家環境監測網和全國環境信息網;組織對全國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組織、指導和協調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和新聞出版工作;推動公眾和非政府組織參與環境保護。
負責總局機構編制和人事管理;組織開展全國環境保護系統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負責環境保護系統領導幹部雙重管理工作。
❸ 環境污染罪小工有罪嗎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應該也會受到行政處罰但不會是刑罰。只有當利用暗管、滲井、滲坑排放的廢物是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的,才適用「兩高」司法解釋中行為罰的規定。當利用暗管、滲井、滲坑排放的廢物是除此之外的有害物質時,如果達到入刑標准,適用《刑法》;如果未達到入刑標准,則適用新修訂的《環保法》第六十三條,處行政拘留。而這里的入刑標准,根據《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為「嚴重污染環境」,「兩高」司法解釋在第一條中做了詳細闡述。美國進口普衛欣天貓有效抵禦霧霾。
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解釋說:「根據《刑法》和『兩高』司法解釋,有一個入案的標准,也就是門檻。」
對於這一問題,別濤解釋說,「兩高」司法解釋的規定是,物質是特定的,可能是放射性物質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危險廢物,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以及其他具有毒性的物質。另外,還有明確的標准,有量化的指標,危險廢物超過3噸,危險重金屬超標3倍,如果達到那個標準的就是刑事責任。
「所以新法第六十三條規定,尚不構成犯罪的,就是適用拘留,如果構成犯罪,就適用刑罰。這兩者之間的界限在立法當中還是比較清晰的。」別濤說。
在「兩高」司法解釋中,對利用暗管、滲井、滲坑非法排污的行為作出刑事處罰的規定,而在新修訂的《環保法》中,則規定了行政拘留的處罰。
這引起了許多人的誤解,認為在「兩高」司法解釋中,利用暗管、滲井、滲坑非法排污是行為罰,即只要有這種行為就應入刑;而在新修訂的《環保法》中又規定了行政拘留的處罰,這是一種法律的倒退。
實則不然,兩條法律條文之間的規定並無沖突,它們規定的是兩種不同行為情況下的處罰措施。為辨明兩條文之間的區別,銜接好新修訂的《環保法》與「兩高」司法解釋,記者采訪了相關一線執法人員和專家學者,對此作出了詳細解讀。
❹ 環評法與新環打架" 究竟該怎麼改
原標題:環評法與新環保法「打架」 究竟該怎麼改
在頒布施行了11年之後,《環境影響評價法》(以下簡稱環評法)第一次面臨這么強烈的修改呼聲。
不久前,環保部部長陳吉寧提出,要啟動環評法的修改工作,希望環評法的修改能夠列入人大的工作計劃。在3月2日舉行的新《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環保法)新聞通氣會上,環保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也表示:「環保部正在研究對環評制度的改革和對環評法的修改。」
在許多地區霧霾嚴重的情況下,環評法該怎麼修改?如何用好「環評」這個「環保部最大的權力」?
腐敗侵蝕環評
2003年9月1日環評法施行開始,作為規劃或建設項目的前置性審批條件,環評便一直被視為從源頭上預防和控制環境污染的「閥門」。國家環保局(環保部前身)首任局長曲格平更是直言:「環保部真正的、最大的權力是環評,因為項目環評這一關過不了,後面什麼手續都辦不了。」
但是,這個環保部真正的、最大的權力正在被內部的腐敗侵蝕。
今年2月,中央第三巡視組向環保部反饋專項巡視情況,指出該部存在的問題主要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方面:未批先建、擅自變更等環評違法違規行為大量存在,環評服務市場「紅頂中介」現象突出,環評機構資質審批存在「花錢辦證」情況,把關不嚴、批而不管、越權審批不僅導致污染隱患,而且加大權力尋租空間等。
對於中央巡視組反饋的環評腐敗現象,在3月7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記者會上,陳吉寧表示,要堅決查處一批未批先建、擅自變更的環評違法行為,要把違法企業納入誠信「黑名單」,把情節惡劣的企業移交司法。徹底解決環評「紅頂中介」問題,決不允許「卡著審批吃環保、戴著紅頂賺黑錢」。
但是,環保系統內存在的問題並不只是腐敗,還有現行體制本身的問題。
馮永峰是環保項目「自然大學」的聯合發起人。他認為,目前我國環保系統內存在的很多問題是由現行的環保體製造成的。例如,由於環評法規定沒有辦理環評手續的項目可以在後面補辦,這就導致企業或項目可以先上馬後補辦,「未批先建、『邊建設邊環評邊上馬』的項目很多」。
另外,舊有的體制又造成環評資源被壟斷在環保部門,有環評能力和環評資質的機構都來源於環保體系內。「這就導致『紅頂中介』和環評資質掛靠情況非常突出。」馮永峰說。
中國政法大學環境法學教授曹明德認為,在現有的環保體制下,由於環評機構不獨立,缺乏公信力,環評工作很難開展。他進一步解釋說:「一方面環評機構作為事業單位,基本都隸屬於各地環保局,跟環保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另一方面,由於建設項目的業主單位是委託方,導致環評工作的埋單人事實上是企業或項目業主。」因此,大多數環評項目基本都會順利通過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大大損害了環評機構和由他們發布的環評報告的公信力。
對此,陳吉寧公開表示,環保部所屬事業單位中的8個環評機構,將在2015年率先全部從環保部脫離,其他地方的環評機構分批分期也要全部脫離,逾期不脫離的,一律取消環評資質。
陳吉寧還表示,要讓環評陽光化,壓縮環評審批權的空間,強化兩項宏觀控制。「不能把一個不該建的項目放在生態敏感區和飲用水保護源地,要強化行業的污染源總量控制。同時,我們要下放審批權,強化事中和事後監管。」
環評法與新環保法「打架」
環保法律體系的基礎,在經過修改以後,新環保法於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但是,環評法卻並沒有跟上環保法修改的步伐。這導致兩部法律在某些問題上「打架」。
全國人大代表,金杜律師事務所並購部合夥人吳青今年兩會提出的議案關注的就是環評法與新環保法的沖突,以及環評法的修改。
吳青在議案中提出,由於新環保法增設了「政策環評」制度,擴大了環評范圍,而環評法對環評范圍的規定僅局限於與土地利用有關的方面,以及可能造成不良環境影響的范圍,二者在環評范圍問題上產生了明顯沖突。
此外,環評法與新環保法在對建設項目防治污染設施的規定上也打起了架。新環保法明確規定了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應當滿足「三同時」要求:「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並且應當符合經批準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
而環評法僅規定建設單位在對建設項目性質、規模、防治污染設施等進行重大變動後需要重新報批環境影響評價,而無需符合此前首次批準的環評文件。「(這)變相允許了建設單位先建後報,與新環保法有明顯的矛盾沖突。」吳青在議案中寫到。
吳青還表示,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信息是否全文披露,是兩部法律的另一個沖突點。新環保法規定,除涉及國家秘密和商業機密外,應當全文公開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而環評法僅規定建設單位在報批環評報告前應舉行聽證會等,對審批機關是否應公開環評報告全文並無規定。因此,環評法在環評報告公開方面缺乏與環保法對接的條文。
吳青認為,在近年來政府職能轉變的背景下,環保主管部門更加註重事後監管,輕事前審批,除重特大項目環評前置外,均改為並聯辦理。另外,環保部也正在把環保審批權下放到下級環保部門。面臨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改革的大趨勢,環評制度和環評法也亟需調整、修改,以適應現實的需要。
環評法該怎麼修改
環評法的修改和調整已成共識,但是,環評法究竟應該怎麼改?
曹明德認為,環評法若修改,應該讓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機構獨立開展環評工作,而不是由主管他們的環保部門來批准報告和審批環評。「應該把環評審批權交給大眾,而不是各級環保部門。」曹明德說。
他還建議,對所有的規劃都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因為規劃環評會直接影響到具體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開展。此外,應該建立起對環評機構和環評從業人員的追責懲罰機制,對違法批准環評報告的機構和負責人,應該追求他們的行政和刑事責任。
吳青在議案中提出,為避免「先建後報」、「先建後批」等行為,環評法若修改應該緊跟新環保法的趨勢,修改為施工、建設、投產必須符合已申報的環評文件。具體來說,應該堅持「三同時」制度: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馮永峰呼籲,環評法的修改應該「保持『環評前置』不動搖」,不能以簡政放權的名義帶動各地淡化「環評前置」的地位。他表示,若把環評前置取消,變成並聯審批、同步審批,「會削弱環評跟項目博弈的能力」。
吳青則認為,環評法的修改應該全面變更為以事後監管為核心、以環評後監督為重點的體系。例如在總則部分,應強調環評後監管體系的建立等。
雖然主張各有不同,但他們都認同在環評工作和環評法的修改過程中,應該擴大公眾參與的程度。吳青引述新環保法的規定,指出公眾應該參與整個環評的過程。「從環評報告開始編制起就應向公眾說明情況,充分徵求意見,審批環評報告的機關應當全文公布環評報告內容。」她認為,環評法應全面修改有關公眾參與的條文,充分擴大公眾對環評程序的參與范圍、監督范圍,以及環評報告的公開范圍,以符合現行環保法律體系的發展趨勢。
曹明德則認為,全文披露環評報告只是第一步,還應該在環評過程中充分徵求公眾意見,確保他們的知情權,尊重他們的意見。「不能讓政府決定建設項目後只是簡單地告訴民眾,否則會引發群體性事件。」
馮永峰說,「公眾的參與不夠,會給未來埋下很多隱患,背後的社會風險和代價是非常大的。」他認為,公眾參與是環評工作中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環評法的修改應該首先考慮這一問題。
❺ 環資司歷代司長副司長都是哪些人
解振華(1949年11月-),天津人。1969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畢業,武漢大學環境法碩士研究生。歷任國家建設委員會機關團委書記;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局助理工程師、工程師、人事處處長兼放射性環境管理處處長;國家環境保護局行政體制與人事司司長、副局長、黨組書記、局長等職。1998年3月任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2005年12月因松花江污染事件引咎辭職。2006年12月復出,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第十七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第十八屆中央委員。
❻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趙部長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趙部長趙英民。
趙英民,漢族,1964年12月生,籍貫山西武鄉,黨員,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學位。
1989年3月在國家環境保護局參加工作,先後任科技司副主任科員、局辦公室主任科員、副處長、環保總局辦公廳局長辦公室主任。2000年2月至2005年9月任總局科技標准司副司長(其間於2004年2月至2005年7月掛任貴州省貴陽市市委常委、副市長),2005年9月任科技標准司司長。2013年9月任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司長。2015年11月任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2016年3月任環境保護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❼ 環保部下屬各司司長是誰
李雷個人簡歷
❽ 企業偷排漏排污染物,會受到什麼處罰
依據《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污染環境罪】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8)環保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六十三條】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有下列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一)建設項目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被責令停止建設,拒不執行的;
(二)違反法律規定,未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被責令停止排污,拒不執行的;
(三)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的;
(四)生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生產、使用的農葯,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第三十九條】 禁止利用滲井、滲坑、裂隙、溶洞,私設暗管,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水污染防治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
【第八十三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或者責令限制生產、停產整治,並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一)未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水污染物的;
(二)超過水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超過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排放水污染物的;
(三)利用滲井、滲坑、裂隙、溶洞,私設暗管,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水污染防治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的;
(四)未按照規定進行預處理,向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放不符合處理工藝要求的工業廢水的。
❾ 誰有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柯春暉簡介急要
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柯春暉簡介
柯春暉,男,博士學位,現任教育部版政策法規司副司權長,協助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孫霄兵工作。他曾任教育部政策法規司處長、副巡視員。2011年11月9日,教育部黨組決定,任命柯春暉為政策法規司副司長(試用期一年)。此外,他還兼任仙居在京人才聯誼會會長。
❿ 急求環保部各司長、副司長名單
http://www.mep.gov.cn/dept/jgzn/gszn/